第一篇:工作总结学习教程
工作总结怎么写?
工作总结的特点
1、客观性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评价,因而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
2、典型性 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基本的,突出的,本质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很有现实意义,具有鼓舞,针砭等作用。
3、指导性 通过工作总结,深知过去工作的成绩与失误及其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将来的工作,使今后少犯错误,取得更大的成绩。
4、证明性 这是说总结的基本表达手段是被动的(严格地说是证明),它要用自身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材料来证明它所指出的各个判断的正确性。
工作总结的内容 工作情况不同,总结的内容也就不同,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情况 包括工作的有关条件,工作经过情况和一些数据等等。
2、成绩,缺点 这是工作总结的中心重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
3、经验教训 在写总结时,须注意发掘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指导将来的工作。
工作总结的格式和构成总结的格式,也就是总结的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表现形式。其格式不固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条文式 条文式也称条款式,是用序数词给每一自然段编号的文章格式。通过给每个自然段编号,总结被分为几个问题,按问题谈情况和体会。这种格式有灵活,方便的特点。
2、两段式 总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总,主要写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后一部分是结,主要讲经验,教训。这种总结格式具有结构简单,中心明确的特点。
3、贯通式 贯通式是围绕主题对工作发展的全过程逐步进行总结,要以各个主要阶段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结果进行较为具体的叙述。常按时间顺序叙述情况,谈经验。这种格式具有结构紧凑,内容连贯的特点。
4、标题式 把总结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提炼出一个小标题,分别阐述。这种格式具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一篇总结,采用何种格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是由内容决定的。所选结论应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服从全文中心。
总结一般是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个部分构成的。
1、标题 标题,即总结的名称。标明总结的单位,期限和性质。标题通常标明总结的单位,总结的时间,概括的内容.也可分正副标题.2、正文 正文是总结的主要部分,正文一般又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1)开头 或交待总结的目的和总结的主要内容;或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或把所取得的成绩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或概括说明指导思想以及在什么形势下作的总结。不管以何种方式开头,都应简炼,使总结很快进入主体。
(2)主体 是总结的主要部分,是总结的重点和中心。它的内容就是总结的内容。总结的正文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情况概述;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今后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是成绩和经验这一部分.因为它是总结的主要部分,所以一定要写好.另外,存在问题和教训部分也要努力写好.存在问题是指在实践中感受到应当解决而暂时没有解决或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教训是由于思想不对头,方法不得当,或由于一些其他原因犯了错误,造成损失而得出的反
面经验.(3)结尾 是总结的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或突出成绩;或写今后的打算和努力的方向;或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署名和日期 如果总结的标题中没有写明总结者或总结单位,就要在正文右下方写明。最后还要在署名的下面写明日期。
工作总结写作的基本要求 不论何种格式的工作总结,其写作都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掌握客观事实,广泛占有材料 这是写总结的基础。总结,就是总括事实,得出结论。没有事实就无法得出结论。总结的材料要准确,典型,丰富。写总结的人得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积累丰富的材料,又要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二)对占有的材料作认真的分析研究 这是写好总结的关键。认真分析与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夸大成绩,回避错误的缺点。再次,要坚持运用辩证法,全面地看待过去的工作。既能看到得,又能看到失;既能看到现象,又能看到本质;既能看到主流,又能看到支流。最后,要突出重点。总结不是流水账,不能不分主次地去罗列数字和事例,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精心选用,分析典型材料,突出主要问题。
(三)反映特点,找出规律 这是撰写工作总结的重点。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好的总结应当总结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以及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四)具体写作过程中的要求
1、编好写作提纲 在编写的提纲中,要明确回答想写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等。就是简单的总结,不写提纲,也得有个腹稿。
2、交待要简要,背景要鲜明 总结中的情况叙述必须简明扼要。对工作成绩的大小以及工作的先进,落后,叙述一般要用比较法,通过纵横比较,使得背景鲜明突出。
3、详略须得当 根据总结的目的及中心,对主要问题要详写,次要的要略写。
工作总结忌“三多” 当前年终将近,各单位、部门都忙于对一年来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概括。工作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做工作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概括的具体结论。它不仅是对各项工作的具体做法、进展情况、取得经验进行总结,更是对工作中存在问题、不足及下一年工作安排的概括。因此,工作总结特别是年终总结应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概括性。可如今,一些单位的工作总结则变了“调”,串了“味”。例如有的单位在写工作进展情况时,总把“基本完成、将要完成、预计达到”等字眼当头;在写到存在的问题时,则用“依然、还、比较”等字词绕人眼;当写到取得的成绩时,就开始“添油加醋、浓墨重彩”一番叙述,把工作总结写成了“业绩汇报”、“工作汇报”,这样,总结就变成了“工作业绩多、虚话套话多、模糊字眼多”的“三多”总结。其实,工作总结只需要把所干工作实实在在、有始有终的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对所做的工作,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不足的地方,对于存在的问题,既要事实求是,又要全面客观。所以,只有在心系群众的基础上,真正干了工作,才能用“实绩”写出群众满意的“总结”来。
2,几种主要工作总结的写法
(1)全面工作总结的写法.标题要写明:单位名称,总结时限,总结的类别;总结的正文要写清所开展的活动,成绩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体会,今后打算或建义;最后在文末留下总结人姓名,总结时间.(2)专题工作总结的写法.专题工作总结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活动所做的总结,不必象全面的总结那样详细.但一般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标题;第二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如:活动的目的,活动时间,基本情况,成绩问题,经验和体会.工作总结的写法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一)基本情况.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有关情况,或者把总结的想法,意图提出来,同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商量.一定要避免领导出观点,到群众中找事实的写法.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3.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5.总结的具体写作,可先议论,然后由专人写出初稿,再行讨论,修改.最好由主要负责人执笔,或亲自主持讨论,起草,修改.
第二篇:学习简笔画教程
学习简笔画教程
一、基础练习
学习简笔画,可以从画点开始练习,逐步进入到画线的培养,继而过渡到形,即用简练的笔法通过线与线的结合来组成形。
(一)点的练习
(一)点的练习
(二)线的练习
线的种类有:横线、竖线、斜线、曲线、弧线、波浪线、折线等。
线的练习先以短横、竖线逐步过渡到长的横、竖线练习,再进入到多种线的综合练习。(可参
插点与线的结合画)
三)形的练习
各种线与线的结合组成形。
用简练的笔法,将线来组成各种几何形,又用几何形与几何形构成各种常见的物体主要外形特征。
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可组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四条斜线可组成菱形。三条直线可组成三角形。
两条横线和两条斜线可组成梯形、平行四边形。
一条横线和一条弧线组成半圆形。两个半圆组成一个圆形。
长方形和梯形可组成房子。长方形、梯形、圆形可组成娃娃。
菱形、三角形、圆形可组成花卉。
长方形、圆形、半圆形可组成汽车、拖拉机等。
圆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可组成鸟、小鸡。
三角形、半圆形、波浪线组成的山、水、船。
三角
形
和
半
圆
形
组
成的树。
圆形、椭圆形组成的树。
总之,这些形与形的组成可绘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房屋、树、水果、家具等简易美丽的画面。
二、演示简笔画的方法
(一)归类法
归类法即以一种形为主,表现多种物的外形特征。如:
用三角形由浅入深地表现各种体。
用长方形由浅入深地表现各种物体。
用圆形由浅入深地表现各种物体。
(二)分解法
当物体外形线条比较复杂时,为了便于孩子学画,可以分作几步进行,然后再将分解图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1.一样物体的分解组合法
2.几种物体的分解组合法
3.带有情景的分解组合法
(三)借用法
借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和几何图形来比喻另一物体。启发人们进行形象思维和联想,这是简笔画的特点之一。
1.形象比喻法
2.几何图形比喻法
A、一种形的比喻法
B、几种形的组合比喻法
图例
(一)图例
(二)图例
(三)图例
(四)英语简笔画教学手段
下面是教C, b, d, O, P, h, H, J, o, Q, c, U, S, V, Z等字母的一些实例:
教学运用:
二、用简笔画教语音
语音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直呼法是初学者学习英语语音的捷径。
直呼法主要是采取汉英对比来学习一些辅音字母的发音,如“菠萝,汉语b,英语b”“苹果,汉语p,英语p”。
如果配上了简笔画,抽象的语音会立刻变得具体,不仅会学得更快,还会记得更牢。
教学运用:
三、用简笔画教单词
教单词可以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但许多实物是无法搬进课堂的,图片也并非应有尽有。
如果掌握了简笔画,就可以把广阔世界的万千景象搬进课堂。大到鲸鱼大象,小到老鼠蚂蚁,远到埃及的金字塔,近到窗外的鲜花,都可以在几秒钟内用寥寥数笔一挥而就,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口舌。课堂上顿时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利用简笔画教名词,是最为方便也最为常用的。教师可以把要教的名词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或纸上,然后用“What's this?”“Is this...?”等句子提问。在复习名词时,可以利用简笔画组织学生做游戏。例如,教师在小黑板或纸上画上学生学过的名词20个,让学生看一分钟后收起来,然后进行竞赛,让学生写出看到的东西,看谁写得多。这样就把枯燥的背单词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利用简笔画教动词,可以把动作画在黑板上或纸上,然后用“What's he doing?”“Is he swimming?”等问句组织学生问答。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操练的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教学运用:
四、教形容词的反义词
教形容词的反义词,引进了简笔画,可以产生对比联想,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教学运用:
五、教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简笔画也是一个好助手。
教学运用:
六、教人称代词
教人称代词,如果用了简笔画,可以使概念更明确,意思更清楚。
教学运用:
七、教不定代词
用简笔画教不定代词,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教学运用:
八、教介词
教介词用简笔画配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教学运用:用简笔画教语言知识
教材中的许多语言知识,要用英语来解释很难说清,倒不如画上几幅简笔画,一看就明白了。例如,教“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的区别,通过右面 21
三幅简笔画,就一目了然了。
教学运用:用简笔画教语法
用简笔画配合讲解语法,可以使抽象的语法概念变得具体、容易理解。
例如教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
教学运用:用简笔画教句型
句型操练如果组织得不好,往往比较枯燥。但如果配上了简笔画,再把对话中的关键词写在画下,由于有画面的情景作提示,操练起来就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例如:教“Is this/that...?”和“What's this?”等句型时,如果用简笔画配合,可以非常轻松地组织操练,方法是画一个近处的物体(稍大)和一个远处的物体(稍小)。操练时可指较近的物体问“Is this a...?”和“What's 22
this?”指较远的物体问“Is that a...?”和“What's that?”
教学运用:用简笔画教对话和课文
用简笔画教对话和课文,可把对话和课文分成若干个小段,然后把每段的情节用简笔画表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简笔画提供的情景看图说话,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的目的。这是把视听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把课文作为整体来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叫做简笔画情景教学法。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可以用“一情一景,三五句话,给关键词,看图复述”四句话概括。
现以“小兔送信”为例,说明用简笔画教对话的操作过程。这篇对话大体包含以下信息:小兔要把信送给熊先生,但不认识他,因此一路询问,先后遇见了狗先生、猪先生、鸭先生,最后终于找到了熊先生,将信交到了他手中。
根据对话内容,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五个小段,这样每一段就只含一个信息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点画简笔画,这就是“一情一景”。例如第一幅画就可以画小兔遇见狗先生,问他是不是熊先生,第二、三幅画可以画小兔遇见猪先生和鸭先生,第四、五幅画小兔找到了熊先生,并把信交给他。要注意每幅画不可以含太多的信息,因此要尽量多设计几幅画。
一般每幅画可以用三至五句话说明,初学时的短对话,可以只用一两句话说明,这就是“三五句话”。例如本篇对话的第一幅画就可以用书中的原话“Hi!Are you Mr Bear?”和“No, I'm not.”来说明,其他四幅也可用书中的原话。
为了便于学生复述,还可以在图下写上每句话的关键词,使学生看了关键词能想起句子,看了图想起整段,这就是“给关键词”。例如本篇对话的第一幅画,可写关键词“Are, Bear / No”。学生根据简笔画和关键词,能不费力地复述出整段对话。本篇对话配的图和关键 23
词如下:
以上三步都是为课堂上“看图复述”做准备的。“看图复述”是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的主要操练过程,大体上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看图听音1~2遍;
2.逐句跟说2~3遍;
3.看图跟说1~2遍;
4.自己说或俩俩对话一分钟;
5.在教师带领下集体复述;
6.让4~5个学生逐个复述。
所有的画都复述完以后,找几个学生从头到尾复述。用这样的方法教对话和课文,学生是从整体上理解,并通过简笔画提示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出来。这是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文的立体式的教学,因此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使他们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简笔画与小学英语教学
简笔画与小学英语教学
简笔画是指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画出物象形态与特征的图画。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形象化手段,比用语言表达事物形象更为生动、更为直观。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解释词义
小学生初学英语会接触到许多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词分别表示具体的人和物、动作和状态、性质和特征,如在小学英语第一册Unit One和Unit Two中出现的十二个人体部位和水果、学习用具等名词。在讲解单词时,教师与其简单地列出对等的汉语词,还不如随手勾出它们的简单形象。如图A,可利用简笔画,让学生通过形象与词汇发生关系,易于记忆,既可避免以母语为中介,又培养了学生直接运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二、造句、问答
教师利用简笔画教学,除了容易使学生明白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外,还可以利用简笔画,开展像造句、问答等练习。例如,在教学完“This is „„”这个句型后,教师可随手勾些图画配合巩固练习。如图:
1.(Look and say)看图说话。(B1)
This is a pencil.This is a green pencil.2.(Ask and answer in pairs)看图问答。(B2)
Is this a banana?(Is this pear?)
Yes.This is a banane.(No This is a banana.)
三、作为听力材料
当学生的理解能力先于他们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水平时,可利用非语言的方式,要求他们将听到的内容复现出来。如听力材料:Betty isn't as tall as Ann.可利用简笔画判断,如图C,Whos is Betty? A or B?反之,亦可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画出简笔画。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简笔画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介绍课文时,可以用简笔画展示情景。同时,有些游戏也可以围绕简笔画开展。简 笔 画 与 小 学 英 语 教 学
在千姿百态的万物世界中,无论它有多么复杂或繁琐的造型,其实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状,那就是简笔画。简笔画的特点是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只须几笔就能表现一种动物、一个人物、一个行动或一个情景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简笔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想象思维,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一、在词汇教学方面 简笔画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减少用中国语言文字解释英文词汇的繁琐,学生也可以脱离母语的依赖,而对所学单词的词义一目了然。如教apple画个苹果, banana画个 香蕉,cry画个头 哭,laugh画个头 笑,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英语氛围中学习单词,并直接感知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快速记下单词。
二、在易混淆的词句语义方面 如教cap、hat画下简笔画帽子,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加上老师的解释说明,这时对cap、hat的词义运用就不再模糊了。又如教cup、glass这两个单词,可以画两种不同的杯子。如此简单的简笔画,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三、在句型的语法教学方面
运用简笔画可以生动活泼地组织具有实际内容的语言交际活动,化枯燥无味的句型和语法学习变为直观具体形象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语法形容词“热”时,画个太阳,教“冷”时,画片雪花。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的直观图中容易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和一些词汇,并形成语言交际能力。
四、在一些英语对话或课文教学方面 简笔画能将很多老师不能带进课堂的东西清楚地表现出其意义,能使课文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保证课文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课文中心,背诵记忆课文有较大的作用。如教Jim’s Day可画五幅简
笔画:
(一)是早上6:30起床图;
(二)是在学校上课图;
(三)是中午吃饭图;
(四)是下午放学回家做作业图;
(五)是晚上睡觉图。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五幅画的提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复述课文,如此即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寥寥几笔简笔画可以说是每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适时应用,必定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认识记忆,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发挥了它的非凡作用
基本人体结构-1
人物通常是漫画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要想把人物画得生动,首先应该了解人体的结构。小孩:
孩子的头部较大,一般比例为三到四个头高。
成年人:
人体立姿为七个头高(立七),坐姿为五个头高(坐五),蹲姿为三个半头高(蹲三半),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老人:
由于骨骼收缩,老年人的比例较成年人略小一些,在画老年人时,应注意头部与双肩略靠近一些,腿部稍有弯曲。
人体性别基本特征:
男性:男性肩膀较宽,锁骨平宽而有力,四肢粗壮,肌肉结实饱满。
女性:女性肩膀窄,肩膀坡度较大,脖子较细,四肢比例略小,腰细,胯宽,胸部丰满。
漫画中的人体比例及表现:
漫画中为了表现人体的美,经常采用一些夸张的画法,也就是在适当的部位做一些变形处理,常会运用一些夸张手法将人物的身材拉长,但是变形是建立在人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通常女主角为七个头高,而男主角为八个头高。正常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对画好漫画是很重要的。
男性:
由于男性没有女性那么明显的胸部,很容易画成平板的体型,因此,在画男性时,要想最大限度地突出男性的特征,就要把肩膀画得又宽又厚,如果再画出锁骨,人就会显得很魁梧。此外,还应注意男性关节的起伏感,手、胳膊与腿要粗壮些,手腕处要比女性的手腕部位画得要偏下(就是把手臂画长一些)。画男性的侧身像时,锁骨和肩头的线条应是连在一起的,胸部、后背不要画成直线,要表现出肌肉的起伏,从颈部到后背的线条要画得稍有曲线,这样,可以表现出男性身体的厚度。
女性:
女孩子的特点是全身曲线圆润、柔美,要注意胸部和臀部的刻化。手、胳膊与腿要纤细,手腕和大腿根部在同一个位置,胳膊肘的位置在腰部附近,画侧面像时,要注意画出关节部位、臀部与大腿根部处的关系,肩膀的位置画准确胳膊就显得自然了。
基本人体结构-2
人体透视:
正前方:
也就是说人体不同透视。然后按分段将长方形画出对角
首先可以将人体看成一个长方形,角度的透视也就是不同长方形角度的的方法将长方形分为有透视的八段,先线,然后按着几何的分法在对角线相交处画上一条平行线,以此类推一共画出八段,由于漫画中的人物一般为八头身,所以长方形的每一段就是一个头高,而胸腔的长度、肘到手指尖和膝盖到脚底的长度均为两个头高。
俯视:
从正面或是背面正上方的角度来画,需要考虑其透视关系。就是说头部最大,到脚尖处越来越小,头部大,肩膀也大,和脚比起来手略长略大。
斜上方:
斜上方的角度最有纵深感。肩膀隆起,肩与脚平行稍斜,脸朝下,头很大,看不见脖子,越往下越 31
小,给人的感觉是脚短身长,如果再在地面上画上阴影效果会更突出,可以特别清楚地表现双腿垂直于地面的感觉。
仰视:
从下面的仰视,画出肩膀上有颈部的感觉。脸朝上,比较小,腿比上身要长,略粗些,脚最大,越往上越小,给人感觉脚长身短,俯视和仰视正相反。在绘制一个人体时,必须要做到“意在笔先”。应首先考虑你要画的人物在做什么,有什么具体动作,其次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人物的动态与个性,在头脑中逐步构筑一个有动作、有视角、清晰的人物画面。
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头部、胸部和骨盆部是人体中三个最大的体块,这三个部分本身都是固定的,不会活动的,身体的活动除了四肢以外主要是靠颈和腰部的活动而产生运动的。如果这些体块是彼此处于平行和对称的情况下,人体是静止的;相反,当这些体块向前后左右屈伸、旋转、扭动时,它们的变化就产生了人体的动作。
无论这三个体块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不论它们在一侧的动作是怎样剧烈或怎样集中,而在另外的非活动的一侧,相对地总是有一种比较柔和的线条,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整个人体则有一种微
妙的、生动的协调感,所以说人的所有动作都将体现运动的重心平衡规律。
以支重的一侧为准,将人物运动趋势线画出,以表明身体的总的倾向,然后,将四肢的运动线画出。理解头部、胸部和骨盆部三大体块的倾斜度和透视变化,要在复杂变化的动作中抓住要领。可以把肩膀与骨盆的关系简化为二根横线,把活动性最大的脊柱简化为一竖线,即简称的“一竖、二横、三体积”,通过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来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走、跑、跳、站、坐。
头部的基本结构:
一般把头部分为两个大块。头的上半部,归纳为一个椭圆形,而头的下半部归纳为梯形;细部的结构位于头部椭圆形的中央;眉弓画成一个长方形,颧骨也看成长方体,它位于头部梯形的上半部;穿插结构要比眉弓部分的长方形要向里一些,在颧骨的下面;口部归纳为一个圆柱体,它插在颧骨长方形下部的那个面;最下面是下腭,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将它与梯形穿插起来;鼻子起始于圆柱形的上半部,终止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它也是一个长方体;眼睛也位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嘴在圆柱形一半向上一点儿的位置。
通过对头部的基本结构的理解,可以画出头部的基本形状,这样会使其形体结构更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轻微变化便可以画出不同的人体头部。
基本人体结构-3
位置:
因为人的头是一个球体,就是说,是立体的。用十字和圆表示的话很简单,在圆形的基础上,将人脸部十字线画出来,根据十字线的位置将人物眼睛、鼻子、嘴画出来。
正面像:
眼睛要左右对称,嘴要画在中间十字线上,鼻子要有隆起的感觉,所以可画的不对称,耳朵在两边左右对称,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四分之三侧面:
横线不变,竖线要向一弧,耳朵的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正侧面:
鼻子是突出的,耳朵的位置在人物头部的二分之一处。
正面上仰:
以鼻子为中心,眼睛、耳朵都会象球体的感觉偏向下方,眉弓到鼻子的距离要缩短,鼻底到下颌的距离要长。
斜侧仰视:
最大的特点是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很靠近,耳朵位置稍偏下。
正面俯视:
头顶变大、下颌变小,鼻子向下,眼睛眉毛略微向外侧上扬。
斜侧俯视:
耳朵位置上升,下颌向下靠侧。
基本人体结构-4
脸部透视:
正面的头部透视图:
在脸部的基本形中间定一个中心线,再把眼睛的位置定下来,这条线是眉弓的上缘线,这条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人物正面的耳朵的上缘起始部分,恰恰与眉弓线相吻合,鼻部的鼻底线正好是耳朵的下缘,眼睛在眉弓线以下的地方,而眉毛则在眉弓稍上的一点地方,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将人物的发髻线定得太靠下,发髻线的位置在头部眉弓长方形的上缘部分。
侧部透视:
将脸部的基本形定为一个方形,耳部在这个方形的中间二分之一处,定下眉弓线,耳朵的上缘部分与它对齐,鼻底线能定出耳朵的下缘部分,眼睛位于眼框的里面,将它画得向里一些。
仰视的头部透视图:
由于是仰视图,眉弓线会向上移,将画面的中心线定好,鼻底线也会向上提高一些,然后根据眉弓线和鼻底线将耳朵的位置定好,并根据眉弓线将眉毛的位置定好。鼻子与眼睛的透视也会因为角度而改变,同样要注意发髻线也要相应的向上提高。
俯视的头部透视图:
头部的大体形定好后,根据俯视的透视关系将眉弓线定好,再根据眉弓线与鼻底线将耳朵的位置定好,并根据眉弓线将眉毛画好。其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眼睛的形状和仰视相反,颈部与头部的穿插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将发髻线根据透视关系稍微向下移,并加上头发。
漫画创作的基础:
漫画创作的基础,首先是画好正常的人物。平时一定要多对照真人画一些线描速写,理解人体的结构,然后再逐渐脱离写生而转入默写阶段,只有把正常的人物的各种角度及动作默写出来,才能提高到夸张变形的漫画创作的高度。
第三篇:plc学习教程
声明:该文章由文鼎教育汇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3、应用举例例6-9 用数字开关给定时器间接设定延时时间,延时时间在0.1~99.9秒之间。
用三个数字开关分别连接在PLC的X0~X3和X20~X27 输入端上,由于输入继电器的元件号不连续,需要进行一下调整,如6-24所示。十位数字开关个位数字开关百位数字开关X27X26X25X24X23X22X21X20PLCX3X2X1X0COM三个BCD码数字开关的外形M8000BINBINSMOVX10T0D2K2X20K1X0D1K1D2D1K1D2K3D2D1D1’D2’D2(X3~X0)(X27~X20)BCD→(D2)BIN(X3~X0)BCD→(D1)BIN1位BCD数3位BCD数二进制数(X3~X0)(X27~X24)(X23~X20)十位个位百位↓图6-24 用SMOV指令调整数字开关的数位
3、应用举例•例6-1 0 用BCD码数字开关间接设定的定时器,用4位数码管显示定时器的当前值。M8000BINK4X0BCDX20T0D0D0数字开关百位数字开关十位数字开关个位数字开关小数位T0K4Y0X17X16X15X14X13X12X11X10X7X6X5X4X3X2X1X0COMY17Y16Y15Y14Y13Y12Y11Y10Y7Y6Y5Y4Y3Y2Y1Y0COM+-百位十位个位小数位图6-31 BIN、BCD指令应用举例
文鼎教育集团~南京
www.xiexiebang.comEXTT0D200定时器T0~T7的电路T0~T7为100ms定时,对于0~255的设定值可以获得0~25.5秒的延时。T7D207K0ZZD200ZZK8用FOR-NEXT指令将VR0~VR7中的设定值依次传送到D200~D207中D200~D207分别为T0~T7的间接设定值 变址寄存器Z复位图6-157 用模拟量功能扩展板设定T0~T7的设定值
文鼎教育集团~南京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易经学习教程(模版)
易经学习教程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张成
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往有来。有进有退。有常有变。有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是也。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周公立爻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亦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经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
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其不可长叹也哉。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彷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易与诸经不同者全在于此。如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是真有此理也。如泰誓曰。惟十有三季春。大会于孟津。是真有此事也。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遯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盖乾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遯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遯则退也。见于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遯来。失之千里矣。此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季。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釡山草堂。六季不能窥其毫髪。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沈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季。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季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季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季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季庚午。终于万厯二十六季戊戌。二十九季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反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孔子教后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意。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贤立言不自任类如此。德因四圣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要附以数季所悟之象数。以成盛时一代之书。是以忘其愚陋。改正先儒注疏之僭妄。未暇论及云。
易学六十四卦启蒙说
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矣。易亡者何。以象失其传也。故先之以象。此则六爻大象也。诸象则详见易经字义。伏羲之卦主于错。文王之卦主于综。故次之以错综。文王周公系辞。皆不遗中爻。至孔子始发明之。故次之以中爻同体者。文王之序卦皆同体也。一卦有一卦之情性。一爻有一爻之情性。如乾性健坤性顺。此一定不移者也。若有一爻之变。则其情性皆移矣。如乾初爻变则为姤。姤之情性。与乾之情性。相去千里。故情性之后。继之以六爻之变。六爻既变。则即有错综中爻矣。故六爻变之下。复注错综中爻。六爻变后。犹有错综中爻何也。盖天地间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必有错。而阴阳循环之理。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故必有综。则错综二字。不论六爻变与不变。皆不能离者也。若无错综。不成易矣。故六爻变后。复注错综。而中爻者亦阴阳也。故继之。若地位人位天位者乃三才也。故又继之。四圣千古不传之秘尽泄于此。学者能于此而熟玩之。则辞变象占。犁然明白。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
上下经篇义
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自乾坤厯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址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乾坤变矣。故坤综乾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乾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无水火则乾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乾坤之水火可交。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乾坤必乾坤厯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乾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自咸恒厯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相交。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厯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要之天道之体。虽以否泰为主。而未必无人道。人道之用。虽以损益为主而未必无天道。上下经之篇义蕴蓄。其妙至此。若以卦爻言之。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凡八。下经阳爻一百有六。阴爻九十有八。阳多于阴者亦八。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八焉。是卦爻之阴阳均平也。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孔子赞其至精于变至神。厥有由矣。
易经字义
象
卦中立象。有不拘说卦乾马坤牛。乾首坤腹之类者。有自卦情而立象者。如乾卦本马而言龙。以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朱子语录。或问卦之象。朱子曰。便是理会不得。如乾为马而说龙。如此之类。皆不通。殊不知以卦情立象也。且荀九家。亦有乾为龙。又如咸卦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咸之情。莫如季之少者。故周公立爻象。曰拇曰腓曰股曰憧曰脢曰辅颊舌。一身皆感焉。盖艮止则感之专。兑悦则应之至。是以四体百骸。从拇而上。自舌而下。无往而非感矣。此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又如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旦。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又以渐取鸿者。以鸿至有时。而群有序。不失其时。不失其序。于渐之义为切。且鸿又不再偶。于文王卦辞女归之义为切。此亦以卦情立象也。有以卦画之形取象者。如剥言宅言床言庐者。因五阴在下。列于两旁。一阳覆于其上。如宅如床如庐。此以画之形立象也。鼎与小过亦然。又有卦体大象之象。凡阳在上者。皆象艮巽。阳在下者。皆象震兑。阳在上下者皆象离。阴在上下者皆象坎。如益象离。故言龟。大过象坎。故言栋。颐亦象离。故亦言龟。又如中孚。君子以义狱缓死。亦取噬嗑火雷之意。以中孚大象离。而中爻则雷也。故凡阳在下者动之象。在中者陷之象。在上者止之象。凡阴在下者入之象。在中者丽之象。在上者说之象。又有以中爻取象者。如渐卦九三媍孕不育。以中爻二四合坎中满也。九五三岁不孕。以中爻三五合离中虚也。有将错卦立象者。如履卦言虎。以下卦兑错艮也。有因综卦立象者。如井与困相综。巽为市邑。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则改为邑矣。有即阴阳而取象者。如乾为马本象也。坎与震皆得乾之一画。亦言马。坤为牛。本象也。离得坤之一画。亦言牛。皆其类也。有相因而取象者。如革卦九五言虎者。以兑错艮。艮为虎也。上六即以豹言之。豹次于虎。故相因而言豹也。故其象多是无此事此理。而止立其象。如金车玉铉之类。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盖虽无此事此理。而爻内有此象也。朱子语录云。卦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看。但象失其传了。殊不知圣人立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这象。有占中之象。正如释卦名义。有以卦德释者。有以卦体释者。有以卦综释者。皆言象也。所以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但形容物宜可拟可象。即是象矣。自王弼不知文王序卦之妙。扫除其象。后儒泥滞说卦。所以说象失其传。而不知未失其传也。善乎蔡氏曰。圣人拟诸其形容而立象。至织至悉。无所不有。所谓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在中古。观此以系辞。而后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为鱼兔筌蹄。殆非圣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矣。此言盖有所指而发也。
错
错者。阴与阳相对也。父与母错。长男与长女错。中男与中女错。少男与少女错。八卦相错。六十四卦。皆不外此错也。天地造化之理。独阴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八卦既相错。所以象即寓于错之中。如乾错坤。乾为马。坤即利牝马之贞。履卦兑错艮。艮为虎。文王即以虎言之。革卦上体乃兑。周公九五爻。亦以虎言之。又睽卦上九纯用错卦。师卦王三锡命。纯用天火同人之错。皆其证也。又有以中爻之错言者。如小畜言云。因中爻离错坎故也。**言血者。坎为血也。言惕者。坎为加忧也。又如艮卦九三中爻坎。爻辞曰。熏心。坎水安得熏心。以错离有火烟也。
综
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如乾坤坎离四正之卦。则或上或下。巽兑艮震四隅之卦。则巽即为兑。艮即为震。其卦名则不同。如屯蒙相综。在屯则为雷。在蒙则为山是也。如履小畜相综。在履则为泽。在小畜则为风是也。如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故其象皆十朋之龟。夬之九四。即姤之九三。故其象皆臀无肤。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究三十季。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然文王序卦有正综。有杂综。如乾初爻变姤。坤逆行。五爻变夬与姤相综。所以姤综夬。遯综大壮。否综泰。观综临。剥综复。所谓乾坤之正综也。八卦通是初与五综。二与四综。三与三综。虽一定之数。不容安排。然阳顺行而阴逆行。与之相综。造化之玄妙可见矣。文王之序卦。不其神哉。即阳本顺行。生亥死午。阴本逆行。生午死亥之意。若乾坤所属尾二卦。晋大有需比之卦。类术家所谓游魂归魂。出于乾坤之外者。非乾坤五爻之正变。故谓之杂综。然乾坤水火四正之卦。四正与四正相综。艮巽震兑四隅之卦。四隅与四隅相综。虽杂亦不杂也。八卦既相综。所以象即寓于综之中。如噬嗑利用狱。贲乃相综之卦。亦以狱言之。旅丰二卦。亦以狱言者。皆以其相综也。有以上六下初而综者。则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也。有以二五而综者。柔得中而上行是也。盖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流行不常。原非死物胶固一定者。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者。以其流行不常耳。故读易者不能悟文王序卦之妙。则易不得其门而入。既不入门。而宫墙外望。则攻邑不改井之玄辞。其人天且劓之险语。不知何自而来也。噫。文王不其继伏羲而神哉。
变
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卦初变即为姤。是就于本卦变之。宋儒不知文王序卦如屯蒙相综之卦。本是一卦。向上成一卦。向下成一卦。详见前伏羲文王错综图。如讼之刚来而得中。乃卦综也。非卦变也。以为自遯卦变来非矣。如姤方是变。卦变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盖爻一动即变。如渐卦九三以三为夫。以坎中满为妇孕。及三爻一变则阳死成坤。离绝夫位。故有夫征不复之象。既成坤。则并坎中满通不见矣。故有妇孕不育之象。又如归妹九四中爻。坎月离日。期之象也。四一变。则纯坤而日月不见矣。故愆期。岂不玄妙。
中爻
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也。系辞第九章。孔子言之详矣。大抵错者阴阳横相对也。综者阴阳上下相颠倒也。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中爻者。阴阳内外相连属也。周公作爻辞。不过此错综变中爻。四者而已。如离卦居三同人曰三岁。未济曰三季。既济曰三季。明夷曰三日。皆以本卦三言也。若坎之三岁困之三岁。解之三品。皆离之错也。渐之三岁。巽之三品皆以中爻合离也。丰之三岁。以上六变而为离也。即离而诸爻用四者可知矣。孔子韦编三绝。于阴阳之理。悦心研虑已久。故于圆图看出错字。于序卦看出综字。所以说错综其数。又恐后人将序卦一连。不知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唯令二体之卦相连。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又说出中爻。宋儒不知乎此。将孔子系辞所居而安者。文王之序卦。所乐而翫者。周公之爻辞。认序字为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故自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
周易上经。周代名。易书名。卦则伏羲所画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又于八卦之上。各变八卦。以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重而为六画者。以阴阳皆极于六。故圣人作易。六画而成卦。六变而成爻。兼三才而两之。皆因天地自然之数也。以易名书者。易字有交易变易两义。交易以对待言。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也。变易以流行言。如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也。阴阳之理。非交易则变易。故以易名之。夏易名连山。首艮。商易名归藏。首坤。曰周者。以其辞成于文王周公。故以周名之。而分为上下二篇云。
乾。乾下乾上。乾刚。
乾。元亨利贞。乾。卦名。元亨利贞者。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也。乾者健也。阳主于动。动而有常。其动不息。非至健不能。奇者阳之数。天者阳之体。健者阳之性。六画皆奇。则纯阳而至健矣。故不言天而言乾也。元大。亨通。利宜。贞正而固也。元亨者。天道之本然。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因乾道阳明纯粹。无丝毫阴柔之私。惟天与圣人足以当之。所以断其必大亨也。故数当大亨。而必以贞处之。方与乾道合。不贞则非理之当然。安能大亨。此圣人教人以反身修省之切要也。言凡占卜者。不论天子庶人。皆宜于贞。以尽人事。若即以为四德。殊失先王立教之意矣。至孔子文王纯以义理论方指四德也。○初九。潜龙勿用。此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也。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谓下爻为初。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也。阳曰九。阴曰六者。河图洛书。五皆居中。则五者数之祖也。故圣人起数。止于一二三四五。参天地两地而倚数。参天者。天之位三。天一天三天五也。两地者。地之位二。地二地四也。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五而为九。所以阳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为六。所以阴皆言六。一二三四五者。生数也。六七八九十者。成数也。然生数者成之端倪。成数者生之结果。故止以生数起之。过揲之数。皆以九六之参两。所以爻言九六也。潜藏也。象初。龙阳物。变化莫测。亦犹乾道变化。故象九。且此爻变巽错震。亦有龙象。故六爻即以龙言之。所谓拟诸形容象其物宜者此也。勿用者。未可施用也。象为潜龙。占为勿用。故占得乾而遇此爻之变者。当观此象。而玩此占也。诸爻仿此。圈外方是正意。○初九阳气方萌。居于卦下。盖龙之潜藏而未出者也。故有潜龙之象。既未出潜。则未可施用矣。故教占者勿用。养晦以俟时可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之见贤遍反○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九二非正。然刚健中正。本乾之德。故旧注亦以正言之。见者。初为潜。二则离潜而出见也。田者。地之有水者也。以六画卦言之。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也。大人者。大德之人也。阳大阴小。乾卦六爻皆阳故为大。以三画卦言之。二于三才为人道。大人之象也。故称大人。所以应爻九五亦曰大人。二五得称大人者。皆以三画卦言也。利见大人者。利见九五之君。以行其道也。此爻变离。有同人象。故利见大人。○九二以阳刚中正之德。当出潜离隐之时。而上应九五之君。故有此象。而其占则利见大人也。占者有是德。方应是占矣。○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指占者。以六画卦言之。三于三才为人道。以乾德而居人道。君子之象也。故三不言龙。三变则中爻为离。离日在下卦之终。终日之象也。下乾终而上乾继。乾乾之象。乃健而不息也。惕忧也。变离错坎。忧之象也。若助语辞。夕对日言。言终日乾乾。虽至于夕。而兢惕之心。犹夫终日也。厉者。危厉不安也。九阳爻。三阳位。过则不中。多凶之地也。故言厉。无咎者。以危道处危地。操心危虑患深。则终于不危矣。故无咎。○九三。过刚不中。若有咎矣。然性体刚健。有能乾夕乾惕。不已之象。占者能忧惧如是。亦无咎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也。或跃在渊者。欲跃犹在渊也。九为阳。阳动故言跃。四为阴。阴虚故象渊。此爻变巽为进退。为不果。又四多惧。故或跃在渊。○九四以阳居阴。阳则志于进。阴则不果于进。居上之下。当改革之际。欲进未定之时也。故有或跃在渊之象。占者能随时进退。斯无咎矣。○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五。天位。龙飞于天之象也。占法与九二同者。二五皆中位。特分上下耳。利见大人。如尧之见舜。高宗之见传说是也。下此如沛公之见张良。照烈之见孔明。亦庶几近之。六画之卦。五为天。三画之卦。五为人。故曰天曰人。○九五刚健中正。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而下应九二。故其象占如此。占者如无九五之德位。必不应利见之占矣。○上九。亢龙有悔。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人颈也。高也。盖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屈之意。阴阳之理。极处必变。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消长盈虚。此一定之理数也。龙之为物。始而潜。继而见。中而跃。终而飞。既飞于天。至秋分又蛰而潜于渊。此知进知退变化莫测之物也。九五飞龙在天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乃在于此。若复过于此。则极而亢矣。以时则极。以势则穷。安得不悔。○上九阳刚之极。有亢龙之象。故占者有悔。知进知退不与时偕极。斯无悔矣。伊尹之复政厥辟。周公之罔以宠利居成功。皆无悔者也。○用九。见羣龙无首吉。此因上九亢龙有悔而言之。用九者。犹言处此上九之位也。上九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动而有悔矣。到此何以处之哉。惟见群龙无首则吉。群龙者。潜见跃飞之龙也。首者头也。乾为首。凡卦。初为足。上为首。则上九即群龙之首也。不见其首。则阳变为阴。刚变为柔。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不为穷灾。不与时偕极。所以无悔而吉。此圣人开迁善之门。教占者用此道也。故阳极则教以见群龙无首吉。阴极则教以利永贞。盖居九而为九所用。我不能用九。故至于亢。居六而为六所用。我不能用六。故至于战。惟见群龙无首利永贞。此用九用六之道也。乾主知。坤主能。故言利永贞。用易存乎人。故圣人教之以此。昔王介甫常欲系用九于亢龙有悔之下。得其旨矣。○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亨利贞者。文王所系之辞。彖之经也。此则孔子赞经之辞。彖之传也。故亦以彖曰起之。曰元亨利贞者。文王主于卜筮以教人。主于孔子之传。则专于义理。故以元亨利贞。分为四德。此则专以天道发明乾义也。大哉叹辞。乾元者。乾之元也。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非以万物之始即元也。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乃四德之元也。此言气。而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统包括也。乾元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以为始。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故统天。天之为天出乎震。而生长收藏。不过此四德而己。统四德则统天矣。资始者。无物不有也。统天者。无时不然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此乾元之所以为大也。此释元之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施始智反又音是○有是气即有是形。资始者气也。气发泄之盛。则云行雨施矣。品者。物各分类。流者物各以类而生生不已也。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也。此释乾之亨。施有二义。平声者用也加也设也。去声者布也散也惠也与也。此则去声之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者。默契也。终谓上爻。始为初爻。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位者六爻也。时者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之时也。六龙者。潜与亢之六龙六阳也。阳有变化。故曰六龙。乘者凭据也。御犹运用也。上文言统者。统治纲领。此节言御者。分治条目。六位时成者。如位在初时。当为潜。位在上时。当为亢也。御天者。行天道也。当处之时。则乘潜龙。当出之时。则乘飞龙。时当勿用。圣人则勿用。时当知悔。圣人则知悔也。乘龙御天。只是时中。乘六龙便是御天谓之曰乘龙御天。则是圣人一身常驾驭乎乾之六龙。而乾之六龙常在圣人运用之中矣。学者当观其时成时乘。圣人时中变化。行无辙迹之妙可也。然言天道而配以圣人何也。盖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中。则叁天地者惟圣人也。故颐卦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咸卦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恒卦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皆此意。○言圣人默契乾道六爻终始之理。见六爻之位各有攸当。皆以时自然而成。则六阳浅深进退之时。皆在吾运用之中矣。由是时乘六龙。以行天道。则圣即天也。上一节专赞乾元。此一节则赞圣人。知乾六爻之理而行乾元之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各者各自也。即一物原来有一身。各有族类。不混淆也。正者不偏也。言万物受质。各得其宜。即一身还有一乾坤。不得倚附妨害也。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保者常存而不亏。合者翕聚而不散。太和。阴阳会合。中和之气也。各正者。各正于万物向寔之初。保合者。保合于万物向寔之后。就各正言。则曰性命。性命虽以理言而不离乎气。就保合言。则曰太和。虽以气言。而不离乎理。其实非有二也。○言乾道变化不穷。固品物流形矣。至秋则物皆向实。各正其所受所赋之性命。至冬则保全其太和生意。随在饱足。无少缺欠。凡资始于元。流形于亨者。至此告其终。敛其迹矣。虽万物之利贞。实乾道之利贞也。故曰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乘龙御天。乃圣人王道之始。为天下开太平。惟端拱首出于万民之上。如乾道变化。无所作为。而万国咸宁。亦如物之各正保合也。乘龙御天之化至此成其功矣。此则圣人之利贞也。咸宁。即各正保合也。其文武成康之时乎。汉文帝亦近之。如不能各正保合。则纷纭烦扰矣。岂得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者。伏羲卦之上下两象。周公六爻所系辞之象也。即象辞之下。即以象曰起之是也。天行者。天之运行。一日一周也。健者运而不息也。阳之性至健。所以不息也。以者用也。体易而用之。乃孔子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也。自强者。一念一事。莫非天德之刚。若少有一毫阴柔之私以间之。则息矣。强与息反。天行健者。在天之乾也。自强不息者。在我之乾也。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诸卦仿此。○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阳在下者。阳爻居于下也。阳故称龙。在下。故勿用。此以下举周公所系六爻之辞而释之。乾初曰阳在下。坤初曰阴始凝。扶阳抑阴之意见矣。○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施音是○德。即刚健中正之德。出潜离隐。则君德已着。周遍于物。故曰德施普。施字如程传作去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反复犹往来。言君子之所以乾夕兢惕。汲汲皇皇。往来而不已者。无非此道而已。动循天理。所以处危地而无咎。道外无道。故二爻言德。○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量可而进。适其时则无咎。故孔子加一进字以断之。○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造作也。言作而在上也。大人龙也。飞在天。作而在上也。大人。释龙字。造释飞字。此止言飞龙在天。下同声相应一节。则言利见大人。上治一节。方言大人之事。乃位乎天德一节。则见其非无德而处尊位。四意自别。○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此阴阳盈虚一定之理。盈即亢。不可久致悔之由。○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二字。即乾道二字。首头也。即见群龙无首之首。言周公爻辞。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者何也。以天德不可为首。而见其首也。盖阳刚之极。亢则有悔。故用其九者。刚而能柔。有群龙无首之象则吉矣。天行以下。先儒谓之大象。潜龙以下。先儒谓之小象。后仿此。○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长丁丈反下长人同○孔子于彖象既有传矣。犹以为未尽其蕴也。故又设文言以明之。文言者。依文以言其理也。乾道所包者广。有在天之元亨利贞。有在人所具之元亨利贞。此则就人所具而言也。元。大也。始也。即在人之仁也。仁义礼智皆善也。但仁则善端初发。义礼智皆所从出。故为善之长。亨者自理之显著。亨通而言。即在人之礼也。嘉美。会聚。三千三百。乃嘉美之会聚也。利有二义。以人心言之。义为天理。利为人欲。以天理言之。义者利之理。和者义之宜。故利即吾性之义。义安处。即是利也。如上下彼此。各得其当然之分。不相乖戾。此利也。乃义之和也。贞有三意。知也正也固也。如孟子所谓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者。知之意也。惟知事亲从兄。正之意也。弗去固人之意也。故贞即吾性之智。乾者茎乾也。如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也。元就其理之发端而言。亨就其理之聚会而言。利就其理之各归分愿而言。贞就其理之确实而言。名虽有四。其实一理而已。皆天下之至公。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也。此四句说天德之自然。下体仁四句。说人事之当然。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乾事。体仁。所存所发。无不在于仁也。能体其仁。则欲立欲达。无所往而莫非真爱。自足以长人矣。长者克君克长之长。盖仁者宜在高位也。既足以长人。则善之长在我矣。下三句仿此。嘉会者。嘉美其会。聚于一身也。然其聚会。必至善恰好。皆天理人情自然之至。而无不嘉美。此之谓嘉。嘉美会聚于一身。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自有以合乎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矣。若少有一毫欠缺。非美会矣。安能合礼。不相妨害之谓利。无所乖戾之谓和。和则必利。利则必和。盖义公天下之利。本有自然之和也。物者义之体。义者物之用。乃处物得宜之谓也。物虽万有不齐。然各有自然之定理。故能处物得宜而不相妨害。则上下尊卑之间。自恩义洽浃。无所乖戾。而义无不合矣。固者。坚固不摇。乃贞之恒久正大也。盖事有未正。必欲其正。事之既正。必守其正。此贞固二字之义也。贞而又固。故足以乾事。乾者事之乾。亦犹木有乾而枝叶可依也。凡事或不能贞。或贞而不固。皆知不能及之。是以不能择而守之。故非至灵至明。是非确然不可移易者。决不能贞固。所以贞固为智之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故曰。古语也。行此四德。即体仁嘉会利物贞固也。行此四德。则与乾元合其德矣。故曰乾元亨利贞。所以明君子即乾也。○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此文章问答之祖也。圣人神明不测。故曰龙德隐在下位也。易移也。不易乎世者。邪世不能乱。不为世所移也。不成乎名者。务寔不务名。不求知于世。以成就我之名也。遯世无闷者。不见用于世而不闷也。不见是而无闷者。不见信于人而不闷也。事有快乐。于心者。则奋然而行之。忘食忘忧之类是也。事有拂逆于心者。则顺适而背之。伐木绝粮之类是也。违者背也。言不以拂逆为事。皆置之度外。如困于陈蔡。犹援琴而歌是也。盖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则必遯世而不见信于人矣。而圣人皆无闷焉。是以日用之间。莫非此道之游衍。凡一切祸福毁誉如太虚浮云。皆处之泰然。此所以乐则行。忧则违。忧乐。皆无与于己。而安于所遇矣。非龙德何以有此。拔者棹也。举而用之也。不可拔。即勿用也。言坚确不可举用也。盖不易乎世六句。龙德也。确乎不可拔而隐也。龙德而隐。此所以为潜龙也。乾卦六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有隐显。无浅深。○此只言潜龙。后君子以成德节言勿用。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正中者。以下卦言初居下。三居上。二正当其中也。庸常也。邪自外入。故防闲之。诚自我有。故存主之。庸言必信者。无一言之不信也。庸行必谨者。无一行之不谨也。庸言信。庸行谨。宜无事于闲邪矣。而犹闲邪存诚。闲邪存其诚者。无一念之不诚也。念念皆诚。则发之言行愈信于谨矣。如此则其德已盛。善盖一世矣。然心不自满。不自以为善。其主谨闲邪存诚犹夫其初也。皆纯一不已之功也。德博而化者。言行为人所取法也。言君德者。明其非君位也。○此只言见龙。后君子学以聚之节言利见。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几与义非二事。几者心之初动也。当欲忠信修辞立诚之初。心之萌动。必有其几。几微之际。乃义之发源处也。义者事之得宜也。方忠信修辞立诚之后。事之成就必见乎义。允蹈之宜。乃几之结果处也。与者许也。可与几者。几有善恶。许其几之如此。方不差也。存者守而不失也。三爻变。则中爻为巽。有进象。又为兑。有言辞象。又为离明有知象。以三画卦论。三居上。居上位象。以六画卦论。三居下。在下位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者。非无事而徒动也。勤于进德修业也。然以何者为德业。德业何以用功。盖德者。即贞实之理。诚之涵于心者也。人不忠信。则此心不实。安能进德。惟忠信而内无一念之不实。则心不外驰。而有以复还其贞实之理。所进之德。自日新而不穷矣。故所以进德业者。即贞实之事。诚之发于事者也。言不顾行。则事皆虚伪。安能居业。惟修省其辞以立诚。而外无一言之不实。则言行相顾有以允蹈其贞实之事。所居之业。自居安而不迁矣。故所以居业。夫德业之进修。固在于忠信修辞立诚矣。然其入门用功。当何如哉。亦知行并进而已。盖其始也。知德业之所当至。此心必有其几。当几之初。下此寔心。而必欲其至。知至即至之。则念念不差。意可得而诚矣。几动不差。此其所以可与几也。其终也。知德业之所当终。此事必有其义。见义之时。行此实事。而必欲其终。知终即终之。则事事皆当身可得而修矣。义守不失。此其所以可与存义也。如此用功。则反身而诚德崇而业广矣。又马往而不宜哉。故以之居上。高而不骄。以之在下。卑而不戚。虽危无咎矣。此君子所以终日乾乾也。○此只言乾乾夕惕。后重刚而不中节。言厉无咎。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羣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在田者。安于下。在天者。安于上。有常者也。进而为飞。退而为见。有恒者也。盖恒即常字。九四之位。逼九五矣。以上进为常。则觊觎而心邪。今或跃或处。上下无常。而非为邪也。以下退为常。则离群而德孤。今去就从宜。进退无常。而非离群也。惟及时以进修。而不乾时以行险。此其所以无咎也。上进释跃字义。下退释渊字义。无常无恒释或字义。非为邪。非离群。释无咎义。○此其言跃渊。后重刚节言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同声相应。如鹤鸣而子和。雄鸣而雌应之类是也。同气相求。如日火之精。而取火于日。月水之精。而取水于月之类是也。湿者下地。故水之流趋之。燥者乾物。故火之然就之。云水气也。龙兴则云生。故云从龙。风阴气也。虎啸则风烈。故风从虎。然此特一物亲一物也。惟圣人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则三才之主。而万物之天地矣。是以天下万民莫不瞻仰其德。而快覩其光。所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而万物皆覩矣。盖不特一物之亲而已也。所以然者。以天地阴阳之理。皆各从其类也。如天在上轻清者也。凡本乎天之轻清成象者。皆亲之。地在下。重浊者也。凡本乎地之重浊成形者。皆亲之。盖天属阳。故轻清之属阳者从其类。地属阴。故重浊之属阴者从其类。阳从其阳。故君子与君子同类而相亲。阴从其阴。故小人与小人同类而相亲。然则以九五之德位。岂不利见同类之大人。所以利见者以此。○此具言飞龙在天。后大人者节言利见大人。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六龙之首。故曰高贵。非君非臣。故曰无位。纯阳无阴。故曰无民。五居九五之位。又有快覩之民。九四以下。龙德之贤。皆相从九五以辅相矣。是以上九非不贵也。贵宜乎有位。而无位。非不高也。高宜乎有民。而无民。非不有贤人也。贤人宜辅而莫为之辅。无位无民无辅。则离群孤立。如是而动其谁我与有悔必矣。此第二节申象传之意。○潜龙勿用。下也。言在下位也。见龙在田。时舍也。舍去声○舍。止息也。出潜离隐。而止息于田也。终日乾乾。行事也。非徒空存忧惕之心。言行事而终日乾乾也。盖心虚而事寔。此体用兼养之学也。○非空忧惕。乃行所当行之事也。即进德修业。或跃在渊。自试也。试可乃已之试。非试其德。试其时也。非自试则必妄动矣。飞龙在天。上治也。居上以治下○此得时则驾。下句则蓬累而行。亢龙有悔。穷之灾也。穷者亢灾者悔。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此周公教占者当如此也。孔子此则专以人君言元者。仁也。即体仁以长人也。言人君体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诚恻恒之爱。常流行于刚果严肃之中。则张弛有则。宽猛得宜。不刚不柔。敷政优优。而天下治矣。此第三节再申前意。○此一节明六龙摠一龙。而因时变化其见于世者有异也。孔子乾之德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阳在下也。以爻言潜龙勿用下也。以位言。此则以气言。言阳气潜藏。正阴气极盛之时。天地闭。贤人隐。所以勿用。此以下。又圣人歌咏乾道之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明叶文○虽在下位。然天下已被其德化。而成文明之体矣。因此爻变离。故以文明言之。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天之健。终日不息。九三之进修。亦与之偕行而不息。故曰与时偕行。○行叶杭。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革者。离下内卦之位。升上外卦之位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天德即天位。有是天德。而居是天位。故曰乃位乎天德。若无德以居之者。不可谓之天德之位也。惟圣人在天子之位。斯可言也。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当亢极。而我不能变通。亦与时运俱极。所以有悔。乾元用九。乃见天则。龙之为物。春分而升于天。秋分而蛰于渊。曰亢龙者。言秋分亢举于上。而不能蛰也。以春夏秋冬配四德。元者春也。利者秋也。亢龙在此。秋之时矣。天之为天。不过生君者。体春生之元。而用之于秋杀之亢。则是阴惨之后。继之以阳舒。肃杀之余。继之以生育。一张一弛。一刚一柔。不惟天下可治。而天道之法。则亦于此而见矣。故曰乃见天则。此四节又申前意。○孔子深味乾德而歌以咏之也。当叶韵读。可想见圣人玩味之意。○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始而亨者。言物方资始之时。已亨通矣。盖出乎震。则必齐乎巽。见乎离。势之必然也。若不亨通。则生意必息。品物不能流形矣。是始者元也。亨之者亦元也。性者百物具足之理。情者百物出入之机。春作夏长。百物皆有性情。非必利贞而后见。但此时生意未足。实理未完。百物尚共同一性情。至秋冬。则百谷草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一物各具一性情。是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的确。故利贞者。即乾元之性情也。则利贞之未始不为元也。乾始者。即乾元者始而亨之始也。以美利利天下者。元能始物。能始庶物生成。无物不嘉美。亦无物不利赖也。不言所利者。自成其形。自成其性。泯机缄于不露。莫知其所以然也。大哉乾元也。○孔子于文言。既分元亨利贞为四德矣。此又合而为一也。言乾之元者。始而即亨者也。利贞者。则元之性情耳。然何以知其元始即亨利贞即元之性情也。惟自其乾元之所能者。则可见矣。盖百物生于春。非亨利贞之所能也。惟元为生物之始。以美利利天下者。则乾元之能也。夫以美利利天下。其所能之德业。亦盛大矣。使造化可以言马。则曰此其之美利也。庶乎可以各归功于四德矣。今不言所利。人不得而测之。既不可得而测。则是四德浑然一理。不可分而言也。元本为四德之长。故谓亨。乃元之始亨可也。谓利贞。乃元之性情可也。所以谓乾元始而亨。利贞性情者以此乾元之道。不其大哉。四德本一理。孔子赞易。或分而言之。以尽其用。或合而言之。以着其体。其实一理而已。所以可分可合也。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刚以体言。健以性言。中者。无过不及也。正者不偏也。此四者乾之德也。纯者。纯阳而不杂以阴也。粹者。不杂而良美也。精者不杂之极至也。总言乾德刚健中正之至极。所谓纯粹精者。非出于刚健中正之外也。但乾德之妙。非一言所能尽。故于刚健中正之外。复以纯粹精赞之。情者事物至赜至动之情也。发挥者。每一画有一爻辞以发挥之也。旁通者曲尽也。如初之潜。以至上之亢。凡事有万殊。物有万类。时有万变。皆该括曲尽其情而无遗也。前品物流形。乃乾之云行雨施。此言云行雨施。乃圣人乘六龙而御天之功德泽流行敷布。所以天下平也。○言乾道刚健中正。纯粹以精。乾道固大矣。惟圣人立六爻以通乎乾之情。乘六龙以行乎乾之道。云行雨施。以沛乎乾之泽。以至天下太平。则乾道之大不在乾而在圣人矣。此第五节复申首章之意。○叶韵读也字。如楚辞之些。○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德者行之本。行者德之用。故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成德者。已成之德也。日可见者。犹言指日可待之意。此二句泛论其理也。潜者周公爻辞也。未见者。天地闭。贤人隐。阨于潜之机会而未见也。未成者。因其阨而事业未成就也。如伊尹耕于有华之野是也。○君子以已成之德。举而措之于行。则其事业之所就。指日可见矣。初九其德已成。则日可见之行也。而占者。乃曰勿用何也。盖圣人出世。必有德有时。人之所能者德。所不能者时。今初九虽德已成。然时当乎潜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也。惟其隐而未见。故行而未成。时位阨之也。是以占者之君子。亦当如之而勿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之者正中之理也。龙德正中。虽以爻言。然圣人之德。不过此至正大中而已。盖乾道刚健中正。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惟中庸不可能。苟非学聚问辨。有此致知功夫。宽居仁行。有此力行功。夫安能体此龙德之正中乎。聚者多闻多见以求会聚。此正中之理也。辨者讲学也。亲师取友。辨其理之精粗本末。得失是非。择其正中之善者而从之。即讲学以耨之也。宽者优游厌饫。勿忘勿助。俾所聚所辨。此理之毒于我者。融会贯通。渣滓浑化。无强探力索。凌节欲速之患也。盖宽字以久远言。有从容不迫之意。非专指包涵也。居者守也据也。仁以行之者。无适而莫非天理中正之公。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之私也。盖辨者辨其所聚居者居其所辨。行者行其所居。故必宽以居之。而后方可仁以行之。若学聚问辨之余。涵养未久。粗心浮气。而骄欲见之于寔践。则居之不安。资之不深。安能左右逢原。而大公以顺应哉。此为学一定之序也。有是四者。宜乎中正之德。博而化矣。曰君德者。即前九二之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交接处。以刚居刚。故曰重刚。非阳爻居阳位也。以九四居阴位者。亦曰重刚。位非二五。故曰不中。即下文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也。九三以时言。九四以位言。故曰乾乾因其时。○九三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宜有咎矣。而乃无咎何哉。盖既重刚又不中。刚之极矣。以时论之。盖危惧之时也。故九三因共时。而兢惕不已。则德日进业日修。所以虽处危地。亦无咎也。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在人谓三也。四三虽皆人位。然四则居人之上。而近君矣。非三之不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刚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间之中也。○九四。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宜有咎矣。而乃无咎何哉。盖九四之位不在天。不在田。虽与九三同。而人位则不如九三之居下卦也。所居之位独近九五。盖或之之位也。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惟其疑。必审时而进矣。所以无咎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音扶○合德以下。总言大人所具之德皆天理之公。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若少有一毫人欲之私。即不合矣。天地者造化之主。日月者造化之精。四时者造化之功。鬼神者造化之灵。覆哉无私之谓德。照临无私之谓明。生息无私之谓序。祸福无私之谓吉凶。合序者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合吉凶者。福善祸淫也。先天天不违。如无制作之类。虽天这之所以未为。而吾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天亦不违乎我。是天合大人也。奉天时者。奉天理也。后天奉天时谓如天叙有典。而我惇之。天秩有礼。而我庸之类。虽天之所已为我知理之如是。奉而行之。而我亦不能违乎天。是大人合天也。盖以理为主。天即我。我即天。故无后先彼此之可言矣。且不违于大人。而况于人。乃得天地之理以生鬼神不过天地之功用。虽欲违乎大人。自不能违乎天矣。乾之九五。以刚健中正之德。与此大人相合。所以宜利见之。以其同德相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进退者身。存亡者侠。得丧者物消长之理。知之既明。不失其正。处之又当。故惟圣人能之。再言其唯圣人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见非圣人不能也。初九隐而未见二句。释一潜字。而言君子者再。盖必君子而后能安于潜也。上九亢之为言三句。释一亢字而言圣人者再。盖必圣人而后能不至于亢也。此第六节后复申前数节未尽之意。
坤。坤下坤上。坤柔。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句利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丧去声○耦者。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六书皆耦。则纯阴而顺之至矣。故不言地而言坤。马象乾。牝马。取其为乾之配。牝马属阴。柔顺而从阳者也。马能行。顺而健者也。非顺外有健也。坤利牝马之贞。与乾不同者何也。盖乾以刚固为贞。坤以柔顺为贞。言如牝马之顺而不息则正矣。牝马地类。安得同乾之贞。此占辞也。与乾卦元亨利贞同。但坤。则贞利牝马耳。程子泥于四德。所以将利字作句。迷者。如迷失其道路也。坤为迷。故曰述。言占者君子。先乾而行。则失其主而迷错。后而行。则得其主而利矣。盖造化之理。阴从阳以生物。待唱而和者也。君为臣主。夫为妻主。后乾即得所主矣。利孰大马。其理本如此。观文言后得主而有常。此句可见矣。西南东北。以文王圆图卦位言。阳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阴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乃坤之本乡。兑离巽三女同坤居之。故为得朋。震坎艮三男同乾居东北则非女之朋矣故丧朋。阴从其阳谓之正。惟丧其三女之朋。从乎其阳则有生育之功。是能安于正也。安于其正故吉也。○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者极也。天包乎地。故以大赞其大。而地止以至赞之。盖言地之至。则与天同。而大则不及乎天也。元者四德之元。非乾有元。而坤复又有一元也。乾以施之。坤则受之。交接之间。一气而已。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万物之形。皆生于地。然非地之自能为也。天所施之气至则生矣。故曰乃顺承天。乾健故一而施。坤顺故两而承。此释卦辞之元。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厚载物。以德言。非以形言。德者载物厚德。含弘光大是也。无疆者乾也。含者包容也。弘则是其所含者。无物不有。以蕴畜而言也。其静也翕。故曰含弘光者。昭明也。大则是其所光者。无远不屈。以宣着而言也。其动也关。故曰光大。言光大而必曰含弘者。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也。咸亨者。齐乎巽。相见乎离之时也。此释卦辞之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地属阴。牝阴物。故曰地类。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则顺而不息矣。此则柔顺所利之贞也。故利牝马之贞。此释卦辞牝马之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君子攸行。即文王卦辞。君子有攸往。言古者君子。有所往也。失道者。失其坤顺之道也。坤道主成。成在后。若先乾而动。则迷而失道。得常者。得其坤顺之常也。后乾而动。则顺而得常。○夫惟坤贞利在柔顺。是以君子有所往也。先则迷。后则得。西南虽得朋。不过与巽离兑三女同类而行耳。未足以为庆也。若丧乎三女之朋。能从乎阳。则有生物之功矣。终必有庆也。何也。盖柔顺从阳者。乃坤道之安于其正也。能安于其正。则阳施阴受。生物无疆。应乎地之无疆矣。所以乃终有庆也。此释卦辞。君子有攸往至安贞吉。○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西北高。东南低。顺流而下。地之势。本坤顺者也。故曰地势坤。且天地间持重载物。势力无有厚于地者。故下文曰厚。天以气运。故曰天行。地以形载。故曰地势。厚德载物者。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也。若以厚德载物。体之身心。岂有他道哉。惟体吾长人之仁也。使一人得其愿。推而人人各得其愿。和吾利物之义也。使一事得其宜。推而事各得其宜。则我之德厚。而物无不载矣。○初六。履霜坚冰至。六详见乾卦初九。霜。一阴之象。冰。六阴之象。方履霜而知坚冰至者。见占者防微杜渐。图之不可不早也。易为君子谋。乾言勿用。即复卦闭关之义。欲君子之难进也。坤言坚冰。即姤卦女壮之戒。防小人之易长也。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易举正。履霜之下。无坚冰二字。阴始凝而为霜。渐盛必至于坚冰。小人虽微。长则渐至于盛。驯者扰也。顺习也。道者。小人道长之道也。即上六其道穷也之道。驯习因循。渐至其阴道之盛。理势之必然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字。即坤至柔而动刚之刚也。方字。即至静而德方之方也。大字。即含弘光大之大也。孔子彖辞。文言小象。皆本于此。前后之言。皆可相证。以本爻论。六二得坤道之正。则无私曲故直。居坤之中。则地偏党故方。直者。在内所存之柔顺中正也。方者。在外所处之柔顺中正也。惟柔顺中正。在内则为直。在外则为方。内而直。外而方。此其所以大也。不揉为直。不矩而方。不恢而大。此其所以不习也。若以人事论。直者内而天理为之主宰。无邪曲也。方者外而天理为之裁制。无偏倚也。大者无一念之不直。无一事之不方了。不习无不利者。直者自直。方者自方。大者自大。不思不勉。而中道也。利者。利有攸往之利。言不待学习。而自然直方大也。盖八卦正位。乾在五。坤在二。皆圣人也。故乾刚健中正。则飞龙在天。坤柔顺中正。则不习无不利。占者有是德。方应是占矣。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以字即而字。言直方之德。惟动可见。故曰坤至柔而动也刚。此则承天而动。生物之几也。若以人事论。心之动直而无私。事之动方而当理是也。地道光者。六二之柔顺中正。即地道也。地道柔顺中正。光之所发者。自然而然。不俟勉强。故曰不息无不利。光即含弘光大之光。○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坤为吝啬。含之象也。刚柔相杂曰文。文之成者曰章。阳位而以阴居之。又坤为文章之象也。三居下卦之终。终之象也。或者不敢自决之辞。从者不敢造始之意。○三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其道当含●其章美。有美则归之于君。乃可常久而得正。或从王之事。不敢当其成功。惟奉职以终其事而已。爻有此象。故戒占者如此。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知平声○以时发者。吉。非终于韬晦。含藏不出。而有所为也。或从王事。带下一句说。孔子小象多是如此。知光大者。正指其无成有终也。盖含弘光大无成而代有终者地道也。地道与臣道相同。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者。盖知地道之光大。当如是也。○**。括囊无咎。无誉。坤为囊。阴虚能受。囊之象也。括者结囊口也。四变而奇。居下卦之上。结囊上口之象也。四近乎君。居多惧之地。不可妄咎妄誉。戒其作威福也。盖誉则有逼上之嫌。咎则有败事之累。惟晦藏其智。如结囊口。则不害矣。○**柔顺得正。盖慎密不出者也。故有括囊之象。无咎之道也。然既不出。则亦无由辞赞其美矣。故其占如此。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括囊者。慎也。无咎者。不害也。○六五。黄裳元吉。坤为黄为裳。黄裳之象也。黄中色。言其中也。裳下饰。言其顺也。黄字从五字来。裳字从六字来。○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诸外。故有是象。而其占则元吉矣。刚自有刚德。柔自有柔德。本义是。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为文。文也。居五之中。在中也。文在中言居坤之中也。所以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六阳为龙。坤之错也。故阴阳皆可以言龙。且变艮综震。亦龙之象也。变艮为剥。阴阳相剥。战之象也。战于卦外。野之象也。血者龙之血也。坚冰至者所以防龙战之祸于其始。龙战野者。所以着坚冰之至于其终。○上六。阴盛之极。其道穷矣。穷则其势必争。至与阳战两败俱伤。故有此象。凶可知矣。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极则必穷。理势之必然也。○用六。利永贞。用六。与用九同。此则以上六龙战于野言之。阴极则变阳矣。但阴柔恐不能固守。既变之后。惟长永固。不为阴私所用。则亦如乾之无不利矣。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此美其善变也。阳大阴小。大者阳明之公。君子之道也。小者阴浊之私。小人之道也。今始阴浊而终阳明。小人而终君子。何大如之。故曰以大终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动者。生物所动之机。德者。生物所得之质。乾刚坤柔。定体也。坤固至柔矣。然乾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数施之。其生物之机。不可止遏。此又柔中之刚矣。乾动坤静。定体也。坤固至静矣。及其承乾之施。陶镕万类。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静中之方矣。柔无为矣。而刚则能动。静无形矣。而方则有体。柔静者顺也体也。刚方者健也用也。后得主而有常者。后乎乾则得乾为主。乃坤道之常也。含万物而化光者。静翕之时。含万物生意于其中。及其动辟。则化生万物。而有光显也。坤道其顺乎。此句乃赞之也。坤之于乾。犹臣妾之与夫君。亦惟听命而已。一施一受。不敢先时而起。亦不敢后时而不应。此所以赞其顺也。○此以上申彖传之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繇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者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祸。皆积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由来者渐。言臣子也。辩之不早。责君父也。辩察也。在下者不可不察之于己。在上者不可不察之于人。察之早。勿使之渐。则祸不作矣。顺字即驯字。驯致其道也。言顺习因循以至于坚冰也。前言驯致其道。此言盖言顺也。皆一意也。程传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直者何也。言此心无邪曲之私。从绳墨而正之之谓也。方者何也。言此事无差谬之失。得裁制而宜之之谓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下则言求直方之功。人心惟有私。所以不直。如知其敬。乃吾性之礼存诸心者。以此敬为之操持。必使此心廓然大公。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则不期直而自直矣。人事惟有私。所以不方。如知其义乃吾性之义见诸事者。以此义为之裁制。必使此事物来顺尖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则不期方而自方矣。德之偏者谓之孤。孤则不大矣。盖敬之至者。外必方。义之至乾。内必直。不方不直。不足谓之敬义。是德之孤也。今既有敬以涵义之体。又有义以达敬之用。则内外夹持。表里互养。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德自充满盛大而不孤矣。何大如之。内而念念皆天理。则内不疑。外而事事皆天理。则外不疑。内外坦然而无疑。则畅于四支。不言而喻。发于事业。无所处而不当。何利如之。此所以不习无不利也。乾言进修。坤言敬义。学圣人者。由于进修。欲进修者必先于敬义。乾坤二卦备矣。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阴虽有美。含之。可以时发而从王事矣。或从王事。不敢有其成者。非其才有所不足不能成也。乃其分之所不敢成也。何也。法象莫大于天地。三纲莫重于夫妻君臣。天统乎地。夫统乎妻。君统乎臣。故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皆不敢先自主也。皆如地之无成。惟代天之终耳。盖天能始物。不能终物。地继其后而终之。则地之所以有终者。终天之所未终也。地不敢专其成。而有其终。故曰无成。而代有终也。六三为臣。故当如此。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天地变化二句。乃引下文之辞。言天地变化。世道开泰。则草木之无知者。且蕃茂况于人乎。则贤人之必出。而不隐可知矣。若天地闭。则贤人必敛德以避难。此其所以隐也。坤本阴卦。**重阴。又不中。则阴之极矣。正天地闭塞。有阴而无阳。不能变化之时也。故当谨守不出者以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者中德也。中者内也。黄中者中德之在内也。通者豁然脉络之贯通。无一毫私欲之滞塞也。理者井然文章之条理。无一毫私欲之混淆也。本爻既变坎为通。通之象也。本爻未变坤为文。理之象也。故六五小象曰。文在中。德之在内者。通而且理。爻之言黄者。以此正位居尊位也。体者。坤之定体也。乾阳乃上体。坤阴用怔体。言虽在尊位。而居下体。故不曰衣而曰裳。爻之所以言裳者以此。以人事论。有居尊位而能谦下之意。此二句尽黄裳之义矣。又叹而赞之。以见元吉之故。言黄中美在其中。岂徒美哉。美既在中。则畅于四支。为日新之德。四体不言而喻者此美也。发于事业。为富有之业。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者此美也。不其美之至乎。爻之所以不止言吉。而言元吉者以此。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为于伪反。离力智反。夫音扶○疑者似也。似其与己均敌。无大小之差也。阴本不可与阳战。今阴盛似敢与阳敌。故以战言。阴盛已无阳矣。本不可称龙。而不知阳不可一日无也。故周公以龙言之以存阳也。虽称为龙。犹阴之类也。故称血以别其为阴。血阴物也。曰其色玄黄。则天地之色杂矣。而不知天玄地黄者。两间之定分也。今曰其色玄黄疑于无分别矣。夫岂可哉。言阳阳皆伤也。以上皆申言周公爻辞。
屯。震下坎上。屯。见而不失其居。
屯者难也。万物始生。欎结未通。似有险难之意。故其字象●穿地。始出未申也。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间唯万物。屯者盈也。物之始生。故次乾坤之后。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初九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此利建之侯也。○乾坤始交。而遇险陷。故名为屯。所以气始交未畅曰屯。物勾萌未舒曰屯。世多难未泰曰屯。震动在下。坎陷在上。险中能动。是有拨乱兴衰之才者。故占者元亨。然犹在险中。则宜守正而未可遽进。故勿用有攸往。勿用者。以震性多动。故戒之也。然大难方敫。无君则乱。故当立君以统治。初九阳在阴下。而为成卦之主。是能以贤下人。得民而可君者也。占者必从人心之所属望。立之为主。斯利矣。故利建侯。建侯者立君也。险难在前。中爻艮止。勿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建侯之象。○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离去声○以二体释卦名。又以卦德卦象释卦辞。刚柔者乾坤也。始交者震也。一索得震。故为乾坤始交。难生者坎也。言万物始生而遇坎难。故名为屯。动乎险中者。言震动之才。足以奋发有为。时当大难。能动则其险可出。故大亨。然犹在险中。时犹未易为。必从容以谋其出险方可。故利贞。雷震象。雨坎象。天造者。天时使然。如天所造作也。草者如草不齐。震为蕃。草之象也。昧者。如天未明。坎为月天尚未明。昧之象也。坎水内景。不明于外。亦昧之象也。雷雨交作。杂乱晦冥。充塞盈满于两间。天下大乱之象也。当此之时。以天下则未定。以名分则未明。正宜立君以统治。然未可遽谓安宁之时也。必为君者忧勤兢畏。不遑●处。方可拨乱反正。以成靖难之功。此则圣人济屯之深戒也。动而雷雨满盈。即勿用攸往。建侯而不宁。即利建侯。然卦言勿用攸往。而彖言雷雨之动者。勿用攸往。非终不动也。审而后动也。屯之元亨利贞。非如乾之四德。故曰大亨贞。○更始初立而骄奢。非不宁矣。○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其动。象着其体也。上坎为云。故曰云雷屯。下坎为雨。故曰雷水解。经纶皆治丝之事。草昧之时。天下正如乱丝。经以引之。纶以理之。俾大纲皆正万目毕举。正君子拨乱有为之时也。故曰君子以经纶。○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盘大石也。鸿渐于盘之盘也。中爻艮石之象也。桓大柱也。震阳木。桓之象也。八卦正位。震在初。乃爻之极善者。国家屯难。得此刚正之才。乃倚之以为柱石者也。故曰盘桓。唐之郭子仪是也。震为大涂。柱石在于大涂之上。震本欲动。而艮止不动。有柱石欲动不动之象。所以利居贞。而又利建侯。非难进之貌也。故小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曰心志在于行。则欲动不动可知矣。○九当屯难之初。有此刚正大才。生于其时。故有盘桓之象。然险陷在前。本爻居得其正。故占者利于居正以守己。若为民所归。势不可辞。则又宜建侯以从民望。救时之屯可也。居贞者利在我。建侯者利在民。故占者两有所利。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当屯难之时。大才虽盘桓不动。然拳拳有潜屯之志。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既有救人之心。而又有守己之节。所以占者利居贞而守己也。若居而不贞则无德。行而不正则无功。周公言居贞。孔子言行正。然后济屯之功德备矣。阳贵阴贱以贵下贱者。一阳在二阴之下也。当屯难之时。得一大才。众所归附。更能自处卑下。大得民矣。此占者所以又利建侯而救民也。○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张连反○屯邅皆不能前进之意。班回还不进之意。震于马为馵足。为作足。班如之象也。应爻为坎。坎为盗。寇之象也。指初也。妇嫁曰婚。再嫁曰媾。婚媾指五也。变兑为少女。女子之象也。字者许嫁也。此女子则指六二也。贞者正也。不字者不字于初也。乃字者。乃字于五也。中爻艮止。不字之象也。中爻坤土。土数成于十。十之象也。若以人事论。光武当屯难之时。窦融割据。志在光武。为隗嚣所隔。乘马班如也。久之终归于汉。十年乃字也。○六二柔顺中正。当屯难之时。上与五应。但乘初之刚。故为所难。有迍邅班如之象。不得进与五合。使非初之寇难。即与五成其婚媾。不至十年之久矣。惟因初之难。六二守其中正不肯与之苟合。所以不字。至于十年之久。难久必通。乃反其常。而字正应矣。故又有此象也。占者当如是则可。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六二居屯之时。而又乘刚。是其患难也。乘者居其上也。故曰六二之难。反常者。二五阴阳相应。理之常也。为刚所乘则乖其常矣。难久必通。故十年乃字。而反其常。○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含音舍。几音机。○即者就也。鹿当作麓为是。旧注亦有作麓者。盖此卦中爻艮为山。山足曰麓。三居中爻艮之足。麓之象也。虞者虞人也。三四为人位。虞人之象也。无虞者。无正应之象也。震错巽。巽为入。入之象也。上艮为木。下震为竹。林中之象也。言就山足逐兽。无虞人指示。乃陷入于林中也。坎错离明。见几之象也。含者。含而不逐也。亦艮止之象也。○六三阴柔不中不正。又无应与。当屯难之时。故有即麓无虞入于林中之象。君子见几。不如舍去。若往逐而不舍。必致羞吝。其象如此。戒占者当如是也。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孔子恐后学不知即鹿无虞之句。故解之曰。乃从事于禽也。舍则不往。往则必吝。吝穷者。羞吝穷困也。○**。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坎为马。又有马象。求者四求之也。往者初之也。自内而之外曰往。本爻变。中爻成巽。则为长女。震为长男。婚媾之象也。非真婚媾也。求贤以济难。有此象也。旧说阴无求阳之理。可谓不知象旨者矣。**阴柔。居近君之地。当屯难之时。欲进而复止。故有乘马班如之象。初能得民可以有为。四乃阴阳正应。未有蒙大难而不求其初者。故又有求婚媾之象。初于此时若欣为即往。资其刚正之才。以济其屯。其吉可知矣。而四近其君者。亦无不利也。故其占又如此。象曰。求而往。明也。求者资济屯之才。有知人之明者也。往者展济屯之才。有自知之明者也。坎错离。有明之象故曰明。○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膏者膏泽也。以坎体有膏泽沾润之象。故曰膏。本卦名屯。故曰屯膏。阳大阴小。六居二。九居五。皆得其正。故皆称贞。小贞者臣也。指二也。大贞者君也。指五也。故六二言女子贞。而此亦言贞。六爻惟二五言屯。○九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亦有德有位者。但当屯之时。陷于险中。为阴所掩。虽有六二正应。而阴柔不足以济事。且初九得民于下。民皆归之。无臣无民。所以有屯其膏不得施为之象。故占者所居之位。如六二为臣。小贞则吉。如九五为君。大贞则凶也。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阳德所施本光大。但陷险中。为阴所掩。故未光。○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六爻皆言马者。震坎皆为马也。皆言班如者。当屯难之时也。坎为加忧为血卦。为水。泣血涟如之象也。才柔不足以济屯。去初最远。又无应与。故有此象。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既无其才。又无其助。丧亡可必矣。岂能长久。
蒙。坎下艮上。蒙。杂而着。
蒙。昧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艮山在外。坎水在内。水乃必行之物。遇山而止。内既险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去。莫知所往。昏蒙之象也。序卦。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所以次屯。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吉。利贞。告古毒反○蒙亨者。言蒙者亨也。不终于蒙也。匪我求童蒙二句。正理也。再。指四阳一阴二。二再。则四矣。三。指三。渎者顺渎也。初筮者。初筮下卦。得刚中也。比卦。坎之刚中在上卦。故曰再筮。告者。二告乎五也。不告者。二不告乎三四也。凡阳则明。阴则暗。所以九二发六五之蒙。利贞者。教之以正也。○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以卦象卦德释卦名。又以卦体释卦辞险而止。退则因于其险。进则阻于其山。两无所适。所以名蒙也。以者用也。以亨者。以我之亨通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愤悱启发。即志应也。言我先知先觉。先以亨通矣。而后以我之亨。行时中之教。此蒙者所以亨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乃教人之正道也。何也。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童蒙求我则彼之心志应乎我。而相孚契矣。此其所以可教也。初筮则告者。以刚中也。我有刚中之德。而五又以中应之。则心志应乎我。而相孚契矣。所以当告之也。初筮二字。只作下卦二字。指教者而言。观此卦再筮可见矣。盖三则应乎其上。四则隔乎其三。与刚中发蒙之二。不相应与。又乘阳不敬。则心志不应乎我。而不相孚契矣。既不相孚契。而强告之。是徒烦渎乎蒙矣。亦何益哉。教之利于正者。幼而学之。学为圣人而已。圣人之所以为圣者。正而已矣。入圣之域。虽在后日。作圣之功。就在今日。当蒙时养之以正。虽未即至于圣。圣域繇此而渐入矣。此其所以利贞也。象曰。山中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行去声○泉乃必行之物。始出而未通达。犹物始生而未明。蒙之象也。果行者。体坎之刚中。以果决其行。见善必迁。闻义必徙。不畏难而苟安也。育德者。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不欲速。宽以居之。优游以俟其成也。要之果之者。不过蒙养之正而已。○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说吐活反音脱○蒙者。下民之蒙也。非又指童蒙也。发蒙者。启发其初之蒙也。刑人者。以人刑之也。刑罚立而后教化行。治蒙之初。故利用刑人以正其法。桎梏者。刑之具也。坎为桎梏。桎梏之象也。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中爻震为足。外卦艮为手。用桎梏之象也。本卦。坎错离。艮综震。有噬嗑折狱用刑之象。故丰旅贲三卦。有此象。皆言狱。说者脱也。用脱桎俈。即不用刑人也。变兑为毁折。脱之象也。往者。往发其蒙也。吝者利之反。变兑则和悦矣。安能发蒙。故吝。○初在下近比九二刚中之贤。故有启发其蒙之象。然发蒙之初。利用刑人。以正其法。庶小惩而大诫。蒙斯可发矣。若舍脱其刑人。惟和悦以往教之蒙。岂能发哉。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细玩小象。自见。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教之法。不可不正。故用刑惩戒之。使其有所严惮也。○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包者裹也。妇人怀姙。包裹其子。即胞字也。凡易中言包者。皆外包乎内也。泰曰包荒。否曰包承包羞。姤曰包鱼。皆外包乎内。包蒙者。包容其初之蒙。则有含弘之量。敷教在宽矣。初曰刑者。不中不正也。上曰击者。上过刚也。此爻刚中。统治群阴。极善之爻。故于初曰包。于三四五曰纳。于五曰克家。纳妇吉者。新纳之妇。有谐和之吉也。中爻坤顺在上。一阳在下。纳受坤顺之阴。纳妇之象也。子克家者。能任父之事也。坎为中男。有刚中之贤能乾五母之蛊。子克家之象也。纳妇吉字。与上吉字不同。上吉字。占者之吉也。下吉字。夫妇和谐之吉也。坤顺故吉。○九二以阳刚为内卦之主。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者。其德刚而得中。故有包蒙之象。占者得此固吉矣。然所谓吉者。非止于包容其初之蒙也。凡三四五之为蒙者。二皆能以刚中之德化之。如新纳之妇。有和谐之吉。承考之子。有克家之贤。其吉其贤。皆自然而然。不待勉强谆谆训诲于其间。如此而谓之吉也。故其占中之象又如此。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二刚五柔。二有正蒙之功。五之信任专。所以二得展布其敷教之才。亦如贤子。不待训诲。自然而克家也。所以占者有子克家之象。周公爻辞。以刚中言。孔子象辞。并应与言。○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取七具反○变巽。女之象也。九二。阳刚乾爻也。乾为金。金夫之象。故称金夫。金夫者。以金赂己者也。六三正应在上。然性本阴柔。坎体顺流趋下。应爻艮体常止。不相应于上。○九二为群蒙之主。得时之盛。三近而相比。在纳妇之中者。故舍其正应而从之。此见夫金不有躬之象也。且中爻顺体震动。三居顺动之中。比于其阳。亦不有躬之象也。若以蒙论。乃自暴自弃。昏迷于人欲。终不可教者。因三变长女。故即以女象之。曰勿用取。无攸利。皆其象也。○六三阴柔。不中不正。又居艮止坎陷之中。盖蒙昧无知之极者也。故有此象。占者遇此。如有发蒙之责者。弃而不教可也。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妇人以顺从其夫为正。舍正应之夫。而从金夫。安得为顺。○**。困蒙吝。用蒙者。困于蒙昧而不能开明也。**。上下既远隔于阳。不得贤明之人以近之。又无正应贤明者以为之辅助。则蒙无自而发。而困于蒙矣。故有困蒙之象。占者如是。终于下愚。故可羞。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阳寔阴虚。实谓阳也。**上下皆阴蒙之甚者也。欲从九二。则隔三。欲从上九。则隔五。远隔于寔者也。故曰独远实。独者。言本卦之阴。皆近乎阳。而四独远也。○六五。童蒙吉。童蒙者。纯一未散专心资于人者也。艮为少男。故曰童。匪我求童蒙。言童之蒙昧也。此则就其纯一未散专听于人而言。盖中爻为坤顺。五变为巽。有此顺巽之德。所以专心。资刚明之贤也。○六五。以顺巽居尊。远应乎二。近比乎上。盖专心资刚明之贤者。故有童蒙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中爻为顺。变爻为巽。仰承亲比上九者顺也。俯应听从九二者巽也。亲比听从乎阳。正远实之反。所以吉。○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击蒙者。击杀之也。应爻坎为盗。错离为戈兵。艮为手。手持戈兵。击杀之象也。三与上九为正应。故击杀之也。寇者即坎之寇盗也。二寇字相同。不得为寇者。教三爻在下。蒙昧之人也。利御寇者。教上九在上。治蒙之人也。六三在本爻为淫乱。在上九为寇乱。蒙昧之极可知矣。○上九与三之寇盗。相为正应。过刚不中。治蒙大猛故有击蒙之象。圣人教占者。以占得此爻者。若乃在下蒙昧之人。则不利为寇。为寇则有击杀之凶矣。占得此爻者。若乃在上治蒙之人。惟利御止其寇而已。不可即击杀之。圣人哀矜愚蒙之人。故两有所戒之也。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上九刚。止于御寇。上之顺也。六三柔。随其所止。下之顺也。艮有止象。变坤有顺象。渐卦利御寇。小象亦曰顺相保。可见矣。
需。乾下坎下。需。不进也。
需者顺也。有所待也。理势不得不须者。以卦象论。水在天上。未遽下于地。必待阴阳之交熏蒸而后成。需之象也。以卦德论。乾性主于必进。乃处坎陷之下。未肯遽进。需之义也。序卦。蒙者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需者。饮食之道也。养物以饮食。所以次蒙。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虽有所待。乃我所当待也。非不当待而待也。孚者。信之在中者也。坎体诚信。克实于中。孚之象也。光者此心光明。不为私欲所蔽也。中爻离。光明之象也。亨者。此心亨泰。不为私欲所窒也。坎为通。亨通之象也。贞者事之正也。八卦正位。坎在五阳刚中正。为需之主。正之象也。皆指五也。坎水在前。乾健临之。乾知险涉大川之象也。又中爻兑综巽。坎水在前。巽木临之。亦涉大川之象。详见颐卦上九。孚贞者。尽所需之道。光亨吉利者。得所需之效。需若无实。必无光亨之时。需若不正。岂有吉利之理。○言事若有所待。而心孚信。则光明而亨通矣。而事又出于其正。不行险以侥幸。则吉矣。故利涉大川。○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以卦德释卦名。以卦综。释卦辞。需者须也。理势之所在。正欲其有所待也。故有需之义。险在前。不易于进。正当需之时也。以乾之刚健毅然有守。不冒险以前进。故不陷于险。既不陷于险。则终能出其险。其义不至于困穷矣。所以名需。需讼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位天位以正中者。讼下卦之坎。往居需之上卦。九五又正而又中也。五为天位。因自讼之地位往居之。故曰位乎天位。如在讼下卦。止可言中。不可言正矣。正则外无偏倚。中则心无夹杂。所以有孚。光亨贞者。往有功。与渐蹇解三卦彖释往有功同。言讼下卦。往而居需之上卦。九五正中。所以有利涉大川之功也。○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乐音洛○云气蒸而上升。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故为需待之义。君子事之当需者。亦不容更有所为。惟内有孚。外守正。饮食以养其气体而已。宴乐以娱其心志而已。此外别无所作为也。曰饮食宴乐者。乃居易俟命。涵养待时之象。非真必饮食宴乐也。○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郊者。旷远之地。未近于险之象也。乾为郊。郊之象也。故同人小畜皆言郊。需于郊者。不冒险以前进也。恒者常也。安常守静。以待时。不变所守之操也。利用恒无咎者。戒之也。言若无恒。犹有咎也。○初九阳刚得正。未近于险。乃不冒险以前进者。故有需郊之象。然需于始者。或不能需于终。故必义命自安。恒于郊而不变。乃其所利也。戒占者能如此则无咎矣。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难乃旦反○不犯难行者。超然远去。不冒犯险难以前进也。未失常者。不失需之常道也。需之常道。不过以义命自安不冒险以前进而已。○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坎为水。水近则有沙。沙则近于险矣。渐近于险。虽未至于患害。已小有言矣。小言者。众人见讥之言也。避世之士。知前有坎陷之险。责之以洁身。用世之士知九二刚中之才。责之以拯溺也。中爻为兑口舌。小言之象也。终吉者。变爻离明。明哲保身。终不陷于险矣。○二以阳刚之才。而居柔守中。盖不冒险而进者。故有需于沙之象。占者如是。虽不免小有言。终得其吉也。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水行朝宗曰衍。即水字。言水在中央也。沙在水边。则近于险矣。虽近于险。而小有言。然以刚中处需。故不陷于险而以吉终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泥逼于水。将陷于险矣。寇之地也。坎为盗在前。寇之象也。○九三居健体之上。才位俱刚。进不顾前迩于坎盗。故有需泥寇至之象。健体敬慎惕若。故占者不言凶。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外谓外卦。灾在外者。言灾已切身。而在目前也。灾在外而我逼之。是致寇自我也。敬慎不败者。三得其正。乾乾惕若。敬而且慎。所以不败于寇也。故占者不言凶。○**。需于血。出自穴。坎为血。血之象也。又为隐伏。穴之象也。偶居左右上下皆阳。亦穴之象也。血即坎字。非见伤也。出自穴者。观上六入于穴入字。此言出字。即出入二字自明矣。言虽需于血。然犹出自穴外。未入于穴之深也。需卦近于坎。致寇至及入于坎。三爻皆吉者何也。盖**顺于初之阳。上六。阳来救援皆应与有力。九五中正所以皆吉也。凡看周公爻辞。要玩孔子小象。若以血为杀伤之地。失小象顺听之旨矣。○四交于坎。已入于险。故有需于血之象。然四与初为正应。能顺听乎初。初乃乾刚至健而知险。惟知其险。是出自穴外。不冒险以进。虽险而不险矣。故其象占如此。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坎为耳。听之象也。听者。听乎初也。**柔得其正顺也。顺听乎初。故入险不险。○九五。需于酒食。贞吉。坎水酒象。中爻兑食象。详见困卦。酒食宴乐之具。需于酒食者。安于日用饮食之常。以待之而已。贞吉者。正而自吉也。非戒也。○九五。阳刚中正。居于尊位。盖优游和平。不多事以自扰。无为而治者也。故有需于酒食之象。其贞吉可知矣。占者有是贞。亦有是吉也。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即彖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八卦正位坎在五。○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阴居险陷之极。入于穴之象也。变巽为入。亦入之象也。下应九三。阳合乎阴。阳主上进。不召请而自来之象也。我为主。应为客。三阳同体。客三人之象也。入穴穷困。望人救援之心甚切。喜其来而敬之之象也。终吉者。以阳至健知险。可以极溺也。○上六居险之极。下应九三。故其象如此。占者之吉可知矣。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当去声○位者爻位也。三乃人位。应乎上六。故曰人来。初与二皆地位。上六所应者乃人位。非地位。今初与二皆来。故不当位也。以一阴而三阳之来。上六敬之。似为失身矣。而不知入于其穴。其时何时也。来救援于我者。犹择其位之当否。而敬有分别。是不知权变者矣。故初与二。虽不当位。上六敬之。亦未为大失也。曰未大失者。言虽失而未大也。若不知权变。自经于沟渎。且失愈大矣。易中之时。正在于此。
讼。坎下乾上。讼。不亲也。
讼者。争辨也。其卦坎下乾上。以二象论天运乎上。水流乎下。其行相违。所以成讼。以卦德论。上以刚陵乎下。下以险伺乎上。以一人言。内险而外健。以二人言。已险而彼健。险与健相持。皆欲求胜。此必讼之道也。序卦饮食者。人之大欲存焉。既有所需。必有所争。讼所由起也。所以次需。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有孚者。心诚实而不诈伪也。窒者。窒塞而能含忍也。惕者。戒惧而畏刑罚也。中者。中和而不狠愎也。人能此四者。必不与人争讼。所以吉。若可已不已。必求其胜。而终其讼。则凶。利见大人者。见九五以决其讼也。不利涉大川者。不论事之浅深。冒险入渊。以兴讼也。九二中实。有孚之象。一阳沉溺于二阴之间。窒之象。坎为加忧惕之象。阳刚来居二。中之象。上九过刚。终之象。九五中正。以居尊位。大人之象。中爻巽木。下坎水。本可涉大川。但三刚在上。阳实阴虚。舟重遇巽风。危矣。舟危岂不入渊。故彖辞曰。入渊不利涉之象也。○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以卦德卦综卦体卦象释卦名卦辞。险健详见前卦。下若健而不险。必不生讼。险而不健。必不能讼。所以名讼。刚来得中者。需讼相综。需上卦之坎。来居讼之下卦。九二得中也。前儒不知序卦杂卦。所以依虞翻以为卦变。刚来居柔地得中。故能有孚。能窒。能惕。能中。终者。极而至于成也。讼已非美事。若讼之不已。至于其极。其凶可知矣。尚者。好尚之尚。主也。言九五所主。在中正也。惟中正所以能辨人是非。入渊者。舟重遇风。其舟危矣。故入渊与冒险。与讼必陷其身者。一而已矣。○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天上蟠。水下润。天西转。水东注。故其行相违。谋之于始。则讼端绝矣。作事谋始。工夫不在讼之时。而在于未讼之时也。故曰曹刘共饭。地分于匕筯之间。蘓史灭宗。忿起于谈笑之顷。○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不永所事者。不能永终其讼之事也。小有言者。但小有言语之辩白而已。变兑为口舌。言之象也。应爻乾为言。亦言之象也。因居初。故曰小。终吉者。得辨明也。○初六才柔位下。不能永终其讼之事。虽在我不免小有言语之辩。然温柔和平。自能释人之忿怨。所以得辩明。故其象如此。而占者终得吉也。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讼不可长。以理言也。言虽是初六阴柔之故。然其理亦如此。长永二字相同。虽不免小有言语之辩。然终因此言辩明。○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克胜也。自下讼上。不克而还。故曰归。逋逃避也。坎为隐伏。逋之象也。邑人。详见谦卦。中爻为离。坎错离。离居三。三百之象也。二变。下卦为坤。坤则阖户之象也。三百言其邑之小也。言以下讼上。归而逋窜是矣。然使所逋窜之邑为大邑。则犹有据邑之意。迹尚可疑。必如此小邑藏避。不敢与五为敌。方可免眚。需讼相综。讼之九二。即需之九五。曰刚来而得中。曰归而逋。皆因自上而下。故曰来曰归。其字皆有所本。如此玄妙。岂粗心者所能解。坎为眚。变坤则无眚矣。○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也。然以刚居柔之中。既知其理之不当讼。而上应九五之尊。又知其势不可讼。故自处卑小。以免灾患。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则无眚矣。○羑里之囚文王。岂有一毫不是之处。只是不辨不争而曰天王圣明。所以为内文明而外柔顺也。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掇都活反○归逋窜者。不与之讼也。掇者。拾取也。自下讼上。义乖势屈。祸患犹拾而自取。此言不克讼之故。○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德乃恶德。往日之事也。故以旧字言之。凡人与人争讼。必旧日有怀恨不平之事。有此怀恨其人之恶德。藏畜于胸中。必欲报复。所以讼也。食者。吞声不言之意。中爻巽综兑口。食之象也。王事者。王家敌国忿争之事。如宋之与虏是也。变巽不果。或之象也。中爻离日。王之象也。应爻乾君。亦王之象也。无成者。不能成功也。下民之争讼。主于怯。王家之争讼。主于才。以此食旧德之柔。处下民之刚强私敌则可。若以此处王家之刚强敌国。是即宋之于虏。柔弱极矣。南朝无人。稽首称臣。安得有成。○六三。上有刚强之应敌。阴柔自卑。故有食人旧德。不与争辩之象。然应与刚猛。常受侵陵。虽正亦不免危厉矣。但六三含忍不报。从其上九。与之相好。所以终不为己害而吉也。如此之人。柔顺有余。而刚果不足。安能成王事哉。故占者乃下民之应敌则吉。或王事之应敌。则无成而凶。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从上者。从上九也。上九刚猛。六三。食其旧日刚猛侵陵之恶德。相从乎彼。与之相好。则吉矣。○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即。就也。命者天命之正理也。不曰理而曰命者。有此象也。中爻巽。四变亦为巽。命之象也。渝变也。四变。中爻为震。动之象也。故随卦。初爻曰。渝安贞者。安处于正也。复即于命者。外而去其忿争之事也。变而安贞者。内而变其忿争之心也。心变则事正矣。吉者虽不能作事于谋始之先。亦能改圈于有讼之后也。○九二九四皆不克讼。既不克矣。何以讼哉。盖二之讼者。险之使然也。其不克者势也。知势之不可敌。故归而逋逃。曰归者。识时势也。四之讼者。刚之使然也。其不克者理也。知理之不可违。故复即于命。曰复者。明理义也。九四之复。即九二之归。皆以刚居柔。故能如此。人能明理义。识时势。处天下之事无难矣。学者宜细玩之。○九四。刚而不中。故有讼之象。以其居柔。故又有复即命渝安贞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始而欲讼。不免有失。今既复渝。则改圈而不失矣。○九五。讼元吉。九五为讼之主。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者也。凡讼占者遇之则利。见大人讼得其理。而元吉矣。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所以利见大人而元吉。○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鞶音盘。褫池尔切。音耻。○或者。未必然之辞。鞶带。大带。命服之饰。又绅也。男鞶革。女鞶丝。乾为衣。又为圜。带之象也。乾君在上。变为兑口。中爻为巽命令。锡服之象也。故九四曰复即命。中爻离日。朝日之象也。离日居下卦。终之象也。又居三。三之象也。褫夺也。坎为盗。褫夺之象也。命服以锡有德。岂有赏讼之理。乃设词以极言讼不可终之意。○上九有刚猛之才。处讼之终。穷极于讼者也。故圣人言人肆其刚强。穷极于讼。取祸丧身。乃其理也。设若能胜至于受命服之赏。是亦仇争所得。岂能长保。故终一朝而三见褫夺也。即象而占之。凶可知矣。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纵受亦不足敬。况褫夺随至。其不可终讼也明矣。
师。坎下坤上。师。忧。
师者众也。其卦坎下坤上。以卦象论地中有水。为众聚之象。以卦德论。内险而外顺。险道以顺行。师之义也。以爻论。一阳居下卦之中。上下五阴从之。将统兵之象也。二以刚居下。五柔居上而任之。人君命将出师之象也。序卦讼必有众起。师兴由争。故次于讼。
师贞。丈人吉。无咎。以三画卦论。二为人位。故称丈人。○贞者正也。丈人者。老成持重。练达时务者也。凡人君用师之道。在得正与择将而已。不得其正。则师出无名。不择其将。则将不知兵。故用兵之道。利于得正。又任老成之人。则以事言。有战胜攻取之吉。以理言。无穷兵厉民之咎矣。戒占者当如是也。○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王去声○以卦体卦德释卦辞。众者。即周官自五人为伍。积而至于二千五百人为师也。正者。即王者之兵。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如此之正也。以者。谓能左右之也。一阳在中。而五阴皆所左右也。左右之使众人皆正。则足以宣布人君之威德。即王者仁义之师矣。故可以王。以象正。言为将者。可以王言命将者。能正。即可以王。故师贵贞也。刚中而应者。为将不刚则怯。过刚则猛。九二刚中。乃将才之善者。有此将才。五应之。又信任之专。则可以展布其才矣。行险者。兵危事也。谓坎也。顺者顺人心也。谓坤也。兵足以戡乱而顺人心。则为将有其德矣。有是才德。所以名丈人也。毒者。犹既济隐字。时久师老之意。噬嗑中爻为坎。故亦曰遇毒。乃陈久之事。文案繁杂。难于听断。故以腊毒象之。非毒害也。言出师固未免毒于天下。然毒之者。实所以这之。乃民所深愿而悦从者也。民悦而从。所以吉而无咎。毒天下句。与民从之句。意正相应。若毒天下而民不从。岂不凶而有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地中有水。水聚地中。为聚众之象。故为师。容者。容保其民养之教之也。畜者聚畜也。古者寓兵于农。故容保其民者。正所以畜聚其兵也。常时民即兵。变时兵即民。兵不外乎民。即水不外乎地也。○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初与九二相近。亦偏裨之雄者。故戒以失律。○专以将言。律者法也。号令严明。部位整肃。坐作进退。攻杀击刺。皆有法则是也。否者塞也。兵败也。臧者善也。兵成功也。若不以律。不论成败。成亦凶。败亦凶。二者皆凶。故曰否臧凶。观小象失律凶之句。可见矣。○初六。才柔。当出师之始。师道当守其法则。故戒占者。师出以律。失律则不论否臧皆凶矣。○臧善也。以律者臧也。否不也。失律者否臧也。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小象正释否臧之为失律也。失律未有能成功者。左传云执事顺承为臧。逆为否。○失律。否固凶。臧亦凶。○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师中者在师中而得其中也。此爻正彖辞之刚中而应。六五小象之以中行。皆此中也。在师中者。刚中也。锡命者五应也。盖为将之道不刚则怯。过刚则猛。惟刚中则吉而无咎矣。吉无咎者。恩威并着。出师远讨。足以靖内安外也。锡命者。乃宠任其将。非褒其成功也。曰锡命。则六五信任之专可知矣。本卦错同人。乾在上。王之象。离在下。三之象。中爻巽。锡命之象。全以错卦取象。亦如睽卦上九之见豕负涂也。○九二。为众阴归。有刚中之德。上应六五。而为之宠任。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可知矣。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意在万邦。故宠任将。非为将一人也。○天谓王也。在师中吉者。以其承天之宠。委任之专也。王三锡命者。以其存心于天下。惟恐民之不安。故任将伐暴安民也。下二句皆推原二五之辞。○将握重兵。主易猜疑。王翦请美田宅是也。○六三。师或舆尸。凶。或者。未必之辞。变巽进退不果。或之象也。舆者多也。众人之意。即今舆论之舆。以坤坎二卦。皆有舆象。故言舆也。尸者主也。言为将者。不主。而众人主之也。观六五弟子舆尸可见矣。程传是。○六三。阴柔。不中不正。居大将九二之上。才柔志刚。故有出师大将不主。而三或主之之象。不能成功也必矣。故其占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陆逊按剑。戒诸老将。穰苴诛庄贾。孙膑诛宫嫔皆然。○曰大者。甚言其不可舆尸也。○**。师左次。无咎。师三宿为次。右为前。左为后。盖乾先坤后。乾右坤左。故明夷**阴也。曰左腹。丰卦九三阳也。曰右肱。左次谓退舍也。○**居阴。得正。故有出师。度不能胜。完师以退之象。然知难而退。兵家之常。故其占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士会劝荀林父不渡河是也。曹操曰。孙权不欺我遂还。○知难而退。师之常也。圣人恐人以退为怯。故言当退而退。亦师之常。故曰未失常。○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田乃地之有水者。应爻为地道。居于初之上。田之象也。故乾二爻曰在田。禽者上下皆有阴。与小过同禽之象也。坎为豕。错离为雉。皆禽象也。禽害禾稼。寇盗之象也。坎为盗。亦有此象。执者兴师以执获也。坤为众。中爻震综艮为手。众手俱动。执获之象也。言者。声罪以致讨也。坤错乾为言。言之象也。无咎者。师出有名也。长子九二也。中爻震。长子之象也。长子即丈人。自众尊之曰丈人。自爻象之。曰长子。弟子六三也。坎为中男。震之弟也。弟子之象也。○六五用师之主。柔顺得中。不为兵端者也。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故为田有禽之象。应敌兴兵。利于执言。占者固如是矣。然在将又不可不专。若专于委任。使老成帅师以任事可也。荀参之以新进之小人俾为弟子者。参谋舆尸于其间。使长子之才。有所牵制。而不得自主。则虽田有禽。乃应敌之兵。其事固贞。然所任不得其人。虽贞亦凶矣。因六五阴柔。故许以无咎。而又戒之以此。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当去声○言所以用长子帅师者。以其有刚中之德。使之帅师以行。使之当矣。若弟子。使之不当也。以中行。惟原其二之辞。使不当。归咎于五之辞。○庞籍荐狄青为大将。征侬智高曰。愿勿置监军。必能成功。○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坤错乾。大君之象也。乾为言。有命之象也。命者。命之以开国承家也。坤为地。为方国之象也。故曰开国。变艮为门阙。家之象也。故曰承家。损卦艮变坤。故曰元家。师卦坤变艮。故曰承家。周公爻象。其精至此。开者封也。承者受也。功之大者开国。功之小者承家也。小人。开承中之小人也。阳大阴小。阴土重迭。小人之象也。勿用者。不因其功劳。而遂任用以政事也。变艮为止。勿用之象也。○上六师终成功。正论功行赏之时矣。故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之象。然师旅之兴。效劳之人。其才不一。不必皆正人君子。推计其一时得功之大小。此正王者封建之公心也。至于封建之后。则惟贤是用。而前日诸将功臣中之小人惟享其封建之爵土。再不得乾预乎庶政矣。故又戒之以小人勿用也。弟子舆尸戒之于师始。小人勿用戒之于师终。圣人之情见矣。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正功者正功之大小也。乱邦者。小人挟功倚势。暴虐其民。必乱其邦。王三锡命。命于行师之始。惟在于怀邦。大君有命。命于行师之终。惟恐其乱邦。圣人行师。惟救其民而已。岂得已哉。○命则止论功。用则必得人。
坤下坎上。比。乐。
比。亲辅也。其卦坤下坎上。以卦象论。水在地上。最相亲切。比之象也。以爻论。五居尊位。众阴比而从之。有一人抚万邦。四海仰一人之象。故为比也。序卦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所以次师。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比毗意反○原者再也。蒙之刚中在下卦。故曰初筮。比之刚中在上卦。故曰原筮。下卦名初筮。上卦名原筮。孔子于二卦彖辞。皆以刚中言。蒙刚中在下。故能发人之蒙。比刚中在上。故有君德。而人来亲辅也。非旧注所谓再筮以自审也。元者元善也。即仁也。永恒也。贞。正也。言元善长永贞固也。无咎者。有此元永贞之三德也。不宁者。不遑也。四方归附。方新来者不遑也。犹言四方归附之不暇也。坤为方。故曰方。后夫凶者。如万国朝禹。而防风后至。天下归汉而田横不来也。下画为前。上画为后。凡卦画阳在前者为夫。如睽过元夫是也。此夫指九五也。阳刚当五。乃位天德。元之象也。四阴在下。相率而来。不宁方来之象也。一阴高亢于上。负固不服。后夫之象也。○言筮得此卦。为人所亲辅。占者固吉矣。然何以吉哉。盖因上卦阳刚得中。而有元永贞三者之德。则在我己无咎。而四方之归附于我者。日不遑。后来者自蹈迷复之凶矣。此所以吉也。○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释卦名义。又以卦体释卦辞。比。吉也。乃渐卦女归吉也之例。皆止添一也字。比辅者。言阳居尊位。群下顺从以亲辅之也。盖辅者。比之义。顺从者。又辅之义。顺者情不容已。从者分不可逃。以者因也。因有此刚中之德也。刚中。则私欲无所●。所以为善者此也。刚中则健而不息。所以为永者此也。刚中。则正而不偏。所以为贞者此也。盖八卦正位。坎在五。所以有此三德而无咎。九五居上。群阴应于下。上下相应。所以不宁方来。道穷者。理势穷蹙。无所归附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物相亲比而无间者。莫如水在地上。先王观比之象。建公侯伯子男之国。上而巡狩。下而述职。朝聘往来。以亲诸侯。诸侯承流宣化。以亲其民。则视天下犹一家万民犹一身。而天下比于一矣。彖则人来比我。象与诸爻。则我去比人。师之畜众。井田法也。比之亲侯。封建法也。○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缶音否○有孚者。诚信也。比之者。比于人也。诚信比人则无咎矣。缶。瓦器也。以土为之。而中虚。坤土阴。虚之象也。盈者充满也。缶。坤土之器。坎。下流之物。初变成屯。屯者盈也。水流盈缶之象也。若以人事论。乃自一念。而念念皆诚自一事而事事皆诫。即盈缶也。有孚即孟子所谓信人。盈缶则充实之谓美矣。来者自外而来也。他。对我言。终对始言。○初六。乃比之始。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故无咎。若由今积累。自始自终。皆其诚信充实于中。若缶之盈满。孚之至于极矣。则不但无咎。更有他吉也。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言比不但无咎。而即有他吉。见比贵诚实也。○六二。比之自内。贞吉。二在内卦。故曰内。自内者。由己涵养有素。因之得君。如伊尹乐尧舜之道。而应成汤之聘也。八卦正位。坤在二。故曰贞。○六二。柔顺中正。上应九五。皆以中正之道相比。盖贞而吉者也。占者。有是德则应是占矣。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中正故不自失。○六三。比之匪人。唐河朔藩镇。互相朋党。比匪也。○三不中不正。已不能择人而比之矣。又承乘应皆阴。故为比之匪人。若以刚中处之。则虽匪人。安能为我比哉。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伤。哀伤也。即孟子哀哉之意。不言其凶。而曰伤乎者。盖恻然而痛悯也。○**。外比之贞吉。九五外卦。故曰外。谓从五也。之字指五。本卦独九五为贤。六二以正应而比之。修乎己而贞吉也。**以相近而比之。从乎人而贞吉也。于此见易之时。○**柔顺得正。舍正应之阴柔。而外比九五刚明中正之贤。得所比之正者矣。吉之道也。故占者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五阳刚中正。故言贤。君尊位。故言上。言**外比。岂徒以其贤哉。君臣大分。亦以安从上之分也。○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显者。显然光明正大无私也。言比我者无私而我亦非违道以求比乎我也。下三句。显比之象也。三驱者。设三面之纲。即天子不合围也。坎错离为日王之象也。又居三。三之象也。坎马驾坤车。驱之象也。综师用兵。驱逐禽兽之象也。前后坤土两开。开一面之象也。故同人初九前坤土两开。曰同人于门。一阳在众阴之中。与小过同。禽之象也。故师卦亦曰禽。前禽指初。下卦在前。初在应爻之外。失前禽之象也。坤为邑。又为众。又三四为人位。居应爻二之上。五之下。邑人之象也。不诫者。禽之去者听其自去。邑人不用警诫。以求必得也。不诫者。在下之无私。不合围者。在上之无私。所以为显。○九五。刚健中正。以居尊位。群阴求比于己。显其比而无私。其比而无私。其不比者。听其自去。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故有此象。占者比人无私。则吉矣。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显比岂宜有失。惟但取顺而舍逆。故有失也。猎者。以鹿黾为上杀。用首者为下杀。舍逆不杀。迎降也。舍。音舍。○位正中。即刚健中正。居尊位也。用命不入钢而去者为逆。不我比者也。不用其命。入纲而来者为顺。比我者也。人中正。则不贪得。邑人不诫者。以王者有中德。故下化之。亦中。亦不贪得。犹上有以使之也。所以失前禽。邑人不诫。○上六。比之无首。凶。乾为首。九五乾刚之君。乃首也。九五已与四阴相为显比。至上六。则不能与君比。是比之无首。其道穷矣。故蹈后夫之凶。○师比相综。本是一卦体。在师则专论刚柔。在此则专论阴阳。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无所终。即后夫凶。
小畜。乾下巽上。小畜。寡也。
小者阴也。畜者止也。乾下巽上。以阴畜阳。又一阴居四。上下五阳。皆其所畜。以小畜大。故为小畜。又畜之未极。阳犹尚往。亦小畜也。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所以次比。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畜音初。大畜同。○中爻离错坎云之象。中爻兑。西之象。下卦乾。郊之象。详见需卦。凡云自西而来东者。水生木泄其气。故无雨。○小畜亨。然其所以亨者。以畜未极。而施未行也。故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故占者亨。○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施始跂反○以卦综卦德释卦名卦辞。得位者。八卦正位。巽在四也。本卦与履相综。故孔子杂卦。曰小畜寡也。履不处也。履之三爻阴居阳位。不得其位。往而为小畜之四。则得位矣。故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上下者五阳也。以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则五阳皆四所畜矣。以小畜大。故曰小畜。内健。则此心果决。而能胜其私。外巽则见事详审。而不至躁妄。又二五刚居中位。则阳有可为之势。可以伸其必为之志矣。阳性上行。故曰志行。乃亨者。言阳为阴所畜。宜不亨矣。以健而巽刚居中而志行。则阳犹可亨也。往者阳往。施者阴施。言畜之未极。阳气犹上往。而阴不能止也。惟阳上往。所以阴泽不能施行而成。○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懿美也。巽顺。懿美之象。下乾。阳德之象。中爻离文之象。以道而见诸躬行。曰道德。见诸威仪文辞。曰文德。风行天上。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曰小畜。君子大则道德。小则文德。故体之以美其文德之小。曰文而必曰德者。见文乃德之辉也。○当小人畜君子之时。君子但染文翰。弄柔毛。自晦其才德。以示无用。故不为小人所忌也。○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自下升上曰复。归还之意。阳本在上之物。志欲上进。而为阴所畜止。故曰复。自者由也。道者以正道也。言进于上。乃阳之正道也。何其咎。见其本无咎也。复卦不远复。休复者。乃六阴已极之时。喜阳之复生于下。此卦之复自道。牵复者。乃一阴得位之时。喜阳之复升于上。○初九乾体。居下得正。虽与四阴为正应。而能守正。不为四所畜。故有复自道之象。占者如是。则无咎而吉矣。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自道。所以当复。不论利害祸福。止论理也。不谋于姊。几不得于义。辛宪知义矣。○在下而畜于上之阴者势也。不为阴所畜。而复于上者理也。阳不为阴畜。乃理之自吉者。故曰其义吉。○九二。牵复。吉。九二渐近于阴。若不能复矣。然九二刚中。则不过刚。而能守已相时。故亦复。与初二爻并复。有牵连而复之象。占者如是。则吉矣。三阳同体。故曰牵。故夬卦亦曰牵。程传。谓二五牵复。本义谓初。观小象亦字。则本义是。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在中者。言阳刚居中也。亦者承初爻之辞。言初九之复自道者。以其刚正。不为阴所畜。固不自失也。九二刚中牵复。亦不自失也。言与初九同也。○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说音脱○舆脱去其辐。则不能行。乾错坤舆之象也。变兑为毁折。脱辐之象也。脱辐非恶意。彼此相脱。不肯行也。乾为夫。长女为妻。反目者。反转其目。不相对视也。中爻离为目。巽多白眼。反目之象也。三四初时阴阳相比而悦。及变兑为口舌。巽性进退不果。又妻乘其夫。妻居其外。夫反在内。则三反见制于四。不能正室。而反目矣。且阳性终不可畜。所以小畜止能畜得九三一爻。诸爻皆不能畜。然亦三之自取也。○九三比阴。阴阳相悦。必苟合矣。为四畜止不行。故有舆脱辐之象。然三过刚不中。锐于前进。四性入坚于畜止。不许前进。三反见制于四。不能正室矣。故又有反目之象。其象如此。而占者之凶可知矣。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室者闺门也。正者。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也。三四苟合。岂能正室。所以反目。故归妹。大象曰。君子以永终知敝。○**。有孚。血去惕出。无咎。去上声○五阳皆实。一阴中虚。孚信虚中之象也。中爻离错坎。坎为血。血之象也。血去者。去其体之见伤也。又为加忧。惕之象也。惕出者。出其心之见惧也。曰去曰出者。以变爻言也。盖本爻未变错坎。有血惕之象。既变。则成纯乾矣。岂有血惕。所以血去惕出也。本卦以小畜大。四为畜之主。近乎其五。盖畜君者也。畜止其君之欲。岂不伤害忧惧。盖畜有三义。畜之不善者。小人而羁縻君子是也。畜之善者。此爻是也。○**近五。当畜其五者也。五居尊位。以阴畜之。未免伤害忧惧。四柔顺得正。乃能有孚诚信。以上合乎五之志。故有血去惕出之象。占者能如是诚信。斯无咎矣。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上合志者。以其有孚诚信也。○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本卦大象中虚。而九五中正。故有孚诚信。挛者。挛缀也。缀者缉也续也。皆相连之意。即九二之牵也。谓其皆阳之类。所以牵连相从也。巽为绳。挛之象也。又为近市利三倍。富之象也。故家人亦曰。富家大吉。五居尊位。如富者。有财可与邻共之也。以者左右之也。以其邻者。援挽同德。与之相济也。君子为小人所困。正人为邪党所厄。则在下者。必攀挽于上。期于同进。在上者。必援引于下。与之协力。故二牵而五挛。本卦虽以阴畜阳。初二皆牵复吉。不为阴所畜。彖曰。刚中而志行。乃亨。刚中志行。正在此爻故亨。若旧注以三爻同力畜乾。则助小人以畜君子。阳岂得亨。非圣人作易之意矣。一阴五阳。君子多于小人。所以以初二五。皆不能畜。○九五居尊。势有可为。以九二同德为辅佐。当小人畜止之时。刚中志行。故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小人不得畜止之象。占者有孚。亦如是也。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言有孚。则人皆牵挛而从之矣。不必有其富也。今五居尊位。既富矣。而又有孚。故曰不独富。○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上九变坎为雨。雨之象也。处者止也。巽性既进而退。巽风吹散其雨。既雨既止之象也。雨既止。可尚往矣。尚德载者。下三阳为德。坎为舆。成需。即需上六。不速之客三人来也。载者。积三阳而载之也。故曰积德载。此言阳尚往也。水火乃相错之卦。火天大有。曰大车以载。象曰。积中不败。则坎车积三阳。载之上往也明矣。巽妇畜乾之夫。以顺为正。巽本顺而正者也。今变坎。失巽顺而为险陷。危厉之道也。故始贞而今厉矣。坎为月。中爻离为日。日月之象也。巽错震。中爻兑。震东兑西。日月相望之象也。言阴盛也。易中言月几望者三。皆对阳而言。中孚言从乎阳。归妹言应乎阳。此则抗乎阳也。三阳有乾德。故曰君子。巽性进退不果。本疑惑之人。今变坎陷。终必疑君子之进。畜止而陷之。故征凶。○畜己终矣。阴终不能畜阳。故有雨止阳往之象。畜者虽贞。亦厉之道也。然阴既盛抗阳。则君子亦不可往矣。两有所戒也。故其象占如此。阳终不为阴所畜。故杂卦曰。小畜寡也。观寡字。可知矣。○汉桓灵之世。岂无君子。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上九出九五之上。**安得而畜之。是雨止之时。可与三阳同德共载而往矣。但**之阴虽不畜阳而贞。然犹危厉。其所以危厉者。以其居君之侧。如月与日相望。借日以为光。君子征凶。宋之章惇。终借哲宗以肆报复。君子岂可曰庆而轻进乎。戒君子之轻进也。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阳多阴小。阳盛阴衰。所以雨止。然终疑一阴在君侧。征必凶也。宋之绍圣是也。○畜阳者。必恃近君之位。可以困阨君子。故赖九五刚中之君。乃可无患。然终是近君之阴。不可不防。疑小人难保。正以君心难保也。而况司马君实。恃元佑之女主乎。○上九阳也。而处乎上。乃退休老臣之象。卦辞曰不雨。爻辞曰既雨。则既雨二字。岂可径作雨止。当是经雨而休息者。故曰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阳德积而尚往。故贞厉。阴终疑阳之进而畜之。故征凶。
履。兑下乾上。履。不处也。
履者礼也。以礼人所践履也。其卦兑下乾上。天尊于上。泽卑于下。履之象也。内和悦而外刚健。礼严而和之象也。序卦。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因次小畜。○履虎尾者。履帝位之象也。心之忧危。若蹈虎尾。凛于春冰是也。初与二非上也。故在其所履而无害。三则上矣。稍刚即暴矣。五中正而厉者刚也。上九不中正而元吉者。以理自治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咥重结反。音绖。○履者足践履也。中爻巽错震。为足。有履之象。乃自上而履下也。咥者啮也。下卦兑错艮。艮为虎。虎之象也。乃兑为虎。非乾为虎也。先儒不知象。所以以乾为虎。周公因文王取此象。故革卦上体兑。亦取虎象。曰尾者。因下卦错虎。所履在下。故言尾也。故遯卦下体艮。亦曰尾。兑口乃悦体。中爻又巽顺。虎口和悦。巽顺不猛。故不咥人。○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说音悦○以卦德释卦名卦辞。而又言卦体之善。柔履刚者。以三之柔。履二之刚也。此就下体自上履下而言也。释卦名也。悦而应乎乾者。此就二体。自下应上而言也。曰应者。明其非履也。三与五同功。故曰应。此释卦辞之所以亨也。帝指五。九五刚健中正。德与位称。故不疚。不疚则功业显于四方。巍然焕然。故光明。中爻离光明之象。此又卦体所履之善。非圣人不足以当之。故文王言履虎尾。孔子言履帝位。○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君子观履之象。辨上下之分。上下之分既辨。则民志自定。上自安其上之分。下自安其下之分矣。○初九。素履。往无咎。素者白也空也。无私欲污浊之意。素履即中庸素位而行。舜饭糗茹草若将终身。颜子陋巷不改其乐是也。往者进也。阳主于进。故曰往。○初九阳刚在下。本无阴私。当履之初。又无外物所诱。盖素位而行者也。故有素履之象。以是而往。必能守其所愿之志而不变。履之善者也。故占者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独有人所不行。而己独行之意。愿即中庸不愿乎外之愿。言初九素位而行。独行己之所愿。而不愿乎其外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履道坦坦。依乎中庸。不素隐行怪也。幽独之人。多是贤者。所以能履道坦平。不过乎高。而惊世骇俗。则贞吉矣。变震为足。履之象也。又为大涂。道坦坦之象也。幽对明言。中爻离明在上。则下爻为幽矣。三画卦。二为人位。幽人之象也。故归妹中爻离。九二亦以幽人言之。履以坦行。礼之用和为贵。所以本卦阳爻处阴位。如上九则元吉者。以严而有和也。二与四同。二坦坦而四愬愬者。二得中而四不得中也。二与五皆得中位。二贞吉而五贞厉者。以二刚居柔。五以刚居刚也。○九二刚中居柔。上无应与。故有履道坦坦之象。幽人如此。正而且吉之道也。故占者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有此中德。心志不自杂乱。所以依中庸而贞吉。世之富贵外物。又岂得而动之。○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中爻巽错震足。下离为目。皆为兑之毁折。眇跛之象也。六画卦三为人位。正居兑口。人在虎口之中。虎咥人之象也。三变则六画皆乾矣。以悦体而有文明。乃变为刚猛武勇。武之象也。三人位。武人之象也。曰武者。对前未变离之文而言也。阳大阴小。阴变为阳。大之象也。故坤卦用六。以大终变为乾君。大君之象也。咥人不咥人之反。为大君。履帝位之反。○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刚。本无才德。而自用自专。不能明。而强以为明。不能行。而强以为行。以此履虎。必见伤害。故有是象。占者之凶可知矣。亦犹履帝位者。必德称其位而不疚。武人乃强暴之夫。岂可为大君哉。徒自杀其驱而已。武人为大君。又占中之象也。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不足有明与行。以阴柔之才言。位不当者。以柔居刚也。又以位为志。六三。阴柔才弱而志刚。亦如师卦之六三。所以武人而欲为大君。○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四应初。故履虎尾。愬愬畏惧貌。四多惧。愬愬之象也。三以柔暗之才。而其志刚猛。所以触祸。四以刚明之才。而其志恐惧。所以免祸。天下之理。原是如此。不独象。故然也。○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其虎尾。然以刚居柔。故能愬愬戒惧。其初虽不得即吉。而终则吉也。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初曰独行。远君也。四曰志行。近君也。志行者。柔顺以事刚决之君。而得行其志也。始虽危而终则不危。所谓终吉者此也。盖危者使平。易之道原是如此。故三之志徒刚。而四之志则行。○九五。夬履。贞厉。夬者决也。慨然以天下之事为可为。主张太过之意。盖夬与履。皆乾兑上下相易之卦。曰夬履者。在履而当夬位也。然彖辞与爻辞不同何也。盖彖辞以履之成卦言。六爻皆未动也。见其刚中正。故善之。爻辞则专主九五一爻而言。以变爻而言也。变离。则又明燥而愈夬矣。故不同。在下位者。不患其不忧。患其不能乐。故喜其履坦在上位者。不患其不乐。患其不能忧。故戒其夬履。二之坦。则正而吉者。喜之也。五之夬。则正而危者。戒之也。○九五以刚中而履帝位。则有可夬之资。而挟可夬之势矣。又下应巽体。为臣下者皆容悦承顺。故有夬履之象。虽有所恃。必有所害。虽使得正。亦危道也。故其占为贞厉。其戒深矣。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有中正之德而又当尊位。伤于所恃。又下卦悦体因悦方成其夬。所以兑之九五亦言位正当。○上九。视履句考祥。其旋句元吉。视履。作一句。与素履夬履同例。视者回视而详审也。中爻离目。视之象也。祥者善也。三凶五厉。皆非善也。考其履之善。必皆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下文其旋是也。旋者。周旋折旋也。凡礼以义合。而截然不可犯者。谓之方。犹人之步履折旋也。以天合而怡然不可解者。谓之圆。犹人之步履周旋也。礼虽有三千三百之多。不过周旋折旋而已。考其善于周旋折旋之间。则中规中矩矣。岂不元吉。○上九当履之终。前无所履。可以回视其履矣。故有视履之象。能视其履。则可以考其善矣。考其善而中规中矩。履之至善也。占者如是。不惟吉而且大吉也。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大。即元。庆。即吉。非元吉之外。别有大庆。
泰。乾下坤上。
泰者通也。天地阴阳相交而和。万物生成。故为泰。小人在外。君子在内。泰之象也。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所以次履。此正月之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小谓阴。大谓阳。往来以内外之卦言。由内而之外曰往。自外而之内曰来。否泰二卦同体。文王相综为一卦。故杂卦曰否泰。反其类也。小往大来者。言否内卦之阴。往而居泰卦之外。外卦之阳。来而居泰卦之内也。○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则是二字。直管至消也。天地以气交。气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上下之泰也。阴阳以气言。健顺以德言。此二句。造化之小往大来也。君子小人以类言。此三句。人事之小往大来也。内外释往来之义。阴阳健顺。君子小人释大小之义。○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元后也。道就其体之自然而言。宜就其用之当然而言。财成者。因其全体。而裁制使不过。如气化充行。圣人则为之分春夏秋冬之节。地势广邈。圣人则为之分东南西产之限。此裁成天地之道也。辅相者。随其所宜而赞助其不及。如春生秋杀。此时运之自然。高黍下稻。亦地势之所宜。圣人则使之春耕秋敛高黍下稻。此辅相天地之宜也。左右者。扶植之意。扶植以遂其生。俾其亦哪天地之通泰也。阳左阴右。有此象。故曰左右。○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句征吉。变巽为阴木。草茅之象也。茹者根也。初在下。根之象也。汇者类也。拔茅茹以其汇者。言拔一茅。则其根茹。牵连同类而起也。征者仕进之意。○当泰之时。三阳同体。有拔茅茹以其汇之象。占者同德牵连。而往则吉矣。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志在外卦之君。故征吉。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冯音凭○包字。详见蒙卦包荒者。包乎初也。初为草茅。荒●之象也。因本卦小往大来。阳来乎下。故包初。冯河者。二变则中爻成坎水矣。河之象也。河水在前。乾健利涉大川。冯之象也。冯河者。用冯河之勇往也。二居柔位。故教之以勇。二变与五隔河。若冯河而往。则能就乎五矣。二与初为迩。隔三四。与五为遐。不遐遗者不遗乎五也。朋者初也。三同阳体。牵连而进。二居其中。朋之象也。故咸卦中爻成乾。四居乾之中。亦曰朋从。朋亡者。亡乎初而事五也。尚者。尚往而事五也。中行指六五。六五小象曰中以行愿是也。卦以上下交为泰。故以尚中行为辞。曰得尚者庆幸之辞也。若惟知包乎荒。则必不能冯河而就五。必遐遗乎五矣。必不能亡朋矣。用冯河以下。圣人教占者之辞。阳来居内。不向乎外。有惟知包乎内卦之初。遐遗乎外卦君上之象。故圣人于初教之以征。于二教之以尚。旧注不识象。所以失此爻之旨。○当泰之时。阳来于下。不知有上。故九二有包初之象。然二五君臣同德。天下太平。贤人君子。正当观国用宾之时。故圣人教占者。用冯河之勇。以奋其必为之志。不可因迩而忘远。若能忘其所迩之朋得尚往于中行之君。以共济其泰。则上下交而其志同。可以收光大之事业。而泰道成矣。故其象占如此。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曰包荒兼下三句而言也。孔子小象多是如此。舍相比溺爱之朋。而尚往以事中德之君。岂不能光明正大。乾阳大之象也。变离光之象也。○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陂碑为反○彼倾邪也。无平不彼。以上卦地形险夷之理言。无往不复。以下卦天气往来之理言。艰者劳心焦思。不敢慢易之意。贞者谨守法度不敢邪僻般乐之意。恤者忧也。孚者信也。勿恤其孚者。不忧此理之可信也。食者吞于口而不见也。福者福禄也。有福者。我自有之福也。食有福者。天禄永终之意。乾之三爻。乾乾惕若厉。艰贞无咎之象也。变兑为口。食之象也。○三当泰将极而否将来之时。圣人戒占者曰。居今泰之世者。承平既久。可谓平矣。无谓平而不彼也。阴往阳来。可谓往矣。无谓往而不复也。今三阳既盛。正将彼将复之时矣。故必艰贞而守正。庶可保泰而无咎。若或不忧此理之可信。不能艰贞以保之。是自食尽其所有之福禄矣。可畏之甚也。故戒占者以此。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际者交际也。外卦地。内卦天。天地否泰之交会。正在九三**之际也。○**。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此爻正是阴阳交泰。翩翩飞貌。言三阴群飞而来也。小畜曰。富者。乃阳爻也。此曰不富者。乃阴爻也。泰否相综中爻巽。巽为利市三倍。富之象也。又为命令。戒之象也。言不待倚之以富。而其邻从之者。甚于从富不待戒之以令。而其类信之者。速于命令也。从者从乎阳也。信者信乎阳也。言阴交泰乎阳也。阳欲交泰乎阴。故初曰征。二曰尚。阴欲交泰乎阳。故四曰不富以邻。不戒以孚。言乃中心愿乎阳也。五曰帝乙归妹。言行愿乎阳也。此四爻正阴阳交泰。所以说两个愿字。彖辞。上下交而其志同。正在于此。若三与上虽正应。然阴阳之极。不成交泰矣。故三阳之极则曰无往不复。所以防城复于隍于其始。六阴之极。则曰城复于隍。所以表无往不复于其终。二复字相应。○**柔顺得正。当泰之时。阴向乎内。已交泰乎阳矣。故有三阴翩翩。不富不戒之象。不言吉凶者。阴方向内。其势虽微。然小人已来于内矣。固不可言吉。然上有以祉元吉之君。上下交而其志同。未见世道之否。不可以言凶也。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皆失实者。阴虚阳实。阴往于外已久。三阴皆失其阳矣。今来与阳交泰。乃中心之至愿也。故不戒而孚。○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中爻。三五为雷。二四为泽。有归妹之象。故曰归妹。因本卦阴阳交泰。阴居尊位。而阳反在下。故象以此也。帝乙。即高宗箕子之例。祉者福也。以祉者。以此得祉也。即泰道成也。○泰已成矣。阴阳交会。五以柔中。而下应二之刚中。上下交而其志同。故有王姬下嫁之象。盖享太平之福祉而元吉者。占者如是。亦祉而元吉矣。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中者中德也。阴阳交泰。乃其所愿。故二曰尚。五曰归。一往一来之意也。二曰中行。五曰中行愿。上下皆中正。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四与阳心相孚契。故曰中心愿。五下嫁于阳。则见诸行事矣。故曰行愿。惟得行其愿。则泰道成矣。所以元吉。○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坤为土。变艮亦土。俱有离象。中虚外围。城之象也。既变为艮。则为径路。为门阙。为果蓏。城上有径路。如门阙。又生草木。则城倾圯。不成其城矣。复于隍之象也。程子言掘隍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泰。及泰之终。将反于否。如城土倾圯复于隍是也。此复字。正应无往不复复字。师者。兴兵动众。以平服之也。坤为众。中爻为震。变爻象离。为戈兵。众动戈兵。师之象也。与复上六同。中爻兑口。告之象也。兑综巽。命之象也。自者。自近以及远也。邑字。详见谦卦。○上六。当泰之终。承平既久。泰极而否。故有城复于隍之象。然当人心离散之时。若复用师以平服之。则劳民伤财。民益散乱。故戒占者。不可用师远讨。惟可自一邑亲近之民播告之。渐及于远。以论其利害可也。此收拾人心之举。虽亦正固。然不能保邦于未危之先。而罪己下诏于既危之后。亦可羞矣。故其占者如此。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命。即可以寄百里之命。命字谓政令也。盖泰极而否。虽天运之自然。亦人事之致。惟其命乱。所以复否。圣人于泰终而归咎于人事。其戒深矣。
否。坤下乾上。否。泰反其类也。
否者闭塞不通也。卦象卦德皆与泰反。序卦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所以次泰。此七月之卦。
否之匪人。不利。句君子贞。大往小来。否之匪人。与履虎尾同人于野艮其背同例。盖此四卦卦辞与卦名相连。否之匪人者。言否之者非人也。乃天也。即大往小来也。不利者即彖辞。万物不通。天下无邦。道长道消也。君子贞者。即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也。不言小人者。易为君子谋也。大往小来者。否泰相综。泰内卦之阳。往而居否之外。外卦之阴。来而居否之内也。文王当殷之末世。亲见世道之否。扎以发匪人之句。后来孔子居春秋之否。乃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孟子居战国之否。乃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所以孔孟进以礼退以义。惟守君子之贞。程朱以为非人道也。似无道字意。诚斋以为用非其人。似无用字意。不如只就大往小来说。○言否之者非人也。乃天也。否由于天。所以占者不利。丁否运之君子。欲济其否岂容智力于间哉。惟当守其正而已。○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释大往小来四字。与泰卦同。上自为上下自为下。则虽有国。实与无邦国同矣。故天下无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辟音避。难去声○俭者。俭约其德。敛其首先之光也。坤为吝。啬俭之象也。辟难者。避小从之祸也。三阳出居在外。避难之象也。不可荣以禄者。人不可得而荣之以禄也。非戒辞也。言若不俭德。则人因德而禁禄。小人忌之。祸即至矣。今既俭德。人不知我。则不荣以禄。故不禁以禄者。正所以避难也。○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变震为蕃。茅茹之象也。否综泰。故初爻辞同。贞者。上有九五刚健中正之君。三阴能牵连而志在于君则贞矣。盖否之时。能从乎阳。是小人能从君子。岂不贞。○初在下。去阳甚远。三阴同体。故有拔茅茹以其汇之象。当否之时。能正而志在于休否之君。吉而且亨之道也。故教占者以此。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贞者以其志在于君也。故吉。泰初九曰志在外。此变外为君者。泰六五之君。不如否之刚健中正。得称君也。○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承者。包乎初也。二乃初之承。曰包承者。犹言将承包之也。大来乎下。故曰包荒。小来乎下。故曰包承。既包乎承。则小人与小人为羣矣。小人与小人为羣。大人与大人为羣。不相乾涉。不相伤害矣。否则不荣以禄也。○当否之时。小来乎下。故六二有包承之象。既包乎承。则小人为羣。不上害乎大人矣。故占者在小人则有不害正之吉。在大人则身否而道亨也。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羣也。阴来乎下。阳往乎上。两不相交。故不乱羣。○六三。包羞。包者。包乎二也。三见二包乎其初。三即包乎二。殊不知二隔乎阳。故包同类。若三则亲比乎阳矣。从阳可也。乃不从阳。非正道矣。可羞者也。故曰包羞。○六三不中不正。亲比乎阳。当小来于下之时。止知包乎其下矣。而不知上有阳刚之大人在也。乃舍四之大人而包二之小人。羞孰甚焉。故有是象。占者之羞可知矣。象曰。包羞。位不当也。位不当者。柔而志刚不能顺从乎君子。故可羞。○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变巽为命。命之象也。有命者。受九五之命也。四近君居多惧之地。易于获咎。今变巽顺。则能从乎五矣。故有命无咎。畴者。同类之三阳也。离者丽也。离祉者附丽其福祉也。○九四当否过中之时。刚居乎柔。能从乎休否之君。同济乎否。则因大君之命。而济否之志行矣。故不惟在我无咎。获一身之庆。而同类亦并受其福也。故其象占如此。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济否之志行。○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休否者休息其否也。其亡其亡者。念念不忘其亡。惟恐其亡也。人依木息曰休。中爻巽木。五居木之上。休之象也。巽为阴木。二居巽之下。阴木柔。桑之象也。巽为绳。系之象也。丛生曰苞。丛者聚也。柔条细弱。群聚而成丛者也。此爻变离合坎。为丛棘。苞之象也。桑。非樟楠松栢之大矣。又况丛聚而生。则至小而至柔者也。以国家之大。不系于盘石之坚固。而系于苞桑之柔小。危之甚也。即危如累卵之意。○九五。阳刚中正。能休时之否。大人之事也。故大人遇之则吉。然下应乎否。惟休否而已。未倾否也。故必勿恃其否之可休。勿安其休之为吉。兢业戒惧。念念惟恐其亡。若国家系于苞桑之柔小。常畏其亡。而不自安之象。如此则否休而渐倾矣。故教占者。必儆戒如此。系于苞桑。又其亡其亡之象也。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有中正之德而又居尊位。与夬履同者。亦恐有所恃。故爻辞有其亡其亡之句。○上九。倾否。先否后喜。上文言休息其否。则其否犹未尽也。倾者倒也。与鼎之颠覆折足同倒也。本在下。而今反上也。否泰乃上下相综之卦。泰阴上阳下。泰终则复隍。阳反在上。而否矣。否阳上阴下。否终则倾倒。阴反在上而泰矣。此倾字之意也。复隍复字。应无往不复复字。倾否倾字。应无平不陂陂字。陂者倾邪也。周公爻辞。其精极矣。变兑成悦。喜之象也。○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之终。倾时之否。乃其优为者。故其占为先否后喜。
同人。离下乾上。同人。亲也。
同人者。与人同也。天在上。火性炎上。上与天同。同人之象也。二五皆居正位。以中正相同。同人之义也。又一阴而五阳。欲同之。亦同人也。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所以次否。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辞明。○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以卦综释卦名。以卦德卦体释卦辞。同人大有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大有众也。同人亲也。柔得位得中者。八卦正位。离在二。今大有上卦之杂。来居同人之下卦。则不惟得八卦之正位。又得其中。而应乾九五之中正者也。下与上相同。故名同人。卦辞同人于野者。六二应乎乾。乾在外卦。乃野外也。故曰于野。乾行。指利涉大川一句。盖乾刚健中正。且居九五之位。有德有位。故可以济险难同人于野。虽六二得位得中所能同。至于济险难则非六二阴柔所能也。故曰乾行。犹言乾之能事也。本卦错师。有震木坎水象。所以利涉大川。曰乾行者不言象而言理也。内文明。则能察于理。外刚健。则能勇于义。中正则内无人欲之私。应乾。则外合天德之公。文明以健。以德言。中正而应。以爻言。此四者。皆君子之正道也。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者。君子即正也。同人于野者。六二也。利涉大川者乾也。君子贞。则緫六二九五言之。○六二应乎九五之乾。固名同人矣。然同人卦辞。乃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何也。盖六二应乾固亨矣。至于利涉大川。非六二也。乃乾也。曰利君子贞者何也。盖内外卦绵君子之正。所以利君子。正天下之理正而已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亿兆之众志虽不同。惟此正理。方可通之。方可大同人心。若私邪不正。安能有于野之亨。而利涉哉。此所以利君子贞也。○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者于其族而类之。辨物者于其物而辨之。如是则同轨同伦。道德可一。风俗可同。亦如天与火不同而同也。凡大象皆有功夫。故曰君子以。以者用也。若以类族为人。士为士族。农为农族。以辨物为物。蜾为蜾物。羽为羽物。则君子以三字无安顿而托空矣。○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变艮为门。门之象也。于门者。谓于门外也。门外虽非野之可比。然亦在外则所同者广。而无私昵矣。○初九以刚正居下。当同人之初。而上无系应。故有同人于门之象。占者如是。则无咎矣。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谁对二三四五而言也。宗之吝也。戎之伏也。墉之乘。师之遇也。皆咎也。初同于门。即欲咎之。又谁得而咎之。○所同者广而无偏党之私。又谁有咎我者。○六二。同人于宗。吝。凡离变乾而应乎阳者。皆谓之宗。盖乾乃六十四卦阳爻之祖。有祖则有宗。故所应者为宗。若原是乾卦。则本然之祖。见阳不言宗。惟新变之乾。则新成祖矣。所以见阳言宗也。故睽卦六五。亦曰宗。统论一卦。则二五中正相应。所以亨。若论二之一爻。则是阴欲同乎阳矣。所以可羞。如履卦彖辞。履帝位而不疚。至本爻则贞厉。皆此意。○同人贵无私。六二中正。所应之五。亦中正。然卦取同人。阴欲同乎阳。臣妾顺从之道也。溺于私而非公矣。岂不羞。故其象占如此。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阴欲同乎阳。所私在一人。可羞之道也。○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离错坎为隐伏。伏之象也。中爻巽为入。亦伏之象也。离为戈兵。戎之象也。莽草也。中爻巽为阴。水草之象也。中爻巽为股。三变为震足。股足齐动。升之象也。巽为高。高之象也。三变中爻艮。陵之象也。离居三。三之象也。兴。发也。伏戎于莽者。俟其五之兵也。升其高陵者。窥其二之动也。对五而言。三在五之下。故曰伏。对二而言。三在二之上。故曰升。○九三。刚而不中。上无应与。欲同于二。而二乃五之正应。恐九五之见攻。故伏兵于草。升高盼望。将以敌五而攘二。然以理言。二非正应。理不赶。以势言。五居尊位。势不敌。故至三季之久。而终不发。其象如此。以其未发。故占者不言凶。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所敌者既刚且正。故伏藏。三岁不兴者。以理与势俱屈。故不能行。盖行者。则兴动而行也。安者。安于理势而不兴也。故曰安行。安行即四困则之意。○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墉。墙也。离中虚外围。墉之象也。解卦上六变离。亦曰墉。泰卦上六变艮。大象离曰城。皆以中空外围也。此则九三为六二之墉。九四在上。故曰乘。三四皆争夺。非同人矣。故就言同人。三恶五之亲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恶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四不中正。当同人之时无应与。亦欲同于六三。三为二之墉。故有乘墉攻二之象。然以刚居柔。故又有自反而弗克攻之象。能如是则能改过矣。故占者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义者理也。则者理之法则也。义理不可移易。故谓之则。困者困穷也。即困而右之之困也。四刚强。本欲攻二。然其志柔。又思二乃五之正应。义不可攻。欲攻不可攻。二者交战往来于此心。故曰困。若知其不可攻。则此心不困矣。言乘其墉矣。岂其力之不足哉。特以义不可同。故弗克攻耳。其吉者。则因困于心。而反于义理之法则也。因困则改过矣。故吉。义弗克。正理也。困而反。则九四功夫也。○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号平声○火无定体。曰鼓缶而歌。而嗟出涕沱。若中孚象离曰或泣或歌。九五又变离。故有此象。先号咷后笑者。本卦六爻未变。离错坎为加忧。九五隔于三四。故忧而号咷。及九五变。则中爻为兑悦。故复笑。旅先笑后号咷者。本卦未变。中爻兑悦。故先笑。及上九变。则悦体震动。成小过火眚之凶矣。故后号咷。必用大师者。三伏莽。四乘塘。非大师岂能克。此爻变离。中爻错震。戈兵震动。师之象也。九五阳刚之君。阳大阴小。大师之象也。且本卦错师。亦有师象。○九五。六二。以刚柔中正相应。本同心者也。但为三四强暴所隔。虽同矣。不得遽与之同。故有未同时不胜号咷。既同后不胜喜笑之象。故圣人教占者曰。君臣大分也。以臣隔君。大逆也。当此之时。为君者。宜兴大师。克乎强暴后。方遇乎正应而后可。若号咷则失其君之威矣。故教占者。占中之象又如此。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先者。先号咷也。以者因也。中直与困卦九五中直同。即中正也。言九五所以先号咷者。以中正相应。必欲同之也。相克者九五克三四也。○刘穆之为葛长民所制。刘裕必杀葛长民也。○上九。同人于郊。无悔。乾为郊。郊之象也。详见需卦。国外曰郊。郊外曰野。皆旷远之地。但同人于野以卦全体而言。言大同则能亨也。故于野取旷远大同之象。此爻则取旷远无所与同之象。各有所取也。○上九居同人之终。又无应与。则无人可同矣。故有同人于郊之象。既无所同。则亦无所悔。故其占如此。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无人可同则不能通天下之志矣。志未得。正与通天下之志相反。
大有。乾下离上。大有。众也。
大有者。所有之大也。火在天上。万物毕照。所照皆其所有。大有之象也。一柔居尊。众阳并从。诸爻皆六五之所有。大有之义也。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所以次同人。
大有。元亨。彖辞明。○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以卦综释卦名。以卦德卦体释卦辞。大有综同人。柔得尊位而大中者。同人下卦之离往于大有之上卦。得五之尊位。居大有之中。而上下五阳皆从之也。上下从之。则五阳皆其所有矣。阳大阴小。所有者皆阳。故曰大有。内刚健则克胜其私。自诚而明也。外文明。则灼见其理。自明而诚也。上下应之者。众阳应乎六五也。应天时行者。六五应乎九二也。时者。当其可之谓。天即理也。天之道。不外时而已。应天时行。如天命有德。天讨有罪。皆应天而时用之是也。乾为天。因应乾。故发此句。时行即应天之实。非时行之外。别有应天也。刚健文明者德之体。应天时行者德之用。有是德之体用。则能亨其大有矣。是以元亨。○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火在天上无所不照。则善恶毕照矣。遏恶者。五刑五用是也。扬善者。五服五章是也。休美也。天命之性有善无恶。故遏恶扬善者。正所以顺天之美命也。○当大有时。宜旌别淑慝也。○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害者。害我之大有也。离为戈兵。应爻戈兵在前。恶人伤害之象也。故睽卦离在前。亦曰见恶人。夬乃同体之卦。二爻变离。亦曰莫夜有戎。初居下位。以凡民而大有家肥屋润。人岂无害之理。离火克乾金。其受害也必矣。未交害者。去离尚远。未交离之境也。九三交离境。故曰小人害也。九三害字人此害字来。匪咎者。人来害我。非我之咎也。艰者。艰难以保其大有。如夬之惕号也。○初九居卑。当大有之初。应爻离火。必有害我之乾金者。然阳刚得正。去离尚远。故有未交害匪咎之象。然或以匪咎而以易心处之。则必受其害矣。惟艰。则可保其大有而无咎也。故又教占者以此。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时大有而当其初。所以去离远而无交害。○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乾错坤。为大舆。大车之象也。阳上行之物。车行之象也。以者用也。用之以载也。变离错坎。坎中满。以载之象也。大车以载之重。九二能任重之象也。二变中爻成巽。巽为股。巽错震为足。股足震动。有攸往之象也。○九二当大有之时。中德蓄积。充实富有。乃应六五之交孚。故有大车以载之象。有所往而如是则可以负荷其任。佐六五虚中之君。共济大有之盛。而无咎矣。故其占如此。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乾三连阳多之卦皆曰积。积聚之意。小畜夬皆五阳一阴同体之卦。故小畜曰积德载。此曰以载。而又曰积中者。言积阳德而居中也。则小畜之积德载愈明矣。夬九二。小象曰得中道也。小畜九二。小象曰。牵复在中。皆此中之意。败字在车上来。乾金遇离火。必受克而败坏。故初曰无交害。三曰小人害。则败字虽从车上来。亦害字之意。因中德所以不败坏也。曰积中不败。则离火不烧金。六五厥孚交如。与九二共济大有之太平矣。○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亨。程传如字。本义读享。○三居下卦之上。故曰公。五虽阴爻。然居大位。三非正应。故称天子。亨者。阳刚居正。不以大有自私。亨之象也。卦本元亨。故曰亨。用亨于天子者。欲出而有为。以亨六五大有之治也。九二中德。止曰大车以载。不言亨于天子。而九三反欲亨于天子。何也。盖九三才刚志刚。所以用亨天子也。同人大有相综之卦。同人三四。皆欲同乎二。所以大有。二三皆欲共济五之大有也。小人指四也。弗克者。不能也。三欲亨于天子。四持戈兵。阻而害之。因此小人所以弗克亨于天子也。盖大有之四。即同人之三。四持戈兵。即三之伏戎也。且三变为睽。舆曳牛掣。即小人之阻不能用亨也。旧注作享者非。用亨天子。犹言出而使天子亨。大有之亨也。○九三当大有之时。亦欲济亨通之会。亨于天子。而共保大有之治者也。但当离乾交会之间。金受火制。小人在前。不能遽达。故有弗克。亨于天子之象。占者得此。不当如九二之有攸往也。可知矣。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因小人害。所以弗克亨于天子。周公之无交害者。初之远于四也。孔子之小人害者。三之近于四也。○九四。匪其彭。无咎。彭音旁○彭鼓声。又盛也。言声势之盛也。四变中爻为震。震为鼓。彭之象也。变艮止其盛之象也。○九四居大有之时。时过中矣。乃大有之极盛者也。近君岂可极盛。然以刚居柔。故有不极其声势之盛之象。无咎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伊之罔居成功。周之吐握是也。梁冀则不明矣。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晳也。晳音析○晳明貌。晳然其明辨也。离明之象也。明辨者。辨其所居之地。乃别嫌多惧之地。辨其所遇之时。乃盛极将衰之时也。○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威如者。恭己无为特有人君之威而已。因六五其体文明。其德中顺。又有阳刚群贤。辅之即舜之无为而治矣。所以有此象。○六五当大有之世。文明中顺。以居尊位。虚己诚信。以任九二之贤。不惟九二有孚于五。而上下之阳。亦皆以诚信归之。是其孚信之交。无一毫之伪者也。是以为六五者。赖群贤以辅治。惟威如而已。此则不言而信。不怒而民威于鈇钺。盖享大有太平之福者也。何吉如之。故其象占如此。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诚能动物。一人之信。足以发上下相信之志也。易而无备者。厥孚交如矣。惟平易而不防备。则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方可享无为之治矣。威如即恭己。易而无备即无为。若依旧注作戒辞。则小象止当曰威如则吉不应曰。威如之吉也。○易而无备。明非尊严也。事尊严。将不为隋炀乎。○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上九以刚明之德。当大有之盛。既有崇高之富贵。而下有六五柔顺之君。刚明之群贤辅之。上九盖无所作为。惟享自天佑助之福。吉而无不利者也。占者有是德。居是位。斯应是占矣。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言皆天之佑助。人不可得而为也。上居天位。故曰天。此爻止有天佑之意。若系辞。又别发未尽之意也。如公用射隼。止有解悖之意。若成器而动。又未尽之意也。言各不同。皆发未尽之意。旧注泥于系辞者非。
谦。艮下坤上。谦。轻。
谦者。有而不居之义。山之高。乃屈而居地之下。谦之象也。止于其内。而收敛不伐。顺乎其外。而卑以下人。谦之义也。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故次大有。
谦亨。君子有终。君子三也。详见乾卦。三爻艮终万物。故曰有终。彖辞明。○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上时掌反○济者施也。天位乎上。而气则施于下也。光明者。生成万物。化育昭著。而不可掩也。卑者。地位乎下也。上行者。地气上行。而交乎天也。天尊而下济谦也。而光明。则亨矣。地卑。谦也。而上行。则亨矣。此言谦之必亨也。亏盈盖谦以气言。变盈流谦以形言。变者倾坏。流者流注卑下之地而增高也。害盈福谦以理言。恶盈好谦以情言。此四句统言天地鬼神人。三才皆好其谦。见谦之所以亨也。踰者过也。言不可及也。尊者。有功有德。谦而不居。愈见其不可及。亦如天之光明也。卑者有功有德。谦而不居。愈见其不可及。亦如地之上行也。夫以尊卑之谦。皆自屈于其始。而光不可踰。皆自伸于其终。此君子之所以有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步尤切○上下五阴。地之象也。一阳居中。地中有山之象也。五阴之多人欲也。一阳之寡天理也。君子观此象。裒其人欲之多。益其天理之寡。则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物物皆天理。自可以称物平施。无所处而不当矣。裒者减也。○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凡易中有此象。而无此事。无此理者。于此爻涉大川见之。盖金车玉铉之类也。周公立爻辞。止因中爻震木在坎水之上。故有此句。而今就文依理。只得说能谦险亦可济也。○六柔谦德也。初卑位也。以谦德而居卑位。谦而又谦也。君子有此谦德。以之济险亦吉矣。故占者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养也。谦谦而成其君子何哉。盖九三劳谦君子。万民所归服者也。二并上与三俱鸣其谦。四则撝裂其谦。五因谦而利侵伐。初居谦之下。位已卑矣。何所作为哉。惟自养其谦德而已。○六二。鸣谦贞吉。本卦与小过同有飞鸟遗音之象。故曰鸣。豫卦亦有小过之象。亦曰鸣。又中爻震为善鸣。鸣者。阳唱而阴和也。荀九家以阴阳相应。故鸣。得之矣。故中孚错小过。九二曰。鸣鹤在阴。又曰翰音登于天。皆有鸣之意。鸣鹤小象曰。中心愿也。此曰中心得也。言二与三。中心相得。所以相唱和而鸣也。若旧注以谦有闻。则非鸣谦。乃谦鸣矣。若传以德充积于中。见于声音。则上六鸣谦。其志未得。与鸣豫之凶。皆说不去矣。○六二柔顺中正。相比于三。三盖劳谦君子也。三谦而二和之。与之相从。故有鸣谦之象。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言六二与三。中心相得。非勉强唱和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者勤也。即劳之来之之劳。中爻坎为劳卦。虽系辞去声读。然同此劳字也。又中爻水。水有井象。君子以劳民劝相。此劳字之象也。艮终万物。三居艮之终。故以文王卦辞君子有终归之八卦正位。艮在三。所以此爻极善。有终即万民服。旧注因系辞有功而不德同。遂以为功劳。殊不知劳乎民。后方有功。此爻止有劳而不伐意。故万民服。○九三当谦之时。以一阳而居五阴之中。阳刚得正。盖能劳乎民而谦者也。然虽不伐其劳。而终不能掩其劳。万民归服。岂不有终。故占者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阴为民。五阴故曰万民。众阴归之故曰服。○**。无不利。撝谦。撝者裂也。两开之意。**当上下之际。开裂之象也。撝谦者。以撝为谦也。凡一阳五阴之卦。其阳不论位之当否。皆尊其阳而卑其阴。如复之元吉。师之锡命。豫之大有得。比之显比。剥之得舆。皆尊其阳不论其位也。**才位皆阴。九三劳谦之贤。正万民归服之时。故开裂退避而去。非旧注更当发挥其谦也。○**当谦之时。柔而得正。能谦者也。故无不利矣。但劳谦之贤在下。不敢当阳之承。乃避三而去之。故有以撝为谦之象。占者能此可谓不违阳阳之则者矣。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远则也。则者。阳尊阴卑之法则也。撝而去之。不违尊卑之则矣。○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阳称富。小畜五阳。故小象曰不独富也。阴皆不富。故泰**亦曰不富。富与邻。皆指三。以者用也。中爻震为长子。三非正应。故称邻。言不用富厚之力。但用长子帅师。而自利用侵伐也。坤为众。中爻震。此爻变离为戈兵。众动戈兵。侵伐之象。此象亦同初六用涉大川。但此则以变爻言也。上六利用行师亦此象。○五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谦者也。上能谦则从之者众矣。故有不富以邻。而自利用侵伐之象。然用侵伐者。因其不服而已。若他事亦无不利也。占者有此谦德。斯应是占矣。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侵伐非黩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凡易中言邑国者。皆坤土也。升卦坤在外。故曰升虚邑。晋卦坤在内。故曰维用伐邑。泰之上六曰自邑告命。师上六曰开国承家。复之上六曰以其国君凶。讼九二变坤。曰邑人三百户。益之中爻坤曰为依迁国。夬下体错坤曰告自邑。涣九五变坤。曰涣王居此曰征邑国。皆因坤土也。○上六当谦之终。与三为正应。见三之劳谦。亦相从而和之。故亦有鸣谦之象。然六二中正。既与三中心相得。结亲比之好。则三之心志。不在上六。而不相得矣。故止可为将行师。征邑国而已。岂能与劳谦君子之贤。相为唱和其谦哉。象曰。鸣谦志未得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志未得者。上六与九三。心志不相得也。六二与上六皆鸣谦。然六二中心得。上六志未得。所以六二贞吉。而上六止利用行师也。
豫。坤下震上。豫。怠。
豫者和乐也。阳始潜闭于地中。及其动而出地。奋发其声。通畅和豫。豫之象也。内顺外动。豫之由也。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所以次谦。
豫。利建侯行师。震长子主器。震惊百里。建侯之象。中爻坎陷。一阳统众阴。行师之象也。屯有震无坤。则言建侯。谦有坤无震。则言行师。此震坤合故兼言也。○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以卦体卦德释卦名卦辞。而极言之。刚九四也。刚应者。一阳而众阴从之也。志行者。阳之志得行也。刚应志行豫也。内顺外动。所以成其豫也。故名豫。凡事合乎天理则顺。肯乎天理则逆顺以动。一念一事皆天理矣。天地如之者。言天地亦不过如我之顺动也。天地且不之违。而况于人之建侯行师乎。此其所以利也。天地以顺动者。顺其自然之气。圣人以顺动者。顺其当然之理。不过者不差过也。不忒者。不愆忒也。刑罚不事乎理。惟乘一人喜怒之私。故民不服。若顺动合乎天理之公。纵施刑罚亦天刑也。故民服时养者。豫中事理之时宜也。即顺动也。此极言而赞之也。六十四卦时而已矣。事若浅而有深意。曰时义大矣哉。欲人思之也。非美事有时或用之。曰时用大矣哉。欲人则之也。大事大变曰时。大矣哉。欲人谨之也。○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奋者。奋发而成。声也。作。乃制礼作乐之作。作乐以崇德。故闻乐知德。殷。盛也。作乐乃朝廷邦国之常典。各有所主。其乐不同。惟万物本乎天。故有郊。人本乎祖。故有庙。是其用乐之最大者。故曰殷荐。故冬至祀上帝于圜丘。而配之以祖。必以是乐荐之。季秋祀上帝于明堂。而配之以考。必以是乐荐之也。中爻坎为乐律。乐之象。五阴而崇一阳德。崇德之象。帝出于震。上帝之象。中爻艮为门阙。坎为隐伏。宗庙祖宗之象。○初六。鸣豫凶。鸣。详见鸣谦。谦豫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谦轻而豫怠也。谦之上六。即豫之初六。故二爻皆言鸣。震性动又决躁。所以浚恒凶。飞鸟凶。○初六与九四为正应。九四由豫。初据其应与之常。欲相从乎四而和之。故有鸣豫之象。然初位卑。四近君。乃权臣也。正其志大行之时。上下既悬绝。且初又不中正。应与之情乖矣。岂能与四彼此唱和。其豫不能唱和。初之志穷矣。凶之道也。故占者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惟志穷所以凶。中孚鹤鸣子和。曰中心愿也。六二鸣谦。曰中心得也。此心志相孚者也。上六鸣谦。曰志未得也。初六鸣豫。曰志穷凶也。此心志不相孚者也。相孚者皆曰心。不相孚者皆曰志。此所以为圣人之言。○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凡物分为两间者曰介。二变刚。分坤为两间。介之象也。介于石者。言操守之坚。如石不可移易。中爻艮石之象也。不终日者。不溺于豫。见几而作。不待其日之晚也。二变中爻离日。居下卦之上。不终日之象也。八卦正位。坤在二。故贞吉。○豫易以溺人。诸爻皆溺于豫。独六二中正自守。安静坚确。故有此象。正而且吉之道也。故其占如此。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惟中正。故不终日贞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盱者。张目也。中爻错离。目之象也。盱自以为豫者。九四当权。三与亲比。幸其惧势之足凭。而自纵其所欲也。盱与介相反。迟与不终日相反。二中正。三不中正故也。○四为豫之主。六三阴柔。不中不正。而近于四。上视于四。而溺于豫。宜有悔者也。故有此象。而其占为事当速悔。若悔之迟。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此圣人为占者开迁善之门。而勉之以速改也。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六三不中正。故位不当。○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由豫者。言人心之和豫。由四而致也。本卦。一阳为动之主。动而众阴悦从。故曰由豫。大有得者。言得大行其志。以致天下之豫也。四多疑惧。故曰疑。又中爻坎。亦为狐疑。勿疑者。中爻艮止。止而不疑之象也。因九四才刚明。故教之以勿疑也。盍者合也。簪者首笄也。妇人冠上之饰。所以緫聚其髪者也。下坤。妇人之象也。一阳横于三阴之首。簪之象也。勿疑朋盍簪者。勿疑朋合于我者。皆簪冠之妇人也。○九四。一阳居五阴之中。人所由以为豫。故有由豫之象。占者遇此。故为大有得。然人既乐从。正当得志之时。必展其大行之志。俾人人皆享其和平豫大之福。勿疑由豫于我者。无同德之阳明而所以朋合于上下内外者。皆阴柔之群小可也。故又教占者。必不可疑如此。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刚应而无他爻以分其权。故曰志大行。○六五。贞疾恒不死。中爻为坎。坎为心病。疾之象也。曰贞疾者。言非假疾。疾之在外而可以药石者也。九四由豫。人心通归于四。危之极矣。下卦坤为腹。凡四居卦之中为心。即咸卦憧憧往来之爻也。此正腹中心疾。故谓之贞疾。恒者常也。言贞疾而常不死也。周室衰微。此爻近之。○六五当豫之时。柔不能立。而又乘九四之刚。权之所主。众之所归。皆在于四。衰弱极矣。故有贞疾之象。然以其得中。故又有恒不死之象。即象而占可知矣。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虽乘四。为刚所逼。然柔而得中。犹存虚位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冥者。幽也。暗也。上六以阴柔居豫极。为昏冥于豫之象成者五阴同豫。至上六已成矣。然以动体变刚成离。则前之冥冥者。今反昭昭矣。故又为其事虽成。然乐极哀生。不免有悔心之萌。而能改变之象。占者如是。则能补过矣。故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豫已极矣。宜当速改。何可长溺于豫而不返也。
随。震下兑上。随。无故也。
随者从也。少女随长男。随之象。曰随综蛊。以艮下而为震。以巽上而为兑。随之义也。此动彼悦。亦随之义也。序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所以次豫。
随。元亨。利贞。无咎。随。元亨。然动而悦。易至于诡随。故必利于贞。方得无咎。若所随不贞。则虽大亨。亦有咎矣。不可依穆姜作四德。○彖曰。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以卦综卦德释卦名。又释卦辞而赞之。刚来而下柔者。随蛊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随无故也。蛊则饬也。言蛊下卦原是柔。今艮刚来加于下。而为震是刚来而下于柔也。动而悦者。下动而上悦也。时者正而当其可也。言大亨贞而无咎者。以其时也。时者随其理之所在。理在于上之随下。则随其下。理在于下之随上。则随其上。泰则随其时之泰。否则随其时之否。惟其时。则通变宜民。邦家无怨。近悦远来。故天下随时。故即赞之曰。随时之义大矣哉。此与艮卦时字同。不可依王肃本时字作之字。观尾句。不曰随之时义。而曰随时之义。文意自见。○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与向同。晦者日没而昏也。宴安休息。即日入而息也。雷二月出地。八月入地。造化之理。有昼必有夜。有明必有晦。故人生天地。有出必有入。有作必有息。其在人心。有感必有寂。有动必有静。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当然也。故雷在地上。则作乐荐帝。雷在地中。则闭关不省方。雷在泽下。则向晦宴息。无非所以法天也。震东方卦也。日出旸谷。兑西方卦也。日入昧谷。八月正兑之时。雷藏于泽。此向晦之象也。泽亦是地。不可执泥泽字。中爻巽为入。艮为止。入而止息之象也。○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随卦。初随二。二随三。三随四。四随五。五随六。不论应与。官者主也。震长子主器。官之象也。渝者变而随乎二也。初为震主性变动。渝之象也。故讼卦四变。中爻为震。亦曰渝。中爻艮。门之象也。二与四同功。二多誉。功之象也。故九四小象亦曰功。○初九。阳刚得正。当随之时。变而随乎其二。二居中得正。不失其所随矣。从正而吉者也。故占者贞吉。然其所以贞吉者何哉。盖方出门。随人之始。即交有功之人。何贞吉如之。故又言所以贞吉之故。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二中正。所以从正吉。交有功。则不失其所随矣。旧注不知八卦正位。震在初。乃极美之爻。所以通作戒辞看。○六二。系小子。失丈夫。中爻巽为绳。系之象也。阴爻称小子。阳爻称丈夫。阳大阴小之意。小子者三也。丈夫者初也。○六二中正。当随之时。义当随乎其三。然三不正。初得正。故有系小子失丈夫之象。不言凶咎者。二中正所随之时。不能兼与也。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既随乎三。不能兼乎其初。○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丈夫者九四也。小子者六二也。得者。四近君为大臣求乎其贵。可以得其贵也。中爻巽近市利三倍。求乎其富。可以得其富也。○六三当随之时。义当随乎其四。然四不中正。六二中正。故有系丈夫失小子之象。若有所求。必有所得。但利乎其正耳。三不中正。故又戒占者以此。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舍音舍○时当从四。故心志舍乎下之二也。○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有获者。得天下之心随于己也。四近君为大臣。大臣之道当使恩威一出于上。众心皆随于君。若人心随己。危疑之道也。故凶。孚以心言。内有孚信之心也。道以事言。凡事合乎道理也。明者。识保身之几也。有字在字以字虽字义稍异。然皆有功夫。若以象论。变坎有孚之象也。震为大涂。道之象也。变坎错离。明之象也。又中爻艮有光辉。亦明之象也。○四当随之时义。当随乎其五。然四为大臣。虽随有获。而势陵于五。故有有获贞凶之象。所以占者凶。然当居此地之时。何以处此哉。惟诚以结之。而道以事之。明哲以保其身。则上安而下随。即无咎而不凶矣。故又教占者如此矣。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义凶者有凶之理也。有孚在道明功者。言有孚在道皆明哲之功也。盖明哲则知心不可欺而竭其诚。知事不可苟。而外合于道。所以无咎也。周公爻辞。三者并言。孔子象辞。推原而归功于明。何以觇人臣明哲为先。昔汉之萧何韩信。皆高帝功臣。信既求封齐。复求王楚。可谓有获矣。然无明哲。不知有获贞凶之义。卒及大祸。何则不然。帝在军中。遗使劳何。何悉遣子弟从军。帝大悦。及击陈豨。遗使拜何相国。封五千户。何让不受。悉以家财佐军用。帝又悦。卒为汉第一功臣。身荣名显若何者。可谓知明功臣者矣。孔子明功之言。不其验哉。○九五。孚于嘉。吉。八卦正位。兑在六。乃爻之嘉美者。且上六归山乃嘉遯矣。故曰孚于嘉。○九五阳刚中正。当随之时。义当随乎其六。故有孚嘉之象。盖随之美者也。占者得此吉可知矣。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惟中正故孚于嘉。○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系即六二六三之系。维亦系也。系之又维之。言系而又系也。诗絷之维之。于马嘉客是也。言五孚于六。如此系维其相随之心。固结而不可解也。如七十子之随孔子。五百人之随田横。此爻足以当之。变乾。王之象也。指五也。兑居西。西之象也。兑错艮。山之象也。六不能随于世人。见九五维系之极。则必归之山矣。随蛊相综。故蛊卦上九不事王侯。亦有归山之象。亨者通也。王用亨于西山者。用通于西山以求之也。亨西山与谦卦用涉大川同。皆因有此象。正所谓无此事此理而有此象也。○上六居随之终。无所随从。见九五相随之极。则遯而归山矣。故有此象。盖随之至者也。占者得此。吉可知矣。象曰。拘系之。上穷也。上者六也。穷者。居卦之终。无所随也。非凶也。
蛊。巽下艮上。蛊。则饬也。
蛊者。物久败坏而蛊生也。以卦德论。在上者。止息而不动作。在下者。巽顺而无违忤。彼此委靡因循。此其所以蛊也。序卦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所以次随。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利涉大川者。中爻震木。在兑泽之上也。先甲后甲者。本卦艮上巽下。文王圆图。艮巽夹震木于东之中。故曰先甲后甲。言巽先于甲。艮后于甲也。巽卦言先庚后庚者。伏羲圆图。艮巽夹坎水于西之中。故曰先庚后庚。言巽先于庚。艮后于庚也。分甲于蛊者。本卦未变。上体中爻震木。下体巽木也。分庚子于巽者。本卦未变。上体错兑金。下体综兑金也。十乾独言甲庚者。乾坤乃六十四卦之祖。甲居于寅。坤在上。乾在下为泰。庚居于申。乾在上。坤在下为否。大往小来。小往大来。天地之道。不过如此。物不可以终通。物不可以终否。易之为道。亦不过如此。所以独言甲庚也。曰先三后三者六爻也。先三者下三爻也。巽也。后三者上三爻也艮也。不曰爻而曰日者。本卦综随。日出震东。日没兑西。原有此象。故少不言一日二日。多不言九日十日。而独言先三后三者。则知其为下三爻上三爻也明矣。以先甲用辛。取自新。后甲用丁。取丁宁。此说始于郑玄。谬矣。○当蛊之时。乱极必治。占者固元亨矣。然岂静以俟其治哉。必歴涉艰难险阻。以拨乱反正。知其先之三爻。乃巽之柔懦。所以成其蛊也。则因其柔懦。而矫之以刚果。知其后之三爻。乃艮之止息。所以成其蛊也。则因其止息。而矫之以奋发。斯可以元亨而天下治矣。○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以卦综卦德释卦名卦辞。刚上而柔下者。蛊综随。随初震之刚。上而为艮。上六兑之柔下而为巽也。刚上。则太尊而情不下达。柔下。则太卑而情难上通。巽则謟。止则惰。皆致蛊之由。所以名蛊。既蛊矣而又元亨何也。盖造化之与人事。穷则变矣。治必因乱。乱则将治。故蛊而乱之终。乃治之始也。如五胡之后生唐太宗。五季之末生宋太祖是也。治蛊者。当斯时则天下治矣。故占者元亨。往有事。犹言往有为。方天下坏乱。当勇往以济难。若复巽懦止息。则终于蛊矣。岂能元亨。终始即先后。成言乎艮者终也。齐乎巽者始也。终则有始者。如昼之终矣。而又有夜之始。夜之终矣。而又有昼之始。故乱不终乱。乱之终乃其治之始。治乱相仍。乃天运之自然也。故治蛊者。必原其始。必推其终。知其蛊之为始为先者乃巽也。则矫之以刚。果知其蛊之为终为后者。乃艮也。则矫之以奋发。则蛊治而元亨矣。恒卦上体震综艮。下体巽。故亦曰终则有始。○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山下有风。则物坏而有事更新矣。振民者。鼓舞作兴。以振起之。使之日趋于善。非巽之柔弱也。此新民之事也。育德者。操存省察。以涵育之。非艮之止息也。此明德之事也。当蛊之事。风俗颓败。由于民德之不新。民德不新。由于己德之不明。故救时之急。在于振民。振民又在于育德。盖相因之辞也。○初六。乾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艮止于上。犹父道之无为而尊于上也。巽顺于下。犹子道之服劳而顺于下也。故蛊多言乾父之事。乾者。木之茎乾也。中爻震木。下体巽木。乾之象也。木有乾。方能附其繁茂之枝叶。人有才能方能振作其既堕之家殾。故曰乾蛊。有子者。即礼记之幸哉有子也。○初六当蛊之时。才柔志刚。故有能乾父蛊之象。占者如是。则能克盖前愆。喜其今日之维新忘其前日之废堕。因子而考。亦可以无咎矣。但谓之蛊未免危厉。不以易心处之。则终得吉矣。因六柔。故又戒之以此。象曰。乾父之蛊。意承考也。意承考者。心之志意。在于承当父事。克盖前愆。所以考无咎。○九二。乾母之蛊。不可贞。艮性止。止而又柔。止则惰。柔则暗。又当家事败坏之时。子欲乾其蛊。若以我阳刚中直之性。直道乾之。则不惟不能。亦且难入。即伤恩矣。其害不小。惟当屈己下意。巽顺将承。使之身正事治则亦已矣。故曰不可贵。事父母几谏是也。若以君臣论周公之事成王。成王有过。则橽伯禽。皆此意也。易之时正在于此。○九二当蛊之时。上应六五。六五阴柔。故有乾母蛊之象。然九二刚中。以刚承柔。恶其过于直遂也。故戒占者。不可贞。委曲巽顺以乾之可也。象曰。乾母之蛊。得中道也。得中道而不太过。即不可贞也。○九三。乾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悔以心言。悔者因九三过刚。则乾蛊之事。更张措置之间。未免先后缓急失其次序。所以悔也。咎以理言。然巽体得正。能制其刚。则其乾蛊。必非私意妄行矣。所以无大咎。○九三。以阳刚之才。能乾父之蛊者。故有乾蛊之象。然过刚自用。其心不免小有悔。但为父乾蛊。其咎亦不大矣。故占者如此。象曰。乾父之蛊。终无咎也。有阳刚之才。方能乾蛊。故周公仅许之。而孔子深许之也。○**。裕父之蛊。往见吝。裕宽裕也。强以立事为乾。怠而委事为裕。正乾之反也。往者以此而往治其蛊也。见吝者。立见其羞吝也。治蛊如拯溺救焚。犹恐缓不及事岂可裕。○**。以阴居阴。又当艮止。柔而且怠。不能有为。故有裕蛊之象。如是则蛊将日深。故往则见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未得者。未得治其蛊也。九三之刚。失之过故悔。悔者渐趋于吉。故终无咎。**之柔。失之不及。故吝。吝者渐趋于凶。故往未得。宁为悔。不可为吝。○六五。乾父之蛊。用誉。卓吾云。上九不事事。而六五犹誉以悦之。使其欢然顺从。蛊斯可乾。○用者用人也。用誉者因用人而得誉也。二多誉。誉之象也。周公曰用誉。孔子二多誉之言。盖本于此。九二以五为母。六五又取子道。可见易不可为典要。宋仁宗柔之主。得韩范富欧卒为宋令主。此爻近之。○六五以柔居尊。下应九二。二以刚中之才而居巽体。则所以承顺乎五者。莫非刚健大中之德矣。以此治蛊可得闻誉。然非自能誉也。用人而得其誉也。故其象占如此。象曰。乾父用誉。承以德也。承者承顺也。因巽体又居下。故曰承。言九二承顺以刚中之德。○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上事字。事王侯以治蛊也。下事字。以高尚为事也。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是也。上与五二爻以家事言。则上为父五为母。众爻为子。观诸爻以乾父母言。可知矣。以国事言则五为君。下四爻为用事之臣。上一爻为不事之臣。观上一爻。以王侯言。可知矣。盖当蛊之世。任其事而乾蛊者。则操巽命之权。而行其所当行。不任其事而高尚者。则体艮止之义。而止其所当止。如邓禹诸臣。皆相光武以乾汉室之蛊。独子陵钓于富春是也。艮止不事之象。变坤错乾。王侯之象。巽为高。高尚之象。○初至五。皆乾蛊。上有用誉之君。下有刚中之臣。国家天下之事已毕矣。上九居蛊之终。无系应于下。在事之外。以刚明之才。无应援而处无事之地。盖贤人君子。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也。故有此象。占者有是德。斯应是占。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高尚之志。足以起顽立懦。故可则。○李卓吾上九论其意义。尽于不可贞内。看来用誉亦是顺承也好。
临。兑下坤上。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者。进而临逼于阴也。二阳浸长。以逼于阴。故为临。十二月之卦也。天下之物密近相临者。莫如地与水。故地上有水则为比。泽上有地则为临。序卦。有事而后可大。临者大也。蛊者事也。韩康伯云。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二阳方长而盛大所以次蛊。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以卦体卦德释卦名卦辞。浸者渐也。言自复一阳生至临则阳渐长矣。此释卦名。说而顺者。内说而外顺也。说则阳之进也不逼。顺则阴之从也不逆。刚中而应者。九二刚中。应乎六五之柔中也。言虽刚浸长。逼迫乎阴。然非倚刚之强暴而逼迫也。乃彼此和顺相应也。此言临有此善也。刚浸长而悦顺者。大亨也。刚中而应柔中者以正也。天之道者。天道之自然也。言天道阳长阴消原是如此。大亨以正也。一诚通复岂不大亨以正。故文王卦辞曰。元亨利贞者此也。然阴之消。岂长消哉。至酉曰观。阴复长而凶矣。○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教者。劳来匡直之谓也。思者。教之至诚恻恒。出于心思也。无穷者。教之心思不至厌斁而穷尽也。容者。民皆在统驭之中也。保者。民皆得其所也。无疆者。无疆域之限也。无穷与兑泽同其渊深。无疆与坤土同其博大。二者皆临民之事。故君子观临民之象以之。○初九。咸临。贞吉。咸。皆也同也。以大临小者。初九。九二临乎四阴也。以上临下者。上三爻临乎其下也。彼临乎此。此临乎彼。皆同乎临。故曰咸临。卦惟二阳。故此二爻。皆称咸临。九刚而得正。故占者贞吉。○以上临下。似未是。如云非阳能临。乃二阳咸临似妥。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初正应四亦正。故曰正。中爻震足。故初行五亦行。○九二。咸临。吉。无不利。咸临与初同而占不同者。九二有刚中之德。而又有上进之势。所以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未顺命者。未顺五之命也。五君位。故曰命。且兑综巽。亦有命字之象。本卦彖辞悦而顺。孔子恐人疑此爻之吉。无不利者。乃悦而顺五之命也。故于小象曰。二之吉利者。乃有刚中之德。阳势上进。所以吉利也。未顺五之命也。○未顺命者。四阴方盛。未顺阳之命也。所以必二阳咸临。周公之吉利坚二阳上进之心也。孔子未顺命者。坚二阳合德之心也。围成弗克。三家岂皆顺命乎。孔子尚不能以一阳服群阴。而况其它。○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甘临者。以甘悦人。而无寔德也。坤土其味甘。兑为口甘之象也。故节卦九五变临。亦曰甘。节无攸利者。不诚不能动物也。变乾。乾三爻。惕若。忧之象也。○三居下之上。临人者也。阴柔悦体。又不中正。故有以甘悦临人之象。此占者所以无攸利也。能忧而改之。斯无咎矣。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位不当者。阴柔不中正也。咎不长者。改过也。○**。至临。无咎。**当坤兑之交。地泽相比。盖临亲切之至者。所以占者无咎。○以阴临阳。宜有咎。然阴阳相应之至。故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以阴居阳故位当。○位当者。居坤顺之位。下临乎初阳而相应也。其得无咎者。以其位。非以其阴也。位当。阴亦当矣。○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知音智○变坎。坎为通。智之象也。知临者。明四目。达四聦。不自用而任人也。应乾阳。故曰大君。知临之知。原生于九二。故即曰大君。知者觉也智也。六五。非九二不能至此。宜者得人君之统体也。○六五。柔中居尊。下任九二刚中之贤。兼众智以临天下。盖得大君之宜者。吉可知矣。占者有是德。亦如是占也。○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与初行正同。六五中。九二亦中。故曰行中。行中即用中。中爻震足。行之象也。○上六。敦临。吉。无咎。敦厚也。爻本坤土。又变艮土。敦厚之象。初与二虽非正应。然志在二阳。尊而应卑。高而从下。盖敦厚之至者。○上六。居临之终。坤土敦厚。有敦临之象。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志在内卦二阳曰志者。非正应也。
观。坤下巽上。
观者。有象以示人。而为人所观仰也。风行地上。遍触万类。周观之象也。二阳尊上。为下四阴所观。仰观之义也。序卦。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所以次临。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官奂反。盥音管。○盥者。将祭而洁手也。荐者。奉酒食以荐也。有孚者信也。颙者大头也。仰也。尔雅颙颙君之德也。大头在上之意。仰观君德之意。言祭祀者方洁手而未荐。人皆信而仰之矣。观者必当如是也。自上示下曰观。去声。自下观上曰观。平声。○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皆去声。惟下观而化平声○以卦体卦德释卦名。又释卦辞。而极言之。顺者心于理无所乖。巽者事于理无所拂。中正即九五。阳大阴小。故曰大观在上。中正则所观之道也。言人君欲为观于天下。必所居者。九五大观之位。所具者。慎巽之德。而后以我所居之中。观天下之不中。所居之正。观天下之不正。斯可以为观矣。所以名观下观而化。故人信而仰之。所以有孚颙若者此也。盥而不荐者神感也。有孚颙若者神应也。此观之所以神也。故以天道。圣人之神道。极言而赞之。神者妙不可测。莫知其然之谓。天之神道非有声色。而四时代谢无少差忒。圣人神道设教。亦非有声色。而民自服从。观之神一而已矣。○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上观去声。下观平声○省方者。巡狩省视四方也。观民者。观民俗也。即陈诗以观民风。纳价以观好恶也。设教者。因俗以设教也。如齐之末业。教以农桑。卫之淫风。教以有别是也。风行地上。周及庶物。有歴览周遍之象。故以省方体之。坤为方。方之象。巽以申命。设教之象。○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咎。观平声○童者。童稚也。观者。观九五也。中爻艮为少男。童之象也。初居阳。亦童之象。故二居阴。取女之象。小人者。下民也。本卦。阴取下民。阳取君子。无咎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无咎也。君子吝一句。用慢上句之意。故小象不言君子。○初六当大观在上之时。阴柔在下。去五最远。不能观五中正之德辉。犹童子之误解见。不能及远。故有童观之象。然其占在小人。则无咎。若君子岂无咎哉。亦羞吝矣。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不能观国之光。小人之道。自是如此。○六二。窥观。利女贞。观平声○窥。与窥同。门内窥视也。不出户庭。仅窥一隙之狭者也。曰利女贞。则丈夫非所利矣。中爻艮门之象也。变坎为隐伏。坎错离为目。目在门内隐伏处。窥视之象也。二本与五相应。但二之前即门。所以窥观。○六二阴柔。当观之时。居内而观外。不出户庭。而欲观中正之道。不可得矣。故有窥观之象。惟女子。则得其正也。故其占如此。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妇女无外事。则窥观。乃女子之正道。丈夫志在四方。宇宙内事。乃吾分内事。以丈夫而为女子之观。亦可丑矣。○六三。观我生进退。子路对丈人之辞。明君在上。可出而仕矣。观平声。○下爻皆观乎五。三隔四。四已观国之光。三惟观我生而已。我生者。我阴阳相生之正应也。即上九也。为进退。为不果者。巽也。巽有进退之象。故曰观我生进退。○六三当观之时。隔四不能观国。故有观我生进退之人之象。不言占之凶咎者。阴阳正应。未为失道。所当观者也。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道者阴阳相应之正道也。○**。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平声○光者。九五阳朋在上。被四表。光四方者也。下坤土国之象。中爻艮辉光之象。四承五。宾王之象。九五王之象。观国光者。亲炙其休光也。宾者。已仕而朝觐乎君。君则宾礼之。未仕而仕进于君。君则宾兴之也。观卦利近不利远。六二中正。又乃正应。乃曰窥观。则不利于远可知矣。○**柔顺得正。最近于五。有观光之象。故占者。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尚谓心志之所尚。言其志意。愿宾于王朝。○九五。观我生。句君子无咎。观去声○九五上九。生字亦如六三生字。皆我相生之阴阳也。观我生作句。观孔子小象可见矣。观我生者。观示乎我所生之四阴也。即中正以观天下也。君子无咎。对初爻小人无咎言。下四阴爻皆小人。上二阳爻皆君子。小人当仰观乎上。故无咎。君子当观示乎下。故无咎。○九五为观之主。阳刚中正。以居尊位。下之四阴。皆其所观示者也。故有观我生之象。大观在上。君子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象曰。观我生。观民也。二观字皆去声○民即下四阴。阴为民之象也。故姤九四曰远民。以初六阴爻也。内卦三阴。远于五。草莽之民也。**之阴近于五。仕进之民也。九五虽与六二正应。然初三四与九五皆阴阳相生。故曰观我生观民也。即中正以观天下之民也。○生曰我生。则关于我者切矣。孔子释以民字。不曰生而曰民。则非独同焉。皆生已也。人君俯临万民。不有以观之。不惟负我。并负民矣。○上九。观其生。句君子无咎。观去声○上九虽在观示之上。然本卦九五有天下国家之责。所以九五观示乎诸爻。诸爻仰观乎九五。曰我生者。即大有六五。五阳皆其所有之意。言下四阴。惟我可以观示。他爻不可得而观示之也。若上九不在其位。不任其事。则无观示之责。止因在上位。阴阳相生。义当观其生。是空有观生之位而已。故不曰观我生。而曰观其生者。避五也。是我字甚重。而其字甚轻也。君子无咎者。九五与上九皆阳刚在上。故并君子之无咎也。○上九以阳刚居观之极。故有观其生之象。亦君子之无咎者。故其象占如此。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志者。上九之心志也。平者。均平也。与九五平分。相同一般之意。言周公爻辞。九五观我生。而上九则以其字易我字者何哉。以上九之心志。不敢与九五同观其民也。故曰志未平也。盖观示乎民。乃人君之事。若上九亦观示乎民。则人臣之权。与人君之权。相为均平而无二矣。岂其理哉。故上九阳刚。虽与五同。不过有观生之位而已。不敢以四阴为我之民。与九五平观示之也。
噬嗑。震下离上。噬嗑。食也。
噬。啮也。嗑。合也。颐中有物间之。啮而后合。上下两阳而中虚。颐之象也。四一阳间于其中。颐中有物之象也。颐中有物。必啮而后合。噬嗑之象也。序卦。嗑者合也。可观而后有所合。所以次观。○啮音孽
噬嗑亨。利用狱。噬嗑亨。卦自有亨义也。天下之事。所以不得亨者。以其有间也。噬而嗑。则物不得而间之。自亨通矣。此即举天下之事而言也。利用狱者。噬嗑中之一事也。○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以卦体卦德二象卦综释卦名卦辞。颐中有物。则其物作梗。以人事论。如寇盗奸宄。治化之梗。蛮夷猾夏。疆场之梗。以至君臣父子。亲戚朋友。离贰谗谤。间于其中者。皆颐中之梗也。易卦命名立象。各有所取。鼎也井也。大过之栋也。小过之飞鸟也。远取诸物者也。艮之背也。颐之颐也。噬嗑颐中之物也。近取诸身者也。刚柔分者。震刚离柔。分居内外。内刚者齿也。外柔者辅也。动而明者。震动离明也。雷电合者。卦二象也。盖动不如雷。则不能断。明不如电。则不能察。惟雷电合。则雷震电耀。威明相济。所谓动而明者。愈照彰矣。此已前言噬嗑亨。柔得中而上行者。本卦综贲。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噬嗑食也。贲无色也。言以贲下卦离之柔。得中上行。而居乎噬嗑之上卦也。盖不柔则失之暴。柔不中则失之纵。柔得中。则宽猛得宜。有哀矜之念。而又不流于姑息。此其所以阴居阳也。○颐中有物。名噬嗑矣。而曰亨者何也。盖凡噬嗑物。噬则颐分。嗑则颐合。今未噬之先。内刚外柔。将噬之际。动而明。正噬之时。合而章。先分后合。又何物得以间之。此所以噬嗑而亨也。然以噬嗑之亨。何事不利而独利用狱者。盖六五以柔在上。本不当位。不足以致诸事之利。独以柔得中。所以利用狱也。○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罚者。一时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定之罚。明者辨也。辨其轻重。效电之明。勑者正也。正其国法。效电之威。明辨勑正。所以振勅法度。使人知所畏避也。○初九。屦校灭趾。无咎。校音教○校。足械也。屦者。以械加于足。如纳屦于足也。中爻坎。坎为桎梏。校之象也。故上九亦言校。趾者足趾也。震为足。趾之象也。灭者没也。遮没其趾也。变坤。不见其震之足。灭其趾之象也。无咎者。因其刑。而惩创以为善也。屦校不惩。必至荷校。灭趾不惩。必至灭耳。不因其刑而惩创。必至上九之恶积。罪大矣。安得无咎。初九上九。受刑之人。中四爻则用刑者。○九居初无位。下民之象也。以阳刚而不柔顺。未有不犯刑者。故有屦校灭趾之象。趾乃人之所用以行者。惩之于实。便不得行其恶。小人之福也。故占者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震性动。灭其趾。则不得动而行以为恶矣。○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肤者。肉外皮也。凡卦中次序相近者言肤。剥卦言肤者。艮七坤八也。睽卦言肤者。兑二离三也。此卦言肤者。离三震四也。六二之言肤者皮也。三言肉者。皮中之内也。四言胏者。肉中连骨也。以阳刚也。五阴柔。又言肉矣。爻位以次渐深。学徒工肉以次渐难。祭有肤鼎。盖柔胞子而无骨。噬而易嗑者也。中四爻。有上下齿噬啮之象。故四爻皆言噬。此爻变兑。兑为口。噬之象也。二乃治狱之人。居其中。初在下。外为肤。噬其肤之象也。故杂卦曰。噬嗑食也。正言此四爻之噬也。中爻艮。艮为鼻。鼻之象也。二变则中爻为离。不见其艮之鼻。灭其鼻之象也。灭字。与灭趾灭耳同例。即朱子语录。所谓噬肤。而没其鼻于器中是也。言噬易嗑。而深嗑之也。○六二柔顺中正。听断以理。故其治狱有噬肤灭鼻之易之象。无咎之道也。故其占如此。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刚者。初之刚也。人刚则性赶。狱内委曲。皆不隐藏。已易于听断矣。六二。又以中正乘其刚。以听断。必得其情。故有噬肤灭鼻之易。○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腊音昔○腊肉者。即六五之乾肉也。离火在前。三变又成离。上火下火。乾其肉之象也。九四六五。离有乾象。故二爻皆言乾。而此言腊也。遇者逢也。凡易中言遇者。皆雷与火也。睽九二变震。曰遇主于巷。遇元夫者。亦变震也。岂遇配主。遇夷主。小过大象坎错离。遇其妣。遇其臣。此雷火。故言遇毒。毒者腊肉之陈久太肥者也。说文云。毒者厚也。味厚者为毒久。噬腊遇毒者。言噬乾肉。而遇陈久太肥厚味之肉也。中爻坎。所以曰毒。故师卦有此毒字。○六三阴柔。不中不正。治狱而遇多季陈久烦琐之事。一时难于断理。故有噬腊遇毒之象。亦小有吝矣。然时当噬嗑。于义亦无咎。故其占又如此。象曰。遇毒。位不当也。以阴居阳。○阴居阳位。故见为遇毒。若阳居阳位。则遇事立断。何毒之有。盖此爻若变则为离。是动而明也。故惜其位不当。○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乾音乾胏音滓○胏。乾肉之有骨者。离为乾。乾之象也。六五亦同此象。三肉居卦之中。乃狱情之难服者。故皆以坚物象之。金者刚也。此爻正颐中之物。阳爻居二阴之间。金之象也。变坤错乾。亦金之象也。矢者直也。中爻坎。矢之象也。盖九四正居坎之中。坎得乾之中爻。为中男。故此爻有金象。有矢象。若六五变为乾。止有金象。无矢矣。故曰得黄金。且九四刚而不正。故戒之以刚直。六五柔中。故戒之以刚中。二爻皆曰得者。教人必如此也。艰者。凛凛然惟恐一毫之少忽。以心言也。贞者。兢兢然惟恐一毫之不正。以事言也。狱情难明。故必如金之刚。矢之直。而又艰难正固。则吉矣。因九四不中正。故教占者占中之象又如此。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未光。即屯九五。夬九五之类。○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噬乾肉。难于肤。而易于乾胏者也。乃所治之狱。匪难匪易之象。黄者中也。金者刚也。变乾。金之象也。乾错坤。黄之象也。离得坤之中爻为中女。则离之中。乃坤土也。故曰黄金。贞者纯乎天理之公。而无私也。厉者。存乎危惧之心。而无忽也。无咎者。刑罚当而民不冤也。○六五居尊。用刑于人。人无不服。故有噬乾肉易嗑之象。然恐其柔顺而不断也。故必如黄之中。金之刚。而又同厉。乃得无咎。因六五柔中。故戒占者占中之象又如此。贞厉无咎。得当也。当去声○言必如此治狱方得当也。○上九。何校灭耳。凶。何音荷○何者负也。谓在劲也。中爻坎为桎梏。初则曰屦。上则曰负。以人身分上下而言也。灭者。遮灭其耳也。坎为耳痛。灭耳之象也。又离为戈兵。中爻艮为手。手持戈兵。加于耳之上。亦灭耳之象也。○上九居卦之上。当狱之终。盖恶极罪大。怙终不悛者也。故有何校灭耳之象。占者如此。凶可知矣。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聦者闻也。听也。上九未变。离明在上。坎耳在下。故听之明。今上九既变。则不成离明矣。所以听之不明也。困卦坎有言不信。夬四变坎。闻言不信。今既听之不明。则不信人言矣。坎既心险。又不信好言。所以犯大罪。
贲。离下艮上。贲。无色也。
贲饰也。为卦。山下有火。山者。百物草木之所聚。下有火。则照见其上。品汇皆被光彩。贲之象也。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也。故受之以贲。所以次噬嗑。
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彼伪反○小利攸往。亦为亨。但亨之不大耳。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卦综卦德释卦辞。而极言之。本卦综噬嗑。柔来文刚者。噬嗑上卦之柔。来文贲之刚也。柔指离之阴卦。刚则艮之阳卦也。柔来文刚。以成离明。内而离明。则足以照物。动罔不臧。所以亨。分者。又分下卦也。分刚上而文柔者。分噬嗑下卦之刚。上而为艮。以文柔也。刚指震之阳卦。柔则离之阴卦也。刚上而文柔。以成艮止。外而艮止。则内而能知之。外而不能行之。仅可小利有攸往而已。不能建大功业也。故以其卦综观之。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是即天之文也。何也。盖在天成象。日月五星之运行。不过此一刚一柔。一往一来而已。今本卦刚柔交错。是贲之文。即天之文也。以其卦德观之。是即人之文也。何也。盖人之所谓文者。不过文之明也。而灿然有礼以相接。文之止也。而截然有分以相守。今本卦内而离明。外而艮止。是贲之文。即人之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贲之文不其大哉。变者。四时寒暑代谢之变也。化者。变而为新。成者。久而成俗。○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明。离象。无敢。艮象。庶者。众也。繁庶小事。如钱谷出纳之类。折狱。则一轻重出入之间。民命之死生所系。乃大事也。曰无敢者。非不折狱也。不敢轻折狱也。再三详审。而后发之意。此即小利有攸往之理。因内明外止。其取象如此。贲与噬嗑相综。噬嗑利用狱者。明因雷而动也。贲不敢折狱者。明因艮而止也。○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舍音舍○贲其趾者。道义以文饰其足趾也。舍得弃也。徒者徒行也。舍车而徒。即贲其趾也。言舍车之荣而徒行。是不以徒行为辱。而自以道义为荣也。中爻震与坎。震。趾之象也。坎。车之象也。变艮。止而又止。舍之象也。初比二而应四。比二则从乎坎车矣。应四。则从乎震趾矣。然升乎车者。必在上。方可乘。易中言乘者。皆在上也。言承者。皆在下也。初在下。无乘之理。故有舍坎车而从震趾之象。观小象乘字可见。○初九刚德明顺。盖内重外轻。自贲于下而隐者也。故有舍非义之车。而安于徒步之象。占者得此。当以此自处也。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初在下。无可乘之理。○六二。贲其须。在颐曰须。在口曰有髭。在颊曰髯。须不能以自动。随颐而动。则须虽美。乃附于颐以为文者也。本卦综噬嗑。原有颐象。今变阳则中爻为兑口矣。口旁之文。莫如须。故以须象之。○六二以阴柔居中正。三以阳刚得正。皆无应与。故二附三而动。犹须附颐而动也。故有贲其须之象。占者附其君子。斯无愧于贲矣。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与者相从也。兴者兴起也。则言二阴柔。从三阳兴起者也。○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如。助语辞。濡。沾濡也。离文自饰。贲如之象也。中爻坎水自润。濡水之象也。永贞者。长永其贞也。九三本贞。教之以永其贞也。吉者阴终不能陵也。○九三以一阳居二阴之间。当贲之时。阴本比已。为之左右先后。盖得其贲而润泽者也。故有贲如濡如之象。然不可溺于所安也。占者能守永贞之戒。斯吉矣。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陵者侮也。能永其贞。则不陷溺于阴柔之中。有所严惮。终莫之陵侮也。○**。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皤白波反○皤。白也。四变中爻为巽。白之象也。贲如皤如者。言未成其贲而成其皤也。非贲如而又皤如也。中爻震为馵足。为的颡。馵白足。颡白颠。白马之象也。旧注不知象。故言人白。则马亦白。无是理矣。翰如者。马如翰之飞也。中爻坎。坎为亟心之马。翰如之象也。寇指三。婚媾指初。○**与初为正应。盖相为贲者也。乃为九三所隔。而不得遂。故未成其贲。而成其皤。然四往求于初之心。如飞翰之疾。不以三之隔而遂已也。使非三之寇。则与初成婚媾。而相为贲矣。是以始虽相隔。而终则相亲也。即象而占可知矣。与屯六二同。象曰。**。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以阴居阴。故当位。疑者。疑惧其三之亲比也。**守正。三不能求。故终无过尤。○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戋音笺○艮为山。丘之象也。故颐卦指上九为丘。涣卦中爻艮。故**涣有丘。艮为果蓏。入居中爻震木之上。果蓏林木。园之象也。此丘园指上九。上九贲白。贫贱肆志。乃山林高蹈之贤。蛊乃同体之卦。上九。不事王侯。随卦上六错艮。亦曰西山。则上九乃山林之贤无疑矣。两疋为束。阴爻两坼。束之象也。坤为帛。此坤主帛之象也。戋与残同。伤也。艮错兑。为毁折。戋之象也。束帛伤戋。即今人之礼縀也。本卦上体下体皆外伤中虚。有礼縀之象。上戋下戋。故曰戋戋。阴吝啬。故曰吝。○六五文明以止之主。当贲之时。下无应与。乃上比上九高蹈之贤。故有光贲丘园束帛以聘之象。然贲道将终。文反于质。故又有戋戋之象。以此为礼。有似于吝。然礼薄意勤。礼贤下士。乃人君可喜之事。占者得此。吉可知矣。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艮错兑为悦。故曰有喜。得上九高贤而文之。岂不喜。○上九。白贲。无咎。贲文也。白质也。故曰白受采。上九居贲之极。物极则反。有色复于无色。所以有白贲之象。文胜而反于质。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文胜而反于质。退居山林之地。六五之君。以束帛聘之。岂不得志。此以人事言者也。若以卦综论之。此爻原是噬嗑初爻。刚上文柔。以下居上。所以得志。
剥。坤下艮上。剥。烂也。
剥者落也。九月之卦也。五阴在下。一阳居上。阴盛阳孤。势将剥落。而尽剥之义也。至高之山。附着于地。有倾颓之势。剥之象也。序卦。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剥。所以次贲。
剥。不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言不可有所往。当俭德避难。所以为君子谋也。○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长丁丈反○以卦体卦德释卦名卦辞。剥者阳剥也。所以剥之者阴也。五之阴。上进而欲变乎上之一阳也。以卦体言之。小人长也。阴邪之声势方张也。以卦象言之。内顺外止。有顺时而止之象。人当观此象也。观小人之时。时不可往。观一卦之象。象自不往。所以不利有攸往。消息者。盈虚之方始。盈虚者。消息之已成。消息盈虚。四字皆以阳言复者阳之息。姤者阳之消。乾者阳之盈。坤者阳之虚。此正阳消而将虚之时也。天行者。天道自然之运也。天运之使然。君子亦惟以是为尚。与天时行而已。既不可往。又岂往哉。君子二句。又推原不利有攸往之故。○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上。谓居民之上。一阳在上之象也。厚下者。厚民之生。省刑罚薄税敛之类也。宅者上所居之位。非宅舍也。因艮体一阳。覆帱于上。有宅舍之象。故以宅言之。所以上九亦以庐言者。以有庐之象也。厚下安宅者。言厚下而不剥下者。正所以自安其宅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意。卦以下剥上取义。乃小人剥君子。成剥之义。象以上厚下取义。乃人君厚生民。则治剥之道也。○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吉。剥床以足者。剥落其床之足也。变震。足之象也。剥自下起。故以足言之。一阳在上。五阴列下。有宅象庐象床象。蔑者。灭也。蔑贞者。蔑其正道也。指上九也。方剥足而即言蔑贞。如履霜而知坚冰至也。○初六阴剥在下。有剥床以足之象。剥床以足。犹未见其凶。然其剥足之势。不至蔑贞而不已。故戒占者如此。此圣人为君子危。而欲其自防于始也。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以灭下。则渐而上矣。见其端甚微。知其必有蔑贞之祸。○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辨者。床之乾也。不曰乾而曰辨者。谓床之下。足之上。分辨处也。蔑贞同初。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与者阳也。凡爻中。阳以应阴。阴以应阳。方谓之应。相比亦然。二本阴爻。有阳爻之应。或有阳爻之比。则有与矣。今比乎二者初也。初阴也。应乎二者五也。五亦阴也。前后左右。皆无应与之阳。则上九乃孤阳矣。岂不蔑贞。故初知其蔑贞。而二亦知其必有此凶也。○六三。剥之无咎。三。虽与上九为正应。不可言剥。然在剥卦之中。犹不能离乎剥之名。语助辞。众阴方剥阳而三独与之为应。是小人中之君子也。去其党而从正。虽得罪于私党。而见取于公论。其义无咎矣。占者如此。故无咎。剥以近阳者为善。应阳者次之。近阳者六五是也。故无不利。应阳者此爻是也。故无咎。○吕氏家贱。恶莫大焉。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上下。谓四阴。三居四阴之中。不与之同党。而独与一阳为应与。是所失者上下之阴。而所得者上九之阳也。惟其失四小人。所以得一君子。○**。剥床以肤凶。初足二辨三床之上。四乃上体。居床之上。乃床上人之肤也。剥床而及其肌肤。祸切身矣。故不言蔑贞而直曰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言祸已及身。而不可免也。○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五正。彖辞所谓顺而止之也。贯鱼者。鱼之贯串而相次以序。五阴列两旁之象也。本卦大象巽。此爻变巽。巽有鱼象。详见中孚。巽为绳。贯之象也。以者。后妃以之也。五君位。为众阴之长。故可以以之。鱼阴物。宫人众妾。乃阴之美。而受制于阳者。艮错兑为少女。宫人之象也。以宫人宠者。统领宫人。以次上行。进御而获其宠也。一阳在上。五率其众阴。本卦原有此象。且内顺外止。本卦原有此德。阴顺。则能从乎阳。艮止。则必不剥阳矣。无不利者。阴听命于阳。乃小人听命于君子也。故无不利。非程传别设义之说。○**。以剥其肤而凶。至六五。阴长阳消之极矣。然本卦顺而且止。故阴不剥阳。有贯鱼以宫人宠。反听命于阳之象。此小人之福。而君子之幸也。故占者。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五以阴剥阳。今率其类以听命于阳。有何过尤。○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硕果者。硕大之果。阳大阴小。硕之象也。艮为果。果之象也。不食者。在枝间未食也。诸阳皆消。一阳在上。硕果独在枝上之象也。此爻未变。艮错兑为口。犹有可食之象。此爻一变则为坤而无口矣。不食之象也。果硕大不食。必剥落朽烂矣。故孔子曰。剥者。烂也。果剥落朽烂于外。其中之核又复生仁。犹阳无可尽之理。穷上反下。又复生于下也。舆者。物赖之以载。犹地之能载物也。变坤。坤为大舆。舆之象也。一阳复生于地之下。则万物皆赖之以生。此得舆之象也。庐者。人赖之以覆。犹天之能覆物也。五阴为庐。一阳盖上。为庐之椽瓦。今一阳既剥。剥则阴矣。故曰小人。下一画新生。此反下也。故曰得。得则阳矣。故曰君子。盖阳剥于上。则必生于下。生之既终。则必剥于上。未剥之先。阳一画在上。故其象似庐。既剥之后。阳生于下。则上一画又在下矣。故其象似舆。○诸阳消剥以尽。独上九一爻。故有硕果不食之象。今上九一爻既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既剥于上。必生于下者。有君子得舆而为民所载之象。剥于上者。有小人剥庐。终无所用之象。占者得此。君子小人。当自审矣。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民所载者。民赖之以承载也。庐所赖以安身者也。今既剥矣。终何用哉。必不能安其身矣。国破家亡。小人无独存之理。载字。从舆字上来。不可用。从剥字上来。
复。震下坤上。复。反也。
复者。来复也。自五月一阴生后。阳一向在外。至十月变坤。今冬至复来。反还于内。所以名复也。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所以次剥。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先言出而后言入者。程子言。语顺是也。出者刚长也。入者刚反也。疾者遽迫也。言出而刚长之时。自一阳至五阳。以渐而长。是出之时。未尝遽迫也。入而刚反之时。五月一阴生。九月之剥。犹有一阳。至十月阳变十一月阳反。以渐而反。是入之时。未尝遽迫也。朋者。阴牵连于前。朋之象也。故豫卦损卦益卦泰卦咸卦。皆因中爻三阳三阴牵连。皆得称朋也。自外而之内曰来。言阴自六爻之二爻。虽成朋党而来。然当阳复之时。阳气上行。以渐而长。亦无咎病也。复之得亨者。以此。道犹言路。言刚反而复之道路也。七日来复者。自姤而遯否观剥坤复。凡七也。即七日得之意。盖阳极于六。阴极于六。极则反矣。故七日来复也。无疾咎者。复之亨也。七日来复。复之期也。利有攸往。复之占也。大抵姤复之理。五月一阴生为姤。一阴生于内。则阳气浮而在外矣。至于十月坤。阴气虽盛。而阳气未尝息也。但在外耳。譬之妻虽为主。而夫未尝亡。故十一月一阳生。曰刚反。反者言反而归之于内也。十一朋阳生而复。一阳生于内。则阴气浮而在外矣。至于四月乾。阳气虽盛而阴气未尝息也。但在外耳。譬之夫虽为主。而妻未尝亡。故五月一阴复生。天地虽分阴阳。止是一气不过一内一外而已。一内一外。即一升一沉。一盛一衰。一代一谢也。消息盈虚。循环无端。所以言剥言复。○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以卦德卦体释卦辞而赞之。刚反。对刚长。反者。言剥之刚穷上反下而为复也。长者。言复之刚。自下进上。歴临泰而至于乾也。以其既去而来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长也。故利有攸往。刚反。言方复之初。刚长。言已复之后。行亦动也。言下体虽震动。然上体乃坤顺。以顺而动。所以出入往来。无疾无咎。天行者。阴阳消息。天运之自然也。故反复其道。七日来复。阳刚用事。君子道长。所以利有攸往。见天地之心者。天地无心。生之不息者。乃其心也。剥落之时。天地之心。几于息矣。今一阳来复。可见天地生物之心。无一息之间断也。○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一阳初复。万物将发生之时。当上下安静。以养微阳。商旅不行者。下之安静也。后不省方者。上之安静也。人身亦然。月令斋戒掩身是也。以卦体论。阴爻贯鱼。商旅之象。阳爻横亘于下。闭关之象。阳君不居五而居初。潜居深宫。不省方之象。以卦象论。震为大涂。中开火路。旅之象。坤为众。商旅之象。震综艮。艮止不行之象。阖户为坤。闭关之象。坤为方。方之象。○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不远者。失之不远也。祗者。适所以之辞。适者往也。至也。人有过失。必至征色发声而后悔悟。此则困心衡虑者也。惟自此心而失之。又自此心而知之。善。无至于悔之象。大善而吉之道也。故其占如此。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为学之道无他。惟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复则人欲去而天理还。修身之要。何以加此。○六二。休复吉。休者。休而有容也。人之有善。若已有之者也。以其才位皆柔。又变悦体。所以能下其初之贤而复。○六二柔顺中正。近于初九。见初九之复。而能下之。故有休复之象。吉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也。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复初爻。本硕果不食。穷上反下。其核又生仁。所以取此仁字。复礼为仁。初阳。复。即复于仁也。故曰以下仁。○六三。频复。厉无咎。频者数也。三居两卦之间。一复既尽。一复又来。有频之象。与频巽同。频复者。频失而频复也。厉者人心之危也。无咎者。能改过也。不远之复者。颜子也。频复则日月一至。诸子也。○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之不固。故有频失频复之象。然当复之时。既失而能知其复。较之迷复者远矣。故当频失之时。虽免危厉。而至于复。则无咎也。故其占如此。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此言频复而又频失。虽不免于厉。然能改过。是能补过矣。揆之于义。故无咎。○**。中行独复。中行者在中行也。五阴而四居其中。中之象也。凡卦三四皆可言中。益卦三四。皆言中行是也。此爻变震。应爻亦震。震为足。行之象也。独复者。不从其类而从阳也。故孔子以从道象之。○**。柔而得正。在群阴之中。而独能下应于阳刚。故有中行独复之象。曰独复。则与休者等矣。盖二比而四应也。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初之象曰以修身也。二曰仁。四曰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修身之事。二比而近。故曰仁。四应而远。故曰道。小象之精极矣。○六五。敦复。无悔。敦者厚也。有一毫人欲之杂。非复。有一毫人欲之间。非复。敦复者。信道笃。执道坚。不以久暂时而或变者也。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无悔者。反身而诚也。敦临敦复。皆因坤土。○六五以中德居尊位。当复之时。故有敦厚其复之象。如是则心与理一。无可悔之事矣。故占者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考者成也。言有中德。自我而成其敦复也。不由于人之意。初乃复之主。二以下仁而成休复。四以从道而成独复。皆有资于初。以成其复。惟五以中德而自成。不资于初。故曰自。无祗悔者。入德之事。无悔者。成德之事。故曰考。○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坤为迷。迷之象也。迷复者。迷其复而不知复也。坤本先迷。今居其极。则迷之甚矣。以者与也。并及之意。因师败而并及其君。有倾危之忧也。坤为众。师之象也。变艮。大象离。离为戈兵。众人以戈兵而震动。行师之象也。国者坤之象也。详见谦卦。十者。土之成数也。不克征者。不能雪其耻也。灾眚者凶也。用师以下。则灾眚之甚。又凶之大者也。复卦何以言行师。以其敌阳也。剥复相综。阳初复。阴极盛。正龙战于野之时。曰终有大败者。阳上进。知其终之时。必至于夬之无号也。○上六。阴柔居复之终。故有迷复之象。占者得此。凶可知矣。是以天灾人眚。杂然并至。天下之事无一可为者。若行师。则丧师辱君。至于十季之久。犹不能雪其耻。其凶如此。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反君道者。反其五之君道也。六五有中德。敦复无悔。六居坤土之极。又无中顺之德。所以反君道而凶。
第五篇:珠算学习教程
珠算学习教程
珠算学习教程 珠算学习教程
三节前十亿,好读又好记。另一口诀:
梁上记位点,三位分节段; 一节前千位,二节前百万; 三节前十亿,四节万亿前。
四、握笔的方法
珠算运算需要用手拨珠,又要用手持笔书写计算结果,所以要求握笔运算。握笔方法如下:
一是用无名指和小指握住笔尖部分,笔身横在拇指和食指之间,使拇指、食指和中指能够灵活拨珠(见图1.2)。
二是将笔夹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笔尖在小指方向,笔身横在右手拇指与食指间(见图1.3)。
三是菱珠小算盘握笔法,将笔横在右手拇指与食指间,笔头上端伸出虎口,笔尖露在1指与中指之外(见图1.4)。
图1.2 图1.3 图1.4
五、拨珠的方法
珠算是用手指进行拨珠运算的,手指拨珠的方法就叫指法。一般情况下使用菱珠小算盘,用拇指、食指拨珠,称“二指法”。
六、数字的书写
1、汉字大写数字
• 汉字大写数字主要用于填制需要防止涂改的信用凭证,如收据、发票、支票以及经济合同等。大写数字是由数码和数位组成的。• 数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 数位:个、拾、佰、仟、万、亿等。书写规则:
•(1)数字要用数码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金额满拾元时,必须在“拾”字
前写个“壹”字。
如:¥11.00元大写为:壹拾壹元整。
•(2)字体一般写正楷或行书。字迹要清楚、工整,不能自造简化字。
珠算学习教程
•(3)表达金额前要有“人民币”三字以防篡改。•(4)金额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可只写一个零字。
如:¥60,003.50元大写为:人民币陆万零叁元伍角整。•(5)填写凭证时写错或遗漏,不能涂改,要重新填写。
2、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世界上通用的数字,应用范围较广,多在填写单、表、账、册及记录计算结果时使用。阿拉伯数码的写法。
珠算学习教程
珠算加法在运算形式中可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一)不进位加法
两数相加的和小于10,在算盘上本档的上珠和下珠都够使用,这种加法叫做不进位加法,就是“本档够加就加”,包括直加、凑五加两种类型。
1.直接的加
在同一数位上两数相加,只需拨动本档的上珠或下珠或上、下珠就可以加上的叫“直接加”。用“几上几”的口诀,共九句。
直接加的口诀
例如:算盘上已经有数码2,现要加2,直接拨加二颗下珠就行,即“二上二”成为四,不涉及“五升十进位”如图
2.凑五的加
也叫“升五加”、“满五加”,在同一数位上两数相加,如果两个加数都小于5,它们的和等于或大于5,那么相加时可加上5,同时减去多加了的数(就是 珠算学习教程
例如:算盘上已经有数码4,现要加2,这时两数相加已经满了5,而本档下珠不够用,就需要拨加一个上珠,再去掉多余的三个下珠,即“二上五去三”
(二)进位的加法
在同一数位档上两数相加,其和满10,要向左边一档进l(就是加10),同时在本档减去多加了的数(就是本档加数的补十数),这样的加法,叫做“进位加法”,包括直减进位加、破五进位加、连续进位加。
1、直减进位加
进位加法中,能够用直接从本档减去 珠算学习教程
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
在多位加法具体运算中,其基本步骤和方法是:(1)先在算盘上选定个位档;(2)再拨上被加数;
(3)在相加时,要从高位向低位(即从左到右)依次加,这与笔算由低向高的方向相反;
(4)加数要和被加数的档位对齐,然后进行同位数加法运算,百位对百位,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例:7317+1826=9143 先定好个位档,将被加数7317拨在算盘上,符号▼为个位档,如图所示。
计算时认准个位档,按照“同位相加”的原则,把加数1826从左到右,用一上一,八去二进一,二上二,六上一去五进一的口诀,依次加到相应的各档上,便得出和9143,符号▼为个位档,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