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读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摘要: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两部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影响深远,作家人道主义的立场影响了无数的人民大众。而以此为原型改编的两部同名音乐剧也同样是鸿篇巨制,声名远扬,风靡全球。观赏完这两部音乐剧,确实十分震撼,无论从音乐剧本身的角度还是从作品意义的角度来看都令人印象深刻。
关键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比较研究作品简介音乐风格音乐内涵舞台设计人物表现主题情感
一、作品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一部老少皆知的经典世界名著,它是15世纪末变动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法裔加拿大人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联手将它改编为同名音乐剧,搬上了音乐舞台。本剧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该剧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等诸多奖项。
音乐剧《悲惨世界》由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作者仍为法国文学巨匠雨果。本剧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该剧被誉为辉煌的音乐史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曾用21种语言,在38个国家,217个城市演出过。
二、音乐风格
与传统的音乐剧相比,《巴黎圣母院》显得有些另类,歌唱演员的嘴边都挂着流行乐手常常使用的麦克风,而且没有现场乐队,全部采用录音带。曲风方面也带有流行元素,在这种摇滚乐的包装下,很多歌曲节奏强烈,情绪激烈,旋律好,流行性强,使人百听不厌。另外,由于吉普赛人在剧中有一定的成分,所以音乐方面也带有一些吉普赛风格。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民族,很多国家都有其踪迹。剧中艾丝美拉达叙述身世的《吉普赛女郎》、吉普赛首领克罗庞演唱的《艾丝美拉达,你知道么》等歌曲,充满了异国情调,摆脱了单一感,使歌曲更多样,更新鲜。剧中有的曲目晴朗高亢,如第一幕的《大教堂时代》,有些则以抒情、唯美的曲调为主,如著名的《美人》,百合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此外,剧中也有少量的宣叙调,大多出现在对话场景或表现神父内心挣扎时。在旋律发展上,《巴黎圣母院》采用了不断提高音调重复演唱的手法,如艾丝美拉达和百合合唱的《他灿烂如太阳》以及最后卡西莫多的《舞吧,艾丝美拉达》,使得音乐更有感染力。加之一些演员合唱的特别安排,如艾丝美拉达与百合的合唱,卡西莫多、菲比斯以及主教的合唱,使得曲目更有特点,同时也在同一背景下展现了不同人的不同情感和心理。
而《悲惨世界》则与此不同,它更接近传统音乐的风格,多采用宣叙调,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旋律,但多听几遍,还是觉得旋律简单平实,容易上口,而且也不乏优美抒情,感人至深的曲目。整个音乐剧旋律比较简单,全新的音乐也不多,而且主题鲜明,贯穿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音乐剧的音乐有一个庞大的乐团现场演奏,且全部采用传统乐器,加之阵势强大的合唱团,整个场面十分震撼。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one day more》,同样为气势恢弘、大气
磅礴的大合唱,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另外,该剧中还安排了两次特别的合唱,尚万强和主教以及爱波宁、马吕斯和珂赛特,特别之处在于相同音乐下他们的唱词各不相同,使乐曲更加丰富。
三、音乐内涵
在音乐的内涵上,《巴黎圣母院》侧重于诠释人物心理和情感,而《悲惨世界》更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
在《巴》中,清晰地展现了中心人物卡西莫多的心理发展过程,最后一曲中,每段演唱都比前一段上调了两度,直上直下,充分展现了卡西莫多的撕心裂肺的悲恸,出神入化。而对于神父,通过一种低沉的诉说真实的描述了他一方面受宗教束缚,另一方面又难抵艾丝美拉达诱惑的矛盾心理。而菲比斯则有另一种心境,一曲从心底呐喊而出的《撕裂》表现了他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徘徊,合唱的《美人》体现了他只是追求刺激的真正面目。每当诗人出现的时候,音乐就转而嘹亮高亢,象征着一种历史的转折,新时代的序曲,也是对宿命的解说。
在《悲》中,每个人物都有一种特定的音乐情调。《At the end of the day》是一首节奏偏快的曲目,加上女工们尖锐的声音,体现了嫉妒、狠毒的女人们的特点。而另一种温暖亲切充满光明的音乐则是属于美丽善良、充满母性光辉的芳汀的。当严肃紧张、象征着秩序的音乐响起时,贾维就会出现,当他质问芳汀时,音乐也相应的变得短促而密集。充满喜剧色彩、滑稽搞笑的音乐总是伴随着尖酸刻薄的酒店老板和老板娘,空灵纯洁、充满童真的《Castle on a cloud》无疑是小珂赛特的写照,而《On my own》、《A little fall of rain》则演绎了孤独善良又悲惨的爱波宁。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情迥异的人物形象,仿佛音乐也灵动、鲜活了起来。
四、舞台设计
在《巴黎圣母院》中,除了后面的背景墙,剩下的就是空旷的舞台。然而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却丝毫不显得空旷或单调,主要是得益于背景墙的立体感、灯光和投影的配合、舞者的动感以及各种移动的小的舞台装饰品。
背景墙在演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墙上有一些窗口、绳索或攀登用的突起。在演出过程中,舞者在墙上攀爬,为意境的展开提供了帮助。舞台上还有可以移动的高大的柱子,上有《巴黎圣母院》设计的logo——怪兽。一方面以此来代表巴黎圣母院,另一方面制造一种动感,在主教演唱《你毁了我》的时候,柱子不断向主教逼近,对体现人物的矛盾心理有很大帮助。灯光不时在地上打出天花板的投影,营造巴黎圣母院的气氛,特别是在诗人和主教对话场景中。当艾丝美拉达被吊死时灯光又变成了紫色的氤氲,显得十分唯美凄凉。而舞台装饰品就更多了,克罗庞站立的桁架,与警察周旋时舞者使用的小型栏杆,卡西莫多独唱时将舞者缓缓吊下的三个大钟等等,使舞台变幻多样,富有动感。舞者在该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歌者几乎不跳舞,舞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巴》中,强大的舞蹈团后援给整个音乐剧增色很多,一方面丰富了舞台,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物心理,如《撕裂》一曲的独舞,狂野又充满力量的舞蹈细腻的刻画了菲比斯的矛盾心理。
《悲惨世界》的舞美则更偏重于大气的风格。一部好的音乐剧,不仅要在音乐上吸引人,更要在舞美服装等各个方面给人以全方位的冲击,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动。而《悲惨世界》正是运用了美轮美奂的灯光和庞大多样的道具达到了这种效果。舞台的中央是一个大转盘,能够迅速的更换不同的场景,舞台的两面分别是巴黎的街景和巨大的壁垒,这样在演出中就能充分利用空间,保持剧目的连续性,也更加经济。
在《悲》十周年纪念版中,舞台更加特别。舞台后面是庞大的占据了多半个场地的乐团,前面是众多演员,最前面有几个话筒,省略了大动作的演出和道具,仅靠演员的歌唱和小范围的表演以及大屏幕的配合来展现故事情节。这样众多演员汇聚一堂轮番上阵的安排使得整场演出更像一个巨大的party,更有现场感,也更能感染人,最后17位尚万强合唱的曲目更
是感人至深,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人物表现
《巴黎圣母院》中我最喜欢的是作为旁白和评论者的诗人葛林果,他的声音高亢清朗,极富穿透力,在第一幕的《大教堂时代》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演员。而且他还极富表演力,在第一幕和《爱之谷》的歌曲中都有一些舞蹈表演,很有个人魅力。卡西莫多的声音极其沙哑,听起来让人撕心裂肺,很符合人物角色的定位。主教废罗洛的声音略微低沉严肃,富有威慑力。菲比斯则将一个花心男人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声音介于主教和诗人之间,很有质感。另一位主演克罗庞表情和动作体现了吉普赛人的力量和性情,与歌曲的配合十分到位,他的声音沙哑中携裹着坚硬,直指人心。
而剧中女演员的表演则相对逊色。女主角艾丝美拉达外形颇具风韵,魅力四射,声音朦朦胧胧。但是表演方面不是很到位,表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气质过于含蓄,没有表现出吉普赛女郎的热情奔放。艾丝美拉达应该是一位有着吉普赛人妩媚的外表和年轻少女天真的心的角色,声音和表演应该既有磁性,又甜美温婉,如同纯洁的天使一般给大家带去美的享受。但女演员在这方面显得过于冷漠。另外,吉普赛女郎应该能歌善舞,纵使该剧安排歌者和舞者分开,艾丝美拉达这个角色还是应该安排一段舞蹈来演绎,否则就显得过于刻板,不够引人入胜。百合的声音和艾丝美拉达相比十分的明亮热情,她的歌曲如《他灿烂如太阳》都深情款款,展现了初恋少女的纯真。
《悲惨世界》中,主角尚万强声音广度比较好,高音部分十分明亮。声音带有浓郁的沧桑感、厚重感,又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如经典曲目《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贾维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声音和表演都十分到位,将张扬与正义融为一体,声音低沉有力,掷地有声,而且演出了冷酷、轻蔑、高傲的感觉,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另外一位印象深刻且与众不同的是马吕斯,他的声音显得阳光明媚,情感丰富。尤其是刚出场时,作为一个陷入爱情的青年,表演十分到位。他和爱波宁的合唱《A little fall of rain》带有一种深深地悲痛。
女声部分也很突出,我最喜欢的是爱波宁,她的声音优美动人又明亮清脆,表演方面也将一个倔强又善良,苦恋不得又甘于付出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他还是大名鼎鼎的《西贡小姐》的表演者。芳汀身为悲惨世界贫苦的劳动女工,心怀梦想却无可奈何;身为母亲,饱含温暖和爱心却身不由己,芳汀的声音时而清秀纯洁,时而凄凉悲惨,感情丰富,表演富有感染力。而幼年和青年的珂赛特相比,我更喜欢前者,纯净又楚楚可怜,一曲《Castle on a cloud》尽显小女孩的烂漫和天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青年珂赛特外形有些死板,过于保守,不够热情。
六、主题情感
《巴黎圣母院》由法国教堂巴黎圣母院墙上的“宿命”二字展开,讲述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交错又对立的故事,展现了一系列人物的内心,其中外貌丑陋但心灵善良的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尤为感动。
《悲惨世界》是一部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揭露了封建社会所谓法律的压迫下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剧中也不乏正人道主义力量,如感化尚万强的主教,领导人民革命的热血青年。在批判和颂扬间再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两部同名音乐剧在主题情感上忠于原著,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原著搬上舞台。欣赏之余,这两部巨作也引发了观众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雨果大悲悯情怀的领悟。
第二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被它的音乐与剧情所感动。这部音乐剧被称为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它是根据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它讲述了道貌岸然内心阴暗的主教孚罗洛、丑陋无比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年轻英俊但心灵丑恶的卫队长腓比斯与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之间的故事。
这部音乐剧气势宏大,场面开阔。它的舞蹈可以说是精妙绝伦。演员们跳的是高强度的现代舞,许多动作不经过艰苦训练根本不可能做成。比如《愚人庆典》那一段舞蹈,他们两人一组,分别站在滑栏两侧飞快地转着圈,然后一个人跑过来,滑栏快撞到他时,他侧身一倒,从滑栏底下穿过。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没把握好时机,头或身子撞在上面,估计能有个二级伤残,被碾到的话,那更非同小可。还有双手倒立行走,两脚腾空甩的动作常人也难以做出。在腓比斯主唱的《心痛欲裂》那一段中,身后的伴舞动作有力、难度极高,原地后空翻的动作,简直能和体操运动员媲美。他们表现出腓比斯内心的极度焦躁和痛苦挣扎。
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演唱的人和跳舞的人是分开的。演唱的人没有过多动作,而跳舞的人则用舞蹈帮助演唱的人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烘托气氛。比如上面提到的卫队长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蹈演员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至于歌唱演员的演唱,不论是卫队长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互相的对唱,或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的三人合唱,还是爱斯美拉达与百合的合唱,都相当动听。而伽西莫多更是用他那种低沉、嘶哑、浑厚的独特嗓音唱出了对爱斯梅拉达真挚纯洁的感情,特别是最后一首曲子,感人极了。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时的不同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总之,剧中每个演员唱的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从内心发出,格外打动人心。
通过这次音乐课的欣赏活动,使我们从小就知道如何观赏音乐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真是太有意义了。
第三篇: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范文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班级:2013211605 姓名:刘丛娜 学号:2013212283 在看《巴黎圣母院》之前,我一直在想音乐剧究竟是什么。艺术学者们将它定义为一种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的艺术。从未接触过音乐剧的我一直无法揣摩透其中深意,但看完《巴黎圣母院》我想我有些明白了。
这部音乐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从“大教堂时代”开始由葛林果主唱,刚开始的声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对巴黎建筑群所描写出史诗般的感觉,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棱角分明,很符合一个法国行吟诗人的浪漫气质,使开场的演出很让人的眼睛为之亮起来,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然后是“非法移民”由克娄潘演唱,将那些无家的游民的真实写照唱了出来,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阶级和不公平带来的,所以克娄潘的强调是和义愤填膺的是充满了抗争和控诉的,正如他在后面的几出戏中都唱到了“控诉”“推翻”字样的唱词。“弗侯洛的出场”仿佛就是在预示悲剧。弗侯洛扮演者的唱腔不是很能让人一听就记住,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感到他声音是被压抑了的,听到他压抑的灵魂虽然是博学的,是近乎于神人的,但是却能分明的听到他的声音的最下层是无助的,是人性的。然后“波希米亚的女郎”艾丝梅拉达的出场让人为之激动,毕竟她太美了,看着她的舞姿,我就不由得感受到了那个在广场上舞蹈,充满了活力,美丽,善良,无暇的女子。在“愚人教皇”中,卡西莫多出场了,他的外貌相信所有看过原著的人都能大概的想象出来,但是他怎么走路,怎么敲钟,等等他动作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到他借助手臂的挥舞来做走路的动力时,一切就豁然了。但是一想到他即将在两个小时后的悲惨结局,又让我很为他伤怀。他的声音有一点的嘶哑,但这时却是显得无忧虑的,比之见到了艾丝梅拉达及以后不能的到她的爱的悲痛欲绝,愤恨上帝的不公的声音要让人欣慰得多。
第二幕由“佛罗伦萨”开始,两位唱者声音交融,嘹亮。中间的过程显得很紧凑,很有张力,像弗侯洛对艾丝梅拉达的侮辱那段,当眼看纯洁的她将被人猥亵时,卡西莫多的出现让人为之雀跃。结局众所周知,艾丝梅拉达死于绞架,卡西莫多为爱而死。最后卡西莫多在爱人身边声嘶力竭地吼叫,是对世间一切不平的控诉。他不停的唱着,舞吧,我的艾丝梅拉达!至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卫队长腓比斯以及他的情人百合。腓比斯的声音有一点像葛林果,都有一股的浪漫和优雅在里面,但是能听出来他性格中有那种放荡不羁的感觉,虽然在对艾丝梅拉达的情话中显得很真诚,但是,正像所有的爱情一样,都仿佛是沙翁笔下《仲夏夜之梦》中被迷了眼睛的恋人一样,是迷糊着的。所以在被弗侯洛刺伤,为挽回和百合之间的爱,竟然无视曾经山盟海誓的爱人,让她走上绞架„„
如果说音乐剧具有生命力的话,那么表演者的歌唱就是它的肉体,而情感则是她的灵魂。因为主题富于人性化,体现人道主义色彩和悲悯情怀,技巧也就随之降到了一个从属的地位。毕竟任何技巧都要为音乐剧的灵魂服务,技巧只是一种形式,情感才是音乐剧的灵魂,也更加容易直抵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拨动我们的心弦。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探讨灵魂深处人性的命题导致它走向深刻和沉重。它没有歌剧那么繁复冗长,却赋予了更高的肢体表现力;它又不像舞剧那样只能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理解剧情。它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体。而它的歌与舞的分离恰恰就很好地把握和演绎了剧中人性的张力,可谓经典。主要演员只歌不舞的诠释方式,却更像内心独白因而感觉离灵魂更近,深刻的歌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极具质感的旋律则更进一步赋予了它放飞的灵性,这些首先为这部音乐剧奠定了有力的底蕴。而一旦雄厚的底蕴遇上一流的舞美设计,内在的底蕴释放得更加彻底,而外在的形式也赋予了更为从容的张力,如此之相辉映,腾然!
这部音乐剧在基本音乐结构中纳入了大量其他因素,和人们熟悉的传统音乐剧从各方面都相去甚远。现场播放伴奏声带取代乐队,以简单象征性舞台取代繁琐的布景,舞者与歌者角色完全互相脱离,仿佛就是一场摇滚乐演唱会。没错,该剧给我最大的惊喜确是音乐,如此多元化的音乐创新地搁置在一起,产生了无法形容的奇妙效果,但每一种又是那么到位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卡西莫多是摇滚唱法,在这一点上我很震撼,真的很难想到大量风靡于地下的摇滚乐走向了音乐剧的大雅之堂,而且演绎得入木三分。也许正是摇滚这种与生俱来的地下气质,与卡西莫多那压抑在灵魂深入的呐喊一拍即合!沙哑的、悲怆的、幻灭的,这种感觉,一如亲眼目睹了结尾中所写的那一幕: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两具奇特地连在一起的尸体,一个畸形的男子紧紧抱着另一具女尸,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一种无法抵制的生疼。
主教的唱法带有比较纯正的歌剧腔,这首先符合了他主教的身份带给人那种宗教的感觉,庄严肃穆。但他的灵魂是极度扭曲的,狂躁的甚至变态的!每次他内心冲突在强烈挣扎之际,在那极具爆发力的歌剧唱法演绎之下,这种歇斯底里的扭曲被拔高、拔高、再拔高!顷刻间,似乎就能感受到这股张力的强大与可怕。
艾丝梅拉达的曲风极具异国情调,这不仅与她流浪巴黎的吉普赛女郎身份相符,而且特别能衬出她的味道:她是明朗的、纯洁的、鲜活的、高贵甚至神圣的,天使一样的明媚动人。善良的她接受了卡西莫多纯净的灵魂,无论是因为同情、感激、友情、甚至爱情„她为他歌、为他舞、慰藉他寂寞的灵魂。
由吕克.普拉蒙东撰写的歌词(剧作)也极其精彩,尤其他为弗侯洛和卡西莫多撰写的歌词的深度已经到达难于言状的程度,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刀刃直指种种时至今日仍然尖锐的社会弊端。普拉蒙东确实是整出音乐剧的灵魂,而且只有当剧作家和原著作者的意图完全内在地融合在一起时,原著的精神才能成为剧作家创作一部新的协调完整的作品时引导一切的“导演思想”,作品才能达到令观众折服的那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我个人最喜爱的是弗侯洛对着已在狱中的美人自我诅咒的一段《身为神父却爱上一个女子》,其中一句歌词印象极深:
你若下地狱
我也愿意跟上
因为那里就是我的天堂
面对这样的歌词,我无法不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普拉蒙东曾经的宗教工作体验赋予了他惊人的洞察力,寥寥数笔已经把宗教本身的伪善属性和逻辑性矛盾揭示一尽。
《巴黎圣母院》保留着一些最传统的戏剧元素,却同时拥有着跨越文化领域的巨大潜力。它本身是一个大杂烩,然而,无论是摇滚风格的音乐,杂技表演式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美造型„„它们却产生于具有独特个性的意念的统一之中,正是借助这一高度概括性的统一,《巴黎圣母院》才能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有生命力的整体,并最终成为一件艺术珍品。用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话说:“能够把每一部分的表现手段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同时又能够使整体的各个部分取得配合和平衡,而不让任何局部因素脱离开这一总的整体演出,脱离开这一总的结构统一。”
此时我想我真的看懂了,理解了音乐与肢体语言的结合对于内心情感的有力阐述。所谓“艺术表现精神,精神寓于艺术”,无疑《巴黎圣母院》的淳朴演绎将其所要表现的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想《巴黎圣母院》的经典之处正在于此,我为《巴黎圣母院》而深深感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之作,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用夸张、激扬的文字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向人们展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在的故事最后,写出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期待——美与善最终会战胜丑与恶,整个社会里充满美与善。
《巴黎圣母院》是以三个人和圣母院为线索。三个人分别是敲钟人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爱斯梅达拉和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
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三个主人公的出场描写,小说是这样安排卡西莫多的出场的,在一次愚人节晚会上人们选举“愚人之王”是出现的。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绑架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人们对卡西莫多的看法是厌恶、讨厌与排斥,同时又以他为娱乐。
爱斯梅达拉是这样出场的,人们充满对她的敬意与热爱开始呼叫她的名字,可见人们对她的敬意与热爱。
副主教是一个不苟言笑、认真严肃、热诚向上的人,他热衷于神学,他父母在他早年时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他弟弟。他的决心是当神职,永远不娶妻生子,还在复活节的时候收养了无人收养的丑陋的弃婴卡西莫多。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他能做到副主教的职位上,学问定然不会差,他收养弃婴卡西莫多,说明他也很善良的。
④③
②
①我们再来看一下雨果是怎么样描写圣母院的:“圣母院是一座壮观雄伟的建筑,然而,尽管在岁月的风尘中它依然风采依旧,时间和人民给这可爱的丰碑带来了许多的破坏和摧残„„”显然,雨果在告诉人们,圣母院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但是在这神圣的殿堂居然发生了不堪入目的一幕。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不拘谨于形式,用鲜明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写圣母院被人们所摧残和破坏,正是为下文发生在圣母院的事埋下了伏笔,先逐一分析主要人物。
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许多人一直认为副主教是一个外表慈善,内心奸诈、狡黠和虚伪的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是我认为这些对副主教的评价似乎是比较偏激,通过下列几点来论证我的观点。
第一,从开场雨果对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绝不是奸诈、狡黠与虚伪。因为他收养了谁也不愿意收养的卡西莫多,足以说明他的爱心;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神学,就是为了安抚受伤的人们,也说明他是有爱心的;从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说明他好学、勤奋;他能做到副主教的位置,也说明他是受人们爱戴的。
第二,人们或许对他逼迫吉卜赛少女的事件是耿耿于怀,不可否认,在这件事上副主教确实是做错了,不该为了自己的爱情而牺牲别人,但是许多人说他纵欲,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一直是清修寡欲,在碰到爱斯梅达拉之后,他是爱上了爱斯梅达拉
⑤⑥,在他与爱斯梅达拉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斯梅达拉的爱,虽然只是一厢情愿,甚至逼迫爱斯梅达拉,但是也反映了他对她的爱是多么的深刻,爱情本身是没有错误了,只是他为了得到爱用错了方法,他指使卡西莫多绑架爱斯梅达拉,而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他已经被爱情蒙蔽了。
第三,雨果更想抨击的是社会与教义,教义要求人们要清修寡欲,所以,特别是教士们要拼命克制自己的本能需求与欲望,甚至连爱情也是得不到的,但是爱情是人的本能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克制,它也会爆发。在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法国社会虽然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但是很多腐朽的东西还没有从社会上本质的消失,人们之间的身份等级之分依然存在,有权力的人依然可以为所欲为,有权的人可以恣意诬陷吉卜赛女孩和诗人瓦里克,副主教本来是一个好人,但是在这种社会与教义下也变得凶残与狡黠了,他也是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所以说,副主教本身不是坏人,只是这样的社会让他变坏了,他和许多的人一样,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我们再来分析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在上面说过,她是让人们充满敬意的一个女孩,她的美丽与善良感动了每一个人,包括副主教与卡西莫多,她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递给卡西莫多水,卡西莫多却是绑架他的那个人,她也不嫌弃卡西莫多的丑陋,关于她的善良与美丽,不再累赘,其实她的出现更在于她的代表性,或者说是象征性,在社会的那个时期,社会上善良与美丽的缺失,雨果渴求能有一种美丽与善良来取代社会上的丑与恶,小说最后的结局也不难发现,小说的结局也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虽然吉卜赛女孩死亡了,但是她带来的善良与美丽却留了下来,许多流浪人营救吉卜赛女孩,说明了人们开始渴求善良与美丽。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离奇的故事表达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更多的关注个性来描写整个社会,呼吁人们追求理想,善良与美丽。可以说,作者塑造吉卜赛女孩的这个形象,作者追求的是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卡西莫多,他以“愚人之王”的身份出现,他正是对人们的愚见的一种鞭笞,人们往往认为内外表丑陋的人,内心也很丑陋,不愿和他交往,这是多么愚蠢的看法啊!他集善与恶、美与丑与一身,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从以下三个事件分析卡西莫多。
第一,他在副主教的指使下绑架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听副主教的话,绑架吉卜赛女孩?
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他是一直唯副主教的话是从,因为他是一个无人领养的弃婴,只有副主教才会收养他;没有人会认可他,除了副主教。在卡西莫多的世界里,或许有副主教一个人了。这是卡西莫多的不幸,或许也是整个法国社会的不幸,人们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社会缺乏固有的关爱与同情,整个社会抛弃了卡西莫多,只有副主教才能接受他,致使卡西莫多唯一忠诚于副主教也不难理解了,这是雨果在揭露整个社会的悲剧。第二个事件,卡西莫多保护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要保护吉卜赛女孩,原因也和他忠诚于副主教的原因差不多,在卡西莫多被惩罚的时候,人们都鄙视他、排斥他,而他唯一忠诚的副主教也抛下了他,唯有吉卜赛女孩给他水喝,似乎卡西莫多转变得太快了,但是对一个缺乏关爱与同情的人来说,这种转变很是正常,他对吉卜赛少女的保护与其说是他善良致使,不如说这种保护行为是一种感性的报答,因为在保护吉卜赛少女的过程中,他心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吉卜赛少女,这是因为他感谢她,因为只有她,才关怀卡西莫多。
第三个事件,卡西莫多杀死副主教。卡西莫多在后来认识到了副主教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副主教了,因为他逼死了吉卜赛少女,他为了报答吉卜赛少女,杀死了副主教,但是后来卡西莫多也自杀了,他自杀,是因为社会没有人会同情他和关怀他了,吉卜赛少女死了,副主教也死了,所以卡西莫多的结局不然是死亡。是社会逼死了卡西莫多。
每个作品都有它的现实意义,《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作者是在抨击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美与善的缺失,社会正如卡西莫多的外表一样丑陋,这样丑陋的社会使人们的观念受到扭曲,也使人们的思想不能健康成长,正如卡西莫多一样,但是卡西莫多比许多人都要高尚了很多,因为他知道忠诚与报恩。
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和教义里,许多人都成为了牺牲品,包括副主教,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等,他们被社会扭曲或是被人杀死,但是文章的后面写到,流浪人开始拯救吉卜赛少女,雨果写出了整个法国社会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追求一种美与正义,驱赶灵魂里的丑陋与无知,这是雨果希望能在法国未来社会里充满着善良与美丽。
批注:本书是致公出版社于2003年5月第一版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可能人名翻译会与其他版本不一致。
① 在此书34页 ② 在此书34-37页 ③ 在此书38-39页 ④ 在此书111-112页 ⑤ 引自此书81页 ⑥ 在此书414-417页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1.剧情简介及主题
剧情:《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一个美丽,浪漫但又悲惨的爱情故事。被父母遗弃的驼背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让其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长年流浪街头的吉普赛姑娘艾斯梅拉尔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且心地淳厚。赤贫的青年诗人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但忽然有一天,他欣赏到吉普赛姑娘的歌舞,点燃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欲望之火。于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把艾斯梅拉尔达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和利用他的义子卡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同时,传卫队的队长菲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妻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尔达。艾斯梅拉尔达爱上了菲比斯,这使孚罗洛非常嫉恨,他趁着艾斯梅拉尔达与菲比斯幽会时,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尔达,要挟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但是,艾斯梅拉尔达拒绝了。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艾斯梅拉尔达的罪恶企图,孚罗洛最后竟亲手把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另一方面,卡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美丽的艾斯梅拉尔达,但因为自惭形秽而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眼看姑娘遭到陷害,伽西莫多用巧计救出了她,并让她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尔达。菲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人。自知无力对抗军队的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来解救姑娘的,便让孚罗洛把艾斯梅拉尔达交给了菲比斯。没想到菲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尔达处死。当悲愤之中的卡西莫多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吉普赛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他明白了一切。卡西莫多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并亲手将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其摔得粉身碎骨。即使如此,卡西莫多也没能挽救爱人的生命,他乞求刽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尔达的遗体,躲藏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与艾斯梅拉尔达一起化为了生死相依的尘土。
主题:爱情——通过对卡西莫多的行为刻画表现出了他对艾斯梅拉尔达忠诚,坚守的爱情。
善恶——通过对比卡西莫多和菲比斯的外貌与内心,传达出内心的真善美与外貌无关。
信仰——从教主的行为和心理的巨大反差揭露出什么是口是心非的假信仰。
2.剧中人语言性格及表现的主题
卡西莫多:当他第一次与艾斯梅拉尔达相遇的时候,艾斯梅拉尔达被他外貌吓到了,卡西莫多说“我知道我很丑,当我笑起来的时候会更丑,但是我开心了我就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是一个朴实,率真,内心善良的人。
菲比斯:当他和贵妇人还有艾斯梅拉尔达分别在一起的时候,曾对她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假如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爱的那个人。”这句话表现出菲比斯是一个言行不一的,爱撒谎的卑鄙小人。
刚果瓦:当艾斯梅拉尔达被困在教堂大家都去救她的时候,刚果瓦说“假如我去救她的话还有谁能写诗呢。”,从这句话表现出刚果瓦是一个懦弱的,没有责任心的人,他对艾斯梅拉尔达的感情只限于平凡的生活,平淡的夫妻关系。
神父:神父在剧中的语言很少,最能表现出他性格的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表现出他对艾斯梅拉尔达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狭隘的,随着一次次的告白被拒之千里之外后,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性压抑而变得强烈,甚至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通过这些语言传递出电影所要表现人性,美丑,善恶,禁欲等主题。
3.从艺术手法说明艾斯梅拉尔达死后被拖过广场时卡西莫多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艾斯梅拉尔达死后,卡西莫多站在巴黎圣母院的顶楼,眼睁睁看着艾斯梅拉尔达被拖走,拍摄角度是在卡西莫多的视角,从全景拍摄,表现出了广场的空旷,以及卡西莫多的绝望,构图有几个士兵,几个死尸,一只山羊,以及艾斯梅拉尔达的尸体。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艾斯梅拉尔达的衣服是白色的,山羊也是白色的,更加渲染出了情景的冷清,凄凉。卡西莫多看到艾斯梅拉尔达尸体被拖走的时候,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种冲击,一种凄凉。内心体会到的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因为他没想到艾斯梅拉尔达会死,他一直以为艾斯梅拉尔达还活着,还在不停的找她。当他得知并且看到艾斯梅拉尔达已经死了的时候,便一下子变得失落,失望,绝望,痛苦,手足无措。
4.艾斯梅拉尔达“生活多美”的含义感想。
艾斯梅拉尔达“生活多美”的遗言主要在于她的善于发现,也表现出了在她临死之前,她仍然觉得生活非常美好。艾斯梅拉尔达生性活泼,热情奔放,有着一种粗犷的野性美,她的舞蹈优美豪放,脚步轻盈跳跃,她的笑声特别爽朗愉快,她对孩子们说,她天天过节。同时,她善良,温柔,富于同情心。她把跳舞挣得的钱分给小孩子;在加西莫多受鞭打时,她不计前嫌,给他水喝;看到刚果瓦被绞死,她挺身而出,“以身相许”;而且,她对爱情坚贞不渝。明知道菲比斯的花心,还爱着他;她不肯让刚果瓦碰她,不屈服于神父的淫威;她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想知道有没有给心爱的人带来不幸。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儿看到爱着的人,也有爱她的人,就连奇丑的人也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有爱,生活就美。电影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它传递了作者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赞颂。真正的美是不会被丑恶所掩盖的,即使丑恶当道,爱美的人看到的总是美好的事物。生活最终总是美的。同时这句话讽刺了以神父为代表的要扼杀美的人。同样,我们也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不仅是在我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也应该在我们遭受痛苦和磨难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些痛苦和磨难,才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