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部接地气才有底气
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部接地气才有底气
文/李强
媒体报道,重庆推行“倒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 务群众措施,两年间,25万人次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干 活。一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每人每天按不低于25元的标 准向农家交伙食费;干部和农户要“结穷亲”。
“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已故的新闻大家范敬宜曾经写过这么一 首打油诗,用来形容当前一些记者浅尝辄止、浮于形式的基 层采访活动。其实何止是一些记者,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角 色——干部队伍当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走马观花、推杯 换盏、上车回城,成了很多干部下基层的标准流程。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执政为民,说到底 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广大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提高 他们生活的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走到群众当 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天天呆 在办公室,通过文件和会议来指导工作,长此以往,政策引 导容易脱离现实,不但不能把工作搞上去.反而可能越搞越 忙,越忙越乱,影响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干部走进基层,也是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重要 途径,人民群众诉求众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唯有在 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思想认 识,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改进作风、做到亲民爱民。在解决各 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提升工作水平。胡锦涛同 志曾经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 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 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这是中央用人的导向,每个干部都应当铭记于心。而这种基层的实践锻炼,不能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干部拿出足够的精力.沉下 心来在基层干上一段时间。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尝到甜 头,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效果作 出评价,重庆规定“接访要一人一记,一事一记;走访要分片 包干,填写《民情日志》,一家一户建民情档案;对群众意见 要限时办结反馈或作出解释说明,由群众评价签字,并且电 话回访”。m这正是给干部套上了“紧箍咒”,让他们不能敷衍 了事,走走过场。
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要让在基层作 出真成绩的干部得到提拔。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领会中央 的用人导向,在组织工作方面实事求是。抵制跑官要官、任 人唯亲的不良习气,这是对深入基层工作的促进,也是对有 成绩的干部的鼓励,更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第二篇:申论时评:只有接地气 才有真底气
申论时评:只有接地气 才有真底气
茅盾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赞美了生长在西北高原上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白杨树之所以能在干旱、风沙大的黄土高原上存活和茁壮成长,是因为根系牢牢地、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之所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一丰厚肥沃的土壤和坚实根基。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只有努力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接好地气,才能使宣传思想工作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
接地气,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
接地气,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关心群众冷暖,亲身体验群众酸甜,俯身倾听群众意见,真正弄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区域、行业、职业的实际以及不同群众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群众解疑释惑。
接地气,要持之以恒转变作风。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宣传思想工作者只有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方能掌握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丰富真实的素材,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可以说,下基层越深入,宣传思想工作者越能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关切;接地气越经常,宣传思想工作越能赢得群众信赖、欢迎和认可。
接地气,就要大刀阔斧改进文风。宣传思想工作要吸引人,就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说教,摒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要善于从老百姓的视角,说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的感受,回答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说教训导;多一些鲜活实例,少一些空话套话,让作品生动鲜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让群众有兴趣、看得懂、听得进,产生共鸣。
只有接地气,才有真底气。面对时代的召唤,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认清职责、不辱使命,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