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

时间:2019-05-12 17: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

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

内政发〔1998〕44号 1998年4月21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自治区计委、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物价局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的报告》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的报告

自治区人民政府:

根据全国和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教职〔1997〕10号),现将我区实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专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中等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招生并轨改革的范围

从1998年起,自治区直属和盟市所属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全部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其范围适用于1998年及以后入学的新生,原来已在校的学生仍执行原规定。

三、招生计划

(一)从1998年开始,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招生并轨后,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含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计划形式。统一实行一种国家招生计划,并统一录取标准,学生缴费上学。

(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招生计划的编制由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行业)和各盟市计划部门根据自治区本年度发布编报年度计划的通知要求,以及本部门(行业)、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提出所属学校的招生建议计划,报自治区计委。自治区计委会同自治区教育厅综合平衡后提出招生计划草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下达。

为了确保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的正常秩序和教育质量,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超越学校办学条件安排招生计划,不得在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安排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

(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国家部委(行业)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须为合格学校)为地方服务的专业及区外中等专业学校来我区的招生计划,须征得我区计划、教育部门的同意,并纳入学校所属省(区)招生计划。

(四)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招生来源计划一般下达到盟市,并按统一分数线择优录取。为满足老、少、边、穷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定向招生计划。

四、招生录取

(一)招生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

(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自治区大中专院校招生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由自治区招生办公室组织进行。各盟市招生部门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提供档案,供学校择优录取新生。自治区部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员入学,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录取分数线由自治区招生办公室会同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对报考农牧业、林业、水利、煤炭、地矿、石油、测绘、气象等艰苦行业或专业学校的考生,在生源不多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分数线投档。

(三)各级招生部门和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认真指导学生填写志愿,搞好咨询服务工作,引导考生积极报考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招生并轨后所招学生的粮食和户口关系要全部迁到学生所在学校。

五、收费标准和管理

(一)根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平均教育培养成本及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办学条件,确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

(二)199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我区非农林类、师范类专业招生并轨后收费标准平均每生每学年最高限不超过1500元。在此限额内,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生源好的专业,如艺术、工科类专业的收费标准可适当提高,原则上不得超过2000元。

各学校提出的专业收费标准须经教育部门审核,报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属盟市管理的中专学校报盟市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

(三)农林牧、师范类与蒙语授课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减收或免收学费,减免的部分由学校所在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住宿费由个人缴纳,标准不变。

(四)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继续加大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投入,不得因招生并轨而减少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投入。

学费是学校经费重要来源之一,纳入学校收入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筹用于办学支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各学校要在学生缴纳的学费中按20%左右的比例划出,设立学校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按5%左右的比例划出,用于补助特困生。

各学校要逐步建立健全贷学金制度,以保证家境贫困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应建立健全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制度,积极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行业培养所需人才。

(六)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盟市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用人单位专项奖学金。学生可与用人单位或地区签订合同后领取,然后履行合同就业。

(七)学校要按学年度收取学费,严禁跨年度预收学费;严禁学校在规定之外收取学生其他费用。

(八)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奖学金、贷学金、特困生补助等管理办法,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也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六、毕业生就业

(一)毕业生就业要在国家和自治区就业政策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自主择业。区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原则上在自治区范围内自主择业;盟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盟市范围内自主择业。师范毕业生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安排工作。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学生,毕业后应一律按合同就业。

凡享受定向奖学金的学生,如不履行就业合同,要缴纳全部教育培养费和违约金。

(二)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励学生掌握真才实学、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四)为优化盟市之间中专教育资源的配置,解决各盟市所需要专业的互补,可在盟市之间等额交换培养,毕业后回生源地就业。

七、保障措施

(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各级计划、教育、人事、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使中等专业招生并轨工作顺利实施。

(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是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教育、计划、人事、财政、物价、新闻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向社会、考生和家长进行广泛宣传,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我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工作顺利进行。

(三)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主管部门要根据招生并轨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有关管理办法,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包括收费管理办法、奖贷学金设置办法、特困生补助办法等)报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厅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内蒙古自治区物价局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五日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供销社关于全面推进供销社改革与

【发布单位】80502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0]94号 【发布日期】2000-08-28 【生效日期】2000-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供销社

关于全面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内政发〔2000〕94号2000年8月28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供销社《关于全面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全面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自治区供销社 二000年七月十一日)

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是农村牧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发〔1999〕5号文件精神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内政发〔1999〕55号,以下简称自治区政府55号文件)是进一步深化全区供销社改革,加快供销社发展,使之适应农村牧区经济新形势要求的政策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供销社工作的行动指南。自治区政府55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区供销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各项改革初见成效。一是社属企业改革效果明显,社有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布局趋于合理,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据统计,全系统84%的社属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改制;1999年全系统亏损总额与上年相比减幅为67.23%,其中基层社减幅为65.47%,改造重组后的区直企业当年全部实现盈利。二是基层社为农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有所加强。经过改革转制,全系统现有基层社798个,组建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合作社67个,在农村牧区兴办商品生产基地206个,基层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有所增强,亏损面由转制前的45.52%减少到目前的29.2%。三是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有所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委托的重要商品的经营任务。全系统组建以农资供应、农畜产品购销、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13个,兴办各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195个,年交易额4.2亿元。1999年全系统组织供应优质化肥170万标吨,占全社会需求量的80%,发挥了化肥流通主渠道作用;收购各类农畜产品5亿元,毛绒经营量占全区社会总产量的50%以上,大宗农副产品经营仍居农村牧区主导地位。但是,也必须看到,全区供销社改革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历史经济包袱沉重,政策性亏损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着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二是组织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供销社的联合优势和系统合力不强;三是部分基层社建设滞后,没有真正与农牧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四是社属企业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经营业务拓展不力,经济效益低下,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五是扶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针对上述问题,现就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55号文件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供销社系统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当前,全区供销社系统旗县以上机关纳入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问题和自治区、盟市、旗县供销社的职能都已明确,全区供销社系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已基本得以理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国发〔1999〕5号,以下简称国务院5号文件)和自治区政府55号文件精神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围绕自治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制度创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合作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社属企业和基层社真正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积极参与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改造基层社,逐步将基层社办成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1.调整现行产权结构,吸收农牧民社员和职工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逐步推行社员直接选举基层社主任的选举制度。经营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监督。以交易量和利润率为主要分配依据,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量分红相结合,真正做到民有、民管、民享。

2.区分不同情况,对基层社进行分类改造。对经济基础好、效益高的基层社,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真正办成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对失去竞争和服务优势、勉强维持经营的基层社,撤社留店,纳入中心社管理;对边小微亏基层社可以实行租赁、承包、兼并、联合、拍卖等多种形式,调整重组为股份合作制或合伙制企业;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基层社实行关闭、解体或依法破产。基层社改造要顺应小城镇建设发展趋势,加快按经济区域调整和重组基层社的步伐,发展中心社。

3.以兴办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改造基层社。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和自治区政府关于依托供销社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兴办专业合作社。在产品合作、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实行资本联合,真正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专业合作社创建初期,基层社要起到发动、组织、指导作用,并为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提供综合服务。有条件的基层社可以发展为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

4.强化旗县联社的行业管理职能。旗县联社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基层社建设的领导,因企制宜,改组、改造基层社;帮助基层社建好班子、转换机制、调整建制,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带动基层社的发展;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为基层社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搞活社属企业

1.明确社企关系,建立社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旗县以上供销社要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各级联社理事会行使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对社有资产实行宏观监管,并直接监督、管理直属企业;制定社属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经营布局,确定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按出资额依法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社属企业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2.调整结构,加快社属企业改制进程。改善资产和企业结构,达到合理布局、优化组合、提高素质、增强控制力的目的。农资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内政发〔1999〕16号)精神,积极探索与基层社、化肥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联合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资集团经营机制,集团内部紧密层可实行多个法人持股,加强经济利益的联合,逐步成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畜产品经营企业要实行公司制改组、改造,在社有资产控股经营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职工个人股的比例,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途径。要盘活存量资产,精简富余人员,加强企业管理,减少费用开支,改善银企关系,积极向专业公司方向转化。

3.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社属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按照“双向进入”的办法,理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的关系,发挥工会、职代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民主监督作用,推行企务公开。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运营机制,鼓励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股份,按劳取酬,按股分配,并认真贯彻执行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

(三)调整经营结构,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优势互补,造就一批辐射范围广、牵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农资、农副土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建设,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相结合的经营格局。抓住国家、自治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机遇,着力扶持系统内的优势企业。到2002年,每个盟市要改造、培育1--2个龙头企业。抓紧制定自治区、盟市、旗县级社属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标准,并配套实施。

2.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基层社要以兴办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鼓励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含系统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合同经营和订单农业,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为农牧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到2002年,每个旗县至少创办3--5个专业合作社,全系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个。

3.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旗县联社为依托,以基层社为枢纽,以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为基础,加强综合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服务网络要采取基层社自办、村社联办、职工回村领办、委托个体户代办等多种形式,上联龙头企业,下连农户,搞好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凡是农牧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都要积极组织经营。到2002年,全系统要兴办村级综合服务站800个,兴办庄稼医院550个,培育具有示范性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旗县联社10个。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辐射面广、具有龙头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工业品营销中心。在农村牧区重点建设和完善集贸市场;在盟市重点建设区域性综合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工业品营销中心,大力兴办消费合作社;自治区则突出办好羊毛拍卖市场,逐步完善毛绒交易体系。在市场建设中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抓好市场管理和信息服务。到2002年,全系统各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营销中心要达到250个,年营业额达到12.6亿元。

5.大力兴办商品生产基地。按照自治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坚持基地建设与资源特点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以绿色食品基地和种籽(畜)基地为主,以科技服务为后盾,培育主导产业,使基地建设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转变为集中的产业化经营。到2002年,全系统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商品生产基地要达到400个。

(四)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扭亏增盈进程

1.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和完善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总负责,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在亏损挂帐分列考核的前提下,不得发生新的亏损,以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考核,对成绩突出者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其经验和做法;对未完成任务者,查明原因,限期整改,确保扭亏增盈目标的落实。

2.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竞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责任目标委托经营等多种办法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分配办法。鼓励企业经营者以个人名义,通过增加企业注册资本、购买企业股份等方式持有本企业股份。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评、离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抵押制度。对因违规违法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者,依法追究责任。

3.加强企业基层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财务管理,严格企业经济核算、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制度,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二、二、大力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领导和扶持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供销社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国务院5号和自治区政府55号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地贯彻下去,并结合实际,加强对供销社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结构调整以及亏损挂帐处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

(二)旗县以上供销社机关所需经费要按照自治区编委《关于自治区供销社机关“五定”方案及盟市、旗县供销社机关编制的批复》(内机编发〔1999〕42号)文件的规定,在严格控制事业编人数的基础上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当地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标准和有关政策规定予以核定,并按照自治区政府55号文件精神,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供销社关闭、撤销、破产、解体(含终止经营活动)企业过去借用的财政周转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周转金呆帐处理办法〉的通知》(内政办发〔1999〕21号)精神,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从2000年起3年内,供销社企业可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对中小型企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具体办理视项目贷款落实情况实行一事一议。自治区财政要继续安排一定数额的简易建筑费,用于供销社企业经营网点、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委托供销社经营的特殊商品和少数民族特需生产、生活用品的补贴资金,对供销社兴办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交易市场所需资金,今后要规范预算,量力安排。

(三)对供销社经营化肥、绒毛所需资金,农业银行要列入专项贷款,实行国家规定利率,优先安排。对社属企业为“三农”服务、有市场前景、预期收益较好的经营项目,农业银行要提供贷款予以扶持。

(四)为了全面推进我区供销社改革与发展,可参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区直商粮、物资、外经贸(集团)总公司改制中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内政办字〔1999〕22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即从2000起,给予自治区供销社直属企业免征3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个别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由企业提出申请,按税收管理权限逐级上报审批予以减免。

(五)鼓励和引导供销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发挥供销社在产品购销、招商引资、出口创汇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开拓城乡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并享受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利用区外资金嫁接改造的龙头企业可享受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供销社龙头企业在基地收购原料粮和农畜产品享受自治区有关优惠政策。供销社经营废旧汽车业务,享受物资系统金属回收企业同等待遇。供销社利用闲置资产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商业市场网点,自开办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一年。

(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保护供销社合法权益,认真解决其经营服务设施被拆迁、占用问题。对因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等拆除供销社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要按当地的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偿;对随意改变用途挪作他用的要坚决退回。因历史原因或机构变动,未能及时确权或办理证书的供销社的房屋和土地,房管和土地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实事求是界定,及时发给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使用证书。

(七)对基层社和社属企业下岗分流的国家正式职工以及关闭、解体和依法破产基层社全民身份离退休人员的安置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供销社下岗职工(全民所有制)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三三制”政策范围,其中财政承担部分的资金应由同级地方财政负担。

(八)旗县以上供销社机关本身的机构改革,按当地同级政府机关人员分流的相关政策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内政发[200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院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5年08月15日 09:0

4发文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文号:内政发[2000]42号

发布日期:2000-4-24

执行日期:2000-4-24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金融机构,各大企业、事 业单位: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计委、教育厅、人事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编办提出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自治区计委、教育厅、人事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编办(二○○○年四月十七日)

为进一步做好200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为基本政策依据,妥善处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稳定大局的关系,千方百计做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继续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进一步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使毕业生就

业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应届国家任务毕业生,按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定向毕业生,原则上定向就业,也可协商调整就业;国家计划内自费毕业生,自主择业;委托培养的毕业生,按合同就业;破产企业的委培生,按照计划内自费生的有关政策执行。

(二)继续贯彻“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继续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

(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和非师范类院校师资班毕业生,原则上到教育战线就业,其中绝大部分应充实到基层中小学任教。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对服从分配到旗县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派遣的办法。

(四)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同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吸引区外院校高层次毕业生来我区就业,为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五)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把接收毕业生同优化、调整自身人才结构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减人增效和提高员工素质、储备人才的关系,积极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六)事业单位在有空编的情况下,可按进人计划接收急需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根据需求情况放宽接收条件。接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受编制和进入计划限制。

(七)国家行政机关接收毕业生要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坚持考试录用,在搞好定岗分流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编制情况,尽量吸收优秀毕业生补充空缺岗位,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继续做好选拔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基层锻炼的工作。

(八)中央部委和部队驻自治区各单位,在接收本系统院校毕业生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接收地方院校的毕业生。

(九)少数民族毕业生,特别是蒙语授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要优先予以推荐。

(十)重视女性毕业生就业问题,同等条件下,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拒绝接收女性毕业生。

(十一)学校应积极帮助残疾毕业生就业,确有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残联协助安置。

二、具体政策及措施

(一)培育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应密切配合,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组织专业性洽谈会,参加人才交流洽谈会。

(二)引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就业。

到上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各有关部门要在计划、接收、落户、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保证,户籍管理部门要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相关材料及时予以落户(非生源地毕业生为集体户口)。非国有企业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社会保障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统筹,为毕业生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手续。

自治区院校定向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不受定向生原则限制。

(三)旗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要面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搞好人事代理工作,提供人事关系、人事档案、户籍暂存等方面的服务。对应届毕业生的人事代理,两年内按自治区物价部门规定标准半价收费。

(四)回到盟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要按规定时间到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报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就业机会。一年之内,毕业生在当地未能就业,但自己在其它地区找到工作单位的,仍可以到学校重新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五)鼓励区外院校内蒙古生源的毕业生返回我区就业,吸引区外院校非我区生源的毕业生来我区就业。以上毕业生在制定我区毕业生就业计划时已找到工作单位的,统一列入毕业生就业计划;未找到工作单位的,只要找到工作单位,随时办理有关手续。

区外院校非我区生源的短线专业毕业生(本科以上学历)到内蒙古就业,可先在我区自选城

市落户,后找工作。

(六)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多种形式就业。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工商、金融等部门应给予支持。对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两年内保留毕业生身份。毕业生申请从事临时经营的,临时经营期限最长为一年;一年后愿继续经营的,换发正式营业执照。不愿继续经

营并在毕业之日起两年内重新找到工作单位的,由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七)引导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和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就业,鼓励、支持组织毕业生到农村牧区搞农牧业综合开发。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基层工作,人事关系可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户口关系可留在城市。

(八)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到艰苦、边远地区苏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待遇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内政发〔1994〕67号)规定执行,即在试用(见习)期间执行定级

工资,试用(见习)期满履行定级手续后,仍留在艰苦、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职务工资在定级工资的基础上可高定一档。

(九)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正式签约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不得擅自单方毁约。

三、毕业生就业计划的制定

(一)制定毕业生就业计划要以学校编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桥梁作用,自治区有关部门只进行汇总平衡。

(二)充分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控制区内院校短线专业的毕业生出区就业,短线专业根据近几年的需求情况确定。

(三)重点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急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四)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实行毕业生就业计划单列,保证这部分毕业生一次到位,并解决好落户问题。

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责,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

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好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二)各大中专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去建功立业。

(三)各盟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为毕业生在盟市间的流动创造条件,毕业生在非生源地就业,只要找到接收企业,接收单位所在盟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四)各有关部门、院校和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不合理费用,物价、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为此,重申以下要求:

1.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提供服务的义务。属于国家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的毕业生,如由于本人原因不到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的(到非国有企业的定向生除外),应向学校缴纳相应培养费。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和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凡不服从学校派遣的,应补缴在校学习期间的普通专业学费并返还定向奖学金、专业奖学金。除此之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对毕业生收取其它费用。

2.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3.禁止任何地区、部门和院校向毕业生收取教育补偿费和城市增容费,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向毕业生收取上岗抵押金、风险抵押金等费用。

4.旗县以上物价管理部门要设立毕业生就业收费监督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五)自治区有关部门通过全国行业会议落实的国家部委院校毕业生接收情况,以及毕业生按照“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原则在人才市场达成就业协议的情况,要及时报送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部门。自治区内各院校必须按规定内容和要求时间上报毕业生就业计划,以便自治

区有关部门及时汇总、衔接。

2000年4月24日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

办发〔2015〕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和广西保监局《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2月7日

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 财政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民政厅 广西保监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4〕1号)精神,为切实做好全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及原则

(一)目标。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发挥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覆盖全区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提高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互联互动,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我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原则。

1.以人为本,统筹安排。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协同互补作用,加强制度衔接,形成合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2.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发展改革、卫生计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保险监管等部门负责大病保险的基本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筹资管理,并加强监管指导。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承办大病保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3.责任共担,持续发展。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要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及承受能力相适应,形成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同分担大病风险的机制。强化当年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个人承担一定医疗费用,保险机构保本微利。合理测算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确保大病保险稳妥起步,规范运作,保障资金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创新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科学、合理制定大病保险保障方案。鼓励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大病保险承办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完善支付制度,引导合理诊疗,建立大病保险长期稳健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筹资机制

(一)筹资标准。以设区市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保险筹资能力、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情况、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因素,精细测算,科学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2015年筹资标准原则上为每人不高于35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可实行不同的筹资标准,各设区市可根据相关因素科学测算确定。筹资标准可由设区市按实行动态调整。

(二)资金筹集。根据筹资标准,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资金作为大病保险资金,不增加城乡居民额外负担。有结余的地区,先利用结余统筹解决大病医疗保险资金;结余不足或无结余的地区,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统筹解决。

(三)统筹层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以设区市为单位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统一承保和补偿。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大病保险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由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实施。

(四)统筹范围。统筹范围包括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条件成熟的设区市可以探索建立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三、保障内容

(一)保障时间。大病保险保障时间按照自然进行,每一的保障起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保障对象。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员。

(三)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经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还需个人负担的内由实际住院、规定的门诊特殊病种发生的超出各地确定的大病保险起付线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其中门诊特殊病种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规定为准;合规医疗费用,指实际发生的、在《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予支付项目的通知》(桂卫发〔2014〕2号)规定的不予支付项目之外的合理医疗费用。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原则上根据各设区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确定,起付线不含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以下个人自付部分。

(四)起付线确定。2015年起付线由各设区市自定,原则上不得高于15000元,可分别设定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起付线。运行初期可稍高一些,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

(五)保障水平。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对符合大病保险报销范围、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上的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进行合理分段并设置支付比例,在最高支付限额内,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3%。为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段报销比例具体标准由各设区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今后,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筹资水平和医疗费用增长水平逐年调整,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需转区外治疗的,按转外就医管理办法经设区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并办理转院手续的,超出大病起付线部分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统一为50%。

做好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的衔接,对住院医疗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余额部分,按照《自治区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民发〔2013〕51号)予以救助。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结算,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费用、大病保险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办法,先由医疗机构垫付住院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费用,然后由商业保险机构按月与医疗机构结算,并支付由民政部门予以救助的医疗费用。民政部门应根据住院医疗救助工作需要,向商业保险机构预付一定额度的医疗救助资金,并按月与其结算。

四、支付方式

(一)资金支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资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 2至 4次拨付,并按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均衡、足额向商业保险机构拨付大病保险保费,原则上每年第一季度内要将当年第一笔保费拨付到位。保险费资金拨付程序由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部门联合制定。

(二)结算方式。商业保险机构于每月 25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及时支付给医疗机构或参保(合)人。单次住院合规的个人自负费用超过起付标准的,或者虽然单次住院合规的个人自负费用未超过起付线,但年内经多次住院且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商业保险机构应自参保(合)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给予补偿大病保险医疗费用。

(三)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各设区市要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在计算盈利率、亏损率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应分开核算,分别支付。确定商业保险机构扣除直接赔付和综合管理成本(招标确定,不高于大病保险总额的5%)后,盈利率或亏损率应控制在 5%以内。大病保险盈亏率计算公式在大病保险合同中予以明确。综合管理成本实行“总额控制、限定范围,在限额内据实列支 ”的管理办法。综合管理成本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人力成本、医疗管理、案件调查、办公运营、宣传培训、违规费用审核奖励等费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综合管理成本分类控制实施办法,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管理费用支出。由各设区市招标确定盈亏率的目标值,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逐年调整。

1.盈利分配办法。盈利率小于和等于目标值时,盈利部分全部归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超过目标值以上的部分,全部返还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

2.亏损分担办法。亏损率小于和等于目标值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综合评估,符合大病保险政策支付范围的,由商业保险机构和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分别支付亏损额的50%;亏损率超过目标值以上的部分,全部由商业保险机构承担。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优先从基金累计结余支付,基金累计结余不足的,从下一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中统筹解决。

五、承办方式

(一)采取招标方式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保险。2015年第三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地区的招标工作通过自治区级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今后,各地在第一轮保险合同履行完毕后可以设区市为单位组织招投标,委托市级政府招标平台进行采购。大病保险筹资标准、起付线、分段报销范围及其比例、实际支付比例和盈亏分担比例等具体指标由各设区市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在招标前期公布各设区市参保(合)人员情况及其相关医疗费用数据,商业保险机构依此制定合理的大病保障方案,依法投标,监察、审计、医改办、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法进行监督。符合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由保险公司与各设区市签订承办合同,1个设区市只能由 1家商业保险机构或 1个联合体承办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机构要依法投标,承担经营风险,承办大病医疗保险的保费收入,按现行规定免征营业税。

(二)严格商业保险分支机构经营资格管理。商业保险分支机构必须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基本准入条件,获得承办资质,方可参与我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招投标工作。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保险监管部门规定的经营健康保险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有良好市场信誉;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商业保险机构总部同意分支机构参与当地大病保险业务,并提供业务、财务、信息技术等支持;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所需具备条件、获取资质要求以国家文件规定和实际招标文件为准。

(三)规范大病保险合同管理。各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医改办等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好保险合同,明确保险机构的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分别与中标商业保险机构签署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合同、新农合大病保险合同,明确具体补偿分段及比例、盈亏率及其计算公式、配备承办及管理资源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保证政策的平稳持续施行,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3年。因违反合同约定,或发生其他严重损害参保(合)人权益的情况,合同双方均有权提前终止或解除合作,提前 15天报告上级相关部门,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探索实现即时结报。商业保险机构要规范资金管理,对大病保险保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安全,保证偿付能力。要探索实现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商业保险机构应依托原有的医保信息系统建立大病保险结算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交换和共享大病保险保障对象的补偿数据,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信息系统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结算支付、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报销手续,努力实现患者出院时医疗费用即时结报,确保群众方便、及时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商业保险机构要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提高异地就医结算的服务效率,区外就医和自付费用累计超过起付线申请补偿的大病患者,经向患者参保(合)所在地申请,商业保险机构应控制在 30日内办结。

六、监督与管理

(一)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管。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切实保障参保(合)人合法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作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主管和招标部门,要严格招投标流程,建立考核制度,按照协议和考核目标对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考核,通过随机抽查、建立投诉受理渠道等多种方式进行督查,督促商业保险机构履行合同,维护参保(合)人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及时处理违法违约行为。财政、保险监管、审计等部门要做好财会(基金)管理、业务监管、审计等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我区大病保险工作稳妥运行,切实保障参保(合)人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合署办公管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商业保险机构要配备专业队伍,与基本医保部门开展全流程合署办公,建立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在政策咨询、保费征收、费用审核、医疗巡查、理赔接待、档案整理等所有环节全程参与和管理,与基本医保部门一同履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项职能,让参保(合)群众得到一站式服务。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医改办)要联合财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与商业保险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大病保险工作稳妥推进。

(三)强化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费用的管控。各相关部门、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监督管理,防控不合理医疗行为和费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合理诊疗。各设区市应结合自身情况设立由基本医保部门与商业保险机构联合组成的大病医疗保险联合稽查办公室,商业保险机构配备满足医疗稽核工作的驻院代表、医疗巡查人员等医疗稽查队伍,加强双方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制的作用及其风险管控的专业优势,加强对相关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的监控。

(四)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应有效控制管理费用支出,每季度向政府有关部门、保险监管机构提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统计报表和报告,并按信息公示制度要求公布相关信息。各相关部门要将大病保险协议签订情况,以及筹资标准、待遇水平、支付流程、结算效率和大病保险收支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实现市级统筹后,各设区市要建立和完善市级城镇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安排相应的办公经费,以满足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需要。

(二)稳妥推进,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管理机制,在经办管理、服务规范、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建立起相关配套机制,降低大病保险管理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动态监测机制,逐月对大病保险工作进展和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年对大病保险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统筹协作,形成合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一项重要的医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项制度衔接,各设区市要在医改办的统筹下,建立由发展改革(医改办)、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大病保险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对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协调,抓好政策落实,细化配套措施,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病保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细致做好向参保(合)人宣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和报销程序等工作,使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跟踪、分析舆情,增强大众的保险责任意识,为大病保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计委等5部门关于全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报告的通知(内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