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征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四征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灵魂。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兖州市委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凭实绩、看德才、重民意”原则,2004年12月,尝试用“四征求”(评议推荐征求、酝酿讨论征求、组织考察征求、全委会表决征求),选任了19名部门正职、5名镇(街道)党委书记和6名镇长(办事处主任),在探索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基本做法
1、认真制定方案。采用“四征求”选任干部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周密且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着探索和尝试的效果乃至成败。在制定方案中,一是广泛调研、吃透情况;二是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三是缜密思考、反复酝酿。经过数易其稿,确定了选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荐人选的资格条件、民主推荐的范围、操作程序等,形成了科学周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保证了“四征求”选任干部工作的顺利实施。
2、严格操作程序。(1)评议推荐。以信函的形式,派专人将评议推荐表送交市五大家在职市级领导及法检两长,对镇(街道)党政正职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评议,并就有关使用问题及后备干部人选进行民主推荐。(2)酝酿讨论。根据评议推荐的情况,市委和组织部领导分别与市党政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及法检两长进行谈话沟通,充分讨论酝酿,广泛征求意见。(3)组织考察。根据配备职位和人选的不同,实行定向考察和差额推荐考察相结合,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对八小时之外的情况进行重点考察。(4)全委会表决。将镇(街道)党委书记和镇长(办事处主任)拟任人选表决票送交全体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书面征求对拟任用人选的意见。(5)常委会任用。部长办公会经过综合分析,通盘考虑,提出调整配备建议,由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3、精心设置运作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注意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在评议推荐环节,考虑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敏感性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派专人送交、收回评议推荐票,增强了评议推荐的保密性和严肃性。在组织考察环节,根据工作需要,对个别重要岗位人选实行了差额推荐,在比较中选人用人,实现了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同时为了更好地分析掌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情况,将民主推荐票分成A票、B票,副局级以上干部填A票,其他干部填B票,分类统计,综合分析。在全委会表决环节,考虑到全委会闭会期间全体委员不便于集中,以信函形式书面征求全体成员的意见。
二、“四征求”选任干部的特点及成效
“四征求”是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也是市委“凭政绩、看德才、重民意”选人用人的具体体现。通过这次“四征求”选任干部,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热情和干劲,为乘势而上、大干大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符合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四征求”选任干部,一是突破了单视角、单渠道、单层次的识人模式,实现了宽视角、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识人。在组织考察前,以信函、座谈讨论的形式广泛征求在职市级领导意见,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民主途径纳入市委和组织部门的视野。这不仅可以确保选人用人质量,而且还可以发现、储备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二是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长期沿用的以组织为主体的单向选择,转变为既以组织为主,同时又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的双向选择;将过去单纯的干部选拔,转变为选拔、任用和发现、储备人才相结合,从而为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四征求”选任干部具体地说就是在充分酝酿讨论、反复权衡比较中选拔任用干部,让干部任用从提名开始就公开透明。这种做法,将干部选拔工作从一开始就置于阳光之下,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扩大了民主,让更多的人获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加强了提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提高了被任用干部的公认度。好范文版权所有
3、注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针对以往干部选任工作中过分强调年龄、学历、资历,选出的干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或适应期较长,“四征求”选任干部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以信函、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在职市级领导意见,目的就是更全面、更准确的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突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体现了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实事的人吃亏的用人理念。
4、调动和激励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征求”选任干部,以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点,使一批优秀干部特别是原来未纳入组织部门用人视野的年轻才俊脱颖而出,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干部队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增强了广大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据跟踪了解,新选任的19名部门正职、5名镇(街道)党委书记和6名镇
长(办事处主任)上任后,不负重托,铺下身子,埋头苦干,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了新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二篇:干部选拔任用
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杨楼镇人大主席 黄文强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也是最易受人们诟病的主题。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和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干部准入制度和对干部言行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对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政策法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将本人对此政策法规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习近平副主席说过,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拓宽任用干部视野,就是要关心那些战斗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贡献的一线同志,就是要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勤勤恳恳、做人正派、不走门路的同志;坚持“五湖四海”,才能不任人唯亲,才能任人唯贤,形成良好的选拔任用风气,才能团结更多的力量一起投入到社会事业建设中去;坚持德才兼备,要注重干部的才能,更要注重干部的品德。当有心系群众的“德”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引导我们广大干部真正地将“才”用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当中去。因此,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是党和人民对干部任用的一致要求。
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领导干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它是一个社会的“领导者”也是服务者,是社会这艘巨舰的掌舵人,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主流,因此选拔任用优秀的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必然要求。“公开”是前提,只有坚持公开,才能使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才能避免“暗箱操作”,加强社会对干部任用的监督;“平等”是基础,只有坚持平等,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社会的一致认同;“竞争”是手段,只有坚持竞争,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公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择优”是结果,只有坚持择优,才能最大限度地选拔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才能选拔出党和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
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简单来讲,民主集中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我们要“集中”,但更需要民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防止“一言堂”和“一支笔”现象的发生。只有扩大民主,注重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任免的过程,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如何,人民群众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此倾听人民群众对提名干部的反映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渠道。采纳群众意见选拔出来的干部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进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各项制度互为补充,各有侧重,配套衔接,初步构成一个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的制定实施,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一项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的坚强决心,必将推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更公开、更透明的轨道前进。
第三篇:干部选拔任用(精选)
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总结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落实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有关任务的通知》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在地县两级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通知》精神,岳普湖县将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确保了“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现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县委对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高度重视,按照自治区、地区有关要求,召开专门会议,精心制定了《岳普湖县关于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总体要求等。细化工作责任分工,确立了由县委书记负总责,组织部长具体负责的责任分工,切实加大对“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为“一报告两评议”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严格履行程序,保证“一报告两评议”工作质量。一是深入分析,全面总结2008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为确保“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县委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遵守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各项纪律、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对2008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撰写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报告。二是严格按照规定范围,确定民主测评对象。按照自治区、地区确定的民主测评对象范围,我县坚持做到既不随意扩大、也不随意缩小。对2008新提拔的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机关党政主要领导(含二级局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以及从县直交流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领导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确定民主测评对象18名。三是认真筹备,切实做好干部工作专题报告和评议、测评工作。根据“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安排,我县需参加“一报告两评议”的县委委员共46人,因事、因病请假9人,实际参加会议的县委委员37人。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王湫斌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体委员就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与会的县委委员在认真聆听工作报告基础上,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2008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对18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民主测评,真正使评议、测评工作成为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促进工作的过程。
三、综合分析评议、测评结果,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工作结束后,县委组织部在地委组织部参会同志的指导监督下,对评议表和
测评表进行了汇总,与会的37名县委委员对我县2008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平均满意率为96.6%,对当年新提拔任用的18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平均满意率为98.8%。从测评、分析结果来看,县委委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可度较高,体现了县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认真贯彻条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受到干部群众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干部任用条例》学习领会的深度不够;二是新形势下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以《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周为契机,积极开展《干部任用条例》进机关、进基层、进课堂活动,并加大对党员干部学条例、用条例的检查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觉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切实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 道,不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一年来,我县在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从未接到过群众的有关举报。今后,我们将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提供组织保障。
第四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探索
围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耒阳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实施了“五评四差额”选任干部制度。所谓“五评四差额”,就是在选任干部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品德评定、群众评议、工作评估、领导评价、组织评鉴”五个环节量化考评的基础上,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遴选出最佳人选的干部选任方式。这一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一、改革背景
我们探索并实施“五评四差额”选拔任用干部的背景和动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响应改革号召。中央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先后下发了《干部任用条例》、《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等。新时期,基层组织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自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四权”,把干部选准用好,是组织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是遵循群众呼声。近年来,组织部门推行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畅、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不是干部工作的主流,但严重损害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迫切需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才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是服务社会发展。耒阳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双六十”的大城市战略目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深化“市委特派员”工作制度,坚持把人才作为推进富民强市的第一资源来培育。近几年,先后引进各类人才325名,选派“市委特派员”91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仅有这些也只是杯水车薪,关键是要构筑一个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通道,以此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用当其时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基本做法
为确保“五评四差额”选任干部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耒阳市选拔任用科级干部暂行办法》,对干部选拔全程实行百分制量化评估,使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脱颖而出。
第一,以德为先,实行品德评定。反思近年来的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出问题大多不是在才上,而是在德上;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也大多集中在德上。因此,在干部选任中,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干部品德评定。品德评定设定权重20分,实行反向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坚决、行动不迅速,贪图享乐、家庭责任感不强、生活作风不检点,不坚持原则、违章办事,不学政策业务、玩风浓、爱赌博,不讲诚信、乱表态、以权谋私等十个单项指标,每一个单项分“没反映、偶尔有反映、反映较多”三个等次分别对应“2、1、0”三个系数计算得分。参加品德评定的人员为被测评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下属单位负责人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人员不少于50人。如果品德反向测评中,任意一项“反映较多”得票超过30%的,则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被测评对象提拔资格。
第二,注重公论,突出群众评议。为真正把群众“四权”落实到选拔任用干部中,我们对选拔对象增加了群众评议环节。群众评议设置权重20分,具体包括民主推荐、谈话推荐和民意调查三方面要素。根据相关法规,我们还设置了相应限制条件。民主推荐以会议形式进行,由市委派出考察组进行推荐动员,说明推荐意图和基本程序,提出有关要求。民主推荐得票率低于30%的,不列为提拔对象。谈话推荐时,要求谈话人对推荐提名情况负责,要求谈话人说出推荐理由,详谈推荐人选性格特征和优缺点,并填写好谈话推荐表。谈话推荐得票率低于50%的不列为提拔对象。民意调查主要是到被选拔对象所联系村或下属单位进行,要求调查对象不少于50人,由联系村或单位群众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的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不列为提拔对象。
第三,考实业绩,抓好工作评估。科学的干部实绩考评,对提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有裨益。我们充分利用全市干部实绩档案,拟定干部工作评估体系,设置权重40分,主要分基准分和加分两项,对干部本职工作、联系工作和中心工作等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如对乡镇干部的评估,本职工作主要考评其分管或从事的工作在本全市的排类排位情况;联系工作主要考评联点(企业)驻村工作完成情况;中心工作主要指考评参与的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招商引资、新农村建
设、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考评实行加分制度。根据干部个人或分管、从事的工作在全市的排名排类情况和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县区级奖励情况酌情予以加分。
第四,上下结合,兼顾领导评价。领导评价指单位主要领导和市级领导对干部的综合评定,设置权重10分。评价分“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
次。乡镇的单位主要领导评定,指乡镇党委书记和行政负责人对选拔对象的评定。市级领导的评定,指联系该单位的市级领导或分管该项工作的市级领导对选拔对象的评定。单位主要领导、市级领导对干部进行的综合评定各占5分,主要依据其分管或从事的工作在全市的排类排位情况进行。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的评定,由联系和分管该单位的市级领导及市“四大家”主要领导评定。对乡镇人大主席、政协主任的评定,则主要由联系该单位的市级领导、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一并评定。
第五,严格考核,做好组织评鉴。组织评鉴主要是市委对选拔对象的评价,设置权重10分。主要结合干部年终考核一并进行。市委考核组根据干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社会满意度测评情况、党建工作情况和市委考核组综合评价情况等进行量化评分,定量考核。其中,被选拔对象近三年考核未在“称职”等次以上的,不列为提拔对象。
第六,差额选任,严格干部程序。差额选任即“四差额”。一是差额推荐。差额推荐一方面由所在单位根据拟任人选资格条件,按正科级、副科级、一般干部三个层次差额推荐,在“五评”量化评估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区分不同层次,再按得分多少,依据空缺职位1:3的比例差额遴选初步人选。然后把初步人选提交市委全会(扩大会)讨论,市委全会(扩大会)按照1:1.5的比例差额推荐考察对象人选。二是差额考察。市委考察组按照考察预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评价及形成考察材料等程序统一对人选进行考察。考察由考察组按照“同一标准、平等对待”的原则进行,具体做到了“五看五比”,即:看测评结果,比群众基础;看个性特长,比适岗能力;看素质能力,比发展潜力;看工作实绩,比政绩优劣;看社会评价,比品德状况。三是差额酝酿。考察结束后,市委组织部召开部务会专题听取考察情况汇报,综合评议分析,确定考察对象评价意见,并报书记办公会按1:1.5比例差额酝酿。书记办公会按差额一人或两人提交市委常委会票决。提任重要职位时,实行“5+X”征求意见模式,即市委书记分别征求市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四是差额票决。市委常委会在充分听取拟任人选考察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群众反响等方面情况后,进行无记名差额票决,最后确定拟任人选。人选确定后,再按程序研究岗位。
三、主要成效
实行“五评四差额”选任干部,打破了以往干部工作的神秘化,达到了选任制度更完善、选人质量更优化、选任过程更公开、干部群众更满意的多赢效果。
一是规范了干部选任行为。“五评四差额”引入了量化考核机制,综合吸收了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严格按照组织部门提出动议、市委全会初始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程序进行,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流程,环环相扣,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保证了选任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五评四差额”把过去的“少数人的专利”变成了现在“多数人的权利”的开放式选人,既增加了知人识人的准确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跑官要官现象。
二是激活了干部队伍活力。“五评四差额”选任干部,关了封官许愿的门,赌了跑官要官的路,破了熬官无为者的梦,为优秀干部走向领导岗位营造了良好环境,让能干事的干部上得来。通过“五评四差额”,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量化排序,每个层次干部都有多名人选供差额比较和筛选。选拔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重群众公认,凭实绩用人,真正实现了优中选优,树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工作上、干部上”的用人导向和干事氛围,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全市干部队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
三是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把扩大民主贯穿在“五评四差额”选任干部的始终,2012年,我市在第一次全市选拔干部时,先后有XX人参加初始提名,XXXX人参加会议投票推荐,XX人参加个别谈话推荐,向XX人书面征求了意见,干部选任过程及时通过相关媒体公开,为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更多知情、参与、选择和监督的机会,选用的干部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对这次选拔任用的X名乡镇党委书记和X名乡镇长满意度达XXX%。
第五篇: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经军委领导批准,总政确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军作战部队实行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副团职领导干部,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军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制度调整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运用考核和考试的办法选人用人,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虽然因时代背景不同,国家形态各异,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但其“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本质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被人们广泛接受。
我国古代在选拔官吏方面实施过多种制度。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即官位世袭制;两汉时期以“察举制”为主,按照一定标准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根据德行与才能将天下士人分为九等,品德高者可以从比较高的官位开始做官。隋代以后,考试被引入官吏选拔之中,形成了科举制度。这些做法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但选贤任能的思想对后人有可资借鉴之处。
考核与考试相结合,是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选拔军官的重要手段。英军采取定期全面考核与院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各级军官的绩、能、勤等情况。其中没有机会进入院校学习的陆军上尉必须通过晋升考试,海军少校以下军官在担任海勤指挥职务前,必须通过指挥能力和专业知识考试。德军要求军官晋升必须经过考核和考试,其中考试的内容包括军事常识和专业知识,考试结果对能否晋升起关键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选人用人逐步实行考试和考核。1984年,广州、宁波等地开始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199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正式提出,“录用干部要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1999年中组部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使这项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随后中央又制定了《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进一步规范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初步形成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目前,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职位已扩大到正司局级领导干部。地方这些做法,无疑为我军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
我军实行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目的是把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选拔出来,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确定考试对象、组织实施程序、结果运用等方面,应当从我军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军许多部队就改进干部考评选拔办法,在不同范围、不同岗位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海军一些舰艇支队在选拔副舰长班和政工班学员时实行“双推双评双考”,通过“双推”(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产生预选对象,通过“双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和“双考”(考核和考试),进行综合比较,择优确定送学对象。在总结部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总政2005年在部分师级作战部队进行了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副团职领导干部试点,在各个环节都摸索了一些实在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程和细则。这些都为逐步推行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
加强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制度建设,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这是我们党第一次鲜明提出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干部。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健全干部的考核制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渠道,全面真实地考核其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工作实绩的考核,以利形成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胡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变革特点,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加强军队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实绩评价标准和体系”,“军队能够自主调整改革的军官考评、选拔、任用和士官士兵管理等制度,更要抓紧进行。”这些重要论述,其精神实质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工作,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保证选准用好干部,以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
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实际步骤。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胡主席在2005年底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军队一些重要政策制度存在“两个滞后”的问题,并要求着力从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实行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是军队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个办法,把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结合起来,把组织考察、群众公论与个人能力素质展现结合起来,把采取传统考核方法与运用现代测评手段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考察评价干部,从制度上保证科学选人用人,提高考评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的全面发展。
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我军建设正处于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武器装备、作战手段、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是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促进官兵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转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的军人。”从目前我军的干部队伍现状看,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质偏低,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制约军队整体转型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瓶颈”。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健全完善干部政策制度,发挥政策制度的导向、调节和保证作用。实行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在坚持全面考核、注重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考察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特别是信息化素质。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干部提高能力素质、改善知识结构的紧迫感,激励干部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想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上来,不断改善素质结构,提高领导部队全面建设、指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是创新干部考评方法手段、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端正用人风气、形成良好导向的重要保证。选贤任能,不仅关系到部队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而且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用对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伤害一大片。把考试作为考评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素质考试这个硬杠杠,既“伯乐相马”,又“考场赛马”,能够更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更好地把广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上来,把工作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引导到谋部队长远发展、抓战斗力提高、解决官兵实际问题上来,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发展。
切实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实行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事关部队建设全局,涉及干部切身利益,政策性、导向性很强,上下都很关注,因此,必须下功夫把它做好。
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这项工作中要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考核工作由单位首长或政治机关领导带队组织实施,考试工作由政治机关牵头负责,考评结果由党委、政治机关组织评定,干部调整使用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无论是考核还是考试,都要突出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坚持以现役军官法和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等现行政策法规为依据,不能跑偏走样。既要认真学习借鉴地方经验,又要以我军现行政策法规为基础,充分考虑军队的性质和特点,不能盲目照搬照套。
在关键环节下功夫。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能否取得成效,必须抓好考核、考试以及依据考核与考试结果调整使用干部这三个关键环节。考核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坚持以实绩为核心,以德才素质为基础,对干部的德、能、勤、绩、体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考核方式要体现多样性,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作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结果要体现真实性,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德才表现和履行职责情况,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考试应突出科学严密。考试内容要体现岗位任职需要和信息化素质要求,注重考察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既要将考试成绩与干部使用挂钩,又防止单纯按分数用干部。
从部队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在范围步骤上,要从干部队伍层次结构的特点出发逐步推广。不同职级干部应有所侧重,高职级领导干部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试为辅,重在考察战略思维、宏观谋划和科学决策能力;团以下干部可加大考试比重,重在考察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内容设置上,要从干部队伍文化基础状况出发逐步拓展。既适应信息化作战发展需要和军事发展趋势,突出考察干部信息化素质,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军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的实际,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拓展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从部队担负任务和专业特点出发逐步规范,做到便于操作,实用有效,考出水平,且不影响干部抓工作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