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戏观察分析——对于区角材料的投放(大全)
对于区角材料的投放
一、案例
在每天的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自主的选择区域进行游戏,但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记的有一次陆旻彦小朋友跑过来和我说:“刘老师,穿窗帘的珠子没有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红珠子用完了,于是我马上拿出了另一种颜色的珠子来补充。后来我也观察了其他区域的材料投放情况,有一次我发现一名幼儿想去画妈妈的裙子时,但是他翻了一下材料后发现纸上都是别的幼儿画过没有完成的作品,后来他找不到白纸就走开了。
二、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在幼儿很积极的进行游戏的情形下造成的,孩子对我们新开设的区域比较感兴趣,而且对珠子的颜色也很有兴趣,更有一定的偏爱,很多幼儿喜欢用鲜艳的大红色来穿窗帘,所以很快的红色的珠子就用完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活动的开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材料,那么就不能要求幼儿有规律地来穿珠子了,同时由于孩子的偏爱也造成很多其他颜色的珠子剩下很多。第二种情况孩子在没有适合自己的材料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个区域,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孩子们在装饰瓷砖的时候并没有完成一件事再离开,从而才会造成后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三、措施:
1、区角材料的更新要及时。在区角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用手工纸、橡皮、铅笔、糨糊等这些工具。作为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每天区角游戏前进行一次检查,看看手工纸是不是用完了,铅笔是不是需要削,橡皮是不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找不到了。检查材料是否有缺损是每天幼儿进行区角游戏前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够顺利地进行区角游戏。
2、规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很多幼儿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就会离开,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指定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来制约,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也不会造成纸张浪费这种情况了。
3、教师适当的引导。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情况,教师要不断的观察幼儿,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引导。
第二篇:小班角色区角材料投放分析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
由于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及投放材料。现结合小班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了简单分析。
案例一:娃娃家小超市。
在小班娃娃家的小超市里面,教师根据主题《香喷喷的食物》与区角环境小超市进行了巧妙结合,在前期区角的材料投放中布置了超市的各种好吃的蔬菜、美味的水果、香喷喷的饼干。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小超市环境里面,是为了让幼儿在区角游戏情景中体验超市购物的感受;知道多种食物的名称,了解蔬菜与水果、糕点的区别。与主题相关进行的幼儿已有经验不断更新,对第二次的区角材料投放有了一些创意,幼儿能想出在超市买了食物该怎么做好食物呢?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加入了小厨房的餐具,这样是为了让幼儿在超市买了食物后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可以在超市里面买到半成品的食物;同时幼儿会根据超市里面幼儿的数量太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分工,比如有人推车买水果,有人卖蔬菜,有人加工制作美味的菜肴。在进入到第三个子主题“吃食物的学问”时,教师有意在娃娃家里面投放了一张大的幼儿操作台,是为了让幼儿愿意尝试各种食物,不挑食;在进入区角游戏后能按娃娃嘴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小勺子,练习用小勺舀起食物;体验包饺子过程中的合作与成功的快乐。案例二:娃娃餐厅
小班的角色区娃娃餐厅根据季节变化与主题环境《亲亲冬宝贝》相结合,在第一次材料投放时,放入一些冬季常吃的蔬菜、水果、点心。让幼儿一进入到娃娃餐厅中就知道现在是冬天了,冬天常见的蔬果有哪些。学会给蔬果分类摆放。结合幼儿吃火锅的相关经验,扮演小厨师设计火锅以后,教师在区角环境材料中投放了亿童餐具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时愿意大胆尝试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火锅;请“客人”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将娃娃餐厅家的环境有一个简单的布置,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第三次的材料投放,放入圣诞树、圣诞苹果、圣诞披萨。这样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区角环境的更新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让节日气氛在幼儿的心中越来越浓烈;投放的“新事物”让幼儿乐于去寻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醒“小厨师”愉快的给“客人”介绍新的菜单。
区角活动以其物化的操作使教师从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走了出来,也难怪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区角的开设,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和可操作的活动材料。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区角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小伙伴、好搭档,还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好导师。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使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更好、更科学。
第三篇:区角游戏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区角游戏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区域游戏:
(一)预设目标:幼儿在游戏时,学会安静,能和同伴一起玩。
(二)材料投放:
1、美工区:手工纸,水彩笔,蜡笔,橡皮泥以及绘画册等。
2、益智区:拼图,数字转盘,图形对应。
3、语言区:小图书,各种语言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4、结构区:各类塑料积木。
(三)活动情况分析: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都选择了区域各自玩了起来,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够相互帮助进行游戏,如:在益智区中孩子们都能三三两两的一起玩拼图,互相帮助。但是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声音很大。
(四)措施:
1、教师对游戏进行点评。
2、进行每周好宝宝评选,激励幼儿进取的心态。角色游戏:
(一)预设观察:公共汽车站
(二)材料投放:小椅子、车票
(三)活动情况分析:角色游戏开始了,幼儿进入各个活动区域开始活动了,汽车站的人还真多阿!游戏井然有序的开展着,其他小朋友帮助司机和售票员排座位,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司机怎么不见了,售票员也不见了。
(四)措施:
1、教师对游戏行点评。
2、让幼儿说说自己在公共汽车是的情景。特色活动:
1、玩沙区
预设目标:孩子们在沙坑里合作能力。
材料投放:玩沙时用的勺子,小桶,铲子等等。
活动情况分析:孩子们来到了玩沙区,纷纷拿了玩沙工具各自结伴的玩耍,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有的做了沙滩,有的做了沙山,还有的做了沙房等,都在比谁队的山最高开心极了,相互合作的比较愉快,但是个别幼儿会将沙子弄在其他小朋友的身上。
2、草地
预设目标:能结伴地利用器材在草地上一起玩耍。材料投放:若干轮胎,滚筒等
活动情况分析:活动中,孩子们都拿了轮胎
或滚筒各自在草地上玩了起来,他们有的把轮胎一个接一个地放在地上跳,有的在小山坡上把滚桶往下滚,有的在山上比赛谁把轮胎滚得远等。
3、阅览室
预设目标:能爱护图书,正确地翻阅图书。材料投放:各类图书等。
活动情况分析:在阅览室里,孩子们各自拿了图书,并找了空位坐了下来,开始时挺好的,很安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没心思地静下来看书,而是走来走去。但是大多数孩子在爱护图书方面,还可以,只有数位孩子在这方面做的不好
3、美工室
预定目标: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有创意地制作。
材料投放:橡皮泥,彩纸,剪刀,蜡笔,水彩笔,绘画纸,各类可利用的废纸等。
活动情况分析:活动中,孩子拿好了材料进行各种形式的制作,有的孩子利用橡皮泥做了蛋糕、汤圆、饺子、馄饨、各种水果等等,有的孩子利用蜡笔,水彩笔画了春天的景色,还有的用彩纸和废纸做了灯笼,太阳花等等,他们都玩地很投入,而且很安静。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大多能把材料放到相应的地方去。
第四篇:小班区角游戏观察反馈
小班区角游戏观察反馈
幼儿表现:
区域活动又开始了,宝宝们都兴奋得选择了自己喜欢玩的区角活动,没过多久,我看到了建构区的雪花片满地都是,于是我对他们说:“宝宝们,雪花片怎么可以都扔在地上呢?快点捡起来。”李桌霖马上蹲下来捡了,松松看到了也捡了,就连玩橡皮泥的小朋友也过来帮忙了,但是我一看地上的雪花片有增无减,他们似乎忘记了搭建,只顾跟小朋友争着在地上爬了,教室里一团乱。我看这样下去不行,突然灵机一动,“大家快来看啊!外面下雨了怎么办?”很多小朋友都说快点躲起来,我说;“那躲到哪里去啊?”静莹说:“躲在房间里。”“恩!宝宝你真聪明,那我们现在用这些雪花片搭建不同的房子,然后一起躲起来,不被雨淋到好吗?”这时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他们都拿着雪花片开始搭建。
分析:
小班的幼儿自主性比较差,规则意识也较差,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在开始时我以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捡完了雪花片再玩,他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又喜欢“随大流”,看到别的孩子都在捡,他们也跟着去做,导致最后情况突变,对雪花片的搭建失去兴趣,只专著在地上的热闹。
构想:
但如果我用一种榜样的方式让他们重新对搭雪花片产生兴趣,这样不仅他们手眼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发展,也体验了初步的成就感。
第五篇:区角游戏
区角活动 1.定义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2.设置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3.创造性游戏
人们习惯于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这种分类的方法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是有利的,对于教师的具体操作也是有利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各种游戏。但它同时也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造成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两类游戏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幼儿园教师对两类游戏的本质区别及功能缺乏认识,各类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作用也认识模糊,把两类游戏放在一个水平上来相提并论,致使幼儿园教师在重上课、轻游戏的同时,出现重有规则游戏、轻创造性游戏的局面。要么认为幼儿园游戏就是教学游戏,以组织有规则游戏来代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么将两类游戏在时间上、空间上截然分开,一段时间开展有规则游戏、另一段时间开展创造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有规则游戏基本上能得到保证,而体现幼儿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则很难得到保证。
第二,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学游戏时,往往利用有规则游戏的名称,将教学内容冠以游戏的形式加以传授或复习巩固,其目的是使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如“科学游戏”、“计算游戏”、“分类游戏”、“语言游戏”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在游戏中强调外加的规则,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享受不到游戏的自主与快乐。造成幼儿园上课与游戏无法区分,都以上课形式出现的局面,幼儿则认为这种游戏是上课的游戏。
第三,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的功能。
认为创造性游戏就是具有创造性,而有规则游戏就是有规则的。这样理解势必造成除了创造性游戏而外,其他游戏都是没有创造性的游戏;除了规则游戏,其他游戏都是没有规则的游戏。显然,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将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正确理解与组织。
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
创造性游戏其自由玩耍的意思与英文“play”意思相似,有规则游戏其有组织的意思与英文“game”相似。而“play”与“game”二者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作为名词前者表示“玩耍”、“娱乐”、“轻松愉快”等意思;后者表示“游戏”、“比赛”、“遵守规则”、“照章行事”等意思。作为动词前者表示“玩”、“扮演”、“轻快移动”、“不规则的自娱自乐”、“秘密行事”等意思;后者表示“赌博”、“投机”、“碰运气”、“追求共同目标”等意思。由此可见:创造性游戏的本意是不追求外在结果的自由玩耍,它强调的是自娱自乐;有规则游戏的本意是遵守规则的游戏、追求共同目标的比赛,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了区分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创造性游戏称做玩耍游戏(也有称之为纯游戏),将有规则游戏称做规则游戏或竞赛游戏。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玩耍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验,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只是简单的系列而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儿童可以一会儿这样玩、一会儿那样玩,一个角色不参加并不会影响玩耍游戏的进行。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取别人的态度,并允许其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关的事情;规则游戏则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人而无法进行下去。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例如:儿童玩“娃娃家”、“医院”、“戏院”等游戏都是对这些主题角色的模仿。以角色的方式来玩耍,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生活的成员。儿童在规则游戏中所运用的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是已经内化为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中的经验。例如:儿童玩“跳房子”、“捉迷藏”、“玩泥沙”等游戏规则必须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否则游戏无法玩下去。
从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玩耍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化的,采纳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游戏行为发生。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游戏者必须接纳同一个规则,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人格。而规则游戏是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景,儿童完全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自己特有的性格在游戏中逐渐显现。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联系
在儿童看来游戏就是一个整体,并无什么区别,要是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只是名称和玩法的不同。例如:“过家家”、“跳房子”、“猜谜语”、“搭房子”是游戏的共同组成部分。就好比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人的属性。玩耍游戏和规则游戏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年幼时最先出现的游戏是创造了许多看不见的、想象性的伙伴,并把这些伙伴作为玩耍的对象,一个儿童可以扮演成妈妈、老师、警察等。游戏的乐趣在于模仿他人、扮演其他人的角色。随着年龄的逐步长大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兴趣在于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规则在游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都让他们感到“开心”、“好玩”。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在什么地点、和哪些人玩等,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游戏带来的愉快和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在成人看来,儿童的游戏是杂乱无章的。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它们是有序的。一个封闭的空间时常被他们标示出来,物上的或是观念上的,都从日常生活中被圈化出来。在这个空间里,游戏举行、规则通行。游戏一旦结束,幼儿立即会回到现实。儿童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儿童就是游戏,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通向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