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论文:公选干部应坚持三原则+注
公选干部应坚持三原则 注重四问题 防止五倾向
干部队伍建设事关党的兴衰成败,是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公选干部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因而探索建立一项完备的人事制度,进一步优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不断拓展和深化公选干部的渠道、方式、程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选干部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干部管理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公选干部实质是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程序进行,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反映党委意图,符合组织原则。
二是群众公认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党的干部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检验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将群众公认作为公选干部的重要原则,实质是还权于民,真正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的“四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党选拔干部历来重视群众公认,这可以实现“在多数人中选人”和由“多数人选人”,有效解决干部选任中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存在的组织认可与群众认可不对等的问题,真正体现干部选任“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三是本人意愿原则。干部职能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绩效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公选干部的根本动因就是为了选拔出符合岗位职责需要的领导干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通过特殊方式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因此,在公选干部时要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充分尊重本人意愿,通过竞争性选拔,实现干部个人意愿与组织选拔的有机结合,激活“人”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使符合岗位条件要求,想干事、能干事、干得好事的干部走上相应的领导岗位。
二、公选干部要注重四个问题
一是注重参选条件设置。参选条件设置决定目标范围,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公选结果的好坏。公选由干部“自当伯乐、自找目标”,干部提名权由组织转移到了个人,在人选资格条件的设置上,岗位职能需要的资格条件和参与人员的范围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权衡,做到既保证有一定的人选参与竞争,又进行合理限制。条件设置过于宽泛,范围越大,竞争越充分,成本也就越高;条件设置过于狭窄,范围太小,竞争不充分,又难以实现好中选优,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参选条件设置既要做到因岗设置,又要进行合理限制,找准支撑点,把握好结合点。
二是注重样本选择。公选样本的选择即选择在哪个程度上“还权于民”,由哪些人来执行“选择权”。不同范围的人参与推荐和参与不同层次的推荐,都将直接决定选任的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样本选择要与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相容,有可操作空间,不能有悖于现行的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样本选择的范畴,参加推荐和测评的人员要确定一定的范围和数量,使其具有广泛性,就某一职位而言或是某一领域而言,公选应避免用同一模式、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推荐测评,防止可能出现的“公认不公”现象。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好样本选择的主体,参与公选干部的代表要具有代表性,不仅要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更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诚信品质,要能从大局考虑,从发展出发,客观公正地推选出组织上和群众都满意的干部。
三是注重收缩系数比例。公选的最终目的是“择优”,这就涉及收缩系数比例问题。岗位不同,参与竞争人数的比例就可能不同。在首轮“海推”中,通常选择得票率居前3名或前5名者作为下一轮推荐对象。而在第一轮推荐中往往设置为“只能推荐1人,多推荐无效”,有可能得票率居于前3名或前5名的总得票率也相当低,即使可以同时推荐3-5名,得票率过半的几率也很小,体现不了“群众公认”;第二轮民主推荐相对集中,反映干部群众的真实意愿,是决定选任结果的真实度和可信度的关键因素,将其收缩到一个合理范围是公选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一般为各级常委、正职领导干部、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其他代表,做到了“由多数人选人”,但从人数上看各级常委和正职领导干部占少数、副职领导以及其他代表占多数。一般采取4︰4︰3或3︰3︰4不对等比例,这种比例容易导致干部群众产生“公选还是这么回事儿”的反感情绪,采取1︰1︰1比例更能体现群众公认。
四是注重公选层次。公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群众的真实意愿,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从便于操作考虑,应注重公选层次。从岗位职责看,公选比较适宜于专业性强的部门领导职位的选拔,专业性相对要求不高的,公选反而不易把握;从领导职务层次看,公选适宜于副职的选拔,正职的选拔更侧重于组织委任。从领导干部个人特性而言,讲原则、有个性、有水平、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往往人缘不好,公选得票率低,而“和稀泥”的老好人、善“活动”的干部很有人脉,得票率高。因此,共性的干部适合由公选产生,个性的干部适合由组织委任。
三、公选干部要防止五种倾向
一是科学分解权利配置,防止权力失衡。公选干部有效地将权力配置给了个人、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常委会,公开报名实现提名权由组织转移到个人;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也将选择权由机关和领导转移到更多人;常委会票决表明党委常委会仍然是重要的权力配置主体。相对于过去干部任用中权利配置高度集中于党的常委会,公选是一大进步。干部选拔任用权的科学配置进一步提升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落实了干部群众的“四权”,为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在扩大民主的同时必须坚持集中,公选干部必须确保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规避责任。公选干部扩大了民主,对防止少数人说了算,特别是防止“一把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但公选环节增多,使责任主体更加模糊,一旦公选的干部出现问题,不好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同时,由于公选干部有时是因岗选人,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甚至成为有的领导规避选拔干部责任的工具。
三是适度开展干部公选,防止顾此失彼。《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的领导职务。公选干部打破了地域、行
业、部门界限,利于优选人才。但由于公选干部成本高,程序严谨而繁杂,一时要全面推开还有难度。因此,要把公选同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系起来,既发挥它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局中,与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防止因公选而淡化其他选拔任用方式。
四是科学进行考察评定,防止重才轻德。公选干部往往使学识、才干、能力比较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但如果忽略或淡化考察评定,就有可能选出思想表现不是很好,作风不是很实的干部。要真正通过公选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就必须要把好考察关,细化考察内容,扩大考察范围,优化考察手段,创新考察方法,收集到真实情况。
五是完善培养使用机制,防止选育脱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拓展选人用人视野,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选的干部一般都比较年轻,他们基本素质好,可塑性强,有朝气,能力突出。但新的岗位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要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做出成效,达到公选的目的,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管育机制,加强培训,跟踪管理,多压担子,促其尽快成长。特别是要完善试用期制度,对经过实践检验,确实不能胜任现职的,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交流或降职。只有这样才能让公选的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篇:组工干部应树形象要坚持“五要”
组工干部应树形象要坚持“五要”
在今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郭开朗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从优配备,从高要求、从严管理,进一步树立公道正派、开放开明、务实负责、严谨守纪、无私奉献“五个形象”,努力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树立和展示这“五个形象”,要求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
一要讲党性、求正气
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核心,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组工干部要讲党性、讲原则,牢固树立公平公正选人用人的理念,在人才选拔任用上,要全面地了解干部、公正地评价干部、合理地使用干部,要把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工作出色、甘于奉献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把公道正派的要求贯彻到组织工作的各方面。
二要敢开拓,勇创新
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工作生命力、创造力所在。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前,组工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最新的理论、最新观点、最新的思维武装、引领自己。要善于借鉴和吸收优秀理论成果,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开辟组织工作新局面。
三要办实事、求实效
求真务实是组织工作有序开展和取得胜利根本保证,是理论转化为成果的决定力量。组工干部要落实责任制,要把责任和责任制相统一、把履职和问责相结合,增强责任心和责任感。做到实话实说、实事实办、实情实报,要严厉杜绝“雷声大、雨点小”、“虚做文章、空喊口号”等现象发生。要推行组织工作精细化管理,善于制定选定工作方案、及时跟踪把握工作进度、客观总结评价工作成效,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求得实效。
四要守纪律,讲原则
严格管理组工干部,是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工干部要视原则和程序为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原则不动摇,坚持程序不走样,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按党纪党规办事,不能拿党的原则做人情交易,以权谋私。工作中要谨严慎行,坚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办的不办,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要竭尽全力履行,做不到的事情不轻易表态。要加强自律,强化公仆思想、淡化权利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五要亮品行,乐奉献
组工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强化奉献意识,提升道德境界,积极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典型学习,不断加强政治品质的锤炼,在言行上做表率,始终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别人。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听民声、排民忧、解民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讲奉献、不求回报,默默付出,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葆党员干部的本色。
第三篇:组工干部应坚持十要
组工干部应坚持十要
2008年11月10日10:11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
公道正派是一种政治品质,也是一种思想境界。组织部门应当把公道正派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把“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到日常的一言一行。
首先,头脑要清。政治上清醒坚定是坚持公道正派的基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始终做到公正无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要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始终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头脑清醒,还要认清自己的岗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别人往往会“高看一眼”,但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因此而飘飘然,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组工干部必须强化平等意识,不能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工作交往中一定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耐心细致,文明礼貌,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可信。第二,眼睛要明。做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要求组工干部主观上要有公道之心,客观上要有识人之能。组工干部必须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把握问题、驾驭矛盾的能力,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干部。不为表面现象、虚假情况所迷惑,不被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或说假话、搞浮夸的人所蒙骗。做到明辨是非,慧眼识才,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第三,耳朵要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准确地了解干部、识别干部,就需要
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既要听取单位领导对干部的评价,也要了解群众的反映;既了解八小时以内情况,也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既注重多数人的肯定性意见,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否定性看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真正看准干部,从而用好干部。
第四,嘴巴要严。组织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强,涉及组织人事机密较多。与其他部门和岗位相比,组织部门的职业道德更为严格地体现了组织纪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因此,组工干部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说话都要慎重,特别与人交往和在公开场合,要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决不能信口开河,透露机密,跑风漏气。第五,手脚要净。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组工干部坚持公道正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考验。加强道德修养,严格廉洁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古人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组工干部只有清清白白地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做事,才能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如果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就难以按规矩办事。因此,作为组工干部一定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在各种诱惑面前,手不为其所伸,脚不为其所陷,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第六,心态要稳。“清心省事,居官守身”。组工干部应做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保持一种平静心、平常心,祛除各种杂念。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经得住名、权、利的考验,表现出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怀。每个组工干部都要经常
想一想进组织部为了什么?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什么?在群众中的形象是什么?经常反省和剖析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要有一种甘为人梯、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甘当无名英雄。
第七,腰杆要硬。坚持公道正派要有决心和勇气,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办事。对用人中的不正之风,要敢于抵制;在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和错误处理时,要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说公道话;面对跑官风、说情风,不仅丝毫不为所动,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遇到个人意见、看法与上级领导不一致时,要如实反映情况,不能唯唯喏喏,明哲保身。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公正地评价干部,准确地推荐干部,合理地使用干部。
第八,双腿要勤。组织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每个组工干部都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干部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倾听党员干部的意见与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诚地为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服务,以实际行动增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亲和力。
第九,脚印要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组工干部应有的基本品格。调查了解情况要如实向组织反映,不能报喜不报忧;对干部和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要如实向领导提出;对研究部署的各项工作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要力戒形式主义,严禁弄虚作假,防止做表面文章,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走过的路、干过的事,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十,形象要好。严格出人才,出效率,出形象。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来自于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来自于组织部门的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组织部门对组工干部的教育要加强,管理要严格,监督要经常;组工干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学习讲自觉、工作讲质量、说话讲文明、办事讲效率、干事讲奉献、廉洁讲自律”。只有这样,才能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的部门,使组工干部真正树立清正无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领导论文:坚持“四个创新”加强干
坚持“四个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各级干部队伍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选拔任用、学习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新任用,不断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切实规范干部任用工作,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是严格程序,科学选人。着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进行选人用人,坚持做到“两公开”、注重“三结合”、推行“四差额”,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二是紧扣大局,科学选人。围绕全县对接大交通和加快灾后重建的工作大局,坚持在灾后重建和大交通建设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培养锻炼干部,及时为交通、建设等主管部门和重建任务较重的乡镇充实领导力量。三是创新机制,科学选人。探索建立科级领导干部“缺位公选”制度,打破干部身份和体制限制,面向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笔试、面试、体检和组织考察,公开选拔科级领导职位的优秀年轻干部。创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推行“海推”提名制度,“海推”产生领导干部人选。
2、创新培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水平。一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政治素养培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举办县级部门和乡镇宣传理论骨干培训班、副乡镇长培训班,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紧扣工作重点抓能力培训。紧扣灾后重建和服务大交通、对接大交通工作大局,选派相关科级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经济专题研修班学习;选派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多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省、市委党校主体班学习培训,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笔记调阅制度、学历学位奖励制度、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抓培训。坚持集中培训、外派学习、上挂培养、下派锻炼、自我提高等数措并举抓培训,坚持在乡镇机关上派干部到县级机关学习锻炼,从县级机关选派干部到村任职、驻村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家部委和省级机关挂职学习,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干部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使干部队伍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3、创新管理,不断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一是大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干部工作法规制度和整治工作要求大宣讲,制定出台治理干部推荐拉票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逗硬落实信访举报畅通制度和核查制度,切实维护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二是积极落实从严管理干部各项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干部管理规定。逗硬落实干部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回复组织函询制度、问责追究制度等各项制度,不断强化干部监督工作执行力。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信访稳定等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乡镇和县级部门的干部,启动问责程序;对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全面加强群众信访工作。坚持开门办访、超前理访、责任督访、优政结访。积极化解老难信访件,做到有访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切实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实效。
4、创新考核,不断激发领导干部队伍活力。坚持崇尚实干的原则,建立健全“老实人不吃亏、投机者不得利、太平官不太平”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全面推行以工作实绩考核、动态跟踪管理考核、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特别注重了解干部平时履职,落实上级交办的重点工作、阶段性重要任务以及处置应对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注重群众评价和动态考核,加大“治庸”和问责力度,调整不胜任、不作为干部,建立健全干部正常退出和任用纠错机制,对任用不恰当和公信度低的干部进行调整,注重人文关怀,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妥善解决部分长期在乡镇工作干部的职级待遇问题,充分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第五篇:领导论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工信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工信
最近,省直机关工委组织部、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对由原省经委、省信息产业厅、省中小企业局、省国防科工办合并组建的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省工信委组建之后,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极其严峻。一是队伍庞大。组建后机关人员324人,其中厅级领导17名,机关干部264人,工勤人员43人;委属单位185个,职工14366人,全委党员近3100名。二是人员臃肿。合并后,原单位处室特别是综合处室绝大部分被精简,原有的四套办公室、财务室、人事处、研究室以及机关党委等被统一分配,只保留一处,富余人员向何处去?成为工信委党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三是办公地点分散。一个机构分五处办公,难以形成合力,上级精神和党组决策难以得到及时传达。四是交流困难。各个单位的特点,习惯各不相同,大家互不熟悉,包括班子成员之间彼此都不了解、思想交流难度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默契。五是疑虑重重。机构精简后多数人担心被降职使用,怕被分流到下属单位,失去“铁饭碗”。面对重重困难和诸多问题,委党组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及思想认识入手,融通感情,化解矛盾,用真心关心干部职工,用真情温暖干部职工,用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引领干部职工,在干部职工之间架起一道凝聚人心的桥梁,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实践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年多来,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全委上下出现了团结和谐、维护维定、奋发向上、推动发展的新局面。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以思想交流为切入点,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省工信委组建伊始,党组一班人就分头带队深入所属办公区,采取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广泛谈心等方式走访看望干部职工,了解每个人员的真实想法。同时,还深入直属单位进行调研,把党组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个干部职工,为机构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党组还制定了《关于加强机构改革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委党组关于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如
何搞好机构改革,以及在机构改革中应该抱有何种态度”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推进机构改革,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政府部门科学发展能力的需要,又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需要。干部职工树立了良好的心态,切实增强了搞好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调查,竞争上岗期间,党组成员分别与干部职工谈心300多人次。上岗后,委党组又面对面与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集体谈话,并向他们赠送了《廉政提示书》,勉励他们做勤政廉政的好干部。
——以开门搞改革为闪光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注意分析和了解思想动态、掌握各类人员的思想反映,引导和帮助大家解决好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保持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尽最大努力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党组成员的共同心愿。为此,党组确定了开门搞改革的工作思路,使每个干部职工既成为机构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又成为机构改革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一是开门广纳谏。抓住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有利时机,深入各处室和所属单位,通过下发征求意见表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了解大家的意愿和要求。经过疏理共归纳七大类70多个问题,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二是开门定方案。为使出台的方案体现较强的公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党组在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把每个工作环节、每项工作流程设计,都置于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消除了大家的顾虑。三是开门搞改革。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从思想发动、组织报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环节,都让干部职工全程参与,充分行使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让大家心悦诚服。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党组还努力为大家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做到既稳定了大局,又尽力满足了个人的要求,基本实现了普遍满意。四是开门定纪律。制定和下发有关文件,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要求,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以尊重人的发展为重点,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为充分发挥机关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减少人员安排上的压力,党组从多渠道入手抓好人员分流工作。一是拓展部门职能。把丰富管理职责作为扩充人员编制的突破口,强化对石油、电力等监管,细化工业全流程的管理,增设相应管理机构,使工作职责更加明晰,管理手段更为有力,门类更趋专业,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二是广辟人员安置途径。积极寻求各
有关单位的支持,在省编办的帮助下,先后向省技术监督局、省体育局、省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和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输送机关干部40余人,有效缓解了人员的安置压力,也为走出去的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协调做好编制保留工作。将缩编比例由最初核定的20%协调有关部门确定为15%,为人员合理安置提供了保证。四是积极稳妥地安置人员。充分考虑职工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要求,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同志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对合并岗位的人员尽最大可能积极争取政策,妥善给予安置;对符合竞岗条件的同志,鼓励积极参与,并本着公开、竞争、择优原则进行任用;对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同志,在完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安排好岗位,尽量让干部职工满意放心。机构重组中所有人员特别是科处长以上人员都得到了合理安置,未出现一起因人员安置引发的上访和信访事件。
——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工信委的干部职工来自职能不同的四个单位,行业特征和文化特点各不相同,针对彼此互不熟悉和办公地点分散的实际,党组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省直机关运动会,举办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赛、安排优秀公务员集体疗养等活动,活跃和丰富机关的文化生活,促进干部职工的思想融合和工作融合。另一方面在全委组织开展工信精神大讨论,紧紧围绕如何团结共事,如何推进机关文明建设和工信事业发展等寻求共识,并最终综合凝炼大家的智慧,形成了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的“创新求实、高效廉洁、团结和谐、争创一流”的工信精神。在工信精神的激励下,机关上下形成了新的风貌,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的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三定”工作到位后,党组进一步营造机关文化氛围,组建了机关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为每个处室配备了小型健身器械,设立了机关文体活动室,配备了台球、乒乓球、跑步机等设施,为大家健康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创建,机关还组织开展了干部演讲及征文等活动,深化了机关文化的内涵。2009年末,机关党委对机构组建以来的论文成果进行了评选,获奖的53篇优秀论文,反映了全委同志对工信事业改革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对工信集体的挚诚热爱。2010年春节,工信委举办了以弘扬工信精神为主题的迎新春联欢会,大家激情涌动,以不同的方式抒发了共同的心声,工信精神瞬间得到了升华,形成了工信之魂。
——以提升素质为落脚点,增强党组织的推动力。以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为
载体,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是机构改革以来党组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机构重组后,工信委随即创办了以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材料》内刊,以传递信息和思想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工信论坛》。创刊以来,共征集各类文章53篇,编发学习资料65篇。干部职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工作体会,为工信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丰富了知识结构,提升了理论水平,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党组明确提出,在学习方面,要把理论武装作为干好工作的根本前提,加强政治学习,做到政治上成熟;加强业务学习,成为部门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为保证学习的规范化、常态化,工信委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制定了《2010年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等五个专题开展学习研究,较好地推进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保证。
省工信委组建以来,以提高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为先导,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为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大胆破解改革和发展“两大”难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思考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用党组织的真心、真情、真意温暖干部职工,是催生工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重组以来,党组在政治上关心干部职工,在生活上帮助干部职工,在工作上爱护干部职工,在事业上支持干部职工,用春风化雨般的工作凝聚人心,得到了干部职工的拥护和认可。在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坚持做到尊重民意与实现党组意图相统一,干部能上能下与合理安排使用相统一,干部任职双向选择与发挥专长优势相统一,最大限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意愿和要求。正是这些富于人性化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奠定了工信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思考之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保证工信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工信委干部职工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但他们在短时间内很快就融合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信精神,并付诸实践。干
部职工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甘于奉献,和谐共事,坦诚相待,真正成了全委“一家人”。党组在任用干部时,唯才是举,任人为贤,没有亲疏之分,内外之别,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使每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每一个人的才华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在干部职工的眼里,党组就是一杆秤,一颗定盘星。一年多来,党组每做一件事、一项重大决策,都问心无愧,对得起党和人民,无愧于工信事业,并能经得起群众的评价和岁月的考验。
思考之三,用制度规范行为,是强力推进队伍建设的最好“良药”。一支优秀的团队,不仅需要有一种先进的文化来引领,和谐团结的力量来推进,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做保证。为保证机构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工信委制定了《党组干部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机构改革的几点纪律要求》等制度,对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信委组建以后,党组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种决策行为,如《党组议事制度》、《委务会议规则》、《政务管理规则》、《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制度。委党组还及时下发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等书籍,为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和权力的规范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