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1
读书心得: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该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
“把你送到小班去”是《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中的一个,看到这句话,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啊,面对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这句话我也说过,而且不止一次的说过,这句话可以使吵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使不肯午睡的孩子安静入睡,不肯吃饭的孩子在极不情愿的状态下吃完饭,但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藏着些什么呢,看了书中的案例分析,我才知道了这句话对幼儿有着多方面消极影响,会对幼儿的心灵带来很深的伤害。
影响一:“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它否定了幼儿原有的社会自我概念,意味着他不再属于自己原来的群体,当幼儿知道自己不再属于这一群体时,就会感到孤独、恐惧,还会幼儿他们强烈的反感、抵触情绪甚至怨恨等消极心理。
影响二:“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它会损害保教人员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幼儿也会因为这句话而对保教人员失去信心,对于保教人员来说,她只能将受到惩罚的幼儿送到小班去一时,而不可能将幼儿一直送到小班,幼儿终究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班级中,因此只要有过几回把幼儿送到小班去,再接回来的经历之后,受到惩罚的幼儿和其他幼儿会目标,送到小班去后还是会回来的,说明老师在撒谎,这极大地损害了教师在幼儿中的形象,以后幼儿会对老师的话产生怀疑。
影响三:“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对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和威胁,只会起到一时的作用,却很难让幼儿明白自身问题的所在,以及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他人造成了什么作用后果,根本无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及道德水平的提升。
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以《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中》的细节为警示,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将点滴的细节凝聚成教育的硕果。
第二篇: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李宸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本学期我看了《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书籍,感触颇多。
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在近几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恰好似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内容十分精彩,但美中不足的是偶尔会犯“口误”,大部分的教师语言方面表现的比较随意,是因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只有备教学内容和环节,而忽略了师生语言的设计。科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简明、准确、流畅、科学性外,还需要风趣和幽默,才能让学生在抽象和平板的知识中体会到乐趣,提高课堂实效。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半岛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得当,通过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的语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兴趣倾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情绪和障碍,作为教师就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一味地讲下去,使学生听了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科学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恶性循环。学生处于何种知识水平上时,教师就必须用学生易懂的术语来阐述。
教师的语言还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某些教师在上课之前看过某则新闻报道或事件,而在上课时会一不小心的联系起来,当然如果是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还好,但是大多时候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导致学生的思维与课堂脱节。更有甚者遇到一些家庭或同事之间的一些矛盾,带着这种心态在课堂上很容易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本学期所接触的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对我的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上仅就我所理解的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出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读书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教育问题。这个新教育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教育,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育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
动, 而“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习,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 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习的,一点一点来, 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 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 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习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 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 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习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四篇:读书心得原创
安静读书,淡泊为人
——假期学习读书心得
鸡西实验中学徐爽
平时工作时,又要上课,又要处理班级各项事务,经常在琐碎与忙碌中“偷得平生半日闲”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从小说到散文,从短篇到巨著,从纯粹文学到教育理论,我都能从中有颇多的收获。即使有时忙起来没有大块时间,我也坚持订阅《读者》与《青年文摘》等文艺杂志,在零星时间与空间里,拓展一下自己的眼界。每一次沉浸在书中的时光都过得特别充实而愉快,使我的心灵有更宽阔的广度与更沉静的深度。
难得有长假,大块而没有干扰的时间给了我一次在书中畅游的阅读盛筵。
我为自己制定了系统的读书计划,以专业为主,文艺为辅的原则,使业务学习与兴趣拓展达成一种平衡。
我选择了《逻辑学》作为业务学习的重点,因为逻辑学是中文专业重要的一部分,只是现在很多大学都忽略了中文系学生这门课的需求。因为在大学时,学校并没有系统开设《逻辑学》,所以我对这部分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与研究。而逻辑学这门学科对教师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判断推断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选择在这个假期里自学《逻辑学》。
开始时我还踌躇满志,觉得一个假期可以把《逻辑学》整体学习一番,结果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浅薄。《逻辑学》语言简洁,概念严谨,内部结构也环环相扣,阅读难度不大,理解难度较高,知识点密集繁多,要求掌握与记忆的东西也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所以学习时进程迟缓,一个月结束,我才将序言“什么是逻辑学”,语言的用法,定义,命题与语句,论证、前提与结论这些基本概念读完。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挥洒过后的激情与狂热,激发了我对逻辑学的热爱,也激发了我对逻辑学与科技说明文、现代文阅读等文学阅读理解之间的同异之间的探索的兴致。虽然假期结束了,但是我的《逻辑学》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文学类的阅读,我选择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周国平散文,并且计划重读《红楼梦》。与《逻辑学》相比,文学类的阅读于我而言更游刃有余,也更放松一些,而且在春节出行的旅程中、客居时都可以排 1
遣无聊寂寞的时光,增添许多情趣与兴致。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节处理的新奇与语言的幽默风趣见长,我希望通过这类书籍的阅读可以使我保持一颗乐观积极之心,并且可以将诙谐幽默纳入自己的教学语言之中,使课堂更为生动与精彩。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语言只是流于表面的浮华,那么幽默也只是成为一种轻薄与肤浅,永远缺乏智慧的深度。因而,我同时选择了周国平的散文,周国平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他在哲学领域深入的探索,使得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理性的色彩与光辉,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睿智思考。读他的文字,会让人忘却世间的纷扰芜杂,使人的心灵得以有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清澈与明达,在文字中经历一番不凡人生,并从中对生活有了深刻的审视与体悟。这也是周国平文字与人格的魅力所在。
而《红楼梦》,是我一直的最爱,常读常新,常阅常叹,溢美之辞别人已说得太多,而我总在曹公笔下沉默又沉默,只会随人物悲欢或唏嘘感慨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读《红楼梦》,是我对自己的一次灵魂排毒,使自己远离世俗,远离碌碌,远离一切平庸,把心放空,放静,放洁。再走出时,我才能有面对尘俗不肯随波逐流的勇气与执着。
安静读书,淡泊为人,也是我读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得了。在快餐文化风靡来袭之时,能有一份安静读书的心境,才能保有一席淡泊为人的澄澈天地!
第五篇:读书心得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宁阳八中
王红
在读完《细节决定成败》几天后细想,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在工作当中,很多事情做的好与坏往往就在细节之上。“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我在学习《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也有同样的感想,同样的体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道理。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对那些平时工作中被忽略的小节、见怪不怪的小事,引起了高度重视。我们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犯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可缺少的基础。”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做事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首先要有行动,行动最能发现应关注的细节所在。任何一件事都是由一些细小的“琐事”组成的,正因为行动,我才发现原来“琐事”是最多的。也就是因为行动,我们常在做事情的时候,发现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细节。而光说不做是假把式,光说不做就会把真正的细节抛之脑后,就像老鼠部长提议给猫挂铃铛,以绝后患,大家一致叫好,最后一哄而散,忘了最重要的“谁去给猫挂铃铛”的细节问题。假若老鼠们真去给猫挂一下铃铛,也许就不会认为这是个好建议了。所以说,行动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细节所在 行动是保证细节落实的关键,对细节的理解和重视再多,如果没有行动,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小的事,只要做了,就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不做,事情还是事情,不会因为我们而自己做完。只有完成细节,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一个“做”字就是细节落实的关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里也强调一个“做”字,把最平凡最简单的事情做完,抓住“落实”才能保证“细节”成功,从而决定整个成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所在,把“行”字摆在首位,因而改名陶行知。“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这就是行动和
细节之间关系所在。
行动是完善细节的药方。如何完善细节,做得更好?就需要不断的实践,通过实干和行动来得到证实。一点一滴的改变就是从细节上不断完善,通过行动来做得更好。与此同时,行动还可能弥补一些疏忽。比如有时我们因为一些管理没有引起重视,产生了疏忽,但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标准的来行动和执行,也会避免忽视细节的代价。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更应认识到做一名执行者,按章落实的重要性。重视行动,是要在重视细节的基础上来做的。“1%的差错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只有我们在“行”字上把1%的差错避免了,才能发挥出行动与细节完美结合的作用。
注重细节也是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充分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谈何注意细节,把小事做细。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管理细节的用心。对敬业者来讲,凡事无小事,间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积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是一钟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如果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这个人对工作就会缺乏认真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和敬业的精神,这些人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不会主动去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去创造工作;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能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用心去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其实认真做事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体会也是比较深刻。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显而易见:如果谁忽略了细节,谁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谁在细节上用足了心,那么,就可能赢得非凡的人生。“细节”所诠释的是我们在既定的目标下细致的做好我们应做的每件事,或者是我们不经意的在一种境况中通过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做好细节于事、于人、于己,所体现的都是认真负责。
所以作好本职工作,作好细节,作好自己,得益的仍然是我们自己。不说姿态多高,能越过自己,看得更远些,就是跳出了界外,走出了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