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2012-02-08 | 点击:66京教人[2011]8号
各区县教委:
为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1〕55号)、《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结合“十一五”时期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以及“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队伍实际状况,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立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推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全员参与的分层分类培训,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确保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北京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对象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包括各类幼儿园、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教研机构等承担幼儿教师培训与研究工作的在职教师。
三、培训内容
幼儿教师培训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园本课程三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类。
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幼儿教育心理学。
专业必修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幼儿教育评价。
选修课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史、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幼儿行为问题观察与辅助治疗、幼儿园安全教育、0-3岁婴幼儿教育、教育经典阅读、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人文社会与现代科学知识等。
园本课程:园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重点培训计划
在市教委统一领导下,由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牵头,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研究,全面支撑重点培训计划,促进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一)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
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与培训,深刻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与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职业认知,深厚职业情感,坚定职业信念,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基本教育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解幼儿教育职业道德的内涵,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成为合格幼儿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深刻认识制约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培训计划
了解幼儿教师发展状况,立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全面拓展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能力。
(五)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培训价值,加强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六)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以人为本,培养幼儿园管理者的战略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以及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全面提升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七)培训者培训计划
以先进培训理念为指导,通过进一步拓展教育视野,促进对学前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全面提升培训者教育素养;着力培养幼儿教师培训规划和组织管理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研究能力,培训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培训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选派100名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进行国际合作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视野,有较强幼儿教育研究能力,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以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培训者的引领辐射作用。
(九)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
实施以培训质量保障、培训质量评估、培训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培训工作管理计划,确保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实施以幼儿教师培训为主题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服务幼儿教师培训;构建以教师资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师资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和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共同体建设计划,为幼儿教师培训提供支持与指导;建设20个左右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培训基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平台;办好《北京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加强培训研究,交流培训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幼儿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加强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在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中的统筹管理职能,强化对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研究宣传、总结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基地建设等工作职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系统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协助市教委落实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的指导,负责必修课程规划设计;做好市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示范性培训计划、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培训者培训计划、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区县教师培训基地配合市级培训机构组织落实必修课程培训,规划实施选修课程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级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幼儿教师素养提升全员培训计划、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以及其他幼儿师资培训;协助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负责园本培训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幼儿园积极配合市、区县培训机构实施的各种培训,园长是幼儿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幼儿园根据园情规划实施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事项参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111
序 言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物流规模迅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高端物流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成功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便利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五年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等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04万亿元,较2006年的2.54万亿元增长98.4%,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中,外省市流入物品和进口货物的占比由2006年的68.3%增长到2010年的76.5%,物流业发展的枢纽地位和服务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见表1-1)。
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较2006年增长3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增值性物流业务实现增加值110.8亿元,较2006年增长79.3%,明显高于行业整体增幅(见表1-2)。
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2010年,本市物流从业人员48.6万人,比2006年增长14.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7%,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见表1-3)。
“十一五”时期,本市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 17.7%下降到2010年的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企业运行效益的普遍提高。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006至2010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3公里,公路线路9833条;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6公里;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3099.9万平方米,增长84.9%;拥有货运车辆4.2万辆,增长55%,其中冷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专用车辆1.1万辆,增长29.7%;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3.5万台,增长53.2%(见表1-4)。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设施空间格局基本建立。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大幅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物流服务任务,在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口岸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关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阳口岸、丰台口岸、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为重要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口岸体系,为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天竺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并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无缝对接,成为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重要平台,本市国际分拨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平谷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京津两地跨关区快速通关,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新的海运通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保税物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政策功能优势。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力增强。“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有19家总部设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凸显了本市物流业发展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控制等总部型经济特征。
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中型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2010年,本市物流业务收入达1686.1亿元,其中,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1260.2亿元,占总量的75%。在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为13.1%,而其物流业务收入占比则达74.4%(见表1-5)。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力度明显加大。扩大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实现物流企业差额纳税。截至“十一五”末,本市已有税收试点物流企业47家。实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实现物流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企业同价,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虽然本市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相比,在物流设施建设、运行效率、服务保障以及集聚辐射能力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本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将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城市物流配送提供了巨大需求。本市商品市场交易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以保障和便利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来消费吸引力的增强,也将促进多元化消费方式、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方式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端现代制造为发展专业化物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产业群,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产品高集成度、高附加值的特点,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运作的精益性和响应的时效性。高端现代制造业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以及企业间战略联盟体的壮大,为以供应链物流为代表的专业化物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都经济圈建设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在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深化资源能源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加强城市运行保障和管理对接以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共同市场形成。这些都将加速生产、生活类物资在区域内的流动,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开放型经济为发展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吸引总部聚集,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积极争取更多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国际活动在京举办;大力发展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这些都将推动跨国经营、全球采购、国际分拨、国际化消费的快速发展,从而对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以及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等相关物流服务产生旺盛需求。
(二)面临挑战
本市的土地资源、交通、人力等物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到物流企业扩张发展的能力;本市服务型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物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物流区的设施、功能以及吸引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 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物流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相互匹配,注重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行的协调性。整合利用存量物流资源,合理布局新增大型物流项目。建立功能协调、运行顺畅、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网络,实现物流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鼓励物流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驱动首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引进高能级企业主体,打造物流总部经济聚集地;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新型物流服务业态发展,加强区域与国际物流合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加强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和末端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物流总部经济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骨干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15%左右。
——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我市物流基地和天竺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务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扶持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国际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发展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的城市物流配送龙头企业。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围绕本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是:1)有利于服务和保障首都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2)有利于服务首都各类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环境优化;3)有利于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4)有利于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5)统筹考虑与城市交通干道的衔接、以及与未来五年主要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套。
“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思路是:继续完善 “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发挥各物流节点的设施功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适应未来五年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为着力点,深化内涵、延伸发展,按照城市保障物流、专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主线,强化本市物流业发展“广覆盖”、“多组团”、“立体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空间布局。
二、布局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现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节点、通道、网络建设为依托,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完善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服务城乡建设和市民生活需要,以满足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的发展要求为重点,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布局,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物流配送服务的“广覆盖”。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八里桥等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功能和配送能力;鼓励中央批发市场、顺鑫石门市场、昌平水屯市场等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城区周边西郊、黄港、西毓顺、琉璃河等地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承接农产品向城内辐射新的物流节点。
支持连锁经营的商业、餐饮企业调整优化配送中心布局,完善提升配送中心功能。调整优化现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功能,支持冷链物流专用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城区既有仓储设施改建现代化的生活必需品配送中心;引导通州、顺义、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及其他郊区县新城发展所需的配送中心建设。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本市高端产业功能区、工业开发区以及专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五环和六环周边新建和改造相对集中、功能完善、规模化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多个“组团式”的专业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东部组团:服务于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机电、都市工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潞城、张家湾、宋庄等地重点发展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图书音像等专业物流集聚区;——东南组团:服务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马驹桥、十八里店、亦庄、黑庄户等地重点发展电子、医药、快速消费品、家用电器等专业物流集聚区;——南部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大兴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服装等产业,在大庄、黄村、西红门等地重点发展医药、快速消费品、食品冷链、农产品、纺织服装、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合理规划预留物流发展的设施空间;——西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在房山区燕山、窦店、闫村等地和丰台区五里店、榆树庄、白盆窑等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石化、汽车、钢材、医药、图书、服装等专业物流集聚区;——西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南口、马池口、沙河、清河等地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集聚区;——东北组团:服务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临空经济等产业,在首都机场周边、赵全营、高丽营、李桥、庙城等地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会展物流及电子、汽车、食品饮料、农产品、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三)区域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经济圈建设需要,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优势,依托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重要节点,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便捷高效、辐射力强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完善物流基地的设施条件,发挥其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继续强化以航空货运枢纽型为特征的空港物流基地功能,加快推动马驹桥、马坊物流基地海陆联运体系建设,提升京南物流基地公铁联运的服务功能。
围绕规划新建的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布局建设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依托昌平、房山等铁路中心站点,规划建设马池口、窦店等以集装箱运输为特点的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依托东坝、豆各庄、马驹桥等临近六环路的八个新建公路货运枢纽,规划布局能实现甩挂运输的公路物流中心,形成城际间干线运输的重要物流节点。
(四)国际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口岸和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为重点,为构筑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奠定设施基础。
继续优化北京口岸体系。调整口岸功能布局,完善口岸功能,加强国际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物流“高速走廊”。加强入海通道建设,推进通州马驹桥口岸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平移;继续完善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区设施,形成连接天津新港的海运国际物流通道;完善首都机场空港口岸周边综合配套,在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启动新机场口岸建设工作;加强北京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与边境口岸合作,配合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合理规划口岸功能。
推进服务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一期设施建设和二期用地调整、土地一级开发,大力推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形成南北呼应的政策功能区分布格局。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安排新建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物流基地在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在完善一期开发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公共服务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开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保税物流,打造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重要功能平台;空港物流基地要发挥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在拓展一期范围内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重点项目落地,优先发展体现首都产业优势和特色的航空物流、金融物流,加快推进空港物流基地东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吸引高端物流企业入驻;马驹桥物流基地要继续推进各项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件投资环境,加快形成服务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朝阳口岸平移,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马坊物流基地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开展平谷国际陆港二期建设,在实现京津海陆联运的基础上,推进与京唐港的口岸对接与物流合作;京南物流基地要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和提升,重点发展以展示和交易为特征的商贸物流;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研究规划南部临空物流园区。
根据城市功能区定位,特别是服务新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相应新建和改造提升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
完善物流节点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顺畅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通道,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快速物流集散系统,缓解交通拥堵。
二、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及配送网络,推广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构建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全面推进流通领域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按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检测、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设施条件和水平,试点推行农产品物流全程跟踪、监控。
实施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整合商贸企业物流需求和社会物流资源,优化共同配送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商贸流通配送的社会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集成发展。实施城市快递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搭建同城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平台,以进小区、进校园为试点,实现信息标准化、配送区域化、服务集中化,优化“最后一公里”快递配送服务网络,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加强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及绿色车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物流快速响应能力。
三、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
服务本市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对区域和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
选择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的行业,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以汽车、电子、医药行业企业为重点,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实施食品冷链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以信息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冷链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冷链物流发展的整体水平。
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组织、管理控制等高端物流总部业务。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新型服务模式。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四、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
强化区域物流、特别是与津冀地区的深度合作,加强北京市物流产业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完善首都经济圈物流系统,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继续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区域经济的吸引和聚集能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的通道建设,依托京沪、京津等高速公路,加强京津物流主通道建设;依托京哈、京港澳、京开、京藏等高速公路,推动京冀物流合作,全面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网络。调整优化首都经济圈物流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大型物流项目与周边地区加强衔接;发挥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作用,支持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区域物流合作效率。
五、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优化国际物流发展环境。完善口岸体系,加快“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物流企业聚集,拉动国际物流货量增长。
发挥政策功能,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高端企业入驻,建设国际采购分拨中心、保税维修中心、公共检测实验中心、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实现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物流发展新突破;建设平谷国际陆港与天津口岸数据交换公共服务平台,引进船代、货代、报关行驻场办公,推行便捷、高效的业务运营模式,扩大以海陆联运为特征的国际物流业务;建设并投入使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本市外向型企业发展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
引导国际货代、报关、船运公司等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积极引进拥有全球经营网络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服务。
六、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支持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物流业发展的行业集中度。
依托国家及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推动开展现代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物流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促进物流业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物流业两化融合,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标准化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带动物流行业产业升级。
完善物流产业链条,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原则,鼓励节约用地、用水、用能物流项目建设,支持以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为代表的绿色物流发展。以电子产品、废旧家电、汽车等为重点,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在城市配送、快递物流等领域,试点组建零排放绿色新能源车队,降低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物流业投入力度
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城市保障型物流设施、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提升和先进技术应用示范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物流行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改善物流企业融资环境。
二、保障重要物流设施用地
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鼓励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三、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扩大物流领域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完善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等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四、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研究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提供便利。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五、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以产学研为基础,开展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物流标准,提升物流业标准化水平。启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试点,提高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六、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全行业的劳动者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为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七、发挥行业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设,更好地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的职能,在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推广行业标准、开展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文件 北京市财政局
京教人[2008]10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教委、县人事局、财政局,市教委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特级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特级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保障特级教师的权利,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
北京市财政局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指导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中小学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特级教师是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 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特级教师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模范履行教师职责;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特级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宽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本市学科教学和教育科研的模范;
(三)特级教师应牢固地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教学任务,每年在区县及以上范围讲授至少1次示范课、观摩课、大型学术讲座或评讲课,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本校和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特级教师应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确定教改和科研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著书立说,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并在省级以上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者参加省市级及以上教材编写。市教委定期组织编选出版《北京市特级教师论文集》,供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参考,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五)特级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和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承担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任务。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效果;特级教师应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积极参加支援教育相对落后地区与办学相对困难学校等工作任务,为本地区和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贡献。
第三条 特级教师的待遇
(一)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享受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关心特级教师的生活与健康,每年安排一次较高水平的全面体检;贯彻落实《关于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优诊医疗事宜的通知》(京卫医字[1993]102号)的有关规定,保证50岁以上的特级教师享受优诊医疗;
(三)对退休以后的特级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要继续关心爱护他们。对贡献卓著,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他们担任名誉校长、教育顾问、兼职督学或由学术团体安排相应的名誉职务,以便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特级教师经费保障。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体检、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等,此类经费根据政策纳入区县财政保障范围,在教育经费中安排解决。
第四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
(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工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都可以参加特级教师评选。
(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每隔3年进行一次。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共同下发评选通知。
(三)申报特级教师须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领域形成特色,教学示范作用明显,在本市基础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3.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吸收利用本学科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育人效果显著;
4.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相关成果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水平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5.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贡献;
6.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且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含)以上,特别优秀的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可适当放宽。
(四)在同等条件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优先。
1.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相当荣誉称号获得者;
2.坚持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含)以上的教师;3.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一年以上并表现突出者;
(五)市教委、市人事局共同组成由教育、人事部门领导、特级教师及有关专家等参加的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统一领导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审定特级教师人选。
(六)对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审定的名单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全市公示,公示期为15天;经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审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向新评选出的特级教师颁发北京市特级教师荣誉证书。
第五条 特级教师的使用与考核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当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特级教师留出相应的时间,以便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对年龄较大,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应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为特级教师的学习提高提供方便,有计划地安排特级教师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和进修等。市教委定期组织特级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和交流等活动,以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支持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应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宣传推广,以提高当地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四)特级教师原则上不应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主要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档案,根据特级教师的职责、条件和考核情况,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对特级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由区县教委签署意见后,于每年9月底前统一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及时掌握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绩效和动态。
(六)引导特级教师合理流动。由于工作需要,特级教师应服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动;特级教师本人提出在本区县中小学系统内流动的,须经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级教师在中小学系统内跨区县流动的,须报经市教委批准。特级教师调离本市中小学系统的,不再享有特级教师的称号和待遇,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收回证书上交市教委。
(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做好特级教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座谈会,并加强与特级教师的个别联系,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特级教师能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条 外省市调入北京的特级教师的重新认定
(一)外省市评选的特级教师调入我市须经过市教委的重新认定,方可享受我市特级教师的相关待遇。市教委成立北京市特级教师认定专家组,负责重新认定各区县从外省市调入的特级教师,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外省市的特级教师正式调入我市,应在调入的工作单位工作满一年后,方可申请重新认定。
(三)申请认定时,由区县教委向市教委报送下列材料:
1.区县教委关于重新认定调入的特级教师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正式请示;
2.学校对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的推荐意见;
3.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主要成果;
4.原特级教师证书的复印件(如没有证书复印件,提供当年申报特级教师的申请材料副本)。
(四)市教委每年组织两次重新认定工作,分别组织相关专家对区县上报的拟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进行认定,经市教委重新认定后的特级教师方可享受北京市特级教师的待遇。
第七条 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调查核实,报经市教委审核后,上报市政府批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取消相关待遇,并收回特级教师证书。
(一)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不具备特级教师政治思想条件或不履行本职工作岗位职责,连续两个考核不合格的;
(三)违反规定进行有偿家教的;
(四)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触犯刑律的;
(五)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六)自动离职的;
(七)其他原因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八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5月21日起施行。1999年颁发的《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京教人[1999]002号),2005年颁布的《北京市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京教人[2005]25号)即行废止。
注:下载自北京市教委人事处网站
第四篇: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发生面广、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较为困难的灾害。做好首都的森林防火工作,关系到首都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关系到世界城市的建设。
多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逐年增加投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森林防火基础建设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四项机制,加强四项建设,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为保障首都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绿色北京的建设,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可燃物总量积聚增多;城市的快速发展,防火区人为活动,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增加;气温偏高,极端火险天气增多。总体分析,我市森林防火严峻态势在比较长的时期将居高不下。
国务院2009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森林防火条例》和《2006-2015年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称《条例》和规划)深刻地阐明了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和原则,对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市园林绿化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条例》规定与《规划》精神,以及市园林绿化“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完成《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近期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 发展简要回顾
(一)森林防火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1、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
森林防火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森林防火“五条标准”,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区(县)长、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林场场长)、村长“三长”负责制和区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两级包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做到林地有人看、火源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二是要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森防指成员单位的职责,大力加强联络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力,通力配合,整体联动,构建起权责明确、协作有力、上下贯通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三是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森林防火的重大责任,及时汇报,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各级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园林绿化部门“三条线责任制”。
2、扑救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实施
2006年,市应急委印发了《北京市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是全市14个专向应急预案之一。“十一五”期间,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启动市级应急预案响应744次,均快速反应,指挥得当,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成功举办了全市性森林火灾实战演习,受到国家林业局和市领导的肯定。通过几年实践和完善,森林火灾处置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形成了市、区县、乡镇及重点有林单位三级应急预案体系。
3、完善“四个机制”
“十一五”时期,森林防火工作着重完善了四个机制。一是完善航空护林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运用了直升飞机灭火,发挥了重要作用。市编办正式批复成立北京市航空护林站,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我市航空护林建设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航空护林发展的进程。二是完善长效投入机制。森林防火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编制《北京市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市发改委立项投资。三是完善生态管护机制,大力加强对生态林管护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管理,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和履行职责能力。四是完善联防互动机制。京津冀两市一省和区县级森林防火部门多次召开区域联防会议,共商联防联动、合作共建机制。
(二)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加强“四项建设”方面
“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防火基础建设重点围绕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建设34座自动气象站,在此基础上,已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了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拟并入全国网络,以实现火险天气信息的网络传输。建成瞭望塔58座,使全市瞭望塔总数达到179座,瞭望监测范围从60%提高到了65%;建成视频监测16套,使全市视频监测总数达到57套,监测范围从41%提高到43.3%,成功申报了全自动火情监测识别系统技术研发推广项目,全市逐步形成气象预警、高山瞭望、视频监测、定点检查的综合预警监测体系。二是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市政府投资近1.7亿元,用于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市属林场形成比较完善的森林防火道路阻隔网;各级森林防火机构平均每年组织人工开设隔离带和清理林下可燃物共计6万余公顷,培育生物防火隔离带0.2万余公顷。三是应急通讯体系建设稳步加强。建设现代化的市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成现代化的应急移动通讯和指挥系统,成功申报了400兆超短波数字通讯建设项目。四是指挥扑救体系建设稳步加强。全市专业森林消防队由“十一五”初的42支增加到99支2844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达到258支5550人,市级防扑火物资储备总量达到近2万件(套)。各区县有效扑火物资储备合计7.3万件(套)。我市逐渐形成了以分布合理、点面结合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为核心力量,以乡镇专业森林消防队为有效力量,以武警森林部队及驻京部队为坚强后盾的扑救体系格局。
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森林防火重点在预防,分析近20年我市森林火灾起因,有 99.7%为人为引起,提高全民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是做好防火工作的重要先导,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火工作中第一道工序,市防火办贯彻国家林业局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森林防火宣传方案》的通知精神,制定并落实了《北京市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方案》,每年11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防火月宣传活动。以学习和宣传《森林防火条例》为主题,以推广森林防火吉祥物“虎威威”为主线,集中大规模的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表电视讲话、设立森林防火宣传站、出动宣传车、设置宣传牌、警示牌、发放宣传单、挂横幅、插彩旗、防火年历、手机短信、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演出等多种形式,把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推向高潮。5年来,设置和发放各类宣传品700余万份。通过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强化宣传教育手段,拓宽宣传教育领域,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防火、参与防火、支持防火的浓厚氛围,使“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民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航空护林建设全面启动
航空护林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批复,资金已全部到位,力争将在2010年内开工建设。
(三)“十一五”森林防火工作基本经验
多年来的森林防火工作实践,对森林火灾的属性认识不断深化,对森林防火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具有首都特色的森林防火道路。
1、坚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工作方针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救助较为困难的特征,立足于我市生态公益林占主体的特点,实行森林防火生态管护责任制,坚持将4.6万名生态管护员的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2、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并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
森林防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预防工作的长期性和广泛性,扑救工作的艰巨性和时效性,决定了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各部门分工责任制。实行“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单位落实责任,群众广泛参与”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坚持科学防火、依法治火的工作原则
森林防火要求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行科学设防,科学指挥,科学扑救,加强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撑,提高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强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法治意识。严格规范用火行为,严厉打击火灾肇事者。
4、坚持落实“四早”工作措施
我市森林防火“四早”指:早投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有火不成灾。早投入是基础和前提,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道路、通讯、指挥、队伍、机具装备等建设,针对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能力。
5、坚持专业为主的扑救工作方式
扑救森林火灾是讲究技战术的危险工种。扑救森林火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避免人员伤亡。我市的特点是必须要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力军,武警森林部队为坚强后盾的扑救体系。
(四)“十一五”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责任落实还有待强化
部分基层领导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还比较突出,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监管不严,特别是一些护林员上岗不尽职、到位不负责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2、防控措施还有待严密
一些地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意识不够强,野外火源管理不够严格,防范措施不够扎实,工作部署还存在盲区。
3、队伍建设保障还有待加强
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应有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普遍存在正常运行经费不足,人员老化,流动性大等问题。生态管护员队伍文化水平较低,妇女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太大,致使一线防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4、基础建设还有待夯实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首都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落实《规划》的协调能力不足,项目包装水平不高,项目实施程序不明,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5、气候条件不容乐观
专家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还有可能增强。而据估算,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更加频繁,这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6、火源管理难度增大
造林绿化成果明显,林下可燃物持续积累,森林防火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山区旅游休闲和生产经营活动日趋频繁,进山入林旅游度假人员逐年增多且活动分散,致使林内吸烟、烧荒燎地边、上坟烧纸等现象屡禁不止。同时,随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些因林地林权纠纷、利益关系分配、基层干群矛盾而引发的事件将逐步增多,人为纵火和意外失火的隐患明显加大。
7、林火发生规律日趋复杂
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市森林火灾的发生已突破传统的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
二、“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发展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给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24日,欧洲历史上罕见的大火突袭希腊,其惨烈程度震惊了整个世界。此次大火频度之高、规模之大、危害之重、冲击之强历史罕见,成为150年来全球最为严重的森林大火之一,损失极为惨重。大火造成65人死亡,110个村庄、1500多幢房屋被烧毁,4000多人无家可归,交通运输业、电力供应、畜牧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6亿欧元,大火烧毁49.5万公顷森林和草丛,影响到一半以上的国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一些特有的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至少3座中世纪教堂和2座古城堡被毁坏,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所在地周围的树木基本被焚毁。2009年4月9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森林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超过4万公顷,造成至少3人死亡,800多人被迫疏散。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造成两百多人死亡,另有上百人失踪。这是澳洲东南部发生25年来最严重的山林大火,维多利亚州有700多座房屋被烧毁。2009年8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北部圣加布里埃尔山发生森林火灾。大火烧毁约1.72万公顷森林和大批房屋,并迫使当地数千户居民撤离。我国也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0.5万次,受害森林面积3874万公顷,烧死烧伤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森林火灾给森林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破坏森林环境,毁灭森林动植物,使森林发生逆行演替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发生了3.25河北过境山火、4.25西山山火、5.30怀柔山火等比较有影响的森林火灾。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森林防火工作。曾作出重要批示或亲自指挥扑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曾就北京的森林防火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北京要特别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和影响太大”。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曾指出“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全力遏制重大火灾事故发生”。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同志在北京信息上就“我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批示:“要有个建设的目标和时间尺度,关键是制度,特别是责任机制的确定,再就是班子队伍的建设和手段及必要设施、装备的建设和配备”。郭金龙市长就5.30山火亲自在市应急办指挥扑救。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提出森林防火“四早”工作措施,即早投入、早发现、早报告、早扑救。副市长夏占义多次指示森林防火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针对新时期的森林防火工作,国务院于2009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森林防火条例》和《2006-2015年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称《条例》和《规划》)。《条例》、《规划》及各级领导同志批示与重视,充分说明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做好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不仅是保护宝贵森林资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客观需要
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首都北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成果,实现了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是森林资源的损失,更带来无法考量的政治影响,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创建和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和谐,是建设世界城市基本要求,是建设“三个北京”重要体现。
(三)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实施“三个园林”的重要保障
我市森林资源以人工林为主,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7%,林木绿化率达到52.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4%,绿化成果十分显著,成绩来之不易,应该讲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要求我们既要抓森林资源的培育,更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因此,加强森林防火,是建设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重要基础保障。
(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应对极端气候的客观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公报表明,近年来,受厄尔尼诺、拉尼娜、温室效应等影响,全球气候异常,气温升高,旱涝不均等自然灾害为历史罕见。1860-2000年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0.9℃,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5年以后。伴随着气候形势的异常,森林火灾的发生日趋频繁。本时期头十年,世界上森林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大幅上升。据专家分析预测,目前全球气温仍然在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不利的气候条件要求我们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林火管理迈向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世界林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林火管理逐步迈向现代化。应当值得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借鉴。树立“健康的森林成就健康的国家”的理念,采取健康森林经营手段,不断促进森林健康。以人为本,将优先保护人身安全、社区安全、重要设施安全作为制定防火政策和实施防扑火措施的重要原则,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政府在扑火救灾中充分履行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职能,物资的采购、储备、调用,森林消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和工作规范。在管理上,实现行政管理与依法治火并重;在扑火手段上,加强扑火装备机具建设,开展航空灭火,提高扑火效能;在信息化建设上,统一标准,提高迅捷化水平;在森林防火投资上,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统筹安排,向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倾斜资金。总之,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我市森林防火工作整体水平,是我市林火管理迈向现代化的需要,也要在国内起到表率作用。
三、“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为根本,以建立高效、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系统为中心,以提升装备水平和改善设施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机制体制为保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危害,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世界城市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根据,与《国家中长期森林防火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园林绿化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方向、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专业扑救的原则;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并举,综合治理原则;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
5、坚持政府资源共享,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原则;
6、坚持借鉴外省市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因扑救森林火灾发生人员伤亡。森林火灾年发生率、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2次/万公顷和0.2‰以下。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实现重点地区森林防火预防、指挥和扑救能力的大幅提高。
——加强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纳入全国框架。完善林火监测系统,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了望覆盖率由65%达到75%,视频监测实现全天候探火,覆盖范围由现在43.3%提高到80%。
——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防火区内部防火道路网密度,使全市森林防火道路路网密度由2010年的 米/公顷提高到 米/公顷,缩短扑救人员抵达火场的时间;大力加强人工割除隔离带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森林防火区林火阻隔能力全面加强。
——加强森林防火通讯和指挥系统建设。完成基础通信网络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变,使全市森林防火通讯覆盖率达到90%;加强应急移动通讯指挥系统建设,使得火场到前指的语音通信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各区县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设,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确保市区县两级指挥系统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建设。强化全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技战术水平,实现“30分钟到达火场”的目标;加强航空护林站建设;加强各级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保证森林防火机具装备和物资储备充足,提高扑救效率。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科技支撑、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训练基地、火灾损失和火案勘查评估建设。
——加强和完善京津冀区域联防机制,继续扶持和做好环京地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四)战略重点和措施
以加强“四项建设”完善“四项机制”为核心,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为重点,根据14区县(不含城四区)不同区域的特点,突出重点,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形成比较完善的预防、扑救、保障体系。
——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7个区县主要治理措施是逐步完善火险预警监测体系,提高火险监测覆盖范围;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森林防火无线通讯和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通讯覆盖范围,建成反应迅速现代化的指挥系统;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强化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扑火装备建设和储备,实现专业灭火;因地制宜开展森林防火阻隔体系建设,防止发生交界火;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
——海淀、石景山、丰台、顺义、大兴等5个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完善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基本实现火险监测全覆盖;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建成完善的森林防火通讯和指挥系统;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扑火装备建设,开展以水灭火;加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提升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水平。
——朝阳、通州等2个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完善火险预警体系,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配备适当扑火机具;大力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
四、“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建设内容和任务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我市森林防火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火灾防控综合能力,必须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通讯与指挥系统、扑救系统、航空护林、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体系、培训基地、森林防火管理法制化建设等方面。
(一)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由预警中心、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和可燃物因子采集站构成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加强火险天气、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预测预报,制定与之对应的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科学防火;合理布局和完善地面了望设施,增强地面了望和巡护能力,逐步构建卫星监测、空中巡护、高山了望、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林火监测系统,减少直至消除林火监测盲区,实现最早时间发现林火,预防大的森林火灾发生,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1、火险预警
建设市级火险预警中心、4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4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采集的数据以及收集到的国家气象局观测网数据,通过预测预报模型,及时准确地预报森林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并对社会发布。
2、了望设施
合理布局了望塔,更新改造现有了望,增加可视和红外探火等林火自动监测与报警设备,实现全天候探火,提高监测技术含量,扩大了望监测范围。全市新增了望塔 座,视频监测系统 套。
3、森林防火检查站
加强地面巡护,重点森林防火期设置临时检查站,建设森林防火检查站 个。
(二)林火阻隔系统
林火阻隔系统是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保障。加大建设力度。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防火公路 km、步道km,重点地区建设防火护栏 km等永久性隔离带,按工作计划人工割除隔离带、清理重点地区林下可燃物及培育生物隔离带建设。
(三)防火通讯与指挥系统
通过完善森林防火无线数字通讯系统和数据网络系统及建立在两系统之上的信息指挥系统,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及时和有效的话音和数据、图像、影像等信息,确保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灭火作战综合能力。无线通讯系统建设重点是全市400兆超短波数字无线通讯网络,完善应急移动通讯系统建设;指挥系统重点构建完善市级指挥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4个区县级指挥室和指挥系统,实现由市到区县的数据通信网络畅通,保证火场的音频、视频和图像等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向各级指挥机构传递。
(四)森林火灾扑救体系统
1、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专业森林消防队是我市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力量,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最可靠保证。按照30分钟到达火场布局,在现有99支消防中队的基础上,建设,修订和完善建队规范,从经费、组织、训练和设施四个保障确保消防队正规化建设。
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
物资储备库是扑救森林大火重要的供应保障体系,也是全市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森林防火区域划分和重点建设区域,结合现有的国家物资储备库建设情况,按照“突出重点、辐射周边、就近增援、分级保障”的原则,合理布局各级物资储备库,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以便能够在火情紧急时,对重特大火灾扑救实施及时、有力的增援。依据国家《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我市建设二类物资储备库1个,三类物资储备库7个。
3、扑火机具与装备能力建设
本着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配备的机具和装备在数量上满足需求,加强以水灭火设备的建设。
4、森林消防用水工程
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森林防火区,建设机井 眼,输水管道km,提高以水灭火的能力。
(五)航空护林站建设
建设和完善北京市森林防火航空护林站,确定飞机灭火的水源,建设和完善直升飞机机降点个,充分发挥航空护林在我市森林防火中的作用。
(六)森林防火宣教工程
1、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强化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宣传教育职能,协调宣传、新闻、教育、旅游、公安等部门及乡、镇、村民委员会,组成宣传教育网络体系。从各条战线、各个层面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教格局。
2、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
进一步开展“进林区、进村庄、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风景旅游区”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每年防火期,组织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对全民进行森林防火科普知识、火灾扑救和安全避险知识的教育,开展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的宣传与森林火灾的警示教育,结合普法教育,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营造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平安的森林防火氛围。
3、创新宣传载体
宣传和推广森林防火吉祥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重点森林防火区建设固定图文宣传牌、语音宣传杆,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品,为公众提供宣传教育学习材料。
4、改善宣传教育设施条件
建设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基地,集中宣传与常态化宣传相结合。各区县和重点有林单位建立森林防火宣教展览室,增加防火区的防火宣传牌、宣传窗、宣传栏和防火检查站的数量,配备防火宣传车和宣传设备。
(七)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建设
市森林火灾评估系统是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视频回传、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对灾后森林资源损失、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并建立森林植被恢复模拟和森林火灾损失档案系统。同时加快火灾损失评估标准系统的研究,并规范评估程序和方法。
(八)科技支撑
依托首都科研机构和人才优势,落实科技北京行动纲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开发,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科技和管理水平。围绕火情自动识别系统的研发,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围绕无盲区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提升森林火灾扑救可视化指挥调度能力;围绕森林火灾防控机具设备的研制,提升森林火灾防控的机具现代化水平;围绕森林防火基础科学研究,开展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的研究。
(九)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演练基地
建设北京市森林防火培训基地,主要培训对象为各区县、各乡镇森林防火管理人员,各级专业森林消防队和生态林管护员骨干。开展森林防火基本专业知识和指挥自救能力的培训。野外演练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各级指挥员和专业消防队员进行实战演练,提高指挥员实战指挥技能和专业消防队员实战扑救能力。
(十)京冀交界区域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
在京冀森林防火合作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加强监测、指挥和扑救三大系统的建设,加强联防机制建设,提升项目建设区森林防火综合防控水平。
五、“十二五”森林防火建设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继续强化各级政府对森林防火全面负责,行政一把手负全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政府责任制。把森林防火建设作为当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森林防火工作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把森林防火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政府领导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领导责任制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考评奖惩制度。
(二)齐抓共管,认真执行部门分工负责制
认真贯彻《北京市森林防火办法》、《北京市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森林防火的责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与有关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职工作,大力支持森林防火,帮助解决森林防火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三)健全机构,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法规、规章,加强市级和区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正规化建设。重点有林乡、镇、和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日常管理机构,形成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加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森林防火办公室的制度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完善机制,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纳入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规划,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经费,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经费和队员待遇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按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集体生态公益效益补偿资金中的森林防火资金的比例和用途;明确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大面积的造林绿化、郊野公园建设,在森林防火区开展工程建设,兴办旅游场所等,实行与森林防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森林防火设施的资金纳入工程总投资。
(五)加强科研,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依托首都科研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新型适用机具装备的开发;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先进的灭火机具,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每年从防火项目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拿出一定比例用于防火科研和防火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员训练。加强森林防火业务部门与科研、生产单位的合作、交流,建立互通有无,共谋发展的协作机制,以市场检验成果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又快又好多出成果的激励机制,推动森林防火的科技水平上新台阶。
(六)严格管理,认真实施建设工程项目
按照国家和市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对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把项目审批关。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设计审批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和联席会议制。项目建设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资金进行严格控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质量。
(七)分级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市森林防火预警监测、通讯和信息指挥系统、市级物资储备库、市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基地、航空护林设施及市属专业森林消防队基础设施,组织和指导市属有林单位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各区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区、县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建设和管理本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市级项目由国家组织实施,区县项目由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区县在本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本地森林防火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规划内容,落实项目建设单位,补充本地新增的建设项目和内容,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落实项目资金,项目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检查管理制度,由规划编制部门跟踪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更好地促进规划的实施。
(八)依法治火,推动森林防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和新时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和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各方面的制度,完善和落实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规范森林防火行政监督执法的程序和制度,改善监督执法条件,强化森林防火法制教育,加大森林防火行政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森林防火中各类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火。
第五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
京经信委发„2011‟119号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指导本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以及都市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工业产业优化布局,我们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4.《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5.《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6.《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联系人:朱东海 联系电话:85235044)
主题词:产业十二五规划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7日印发—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