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现状及改变改非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浅析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现状及改变改非领导干
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改非领导干部,较好地调动了改非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科处两级“改非”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工作消极、纪律散漫、作风疲沓等问题,组织部门及相关单位必须更新思维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教育,改进工作方法,有效激发“改非”干部的内在动力和工作潜能。
从我县科处两级干部“改非”的现状来看,有的尚能坚守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继续“发光发热”;有的则经常甚至长期不在岗、不上班,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对“改非”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继续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是当前干部管理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改非”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工作消极,纪律松散,这是改非领导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思想上未接受“改非”实事。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对“改非”不服气,有抵触情绪。改非后,心里不平衡,也就导致了工作不想做、不愿做、不去做,单位事务不关心、不过问、不热心,上下班随意,纪律涣散。
(二)心态上不再进取。部分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后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存在着失落感,认为自己没得什么“奔头”了,没有必要去“拼命”,思想情绪松懈,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官一身轻”的想法,滋生了“卸担子”、“混日子”的思想,对工作敷衍了事,开会不主动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制约了改非领导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怕惹祸上身。一些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起了“甩手掌柜”,长期处于“赋闲”状态,慢慢地就再也不想干事了,更有人觉得自己勤于工作、关心单位,过于“上心”,会干扰现任领导,给现任领导造成“插一脚”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四)管理上约束缺失。一些现任领导认为改非领导干部年龄已大,领导干部改非领导是“退居二线”,是退休前的“驿站”,要让他们休息,没有必要再做工作,因此,对改非领导干部不明确岗位要求,不安排、少安排工作;对改非领导干部在教育、管理和监督上没有改非领导前那么严格,有的单位甚至是“空白”;部分单位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奖惩措施相对较少,使他们感到“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缺乏干事的机会,没有发挥的平台,他们也就安于现状,乐得轻闲,坐等退休。
二、改变“改非”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改非”干部队伍问题积重难返,究其原因,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到底都是人为的。因
此,创新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使“改非”干部管理和使用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是改变“改非”干部队伍问题的唯一渠道。
1、将改非干部从原单位剥离出来,让其放开手脚,利用起其人脉广、经验足、业务精等优势,发挥改非领导干部“余热”。多数改非干部在本单位,工作不想做、不愿做、不去做,单位事务不关心、不过问、不热心,纪律涣散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改非后在本单位没得面子,同时怕过于“上心”引起现任领导的不满,得过且过。改非领导干部多数在岗时间长、工作经验足、人脉广,要充分利用改非干部人脉广这一优势,将改非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可以通过成立招商小分队、监督执法小组等形式将改非干部从原单位剥离出来,组建在一起开展招商引资、监督执法等工作,让其离开原单位,放开手脚,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建章立制,规范管现,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要根据分类管理原则,健全“改非”干部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和优化配臵“改非”干部资源,通过完善配套措施,纳入正常干部管理体糸。要建立专门的“改非”干部信息资料库和人才库,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能力水平、专业特长、廉政勤政、考核奖惩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干部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相关部门要对“改非”干部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纪律遵守情况实施有效监督。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与组织联系的,应视同其他职工一样按规定严肃处理;对工作表现较差、责任心不强、组织纪
律散漫、不承担所安排工作的,要降低其政治或经济待遇,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供工作岗位、安排工作任务,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设臵目标考核内容,定期对他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按岗考核,论绩评价,奖优罚劣。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绩突出的“改非”干部,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表现差的应给予通报批评,严肃处理。要改变过去政治待遇只升不降、经济待遇只增不减的做法。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一些德才兼备、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度高的“改非”干部,可以继续晋升职务,提高他们的职级待遇;对年纪不大的,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转任同级领导职务;对年富力强的乡镇“改非”干部,可以安排到县级部门担任中层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二篇:浅析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现状及改变改非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浅析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现状及改变改非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改非领导干部,较好地调动了改非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科处两级“改非”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工作消极、纪律散漫、作风疲沓等问题,组织部门及相关单位必须更新思维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教育,改进工作方法,有效激发“改非”干部的内在动力和工作潜能。
从我县科处两级干部“改非”的现状来看,有的尚能坚守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继续“发光发热”;有的则经常甚至长期不在岗、不上班,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对“改非”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继续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是当前干部管理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改非”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作消极,纪律松散,这是改非领导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思想上未接受“改非”实事。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对“改非”不服气,有抵触情绪。改非后,心里不平衡,也就导致了工作不想做、不愿做、不去做,单位事务不关心、不过问、不热心,上下班随意,纪律涣散。
(二)心态上不再进取。部分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后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存在着失落感,认为自己没得什么“奔头”了,没有必要去“拼命”,思想情绪松懈,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官一身轻”的想法,滋生了“卸担子”、“混日子”的思想,对工作敷衍了事,开会不主动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制约了改非领导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怕惹祸上身。一些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起了“甩手掌柜”,长期处于“赋闲”状态,慢慢地就再也不想干事了,更有人觉得自己勤于工作、关心单位,过于“上心”,会干扰现任领导,给现任领导造成“插一脚”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四)管理上约束缺失。一些现任领导认为改非领导干部年龄已大,领导干部改非领导是“退居二线”,是退休前的“驿站”,要让他们休息,没有必要再做工作,因此,对改非领导干部不明确岗位要求,不安排、少安排工作;对改非领导干部在教育、管理和监督上没有改非领导前那么严格,有的单位甚至是“空白”;部分单位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奖惩措施相对较少,使他们感到“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缺乏干事的机会,没有发挥的平台,他们也就安于现状,乐得轻闲,坐等退休。
二、改变“改非”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改非”干部队伍问题积重难返,究其原因,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到底都是人为的。因此,创新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使“改非”干部管理和使用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是改变“改非”干部队伍问题的唯一渠道。
1、将改非干部从原单位剥离出来,让其放开手脚,利用起其人脉广、经验足、业务精等优势,发挥改非领导干部“余热”。多数改非干部在本单位,工作不想做、不愿做、不去做,单位事务不关心、不过问、不热心,纪律涣散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改非后在本单位没得面子,同时怕过于“上心”引起现任领导的不满,得过且过。改非领导干部多数在岗时间长、工作经验足、人脉广,要充分利用改非干部人脉广这一优势,将改非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可以通过成立招商小分队、监督执法小组等形式将改非干部从原单位剥离出来,组建在一起开展招商引资、监督执法等工作,让其离开原单位,放开手脚,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建章立制,规范管现,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要根据分类管理原则,健全“改非”干部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和优化配臵“改非”干部资源,通过完善配套措施,纳入正常干部管理体糸。要建立专门的“改非”干部信息资料库和人才库,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能力水平、专业特长、廉政勤政、考核奖惩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干部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相关部门要对“改非”干部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纪律遵守情况实施有效监督。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与组织联系的,应视同其他职工一样按规定严肃处理;对工作表现较差、责任心不强、组织纪律散漫、不承担所安排工作的,要降低其政治或经济待遇,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供工作岗位、安排工作任务,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设臵目标考核内容,定期对他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平时考核和考核相结合,按岗考核,论绩评价,奖优罚劣。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绩突出的“改非”干部,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表现差的应给予通报批评,严肃处理。要改变过去政治待遇只升不降、经济待遇只增不减的做法。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一些德才兼备、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度高的“改非”干部,可以继续晋升职务,提高他们的职级待遇;对年纪不大的,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转任同级领导职务;对年富力强的乡镇“改非”干部,可以安排到县级部门担任中层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三篇: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是当务之急
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是当务之急
领导干部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干部任用条例》的需要,是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增进干部队伍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工作经验丰富,领导组织协调能力强,思想政治觉悟高,有的同志还精通业务,甚至有一技之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但实际上,大多改非领导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由于一些地方没有对改非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大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没有象在职干部一样给他们安排具体工作,个别单位也只是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致使改非领导干部显得无所适从,无事可做,一些干部干脆就另谋职业,直接导致了干部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改非领导长期占用编制职数,使得一些单位无法新录用公务员,出现高龄化现象,也影响了公务员队伍建设。
因此,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思想引导,通过召开座谈会、学习会、报告会,建立谈心谈话制度等,防止他们产生“无为”的消极思想,消除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其次要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构建对改非领导干部管理的正常运行机制。要落实改非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非领导职务管理办法》,使非领导职务管理有据可依,有法可行,形成以组织人事部门为主,所在单位党委(党组)为辅,纪检监察、社会保障、编委等有关单位配合实施的工作合力机制。三要严格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因人制宜,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改非领导干部的作用。要采取统分结合、因人施任的办法,整合干部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作用,使他们继续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篇:关于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改非领导干部中,许多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处理复杂问题考虑周到全面,人际关系网络广,是党和国家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何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这类干部,特别是那些从乡镇场、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岗位上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未达到退休
年龄干部的作用,是当前组织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我们组织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座谈、个别走访等方式,先后到全县xx个乡镇场和xx个县直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初步的调研课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改非领导干部队伍基本情况与特点
目前,我县改非领导干部共有xxx人,其中正处级调研员x人、副处级调研员x人、主任科员xxx人,副主任科员xx人。从总体上看,我县非领导干部人员普遍呈现三个特点:
(一)人员构成的多样性。我县改非领导干部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县乡党委换届和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削减,部分领导无法安置及一些领导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二是年富力强、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中层干部,因领导职数限制不能提拔,提任非领导职务;三是乡镇场、县直单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为本单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年龄因素限制,不符合提任实职领导条件,提任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
(二)思想认识的复杂性。新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年轻干部视担任非领导职务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是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很高。而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自身已享受到了待遇,工作时间长了,年龄大了,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自然而然产生等待退休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实职改非干部中居多。还有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持观望态度,希望靠年头享受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待遇。
(三)作用发挥的差异性。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使得非领导职务人员作用发挥迥然不同。大部分干部工作心态较好,工作热情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单位的中心工作,协助单位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传、帮、带”,踏实工作,认真肯干,在单位争当表率。少数干部对自身放松了要求,不能遵守工作纪律,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标准降低,作用发挥不好。个别人员甚至不上班,在单位中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县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相关待遇,充分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破除思想障碍,为改非领导干部卸包袱,添动力。引导他们破除“上荣下辱”等陈腐的封建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化,不出现“人走茶凉”的窘境。一是注重感情上交流。为了预防改非领导的心理失衡,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职务改变,县委进一步加大了对非领导干部的尊重与关心力度。始终坚持党组织主要领导与非领导职务干部交心谈心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定期走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他们内心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调整心态,准确定位,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是注重思想上引导。在领导班子分工时,充分征求非领导职务干部意见,使非领导职务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在新岗位上积极工作,当好参谋,树好形象,努力做好“传、帮、带”。自觉做到人退位,学习不止步,思想不滑波,守纪不越规,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原县经委主任xxx同志从4月份退位后,被安排协助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xx一起向上争跑项目和资金,为县里成功争取项目x个,资金xxx余万元。三是注重舆论上宣传。对角色转换快、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的非领导干部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和督促全县改非领导干部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来,在xx电视、政府网等县级媒体上,开辟了改非领导干部风采宣传专栏,先后推介县xxx原局长xxx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服从县委安排全身心投入到重点项目建设等xx名先进典型,在全县上下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氛围。
(二)创造和谐环境,为改非领导干部消顾虑,注活力。根据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使用,充分调动了改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发挥群众优势,融洽干群关系。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群众基础较好的特点,广泛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将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阶段工作安排、惠民政策等及时向群众传达,建立起了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渠道,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以来抽选了县直单位和乡镇场xx余名改非领导干部担任建整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为村里选项目、跑资金,寻找村民致富脱
贫的路子,积极为全县建整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贡献力量。二是发挥协调优势,解决遗留问题。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安排他们充实到征地拆迁、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有效地促进了征地拆迁工作、信访稳控工作、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截止今年2月,共抽调xx多名改非领导干
部到207国道改造、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工地,开展征地拆迁、信访维稳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工作开展。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在干部群众中威信、威望较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强的特点,采取协助主要领导主管或分管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方式,明确工作职责,保证了全县阶段性中心工作的完成。我县原xx局局长xxx同志,从县xxx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升任副处级调研员。因其在xx战线工作多年,对全县的路网建设非常清楚,县里让其担任二广高速连接线项目组的组长。从该项目立项申报到批准施工,他经历了多少困难,仍坚持了下来,无怨无悔。四是发挥政治优势,督导重点领域。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政治觉悟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的特点,通过聘请改非领导干部来加强某些重点行业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单位的各项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促进工作扎实开展。以来,县委组织部聘请了xx名部风监督员,监督组织、干部选拔等工作开展;县纪委聘请了xx名行风评议监督员,对行政效能、行风政风开展监管等。在去年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县委抽选了xx名改非领导干部,组成x个指导检查组,加强对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督促。
(三)严格组织管理,为改非领导干部树信心,增压力。我们坚持“三个同步”的原则,将改非领导干部管理纳入全县干部管理之中。一是坚持同步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将改非领导干部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培训。近三年来,在参加市委党校培训、县委党校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系列活动中,我们先后安排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培训xx多人次,有效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同步管理,明确工作职责。针对改非领导干部出台了《关于对“双退”领导干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改非领导干部采取项目挂靠的方法实行项目化管理。双牌潇水大桥、五里牌电站、县城北扩、工业园区路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挂靠到全县相关项目部工作,负责项目打造、申报和筹备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出谋划策。三是坚持同步考核,实行奖惩兑现。对改非领导干部工作与其他班子成员同样进行考核,要求他们写出工作总结,进行工作述职,接受群众评议,确定考核等次和享受同等奖励,在工作目标考核中与全体领导干部同样参加考核,把绩效工资直接与工作实效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各级党组织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较差、群众有意见的,及时进行帮助教育,限期整改。我县xxx同志从县人大常委会xxx的位子上退下来后,来到县水淹区电力移交办上班,担任县水淹区电力移交领导小组组长。他多次带领项目组的人员一道深入水淹区,与百姓交谈,了解电力移交的瓶颈。通过项目组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顺利地将水淹区的电力整体移交给了县电力局,从而解决了水淹区移民生产生活用电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快了水淹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落实政策待遇,为改非领导干部尽其能,干成事。我县及时出台各项待遇政策,不断规范改非领导干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待遇,并认真抓好落实。一是政治上关注。对改非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视为同级别的领导职务干部对待,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学习文件、开座谈会、听报告、过党组织生活(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会,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使他们与在职干部一样,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在工作中确实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改非”干部,该提拔使用的及时提拔成领导干部使用。二是生活上关心。每年春节前后的走访慰问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或部门领导及时去家庭有困难、身体状况不够好的改非领导干部家进行特别慰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以来,全县共走访慰问改非领导干部230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60多个,帮助改非领导干部解决困难救助和医疗费用40余万元。三是工作上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优势,安排他们协助班子成员分管某项工作,或者具体牵头负责某项工作,以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本着自愿、择优的原则,今年我县共选聘xx名退二线的领导干部担任乡镇、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的科学发展指导员。我们按照省市政策要求,对建整扶贫队员和科学发展指导员给予必要的下乡补助和交通补助。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为他们免费体检一次。特别是对考核为优秀等次的科学发展指导员给予嘉奖或记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模范科学发展指导员”荣誉称号的,其中曾担任正科或副科级实职领导职务10年以上的,退休时可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
三、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全县的改非领导干部中,大多数领导干部能正确理解党的干部政策,正确看待个人职务,服从组织决定。但也有少数或个别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和情绪上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不适应,不想发挥“余热”。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把为官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他们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完全可以适应“连任”,对“改非”不服气,有抵触情绪,给“改非”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他们在“改非”时,不是认真反省自己,而是找领导说情扯皮甚至无理取闹,损坏了自身的形象和威信。个别不再按时上下班,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
(二)心态不适应,不愿发挥“余热”。部分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后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存在着失落感,于是对自身要求降低,进取心减退,思想情绪松懈,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官一身轻”的想法,滋生了“卸担子”、“混日子”的思想,工作热情骤减,不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新老交替和职务的变化,难以接受与过去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工作敷衍了事,开会不主动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锐减,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制约了改非领导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行为不适应,不敢发挥“余热”。许多改非领导干部任实职的时间比较长,习惯于安排工作,怕自己改非后对现任领导的工作指手划脚,担心接受领导的一些重要工作安排,会给现任领导及整个班子的工作造成干扰,于是不再接受领导安排,专心离职离位,改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些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起了“甩手掌柜”,长期处于“赋闲”状态,慢慢地就再也不想干事了,“余热”的发挥也就不了了之。
(四)管理不适应,不便发挥“余热”。一些现任领导认为改非领导干部年龄已大,领导干部改非领导是“退居二线”,是退休前的“驿站”,要让他们休息,没有必要再做工作,因此,对改非领导干部不明确岗位要求,不安排、少安排工作;对改非领导干部在教育、管理和监督上没有改非领导前那么严格,有的单位甚至是“空白”;部分单位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奖惩措施相对较少,使他们感到“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缺乏干事的机会,没有发挥的平台,他们也就安于现状,乐得轻闲,等待退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发挥改非领导领导干部的“余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拓宽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一,端正思想认识,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针对不愿发挥“余热”的改非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作用,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他们,认真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大力宣传改非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在全县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为了及时消除改非领导干部的“二线”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情面对岗位的变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角色的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交心谈心制度,在他们转任非领导职务或提任非领导职务时,由组织部门和部门领导分别进行“交心畅谈”,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使他们退岗不褪色,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荣辱感对待事业和职位。要坚持以谈心交流为突破口,通过日常沟通、彼此尊重,赢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勉励他们积极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补台”、为年轻干部“带路”,心甘情愿地发挥“余热”。
第二,创造必要条件,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合适舞台。要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明确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改非领导干部“赋闲”的问题。对于从领导班子成员“改非”的,应注意发挥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优势,安排他们参与本单位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当主角”、“挑大梁”;对一部分有技术专长、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非领导干部,应积极引导他们为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或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充分发挥部分改非领导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及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个人威信,积极安排引导他们督办一些重点工作或参与各种形式的行风监督活动,如重点工程建设、防汛抗灾及机关效能建设等等,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第三,完善配套措施,激励改非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在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激励改非领导干部履行好工作职责。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费用、公务用车、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而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要加大优秀改非领导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可以按程序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也可以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领导职务。按照“按需培训”的原则,分期分批安排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同时,要充分保证非领导职务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和出外考察等各项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意识。让改非干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在,待遇在,义务也在,“英雄尚有用武之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余热”。
第四,健全管理机制,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要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改非领导干部资源,通过完善配套措施,纳入正常干部管理体制,发挥改非领导干部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考核与具有领导职务的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的要确定为优秀。组织上要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将改非领导干部纳入在职干部管理,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适量分配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单位各项工作纪律,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承担所安排工作、不与组织联系的干部,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根据工作实际,科学设置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改非领导干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增加他们的压力,催生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活力。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对非领导职务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确定职务及职数,严格掌握非领导职务的职数限制和任职条件,对突破职数限制的,要通过竞争上岗、提前退休等方式逐步消化解决,保证非领导职务设置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第五篇:关于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非领导职务干部是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双牌县对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改非领导干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较好地调动了改非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针对改非领导干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工作思路,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和完善配套措施,积极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和提供制度保证。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改非领导干部中,许多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处理复杂问题考虑周到全面,人际关系网络广,是党和国家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何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这类干部,特别是那些从乡镇场、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岗位上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未达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当前组织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我们组织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座谈、个别走访等方式,先后到全县15个乡镇场和62个县直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初步的调研课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改非领导干部队伍基本情况与特点
目前,我县改非领导干部共有244人,其中正处级调研员1人、副处级调研员1人、主任科员224人,副主任科员18人。从总体上看,我县非领导干部人员普遍呈现三个特点:
(一)人员构成的多样性。我县改非领导干部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县乡党委换届和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削减,部分领导无法安置及一些领导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二是年富力强、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中层干部,因领导职数限制不能提拔,提任非领导职务;三是乡镇场、县直单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为本单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年龄因素限制,不符合提任实职领导条件,提任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
(二)思想认识的复杂性。新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年轻干部视担任非领导职务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是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很高。而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自身已享受到了待遇,工作时间长了,年龄大了,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自然而然产生等待退休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实职改非干部中居多。还有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持观望态度,希望靠年头享受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待遇。
(三)作用发挥的差异性。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使得非领导职务人员作用发挥迥然不同。大部分干部工作心态较好,工作热情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单位的中心工作,协助单位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传、帮、带”,踏实工作,认真肯干,在单位争当表率。少数干部对自身放松了要求,不能遵守工作纪律,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标准降低,作用发挥不好。个别人员甚至不上班,在单位中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县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相关待遇,充分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破除思想障碍,为改非领导干部卸包袱,添动力。引导他们破除“上荣下辱”等陈腐的封建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化,不出现“人走茶凉”的窘境。一是注重感情上交流。为了预防改非领导的心理失衡,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职务改变,县委进一步加大了对非领导干部的尊重与关心力度。始终坚持党组织主要领导与非领导职务干部交心谈心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定期走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他们内心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调整心态,准确定位,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是注重思想上引导。在领导班子分工时,充分征求非领导职务干部意见,使非领导职务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在新岗位上积极工作,当好参谋,树好形象,努力做好“传、帮、带”。自觉做到人退位,学习不止步,思想不滑波,守纪不越规,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原县经委主任何钢同志从2008年4月份退位后,被安排协助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陈丽一起向上争跑项目和资金,为县里成功争取项目5个,资金600余万元。三是注重舆论上宣传。对角色转换快、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的非领导干部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和督促全县改非领导干部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8年以来,在双牌电视、政府网等县级媒体上,开辟了改非领导干部风采宣传专栏,先后推介《交通战线不老松,发挥余热立新功》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蒋宏国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服从县委安排全身心投入到重点项目建设等12名先进典型,在全县上下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氛围。
(二)创造和谐环境,为改非领导干部消顾虑,注活力。根据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改非领导干部的使用,充分调动了改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发挥群众优势,融洽干群关系。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群众基础较好的特点,广泛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将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阶段工作安排、惠民政策等及时向群众传达,建立起了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渠道,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2007年以来抽选了县直单位和乡镇场50余名改非领导干部担任建整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为村里选项目、跑资金,寻找村民致富脱贫的路子,积极为全县建整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贡献力量。二是发挥协调优势,解决遗留问题。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安排他们充实到征地拆迁、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有效地促进了征地拆迁工作、信访稳控工作、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截止今年9月,共抽调80多名改非领导干部到207国道改造、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工地,开展征地拆迁、信访维稳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工作开展。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在干部群众中威信、威望较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强的特点,采取协助主要领导主管或分管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方式,明确工作职责,保证了全县阶段性中心工作的完成。我县原交通局局长蒋升隆同志,2008年从县交通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升任副处级调研员。因其在交通战线工作多年,对全县的路网建设非常清楚,县里让其担任二广高速连接线项目组的组长。从该项目立项申报到批准施工,他经历了多少困难,仍坚持了下来,无怨无悔。四是发挥政治优势,督导重点领域。针对部分改非领导干部政治觉悟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的特点,通过聘请改非领导干部来加强某些重点行业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单位的各项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促进工作扎实开展。2007年以来,县委组织部聘请了16名部风监督员,监督组织、干部选拔等工作开展;县纪委聘请了28名行风评议监督员,对行政效能、行风政风开展监管等。在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县委抽选了14名改非领导干部,组成7个指导检查组,加强对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督促。
(三)严格组织管理,为改非领导干部树信心,增压力。我们坚持“三个同步”的原则,将改非领导干部管理纳入全县干部管理之中。一是坚持同步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将改非领导干部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培训。近三年来,在参加市委党校培训、县委党校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系列活动中,我们先后安排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培训60多人次,有效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同步管理,明确工作职责。针对改非领导干部出台了《关于对“双退”领导干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改非领导干部采取项目挂靠的方法实行项目化管理。双牌潇水大桥、五里牌电站、县城北扩、工业园区路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挂靠到全县相关项目部工作,负责项目打造、申报和筹备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出谋划策。三是坚持同步考核,实行奖惩兑现。对改非领导干部工作与其他班子成员同样进行考核,要求他们写出工作总结,进行工作述职,接受群众评议,确定考核等次和享受同等奖励,在工作目标考核中与全体领导干部同样参加考核,把绩效工资直接与工作实效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各级党组织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较差、群众有意见的,及时进行帮助教育,限期整改。我县曾武清同志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后,来到县水淹区电力移交办上班,担任县水淹区电力移交领导小组组长。他多次带领项目组的人员一道深入水淹区,与百姓交谈,了解电力移交的瓶颈。通过项目组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顺利地将水淹区的电力整体移交给了县电力局,从而解决了水淹区移民生产生活用电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快了水淹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落实政策待遇,为改非领导干部尽其能,干成事。我县及时出台各项待遇政策,不断规范改非领导干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待遇,并认真抓好落实。一是政治上关注。对改非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视为同级别的领导职务干部对待,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学习文件、开座谈会、听报告、过党组织生活会,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使他们与在职干部一样,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在工作中确实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改非”干部,该提拔使用的及时提拔成领导干部使用。二是生活上关心。每年春节前后的走访慰问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或部门领导及时去家庭有困难、身体状况不够好的改非领导干部家进行特别慰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共走访慰问改非领导干部230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60多个,帮助改非领导干部解决困难救助和医疗费用40余万元。三是工作上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优势,安排他们协助班子成员分管某项工作,或者具体牵头负责某项工作,以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本着自愿、择优的原则,今年我县共选聘60名退二线的领导干部担任乡镇、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的科学发展指导员。我们按照省市政策要求,对建整扶贫队员和科学发展指导员给予必要的下乡补助和交通补助。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为他们免费体检一次。特别是对考核为优秀等次的科学发展指导员给予嘉奖或记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模范科学发展指导员”荣誉称号的,其中曾担任正科或副科级实职领导职务10年以上的,退休时可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
三、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全县的改非领导干部中,大多数领导干部能正确理解党的干部政策,正确看待个人职务,服从组织决定。但也有少数或个别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和情绪上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不适应,不想发挥“余热”。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把为官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他们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完全可以适应“连任”,对“改非”不服气,有抵触情绪,给“改非”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他们在“改非”时,不是认真反省自己,而是找领导说情扯皮甚至无理取闹,损坏了自身的形象和威信。个别不再按时上下班,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
(二)心态不适应,不愿发挥“余热”。部分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后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存在着失落感,于是对自身要求降低,进取心减退,思想情绪松懈,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官一身轻”的想法,滋生了“卸担子”、“混日子”的思想,工作热情骤减,不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新老交替和职务的变化,难以接受与过去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工作敷衍了事,开会不主动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锐减,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制约了改非领导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行为不适应,不敢发挥“余热”。许多改非领导干部任实职的时间比较长,习惯于安排工作,怕自己改非后对现任领导的工作指手划脚,担心接受领导的一些重要工作安排,会给现任领导及整个班子的工作造成干扰,于是不再接受领导安排,专心离职离位,改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些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起了“甩手掌柜”,长期处于“赋闲”状态,慢慢地就再也不想干事了,“余热”的发挥也就不了了之。
(四)管理不适应,不便发挥“余热”。一些现任领导认为改非领导干部年龄已大,领导干部改非领导是“退居二线”,是退休前的“驿站”,要让他们休息,没有必要再做工作,因此,对改非领导干部不明确岗位要求,不安排、少安排工作;对改非领导干部在教育、管理和监督上没有改非领导前那么严格,有的单位甚至是“空白”;部分单位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奖惩措施相对较少,使他们感到“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缺乏干事的机会,没有发挥的平台,他们也就安于现状,乐得轻闲,等待退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发挥改非领导领导干部的“余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拓宽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改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一,端正思想认识,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针对不愿发挥“余热”的改非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作用,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他们,认真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大力宣传改非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在全县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为了及时消除改非领导干部的“二线”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情面对岗位的变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角色的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交心谈心制度,在他们转任非领导职务或提任非领导职务时,由组织部门和部门领导分别进行“交心畅谈”,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使他们退岗不褪色,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荣辱感对待事业和职位。要坚持以谈心交流为突破口,通过日常沟通、彼此尊重,赢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勉励他们积极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补台”、为年轻干部“带路”,心甘情愿地发挥“余热”。
第二,创造必要条件,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合适舞台。要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明确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改非领导干部“赋闲”的问题。对于从领导班子成员“改非”的,应注意发挥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优势,安排他们参与本单位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当主角”、“挑大梁”;对一部分有技术专长、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非领导干部,应积极引导他们为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或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充分发挥部分改非领导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及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个人威信,积极安排引导他们督办一些重点工作或参与各种形式的行风监督活动,如重点工程建设、防汛抗灾及机关效能建设等等,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第三,完善配套措施,激励改非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在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激励改非领导干部履行好工作职责。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费用、公务用车、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而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要加大优秀改非领导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可以按程序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也可以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领导职务。按照“按需培训”的原则,分期分批安排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同时,要充分保证非领导职务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和出外考察等各项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意识。让改非干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在,待遇在,义务也在,“英雄尚有用武之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余热”。
第四,健全管理机制,为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要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改非领导干部资源,通过完善配套措施,纳入正常干部管理体制,发挥改非领导干部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考核与具有领导职务的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的要确定为优秀。组织上要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将改非领导干部纳入在职干部管理,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适量分配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单位各项工作纪律,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承担所安排工作、不与组织联系的干部,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根据工作实际,科学设置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改非领导干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增加他们的压力,催生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活力。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对非领导职务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确定职务及职数,严格掌握非领导职务的职数限制和任职条件,对突破职数限制的,要通过竞争上岗、提前退休等方式逐步消化解决,保证非领导职务设置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发挥“改非”干部积极性及加强管理的建议
摘要
一、现状
温州市目前领导干部从实职领导干部改任为非领导职务的具体年龄杠子规定:正处级57周岁,副处级56周岁;科级:男55周岁,女50周岁。各县(市、区)对乡(镇)科级领导干部“改非”年龄规定:大致在男52-55周岁,女50周岁。这种以年龄为杠子的“改非”规定,各地在执行中已经形成了“一刀切”的刚性政策。每年都有一批干部由于年龄的原因,从实职岗位转入“改非”行列。但不知从哪个确切的年份开始,领导干部一旦接到“改非”的文件后,就不再坚持正常的“坐班”,不参加所在单位的日常考勤,这种现象温州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
对事实上存在“改非”不坐班的现象,组织、人事及纪检部门虽有明文规定,实际上“开只眼闭只眼”,对相关文件规定的执行和督查方面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导致对“改非”干部在岗还是离岗的管理问题,看似有规定,事实上却是“落而不实、令而不行、令而难令”的现象。久而久之,领导干部“改非”不坐班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上行下效,目前市县两级“改非”的干部总人数至少超过2000人。他们中不乏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而目前却没有真正发挥好这批人的作用。
二、看法
眼下对领导干部“改非”后“不坐班”的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是“改非”人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部分“改非”干部确属健康原因,难以坚持日常工作;另一部分则是“抱着”干了大半辈子了,留点时间给自己的想法,快速转换角色,进入实体企业或中介机构兼职;再一部分则是持“随大流”心态,认为“左邻右舍”同待遇的人员甚至原职位比自己高的都不上班,自己去上班显得不合时宜,哪怕去上班也觉得尴尬。二是“改非”人员所在单位的看法。市里虽然有文件相关规定要求领导干部“改非”不离岗,坚持正常上班,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对这个规定的执行不一,也就听之任之,随大流而行之,对“改非”人员的上班与否不作要求,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改非”的老领导继续“坐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替的新领导的思路拓展和工作创新,甚至影响单位内部和谐。有些单位为了避免尴尬,当人手不足时,宁可借、聘临时人员,也不主动要求“改非”人员留岗。有些单位人浮于事,多个人少个人无所谓;有的单位办公用房紧张,少个人“坐班”,可以腾个位置,等等。三是不平衡。以中层科级为例,目前处长、副处长“改非”后可以不上班,而非实职的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以及科员,因为不存在所谓的“改非”一说,则是一律按男60周岁、女55周岁办理退休手续,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统一性。四是不规范。“改非”不坐班的做法与《公务员法》精神不符;部分人员“改非”后短时间内进入实体企业或中介机构兼职取酬,甚至拿高额年薪,与廉洁从政规定精神不符。
三、建议
建议在目前“转作风优环境”“治庸治懒治散”的专项活动中,由组织人事和纪检应对这一问题引以高度重视,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摸清底数,制定措施分门别类切实予以解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与单位要为“改非”干部继续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工作平台,如一些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有一定难度的阶段性、专题性工作;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程跟踪、工业项目进场、创平安社区、部分重大课题研究,将这批干部组织起来,赋予相应的处理问题的职责与权限,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当前加强基层“改非”干部管理的几点建议
日期:2008年7月20日 |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 国公网 纠错补充 | 建议投诉 | 书签收藏
近几年来,随着县乡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有相当一部分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退出领导班子,改任非领导职务,俗称“改非”干部。在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充分发挥这部分干部的作用,成为各级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改非”干部从领导职务上退下来之后,仍然积极参与中心工作,有的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主动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为化解矛盾出谋划策;有的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兴办各类示范基地,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然而,由于制度缺失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当前大多数“改非”干部目前基本上没有参加本单位的工作,游离于干部队伍管理的范围之外,由此给基层干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问题和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改非”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经验丰富、工作能力、水平较高的干部,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他们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机构改革中,在职干部中的一般干部和中层干部对改革分流有看法、有想法,认为“改非”干部“改非”后就好像进了保险箱,工资增加,待遇有保障,工作却不干了,而中层及以下干部不但待遇较低,而且分流后被无情地推向社会,觉得跟“改非”干部比太不公平。这些矛盾和问题,逼着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尽快制定加强和改进对党政机关“改非”干部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措施,进一步发挥好党政机关“改非”干部的作用。结果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加强“改非”干部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营造“改非”干部发挥好作用的良好氛围。“改非”干部能不能继续发挥作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态度如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认识到,“改非”干部是在职的干部,是国家公务员,不是闲散人员,更不是“退休”人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他们,把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纳入议事日程。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改非”干部的待遇,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要教育引导“改非”干部认识到,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十分珍惜组织上的这种安排,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更要增强危机感,在非领导职务岗位上履行好职责,做出应有的贡献。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取得令群众和党组织满意的政绩。由领导班子成员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职务的变化,要认识到改任非领导职务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退出领导岗位并不等于退休。要自觉接受单位 的工作安排和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进取精神,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通过宣传树立“改非”干部发挥作用好的先进典型,澄清社会上对“改非”干部发挥作用的模糊认识,营造“改非”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2、联系当地实际,明确“改非”干部发挥作用的途径。要根据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开辟多种渠道,明确非领导职务的发挥作用的途径。一是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所在地方、单位党委(党组)应根据他们的特长,可以安排他们配合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协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者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提拔担任正科级或副县级非领导职务的,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继续兼任下一级领导职务。二是由领导班子成员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单位党组织应根据工作实际,安排他们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和重大课题,开展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研究,就单位的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或授权他们抓好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督办落实。有技术专长的“改非”干部,可以授权他们对专业技术性工作负责。给“改非”干部安排工作任务后,要按责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其岗位职责,在什么岗位,承担什么任务,就要履行什么职责,负起什么责任。
3、完善配套措施,激励“改非”干部履行好工作职责。要完善两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好“改非”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一是要与在职干部一视同仁地对待“改非”干部考核等次的确定。对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多的单位,考核时,可按规定的比例在非领导职务人员中产生优秀等次;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少的单位,考核十分优秀的“改非”干部,应与领导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条件的要确定为优秀等次。二是是关注优秀“改非”干部的提拔使用。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改非”干部,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可以按程序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有条件提拔使用的,也可以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领导职务。
4、健全管理制度,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提供纪律保证。健全制度,加强对党政机关“改非”干部的日常管理,是“改非”干部发挥好作用的保证。对此,关键是要把按在职干部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改非”干部的日常管理抓落实,解决好“改非”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一是明确“改非”干部的工作纪律。“改非”干部不能游离于组织纪律约束之外,尤其是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改非”干部,要严格遵守组织工作纪律,有事不能上班要履行请销假手续。长期无故不上班者,要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二是完善“改非”干部从事第二职业的政策规定。“改非”干部从事第二职业的,要经本人申请,单位党组织审查,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提前退体、离退养手续。三是将“改非”干部工作实绩与待遇相挂钩。改变过去那种“改非”干部待遇只增不减的做法,按照与在职干部同等的要求,对完不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的,按有关规定降低其待遇标准,以增强“改非”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使其有压力、有动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线领导干部资源不要浪费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管理后,许多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因年龄或任期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熟悉、领导艺术水平高,有效整合这部分二线领导干部资源,对促进各个领域工作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目前的干部队伍管理中,二线领导干部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到龄改非是干部管理的必然规律。但是,很多到龄的干部,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领导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可以发挥的资源和余热。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深化,转为非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他们中仍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能量,必须得到很好的重视。如果“一刀切”地全部让其退居二线休息或者疏于管理,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转非”出现的人才浪费现象,不管从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还是从福利分配来看,都是一种新的社会不公。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转非”干部,已成为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管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研究和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到龄改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意见,使“到龄改非”干部“离位不离岗,退职不退责”。
笔者认为对“到龄改非”干部应从四个方面重新设立岗位、统一管理、科学考核,有效发挥他们的资源作用。
一是发挥“调研员”的作用。组织部分“二线领导干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在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切实发挥参谋作用。
二是发挥“引导员”的作用。围绕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安排“二线领导干部”与年轻后备干部结成对子,负责在思想、工作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用丰富的领导艺术、社会阅历弥补年轻后备干部工作经验等方面不足,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三是发挥“督查员”的作用。邀请 “二线领导干部”参加党政部门阶段性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的指导组、工作组和督查组,指导督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建设或参加拆迁安置、矛盾调处等工作。
四是发挥“宣传员”的作用。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二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对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职能作用问题的分析思考
《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系列。
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是指按照组织程序被任命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承担某职位职责、享受岗位待遇,行使该职位领导、组织、管理、指挥、决策、协调等职能职责的职务。如副科长、科长、处长„总理等13个级别。
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不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权和责任的职务。如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巡视员8个级别。
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同一级别工资待遇基本相同,但补贴待遇不同。在工作中,非领导职务只承担岗位职责而不承担管理职责。
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干部队伍中设置非领导职务,是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增进干部队伍活力的有效手段,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了较好作用。
一、制约非领导职务干部尤其是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是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一些领导干部因年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主要是由所在部门党组(党委)安排一定的任务或参与、代管某些方面的工作。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或者说挂了“空挡”。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现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较多,多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级别上与单位主要领导一样,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担心他们不与领导保持一致,再者下面的干部也不好处理关系。一些单位领导还认为“改非”干部资历老,架子大,难以驾驭。少数单位由于非领导职务干部较多,安排一个不安排一个,怕他们搞攀比和争权,不好平衡,引起矛盾,干脆一个也不用,难以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而在低层次尤其在主任科员以下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却是一个钉子一个眼,有具体的岗位和职责,甚至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任务超过某些领导职务干部。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会不公的现象,即高职非领导职务与低职非领导职务之间在工作、待遇上的较大反差和矛盾,高职非领导职务人员拿着很高的待遇却没有具体的分管工作,也没有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每天闲着无所事事,而低职非领导职务人员拿着很低的待遇却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明显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所以在非职系列上下级之间存在的现状是:大非闲置小非苦,薪水丰厚高职禄;资格元老更糊涂,党的恩情谁不服?
二是“改非”干部自身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高。从个人层面来看,自身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心态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年龄或职位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普遍存在着失落感。心态得不到及时调整,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观能动性。从组织层面看,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出于怕影响班子团结,开会不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参与决策积极性大不如以前,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个别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在谈话后,特别是由主要领导改任的,甚至讲“我不来单位,就是对新任领导的最大支持”。因此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有时单位请他们来商量工作,他们开口就是“行行行”,再说就是“好好好”,怕陷入事非之中,不愿继续发挥作用。三是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改非”的高职非领导职务干部一般工作时间长,工作阅历经验比较丰富。原来都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工作比较被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约束。目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管理的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中央的、地方的应有尽有。但市级以上、单独针对县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制度几乎没有,各地各部门有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地方性管理措施,但通常不尽科学和合理,操作性不强,难于从根本上加强管理。由于以往的规定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2006年国家下发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中第三条也只是规定:“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接受所在同级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领导,经领导授权或者委托可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没有明确的要求。因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对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工作岗位和职责没有明确的组织界定和安排,制度缺失、监督缺失,岗位目标不明确,使得少数“改非”后的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导致该层人员有事就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更多过错等现象的客观存在。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处于“赋闲”状态,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岗位职责不清,也使考核难以评定。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大多分管工作少,工作在一线的少,分工中责任小,加之有的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平时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处于放任状态,工作弹性安排,凭主观意志决定工作去留。单位组织学习、开会,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做出严格要求,就给考核工作带来难度。五是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缺少发挥作用的载体,发挥作用的形式比较单一。即没能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因人制宜,为改非领导干部设岗定责,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他们继续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此外,由于缺乏提早退出的机制和鼓励措施,改非领导干部“出”的渠道不畅,一些改非干部即使符合提前退休条件,考虑到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一般也不愿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二、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对策思考
从公务员管理的角度讲,非领导职务也是职务,只是分工的不同。如何发挥好“改非”干部的作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组织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来。
一是制定管理办法,使“改非”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县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从学习培训、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等方面加以明确,将县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对还达不到退休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严格组织管理,要求他们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同志一道正常上下班,并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责。
组织部门和所在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抽出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他们努力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制定专门针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考核办法,根据“改非”干部的特点设置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他们每年的学习、工作等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工作出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组织部门及所在单位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提供干事舞台,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要发挥“改非”干部的作用,应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其单位特点、能力特长、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提供继续发挥作用的舞台。可以协助班子成员工作,有的单位领导职数相对较少,可以安排他们协助在职领导处理某一专项事务,比如专项抓扶贫工作等,为班子分担工作量,发挥“改非”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也可以让他们负责调研、督查、督办等工作,安排其围绕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相对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应让他们积极参与分担管理职责,可以聘请或抽调这些同志组成检查、考核组,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对一些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督查、考核等,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引导他们为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或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
三是落实政策待遇,充分调动“改非”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非”干部的不但工资按照原领导职务享受,对其政治待遇,也要认真落实。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他们学习文件、听报告、过党的组织生活,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通报有关情况,使他们与在职领导干部一样,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经济待遇,要与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待遇分开,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多。对工作费用、公务用车、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而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
四是正确引导,让非领导职务干部愿意干事。树立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宝贵财富的思想,在管理上不放任。逐步规范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制度,在工作上不放松。加强非领导职务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其思想不滑坡。坚持“尊重本人意愿、发挥个人专长、服从组织安排”的原则,统筹安排,努力营造心情舒畅,人尽其才,以用促管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五是提高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认识,明确其职位职责。在我国领导干部的职务体系中,非领导职务也有着重要的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在对非领导职务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第一种是非领导职务“无用论”,认为非领导职务可有可无;第二种是在非领导职务使用上采取实用主义,违反组织原则,对非领导职务进行滥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非领导职务观。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要解决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和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非领导职务设置的目的、意义、原则和内容要求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都要摒弃认为非领导职务干部是“二线干部”,他们发挥作用是“找事”、“碍事”的错误认识,要树立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公务员的一个系列,是“一线干部”和应该有所作为的正确观念。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积极营造氛围,让全社会了解、关心、尊重、理解、支持非领导职务干部干事创业,大力宣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第二,合理设置,严格控制,解决“超职”问题。非领导职务职数也应该和领导职务职数一样,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合理确定非领导职务职位设置的范围、数量,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报批和备案制度。要把非领导职务职数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予以合理开发利用。第三,明确职责,创造条件,解决“平台”问题。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工作职责,组织上没有疏通渠道,工作上缺乏平台,是目前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发挥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明确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职位职责和岗位责任,是发挥其作用的“平台”。六是疏通流动渠道,建立非领导职务干部“提前退出”机制。积极探索非领导职务“提早退出”机制,疏通“出”的渠道,是从根本上解决改非领导干部在编不在岗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第一,实施“离岗退养”制度。对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年龄较大、身体欠佳,无法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可“离岗退养”。第二,制定非领导职务干部提前退休的鼓励性优惠政策措施。可参照机构改革时人员分流的办法,即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本人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提前退休。第三,非领导职务干部自愿辞职制度。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求离开国家机关,不再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可以向任免机关申请辞去公职。除有规定不得辞职者,任免机关应当予以批准,避免“占着位置混到头,闲着无聊等退休”的现象。贵州赫章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研究
发表日期: 2008-7-16 9:22:33 阅读次数: 670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贵州赫章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如何更好地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是摆在县委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切实发挥好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促进作用,县委根据中央、省、地的有关政策,积极探索,认真研究,不断推进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的理科学化和制度化。
一、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现状
贵州赫章县现有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292人,占全县乡科级干部总数的29%;其中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86人,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206人。全县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9.6岁,其中35岁及以下20人,占6.8%;36-40岁26人,占8.9%; 41-50岁71人,占24.3%;51岁以上175人,占60%。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中具有大学学历32人,占11%;大专学历84人,占28.7%;中专68人,占23.3%;高中及以下学历108人,占37%。
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新提拔担任。该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长期任劳任怨,具备了提任上一级领导职务的条件,但又受领导职数的限制,不能提任领导职务,而提任非领导职务,先享受级别,条件成熟后再提拔担任实职领导干部;或是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为单位和集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组织上为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拔其担任非领导职务,2007年以来,共有47名优秀的干部被提拨到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岗位上。二是从实职领导职务改任。由于年龄、任职年限、班子配备、结构需要等方面原因从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
二、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做法及成效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一是规范非领导职务设置。按照《贵州省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实施办法》、中共毕节地委组织部、毕节地区人事局《关于做好地、县机关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审批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贵州赫章对县直党的机关、县人大机关、县政协机关、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工商业联合会、县直行政机关等七大类机关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进行了规范设置。二是加强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乡科级非领导职务管理的规定》,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任职资格和条件、管理内容和方式、实施方法和步骤,将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县委管理的干部体制内,使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建立跟踪督查工作制度。为了切实落实好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县委组织部建立了跟踪督查工作制度,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部门(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与部门(单位)领导交流意见、与非领导职务干部进行沟通等方式,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出勤情况、职责分工等进行督查,并收集整理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制度。
(二)注重绩效,强化考核。为了科学考核和评价非领导职务干部,县委将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建立了实绩考核五大体系,促进非领导职务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一是对实绩考核分类管理。根据职能不同把实绩考核与单位职能和非领导职务干部职权职责有机结合,解决了权责和考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提高了实绩考核的针对性。二是规范指标设置。实绩考核分工作目标和社会公认评估两组指标。社会公认评估指标包括人民群众满意度、领导满意度和单位机关或系统内干部职工满意度,使指标设置更具有科学合理性。三是规范民主测评。在社会公认评估中,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社会公认评估情况由县级领导、乡镇及有关县直部门党政正职、机关系统内干部职工和单位所辖村级组织、学校、企业负责人进行评估。规范社会公认评估,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参与实绩考核的覆盖面,增加透明度。四是考核结果定性量化。在实绩考核工作中,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每一项工作任务和测评都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分数,克服了定性不准确的问题。五是考核结果运用。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对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非领导职务干部调整和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励惩处、教育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的重要依据。
(三)多措并举,强化发挥作用。一是履行职责。对新提任乡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他们继续兼任原股级岗位职责,或协助单位领导分管某项工作,或独立承担某项阶段性重要工作,以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二是参与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对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刚从领导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安排他们参与全县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督导、十七大精神的宣讲、春耕生产的指导等,切实发挥他们熟悉政策、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协助完成了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三是参与调查研究。对一些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文字功底好的非领导职务干部,适时安排他们组织或参与综合性和专题性调研,对全县拟将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调研论证,有效提高了各项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和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我县对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和作用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管理的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但针对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制度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较少,难于从根本上加强管理。由于中央、省、地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暂未作出明确规定,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没有明确要求,县委对科级非领导职务的管理和作用发挥虽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年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存在着失落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个别同志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开会不主动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锐减,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的甚至连班都不上,单位都不去,改非了就跟退休了一样。
(三)部分单位领导班子对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重视不够。当前,部分单位领导班子对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改非领导干部任实职的时间长了,习惯于安排工作,怕他改非后对自己的工作指手划脚,如果再安排一些重要的工作给他,会给自己及整个班子的工作造成干扰;二是认为改非领导干部年龄已大,要让他们休息,没有必要再做工作,因此,对非领导职务干部不安排或少安排工作。由于缺乏干事的机会,他们也就安于现状,乐得轻闲,等待退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对策研究
从公务员管理的角度讲,非领导职务也是职务,只是分工的不同。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根据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拓宽渠道,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好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
(一)建立访谈机制,让非领导职务干部“有心”干事。为了及时消除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二线”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情面对岗位的变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角色的转换,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在转任非领导职务和提任非领导职务时,应由县委领导分别进行“交心畅谈”,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使他们退岗不褪色,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荣辱感对待事业和职位。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坚持以谈心交流为突破口,通过日常沟通、彼此尊重,赢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勉励他们积极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补台”、为年轻干部“带路”。
(二)建立激励机制,让非领导职务干部“有力”干事。在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激励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履行好工作职责。一是要与实职领导干部一样对待非领导职务干部考核等次的确定。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多的单位,考核时,可按规定的比例在非领导职务干部中产生优秀等次,非领导职务人数较少的单位,考核优秀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应与实职领导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条件的要确定为优秀等次。二是要深化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提拔使用。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非领导职务干部,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可以按程序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也可以提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或领导职务。三是要强化教育培训。按照“按需培训”的原则,建立非领导职务干部定期脱产进修、学习制度,县委党校开设主体班,各单位分期分批安排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参加培训。同时,各单位要充分保证非领导职务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和出外考察等各项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意识。
(三)健全考评机制,让非领导职务干部“有效”干事。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一是建立单位目标考核制。要将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纳入各级党组织目标任务管理内容,与其他工作一并考核,并深化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建立非领导职务干部“出口”工作制。要通过实行“下”的措施疏通“出口”,施压力,抓作风,促干事。即:落实公务员考核和非领导职务干部实绩考核制,让不为或无为者“淘汰下”;实行任期制,打破职务和待遇“终身制”,让不为或无为者“定期下”;实行以引咎辞职为主的辞职制,让不为或无为者“主动下”;实行届中届未定期考察制,等次在基本称职以下的,进行相应的组织处理,让无为或不为者“惩处下”。通过健全考评机制,促进非领导职务干部兢兢业业,以身作则,扎实抓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打印 | 收藏
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干部队伍中设置非领导职务,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了较好作用。它对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好、管理好、使用好这类干部,特别是那些从县处级领导岗位上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未达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当前组织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的现状分析
就我市的情况看,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构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因年龄偏大,由同级领导职务改任。我市近几年来一直执行的是县级领导干部年满55周岁后改任非领导职务;二是按照非领导职务晋升的规定,由下级(科级)干部提任副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三是1990年以来,由部队的团职干部转业安置到我市后,根据军转政策直接任命为调研员或副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对县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一般是由各单位自行安排工作。对于晋升为县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和部队转业担任县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各单位原则上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妥善安排相关的工作,有的还兼任科(处)级领导职务。这些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基本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也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而对于由领导岗位上改任非领导职务的这些干部,各单位在管理和使用上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影响了这些干部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由县级领导岗位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情况。
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一些领导干部因年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主要是由所在部门党组(党委)安排一定的任务或参与、代管某些方面的工作。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现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较多,多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级别上与单位主要领导一样,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担心他们不与领导保持一致,再者下面的干部也不好处理关系。一些单位领导还认为“改非”干部资历老,架子大,难以驾驭。少数单位由于非领导职务干部较多,安排一个不安排一个,怕他们搞攀比和争权,不好平衡,引起矛盾,干脆一个也不用,难以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二是“改非”干部自身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高。从个人层面来看,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心态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年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普遍存在着失落感。心态得不到及时调整,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出于怕影响现班子团结,开会不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参与决策积极性大不如以前,对单位重大工作决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个别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在谈话后,特别是由主要领导改任的,甚至讲“我不来单位,就是对新任领导的最大支持”。因此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有时单位请他们来商量工作,他们开口就是“行行行”,再说就是“好好好”,怕陷入事非之中,不愿继续发挥作用。三是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改非”的干部一般工作时间长,工作阅历经验比较丰富。原来都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工作比较被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约束。目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管理的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中央的、地方的应有尽有。但市级以上、单独针对县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制度几乎没有,各地各部门有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地方性管理措施,但通常不尽科学和合理,操作性不强,难于从根本上加强管理。由于以往的规定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2006年国家下发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中第三条也只是规定:“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接受所在同级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领导,经领导授权或者委托可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没有明确的要求。因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使得少数“改非”后的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处于“赋闲”状态,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岗位职责不清,也使考核难以评定。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大多分管工作少,工作在一线的少,分工中责任小,加之有的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平时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处于放任状态,工作弹性安排,凭主观意志决定工作去留。单位组织学习、开会,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做出严格要求,就给考核工作带来难度。考核上通常只等同于普通干部对其进行,因而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考核一般为“称职”等次,基本上无“优秀”和“不称职”
二、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对策研究
从公务员管理的角度讲,非领导职务也是职务,只是分工的不同。如何发挥好“改非”干部的作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组织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来。
1、制定管理办法,使“改非”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县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从学习培训、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等方面加以明确,将县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我市干部管理体制内。对还达不到退休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严格组织管理,要求他们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同志一道正常上下班。
组织部门和所在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抽出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他们努力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现有的市管干部考核规定中增加内容,或者制定专门针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考核办法。根据“改非”干部的特点设置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他们每年的学习、工作等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工作出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组织部门及所在单位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2、提供干事舞台,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要发挥“改非”干部的作用,应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其单位特点、能力特长、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提供继续发挥作用的舞台。
一是协助班子成员工作,有的单位领导职数相对较少,可以安排他们协助在职领导处理某一专项事务,发挥“改非”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二是负责调研、督查、督办等工作,安排其围绕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现代新昆明建设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这些干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相对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可以聘请或抽调这些同志组成检查、考核组,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对一些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根据需要抽调他们参与市委和市政府目标管理督察办公室的有关工作,对全市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和考核。三是对一些熟悉经济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情况的同志,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转任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继续任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龄界限比党政机关相对要放宽一些),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3、落实政策待遇,充分调动“改非”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次公务员工资套改中,按照有关规定,“改非”干部的工资按照原领导职务进行了套改。对其政治待遇,也要认真落实。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组织他们学习文件、听报告、过党的组织生活,列席有关会议,参加有关活动,通报有关情况,使他们与在职领导干部一样,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经济待遇,要与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待遇分开,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多。对工作费用、公务用车、加班补助、下乡补贴、岗位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要按规定给予安排。而对长期借故不上班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要按有关规定核减有关补助项目,使权利与义务相平衡。我们要通过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相关待遇,真正调动这些由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体现组织对他们的关心。
对我区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思考
王德贵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年龄、身体、领导职数、岗位需求等原因从区管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以下简称“改非”干部)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干部,使其继续发挥余热,是当前干部工作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期,笔者就我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我区“改非”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年龄关系改任;二是同一岗位任职时间太长改任;三是由于身体原因改任。据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8月底,全区处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共有55人,占全区区管干部总数的11.7%,其中区直机关34人,占总数的7.2%;街道(农场)园区19人,占总数的4%;区属企业2人,占干部总数的0.5 %。“改非”领导干部的人数与在职领导干部的人数比例达到1:13。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基本上还处在无序的状态,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改非”干部的作用发挥不够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非”领导干部脱岗离岗现象比较严重。全区55名“改非”领导干部中,正常上班的为22人,占总数的40%;偶有上班的为13人,占23.6%;脱岗离岗的为20人,占36.4%。这说明有近六成的“改非”领导干部没有正常上班,履行岗位职责。“改非”领导干部在编不在岗,不仅影响了在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单位对在职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2、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大部分“改非”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工作经验丰富,领导组织协调能力强,思想政治觉悟高,有的同志还精通业务,甚至有一技之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但是,目前市、区还没有对“改非”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其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这批特殊的干部人才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大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没有像在职干部一样给他们安排具体工作,个别单位也只是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致使“改非”领导干部显得无所适从,无事可做,一些干部干脆就回家休息,直接导致了干部人才资源的浪费。
3、长期占用编制职数,影响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改非”领导干部不仅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而且他们距离退休都有2到3年时间,这样就长期占用了一定数量的公务员编制。2002年机构改革以后,我市对各区的公务员编制职数控制比较严,我区大部分单位公务员编制数比较少,部分单位甚至只有几个编制职数,“改非”领导干部对编制职数的长期占用,使得一些单位无法新录用公务员,个别单位只好临时借用或聘用人员帮助工作,直接影响了公务员队伍建设。
二、影响“改非”领导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发挥作用不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心理调整不到位,导致“改非”干部不愿发挥作用。一是心态上失衡。部分领导干部“改非”后存在较大心理落差,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没有及时转换角色,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难以接受与过去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想从事非领导岗位的具体工作;一些单位对这些干部也不安排工作、不分配任务,使其无所事事,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失落感。二是进取心减退。部分领导干部“改非”后,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官一身轻”的想法,视“改非”如“离退”,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工作中比较被动。三是要求上放松。部分领导干部“改非”后,对自身要求逐渐降低,进取心逐渐减退,学习上放松,执行上下班等单位规章制度不严,对单位的工作敷衍了事,不愿继续献计出力。
2、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改非”干部不便发挥作用。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一些干部群众认为,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也就是退居“二线”了,工作从台前退到幕后,就不用跟一线人员一样正常上班了,工作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二是一些“改非”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应该静下心来休息一下,把更多的工作留给年轻人去做,自己的工作主动性已不强;三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与“改非”领导干部关系难处理,工作难安排,有畏难情绪,怕给重要工作不放心,给一般工作不热心,特别是一些“改非”领导干部曾经是自己的老领导,拉不下面子,不便管理。
3、管理制度不到位,导致“改非”干部不想发挥作用。一是缺乏配套政策规定。《公务员法》、《国家非领导职务设臵办法》等对非领导职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省、市对非领导职务的设臵范围、工作职责也没有出台相关规定,导致部分干部“改非”后与单位“两不找”,如同提前离岗,成为在职“自由人”。二是缺乏有效激励奖惩。目前,由于对“改非”干部的激励惩罚措施相对较少,工作完成与否、完成质量好环,在考核、工资待遇、奖金福利等方面,与本单位其他干部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对部分作用发挥好、工作实绩突出的“改非”干部没有必要的奖励措施,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三是缺乏必要制度约束。由于目前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从上到下都缺乏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教育管理上一般不如“改非”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监督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些“改非”干部长时间不与单位联系,单位对他们在外干什么也不闻不问,缺乏有效监督。
三、发挥“改非”领导干部作用的建议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这批人的作用发挥好了,将成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组织部门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坚持原则与创新措施并举,充分发挥“改非”领导的潜能和作用,使“改非”领导干部的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端正思想认识,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要破除种种思想障碍,在全区形成鼓励“改非”干部干事、支持“改非”干部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一要高度重视。各单位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发挥“改非”干部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他们,安排好他们的工作,真正把发挥其作用摆上议事日程。二要做好教育引导。要让“改非”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充分认识到组织上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领导职务的“实”与“非”都是工作的需要,从而珍惜组织安排,调整好心态,摆正好位臵,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发挥新作用,创造新业绩。三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大力宣传“改非”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和好的典型,消除社会上对“改非”干部的偏见,端正对“改非”干部的认识和态度,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形成“改非”干部大有所为的浓郁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2、创造必要条件,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合适舞台。要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明确“改非”干部的工作任务,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改非”干部“赋闲”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挥专才作用。对于从领导班子成员“改非”的,应注意发挥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优势,安排他们参与本单位的中心及阶段性工作,如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当主角”、“挑大梁”;对一部分有技术专长、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非”干部,应积极引导他们为本单位的发展献计献策,或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二是授权督办检查重点工作。充分发挥部分“改非”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优势及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个人威信,积极安排他们督办一些重点工作或参与各种形式的行风监督活动,如重点工程建设、防汛抗灾及机关效能建设等。三是负责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各单位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安排“改非”干部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和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就单位的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确保政策加快落实,工作有效开展。
3、健全管理机制,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要通过完善配套措施,将“改非”干部纳入正常干部管理体制,发挥“改非”干部应有的作用。首先,“改非”干部考核应与领导职务的干部一视同仁,符合优秀等次的要确定为优秀。此外,组织上要经常与“改非”干部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其次,要加强制度约束。将“改非”干部纳入在职干部管理,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适量分配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单位各项工作纪律,对长期无故不上班、不承担所安排工作、不与组织联系的干部,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根据工作实际,科学设臵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改非”干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增加他们的压力,催生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活力;第三,要完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改非”领导干部“提早退出”机制,疏通“出”的渠道,是从根本上解决“改非”领导干部在编不在岗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