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

时间:2019-05-12 17: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

第一篇: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

“哪个城市的居民最能感受到幸福?”“是不是口袋里的钱越多,人们就越能感到幸福?”2006年元旦前后,幸福感、幸福指数、城市的幸福度排名等时髦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上。

掀起一轮轮“幸福”热潮的虽然是几个不同的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但引起人们的思考却是一致的―――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政府在从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中,怎样满足财富增加后人们不断变化的幸福感?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4年的37.7%。这一系数虽然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相比仍有距离,但专家在比较后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水平达到了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

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到近5年,老百姓正进入到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大件”消费时期,这种变化是否让人们感到更幸福?2005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分报告《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称,在对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中,七成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同样,也有七成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的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

但有意思的是,这次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006年年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发布了一份与幸福有关的调查,他们的数据表明,一个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与居民对其城市的幸福度没有显著的关系。与收入水平和赚钱机会相比,城市的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情冷暖、自然环境等软性因素对城市幸福度的影响更大。

其实,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们从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证实,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财富将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绝对要素。

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当GDp和民众的幸福感之间不再有联系的话,政府的政策还要仅仅致力于让GDp处于上升轨迹吗?2003年,当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学界有这样的声音,称我国面临两类转变:一方面是当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时,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公共需求逐渐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而另一方面,我国还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渐从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两类转变的交叉点是政府怎样通过转变职能满足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升级,专家的另一个说法是,要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刘玉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退休研究员,最近,他写给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被放到了这个部门的政府网站上。他说:“要实现小康,首先要解决就业这个头等大事。只有充分就业,才有收入来源,才有可能去支付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和医疗的费用,才谈得到实现小康。同时要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或许在刘玉文看来,就业和福利是幸福的基础,也是他希望政府“十一五”期间做的民心工程。其实“十五”期间,我国在就业、社会保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圈点的数字,官方的数据是2005年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200万人。

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作用。“十五”期间,有18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尽管专家们认为,民众的公共需求正在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但政府部门并没有停止对提高百姓吃穿住行品质的关注。

瘦肉精、吊白块、农药残留……在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一些企业受利益驱使,钻了国家标准缺失的空子,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最新的国家标准清理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两万多项有效国家标准。这些仍处在“更新换代”过程之中的国家标准,好比一把把“技术尺子”,将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向高处“标示”。

第二篇: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主动的“阿甘”相信绝大多数陌生人在与李嘉诚接触之初,都会诧异于简单的一面。他拥有着儿童式的灿烂笑容、言语也如不加雕琢般简洁跳跃,谈起一些热衷的游戏,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战胜友人,他会像任何一个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那些极为在意饮食健康的年长企业家不同,李嘉诚至今仍喜爱吃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食品。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李嘉诚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认真、投入,1957年进入地产业之初,他手持一块秒表做“尽职调查”穴duedili-gence雪,从汽车站等热闹的地方步行到自己待购的目标,估算未来人流状况,时至今日,他仍自信于外界询问他问题,他平时有准备,可轻而易举地给出事实或数据,并自信“超过90%是对的”;受过贫苦洗炼的他崇尚节俭,对于任何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充满兴趣,这让他在经营塑料花厂时就成为了优化流程的专家,到了今天,他也会为网络电话Skype而兴奋;他对风险高度戒备,并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正因此,李嘉诚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李嘉诚珍视声誉与承诺,14岁其父去世时,他对父亲做出承诺:“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从此便拼尽全力工作及自学,这种一诺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对待商业伙伴和员工那里,从此意义上,今天拥有23万名员工的和黄就像他的家庭观念的延伸。

不可否认,坚守极为朴素的方法论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运行,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业天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时,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尚未爆发之际,他也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关于为什么他能感知连诸多华尔街大行都忽视的灾难,李嘉诚给的回答朴素却又富有玄机:“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这很好地呈现了多年来外界对于李嘉诚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观察烧水的进度般,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直观地做出读解。

此种天才很难被模仿,但略为功利地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相对简单地归纳李嘉诚的内心,那它或许是由两种品质构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广博的商业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两者交融,不会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诚的人会将这种微妙的平衡分解为两种人格:其持续58年的旅程之所以总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为李嘉诚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尤其对他经营行业有关的最新数据和讯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机会来时迅速作出决定。而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被接连不断的成功冲昏头脑,则因为他有着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两元世界李嘉诚极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几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如果要对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做些适于今天商界的诠释,或许巴菲特——这个比李嘉诚小两年零一个月的人多年来一直被外界视为彼此对比的对象——给其老师本·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所写的序言是合适的:“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这本书恰到好处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约束情绪。”一方面,寻求“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刻、开阔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发自天性的好奇与活力,另一方面,在兼具志、力、“不随以怠”的情况下,“至于幽暗昏惑”还能被点醒,最大的力量就是反思带来的明辨与自制。

在少年时期,李嘉诚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讲解Web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 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嘉诚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诚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嘉诚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说,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嘉诚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论人生李嘉诚并非一个著名的演说者,这与其讷言敏行的风格有关,还因为,与外界期待其讲述的经营秘诀不同,他更愿意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仔细考究便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2008年,关于“自负指数”的演讲中,他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2006年,他重提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回忆起自己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时建立的信念:“理性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信念或希望”。

2005年,他在长江商学院谈“管理的艺术”时,指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大重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恶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的,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2005年,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他谈及毅力和心力:“如果你认为毅力是每分每秒的„艰苦忍耐‟式的奋斗,这是很不足的心理状态,毅力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又充满着希望的心。

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而“心力是理性和理智心灵的发展,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善于学习的人能领会和掌握未来,好学的人懂得把观察、经验和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用得当,不仅能把梦想持之以恒,更懂得如何事半功倍。”2002年,他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列出了自己认为成功所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正义、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和善大方……

第三篇:从贫穷到富有 李嘉诚的财富人生观

从贫穷到富有 李嘉诚的财富人生观

李嘉诚,生于1928年,不到30岁就成为了香港的塑胶花大王。随后,他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进军地产,并多次演绎“蛇吞象”的神话,促使自己的财富大幅飙涨。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网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中,李嘉诚以310亿美元的净资产再度成为华人首富。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已经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

从一名酒楼伙计到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然而,对于他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其坚韧的毅力,还与其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每次致富机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嘉诚就已开始进军塑胶花市场。不过,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借助一本英文杂志的塑胶花信息,从中挖掘了商机,并最终将塑胶花市场做大做强。

此外,自1958年进驻地产业后,李嘉诚的敏感眼光也进一步促成了他的财富增值。

鉴于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研判,他认为香港经济有望实现腾飞,并于1971年6月,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大举发展房地产业。于是,在随后的时间内,李嘉诚陆续上演了“蛇吞象”式的神话,并最终借助香港经济腾飞而实现财富上的大幅增值。

李嘉诚谈财富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李嘉诚被问及会否增加捐款力度时表示,他对财富的理念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未来10年李嘉诚基金会的捐款,将超过他过去30年的捐款。

李嘉诚透露,旗下李嘉诚基金会在1980年成立,基金的一半捐款用于内地,2008年至2010年期间,基金共捐出约53亿港元,长实及和黄两间公司则合共捐出约2亿港元。他表示,过去30年捐出的钱,总数约100亿港元,相信未来10年基金会捐款会多于过去30年。

李嘉诚透露,旗下基金8成是用在中国人地区,即大中华区域,而过往主力做医疗及教育工作,因为他深信教育可以解决跨代贫穷。他指出,在内地不少大学一些没有命名的大楼,都有可能是自己捐款所建的。

最近不少海外富豪将一半财富捐出,李嘉诚说,过去一段日子自己捐出的财富亦不少,他将李嘉诚基金会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并将自已身家三分一注入基金会,这笔财产将相等于他个人在1980年的资产规模。

李嘉诚表示,在5月已部署一些公益项目,将于9月公布详情,公益项目将由基金会负责,在香港进行,他没有透露资金规模,但如果反应良好,未来会增加规模。

长实公布半年盈利119亿港元,增长4%;和黄半年盈利64.5亿港元,增长12%,中期息派0.51元。

李嘉诚表示,欧美仍有不明朗因素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但预料世界经济前景稳定,他对内地及香港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如无重大不可预见之情况,集团业务发展蓬勃,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深具信心。

对于3G业务连年亏蚀后,终于有望转亏为盈,李嘉诚表示,对明年和黄增加派息很有信心。

李嘉诚分享人生观:逆境和挑战激发生命力度

“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是可以把它转榨为柠檬汁的人。要描绘自己独特的心灵地图,你才可发现热爱生命的你,有思维、有能力、有承担,建立自我的你;有原则、有理想,追求无我的你。”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11届毕业典礼”上,借“柠檬汁人生观”,鼓励年轻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多数年轻朋友羡慕的是李嘉诚现在的财富、名望和地位,而对李嘉诚经历过的苦难、逆境和挑战知之不多。李嘉诚在童年时,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为了给父亲治病,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粮食。父亲逝世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学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笔者曾经对一位年轻朋友介绍过李嘉诚先生苦难的童年时代,并问她愿意经历这样苦难的童年吗?这位朋友沉吟良久后说:“我担忧我无法经历这样的人生考验。”

李嘉诚说,他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是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给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李嘉诚说:“我要拒绝愚昧,要持恒地终生追求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和紧贴时势增长智慧,避免不学无术。在过去70多年,虽然我每天工作12小时,下班后我必定学习。”

“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身受。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李嘉诚说。的确,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心灵的贫穷更加可怕。李嘉诚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艰苦,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香港社会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冲保障,这是许多像李嘉诚那样的前辈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为香港社会奠定的基础。

李嘉诚坦白地对学生说:“我爱当我自己!”告诉学生,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独特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每一个人热爱自己和塑造自己人生的责任。

李嘉诚14句经典财富格言

1、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2、与新老朋友相交时,都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3、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4、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5、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6、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7、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8、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从。

9、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10、在剧烈的竞争当中多付出一点,便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么一点点。

11、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12、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13、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了一些经营的要诀。

第四篇: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不寻找宽容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不寻找宽容

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主动的“阿甘”相信绝大多数陌生人在与李嘉诚接触之初,都会诧异于简单的一面。他拥有着儿童式的灿烂笑容、言语也如不加雕琢般简洁跳跃,谈起一些热衷的游戏,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战胜友人,他会像任何一个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那些极为在意饮食健康的年长企业家不同,李嘉诚至今仍喜爱吃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食品。

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不可否认,坚守极为朴素的方法论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运行,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业天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时,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尚未爆发之际,他也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关于为什么他能感知连诸多华尔街大行都忽视的灾难,李嘉诚给的回答朴素却又富有玄机:“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这很好地呈现了多年来外界对于李嘉诚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观察烧水的进度般,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直观地做出读解。

此种天才很难被模仿,但略为功利地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相对简单地归纳李嘉诚的内心,那它或许是由两种品质构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广博的商业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两者交融,不会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诚的人会将这种微妙的平衡分解为两种人格:其持续58年的旅程之所以总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为李嘉诚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尤其对他经营行业有关的最新数据和讯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机会来时迅速作出决定。而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被接连不断的成功冲昏头脑,则因为他有着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

两元世界李嘉诚极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几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如果要对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做些适于今天商界的诠释,或许巴菲特——这个比李嘉诚小两年零一个月的人多年来一直被外界视为彼此对比的对象——给其老师本·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所写的序言是合适的:“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这本书恰到好处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约束情绪。”一方面,寻求“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刻、开阔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发自天性的好奇与活力,另一方面,在兼具志、力、“不随以怠”的情况下,“至于幽暗昏惑”还能被点醒,最大的力量就是反思带来的明辨与自制。

在少年时期,李嘉诚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讲解Web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嘉诚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诚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嘉诚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说,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

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嘉诚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论人生李嘉诚并非一个著名的演说者,这与其讷言敏行的风格有关,还因为,与外界期待其讲述的经营秘诀不同,他更愿意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仔细考究便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2008年,关于“自负指数”的演讲中,他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2006年,他重提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回忆起自己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时建立的信念:“理性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信念或希望”。

2005年,他在长江商学院谈“管理的艺术”时,指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大重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恶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的,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2005年,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他谈及毅力和心力:“如果你认为毅力是每分每秒的„艰苦忍耐‟式的奋斗,这是很不足的心理状态,毅力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又充满着希望的心。

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而“心力是理性和理智心灵的发展,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善于学习的人能领会和掌握未来,好学的人懂得把观察、经验和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用得当,不仅能把梦想持之以恒,更懂得如何事半功倍。”2002年,他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列出了自己认为成功所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正义、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和善大方……

第五篇:武汉财富时代科贸有限公司饰品创业传奇-从打工仔到珠宝行业CEO

武汉财富时代科贸有限公司饰品创业传奇-从打工仔到珠宝行业CEO

1998年,18岁的简阳小伙唐会忠,背负欠债,只身从简阳南下广州,进入鞋厂打工,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可是短短5年他却变身成为了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生意做到了欧美、中东等地,他到底把握住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又是怎样缔造了一个普通农村娃的创业传奇?

打工之路,刻骨铭心

1998年正月初二,负债2800元唐会忠乘火车到了广州番禺,经过2个月时间才找到在鞋厂的工作,每天工作到半夜2点左右。尽管如此辛苦,唐会忠还是在鞋厂坚持工作了2年多。

采访中唐会忠回忆起初到广州的情形:那时候南方相当热,一个宿舍十几个同事住在一起,气温差不多都在30-40℃,只有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在宿舍里面,同事们都一样。那个过程很是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刻骨铭心。

天道酬勤,凭借异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他很快在成百上千的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管理人员,工资也比工友们高了很多。但2000年,唐会忠不顾工友和朋友们的劝阻毅然辞职,放弃了这令人羡慕的管理工作,选择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学习技术,重新当起学徒。

珠宝是时尚、奢华和品味的代名词,行业门槛也很高。当时对此一窍不通的他怎么会想到去学做珠宝首饰呢?

唐会忠这样解释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当时我觉得首饰行业相对比较有发展空间和潜力,而且广州是个大城市,对于时尚和奢华的东西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就选择加入珠宝首饰行业。”

一块钱的炒面,支撑学习之路

就在唐会忠领着微薄的学徒工资,认真学习制作珠宝首饰技术时,家中父亲重疾复发。

唐会忠回忆说:刚学做首饰的时候特别辛苦,当时父亲生病比较严重,一支针都要500块钱,找亲戚朋友借钱的时候,他们都劝我不要去学习了。但我还是坚定信心继续学习,我几乎把所有积蓄和收益给父亲治病,只给自己留很少的生活费。

2000年3块钱的快餐唐会忠基本不敢吃,每天吃一块钱的炒面,就是这一块钱的炒面支撑着唐会忠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后来在完成微镶技术学习后,他的收入也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日益增加。

艰苦创业,要做老板

从一个珠宝首饰学徒到一流微镶技术人才,唐会忠还是没有满足,他的创业热血再次沸腾——他决定自己做老板,可一无资金、二无人脉的他又是怎样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唐会忠的妻子王小丽讲述创业之初的故事:刚开始启动资金非常少,我们是租住一个小房间,找了几个朋友帮我们做第一批货,拿到市场上挨家挨户去卖。慢慢做了几年,就与人合伙搬到一个十几平米的地方做起了小作坊。

靠着小作坊起家,唐会忠挖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地随着他的定单越来越多,资金雪球越滚越大。

到2003年,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唐会忠在香港成功注册自己的公司——忠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仍在广州番禺。仅5年,唐会忠实现了他做老板的梦想。

仅有初中文化的唐会忠开始参加一些CEO总裁培训班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并为自己聘请外教学习外语。很多同事、同行和老乡对于唐会忠的做法根本无法理解,有人甚至骂他是疯子。

应对危机,抢抓商机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广州的众多珠宝工厂,因失去了国际订单业务,一夜之间面临“断炊”局面,甚至一些珠宝工厂因为没有客户而被迫关门。

唐会忠并没有因此而乱了方寸,他在看到市场疲软的同时,也抓住了珠宝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新商机。

金融危机中,物价下降,原材料金、银成本都降低了一些。唐会忠就拿出资金做出了一些货库存,一方面可以满足、缓解市场,还能解决人员就业。

随着市场的逐渐转好,唐会忠不赔反赚,所有的库存货全部被抢订一空。在危难面前敢于担当、勇于担当,这让唐会忠在化解危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真心拥护,公司内部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感恩家乡,返乡发展

善良的唐会忠是个懂得感恩家乡的人,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老乡”,公司资阳籍的员工就占到70%。黄小兵师傅是简阳人,尽管手指残疾,黄会忠还是破例将他招进了公司,学习珠宝微镶技术。现在黄小兵每个月至少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当地买了房子和车子。

2009年,经受住金融风暴考验的唐会忠因为懂外语善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做到了中东、欧美等地,仅大的客户就有20几家。“我的珠宝公司吸引他们的秘诀,一是态度真诚,二是公司产品款式精美、质优价廉。”唐会忠如是说。

就这样,唐会忠在羊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珠宝人生。今年唐会忠正在计划把忠宏分公司、分厂设到资阳,他要为家乡的全民创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下载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追财富到求幸福 发现财富的内在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