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有解》读后感[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7: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思有解》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思有解》读后感》。

第一篇:《百思有解》读后感

《百思有解》读后感 前几天,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百思有解》。读后,我很有感触。本书融知识与思辩于一炉,集经验与胆识于一体。本人觉得,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罗浩然,祖籍广东省的印尼侨商,业务遍布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他曾经两度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管理科学。他倾心致力于文化教育,大众医疗,慈善济贫事业,曾捐巨资在中国修建多所学校和医院,创办澳门大学。罗先生做了不少的善事,让我非常的敬佩。

他的书中,潜含着他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已经升华到哲学这个更高的层面上来了。其中包含着养生之道,为人处世的礼仪,社交的建树,对人生的态度·。·

我看完之后,我回忆了一下,作者写了很多方面的感触,其中有的标题叫:“恶果”,“关系”,“我用青春换经验”,“延缓衰老”,“幸福”。最后,我认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幸福”·。作者对“幸福”进行了独到的见解,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我觉得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

足。

我后来思考了一下作者表达的本意,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或者会慢慢的模糊。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在学校周围的精品店里,我们总会发现很多商家出售四叶草。原因是这样的:人们总说,找到了四叶草就是找到了幸福,那是因为三叶草的一叶草代表希望;二叶草代表付出;三叶草代表爱;而稀有的四叶草就是幸福的象征。

幸福是短暂的,然而,在这个充满偶然的社会里,我认为幸福有时是需要投缘的,有时是需要个人去争取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绽放,然后在某一天的黄昏,它又悄无声息的坠落枝头。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它显得多么的不堪一击呀!

啊!读了罗先生的《百思有解》之后,我对人生的哲学,又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更加坚定地演绎我的多彩生涯!

第二篇:北京百思巴特培训总结

百思巴特四轮定位仪培训总结及我校二级维护训练计划

2010年5月4日-5日我参加了北京百思巴特四轮定位仪的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百思巴特四轮定位仪是此次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护团体项目指定的竞赛设备,因此对于此次培训我是十分认真的,没缺席任何一次训练,都按照培训部门的安排按时上课。

通过此次培训我掌握了百思巴特四轮定位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了国赛中对四轮定位项目的要求,得到了最新敲定的国赛四轮定位项目的操作工单以及理论题目,竞赛过程,评分标准。在培训过程中我是第一个要求亲自操作四轮定位的老师,通过操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我充分掌握了四轮定位操作的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举升机的操作,传感器的水平,车辆信息的录入,车轮偏位补偿等。整个操作过程中重点就是轮毂的偏位补偿,在操作中要先按下补偿键,旋转90度再按下补偿键,需要确定四个位置进行补偿,之后按下计算键。在此次培训接近尾声时,大部分教师都离开了,当天下午我提出了加练,也请马工程师指导,收获很大。

参照此次培训的内容以及国赛要求制定我校训练计划

培训回来后我利用时间很好的学习了《汽车底盘测量技术》这本书,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最新的四轮定位工单,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我有充分的信心指导学生参加国赛,并初步制定了培训的计划。培训计划:

此次的国赛中要求有二级维护和四轮定位以及理论知识三个组成部分,综合我校现有的设备考虑是无法完成训练的。因此要完成训练需要以下软硬件支持。

1.百思巴特四轮定位设备(供选手训练使用)

2.汽车二级维护项目工单(此工单为修改后的163项)3.卡罗拉车辆(供选手训练二级维护项目使用)

有了以上设备加上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的认真准备相信此次国赛我们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我的培训总结及二级维护训练计划,请领导审阅。

另:带回《汽车底盘测量技术》教材一本

四轮定位操作工单定稿 一份

拍摄的教学参考相片若干张

乔文龙 2010-5-12

第三篇:百思特2009年工作计划(最终版)

百 思 特 外 语 培 训 学 校

二00九工作计划

二00九年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办好家长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二00九年教育工作要点,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校,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的宗旨,着眼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加强规范管理为保障,谋求学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管理目标:加强学校规范管理,管理思路简洁明晰:落实逐层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队伍目标: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培训质量,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特色工作目标: 围绕“理思路、抓管理、树形象、促质量、创特色”的工作要求,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三、工作重点、一个中心:

在巩固现有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工作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和追求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2、两个提高:

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加强学校规范管理实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讲求教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实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三个确保:

——确保学校招生任务的完成和培训目标的完成——确保二00九年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

——确保二00九年平安、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工作和措施、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执行教育教学法规的意识和自觉性;节俭办学、公正办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好学校、家庭二结合工作。召开家长工作会,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商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争取家长的支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积极确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负责 ”的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教师工作研讨会,抓好集体备课工作。

4、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对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采取转岗、培训、辞退等方式,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适当整合。

5、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履责意识、师表意识和爱生意识。

6、积极做好校本培训,实行“全员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7、落实各级安全工作制度,做到安全管理全面到位,安全责任具体落实。

8、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9、经常性开展学校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百思特外语培训学校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

“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1:

产业扶贫挑大梁

南阳日报 10月10日 A1版

编者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下的壮丽诗词,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攻坚克难、顽强拼搏。这阕词思想精髓体现的就是有解思维。

有解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为困难找借口、多为成功想办法”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直面矛盾、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勇于担当、用心工作的责任意识,展示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意志。

有解思维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基本观点。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成熟,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向纵深推进,怎样推动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是一个大课题。在前期工作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深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同时也有一些干部存在疑惑和模糊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既需要勇往直前的拼劲和干劲,更需要开动脑筋,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和路径。在全市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本报今日起推出“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文章,从产业、就业、金融扶持、基础保障、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点穴式”剖析,并以可学可用的先进典型进行“教材式”引导,激励和帮助各级干部进一步树牢有解思维,下好绣花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更是贫困群众“翻身”脱贫的关键。多年的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没有产业带动、缺乏产业支撑,脱贫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破解产业扶贫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强化有解思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各县区不断探索,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可谓“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生动实践。同时,市域之外也有不少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发挥优势育特色

特色产业强,带动能力就强,群众脱贫才能持续;特色产业不强,带富能力就弱,群众脱贫就没有基础。我市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不均衡,规模较小、优势不明显现象较为普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淅川县,生态产业成亮点,农民端上“绿饭碗”。该县立足渠首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金银花、软籽石榴、竹柳等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全县已初步建成竹博园、泓森植物园等10多个精品示范园,生态产业总面积达到28万亩,20万农民吃上“生态饭”。

西峡县,优势产业多元化,群众脱贫路更宽。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猕猴桃、香菇、山茱萸等特色产业,群众致富渠道不断拓宽。西峡猕猴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该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开发深加工产品。同时,通过举办全国性活动,推介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如今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值6亿元,从业群众达8万人。这一产业已成为我市林果业中发展潜力最大、增收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特色产业之一。

卧龙区,月季品牌国际化,高效农业富群众。该区借力“中国月季之乡”优势,发展月季种植,全区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我市成功申办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之后,该区进一步改良月季品质,推向国际市场,月季品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月季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区530多户贫困群众1200多人脱贫致富。

桐柏县,特色种植接地气,“土里淘金”可脱贫。该县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倾斜、龙头带动、示范引领等措施,大力发展花生、茶叶、中药材、林果四大特色产业,总面积70余万亩,形成9个专业乡镇、120个专业村、3万余户专业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渐成趋势,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江西省吉安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大力发展本土传统产业。政府无偿为每户农户提供30株柚苗,每年扶持5万户,累计带动14.5万农户参与“老乡工程”,种植面积9.5万亩。同时,采取龙头带动、抱团发展、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模式,把贫困户集聚到农业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既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更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迫切需要。要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出发,以特色产业的发展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龙头带动兴产业

龙头高昂带着干,群众脱贫有抓手。在产业扶贫方面,我市各地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难以打开市场,就难以形成价值链。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共赢模式。西峡县仲景制药公司、仲景大厨房公司、华邦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把原料基地、第一车间前移,建到贫困村,建立标准化香菇基地120多个、山茱萸基地23个、猕猴桃基地80多个。其中,仲景制药公司建成山茱萸药材基地22万亩,与药农签订30年的收购合同,年人均增收5000元。南召县华康艾制品公司引导群众广泛种植野生山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公司为贫困户无偿提供艾根、培训种植管理技术,由贫困户提供土地种植管护,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艾草。目前,该县石门乡竹园村以及周边村有43家种植大户签订了艾草种植合同,种植面积逾5000亩,村民增收400万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层组织+金融+贫困户”发展共享模式。内乡县采取行政推动、龙头引领、金融支持、市场引导等手段,整合资源,合力脱贫攻坚。该县依托养殖龙头企业牧原集团,成立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全县1.3万户贫困户以到户增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建成养猪场,出租给牧原公司,收益由贫困户与合作社共享,贫困户年增收3200元,可持续受益10年。牧原集团这一创新之举撬动资金20多亿元,在带动群众脱贫的同时,实现自身快速膨胀。目前,集团养猪规模居全国第二、全球第五,2016年销售生猪300多万头,净利润23.22亿元。

“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带动模式。镇平县霖锋公司是一家集莲藕种植、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莲藕种植面积万余亩,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公司通过“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种苗供应、统一联合销售”模式,带动300多户群众发展莲藕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模式,为数千户群众带来土地租金和股权分红;通过优先聘用贫困群众的方式,为30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霖锋公司积极参与扶贫,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全国一些扶贫工作先进地区,其典型经验可学习、可复制。贵州省六盘水市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把群众与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紧紧联结在一起,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全市33.44万名贫困群众成了股东,形成村村有实体的脱贫格局。

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精准高效的关键所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扶贫,让企业在扶贫过程中拓展市场、吸纳劳动力,让贫困群众在企业发展中分享收益、稳定增收,就能实现“富民又富企”双赢目标。

合作发展谋共赢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三农”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是做好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有力组织者。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通过自愿合作的形式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解决贫困群众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分散经营问题。

带动发展型。社旗县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亩,建成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500余座,配套建设了喷灌、微滴灌设备和农残检测室、蔬菜保鲜库等设施,注册了蔬菜商标。合作社取得有机蔬菜认证后,长年向北京、苏州等地的大型市场供应。合作社以自建基地为依托,鼓励贫困户先在基地种植蔬菜,待技术成熟后走出基地,自建大棚发展,33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脱贫。同时,在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发展蔬菜大棚5000余座,年产值达1.8亿元,种菜农户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

结对帮扶型。宛城区瓦店镇大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无公害草莓远销武汉、北京等地。示范园结对帮扶该镇来庄村、梁庄村,对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示范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或托管服务,“种、管、收”一条龙;对没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为他们提供务工岗位;对掌握一定技术的贫困户,示范园把建好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大棚以优惠价承包给他们,并以订单形式收购产品。目前,已有91户贫困群众与示范园合作发展产业,3000多名农民长期在示范园务工。另外,宛城区老农经专业合作社等30余家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园区承包搞生产、土地流转拿租金”脱贫致富模式,2800名群众已经实现稳定脱贫。

抱团发展型。南召县优化中药材发展布局,引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担纲领衔,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由“各自为战”向“抱团取暖”发展,成立110多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高标准建立种植基地,选育名贵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3000多户群众入社,种植辛夷、杜仲、山茱萸、天麻、金钗石斛等优质名贵中药材7万多亩,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1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资源共享型。方城县深挖旅游资源,鼓励景区周边农民发展“农家乐”,或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探索出“景区+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景区与农户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全县8家旅游企业带动1200多户、3000人实现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外源推动”,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群众发挥脱贫主体作用、增强发展能力最合适的组织形态。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发挥其脱贫攻坚驱动器作用。

强化服务破瓶颈

贫困户发展产业真难。难在项目选不准、做不大,更难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抗风险能力弱。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各级扶贫干部要切实树牢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多为贫困群众创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保险服务,让贫困户发展产业“零风险”。

针对项目选不准、做不大的问题,桐柏县吴城镇王宽店驻村扶贫干部杨新友等人结合实际,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该村贫困户周业根,一家六口,老伴偏瘫,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两个孙女留守。杨新友根据周业根有养羊经历的实际,鼓励其发展养羊业,并帮助贷到10万元扶贫贷款,一年多时间,羊群已从30多只发展到80只。尝到甜头的周业根决定大干一场,他把儿子儿媳从外地叫回来,又发展了软籽石榴种植和小龙虾养殖。一家人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阔。

针对发展产业缺技术的难题,方城县采取专家送技术上门和免费培训的办法来解决。养殖业是方城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生猪、蛋鸡和肉羊养殖业覆盖3000户贫困群众。该县组建畜牧产业专家服务团,分包联系乡镇、扶贫企业和贫困户,上门送技术、送服务。同时,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技术讲座,扶贫企业参培率达到100%,贫困户参培率达到80%以上。通过技术服务,提高了产业扶贫科技含量,防范疫病风险,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

针对发展产业缺市场的难题,唐河县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导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有触“网”能力和发“网”财的机会。目前,全县已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135个,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0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土特产“卖难”和卖不上价等问题。

针对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南召县采取为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的方法,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零风险”。该县财政拿出250万元,购买产业发展险,贫困户发展猪、牛、羊等养殖和柞蚕、花卉苗木等产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损失,保险公司按合同理赔,最大限度解除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此外,南召县还为贫困户办理了农业保险和柞蚕专项保险,确保贫困户种地不赔钱,发展产业无风险。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挑大梁,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制宜,才能把致富产业做大做强;要注重长短结合,既要放眼长远收益、也要顾及当前群众的增收,才能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要考虑标本兼治,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努力探索把群众部分阶段性分红资金变成股本金的有效模式,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获得收益,避免扶贫政策结束之时,成为贫困群众的返贫之日;要坚持产业全覆盖,让每一户贫困群众都有致富产业,才能真正确保在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②:

就业扶贫断穷根

南阳日报 10月12日 A1版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之要,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一人稳定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南阳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全面开展就业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针对贫困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技能缺失、就业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市通过强力实施“千企帮千村”活动、返乡创业带就业、走出去转移就业、开发公益岗位、精准培训等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努力探索就业扶贫之路。

企业助力稳就业

企业在解决困难群众就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必须依托企业、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扶贫项目、精准设置工作岗位,实现贫困群众稳定、持续、有效脱贫。

我市创新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动员有能力的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村企共建。1087家企业与1087个村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实现了全市713个贫困村全覆盖,516家企业安置贫困群众7037人就业。产业基地带动就业。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以“花”为媒,在淅川县九重镇等地先后建立了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万亩林果种植基地、百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基地周边23个村2000余人日常就近务工,季节性用工高峰日均可达1万人以上。同时,他们在全县推广种植金银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指导管理,统一收购服务,目前带动种植金银花达到2万亩,有360多户贫困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就地务工和订单生产等形式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做好“牛”事,积极探索肉牛养殖帮扶就业模式。公司针对贫困群众设置饲养、屠宰、消毒等就业岗位500个,优先录用当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时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吸引具备养殖条件的贫困群众加入产业链条、享受工资待遇,确保稳定增收脱贫。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就业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西峡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卧龙蒲艾集团、镇平霖锋公司等,他们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或创业、再融入产业链,形成了公司与贫困户“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良性滚动发展模式,进而达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就业。镇平新奥针织有限公司主动延长链条,把新增产能全部投向贫困村,总投资6000万元,新增全自动电脑织机1000台,在镇平县的10个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目前3个扶贫车间已投入运行,吸纳120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工资达到1500元。同时,5个扶贫车间即将建成投产。全部项目建成后,新增就业人员可达1500人,其中贫困群众800人左右。

内乡仙鹤纸业细分生产工艺,把劳动力密集的分切包装车间下移到乡镇,在马山口镇等地建成投产19个就业扶贫车间,企业月发放工资260万元,惠及贫困群众864人。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建成35个扶贫车间,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其中贫困群众超过2000人。

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的还有南阳文鑫工艺品公司、淅川仁和康源农业公司、社旗星海塑料公司等。在企业自建的同时,方城、桐柏等地还采取“县投资、乡所有、村使用”的办法建设扶贫车间,吸引企业入驻、群众参与。

“打工不离家,还能哄娃娃”。众多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因地因户施策,开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就业途径,让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通了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众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在我市一些地方,企业带动就业的力度还不够,成效还不够突出,企业与就业群众之间的磨合还需要有个过程,也有少数企业吸纳贫困群众意愿不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脱贫攻坚战中逐步解决。

“双向流动”促就业 扶贫重在扶人,身边能人创业致富对贫困群众的示范作用更为直接。我市借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大潮,顺势而为,鼓励、帮助一批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反哺家乡,为群众就业拓展渠道,为企业用工降低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方城县杨集乡李楼村人王付良,回乡成立鸿旺牧业有限公司,带动1000余户农民发展养殖业,针对没有风险承担能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公司提供就业岗位,目前68名贫困群众在公司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4万元。河南科德天博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华剑在山沟里长大,2016年回到内乡注册成立公司,拿出部分岗位向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倾斜,并设立扶贫专项基金,对贫困家庭员工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南召县崔庄乡王庄村人魏家安回乡创办大鑫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3个村百余名乡亲种植中药材或务工脱贫。

在返乡创业促进就业的生动实践中,有的创业者本身也是贫困户,通过政府帮扶、自身努力,发展产业,不仅自身脱贫,还吸纳其他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其精神更值得学习。镇平县彭营镇田营村农民于兆禄早年也在外打过工,后来丈夫和公公都患癌症,孩子还要上学,生活一度极其窘迫。面对贫困,于兆禄自强不息,四处借钱购进设备44台,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不但成功脱贫致富,还使全村30多名群众实现了本村就业,其中贫困户12人。唐河县昝岗乡大树李村贫困户赵忠诚的儿子赵宁、赵辉都是重度肌无力患者,他们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帮助下开设电商服务点,网上销售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迅速达到稳定脱贫。

提高就业扶贫的效能,既要把有创业意向的乡村能人“引回来”,还要把贫困地区富余的劳动力“送出去”,形成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良好态势。

方城县,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就业创业成果丰硕。该县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以上,创造劳务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全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达3000多人,带动3万多人就业。

淅川县,瞄准热点定向输出,协作带动务实高效。该县主动与东莞市劳务派遣公司协作、与富士康公司合作,加大贫困村劳务输出力度,今年已向珠三角输出劳动力700余人。在贫困村推动能人带动转移就业,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工程承包人介绍本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1091人。2017年上半年,已实现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02人,其中通过劳务协作就业706人,产业扶持就近吸纳就业481人,中介组织介绍就业690人,居家灵活就业749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70人。南召县,建立青年创业协会,引导群众就业务工。鼓励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充分利用能人资源、资金、经验优势,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就业务工。通过本村成功人士引领,极大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发展激情。

人才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为就业扶贫带来良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流动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回归创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方面,既需要政府扶持,也需要企业积极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将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就业扶贫优势,才能实现回归创业与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双丰收”。

公益岗位助就业

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美好梦想和迫切愿望。然而,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体弱多病,或缺乏一技之长,虽有强烈就业愿望,却始终难求一岗。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各地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让贫困群众有业可就。

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卧龙区出台《精准施策“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本人自愿申请、村“两委”班子研究提名、乡镇(街道)资格审查确认、培训上岗等程序,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今年上半年,该区已审核备案各项审批表、聘用协议4242份,安置662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根据贫困劳动力上岗考勤情况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

企业购买公益岗位。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宛城区政府共同启动“牵手中原 就业脱贫”项目,双方签订协议,中原农险为宛城区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南阳鸿发商贸集团设立扶贫助困基金,每年对10个贫困村分别出资10万元,用于设立公益性就业岗位,改善贫困留守儿童、特困学生、贫困孤寡老人的生活,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等,目前该集团已经在宛城区高庙乡郭厂村、唐河县少拜寺镇七台村和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李店镇朱庄村等地开展了捐助活动;金牛彩印集团公司在卧龙区潦河镇梁庄村投入资金10万元,一次性购买10个公益岗位,安排贫困户中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贫困人员在本村原地就业。

在市域之外,也有一些地方通过扩大就业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采取政府统筹、部门开发、人社系统补贴、镇村管理使用、贫困群众参与的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面向那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护林员、美丽乡村保洁员、道路养护员、劳动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1890个,并对落实资金来源、岗位开发选择、岗位人员评选、日常监督和考核考评等工作全链条进行细化、量化和完善,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则,加强对上岗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的作用,使1890个家庭实现了稳定增收。

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持久脱贫还要靠稳定就业。我市各地虽然也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但数量还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政府、企业、社会要多方携手,共同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托底,让困难群众晋身“工薪族”,靠劳动改变生活面貌,这样的精准脱贫更具有推广价值。

强化服务保就业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贫困群众之所以“贫”,不仅是贫在资源上、贫在资金上,更多的是贫在技术上、贫在能力上。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自我发展、长期稳定就业的长久之计。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雨露计划”是一项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包括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工程,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口在享受学费减免、助学金补助后,每人每月还可获得生活补助500元;贫困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培训对象为按省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贫困农户中的劳动力,年龄在16岁~70岁,每人每天补贴不超过100元;以及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雨露计划”已完成培训6964人,全年计划培训15651人。在“雨露计划”之外,全市还开展了针对贫困群众的专项技术培训。目前,已经有1.2万余名贫困群众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下一步还将在提升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受众范围上作更深探索,做到按需配菜、精准培训,有的放矢、保质保量。

全市各县区主动作为,及时推动出台含金量高、配套衔接好、操作性强的服务保障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带动群众就业。

方城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培训,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目标。在七十二潭景区、德云山风情植物园等旅游企业就业贫困人口达到506人,年人均收入15000元。内乡县积极开展返乡创业帮扶,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该县投入各类培训资金500万元,对贫困户进行林果、食用菌、电脑操作、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启动“千人电商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电商培训4期,培训人员300余人次。

淅川县通过强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该县财政出资50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帮扶贫困人口20人以上的小微企业允许最高300万元的贷款,帮扶贫困人口10人以上的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贷款,帮扶贫困人口5人以上的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并给予3‰的财政贴息支持。内乡县通过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企业与贫困户沟通渠道。该县建立用工意向储备库和用工需求库,打造贫困劳动力务工综合服务平台,帮助贫困群众与企业精准对接,降低企业用工门槛,减少贫困户就业成本,常态化开展精准服务,探索建立贫困劳动力转移务工新机制。

劳动让人生更美好。就业,不只是让贫困群众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更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人生价值的再度回归,定能让贫困群众重拾自信,断穷根、开富路,昂首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③:

金融扶贫引活水

南阳日报 10月14日 A1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支持扶贫,有助于充分利用扶贫资金撬动扶贫资源,发挥滚雪球效应,从而扩大扶贫资金覆盖面;有利于培育产业、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来安排部署,从国家层面提出的金融支持脱贫攻坚20条举措,到我省探索推广的“卢氏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我市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截至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51.35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小额贷款24.55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带动贫困人数5.6万人;产业精准扶贫贷款26.8亿元。金融机构争取扶贫再贷款余额26亿元,累计投放扶贫再贷款41.15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但同时,也存在着政策棚架、落地难,各地推进不均衡、“撒盐式”做法效果差,宣传不到位、贫困户对政策不了解,金融服务方式与产业项目不适应等问题。

发展底子薄、经营风险高、抵押品匮乏,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共同特点,金融扶贫推进难,在于银行放贷政策与贫困群众贷款需求对接难,这是落实金融扶贫的重要机制性障碍。依托优惠政策,树立有解思维,破解工作桎梏。一些县区和企业探索创新,走出了可行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企业主导贷依托项目覆盖广

船大顶风浪。发挥龙头企业与大个项目的信用能力和产业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利用扶贫政策性贷款增收致富,是行之有效的金融扶贫途径。

内乡县依托牧原集团,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层组织+金融+贫困户”的“5+”模式,实现养殖和光伏发电两个产业对贫困户“全覆盖”,金融扶贫优势凸显。

群众不掏一分钱,一年净收三千多。内乡县政府组织全县约1.3万户贫困户利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组成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政府和牧原担保增信,贫困户向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申请扶贫贷款,交由合作社统一建设猪舍,牧原公司租赁猪舍养猪并负责最终还本付息,贫困户每年可获得稳定的资产分红(猪舍租赁收益)3200元,连续收益10年。

阳光变财富,户户都受益。牧原集团将县内养殖场80万平方米猪舍屋顶无偿提供给县政府开发光伏扶贫项目。内乡县成立聚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总投资5.6亿元,按20%资本金+80%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融资贷款方式解决,采取统贷、统还、统建、统分、统管“五统一”的模式,建设71兆瓦分布式电站,已于今年6月份成功并网发电,可确保贫困户每年收益3000元。

扶持一个龙头企业、支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贫困户。这种“5+”资产收益模式是一个多方共赢模式,能够迅速在龙头企业存在的地方完成复制。龙头企业和政府共同增信能够形成有效的风险隔离,使贫困户稳定增收,尤其适用于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带动面广。如今,烙印着“牧原担当”的扶贫模式已走出内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一些贫困地区学习的榜样。牧原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唐河县建设“扶贫粮仓”,另辟蹊径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唐河县是产粮大县,目前,该县粮食购销企业共有仓库容量70万吨,现存粮67万吨,如不增加库容,那么2017年将出现卖粮难问题。为此,该县经过多次论证,结合扶贫政策和粮食政策,决定建设扶贫粮仓。依据当地人民银行和粮食部门反馈信息,当地农业银行、农信联社从5002户贫困户中筛选出有贷款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发放贷款5万元(目前已有1190户取得贷款),投入“扶贫粮仓”建设。贫困户贷款由县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担保,县财政全额贴息并支付担保费用。建成粮仓由唐河县金穗粮油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每年支付租赁费用,并承担还本责任。扶贫粮仓在全县17个乡镇共建设48座,新增仓容40万吨,项目建成投用后,按照每年每吨80元保管费的补贴标准,40万吨仓容的扶贫粮仓每年可获得补贴收入3200万元,依托该项收入为贫困户发放红利。具体分配为:对获得贷款并投入粮仓建设的贫困户按2017年3000元,2018年3300元,2019年3600元的标准发放;对未贷款贫困户,按照全覆盖原则,以五保户300元、低保户和其他类型贫困户375元标准发放。

“扶贫粮仓”项目以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为基础,衔接金融扶贫政策与粮食补贴政策,利用保管粮食产生的效益帮助贫困户增收,既找到了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又破解了建设粮仓资金不足的难题,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船小好调头。除龙头企业和大个项目外,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运营灵活、与当地发展实际结合紧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可行办法。

南召县太山庙推广“托牛所”模式。依托雅民农牧公司,有一定母牛养殖经验的贫困户,把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作为押金交给公司,公司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能繁育母牛及技术支持。合同期内所繁育小牛由公司负责销售,利润由公司和贫困户按3:7的比例分成,贫困户户均收入可达3000元。合同到期后,公司返还贫困户押金同时收回能繁母牛。该模式的优点是,自主经营,多劳多得,用心操作则稳赚不赔。

方城县探索实施合作社带动的扶贫模式。企业主导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利用扶贫政策性贷款发展特色产业,取得收益给予贫困户分红。该县金木瓜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两个合作社,利用扶贫政策贷款1780万元,带动贫困户356户705人增收。七峰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4个合作社,利用扶贫政策贷款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410户1620人增收。

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利用企业主导贷推进金融扶贫,是当前金融扶贫的有力举措。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企业信用能力及发展项目的能力,可以有效利用资金,达到使用效果最大化;同时,覆盖能力强,带动贫困户增收力度大。

政银联动贷“卢氏经验”可借鉴

政银联动贷是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思路,突出了政府和银行在工作推进、风险防控等方面合作机制的建立,较好地实现扶贫小额信贷运行模式的创新。

卢氏县金融扶贫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该县通过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实现了服务有平台、信用可评估、风险可把控、发展有支撑。目前,此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该县整合县乡政府部门和村级组织等方面力量,设立了1个县级金融中心、19个乡级金融服务站和352个村级服务站,构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分别负责政策宣传、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贷款受理、初步审核、担保受理等工作。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依照“三好三强”(遵纪守法好、家庭和睦好、邻里团结好,责任意识强、信用观念强、履约保障强)、“三有三无”(有劳动才能、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项目,无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无拖欠贷款本息、被列入贷款黑名单的记载,无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行为)的标准设计140项具体的信用指标,历时2个多月对全县8.82万户农户进行了信息采集,采集率达89.9%。广大贫困群众第一次有了信用记录,为银行放贷提供了信用基础。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通过信用评定,为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把关。建立贴息补偿机制,由卢氏县财政统筹扶贫资金,对银行向贫困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贴息,对向带贫企业发放的贷款给予适当贴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对贫困户的贷后风险,按照20%、10%、50%、20%的比例进行分担;对带贫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按照20%、20%、40%、20%的比例进行分担。与此同时,建立了贷款熔断机制,对贷款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乡镇和村暂停贷款发放,以强化乡村在贫困户信用评定、贷款初审和贷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建立产业支撑体系。确定了扶贫产业发展重点,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明确了三类贷款主体,即贫困户、带贫合作社、带贫龙头企业;设计了贫困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等6种产业扶贫合作方式;形成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入股+劳务、设施租赁+劳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带资入股、自主创业等8种扶贫经营模式。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通报的数据,去年我省贫困户的贷款获得率仅为0.36%。经过近4个月的试点,卢氏县贫困户的贷款获得率已超过12%,卢氏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我市各县区正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吃透“卢氏模式”精神,抓好四大体系建设,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扶贫领域,提高贫困群众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资金滚动用留得青山有柴烧

有苗不愁长,无苗没处想。如何让贫困群众在政策红利结束后仍持续增收,这是扶贫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一些地方的做法是,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激发内生动力,确保贫困群众生产可持续发展。

西峡县从金融扶贫收益中提取发展资本金,用于贫困户持续发展。该县采用“企业+贫困户+金融”产业化金融扶贫模式,利用金融扶贫产业化贴息贷款,依托百菌园、盛煌公司等10家企业,以托管袋料香菇、猕猴桃、奶山羊、南阳黄牛等方式,带动436户1292人共增收484.5万元,每人增收不低于3750元。同时,从当年收益中每人提取2500元作为发展资本金留存企业,用于下滚动循环再发展,此项措施连续实施3年,3年后贫困户即拥有7500元资本金,可自主发展项目,达到长期稳定增收的效果。双龙镇彪池村贫困户张国点一家4口人,夫妻双方均长年患病,父亲年事已高无劳动能力,女儿正读大学二年级,家庭生活困难。2016年,张国点家在盛煌食品托管香菇5000袋,仅此一项家庭实现纯收入1.5万元,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2017年,张国点家继续在盛煌食品托管香菇5000袋,同时利用2016年的托管收益,自己种植香菇5000袋,预计2017年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以上,其自身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贵州省丹寨县施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模式,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该县把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资本金,以借款的方式与有一定自有资金的企业合作融资,激励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政府逐年按一定比例回收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每年将借款固定收益的8%通过政府返给贫困农户,并通过订单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财政扶贫资金到期收回后,还可以继续注入其他企业,实现滚动发展。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接受丹寨县政府注入的141万元扶贫资金,在丹寨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了250多户当地贫困群众种植食用菌,其中直接在企业上班的就有60多人。将扶贫资金注入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的热情,实现了多赢。

引来金融活水,滋润贫瘠大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创新方法,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内生动力,让金融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加速器,助推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幸福生活!“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④:

强化保障暖民心

南阳日报 10月17日 A1版

民生关乎民心,保障是重中之重。保障有力才能民心稳、百业兴、百姓富、贫困除。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保障”,就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

住房、教育、医疗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硬标准,更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民生内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如果解决不好,百姓生活就会缺乏尊严感,更谈不上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基础保障相对薄弱,也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重要原因所在。

破解好这一难题,需要我们及时准确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扎扎实实落实好上级政策,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障好“基本民生”,维系好“底线民生”,关切好“热点民生”,用普照的阳光温暖民心。

安居才能乐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拥有一套安全的住房,就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

近年来,中央、省均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切实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我市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狠抓落实,在保障住房安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各县区工作推进不均衡,部分县区仍找不到好的方法,导致工作滞后。

就危房改造而言,需要群众先筹钱自建,政府验收后再行补贴,而现实情况是,贫困群众连基本生活都很困难,再筹这么多钱可以说根本不可能,导致好政策“落不了地”。破解这一难题,一些县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破难,采取先建后补等方法,确保了上级政策落地生根。

镇平县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制定《镇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工程建设实施办法》《镇平县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要点流程图》等,利用整合的扶贫资金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所有安居工程全部实行统一建设,需要社保兜底的特困户,改造房屋面积执行下限标准,不需要特困户自己承担建设资金。社保兜底外的贫困户,在建设面积上严格遵守上级规定标准。补助资金部分,施工单位不得向贫困户收取,房屋建成验收合格后由财政拨付,贫困户只承担自筹部分。这一先建后补的做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使危房改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淅川县出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对需要修缮加固的,以民主评议、村把关、乡镇审核批准后的费用给予补贴;需要原址翻建的,翻建房屋每户上限为100平方米,一般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补助是600元/平方米,政府兜底的危房改造补助是700元/平方米。所有危房改造户改造资金不足的部分由各乡镇补齐,让危改户不出一分钱住上新房。

承接好上级政策需要我们以担当的精神,用心工作、坚持创新,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活用政策,使贫困群众真正沐浴到政策的阳光。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但是,“故土难离,穷家难舍”,让贫困群众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并非易事。对此,一些县区进行了有益探索,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精准实施,保质保量做好搬迁脱贫工作。

内乡县创新举措,坚持“四个结合”,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良好成效。结合拆旧复垦,确保“搬得出”。县财政预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镇拆旧复垦资金周转,通过资金补贴鼓励群众到新型农村社区或县城购买存量房,引导贫困户自愿搬、主动搬。结合改善环境,确保“稳得住”。按照“靠城、靠产业园区、靠乡镇、靠旅游景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就业、有利于脱贫致富”的原则科学选址,吸引、带动群众自发搬迁集中居住。结合产业扶贫,确保“能发展”。建立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结合基层服务,确保“可持续”。通过强化基层组织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精神文明服务,提高搬迁户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淅川县滔河乡把位于深山区的陈家洼、姬山、万家岭、龙潭沟、白沙岗等8个贫困村作为重点搬迁村,兼顾浅山区住房特别差的贫困户,进新集镇安置,让贫困群众彻底改变生存现状。同时,按照“长抓林果短抓菌,藕药养殖齐跟进,促进就业保脱贫”的产业发展思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新集镇搬迁户同步建设了香菇扶贫产业项目,引导293户搬迁群众发展香菇种植,户均年可增收1.75万元,过上了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易地搬迁扶贫,不是简单地帮困难群众盖新房,而是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易地搬迁,既要“挪穷窝”,更要“换穷业”。只有让群众心里有盼头、日子有奔头,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教育点燃希望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扶贫方面,针对资助政策覆盖不到位、资助资源形不成合力、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孩子上学和家长就业不能兼顾等难题,一些县区积极探索,取得的成效可圈可点,值得学习借鉴。

资助政策覆盖不到位怎么办?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资助政策。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贫困学子应享未享的现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资助政策只针对公立幼儿园,实际情况是贫困群众的孩子90%以上都上私立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政策只针对寄宿的贫困学子,实际情况是贫困群众的孩子大部分没有寄宿;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学子自己申请录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难题,唐河县创新举措,扩大教育扶贫覆盖面,确保应享尽享。对所有贫困家庭学前幼儿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保教费、生活补助;对未寄宿或没有学籍等原因不能享受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中小学生,县财政以同等标准全部发放生活补助费、助学金等;对2017年新考入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每人一次性发放补助金,并报销一次入学交通费。通过这三项务实举措,全县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资助资源形不成合力怎么办?重庆市云阳县在整合资源、全覆盖推进教育扶贫资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整合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资源,从体制机制上防止资助扎堆和资助真空现象,提高资金统筹能力和使用效益。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分建卡户、低保户、孤儿、残疾学生和其他贫困学生“4+1”类,严把“学校初审、部门识别与认定、乡镇(街道)核对”对象关,精准、全覆盖进行资助。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市场主体为贫困家庭寒暑假返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实现经济资助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双目标。云阳县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建立基金,整合资源,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让所有贫困学子得到切实有效的资助。农村教学点分散、城乡师资不均衡怎么办?洛阳市新安县2016年实施了农村小学合点并校工作。合点并校大大提升了乡镇小学的管理理念和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学校专门安排了生活老师,照顾学生的食宿,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尤其贫困村的家长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投身创业和致富。该县还投资3.4亿元建设了新安职教中心,整合现有公办职业学校,扩展学历教育、汇集行业培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品位,使新安的职业教育达到全省一流、全国有名,不仅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以学生发展带动家庭脱贫奔小康。

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老百姓心里最温暖的诉求。保障贫困群众子女义务教育,既需要外力,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也需要内力,教育部门要勇于创新,采取合点并校等有力有效的举措,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如此,才能形成合力,使教育优先发展起来,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保呵护健康

“一人得病,全家受穷”,这是不少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当前,我市39.2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60%左右因病致贫返贫,慢性病患者又占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的25%左右。如何织密健康扶贫医疗保障网,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已成为推动精准扶贫急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我市积极探索实施“医保救助工程”,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相衔接,突出慢性病救助,提高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补助费用,并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为农村困难群众构筑起医疗救助的又一道防线。这一创新的惠民之举,取得明显成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进行了典型报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作出批示给予肯定。

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我市启动的“医保救助工程”,对农村贫困群众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三次报销”这些“常规动作”的基础上,对剩余合规费用分类予以“第四次报销”。这样一来,原本贫困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就承担了绝大部分比例的费用,现在又通过“第四次报销”,构筑起“四道防线”,进一步减轻了农村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比如,宛城区一慢性病患者,在市二院门诊治疗,一次医疗费用为1413元,“三次报销”解决894元,“第四次报销”补助337元,个人只用负担182元,仅占医疗费用的12.9%。为确保这一惠民之举顺利实施,我市积极筹措资金,建立了由市、县财政共同分担的机制,市级财政每人每年定补50元,剩余资金由县级财政承担,确保有钱可用。

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一方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以前看病,钱凑不齐住不了院。现在,钱凑不齐没关系,贫困群众住院治病,在扶贫窗口免费登记,无需缴纳任何住院费用,就可以直接住院治疗,看完病再算账,扣除“四次报销”的费用,个人只用出很少一部分。卧龙区一贫困户,因为肺部疾病住院治疗,花费近3万元,经过“四次报销”,个人只用付5000元左右。出院时,他高兴地说:“如果要先交3万元,我就必须先借到钱才敢治病;现在先看病后付费,过后一算只用花5000多元,我当时就决定住院治疗。”另一方面推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医疗费用“四次报销”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不能一个窗口结算,让群众一个一个地去跑,势必手续繁琐。对此,我市开发了“一站式”结算软件平台,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与“医保救助工程”统起来,一个平台即时结算,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各定点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设立扶贫窗口,专门为贫困患者就医登记和结算进行服务,手续一个窗口全部办结,群众少跑腿、更舒心。

“医保救助工程”,织密了社会保障网,补齐了民生短板,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暖心工程”。这一成功实践生动地诠释了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够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为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最贴近百姓、最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全市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全市785个贫困村卫生室已有647所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村卫生室的面貌焕然一新,使贫困群众小病不出村,看病更省心。

方城县大力推进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程。目前,全县村级卫生室全部配齐了中药柜、西药柜、资料柜、诊断床、医疗床、氧气瓶等医疗设备,诊断室、观察室、注射室、防保室、药房等功能齐全。正在杨集乡尹庄村卫生室取药的一位老人说:“过去俺村卫生室的条件很差,生病了都不愿来这看。现在好了,这里的条件跟城里的差不多,看病抓药很方便。”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这是贫困群众的愿望,也是医疗救助的目标。只有继续精准实施医疗救助工程,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改善条件,“靶向”拔除因病致贫返贫“病根”,才能终结“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难题,才能让贫困群众和全市人民一道如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强基铺就坦途 要想富,先修路。水、电、路也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发展产业的先决条件,更是提升脱贫攻坚支撑力的关键。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些地区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通村公路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养护不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建设难度更大;643个贫困村未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贫困人口17.22万人;贫困县电网薄弱状况突出,制约了发展。

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要精心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吃透政策,争取项目。中央和省里出台了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一系列扶贫支持政策,强度密度空前,“含金量”很高,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地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有效改善贫困地区面貌。桐柏县平氏镇注重加强对扶贫政策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加大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力度。该镇在贫困村道路、吃水用水、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产业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备的项目库,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今年以来,该镇已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6000万元,不断完善了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壮大、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方式,精心运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但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有效破解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当前,国家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有实力的资本投资水利、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实现市场化运营。要认真研究PPP融资模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就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近年来采用BT、PPP融资模式,吸纳社会资本近8亿元,全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更带动了当地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破解单一项目独进、集聚效应薄弱的难题,就要以整合为手段,按照“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单一项目独进的格局,实行多项捆绑,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近年来,淅川县整合各项资金,先后对62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拓宽硬化了干线公路,建设了高泉引水、机井等人畜饮水工程,改善了电网设备,提高了广大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如今,淅川县已发展特色生态产业20余万亩,“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九重镇武店村芦笋、特色林果,盛湾镇瓦房村软籽石榴,香花镇白龙沟村中药材种植等生态产业成为县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生保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安居、上学、看病、出行、饮水、用电……做好这些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暖。只要我们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用情服务、用心实施,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普惠众泽之事,多做补短板、促均衡、兜底线之事,就一定能够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的道路上掉队!“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系列述评⑤:

党旗映红扶贫路

南阳日报 10月20日 A1版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千千万万党员凝聚起来,就是推动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我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常思百姓苦,立下愚公志,我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争当前线“扛旗人”

硬作风担当硬责任。脱贫攻坚,成败在精准,关键看干部。

我市围绕“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路,成立党建助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万名干部助脱贫”、软弱涣散村整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四联两聚”活动、“头雁计划”素质提升、龙腾南阳聚才等“六大行动”,推动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共进。

建强支部,激发内生动力。我市把贫困村中的8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从班子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方面拉出问题清单,“一村一策”精准施治,并通过改造升级贫困村党群服务阵地、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增加村级办公经费,有效激发村级党组织的活力。健全机制,明确帮扶职责。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扶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成立由所在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市县乡驻村工作队长、派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为成员的帮扶工作“责任组”,目前这样的“责任组”共有3982个,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坚强力量。

结对帮扶,选准扶贫模式。实施“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抽调4.6万名在职公职人员、筛选1000多家经济实力强的企业,采取责任分包的办法,驻村定点开展结对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领导联、队伍驻、单位帮、企业扶,每个贫困户都有责任人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探索推广“5+”扶贫模式,带动一批个头大、有社会责任感、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参与或主导扶贫产业,吸纳带动6万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贫困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扶贫道路越走越宽阔。

成绩是干出来的,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靠的是党员干部扎根农村、心系群众、用心用情的干劲,靠的是党员干部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善打硬仗的拼劲,靠的是党员干部水滴石穿、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韧劲。当前,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实干精神,一鼓作气打赢硬仗。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难度加大,少数党员干部存在一些不良心态和情绪。有的干部信心不足、精神不振、状态不佳,产生畏难厌战情绪,有打退堂鼓想法;有的干部作风不实,遇见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打太极”,尤其在落实扶贫政策上,要么死搬行业“规定”,要么推诿扯皮,造成政策落实出现遗漏;有的干部心存侥幸,认为脱贫攻坚是“一阵风”,工作中时紧时松、寸进尺退;有的干部因循守旧,总是按惯例来、按老规矩办,不研究新常态,不适应新状态。这些不良心态和情绪,与当前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不适应,与人民群众对脱贫的热切期望不适应,必须尽快矫正。

闻鼙鼓而思良将。脱贫攻坚需要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战斗,时刻拉满弓、绷紧弦,争当冲锋前线的“扛旗人”。

对标先进创一流

俗话说,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刚性目标、底线任务,更是不容有失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有股子拼劲、闯劲、干劲,更要讲方法、有思路。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活教材”,可比、可学、可借鉴。筑牢堡垒,党支部当好“火车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则产业兴、群众富、乡风好、发展可持续,反之则会陷入散懒乱困局。社旗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激发精准扶贫动能。建阵地,投资2000万元,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服务群众平台;聚合力,由基层党组织牵头,整合产业基地和农村合作社力量,与贫困户结对子,共同发展产业;抓整顿,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社旗县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引导能力强、致富方法多、群众威信高的基层党组织。桥头镇小河流村探索出的“三加”扶贫模式,即“支部加协会、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作为我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被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选用。太和镇马埂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把旧村部租给返乡创业村民发展服饰加工业,吸纳25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培强队伍,村干部当好“领头羊”。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从一些贫困村脱贫历程来看,百姓之所以能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关键因素。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一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村党支部书记树起了标杆,镇平县王岗乡管家村在党支部书记吴伟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山羊养殖、光伏发电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9820元,可持续发展之路愈走愈宽。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党支部书记徐运芝,不但带着干部和群众建学校、修灌渠、架电线、兴水利,而且带领村民发展黄金梨产业致富。该村成立“三国”黄金梨合作社,全村黄金梨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年亩均效益在20000元以上,昔日贫穷落后的前荒村变身成了黄金梨飘香的“美丽乡村”。徐运芝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担当责任,扶贫干部当好“生力军”。心越走越近,人常走常亲。新野县新甸铺镇杜岗村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谷洁,把群众的贫困当成是自己的境遇,把扶贫当成荣辱与共的责任,用真情温暖贫困户。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改造危房、申办低保。她心中装着贫困户,时刻惦记着他们的冷暖。贫困户子女刘某在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妹妹年幼。谷洁费尽千辛万苦,联系到刘某的大伯和堂哥,帮助刘某完善了档案资料,使其享受到了“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贴。在我市各地,还有很多像谷洁一样,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夜以继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微笑和信任。市纪委驻西峡县丹水镇三里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雷清松,带领群众绿化荒山、兴业富民,把一个小山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市人社局驻桐柏县吴城镇王宽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友新,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扎根基层,第一书记当好“指导员”。全市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真心实意驻村、真抓实干兴村,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贴心人、带头人。南召县委统战部驻南召县留山镇土门村第一书记郭良哲,放弃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丈夫双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土门村引来绿色产业,为贫困老人解决实际困难,成了老人口中的“亲闺女”。市公路管理局驻唐河县昝岗乡丁庄村第一书记刘雅洲,在局党委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筹资1200余万元,为村民修建“五桥三路”,极大地提升了丁庄村的基础保障能力。淅川县寺湾镇司法所驻清凉寺村第一书记胡金中牺牲在扶贫一线,市林业局驻桐柏县朱庄镇馆驿村第一书记张学勇强忍丧母悲痛,坚守工作一线。他们用责任和使命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时代赞歌。

带动群众,农村党员当好“先锋队”。脱贫攻坚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广大农村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镇平县以实施“双培双带”活动为抓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手进步。该县安字营镇王洼村有48名党员,全部参加“双培双带”活动,带动群众发展家禽、奶牛、生猪饲养户10家,金鱼养殖户5家,发展酿酒专用红高粱1500亩,为脱贫致富注入新的活力。“榜样就是看得见的哲理”,以先进典型为标尺,可以知优劣、找不足,可以激发见贤思齐正能量。广大扶贫干部要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标尺,寻找差距和不足,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更有效的方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模范作用,帮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提升标准无止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脱贫工作亦如此。

外地脱贫攻坚实践表明:脱贫难,巩固提升更难。一些地方,群众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稳定脱贫基础还不牢固。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问题导向,未雨绸缪、超前谋划、防患于未然,从而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兰考县以党建为统领,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探索出一条特色脱贫之路,在全省率先摘掉贫困帽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今,兰考县又出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向更高目标迈进。

打造“三驾马车”,拉动村集体经济驶上快速路。强化政策扶持,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针”;加大金融支持,为集体经济发展添加“催化剂”;突出项目支撑,为集体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兰考县开展了以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主要内容的“双提升工程”,把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与促进脱贫攻坚相结合,实现了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提升与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双赢。截至目前,全县有集体收入的村已经从2014年的不足20个增加到188个,收入最高的达400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美而不富不是美,又美又富才动人。兰考县成立机构,出台文件,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打造天蓝、地绿、路畅、水清、景美、宜居的新农村。目前,全县451个村基本实现了“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的初步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村美民富,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激发群众斗志,精神扶贫催生脱贫内生动力。精神贫困是脱贫的最大敌人,扶贫必须先扶志。只有激发群众斗志,破除“等靠要”思想,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实现永久脱贫。兰考县小宋乡开展“春风行动”,按照贫困户不能住危房,要有大门和围墙;不能没门窗,要有玻璃和纱窗;不能没家具,要有床柜和桌椅;不能没家电,要有有线电视和电扇;不能脏和乱,环境要有大改变的“五不五有”标准,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居住条件和家庭环境,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同时,按照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五净一规范”标准,对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环境卫生保持得好,还可以奖励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同时,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禁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倡树文明乡风。该县小宋乡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全乡共简办红白事1500余件,节约资金约2000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及精神压力。

解开贫困枷锁,归根到底还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永久脱贫。抓党建促脱贫,核心在于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好,组织、动员、教育群众不当懒汉,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摆脱贫困。我们要以兰考为榜样,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并以党建为引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迈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誓言如铁,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工作、砥砺前行,鲜艳的党旗映红前进道路。我们坚信:党旗飘扬的地方,群众一定会有幸福和希望。(本系列刊完)

第五篇:北京百思力6月公开课—《产品经理系统训练营》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心、专业、共成长 新医改带来不断变换的市场形势,在我们大家热衷讨论到底剧烈变化的市场形势是机遇还是挑战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未来是企业综合实力博弈的战场。练好内功,尤其企业的市场部功能的提高和加强,是我们企业迅速提升业绩,尽早步入一流企业的一条必经之路。

 如何策划企业的产品?

 如何为销售部门提供好的推广工具?

 如何针对销售队伍或代理商做出有成效的销售支持?

 专家网络如何建立?

 学术活动如何突破为“做学术而学术”的框架而真正让销售队伍认可?

 市场部如何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从附属部门起到指导销售的作用?

„„

咨询式教学、全程服务跟踪、国内外最前沿市场理论分享、行业最佳讲师团队、最新的产品策划实操案例!!!

【培训时间】2009年6月20、21、22、23日(4天3晚)【培训地点】上海

【培训对象】市场部经理、产品经理、企划部经理、产品经理助理、市场专员、地区销售经理等

【收费标准】6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午餐费、茶点费等)

【咨询电话】010-65914675姚丽娜***QQ:10040759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延静西里2号华商大厦619室邮编:100025网站:http://

电话:(8610)6591 0685/6591 3585/6591 0955传真:(8610)

6591 095

5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延静西里2号华商大厦619室邮编:100025网站:http://

电话:(8610)6591 0685/6591 3585/6591 0955传真:(8610)

6591 0955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延静西里2号华商大厦619室邮编:100025网站:http://

电话:(8610)6591 0685/6591 3585/6591 0955传真:(8610)

6591 0955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心、专业、共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延静西里2号华商大厦619室邮编:100025网站:http://

电话:(8610)6591 0685/6591 3585/6591 0955传真:(8610)

6591 0955

下载《百思有解》读后感[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思有解》读后感[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百思迪威全国骨干教师暑期集中培训(推荐五篇)

    [键入文档标题]全国骨干教师暑期集中培训通知(英语 作文 数学 学前智能数学)各基础教育机构校长、教学校长:您好!随着2014年国家中、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使得培训机构面临着由相......

    广州旧城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新政策出台 拆迁难题有解2010.1.295篇

    旧城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新政策出台 拆迁难题有解拆“住改商”最高可按商用补偿六成广州市即将拉开旧城改造大幕,未来将拆除1000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动迁人口约60万。如何保障被拆......

    读后感

    《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文学家。内务府正白旗出身。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

    五百字读后感

    五百字读后感篇一: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我一口气读完了《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主要说的是:主人公安迪没有外婆也没有奶奶,这使他很伤心,可是有一天外婆神......

    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1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

    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连破土的机会都不给它,这样,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芬芳的花......

    读后感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读后感 “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 ”这是著名企业家杨石头在《职来职往》中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多。有很多时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

    读后感

    《蛇岛的秘密》读后感 《蛇岛的秘密》是一本科普类的小说,它前半分以记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考察队对蛇岛进行考察的过程。后半部分则是对发现的总结和一些和蛇有关的知识。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