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高层今年将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重点管理意见
中央高层今年将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重点管理意见
2011年05月15日07:59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健全地市级干部选任监督机制
集中换届往往成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易发多发期,此时正风肃纪尤为重要
今年是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各地在换届选举中,创新选拔方式,严肃换届纪律,力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这其中,如何选配地市级领导干部,成为多方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权威分析人士表示,政治局会议专项研究地市级干部选任和管理实属少见,这表明继2010年“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20条规定”出台后,中央高度重视地市级干部关键岗位重点管理。
4月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市县乡换届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严肃换届纪律,坚持依法办事,加强全过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2011年,高层还将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重点管理的意见。而在2010年,中组部已先后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四个系列文件,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
“市、地、州、盟一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中间层次’的重要位置,这一层次牵涉到的利益调整、分解、平衡问题比较复杂。”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叶笃初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内地共有333个市、地、州、盟,其党政正职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正职干部队伍,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换届风向以德为先
受访专家解析道,对处于关键岗位的地市级领导干部,尤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按照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严格把握人选标准和条件,注重选拔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形成队伍合理结构,推进交流任职,把优秀领导人才选配到市党政正职岗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央反复强调的用人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干部队伍中德的问题更加凸显。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也主要是对他们的德不满意。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领导干部德的考评,存在着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问题。干部任用中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识别干部的德,要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与“德”相对应的还有“能”。目前,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本领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适应的问题。
竹立家说,在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及“十二五”时期,地市级领导干部尤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型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能力。
来自高层的要求是,在本次市、地、州、盟换届中,要进一步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选提名,加强考察工作,落实全委会票决制度。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积极引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认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格选人用人行为,落实和完善巡视、经济审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监督制度。
关键岗位重点管理
对关键岗位干部施行重点管理,是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市、地、州、盟党政“一把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选人用人上具有重要的权力和影响力,也承担着相应责任。
受访专家解析道,当前尤需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运用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在高层的有关新部署中,要把重点管理关键岗位干部与加强党政正职后备干部重点培养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对掌握的年轻优秀市委书记进行跟踪了解、重点培养。
同时,要求市、地、州、盟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应注意从具有下一级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干部中选拔;从其他岗位转任的,应适合岗位要求;没有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经历的,一般应先安排到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岗位上培养锻炼。注意党委、政府正职的合理搭配。
而对在县一级党委正职岗位上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群众公认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可提拔为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并继续兼任原职务。此外,市、地、州、盟领导班子一般应配备党外干部,并注意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
根据中央要求,从2009年下半年起,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干部名单。若按每个市、地、州、盟储备4~5名后备干部计算,那么地市级后备干部至少需要1500名左右。
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央党校科社部刘海涛教授表示,由于地市级干部处于关键岗位,需重点管理,还应强化对其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
比如,由中央组织部统筹组织,每年举办若干期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各省区市,也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着力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据本刊了解,今年中央将专门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重点管理的意见。人们期待在严格党政正职选人标准,完善选人程序,加强任职培训,健全考核评价;强化监督管理;总结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的有效办法,完善职责明确、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干部重点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制度,认真施行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思想、工作、作风情况年度报告制度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干部年轻化重基层
干部年轻化,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从中央要求看,在本次换届中,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要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要科学地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
市、地、州、盟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保持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2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也就是说,本次换届后,至少“60后”,甚至“70后”干部将成为市、地、州、盟班子和正职的主力军。地市级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对其工作的特殊要求。
首先,年轻干部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好,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有闯劲有干劲,给党和国家视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年轻干部中有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基层实践特别是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鉴于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也有些年轻干部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和政权意识不强。
刘海涛说,对年轻干部,尤其要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其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作为一种修养来锤炼,作为一种准则来恪守,使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成为引领其人生的指针。
其次,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竹立家认为,应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优先选拔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机关。特别关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放心。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鲜明体现出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
再有,市、地、州、盟干部,应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到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身入基层、身入群众,更要心入基层、情入群众,做到察真情、察实情、察隐情,办实事、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央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应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其中,市、地、州、盟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2个月,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每年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在同一职位任职五年以上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有计划地施行市、地、州、盟党政正职跨省交流。
此外,竹立家说,中央一再要求厉行节约,市、地、州、盟领导干部下基层更应坚持勤俭节约、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和迎来送往活动,不要超标准接待;控制公务消费,规范职务消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享乐。
受访专家还指出,由于所处岗位的关键性,地市级干部尤应坚持重大事件靠前指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妥善处理。(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实习生关子儒)
第二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
教财[20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财务司(局),中央部门所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中央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分级管理体制
1.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设备)、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2.明确院系监管责任。学院、系、所和国家认定的校内各类研究机构(简称院系),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院系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含课题,下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要监督预算执行,督促项目进度。学校要将科研经费管理绩效纳入院系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
3.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负责人要熟悉并掌握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依法、据实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和决算,按照批复预算和合同(任务书)使用经费,接受上级和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4.设立专门机构。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可以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协助、指导项目申请人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对已批复或签订合同(任务书)的项目提供从到款通知到具体项目经费分配、预算执行进度通报、经费使用建议、预算调整、决算编制、外部沟通协调等全过程服务,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咨询、业务培训、科研合同管理、技术市场登记、税费减免等相关工作。
5.建设专业化队伍。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业的财务、科研管理人员,充实科研经费管理服务力量。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制度,提升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引导院系和有条件的项目负责人根据需要聘用科研秘书,协助完成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学校财务部门要会同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秘书等人员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强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
6.完善科研信息系统。学校要统筹规划,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校内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三、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7.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学校财务部门和院系要协助科研项目申请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坚持勤俭节约,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涉及政府采购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和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项目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直接费用的各项支出由项目申请人根据科研特点和实际需要编制;间接费用按照归口管理部门和学校相关规定,由学校统一编制。
8.建立预算评审制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咨询专家或中介机构对本校拟申报的财政资金支持的相关科研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提出预算审核建议。项目负责人应当依据预算审核建议调整预算编制。涉及劳务费的,要考虑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及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合理核定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涉及重大仪器设备、重要文本文献等资产购置的,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相关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区域内资源配置及共享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涉及外拨经费的,必须充分论证并严格审核合作(外协)单位和参与人员与科研项目的相关性以及关联交易的公允性。
9.规范预算调整程序。纵向科研项目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调整并符合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调整范围的,应按规定履行相关调整程序;横向科研项目预算的调整按照合同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进行。按规定属于学校预算调整权限内的一般预算调整事项,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经院系及学校科研部门审核同意,由财务部门批准后执行;重大预算调整事项,除履行上述一般预算调整程序外,还须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强化统一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支出
10.加强科研经费统一管理。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应当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按照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委托方或科研合同的要求合理使用。涉及国有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管理,应按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国有资产或利用国有资产谋取私利。
11.规范经费支出管理。学校要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票据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虚假票据;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严格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购买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支出,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来进行。
12.严格外拨经费审核。科研项目的外拨经费支出应当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外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外协)单位是公司、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外协)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13.严禁违规使用经费。学校科研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严禁以任何方式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严禁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算;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严禁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严禁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严禁设立“小金库”。
五、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办法
14.按规定加强间接费用管理。按照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提取间接费用的,学校要合理确定项目间接费用标准,以直接提取方式将间接费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并结合实际制定间接费用分配及使用办法。间接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补偿学校、院系为支持科研活动开展而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
15.完善校内科研绩效管理办法。学校要建立以高水平成果、高层次人才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学校可按有关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中央高校绩效拨款、学校学费收入等经费渠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
六、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16.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健全包括审计、监察、财政、科技等部门,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17.推进财务信息公开。学校要建立非涉密项目信息公开和回访制度,在学校内部公开项目组人员构成、协作单位及人员组成、预算批复、预算调整、经费支出、外拨经费、资产购置等情况。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报销票据分级公开制度。实行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公开,整改情况公开,处理结果公开。
18.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将专项审计、中期财务检查、财务验收和绩效评价等结果作为项目申请和科研经费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依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或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各地区可参照本意见精神,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地方所属普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教育部 财政部 2012年12月17日
第三篇:对i公司目前的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对i公司目前的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
见
篇一:对集团公司管理意见与建议
对集团公司管理意见与建议
集团公司: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广泛征求各分公司对公司领导班子的意见与建议的要求,现提出分公司的浅见,望集团公司领导批评指正:
一、加强合约预算 深化成本及风险控制
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我们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管理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
1、重视项目立项审批
首先,在项目立项初期加强对业主单位和劳务单位的资信调查;其次通过对项目成本费用的测算,利用技术经济方案评价相关方法,同时考虑经营风险,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
2、坚持项目前期财务的介入
项目立项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税务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能规避税务风险的方案。
3、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 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机制,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质同价比售后服务,比规模,比资历,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优质、无后顾之忧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同时也堵塞了原采购方式下的感情采购、关系采购的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 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
二、突出资金管理
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三、落实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对于施工项目来说职责是管理与服务,因此对于施工项目我们首先应该重视服务,其次才是管理与监管。
四、坚持对标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决执行对标工作,广开思路、虚心学习、寻找差距,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就要求企业用新视角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精细管理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才培育与管理,即企业领
导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与管理。因为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是人的观念转变,特别是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转变,所以不论是任何企业既要有一批懂得市场经济,善于扑捉市场信息,机遇,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工商管理手段方法,驾驭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规避风险的企业管理人才,又要有一批水平颇高、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六、协调集团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集团公司各部门协调与沟通方面我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集团公司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进而达到资料共享,这样的话分公司每个月只需给集团公司上报一个或两个能满足集团需要的精简报表。作为基层管理单位,我们就能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完成其他工作。篇二:关于对公司内部管理建议书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一些个人建议
本人进入宁夏锦城建设发展集团已四年, 针对集团公司目前内部管理的现状,个人认为,综合起来,需要改善和打造的在于四大方面:品质、诚信、执行力、凝聚力。品质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应包括工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企业而言,诚信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它不仅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消费者树立企业的品牌。
部门沟通不畅、脱节以及工作和布置的任务偏差、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效率不高,在于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标准、监督以及责任心的问题;工作中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在于企业凝聚力的打造,即人心的凝聚问题。
以上种种,需要规范公司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再辅以贴心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打造高效率的团队。执行并持续改善公司的内部管理,应该是制度化的硬性管理和人性化的柔性政策相结合,约束和激励双管齐下,解决人心的问题。
鉴于此,对于内部管理改善,初步构想及建议如下:
一、当务之急,是设立集团公司综合管理部。
负责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工作,包括如下内容:规范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工程部(房建、市政)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控制管理和经营部的工作精细化、促进营销策划部做出最佳的策划方案、加强对材料采购部日常工作规范,进一步优选合适的供应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激发所有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大力度对集团公司产品的品质进行改进,用品质说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质量就是品牌、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发展、质量就是企业的命运。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好的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公司生产的产品要想在中卫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就要有竞争能力的品牌产品,而品牌产品的核心首先是高质量的品质。另一方面,企业为获得更高的效益和利润,在市场经济中单凭价格优势必将损害企业利益,危及企业生存。企业只有强化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消耗,降低成本。不能在像过去那样,老板的亲戚说了算。就为了省点原材料、减少生产环节,那些做法都是在往死路上走。
三、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而且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企业相关者长期可靠的合作,如果缺乏诚信,就无法进行合作。企业诚信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大问题,企业信用状况的日益恶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瓶颈和绊脚石。所以说企业的形象应该包括:老板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自上而下,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心尽力的去创造、提升和维护公司的形象,以谋求更大、更远的发展。
四、加强执行力和凝聚力。
执行力和部门沟通不畅首先是公司的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即各部门主管)的问题,要使员工有凝聚力需要先从部门主管开始。如果各个部门主管以及公司管理层都无法凝聚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整个公司的执行力只能是空谈。
五、整顿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制度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
程。
对主管责任、权利清晰定义,对各岗位工作职责明确定位,对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清晰界定。如果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不清晰流畅、不严谨,便会出现各自推诿责任的弊病,任务布置下去没有效果,还是不可能有执行力和凝聚力。当然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理顺了以后,需要董事长、总经理大力推动,奖罚分明,说到做到。
六、建设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薪酬制度。
要由过去的“用人管人”向“用制度管人”进行转变;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从“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从“以职能导向”向“以流程导向”转变,两者兼容。实行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七、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它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是一种柔性的因素。培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逐渐通过价值观形成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企业较强的凝聚力,最终对企业绩效发挥作用,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改进方案和措施建议
锦城集团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房屋建筑、市政公路工程、土石方工程、商品混凝土、金属门窗、混凝土空心砌块、机械设备、物业服务、营销策划,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要想在中卫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建议实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级 综合部日常行为规范及信息收集工作
? 规范服务用语,提高对客户咨询问题处理的能力,并对客户来电咨询进行数据统计。尤其是建筑节能材料销售和房屋销售这两大板块,深度跟进客户。进一步整理出公司规范用语,向各部门推行,整体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控制办公设备维护、办公用品损耗;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各部门领用办公用品进行数据分析。
? 制定卫生责任制,实行每月对各部门卫生检查工作,评选结果贴在公告栏,以此来促进每位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卫生习惯。? 对建筑节能材料和购房客户上门服务每月至少一次回访,并做好详细记录。
第二级 服务规范工作
针对于内部企业文化建设,初步构想有如下几点:
1、建立企业战略方针和质量方针。
以企业战略方针作为企业全体的共同愿景,以质量方针作为所
篇三:对公司管理的建议
关于对集团管理制度的建议
煤化工项目部成立八个月来,在集团领导的正确的领导下,响应集团企业文化精神,执行集团各种管理制度,较好的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
纵观煤化工项目部今年的工作业绩,发现在工作执行过程中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相关 具体事情的执行上,有关制度条款制约了工作的有效执行和办理。对此,集项目部全体智慧,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集团管理制度的完善填加一片绿叶。
1、员工培训力度不够,尤其新录用的人员,没有一套标准业务规范作为指导,导致新聘员工一时难以适应公司的工作要求。
2、集团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是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如我煤化工项目部绩效考核采取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制度。
3、现有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导致加班日多,希望建立一种务实的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鼓舞士气。
4、公司外省籍人员的增加,致使长时间不能回家人员增多,应建立一种灵活有效的探亲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
5、公司外聘人员渠道不一,导致员工保险参加难度加大,以稳定人员流动,各类保险参加可否考虑多元化。
6、财务报销办理可否有时间限制,各种报销规定能否详实明了,执行规范及流程清楚,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7、集团公司各种管理制度以书面形式下发各部门及单位,OA平台上传电子版各种规章制度,以便促进集团公司的制度化管理。
8、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可否与岗位实际工作量挂钩,即使同一个岗位,由于部门不同工作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9、在绩效工资中可否拿出一部分进行适当的奖励措施。
10、集团公司的后勤保障制度方面,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如伙食补助和实际物价相结合等。
第四篇:财综函【2012】3号财政部关于对中央单位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对中央单位财政票据管理
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
为加强中央单位财政票据管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行为,切实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的通知》(财综字[1998]104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票据检查工作规范)的通知》(财综[2009]38号)的规定,决定对中央单位2009-2010年财政票据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凡已在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办理《财政票据购领证》,并领购了财政票据的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中央单位),均属于检查范围。上述财政票据包括在2009-2010年年使用且未审查核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罚没收入票据、捐赠票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中央单位资金往来收据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票据等。在上述财政票据使用时间段内已接受过审查核销(验旧购新)的中央单位,不在本次检查范围内。
二、检查内容
(一)中央单位领购和使用财政票据所执行的文件依据是否合法
有效,是否存在自立非税收入项目、擅自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等现象。
(二)是否严格执行财政票据管理制度。
1.是否有专人管理财政票据,是否建立了票据登记制度,设置了票据管理台账;
2.财政票据各栏目填写是否规范、准确、完整,票据填开金额与实际收取金额是否一致;
3.是否存在财政票据相互串用或混用行为;
4.是否存在擅自印制或买卖、转让、转借、涂改、伪造财政票据的行为;
5.对使用完毕的财政票据,是否按顺序整理票据存根,并按规定妥善保管;
6.是否存在丢失毁损票据行为,如有丢失,是否及时申明作废,并向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机构备案。
(三)是否存在用财政票据收取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
(四)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是否存在违反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三、检查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
(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
(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
(四)《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的通知》(财综字〔1998〕24号);
(五)《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的通知》(财综字[1998] 104号);
(六)《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有关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财规〔2000〕47号);
(七)《财政部关于印发<当场处罚罚款票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2000]4号);
(八)《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 53号);
(九)《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4]100号);
(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532号);
(十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十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十三)《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票据检查工作规范>的通知》(财综[2099] 38号);
(十四)《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
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192号);
(十五)《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财教〔2009] 495号);
(十六)《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行[2009]400号);
(十七)《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行[2009] 567号);
(十八)《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停止使用中央国家机关后勤服务收费专用收据的通知》(财办综[2010l4号);
(十九)《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1号);
(二十)《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7号);
(二十一)《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直属高等院校财政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财综[2010]53号);
(二十二)《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80号);
(二十三)其他有关政府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管理的文件。
四、检查方式和步骤
此次检查采取中央单位自查与财政部门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一)自查阶段。自2012年2月15日起至4月30日止,中央部
门按照本通知要求,组织所属单位对2009--2010年已开具且未审查核销的财政票据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写出书面自查报告,严格按报表设计要求,填写《中央单位财政票据专项检查登记表》(附件1)、《2009-2010年中央单位非税收入票据检查表》(附件2)、《2009--2010年中央单位其他财政票据检查表》(附件3)、《2009-2010年中央单位财政票据专项检查自查自纠情况表》(附件
4),并由各中央单位的主管部门财务司(局)审核汇总后,于2012年5月15日之前,将汇总自查报告及相关报表报送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一式两份,并附电子版。其中,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应将所属单位使用的财政票据存根集中在各省级机构,以备检查。
(二)重点检查阶段。分别对在京中央单位进行审核检查和对京外中央单位进行重点检查。自2012年5月16日起,各在京中央单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将自查报告、所填表格及2009年和2010年使用的未审查核销的财政票据存根直接送交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进行审核检查。其中,该两年内票据使用量较大(1000本或5万份以上)的单位,可在审核检查时间内与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联系,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将派人到用票单位进行检查。财政部将组织检查组,对京外中央单位财政票据领用情况和自查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财政部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处理决定。
五、检查要求
中央单位要高度重视财政票据专项检查工作,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财政票据专项检查涉及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规定,扎实做好
自查自纠工作,并按本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报送自查报告和相关报表。同时,中央单位要积极配合财政部做好重点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财政票据专项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财政票据监管中心联系电话:(010)68518869,6855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