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镇县诗词楹联学会新马桥中学分会名单
固镇县诗词楹联学会新马桥中学分会名单
顾问:刘邦庆
会长:刘晓阳
副会长:赵林
秘书长:王星存
成员:崔亚虎郑伟吴义万王秀云王海平
王新刚胡海侠胡苗苗杨敏洪新兵汤宏伟
联律通则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篇:贵阳“怀沙诗社” 、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走进西洛中学(推荐)
贵阳“怀沙诗社”、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走进西洛中学
2016年4月5日,贵阳“怀沙诗社”社长余光新,金沙县原人大副主任、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赵正乾,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院士、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莫万隆,卓毓刚、王晓曦、范泽彬夫妇、马也、金沙县原电视台主任编辑胡集训等知名书画诗词家20余人,在金沙县老干局局长曾一刚、西洛街道党工委委员樊兴祥,金沙中学田茂昭、金沙县三中陈登仁等诗词书画爱好者的陪同下,走进西洛街道初级中学,给西洛街道初级中学师生带来一场书画诗词盛宴。整个活动由西洛中学办公室主任李兴红主持。
活动开始,西洛街道党工委委员樊兴祥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在欢迎辞中说:“大地繁花似锦,校园春风和煦。和着诗的韵律,嗅着翰墨的芬芳,我们迎来了“怀沙诗社诗词进校园活动”的隆重举行。贵阳怀沙诗社是金沙籍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金沙在筑文化名人组成的知名文化团体,长期以来对西洛街道予以大力关心和支持,将一腔爱国爱乡的豪情倾注到西洛街道教育中。时值清明,贵阳怀沙诗社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和西洛中学师生一起缅怀先贤,指导师生开展诗词楹联和书法绘画活动。这次活动,名家云集,群贤毕至。借此机会,我代表西洛街道党工委,向关心和支持我街道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诗词书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书画进校园的活动,提高师生对诗词书画的兴趣,探索和开拓诗词楹联、书法绘画与教育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途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是一切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接着,举行了贵阳“怀沙诗社”社长余光新向西洛中学捐赠了千余册诗集仪式;之后,金沙县原人大副主任、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赵正乾发表了高潮迭起的讲话;随后,西洛中学副校长罗永霞组织了千人朗诵《破阵子·春景》和《清明》。
最后,书画诗词家及诗词书画爱好者以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现场书画、即兴诗词创作培训落幕。
附:诗词书画作品欣赏(部分)
诗赠贵阳怀沙诗社、西洛中学
诗五首
作者 赵正乾
(一)捐书助教进西中,情系诗乡意万重。
韵友骚朋齐奋力,栽桃护李沐春风。
(二)诗乡创建韵情浓,启智立德树美风。
桑梓真情添厚重,山花绽放景葱茏。
(三)春风拂面润新苏,雅韵书香梁栋育。
西洛山峰飞凤处,今朝艺苑展芳绿。
(四)立身献教苦耕耘,学子难忘雨露恩。
历暑经寒桃李艳,弘扬国粹满园春。
(五)诗坛会友缔新朋,国粹弘扬唐宋风。
更有担当期少壮,燃情育美诵情浓。
无 题
作者 卓毓刚 一本诗书一份情,笔笔学习莫嫌轻;
怀沙诗社绵绵意,切盼新笛茁长成。
2016-4-5
致怀沙诗社众吟长 作者 佚名
几度走天涯,离家更爱家。
乡情浓若血,泼墨赋金沙。
2016-4-5
怀沙诗社于西中赠书即兴 作者 陈登仁
风清云淡艳阳天,馥郁诗书满校园。
勿忘怀沙一滴水,迎来叶茂百花妍。2016-4-5 西洛中学诗教工作有感
作者 金沙中学 田茂昭
诗教园中花吐艳,春风时雨共相逢。
可期秋日结金果,香气盈盈满西中。
2016
年4月5日
第三篇:《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新桥中学
《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二、【现状】
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召开学习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
初步探究了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我国五千年莽莽苍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歌一直被历代、历朝奉为主流文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丰富。从《诗三百》到四言诗、五言诗,到律诗;从无意识的“歌以咏之,足以蹈之”等劳动生活之余的即兴表演,到形成固定的词牌名予以传唱,古典诗歌以其立意的高绝,幽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美的文化精髓,成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获得共鸣,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就成为一种力量迫使歌词作者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寻找思想共鸣的基础,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而中国传承千年的古典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催生这种审美效果的土壤。
例如: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由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歌手邓丽君演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两岸三地。歌词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词便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当琼瑶以《在水一方》为歌名,用轻柔的曲调反复咏唱,在广大听众中形成共鸣,红极一时。
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毛宁演唱的这首《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其中有部分词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借鉴了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江枫渔火对愁眠。------(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恋的钟声)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而《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又在古诗的意境里输入了新意。“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绕梁三日,余味无穷,可谓一时经典。
四、【建议或措施】
小组成员能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撰写的文章虽仍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都是学生们汗水的结晶,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提高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更新了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次的活动也为今后的新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具体有用的理论指导,在活动的个别细节上还应有所改进,使学生能多每次活动的任务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操作方法。
五、【学生活动感悟】
从研究性学习中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东西。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交流感想,大家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综合实践的能力。
此次我们的课题是通过流行歌曲来鉴赏古诗词,通过对歌词的研究,对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提高了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流行歌曲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古典诗词充满了古代的气息。古典诗词流传至今,大多数还被运用到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这样既传播了古典文化,又使流行歌曲更加富有韵味。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让我们更加熟知古典诗词,用唱的形式将它们牢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是一种新的文化创新,古今借鉴,古为今用,使得歌曲深入到一个新看领域。我们相信,我们能通过更多的歌词和诗词的研究,来学习如何自己动手写词或谱曲,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六、【教师点评】
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和诗词的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指导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研究过程中,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怎么做,而是提醒他们尽量按计划完成调查任务,收集有价值的资料。
从整理资料到利用资料进行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对他们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所以他们舍不得扔掉任何的资料,都希望把所有资料搬到文章中去,因此文章中堆积了太多的无用的资料,而缺少自己的研究体会,缺少自己的个性发现。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强调了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我负责引导、审核,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获知答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回顾自己一学期来对他们的指导,我认为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教师,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是重要的,但观念的更新更重要。在指导学生之初和整个过程,要努力让学生和自身走出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和参与的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无形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新学习方式和观念。当学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交给我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在传统评价标准下的“后进生”竟如此富有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为此我不禁对教师日复一日所从事的教育、学生日复一日所进行的学习进行了反思。我们经常责怪学生学习不够刻苦,学习缺乏主动性,那到底是谁使他们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了习惯定势,而不会站在学习之外之上去反思学习和学习方式本身。“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相信“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它生存的巨大空间和土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深入学生和教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