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
幸福,不仅是种希冀,更是一种信仰。
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弥漫着宗教般的气息:信仰。然而信仰就是 幸福。整部电影诉说着生活的苦恼无奈,引诱你投入到“幸福”这种信仰之中:信 仰幸福,他便会来敲你的门!
影片讲述的是 一个叫克里斯•加纳(威尔•史密斯)的推销员,他勤奋肯乾努力,却总没办法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妻子琳达终究因为不能忍受养家糊口的压力,离开了克里斯,只留下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事业失败穷途潦倒,还成为了单亲爸爸,克里斯的银行帐户里甚至只剩下了21块钱,因为没钱付房租,他和儿子不得不被撵出了公寓。
克里斯好不容易得到了在一家声名显赫的股票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然而实习期间没有薪水,90%的人都没又最终成功。但克里斯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路途。没有收入、无处容身,克里斯唯一拥有的,就是懂事的儿子无条件的的信任和爱。
他们夜晚无家可归,就睡在收容所、地铁站、公共浴室,一切可以暂且栖身的空地;白天没钱吃饭,就排队领救济,吃着勉强裹腹的食物。生活的穷困让人沮丧无比,但为了儿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信仰,克里斯咬紧牙关,始终坚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皇天不负苦心人,克里斯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
被贫穷包围,每天忙于为生活拼命的父亲。无奈,彷徨,失望,却从来都坚持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会看到幸福。路继续走,不能后退,往前往前,能做的就只有不停地伸出迈向远方的脚步。儿子跟着父亲,没有半句怨言,默默着守护。看着别人微笑,自己也微笑了,虽然自己没有一丝快乐。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只是默默等待着。他告诉我们:幸福会来敲门的,你准备好了么?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对幸福的定义也会不尽相同。或许金钱和权利可以让一个人感觉幸福,但是我想这绝不是幸福的全部。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小小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幸福无处不在!
只要你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幸福会对你不离不弃,始终伴随在你的周围。或许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疲于奔命,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的细节,你就会发现,在这点琐碎的小事中也能折射出生活的亮点。生活中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
第二篇:当幸福来敲门
观看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影片曾几度深深的打动了我,看着克里斯为了改变生活窘境而每天提着他那举全部家当购置的扫描仪奔波于各大医院去销售却受到医生的拒绝,而回家后却还要小心地安抚妻儿的时候,心里不禁一阵阵心疼。
终于,妻子再也无法忍受这样贫寒而又毫无起色的生活,愤然离开。他的忧伤与无助又一次刺疼了我。生活在煎熬着他,看着房东将他和儿子的东西丢在房外,而他只能带着疲惫的心,拖着宝贝儿子,开始流浪,四处寻找住所。当父子两人在公共卫生间的角落依偎着,有人想近来方便之时,而他用脚抵着反锁了门,不敢出声,痛苦伤心的泪水顺腮而下时,我一阵心酸„„
克里斯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勤奋和阔达的胸怀,更重要的是他能认清整个事件的本质,不轻意做决定,一旦做了决定就一定会努力,不轻言放弃,哪怕前面的路再艰险,都得从容面对,对克里斯的成功,我作出的概括如下:
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找不着重心。目标是对于期望成就事业的真正决心。如何去建立目标,不能凭空遐想,那样有些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于沉寂过去固有的人生定位,适时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重新在规划,要立足于生活基本点,因环境而不断的改变,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克里斯最初的梦想是通过推销所谓的“时间机器”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最终他发现这是一个错误,这种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产品销售不仅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困境,反而是一步步的把自己推向失败的深渊,只有换一种方式,才可能是他唯一改变目前这种穷困潦倒生活的唯一办法,通过对经纪人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他具有成为经纪人的两大要素:数学和人际关系,数学方面,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拼出魔方;而人际关系方面他虽然目前并不具有,但他相信可以通过较好的沟通力建立起不错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他相信自己成能为合格经纪人的前提。
善于抓住机遇,高尔基说过,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机遇是上帝创造的,期待的机遇并不等于创造的机遇。一个人的成功有一半是机遇,一旦失去了机遇,那将终身遗憾,抓住每一个时机,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实现自己目标的起点,chris正是抓住了这么一点,在路上巧遇托斯特尔先生时,用玩魔方的方式向他展示了自己能力.并最终得到了托斯特的赏识,成为他进入实习生的有力推动者.在我看来,在人生的道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等到机遇,但最美妙的机遇也有捷径,作家梁晓声曾经道出一些幸运儿成功的绝密,他说:有的人搭上机遇的快车,顺风而行;有的错过于它,终身遗憾;有的一生都未能实现,默默地埋藏自己才华。所以当机遇敲门的时候,不要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否则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
对于遇到的困境果断的做出决定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观念思维决定人生,选择决定成败。在漫漫人生路上,如何去选择,真可能让人举棋不定,但有限的时间总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思维空间,有些时候,我们必须果断的作出决定,如果克里斯在面试时因为穿着无法取得招聘人员的认同而不知所措,他将不可能得到实习的机会;如果克里斯在得知实习期间没有一分工资,且录取率仅为1/20时,不能做决定是否来参加实习培训,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虽然思考犹豫是必然的,但我们应当更加果断一些,大胆一些,等觉得准备好了,机会可能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尽可能减少错失良机带来的遗憾,加强这种紧迫感意识!因为机会总是会在我们犹豫不决中溜走。
在逆境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鲁滨逊的荒岛余生,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行动,这就是鲁滨逊虽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和鲁滨逊一样,克里斯在从
被房东清出家门的那种失落,到睡地铁口时那种感受恐龙时代生活的自我安慰,也说明了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心理调整,为他能在这个城市中顺利的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也是值得肯定的。
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对幸福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也许金钱和权力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幸福,但我想这不仅仅是幸福的内涵所在。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小小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体会尤为深刻。我觉得人生无论大喜大悲,无论面临怎样的磨难、面临怎样的考验,都应该保持一份淡定、一份从容和一份执着——就像主人公克里斯一样。因为我们坚信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不远处,而她注定某天会来敲门。
做最好的自己,无疑是从自己出发,以自己为出发点去看去想一切问题,这个咋一看似乎很易让人以为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偏驳观点,其实不然,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这种说法是鼓励人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切尽在自己掌握。客观的看待自己,看待如何去选择属于自己的成功并为之去拼搏。
克里斯让我明白,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由的,其实我们任何人,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和决心,都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改变我们的地位.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记住了克里斯的那句话: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成不了大器,即然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第三篇:当幸福来敲门
情节: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饰演),在2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所以当时他下定决心在有了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爸爸。但他事业不顺,生活潦倒,只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在他偶然间认识到做证券经纪人并不一定需要大学生文凭,而只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就可以做到后,就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Jay twistle。凭借自己的执着和非凡的妙语,以及一个小小的魔方的帮助下,克里斯·加德纳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这时,妻子因为不能忍受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和儿子也因为极度的贫穷而失去了自己的住所,过着东奔西跑的生活。他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作实习生,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但是克里斯·加德纳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因为极度的贫穷,克里斯·加德纳甚至去卖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克里斯·加德纳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经典对白:如果你有梦想,就要捍卫它。
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
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如果有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而我却录用了他,你会怎么想? 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幸福这个单词里面是一个“I”,不是一个“Y”。(或者可以理解成,Y=Why=为什么,I=我,那就是: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问我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的话,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怎样找到答案,而且我一定会找出答案的。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
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几次提到“幸福”这个词,这个词出现在《独立宣言》中似乎有些怪异,但是他似乎是个„„是个艺术家。
主,不要移开那座大山,请给我力量爬过他。请不要移开那些绊脚的石头,在任何时候指引我,主。我的负担很重,好像很难承受,但是我不会放弃。因为你向我许诺答应了。而且你已经满足了我在圣坛前的祷告。
观后感:幸福,我们是如此想享受它带来的那片刻温柔。当我们苦苦寻找幸福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原本幸福的时刻。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获得所谓的幸福时,你才发现幸福原来很简单,简单的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就如你问什么是宇宙一样。每个人在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标准,只要达到了这个标准,你就是幸福的。别人的幸福不一定是你所想要的,而你自己的幸福未必对别人有用。幸福是自私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那片刻的快感。如果非要给幸福下个定论。我觉得无非有两点:一是和你相爱的人在一起;一是做你最喜欢的事情。
克里斯·加德纳则拥有后一种幸福。作为一个单亲长大的他,在28岁的时候才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于是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保护下。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投资专家。可是,面对生活的困苦,妻子还是离开了他。接着,没有房租的他开始带着儿子过着流浪的生活。一方面他要努力通过没有薪水的6个月实习期;一方面他要卖医疗仪器借此糊口;一方面他要保护好儿子的幼小心灵。当他咬牙坚持住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经济师,这离他的梦想更近了。在那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激动的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飞速的跑到儿子面前和他相拥,眼中的泪花在这一刻则是幸福的泪水。虽然,这对他来说只是
一个起步,不过,这确是他的人生转折。
得到幸福的过程是如此的艰难,也正因为艰难,我们才会珍惜。当圣诞节的那天,他和儿子无家可归的流落在车站,他用自己的幽默让儿子得以度过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然后在厕所里相拥着度过他们最漫长的一夜。当他在球场上对儿子说:“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在那一刻,他都未必能坚持住自己的梦想,但是他却鼓励儿子能够坚信梦想。
儿子是他的最大动力,而梦想让他不至于崩溃。其实,幸福是什么?幸福只是你在实现自己目标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带来整个人精神上的振奋,让你又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看着克里斯·加德纳的眼神,我所体会的不是幸福的来源,而是梦想的伟大。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有能力的人则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很多的阻力,但是,我是否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我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目标。社会虽然有很多的不公平,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规则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那我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应该用满怀感激的心来享受我所付出的一切。其实,幸福或许就在身边,而我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找一个爱的人或做喜欢做的事情,好简单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的幸福却未必都能实现。但是,很容易实现的东西还有价值吗?
被贫穷包围,每天忙于为生活拼命的父亲。无奈,彷徨,失望,却从来都坚持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会看到幸福。路继续走,不能后退,往前往前,能做的就只有不停地伸出迈向远方的脚步。儿子跟着父亲,没有半句怨言,默默着守护。看着别人微笑,自己也微笑了,虽然自己没有一丝快乐。
纵使,他们与别人有着天渊之别,但从不退缩。
第四篇: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
正如电影中的情节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被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见证了自己当时不同的境遇,而这些境遇间的变换又验证了自己的成长。电影描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努力打拼,摆脱纠结人生境遇的故事。
其实,幸福本身并没有公式,即什么加什么就等于幸福。幸福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就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小幸福”。主人公之所以过着看似杂乱无章,悲催不已的生活,原在于他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认清自己的能力以及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心境。人在求职就业的时候,需要坚持,但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分析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求职。这样可以少走些弯路。
冷眼旁观地评价很是容易,身临其境地处理却很是纠结。现在社会需要的人除了智商高之外,对于情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职场人提出的新要求或是更加注重的方面。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一位医疗器材的销售员,销售的工作对于人际之间沟通力的要求很高。而后面他的另一份工作-理财顾问,对于数字以及投资经济敏感度要求较高。从两份工作的不同结局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找准自身与所应聘职位间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高,那么你就叱咤风云,相反,就如同影片中主人公前半段的纠葛生活一般。
第五篇: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
●幸福不是消灭一切悲伤、难过的情感,也不是整天装着笑脸说好话
●把幸福当奋斗目标,会发现到达后幸福很快消散,其实幸福在路上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开了一门热门的“幸福课”,宣讲积极心理学,引起超过100所大学跟风开设类似课程。在社会上,与幸福有关的研修班、工作坊大量涌现,“大师”们不断告诉你:“听我的,你将获得幸福!”
在世人的狂热中,幸福俨然成了强制的要求。心里的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都是不好的,人人都要绷紧笑脸,保持笑脸后面的“积极心态”。不少学者认为,人不应把幸福视为终极目标,更不应被幸福绑架。尊重自己的感受,包括消极的情感,幸福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幸福成了强制的要求?
在上世纪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心理学不光要研究病态,还要研究幸福。由此,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积极的人性特点,研究如何让人幸福起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等于高兴,不是暂时的乐一乐或者感官上的快感,不是终日保持笑脸,也不是消灭不良情绪,更不是抛开批判的精神,盲目说别人的好话。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学家、行为经济学家、积极心理学家都认为有用的一个简单定义:幸福就是感到心满意足。往深层次说,幸福还包括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让你的才干得以发挥,让生命的时光得到充分的利用。幸福还包括学习和成长,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有时是不舒服的。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焦虑、抑郁,这也许是人们热衷购买“幸福”的原因。例如,美国有15%的大学生抑郁,于是成群结队地涌向积极心理学的课程。随着幸福变成一种狂热,江湖上一些自封的“幸福导师”也掺和进来,向你保证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恐惧、紧张、愤怒、沮丧、倦怠。真相是,他们利用幸福大赚一笔。
然而,不是人人都能露出一张幸福的脸。一些幸运的家伙天生就比别人乐观,看到的都是美丽和机会。更多的人则容易想到自身的缺陷、世界的危险,自然不容易感到幸福。美国鲍登学院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赫尔德认为“积极的态度”是一种霸道:“看到光明的一面,对一些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产生反作用。强迫他们用不合适自身的方法来应对问题不仅无效,还会使他们糟糕的感受雪上加霜。”
幸福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你想:如果中了彩票大奖,幸福就会来敲门;如果房子被洪水冲走,你就会被幸福抛弃。但人的适应性是极其强大的,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或长或短的调整期之后,我们就会回到事前的幸福水平。拿升职来说吧,让你飘飘然感觉良好,但你的虚荣持续不了24个小时。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松加·李奥波默斯基称,强大的适应性让我们很快适应自己努力打拼出来的成就。达到一个里程碑之后,我们感觉还缺少什么东西,于是开始希望拥有更多,眼里只看到更高的地位。这种追求把我们绑在享乐主义之上,总以为再得到一个玩具、再升一级官就可以得到,但永远离幸福总有一步之遥。
其实,幸福不是目标,冲过终点线不是最幸福的,期盼达到目标的过程才是。换言之,幸福“在路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发现,努力一步步实现一个目标不仅可激发积极的感觉,还会打消恐惧、抑郁的消极情绪。
幸福就要消灭一切悲伤?
人们巴不得立刻摆脱所有的不快,变得欢乐起来,例如通过购物和高脂食品来压制一切消极的感受。研究显示,一时的放纵可以让你平静下来,但只能维持片刻,长期不利于身体健康,也没学会如何走出困境。在幸福狂热中,“幸福导师”们用更高级的方法帮你消灭一切消极感受,让你变得乐观起来。
有识之士指出,幸福狂热的弊端是盲目的乐观,对幸福的迷恋牺牲了人类的重要感受——悲伤。如果没有悲伤,幸福就失去了意义,就像没有了黑暗做对比,何来光明?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艾伦·霍维茨指出,年轻人恋爱分手之后自然会难过,本来经历悲伤后就能自己走出来,现在却常常被要求“治愈自己”。
幸福不是逃避消极的感受就可拥有的,而是需要勇于面对,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乎什么,需要改变什么,例如:为了爱一个人而哀伤,说明你很重视彼此关系;连续几份工作都让你感到很挫败,意味着你入错行。美国卫尔斯利学院心理学教授、《乐观者赢,悲观者胜》一书作者朱莉·诺伦研究发现,焦虑的人可以利用悲观的心情做出成绩,然后就高兴起来了。例如,一名天性悲观的建筑师在准备报告时做好最坏的打算,从而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幸福是陷阱?》一书作者、心理治疗师路斯·哈里斯认为,时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是危险的——对抗现实,不承认生活充满失望,“如果你想拥有富足而有意义的人生,你就要感受到各种感受。”“如果你用心觉察消极的感受,它们就会失去影响力。让它们存在,不要对抗,最终就会减少焦虑和抑郁。”
幸福小窍门
幸福可被时间歪曲。例如,父母照顾孩子是最辛苦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发现,带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幸福感是很差的,远不如打盹和看电视。但是,父母日后回想起这段岁月,心是暖呼呼的,幸福感远胜躺着沙发上打着盹看电视。
有选择反而不幸福。从晚上吃什么菜到应该跟谁结婚,我们不断地选择,依据是让幸福最大化。人的直觉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美国史瓦兹摩尔学院心理学家巴里·施瓦兹说,无论选择什么,满意感都会下降,因为我们会老是想着错过了的机会。
幸福在关系中。美国密歇根大学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彼得森教授建议,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抵御人生挫败带来的伤害。
钱能买到的幸福有限。金钱的确能够买来幸福,但到了生活舒适的水平,再多的钱也换不来更多的幸福。如果不差钱的话,慷慨地施舍出去,会让你感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要看跟谁比。攀比的心态导致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因此你要小心选择比较的对象——在豪宅区住着最小的别墅,还不如在贫民窟拥有最大的平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