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拐杖上的歌者——记晋城市康复医院小儿科主任张敏勤
拐杖上的歌者
——记晋城市康复医院小儿科主任张敏勤
正值花季,他失去了左腿,从此拄着双拐高唱出一曲自强不息的奉献社会的人生之歌。这位拐杖上的歌者,因其突出业绩先后被授于“省自强模范”、“市自强模范”、“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他所经管的康复门诊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
1996年,张敏勤身怀晋东南卫校以及和平医院给他的真才实学远离故乡--------平顺,落户晋城市康复医院,这一干就是8年多。8年来,他回家不够8次,晋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康复医院成了他温暖而亲切的家。他主治儿科病。儿科是一门复杂的临床学科,诊疗难度极大。治疗上也须小心谨慎。张敏勤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发挥得无可挑剔。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儿童积食、厌食、腹泻、高烧等症状,疗效显著,省时又省钱。送走一个患儿,又迎来一个病儿,重复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等单调而严谨的过程,一天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那支撑着身体的右腿,更是说不出的难受,但只有甜蜜。他把别人用来看电视、聊天的时间都用在为之钟情而奋斗的儿科事业上。借着灯光,他捧着厚厚的医书,啃上几口,不断给自己充电、输血。八年来,经他亲手诊治的患者高达30万人次,治愈率90%。他以高超的技术和博大的爱心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久违的笑声,渐渐地他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谁家的孩子病了,了解他的人首先想起的是他。不知道的人也会指点说找康复医院的小张大夫……
某单位一位职工的孙子患“病毒性肠炎”,大医院跑了几次,孩子病情不见好转,急坏了一家人。有人介绍说到康复医院找小张大夫。他们抱着一试的态度来到康复医院,经过张敏勤的独特治疗,终于痊愈了。患儿家长由衷感叹:真了不起!
家住五楼的一个孩子晚上十一点突然高烧,家长急打电话给张敏勤,他二话不说,拄着双拐就上了五楼。可想而知,这是多么艰难的事,但看到高烧的孩子能安静的睡下,张敏勤笑了。他就是这样,不论刮风下雨,路途遥远,随叫随到,热情上门服务。百姓们赠送锦旗或寄感谢信表达心中的敬意,沁水一家长在信中说:张大夫救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给孩子起名叫“慕勤”。
爱拼是敏勤的个性。康复医院深层次改革管理体制,投资承包康复门诊,实行自主经营,张敏勤认为这种体制把经营权和责任感统一起来,风险效益一致,适应了市场竞争,是挑战也是机遇,必须拼一拼。院办经过各项指数的综合审评,最后正式任命他为门诊部主任。当时,门诊部刚重修开业,困难重重,许多人担心他撑不住,打退堂鼓。但他认为,既然承担了就要做好,他详细而认真地分析了医疗市场发展形势,制定了依托按摩拓展康复立体交叉发展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务管理,狠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基层关心职工生活问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职工们比、学、赶、超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形成“六心、七声”等崭新的服务模式,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展,外地患者也慕名前来,通过精心治疗,顽固性椎间盘突出、颈肩腰腿痛、冠心病、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的康复。中风偏瘫、外伤截瘫、小儿脑瘫、骨折后关节挛缩等疾病经过先进的pT、OT康复训练也不再被成为“头痛”的疾病。患者朋友们赞誉门诊卫生整洁,手法娴熟,服务一流,认为终于找到了康复的圣地,坚信希望就在这里。同时经济效益逐年攀高,2002年创下了80万元的记录,使门诊40%的残疾职工享受到平等、参与、共享的权利,平均每月工资800元以上,超过了健全职工的工资,而且残疾职工的半边天都是健全人,过上了幸福小康的生活。卓越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他所经管的康复门诊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他本人也荣获省、市“自强模范”的称号,被市直工委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市残联也特别赞赏他的敬业精神,把价值2000余元的假肢赠送给他,前残联理事长苏才生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继续努力!”但他并不满足这些成绩,用他常说的话就是“医无止境,学须先进。”
敏勤勇于奉献。百忙之中抽身给康复医院盲人按摩培训班的学员讲授《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应市电台邀请给百姓传递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此外,还捐款2000余元扶助更困难的残疾朋友;积极加入志愿献血行列,多次献血,全力向社会奉献真情。
笑对人生是张敏勤的真实写照。他说失去一条腿,但不能失去强健和乐观,他很少抱怨生活,而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投入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业余时间,他喜欢参加游泳等体育项目。1995年5月,他作为晋城市残疾人参加省残疾人锦标赛,取得了100米自由泳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10月份,又参加全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获100米游泳金牌一块。1999年9月,参加山西省第六届残运会,获150米自由泳金牌的好成绩。在体育运动中,他体会到了拼搏进取的乐趣。
他常用音乐激励自己和同事。2000年10月份,郭院长和他共同作词和表演的《自强之歌》作为市残联唯一的代表作选送到太原参加残疾人文艺汇演,杰出的表演获得了创作奖、表演奖和省第三名的好成绩。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心灵颓废。张敏勤用自己勤奋、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全市残疾人。
一个残疾人,一个拄着双拐夜以继日,引吭高歌者,难以想象他每喊出一个嘹亮的音符,究竟付出了多少辛酸与汗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问他什么是幸福?他说,幸福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生活,就是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荣誉面前不倾倒,就是为事业而拼搏的全过程。
第二篇:走向光明——记晋城市康复医院高级按摩师常毕亮
走 向 光 明
——记晋城市康复医院高级按摩师常毕亮
虽然生活在黑暗里,可是他以按摩点燃了生命之光,用双手演绎了光辉的人生,不仅找到了自食其力的饭碗,而且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就是晋城市康复医院高级按摩师常毕亮。
1969年11月,常毕亮出生于泽州县东沟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三人。15岁那年,脑膜炎伴高烧导致他双目失明,多姿多彩的少年时代已不复存在,他那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活泼、好动的他一下子变得沉默缄言。
有人看到他成了盲人,可怜的、同情的都有,但他不这样认为,他要征服黑暗,尽最大努力,做到残而不废。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碰到了一个好心人,耐心地开导他,指导他,帮助他自学了盲文,从此他以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打开了盲人世界的大门。
“其实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心灵不残疾,如果心灵残疾了,那活着还不如死去。”他这样想着,也是这样做了。1990年晋城市盲人按摩班成立后,他背着行李,踏上了进城的旅途。
在培训班里教师的带领下,他如饥似渴,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练滚法时,他用手在桌面上磨、水泥地上蹭;练推拿,他在自己身上抓,一年下来,常毕亮手上的老茧厚了,按摩也入门了。有了一年功底的常毕亮,满怀抱负地上班了。他拼命地在医学的海洋里遨游,越往前游越觉得水浅,继续深造成了他的梦想。
终于机会来了,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西省盲人中级卫校,无疑,他又争取到一场磨难。
在学校里,他拿出了百倍的精神刻苦学习,晚上熄灯就寝,同学们睡觉了。他还把盲文书藏进被窝里,用手去摸索,用心去记忆。
“这是盲人的优越性”。他常向明眼人夸耀。后来他买了录音机上课记录用,下课倒着磁带反复听。录音机七倒八倒,没多久就倒坏了一台,磁带一周要消耗十多盘。
意志的力量是无穷的。常毕亮付了比常人多几十倍的努力,学习了中医和按摩基本知识,掌握了骨伤科、内科等按摩技术。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忘不了康复医院,忘不了家乡的父老兄弟,又回到了晋城市康复医院。
一位老大爷,患颈椎病10多年了,多方医治,效果不佳,经过常毕亮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居然好了,老大爷激动得热泪盈眶。
家住城区的王先生,因多年劳累,腰痛不止,经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在其它医院做了牵引、针灸等等,效果也不好,听说按摩可以治,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到了康复医院,经过常毕亮的悉心按摩,王先生的腰好了,他逢人就说:常医生的按摩就是好,也不受罪,还治好了我的病。
常毕亮不断创造着奇迹,他出名了。名气大了,自然患者就多。大批大批的患者浩浩荡荡地向常毕亮涌来。他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不倦地忙碌着。上班时他没有喝开水的习惯,为的是少去厕所;他为了不让病人等,就留下了自己的电话或病人的电话,约好时间来按摩。
他边按摩边总结经验,重点对脊柱内外平衡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终于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用于临床,并把它撰写成重要学术论文《整脊按摩治疗颈椎病》,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按摩与导引》上,受到同行界人士的好评。
“我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长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我和小草一样,不管今后生活道路怎样曲折,我要在按摩方面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奉献,实实在在地为颈肩腰腿痛患者解除痛苦。”
如今,晋城市康复医院已修建起职工家属楼,常毕亮已携妻带子搬进自己的新房子,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出色的常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