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扎下根 黄土变成金——广西“三个千万亩”行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科技扎下根 黄土变成金
——广西“三个千万亩”行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个千万亩”——这是2009年广西开始出现的农业热门语。就在这一年,八桂大地大规模启动超级稻推广、秋冬种开发和间套种技术推广“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目标锁定“双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11年,时过三载,南疆红土地上,涌现一块块科技扎下“根”,黄土变成“金”的沃土。
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的13位院士,联名签署建议书,建议国家相关部委与自治区政府加大对间套种先进生产技术的扶持推进力度,通过“种一得二”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盛赞广西秋冬种,不仅保障了全国的菜篮子,还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广西论“稻”,认准超级稻在这片红土地“种三得四”,大有可为!
突破资源约束——
“一分田”上再造“半分田”
红土地上的甘蔗和木薯地里,内容很丰富,西甜瓜、黄豆、马铃薯等与蔗苗、木薯苗同生共长,叠加增收。间套种立体种植模式,让甘蔗地和木薯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捡来了”一季作物。
据自治区农业厅专家测算,种植甘蔗、木薯等常年生作物的土地采用间套种,利用率提升到140%,相当于一亩地可增加四分地的作物。目前,广西1500多万亩的甘蔗地和365万多亩木薯地,近一半采用了间套种,每年至少增加300多万亩作物面积,相当于6个中等县份土地总面积。
广西人均耕地面积仅占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人多地少是广西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间套种通过改进经济作物的传统耕作制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立体叠加出更大的耕作空间。
从2009年起,自治区农业厅开始实施在全区新增间套种面积1000万亩的5年计划。目前,广西“间套种”面积已累计推广1100多万亩,不仅甘蔗、木薯,果树、玉米,甚至林地下,都成了间套种的阵地。按亩添4分来推算,如今广西立体叠加出440多万亩的作物面积。
同时,“千万亩秋冬种产业开发行动计划”,通过集合“三避”、“三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将秋收后的三分之二冬闲田再度利用起来。据测算,广西冬闲田地资源充裕,可用于开发冬季种植的耕地约3050万亩。如此推算,“三个千万亩”5年计划全部实施后,广西的土地资源约束将进一步缓解,间套种和秋冬种将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上再造“半分田”。
提高土地产出——
“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去年我区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全面增长的良好局面。自治区农业厅专家说,大力推广超级稻的功劳首当其冲。
2000年以前,广西超级稻种植面积不足10万亩,且品种单一。2009年,自治区政府把超级稻示范推广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各级政府推广超级稻工作的绩效考评。自治区农业厅更是把千万亩超级稻推广作为“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之首来抓,集中力量不断完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部、省、县三级联建示范片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与袁隆平、谢华安等农业院士专家团队联系,加大超级稻示范推广的科技支撑,使我区超级稻新品种推广和高产攻关实现新突破。
2011年,喜讯频传——
4月,三系杂交稻“特优582”诞生,有力推动了“超级稻+超级稻+冬菜(或马铃薯)”的“双超”栽培模式在广西实现。
8月,灌阳县继前年超级稻平均亩产超800公斤,创下“广西之最”后,再次以中稻超级稻实测平均亩产达851.35公斤,最高单产达869.6公斤的成绩,刷新纪录。
11月,港南、宁明、武鸣、陆川、浦北5个县区实施“两分地养活一个人”项目的示范高产田,基本实现平均亩产超1700公斤的高产目标。
至年底,全区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1232万亩,平均单产每亩525公斤,亩增产60公斤,累计新增粮食12万多吨。
据自治区农业厅专家介绍,超级稻一般比普通杂交稻亩增产50公斤左右。随着超级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我区水稻单产扭转了长期徘徊的局面,近年实现四连增,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
在粮食单产不断创纪录的基础上,2011年3月,广西进一步挖掘耕地全年生产潜力的综合系统技术——以“双超模式”为主要种植模式的“二分地养活一个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二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攻关工程,即按国家粮食安全指标每人每年380公斤计算,两分地一年要生产380公斤粮食,也就是年亩产1900公斤,其中早稻亩产700公斤,晚稻亩产600公斤以上,冬种马铃薯亩产3000公斤(相当于水稻600公斤)以上。
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态“四良”结合,当年10月,袁隆平就接到了广西的汇报:平均早稻亩产679公斤,春收马铃薯亩产2852公斤(折原粮575公斤),只要晚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广西的示范高产田即有希望实现“二分地养活一个人”目标。
促进农业增效——
一亩地收获三倍“金”
近两年,随着甘蔗收购价的不断提升,蔗农的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按目前我区甘蔗平均亩产3.8吨的产量计算,蔗农从每亩甘蔗地里也只能获得1000元左右的纯收入。
“三避”支撑间套种、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为蔗农从蔗地里掘出三四倍的“金”。
在扶绥县的甘蔗地里,每年2月份,西瓜苗便在“三避”技术搭盖的“被子”里,享受着温暖而潮湿的空气。5月份,其他地方的瓜果还未成熟,这里的西瓜却已皮白瓤红,成为全国水果收购商的抢手
货。当地一农民给记者做了道“数学题”:淡季收获的西瓜,平均卖价比常规种植高0.15元/公斤,最早上市的甚至高出0.25元/公斤以上,效益成倍提高;同时,地膜覆盖的甘蔗出苗率高、杂草少,比单纯种植甘蔗要增产0.5-0.7吨。如此算来,甘蔗套种避寒西瓜,每亩年收入超过3000元,种植一季西瓜的纯收入大大超过了甘蔗的年收入。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曾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如今“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将“鱼和熊掌”都收入了囊中。
宾阳县黎塘镇地上是稻谷,地下种莲藕,实现稻藕双增产,一亩产值高达5500元,农民增收上千元。可谓粮食满仓,钱袋鼓囊。据了解,3年来,全区间套种为农业产值新增37.65亿元,全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94元。
秋冬季农业开发,更是让人精神大振:玉林一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农户5000多户,安排就业人数750多人,农户一年户均土地出租和工资性收入两万多元。田东县平马镇小龙村农民种植“美人椒”,一亩年收近万元;中平村农民种植香葱,一亩年收入6000元。
据了解,我区秋冬菜种植占秋冬种作物面积的七成,已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区秋冬菜种植1319.81万亩,占我国南菜北运的主产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秋冬种蔬菜总面积2765万亩的近一半。去年,蔬菜产业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339工程”重点打造的3个500亿元产业之一。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339工程”中,蔗糖、畜禽、速丰林要打造成“千亿元”的大产业,粮食、蔬菜、水果3个产业则向“500亿元”进军。“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的推进,通过推广集成农业综合技术体系,改革传统农耕制度,一步步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土地瓶颈,深挖土地潜能,为广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培育片片“沃土”。
(记者 袁 琳通讯员 贺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