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
(二类地区)
一、组织管理
1.政府重视,将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2.制定优惠政策,保障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3.在县(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督导检查工作。
4.各乡镇设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各村委会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5.村委会设社区康复协调员1名,可由残疾人专职委员、村委会干部等担任,在乡镇残联、卫生院共同组织下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二、技术指导
6.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托当地卫生资源成立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专家技术指导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当地教育资源成立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专家技术指导组,县
(市)残联成立残疾人辅助器具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指导各乡镇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康复指导员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
7.乡镇设2名康复指导员,负责指导辖区内村医、社区康复协调员开展工作,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
8.村医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在乡镇康复指导员的指导下,为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指导残疾人在家庭开展各项功能训练。
三、经费设施
9.县、乡镇、村逐级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O.20元安排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村医及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等。0.依托医院、学校、康复机构等资源,成立县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作为定点转介机构,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
11.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置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
12.乡镇和部分有条件的村委会,依托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资源,安排残疾人活动场所,配备经济实用、便于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康复普及读物。利用农闲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家长培训、娱疗、农疗等康复活动,提供托养、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
四、服务内容
13.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协助乡镇残联、卫生院共同入户进行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14.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村医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15.康复训练与服务:在各类康复技术机构和专家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和现有条件,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制定训练计划。村医负责指导肢体障碍者在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早期发现精神病患者,督促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残疾人及家属自制简易辅助器具,做好康复训练记录和随访评估工作。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残疾人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管理和租借残疾人辅助器具,组织康复期的精神病人和智力残疾人进行简单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协助残疾儿童家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16.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属、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信息和政策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17.转介服务:村医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把各类残疾人和疑难病症患者及时转介到定点转介机构,根据残疾人在功能训练、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
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五、人员培训8.县(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制度,评估培训.效果。
19.社区康复管理人员包括乡镇残疾人康复工作专干和村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内容包括: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康复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残疾与康复基本知识及相关康复服务等,培训每年不少于4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20.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包括乡镇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康复指导员和村医,培训内容包括:康复需求调查、残疾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实用康复训练技术、训练效果评估及训练器具应用等。乡镇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康复指导员培训每年不少于70学时,村医培训每年不少于5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六、质量控制
21.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
22.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85%。
23.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康复室设置率达到75%。
24.乡镇康复指导员和村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75%,培训合格率达到90%。
25残疾人及其家属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残疾人及其家属培训率不低于90%,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徐彩琴)
第二篇: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一、组织管理
1、政府重视,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2、制定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扶助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3、在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督导检查工作。
4、街道办事处设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5、社区居委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名,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社区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二、经费设施
6、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0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社区康复站建设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
7、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
8、社区卫生机构普遍设置残疾人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9、社区居委会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社区康复站,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用具、康复普及读物。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提供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
三、服务内容
10、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11、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社区康复协调员或由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12、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服务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13、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14、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四、人员培训
15、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制度,评估培训效果,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
16、基层康复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由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培训内容包括: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康复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残疾与康复基本知识等,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17、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由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分别承担。培训内容包括:康复需求调查、残疾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实用康复训练技术、训练效果评估及训练器具应用等,培训每年不少于6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五、质量控制
18、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单位,康复室设置率达到80%;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80%,培训合格率达到95%。
19、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2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
21、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
第三篇: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知识宣传栏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知识宣传栏 一.什么是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教育的和社会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 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感官、智能、精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能 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目的。二.什么的残疾人社区康复?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哟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的残疾人就近就 便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 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 努力。三.残疾人社区康复内容: 康复医疗服务、训练指导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知识普及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咨询 转介服务。四.各类残疾人康复项目:(1)视力残疾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康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2)听力语言残疾康复:l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成年听力语言残疾人康复训练;(3)肢体残疾康复:儿童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成人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畸残矫治手 术;(4)智力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成人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5)精神残疾人康复:精神病人住院和服药治疗、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6)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辅助器具供应、假肢装配、矫形器装配。
腰康复操 一. 燕式运动 患者俯卧,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做同时抬起胸部,抬起双下肢(足尖 绷直)及双上肢向后伸展与肩同高的动作,背屈一次的节律为 5~6 秒钟,可重复做 10~20 次。二. 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两臂伸直放平,膝关节曲直,两足分开与同宽,上身以头枕 部、肘部或肩部为支点,下身以足掌为支点,抬起躯干 1 次,可视患者情况作 10~20 次。三. 力托千斤运动 患者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作下蹲运动时双手如报石状,慢慢 站立,当双手抬至胸部时,翻掌心向上,举过头顶,双臂伸直,躯干挺值,全身肌肉紧 张,如托起千斤石状。休息片刻后再做第二遍,可重复做 5~10 遍。四. 仰卧起坐运动 患者仰卧,双腿并拢微屈髋屈膝,双手抱住后枕部,做仰卧起坐运 作,并保持 3~4 秒。休息 2~3 再做下一次。可视患者情况做 10~20 次。
社区筑防线 全民防流感 一.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症状严重者,除高热(39℃~40℃),咳嗽、头疼、肌肉疼痛外,还会引发细菌感染,如肺炎,甚至扩散至心 脏,导致心肌炎,威胁生命。对于老年人、儿童及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等免疫力差的人而 言,流感是重要的死亡诱因河原因。秋风起,流感闹,大家奔走来相告。小朋友,身体娇,一起游戏易传播; 老慢支,就怕喘,流感加重呼吸病; 血糖高,要控制,流感一来全乱套; 冠心病,体质弱,流感引发血压高; 得流感,事不小,常常能把肺炎招。防流感,防肺炎,社区医院有高招。流感苗,肺炎苗,联合接种效果好。
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 1.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 2.服务内容是“六位一体” ; 3.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平、可及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创建健康社区; 4.目的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5.目标是为辖区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直到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所有孕产妇
二、服务内容
(一)孕 12 周前有孕产妇居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 1 次孕早期随访。
(二)孕 16~20 周、21~24 周各进行 1 次产前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 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三)孕 25~36 周、37~40 周各进行 1 次产前随访,重点孕妇应在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 健机构进行,并酌情增加次数。
(四)产后访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的
产妇信息后,应于 3~7 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乳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 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五)产后 42 天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务对象 辖区内 6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一)每年进行 1 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 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等 情况。
(三)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腰围、臀围、皮肤、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检查以及视力、听力、和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四)辅助检查:每年检查 1 次空腹血糖。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 便潜血、血脂、B 超、眼底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以及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状态的 初筛检查
(五)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1.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 2 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2.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健康管理的居民建议定期复查。3.告知居民进行下一次健康检查的时间。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
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发现、登记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 线室或化验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治 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一)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 35 对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二)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村卫生室、社区卫视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至少 4 次 面对面的随访。
第四篇: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汇报材料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
工作汇报材料
街道办事处地处南川区中心地带,下辖 12村(居)委,人口45851 人,面积 7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残疾人2313名,残疾人比例 5 %,其中视力残疾 395名、听力残疾286名、言语残疾 192 名、肢体残疾839 名、精神残疾 321 名、智力残疾172 名、多重残疾 108 名。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任务较重。自市区两级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活动以来,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情况下,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坚持以“整合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狠抓各项服务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软硬件与建设,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开始后,西城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结合辖区实际,把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研究制定下发了《西城街道办关于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创建目标,完善康复示范区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了街道办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领导
小组,对创建工作实施强有力的全方位领导。
二、宣传措施到位,创建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充分借助辖区政治氛围浓厚的优势,利用板报、橱窗、海报,张贴挂图、举办康复知识讲座、进行业务培训、发放康复科普读物、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人人关心残疾人,人人爱护残疾人”和“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主题活动,引导辖区群众正确认识开展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帮助各级服务人员明确指导思想、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地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通过广泛宣传,使残疾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认识到这项活动将给自己康复带来福音,动员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创建工作,激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使辖区群众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群体、关心残疾人的康复,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整个辖区营造了热心助残、爱心扶残的浓厚氛围。
三、整合资源,按要求建成残疾人社区康复站。
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标准,我们在多次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了康复设施。残疾人活动室承担转介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关心精神、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等残疾人,鼓励残
疾人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四、建章立制,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规范化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康复站的服务功能,街道办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之有章可循。
今后我们将在南川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认真抓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不断查漏补缺,扬和长补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街道办事处残联
第五篇: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标准
“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标准
一、东部地区
(一)党委、政府将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主管领导履行职责。
2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计划和规划,形成运转良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3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得到保障,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
(二)残疾人的社会参与
4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残疾人先进典型,效果好,影响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的人数有所增加,残疾人的需求和呼声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得到反映。
(三)康复 5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6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康复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
7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8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80%的街道、乡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8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80%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建档率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
10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得到手术复明,贫困患者复明手术费用能得到减免或补贴,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区;建立省、地级低视力康复机构,形成医院眼科、盲校低视力班、定点眼镜店和患者家庭相互配合的低视力康复工作网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和家长培训任务。普遍开展定向行走训练。逐步试用导盲犬。
11加强各级聋儿康复机构行业管理,形成以聋儿康复机构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普小率达到 70%以上。
12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服务机构、残健融合的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工(农)疗站等,对智力残疾儿童和成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有康复训练需要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8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50%;完成本市“十一五”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重点工程任务,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任务的县(市、区)普遍开展成年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13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达到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贫困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广泛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托养、工(农)疗、娱疗等多种形式康复服务。
14综合医院康复科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诊疗服务,承担社区康复培训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有康复训练室,配置专业人员,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训练服务,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训练,提供知识普及、心理疏导、咨询和转介等服务;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8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50%。完成本市“十一五” 肢体残疾康复重点工程任务,使肢体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15完成国家下达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和假肢矫形器装 配任务,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网络,宣传普及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组织配送产品,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
16切实采取措施,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四)教育
17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重点倾斜。
18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适应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要求。创造条件满足其他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19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残疾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有条件的开展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训练。
20加快发展并提供有质量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机构扩大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数量,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扩大招生规模,原则上地(市)级城市建立盲人、聋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机构。
21保障残疾考生能够进入普通大专院校学习,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质量;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并广泛开展;残疾人教育师资数量充足、质量较高。22建立残疾青少年助学制度,对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减免有关费用,优先提供助学金和教育贷款。
23广泛深入开展中国手语推广工作。
(五)就业
24基本初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体系。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全面实施,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发展较好,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培训,培训后就业率明显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逐年增加。
25残疾人就业服务符合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业务流程规范,服务职能完善,内容全面,信息化建设良好。
26盲人按摩事业有较大发展,经过培训的盲人按摩人员全部实现就业。
(六)扶贫
27各级政府及扶贫机构将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工作计划,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贫困残疾人稳定解决温饱,完成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残疾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农村残疾人都纳入了农村低保范畴。28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29举办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使贫困残疾人得到较好的培训。
30坚持以直接扶贫为主,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和扶贫项目,带动残疾人脱贫。
(七)社会保障
31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城镇残疾职工全部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城镇个体从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面明显扩大。
32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残疾人按规定享受生活、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社会救助。
33城乡广泛开展对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开展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并达到规定目标。
(八)宣传文化
34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公共文化场所普遍对残疾人开放,社会公众文化生活广泛吸纳残疾人参加;公共图书馆设立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角),积极开展免费借阅服务;电视台开办了手语新闻栏目,广播电台开播了残疾人专题节目,社会综合类报刊开设 有反映残疾人内容的专栏(版)。
35在大、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中增加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教育等内容,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
(九)体育
36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管理机构和组织,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30% 以上,特奥、聋奥、残奥竞赛项目不少于50个,下一级辖区和专项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不少于20次;加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根据残疾人运动特点,提供必要的体育训练场所和指导,城市每5万残疾人至少拥有10个残疾人专用或挂牌体育场馆为其提供优惠或免费服务。
(十)维权
37按照中国残联要求,加强维权机构建设,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完善法规体系,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市辖区、县(市)、乡镇(街道)普遍制定扶助残疾人规定,村(居)民公约中有扶残助残的内容,各项法规政策均落实较好。
38执法检查力度大并形成制度,各级残工委每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残疾人法律法规专项检查,人大、政协每年开展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执法检查、专项调研或视察活动。39制定残联系统普法规划,广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等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关法律法规,将法制教育作为残联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各类残疾人开展灵活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
40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制度,法院落实对残疾人的司法救助措施,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和各类法律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得到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41针对残疾人权益保障面临的突出重点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大要案件;积极贯彻落实公安部、中国残联等7部委文件精神,妥善处理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营运问题,切实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42新建、改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重要公共建筑物、居住区以及住宅时,认真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无障碍规范,城市原有道路、交通设施、重要公共建筑物、居住区以及住宅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要制定计划,按规范要求,完成改造,推进城市无障碍化。
43市(地)级政府成立主管领导任组长、跨部门的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无障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宣传和检查。
44电视新闻、电视剧等普遍加配字幕,公共服务机构和场 所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触摸模型等基本的无障碍服务,服务行业人员掌握基本手语,残疾人的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取得较大进展。
45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集体上访案件得到较好解决,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组织建设
46市及市以下残联组织机构完善,机制健全,富有活力和效能。
47市及市以下残联领导班子“为公、勤政、团结、廉洁”,残疾人工作者思想素质高,业务娴熟,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为残疾人提供周到、专业化服务。
48市级残联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驻会盲人、驻会聋人理事,配备了专(兼)职的智力残疾人亲属和精神残疾人亲属,残联机关残疾人干部比例至少达到15%;所辖县(区)级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全部配备了残疾人干部。优秀残疾人人才库建设完善,市级残联人才库库存人才数量不低于80人,所辖县(区)残联不低于30人,并切实发挥作用。
49市及所辖区、县(市)的各类别专门协会组织健全,有经费、场地、人员保障:有独立办公场所,有专门工作人员,市级 每年每个协会15万元以上,区(县)级每年每个协会1万元以上。能发挥“代表、服务、维权”作用,经常开展各项活动,活跃残疾人生活。专门协会工作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
(十二)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50县级、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并充分发挥作用。
51形成以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纽带、村(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村(社区)残疾人工作机制,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帮扶服务。
52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有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并选聘有残疾人专职委员。
53村(社区)有残疾人活动室,能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4村(社区)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文体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扶残助残等广泛开展。
(十三)社会环境
55积极响应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环境,把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纳入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并有机结合“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标准,以及“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帮包带扶”等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效果显著。
(十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56要建有功能齐全、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规模不小于800平方米,“七位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57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内设备完善,能满足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流程合理、美观适用,具有示范作用。
58对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本地区各有关部门将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
59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档案齐备。60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率平均不低于80%、房屋、土地证办理完成率平均不低于80%。61保障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编人员经费支出。
62保障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必需设备的配备。63保障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房屋修缮经费支出。
64保证辖区内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持续正常运行。
(十四)信息化建设
65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总体规划,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经费预算,并逐年增长;各级残联应制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具有专职技术人员、信息报送人员和专职统计人员。
66各级政府应将残联纳入当地政务外网,残联应有内部办公局域网,实现与上级残联和当地政府部门横向信息交换,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到75%的县,80%的县能够实现业务数据的本地录入。
67各级政府网站应开辟宣传残疾人事业、服务残疾人的窗口;各级残联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公众信息网,提高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网站信息无障碍。
68加强统计管理、规范统计渠道,加强县级残联统计台帐 的管理,通过统计软件顺利完成统计数据的传输与汇总,全部实现统计数据到县。
69各级残联应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残联系统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信息报送人员和专职统计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