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头桥镇人大关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情况的视察报告
头桥镇人大关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民集中居住推进
情况的视察报告
根据区人大年度工作安排及我镇人大年初工作计划,我镇人大组织区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于2011年9月2日开展了视察活动,深入了解我镇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情况,调研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我镇集镇基础设施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视察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情况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市民广场建设。广场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1年4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广场地处西贝大道东侧,夹江南岸,占地56亩,约373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是一个以文化为主题,集休闲、健身、娱乐、生态、计生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2、通江公路建设。道路长4.96公里,宽7米,总投资1200万元,通江公路于2010年1月经发改委批复,并经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设计,邗江交通局审核,于2010年4月在邗江交通局招投标办公室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了施工单位。目前道路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配套工程正在实施,确保7月1日前建成通车。
3、投入近30多万元,完成丰裕路与沿江高等级公路接点绿化、亮化工程,提升了集镇的品位。
4、继续加大通村、通组道路建设。今年已新建通村、通组道路25公里,基本实现通组道路灰色化全覆盖。
5、垃圾中转站建 1
设。投入20多万元扩建了垃圾中转站,加大管理与考核力度,发挥垃圾中转站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6、围绕政府实事目标,狠抓项目推进。红平五组镇中村改造、西贝广场、纳玮豪项目、政和苑等房地产项目将开工建设,为打造电器商贸一条街,提升头桥集镇整体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情况:
头桥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座落于头桥镇集镇规划区域内,分为红平小区、徐横小区、安帖小区、迎新小区。红平小区位于头桥镇西贝大道以西,是我镇紧紧抓住融入城市都市圈的机遇,按照建设集中化、功能齐全多样化、设施配套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配套,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安置区的示范建设。集中居住区总体规划面积350亩,先期工程占地108亩,新建别墅145幢,建筑面积30240平方米,多层建设7幢176户,建筑面积为19600平方米,物管用房100平方米,安置人口1100人。目前已完成单体别墅24幢、联排别墅50幢、多层一幢、二幢的交房,三幢、四幢预计在10月底交房,五幢、六幢、七幢预计在年底前交房。后排联排别墅23幢预计在10月底交房。供水、供电、道路、已进入施工阶段,徐横小区总占地面积40亩,76幢别墅,总建筑面积16720平方米,是原有小区建设的完善提升。用于“四集中”建设的20幢,确保在8月底前交房,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在8月底前施工完毕。农村安帖小区总占地面积42亩,先期完成安置户53幢别墅,1幢多层,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为进一步提高小区形象,完善小区配套,二期工程集中居住别墅18户,多层2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确保在8月中旬交房,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在8月底实施完毕。迎新小区占地面积1.996公顷,77幢别墅,总建筑面积16360平方米,目前已完工27幢别墅,其余部分预计到明年3月底完工。集中居住区二期计划安排。红平小区(二期)工程位于红桥社区江源水厂东侧,红高路的北侧,规划面积93亩,以联排、多层为主,联排别墅101户,多层333户,总建筑面积为62450㎡,先期启动40亩;大同小区位于头桥社区客乐路的西侧,朝阳路的南侧,规划面积200亩,联排别墅184户,多层714户,总建筑面积为98000㎡,先期启动56亩。
二、存在问题
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情况看,我镇今年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不容乐观,离既定目标仍有差距,在工程项目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各项目建设进度不平衡。仍有不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不够深入,进度缓慢,应开工的未能开工仍占一定比例,受资金影响,实现年度目标压力较大;
二是根据我镇目前实际情况,现时启动一个规划定点不能满足我镇“四集中”建设需求。
三是集中建设用地受到制约。首次批准我镇用地30亩,但已在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土地使用面积已经超过,超过部分不具备合法性,土地难以报批。且建房后,群众的两证无法取得。
三是建设资金不足。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在启动阶段,首先要解决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目前我镇政府资金十分有限,多元化筹措资金的机制和渠
道还未形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
四是工作不平衡较大。由于对农民居住区建设的意义缺乏理解,有的农户传统意识强或经济条件不够,加上土地利用情况、户口等制约因素,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祖宅,不愿到集中点建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入住集中居住点的积极性,导致这项工作在村与村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三、代表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区人大代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明确目标,全力以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目标,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人力精力,明确项目推进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计划对工作进度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工程项目进度,促进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二是建立协同机制,强化集中建设管理。切实做到规划编制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编制详细规划。在确认布点的基础上,完成1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编制,并尽快编制相应建房参考图集,形成效果图、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合理设定经济技术指标。通过集中居住点的规划建设来捆绑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投到刀刃上去,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规范工作流程,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切实做好农户基础资料的收集、汇总、留存工作。对目前上报的户数,进行实地现场勘查,形成数据和报告。加大控违查拆违力度,做到疏堵结合,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三是总结试点做法,适度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破解难题,建好试点小区,让农民尽快看到样板启动区。同时组织农经、村建、国土等职能部门,剖析个案,总结试点做法,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强化服务,为面上推进工作提供典型经验。同时,加快推进大同小区及其他小区的相关征地、手续报批等工作,力争明年开工建设,尽量满足头桥社区农户的需求。
四是区在“四集中”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尤其要增加启动资金量,同时扩大土地计划。
四是提早谋划,做好前期。在做好本年度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排出我镇明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汲取今年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列入明年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工程项目在明年能顺利开工,按时竣工,进一步提升集镇形象。
头桥镇人大主席团
2011年9月4日
第二篇:关于印发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 的通知
各党(总)支部,各村委会,各单位:
《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经镇党政联合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各村、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袁庄镇委员会
袁庄镇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八月二十六日
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依据《袁庄镇镇区总体规划》、《袁庄镇镇村布局规划》和《关于明确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东政办发[2006]90号)、《关于切实规范农民集中居住秩序的通知》(东政办发[2007]35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发[2007]22号)等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袁庄镇镇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镇区内各类建设按镇区总体规划及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
镇政府负责全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各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本行政村村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实施管理工作。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四条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规划由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牵头,各村民委员会参与编制。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报县政府(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条
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必须依据《袁庄镇镇区总体规划》、《袁庄镇镇村布局规划》,根据东发(2007)22号文件精神结合各村实际,农民集中居住点规模镇区周边为2500-3000人,一般农民集中居住点规模为2000-2500人,全镇从原来的4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调减为20个左右,原则上每村开工建设一个点,特殊情况需增点的必须申请批准。各村必须以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通报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确定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位置,并严格按调整后的农民集中居住点组织落实,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第三章
建设用地管理
第六条
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严把农民宅基地审批关,同时要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新规划的农民居住用地统一调整为建设用地。
第七条
农民集中居住用地由各村按相关规定一次性规划,分期使用。首期农民居住点要调出15亩左右用于农民建房,以后根据需要逐年进行调地。
第八条
农民按规划要求到集中居住点申请宅基地的,在审批时应明确收回原宅基地,并坚持先拆除旧房,交出原宅基地再划拨新宅基地建设。原宅基地除可保留5m2/人的副业用房外,其余房屋应在建房之日起六个月内拆除退耕。若原宅基地在六个月内暂时交不出来的,由原宅基地使用户每年支付土地租赁费给村,标准为新占宅基地同等补偿标准的1.5倍,跨村进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农户,在新建房屋建成后一个月内必须交出原宅基地,严控一户两宅现象,具体由所在村民委员会和镇农经、国土部门审核把关。鼓励农民规模养殖,各村应划定集中专用地,用地范围标准按相关产业结构调
整规定执行。
第九条
农户跨村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住宅的,原则上本镇内的农业户口可以跨村建房,但接收村必须经村集体讨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待接收户口迁移后,按规定办理建房手续,并办理原宅基地房屋的拆除承诺,建筑配套费标准及相关费用由村讨论确定并报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同意。
第十条
对原规划线内居住房较好但急需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农户,可与符合建房条件,但经济条件不许可的困难户,老龄户协商,在自愿、平等、互利且双方手续完备的前提下,进行宅基地交换,然后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申请建房或购买商品房。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
农户新建、翻建房屋必须按规划到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房,农民集中居住点以外不得申请新建、翻建、扩建房屋。
第十二条
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凡农户新建住宅(包括楼房和平房),一律安排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统一建设,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确无经济能力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可以在原规划线内建设过渡性平房,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批建:
1、现有住房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确认为危房;
2、该户属困难户,经济收入较低,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年全镇人均水平的35%,且发生灾难性或特殊情况;
3、新建过渡性平房人均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5m2;
4、新建过渡性平房不得使用水泥、砂浆;
5、建房户要作出书面承诺,并按家庭人口每人2000元交足保证金,保证不扩大建筑面积、改变房屋的性质;
6、分工联系村的定村镇干,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及定组村干担保。
在符合以上6条规定的基础上,方可办理过渡性平房的建设手续,没有办理建房手续的均认定为违章建筑,如有违规现象,一律按本办法规定追究其责任,并限期纠正。
第十三条
农户新建住宅必须具书面申请,经村民小组签署意见,村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后领取《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工程规划选址申请表》、《如东县城乡居民建房用地审批表》、《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如实填报,经村民委员会初审(必须现场勘察并绘制平面图、规划图,签署初审意见),报请分工镇干、片长审核签字后由村报送村镇建设办公室审核后核发《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决定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再由定村镇干、村民委员会主任、国土所、建设站相关人员实施放线方可施工,并跟踪服务。
第十四条
农户新建住宅的造型由各村根据多数进区户的愿望,选用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提供的图纸按规划要求实施,做到“五统一、一保证”,即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高程、统一区间道路、统一配套设施及绿化,保证按规划要求建设,农户自建的,并缴纳规划建设保证金(保证金由各村收取,交镇财政所保管,房屋完工后经验收符合规划要求如数退还,保证金不少于3000元)。
第十五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各村统筹解决,要充分体现自然村庄特色,利用自然河流种植绿化,村民休闲场地、村公共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等各类基础配套设施要基本齐全,并按规划要求由村统一组织施工、验收,凡上级下拨的各类农村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点的配套建设。
第十六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建房户户型按人口数享受建筑
面积,其标准为:底层住宅的建筑占地面积2-4人户,每户94.5平方米;5-6人户,每户115平方米;7人以上户,每户125平方米、独生子女和大龄未婚青年可以照顾一人计算户人口数,每户最多可照顾一人。各村可根据村的实际,将农户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房型分为楼房两类,一类为190m2左右,一类为230m2左右;平房一类为110m2左右,必须统一规格类型,相对集中。
第十七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建房及基础配套建设,各村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市场化运作,或村组织农户自建的形式,但必须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实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实施
第十八条
镇政府统一负责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的监督与检查,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镇建立督查小组,负责镇村范围内的违章建房、宅基地占用、规划执行行为的督查,对督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及时反馈到村,并监督纠正到位。镇国土所、建管站、农经站、司法所、调解中心、水利站、供电所、广电站、自来水企业、邮电等部门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好服务协调工作。
第十九条
对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户镇给予适当奖励,凡纯农户进入村指定的集中居住点(不包括集中居住点内改建户),且按“五个统一”要求建设,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验收合格,镇一次性奖励楼房户1000元,平房户800元。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资金的管理。各村凡筹集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或统一代建、农户分购的资金,一律进入村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镇对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公益设施建设将给予补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加速我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实施,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确保我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政府将建立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另文下发。
第二十三条
强化镇村干部的考核,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具体负责人,其他村干为到组的直接责任人,从即日起,若出现未经批准在非集中居住点新开工建房而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的,一律逐级追究责任,在村干分工范围内出现一户,该村干当年报酬减半(若出现批平建楼的该村干停职待岗),出现两户及两户以上的,该村干予以下岗辞退;在所在村范围内出现一户,该村当年不得评为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实行诫勉谈话,当年报酬减少三分之一;出现两户以上,该村不享受镇年终考核奖,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停职待岗;待岗期间不享受村干待遇。定村镇干在所分工范围内出现一户,年终奖减三分之一,出现两户以上,年终奖不享受,并由组织上实行诫勉谈话。
第二十四条
镇各部门都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村镇建设办公室要严把手续关,不办人情、招呼手续,本办法第十七条涉及到的镇相关部门就此项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凡因组织不力,督查不到位,配合不协调,处理不彻底,发现一例涉及到的部门负责人年终奖励减一半。具体工作人员年终奖减少三分之二。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级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的考核,由镇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本办法由镇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根据省、苏州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破除二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引导农民入住集中居住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农民、集体、政府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为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营造最优的环境。
2.统筹建设,集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居住向城(镇、区)集聚。合理确定农民安置公寓房和集中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改进农村建房模式,对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全面推行公寓房。
3.依法管理,体现特色。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法定程序规范安置房建设。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安置用公寓房以优质地块选址、多层与高层合理搭配、并按城市社区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农民 1 集中居住区,既尊重地方风俗习惯、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
三、目标进度
到2012年,全市50%以上农户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再用5~8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农民集中居住。
四、实施重点
各规划区预拆迁集中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拆迁集中一批;农村危房改造集中一批;城乡环境整治集中一批;1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整合集中一批;其他需要进城(镇、区)的农户集中一批。
五、主要政策
1.农民进城进镇、农房拆迁安置。
(1)凡是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民住宅,采取拆迁或预拆迁办法,并以公寓房进行安置。具体拆迁安置补偿按太政发〔2003〕79号、99号和太政发〔2009〕68号文件规定的相关政策执行。
(2)对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区域外的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进镇落户的,采取“土地换保障”办法,实行“拆一还一”、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3)本市无农村居民户口的家庭,目前在农村仍有宅基地和房屋的,对自愿拆除房屋、原宅基地交回集体的,享受“拆一还一”政策,实行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4)凡属拆迁或预拆迁安置的农民公寓房,五年内办妥土地证和房产证。五年后上市交易的,确保每户留用居住面积人均不少于30平方米。
2.农民进区集中居住。
(1)对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区域外无“三置换”意愿的农户,符合改建、新建住房条件的,由农户提出申请,经村委会审核,并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规划的集中居住区上安排建联体或联排住房,不准在集中居住区以外改建、新建住房。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由市、镇、村三级投资建设。
(2)对涉及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建设的行政性规费,除上缴国家、省、苏州市外,予以免收。
3.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1)对拆迁或预拆迁安置入住公寓房并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进镇的农民,实施向城镇居民身份的转换,按常住地办理户籍登记手续,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2)加大对进城进镇农民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劳动年龄段人员进城进镇后半年内免费介绍岗位,确保一户有一人以上就业。有创业愿望的农民,优先解决小额信贷。
(3)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后,在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已拥有的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按社区股份合作社章程享有股份和收益分配的权利。
4.创新土地使用制度。
(1)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地方政府可预支拆旧复垦面积30%左右的周转指标,先期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2)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政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落实村集体留用地政策,在规划时留出10%左右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庄整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土地10%留给村集体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1)进入集中居住区建房落户的农户,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流转出来的承包土地、进城进镇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和复垦的宅基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组建合作农场,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
(3)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于合作农场,合作农场的可分配收益按股分红,也可采取保底分红。吸纳农民资金入股,发展合作项目,获得股金分红。
六、工作措施
1.行政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各镇(区)是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的主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改善农村民生、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花大力气抓实、抓好。市级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构,落实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农工办、发改委、住建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水务局)、农委、城管局、卫生局、环保局、人社局、民政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供电、供水、通讯等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服务,合理定价,提高办事效率。
2.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分地区、分类别就安置用公寓房建设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人口规模、配套设施建设、形态式样、建筑风格、房屋容积率等提出指导性意见。针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繁杂等特点,在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上,适度增加公共服务配套用房面积,提高农民集中居住区宜居水平。
3.切实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行业法规和各项建设审批制度,坚决刹住农村零散建房,坚决杜绝无证建房或不按规划建房,严肃查纠违法建筑,对有 令不行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镇(区)、村应研究落实工作措施,将村容村貌、区内道路交通、环卫保洁等各项工作纳入长效管理,真正把集中居住区建成和谐文明的现代农村新型社区。
4.拓宽投融资渠道。市、镇分别建立投融资平台,筹措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专项资金,用于安置用公寓房的建设、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换保障。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村庄整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土地,其增值收益所得资金注入市、镇投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封闭运作。
七、组织领导
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件大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市成立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市委农工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把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列为各镇(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组建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有序推进。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工作氛围。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采取现场参观、媒体宣传、图片展览、发放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相关政策,在全市上下营造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良好氛围。
3.加强工作指导,严格检查考核。市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发挥好牵头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强业务指导;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应严明组织纪律,使干部做到以身作则,并确保阳光操作;各镇(区)必须认真抓好本地推进农民进城(镇、区)5 集中居住的组织实施,确保时序进度。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列入各镇(区)考核内容,严格考评奖惩。
本意见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本意见由市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并由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
中共太仓市委员会
太仓市人民政府
2010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