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公开课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8: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逍遥游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2、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从反面提出问题,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教学过程

1.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2.课文诵读指导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抟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二段

1.主旨: 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2、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二、诵读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附:板书设计

鲲、鹏蜩

宋荣子(有所待)(又何知!)学鸠

斥鴳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四、补充资料:

1、《至乐》记载: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当惠施责怪他太不尽人情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2、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2.此小大之辩也(„„也)

3.此小年也(„„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第二篇: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教学设想:

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2.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5.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翻译下列句子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小年不及大年。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3.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批判继承庄子思想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

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分解

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

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

第三篇:《逍遥游》优秀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的校刊《南华春晖》的名称取自哪里,同学们知道吗?对,它来源于庄子的《南华经》。庄子曾在我们东明做过漆园吏,大街上常见的“漆园宾舍”“漆园饭庄”就源自这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了解庄子。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史记》载: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拿不准的字音上到文本中。

2.板书难读字,学生读出字音。

坳堂

夭阙

决起而飞

枪榆枋

宿舂粮

蓬蒿 大知

斥鴳

数数然

恶乎待哉

3.叫4名同学朗读课文,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5.借助注释译文粗通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文中写了哪些物?它们有何关系?

师生明确:物名略 小与大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做到了逍遥游吗?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生明确:宋荣子 列子 没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前三自然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写课文情况

爬黑板、同时指名学生单独背

二、归纳文言知识,巩固识记理解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齐背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四、男女生分别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五、课下作业:继续熟背前三段

第三课时

一、爬黑板检查背诵情况

二、听答上节总结的文言词句,巩固基本知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5、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四、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五、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六、课下完成《专家伴读》上的作业

七、板书

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

↓(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 ↓(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

第四篇:逍遥游 教案

逍 遥 游(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通解文字,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美育渗透目标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

读。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

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加强了说服力。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二、解决办法

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历朝历代以来,庄子的思想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的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

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盂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当然是偏颇的。但我们在了解它之前,不要忙于全盘否定,而应先认真读一读它,而后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他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1.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重点词语如下: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

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

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

(因课文注释详尽,在此不再加注)

2.课文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总结、扩展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

课后作业

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课文字词亦可列入板书,见前。)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二、三段,要理解文中关于“小大之辩”的思想,及庄子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体会庄子行文“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诵读课文第二段。

2.问题讨论一: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鴳之类肖小的鄙夷。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问题讨论二: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妈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人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4.问题讨论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

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一段。

2.和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鲲、鹏蜩

宋荣子(有所待)(又何知!)学鸠

列子斥鴳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背景资料】

一、《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

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振(《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

怒(《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象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左角右奇)见之也。„„其书虽环玮而连抃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

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嫉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肤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做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

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五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史记》载: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拿不准的字音上到文本中。

2.板书难读字,学生读出字音。

坳堂

夭阙

决起而飞

枪榆枋

宿舂粮

蓬蒿 大知

斥鴳

数数然

恶乎待哉

3.叫4名同学朗读课文,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5.借助注释译文粗通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文中写了哪些物?它们有何关系?

师生明确:物名略 小与大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做到了逍遥游吗?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生明确:宋荣子 列子 没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前三自然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写课文情况

爬黑板、同时指名学生单独背

二、归纳文言知识,巩固识记理解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齐背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四、男女生分别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五、课下作业:继续熟背前三段

第三课时

一、爬黑板检查背诵情况

二、听答上节总结的文言词句,巩固基本知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5、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四、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五、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七、板书

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

↓(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 ↓(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

下载逍遥游公开课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逍遥游公开课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逍遥游 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

    逍遥游 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

    逍遥游 教案

    《逍遥游》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教时一、导入 介绍专题学习要求,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共三课时)(1) 第21课时 9-20 新授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 2、 学生自读、熟悉课文。(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

    《逍遥游》 教案

    《逍遥游》教案 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 语文组 邢娟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句,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其选一)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

    逍遥游_教案

    逍 遥 游(节选)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2.引导学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