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之农村村容整洁建设情况_调研报告(推荐)
院系名称: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专业:数应和财会
年级:08级和09级姓名:齐春明、谢芳、胡荣、王虎、杨小月、许霞红 实践地点:湖北省大悟县
实践实践:2010年7月12日至2010年7月17日共五天
新农村建设之农村“村容整洁”建设情况
——以湖北大悟县玄壇村、姚畈村、丁桥村为例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农村实施开来。从新农村建设要求来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正契合了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这二十字要求,“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得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就必须得保证农民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表面工程,同时也是必要工程。虽不完全是“村容整洁”,但“村容整洁”必不可少。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在村容上像个新农村,让村民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然后寻求更深入的发展。
一、调查情况——玄壇村、丁桥村、姚畈村
玄壇村
初入玄壇村,感觉很清爽,毫无一般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新建的农居错落有致,乡村道路也铺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道路上鲜有碍眼的垃圾,而且两旁还放置了些许垃圾箱,修建了不少厕所、沼气池。当然这沼气池与厕所及猪圈是连结来的,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与牲畜粪便及残留食物长期堆积,难以及时有效处理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农村局部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民生活生存环境。同时也增长了农民见识,提高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这也正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下面我们以玄壇村茶厂为例来说明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情况。
茶厂名为玄坛茶厂,是在县委、县政府“公司联村开发计划”指导下于2006年成立的联村合作的茶叶生产与营销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玄壇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无他,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无非是自家一亩三分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能加上些经济作物。而茶就是玄壇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如今自己村里有了茶厂方便了村民茶叶的统一采集、加工及销售,更有利于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也就增加了收入。而在环境卫生方面,工厂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首先就是修建了规模较大的沼气池,利用工厂饲养的猪、鸭等牲畜的粪便作为产气原料,同时还有效收集其他农户家庭牲畜粪便以保持生产出足够的沼气为工厂提供照明、燃料能源。沼气池内的残渣则排入池塘做鱼肥之用,同时也用来灌溉花生等其他农作物。而那些不能入池的生产生活垃圾则集中放置于垃圾池,并定期运往某处填埋。这处理方法对于一个正初步建设中的农村来说无可厚非,而且他们那沼气池的建设及运用可谓正确之至,难能可贵!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村委政府组织安排的专门技术人员的指导。
由此可见,该茶厂在环境卫生的保护方面也下了一定功夫,不可不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据当地居民反映,他们村的环境卫生确实改善了不少,沼气池的修建使得道路旁或房屋角落堆积的牲畜粪便消失了,没有了以前那臭哄哄的气味,心情也就舒爽了许多,自然也就觉得生活幸福了好多。
然而并不是每户居民都感觉比以前幸福,并不是农村的每个角落都建设的如此成功。在更深入村庄的地方或村庄的某些较为偏远的角落,其建设情况仍不容乐观。房屋仍然是残破的瓦房,泥泞的小路下雨天根本难以行进,随处可见久未处理的垃圾堆、牲畜粪便,池塘的水长满绿苔,让人惊心。所有的一切促使我们捂住鼻口,尽量少些呼吸。而当地村民也是反映虽然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很不好,但却是习惯了就没啥异样的感觉。当问及沼气池对处理牲畜粪便的妙用时,有的村民却说不会弄,所以就没有兴趣,也怕麻烦。
如此看来,要真正的实现农村“村容整洁”,任重而道远啊。
丁桥村
丁桥村的情况与玄壇村相差无几,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沼气池的普及率较高,而且事先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使用,但大部分村民都反映池内原料不够,闲置的时间较长,似乎有些浪费了。至于生活垃圾则集中起来,或焚烧,或掩埋。村里的卫生状况也改善了许多,村民生活感觉良好。然而这玄壇村所存在的问题,丁桥村也存在。也仍然是村庄较为偏远的角落卫生状况得不到改善,村委政府缺乏有效建设引导,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也相对滞后等。
姚畈村
相比于玄壇村和丁桥村,姚畈村的环境卫生建设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滞后。行走于姚畈村的街道,各种垃圾随处可见,牲畜都是露天饲养,几乎每几十米就能发现一坨牲畜粪便,气味难闻之极!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过!尤其流经村庄的一条河,成了村民们倾倒垃圾的场所,河道两旁堆满了垃圾,可见其受污染的严重性。当问题他们用不用这河水时,他们说是绝对不敢用,太脏了!而问他们为何仍要向里面倒垃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垃圾没地方倒啊,政府又不管,大家都这样做,那我也就倒了,只要不用这水就行了,都习惯了。
而且从调查情况来看,几乎每位受访者都对村里的卫生状况感到不满,而大多数居民都把责任归于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根本没有担任起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对村里的卫生状况不管不问,即使偶尔出来规划一下也只是做做样子,之后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就连村里唯一的正规卫生院如今也是残破不堪,卫生状况难比从前。
如此看来,姚畈村的卫生状况反而是倒退了。当然这有其特殊的原因,那就是2000年前姚畈村并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如今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而精简机构,所以就把姚畈乡并入宣化店,降为村一级的行政单位,由此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用村民的一句话说就是:政府想着为我们减负,实际上是加重了我们的负担。
二、问题分析
综观以上对于玄壇村、丁桥村、姚畈村三村的调查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各村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极度不平衡,村容整洁建设成效各村差异较大。三个村的建设情况,毫无疑问玄壇村是成效最大的。单就其在环境卫生这方面的建设来说,已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这四字要求。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大多数村民也养成了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村民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其他两个村。其他方面的建设亦是领先于其他两村,尤其是联村合作的茶厂建设,更堪称是新农村建设之典范!而至于丁桥村和姚畈村,相比较而言,其新农村建设情况是落后于玄壇村的。尤其是姚畈村的建设
情况,相比之下犹如天上地下。先不说其他方面的建设情况,单就最基本的“村容整洁”这方面,姚畈村似乎仍旧处于原始状态,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丝毫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村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卫生环境也是大大的不满意,抱怨的同时却未想到去爱护环境卫生。
2.各村内部区域建设不全面,未能顾及整个村的共同、协调发展。
这似乎是各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通病,那就是难以顾及村内偏远角落的建设,难以协调整个村各区域的共同发展。就说新农村建设情况最为良好的玄壇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村里的一些较为偏远的角落仍然是最原始的状态,环境卫生状况仍然是以前的“脏、乱、差”,毫无新农村建设的气息,居住于其中的村民也是怨声连连,与村内主体村民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个别村领导人对于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全面履行的其职责,为民解
忧。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便是“没人管”、“政府不管我们”等诸如此类的话。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地政府职能履行的情况。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人民的父母官时刻思及的便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的履行好其职责。如今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这恰恰是农民父母官实现其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良好契机。各地父母官本应摩拳擦掌,好好地干上一回,可为何自乡亲们反应过来的情况却是对政府,对父母官如此的失望与不满?由此我们不得不老生常谈起我国某些政府官员的素质及为人民服务意识问题。这是一个弊病,但难道这病就不能治好么?如今有些地方表面上干建设是风风火火,但其是否就是面目工程或是政绩工程也未可知啊。
4.新农村建设未能进行有效持久的宣传,大多数农民对“村容整洁”概念很模糊。还有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问题,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不了解新农村为何物,更不了解沼气池对于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所能起到的作用,因此村民们也就没有兴趣去搞什么沼气池,搞什么卫生,更不关心所谓的“村容”。当然有的村庄这方面却没什么大问题,比如玄壇村,他们有自己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栏,其中很大一板块是介绍沼气的产生及应用的,图文并用,生动活泼。所以玄壇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修建了沼气池,而那些没有修建的,据村民反映也有些后悔了。而玄壇村的村民在较为良好的卫生环境下也生活的更加开心。从这方面我们就能看出宣传的重要性,但着宣传必定要是有效的、持久的、深刻的、通俗易懂的,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
5.农民集体素质不高,卫生环境保护意识低。
最后一点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巨大,这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收入差距,也在于文化素质差距。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并没有完全普及,而成人教育机构根本就没有,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民集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在环境卫生方面,农民们的保护换进,爱护卫生的意识就更低,绝大多数都是安于习惯,从大如流,丝毫不在意自身生活的环境卫生质量差的问题。这确确实实是农村的一大诟病,于“村容整洁”建设,乃至整个新农村的建设都是一大难题。
三、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解决措施:
1.从高层方面来说要统筹各乡村的发展,政策要公平,分配要平均,不能顾此失彼。各村环境卫生都要搞,而且要搞得好;
2.从村领导方面来说要端正态度,努力为人民办实事,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父母官;同时要协调本村内部各区域发展,不能只搞表面工程,要深入农民群众,更加关心村里偏远角落农民的生活,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暂未进行环境卫生治理的区
域要重点治理,加大力度改善当地环境卫生状况;
3.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做到有效持久宣传,决不能一天打渔然后十天晒网,同时宣传也要做到深刻且通俗易懂,让乡亲们更能容易的理解政府各项政策。对于村容方面的宣传更要突出其有利方面,以提高他们对“村容整洁”建设的积极性;
4.加大力度,更进一步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适当开展针对农村成年男女的成人教育,尽量增加他们的知识,提高乡亲们的素质。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意识,使其树立农村主人翁意识,为农村“村容”建设贡献自己一点力量。
5.农民朋友们自身也要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政策,努力配合党政干部的工作;自身更要有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爱护村里环境从我做起,努力为本村的“村容整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搞好村容整洁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专题调研报告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2004年起连续第三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而这个一号文件又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新农村建设被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村容整洁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要求之一,也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和最直接的体现。搞好村容整洁,是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的一个契入点。为此,笔者就如何搞好村容整洁,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做了一个专题调研。
一、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三乱”现象。农村环境污染已超越生物污染层次,垃圾中的有害成份不断增加,有塑料泡沫、塑料袋,有碎玻璃、烂酒瓶、破农药瓶等等,既有生活垃圾,又有固体废物垃圾、农药废弃物,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难度较大,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垃圾乱堆放问题。在农村,大多数由于没有垃圾池,农户将各种生活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垃圾在村中,村在垃圾中。一些新农村建设示点村在环境整治中,通常采取集中整治办法。但一次性突击清理好办,如果要长期坚持下去,存在着由谁清理、费用由谁承担、清理后垃圾又如何处理等问题。
2、厕所乱设置问题。农户的厕所,大多数设在自家房屋的附近,每到夏季,蚊蝇遍地,气味刺鼻。少数经济比较富裕农户在庭内建起了水冲式厕所,但下水道不配套。现在进行改厕,如果建公厕,在选址上比较困难,离村远了,群众使用不方便;设在村内,又都不愿建在自己房前屋后,且又涉及积农家肥、沼气进料等问题,在使用上也存在着矛盾。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十分之一的群众需要上厕所,就会出现排队上厕的现象。设置家庭水冲式厕所,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又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3、牲畜栏乱建问题。绝大多数农户都饲养了鸡、鸭、鹅,有的将家禽栏放在庭院内的杂屋或院墙边饲养,但也有的放在农户居住的屋里,存在人禽混居的现象,一旦发生禽流感,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饲养方式上几乎都是散养,粪便到处都是。有些农户的猪圈设置在自家房屋的附近,实行圈养,猪粪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一些村庄仍然饲养着耕牛,农户为了便于看管,又建在村庄附近,有的还建在村庄内,牛粪到处都是,一旦遇到阴雨天,雨水伴着粪便四处横溢。现在进行村庄整治,如果将猪圈、牛棚集中建设,拆迁费、建设费农民又不愿出,如果由行政村承担,又会增加村级债务。
4、污水设施建设难问题。由于大多数村庄没有下水道,农户的生活污水、猪、牛牲畜的粪便及厕所溢出的臭水等一旦遇到阴雨天,就会随着雨水流淌到池塘里,部分村村民都在池塘里洗菜、洗衣服,这样又会造成对人身体的危害和疾病的传播。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虽然建起了下水道,但没有建污水沉淀处理池,污水还是流进了当家塘,用不了多长时间,当家塘会变绿变臭。
5、杂物乱堆放问题。大部分农户仍用柴草烧锅做饭,柴草堆放在离农户较近的地方,既不卫生,又影响村容。如果集中堆放在村庄外,既不方便,也难以管理。一些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堆放了许多杂物,一些农户在城镇内定居但在农村仍留有破旧的危房,这些地方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有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如要拆除这些杂物堆和无人居住的破旧空房,镇、村不给予一定补偿,群众不会同意。
6、村内道路难行问题。过去各级政府讲的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实际上只是通往行政村村部的道路,绝大多数自然村内道路都没有修,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现在修建通村道路时,常常遇到许多延伸到规划主干道上的农户房屋大门楼和院墙等违章建筑,要拆除,工作很难做,有的道路没有下水道等配套建设,经常被“开膛剖肚”,造成浪费。
此外,还存在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不高,部分村民饮用的井水不达标,农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以及村庄绿化不到位,各种用电线路乱拉等问题。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的对策
一是着力搞好村居统筹规划。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的制度,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和形式多样的规划建设模式。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以前的农村建设有些没有经过规划,或者规划了但缺乏长远意识,或者没有考虑到农村实际。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前瞻性、可行性、系
统性,符合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二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一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二要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
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三要加大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力度,尽早自然村庄通水泥(油)路。
三是着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和卫生综合治理,实现农村绿化、美化、净化。完善村规民约。例如在村民守则中写入维护村容整洁的内容;制定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等。
四是着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村容整洁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农民共同参与、保持,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爱清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
五是着力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对村民违法占地建房行为应及时清理拆除,以惩前毖后。对于乱丢垃圾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其随意堆放。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先规划,后批地”的政策。
六是切实尊重群众意愿。由于地区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以及周边环境有很大差别,起步不同所带来的先进与落后在所难免,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模仿别人,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那种单纯为完成规划指标而不顾一切地赶进度、争上游的“脸面工程”、“政绩工程”很可能造成劳民伤财、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基层政府应当注意倾听农民群众的要求与呼声,只有以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七是切实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讲解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村容整洁的基本做法,提高广大村民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的重视程度,帮助培养健康、卫生、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开展能源洁化、村庄美化、庭院硬化等活动。通过召开在家务农人员大会,解决农村生产垃圾随意堆放的问题,结合科技下乡、科技赶场活动,引导农民用科学方式处理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垃圾,改善整村的卫生清洁状况。通过召开全村妇女大会,讲解生活中的卫生常识以及养成卫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发挥妇女在农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解决农村随地倾倒污水、废水等生活垃圾的问题,调动农民参与家庭卫生行动、全村卫生创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示范户带动作用,营造村民积极参与构建卫生整洁村落的良好氛围。
八是切实加大指导力度。注重把村容整洁建设工作和各镇村的发展实际、各镇村居民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村干部、农村党员可以组成“村容整洁”服务队,利用晚上、农闲时节结合村民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户的具体实施细则、做法,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改水改厕、人禽浑居、能源供给、生产废料的处理等问题。通过圈养禽畜,解决禽畜粪便清扫难题,通过设置垃圾站点,解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难题,通过使用沼气池,解决燃料供给以及废料处理难题。组织农村卫生员、宣传员以及村民代表成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小分队,对村容村貌进行立体监督,确保村级道路、农村公共区域、村内河、沟、塘、渠等的整洁卫生。
总之,实现村容整洁,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需要基层政府在真正吃透中央政策精神的前提下,本着对广大农民和农村极端负责的态度,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格,制定出有的放矢的规划和实施细则,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具体落实到位。
第三篇:关于兴仁县村容整洁建设的调查
关于兴仁县村容整洁建设的调查
潘永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定义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也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和最直接的体现。“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所以做好村庄的整洁至关重要,意义重大,为此,本人做了大量的调查。
一、兴仁县村容整洁建设的做法
中央提出“村容整洁”的方针已经四年,兴仁县162个村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开展试点到扩大试点再到发展的思路开始,分成旅游型、工矿型、种养型分类展开。实施好道路硬化、民居改造、庭院美化、公共设施等建设项目。从近年来工作来看重点放在村容整洁建设上。
1、目标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县的第“十一五”规划,五年建设100个示范村寨。新增通村公路225公里。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建设沼气池1万口以上,全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县。加快茅草房改造,不断改善村容寨貌。切实解决县近20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近20%的农村缺电问题,依法治理煤炭污染。
2、人心齐,思路对,成绩显著。县委政府形成合力、决心大,把村容整洁建设纳如议事日程,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到2011年底使全县80%左右的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建设工作有主次,在继续抓好省、州、县试点村的基础上,重点放在百德镇沟边村、下山镇厂头村、屯脚镇鲤鱼村、四联乡坪上村、鲁础营乡鲁础营村、李关乡鹧鸪园村、民
建乡战马田村和新马场乡九盘村。自2006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5700万元。通过县、乡、村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试点村已初见成效。如村未整合前的鹧鸪园村有14个村民组604户、2908人,已有75户的农户用上沼气,80%的农户住上小洋楼,90%的农户通了砂石路,95%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水,100%的农户参加了新农合。农民不良卫生习惯改变,基本实现了污水不入河,垃圾不出村,室内环境整洁,厕所干净卫生,屋外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
3、坚持两个结合。一是与和谐煤炭矿区建设相结合,引导矿山区走循环经济之路,力争做到节能降耗减污,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让兴仁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清新、地利人和、一片锦绣。二是与“五通”、“五改”、“三建”结合,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五改”(改厕、改灶、改水、改路、改圈)、“三建”(建图书室、建公开栏、建体育休闲娱乐场所)为载体,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寨貌。2008年全县危房改造614户,就李关乡来讲,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2008年和2009年共实施308户,获得上级危房改造资金共304.5万元,新建房屋938间、建筑面积23760平方米。2007年至今全县建沼气池4070口,2008年建小水池410口,省、州试点村户道路硬化16250平方米。
二、村容整洁建设存在的问题
兴仁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成绩参差不齐,发展并不平衡。其它村庄人们也都这样来形容:“个体现代化,群体脏乱差”,“家里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只见新房起,不见面貌新”的现象,依然是不少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
1、进组入户道路难行。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放在通村路上,进组入户道路建设滞后,仅有少数村组道路硬化了。
2、村庄无标志,房屋散而乱。村庄路口没有标志,也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物,达不到提醒过客的作用。房屋类型有平房和瓦房及草房。瓦房房脊居中,看视雄伟。雕刻门窗,砖石木料上有工艺,堂屋都设有香火台。房屋瓦面和水泥平面居多。茅屋有但已经很少了,如兴仁县屯上村有茅屋10户。农村危房多,目前贵州还有180余万农户的危房需要改造。部分依山傍水而建。房屋散而乱。地处城市近郊的村庄,也无明显的村庄概念。村民分散居住,居民点多为院落布局,聚居规模20余户居多。经过多年的努力居住条件普遍较好,基本上有独立的厨房。
3、厕所设置问题。厕所十分简陋,一些地方还存在粪缸露天存放,绝大部分是“一个土坑,几棵木装或几块石头,秸秆塑料围四周”,日晒雨淋,臭气熏天,蝇蛆成群,更谈不上男女分开,不是卫生厕所。
4、牲畜栏乱建。部分农户有圈舍,畜禽圈舍离家近,有的为了耕牛的安全搞人畜混居,圈舍质量不高,家畜环境及差,大量畜禽粪便任意在路边堆放,夏季里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染,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
5、清洁能源使用率低。民用燃料以柴草为主,大部分农户目前还在使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少部分农户用煤和沼气。截止2008年8月,贵州省累计建沼气池130多万口。而兴仁县从2001年至今,建设沼气池15430口,调查通过屯上村363户建沼气池才8口,沼气池户均建设率低。
6、垃圾乱堆乱放。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白色污染”严重,塑料袋、农膜四处乱飞。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
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①。而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极易引发严重二次污染,危及农村生态环境。
7、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来解决。农民看着钱办事,国家投入资金了我们就继续投工投劳,否则就坐着等。
二、村容整洁建设的对策
1、制定规划。不做江苏周庄的大手笔,但有追求的目标。把村庄建设成历史文化犹存、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形态别致和村民满意的特色村庄,如布依族村庄的马头墙。简单的来说就是“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村庄规划是村容整洁的前提。村庄规划要突出村容整洁。农村脏、乱、差现象的存在跟村庄规划的制定有很大的关系。对自然村庄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对村庄规划的认识,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进行正确引导是当前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的当务。农村建设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一样,都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要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前人修路建房,后人挖路拆房。各地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充分发挥专业设计人员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的适应性,考虑风格的多样性,体现山区、丘陵、城郊、水乡的不同特点,体现区域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贯穿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划理念,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2、走村企合作的路子,实现村容整洁。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要靠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多分工的强大支农资金渠道和体系。所以在有企业的地方,企业通过帮助村里培育新产业,以“新、奇、特”为目标,以开发产业来逐步实现村容村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双赢。农村多的是土地资源、优质农产品资源,不
少企业进入农村后会发现,这些也可以成为他们新的投资方向。政府为企业“进村到农家”提供各种协调服务,出台相关配套举措和政策,以推动项目更快更好地开展下去。
3、在优先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合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现在农村的建设基本都建设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很难互相调剂,村民缺乏全局观念。中国的18亿亩耕地是红线,绝对不能突破。镇村建设和扩张一定要在优先保护耕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真正做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富余劳动力转移、异地扶贫、村庄分布的调整、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通道净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目标,按照“立足现状,适当聚集,功能配套,方便生活”的要求,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真正做到节约公共建设的成本。按照科学、安全、可靠的三大原则,选择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位置。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在实际操作中应分类采取不同的方法。
4、搞好三个结合,积极发展生态型村庄。一是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推动农村村容建设。农村沼气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沼气建设,除了沼气是清洁能源,可以用来做饭、照明、发电外,沼液和沼渣都是优质肥料,沼液还可以用来浸种、喂猪、养鱼等。建设“厕所+沼气池+改灶”模式。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厕、改灶、对家畜家禽实行圈养,就看不到农家房前屋后堆放的柴草,厨房里就明亮洁净,环境就亮化了,改变了农民烧柴(煤)的习惯;二是要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是改善民生的一件大实事,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有所居”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使农村村容更加整洁。危房改造要突出特色,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把民族特色和特点融入到危房改造工作之
中,在危房改造上打造出民族文化特色和特点的房屋;三是要结合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微水发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薪柴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5、用制度来保证村容整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相比而言,规划制定和村庄建设比较容易,难的是如何实现长效管理。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建好了,由于没有实施有效管理,没多久就被破坏了;有的地方农民住的是新房,周边环境却是脏乱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长效管理。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进行动态的长效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基层党组织带头、农民自愿、村民自律的管理机制。定人、定岗、定时保洁制度,落实村域内道路、通道、河道、桥梁和桥堍、绿化区等的专人保洁责任制;实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每天一次收集、垃圾房一天一次转运制度;实行村容整洁季度检查,年终考核的奖惩制度。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用文明的方式维护美好家园的新成果。
作者通联:中共兴仁县委党校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农村调研报告材料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农村调研报告材料
3月,我带着省委和分公司的关怀和嘱托,来到县乡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一个多月来,我牢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宗旨,认真履职、积极工作,通过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攀谈等形式,积极了解村情民意。经过分析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属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县城124公 里,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户,乡村人口638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贫困村。
村森林资源丰富,是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5%,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好、物种多样并呈立体型分布的地方。村国土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8亩,人均耕地1.81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18200亩,主要用于放养牦牛等牲畜;荒山荒地152亩。村平均海拔2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青棵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方面,截止底,全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部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全部农户通电;116户通自来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拥有电视机农户8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除组外均为土路;全村共有汽车26辆,拖拉机28辆,摩托车1辆。无车站,无集贸市场。
经济方面,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元,占总收入的6.85%;第二、三产业收入21.49万元,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性收入18.92万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92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均在省内务工。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81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3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可提供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具备,建有村医疗室,村医三名,可提供村民一般生病就诊条件。
人文地理方面,村为纯藏族居住之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藏族传统节日外,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
二、村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
1、养殖种类和数量
畜牧业是村主要支柱产业,牲畜品种多、养殖数量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全村共有牦牛、黄牛及犏牛4843头;马、骡785匹;绵羊、山羊1781只;生猪895头。
牦牛是村藏族牧民传统放牧的牲畜,以户为单位,少则40多头,多则200多头,户均饲养牲畜数量居全洲之首。牦牛体格粗壮,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是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牦牛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绵羊也是村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以白色绵羊为主。绵羊产毛性能好,绵羊毛是藏族妇女手工纺织的重要原料,羊粪还是种植业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具有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出栏快等特点,并且市场价格与牦牛接近,因此,近几年村绵羊养殖数量在不断增加。
藏猪是村养殖特色品种。一般用蔓菁、洋芋、谷物喂养,牧场饲养的藏猪还喂食酸奶等,不使用混合饲料,更不用添加剂,肉质极好。用藏猪制作的琵琶猪肉是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2、养殖特点 长期以来,村牧民大群牧养牛羊,难以圈养,只能采取终年放牧的管理方式。为尽量保护冬季草场,使牲畜顺利过冬,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按季转场的放牧方式,即冬春季节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夏秋季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场。这种放牧方式不论对牲畜喂养保障还是对生态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3、牲畜销售
村牲畜数量大,出栏率高,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者牧民直接将牲畜赶到县城进行交易,交易成本高,且销售价格和数量变动大,市场得不到保障。无肉产品深加工。
(二)、种植业
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的河谷地带,属高原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包谷、青稞、洋芋、蔓菁、油菜及蔬菜、水果、干
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田分布和耕作生产方式,全村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分水浇地和干谷地两类。
1、水浇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一年一熟有余,小麦、青稞收割后播种包谷。近两年村引入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包谷,产量有明显提高。水浇地是主要产量地,实行轮作,增加冬播作物,苗期施肥灌溉。对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增种蔓菁等饲草绿肥,达到既增强地力,又有利于牲畜饲养的目的。
2、干谷地
干谷地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庄房,一年一熟,主要播种包谷、洋芋等作物。近几年在干谷地大量引入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幼苗期,预计5年后挂果,届时将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一家三户”式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一户人家分别在村庄、牧场、庄房耕作放牧,以村庄里的主家为中心,分散经营牧业和农业,形成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生产生活格局。
3、种植特点
根据调查发现,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农业产出收入较低。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青稞、洋芋,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除少部分拥有汽车、拖拉机的农户外,农产品从种植、收割到销售均靠人挑马驮,且生产工具简单,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种植结构上过于重视粮食作物的比重,忽视经济作物对增收的重要性;农业产出收入较低。,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业产出收益较低。
(三)、生态环境
村周围地区是世界一流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区,是全球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是县重要原始森林区,是唯一免遭森工企业采伐的“处女地”。境内有云岭杉林、华林松林、高山松林、杨树林、柳树林、铁杉林、香柏林、白桦林、杜鹃林等,此外,还有红豆杉、榛木、楸木等珍贵树种,林种丰富。松茸、羊肚菌等林下野生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雪豹、小熊猫、藏马鸡、锦鸡等珍稀动物,八大名花在这里样样俱全。
村的山脉南北纵贯、东西并列,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源于自然造化,丽质天成,神、秀、美的景观构成了的基本地貌和原始生态。河发源于西北面格咱盖公措,贯穿全境,与河汇合,向东流入金沙江,流程约6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青山绿树,风景如画。
有若干个高山天然淡水湖泊,面积较大的有那波措、色列措、顶朗措。这些湖泊形态各异、风光迷人,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此外,珍珠滩和七彩瀑布是境内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林涛、急流、飞瀑、涌泉,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遗憾的是几年前由于珍珠滩上游发生泥石流,滚涌而下的淤泥掩埋了珍珠滩层层清澈见底的积水潭,只剩下七彩瀑布一个景点。不过,珍珠滩上遍生的苔藓蕨类植物构成了另外一派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高山草场是地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地藏民的季节性牧场。其中,南宝草场、德杰草场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草场。南宝草场海拔4000米,面积约500公顷;德杰草场位于蜀都湖东面,海拔3900米,面积约700公顷。草场不仅作为放牧的场地,绿草、野花、羊群、牛群、蓝天、白云,“世外桃园”般的美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社会人文环境
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藏族村寨,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祖祖辈辈在这快土地上辛勤耕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政治安定。村除1名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群众性祭祀活动和赛马等娱乐活动,展示了村寨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此外,村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用歌舞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憧憬未来。
(五)、交通
目前村有一条土路通乡政府,全长38公里,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货车等。,乡对该道路进行了一次修整,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断的情况。该情况得到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县交通局实地勘察后,计划年内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位于县城以东、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边缘,与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40公里。实际上,村曾经有两次机会可以修通直达县城的公路。1997年,开发林区提到了州县政府的议事日程,随后,通过一年的野外勘测,林区公路规划基本确定。正准备动工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护生态、禁伐天然林的英明决策,公路修建就此搁浅。父老乡亲困惑、惋惜后,冷静思考,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残酷破坏送了一口气。第二次机会来源于以景区为中心的东部精品旅游南北环线计划,该计划初步确定从经蜀都湖修建一条公路至村,再往南延伸到泸沽湖,往北延伸(来源:文秘114)连接稻城亚丁。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修筑景区公路时,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如果修建该道路,将会对申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直接通达县城公路的修建计划第二次被搁浅。
(六)、农家旅游接待业
随着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不断认知,来到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400人左右。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按人均消费400元计算,村旅游收入共计16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预计后旅游收入还将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但是,村在发展旅游接待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接待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存在农户各自经营、各自揽客,甚至哄抢客源、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旅游的六大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行为、旅游活动过于单一,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来到不仅是观光,同时也是享受文化的熏陶。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交通条件、接待条件、卫生条件、食宿环境等急需加强。
4、旅游宣传不到位。目前旅游宣传主要靠农户自主单独进行,客源大部分是回头客,宣传渠道单
一、宣传面不广。
通过对村产业状况、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村人均田地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不多,比重不大。
?村牲畜饲养量大,但销售渠道单
一、市场得不到保障,收益不好。
?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条件不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备、村民居住屋舍陈旧、卫生条件差、集贸市场及村民娱乐设施缺乏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三江流域核心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措施比较齐备,一直以来,村两委致力抓好落实工作,效果良好,但是,偷猎、倒卖木材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威胁。
?村旅游接待逐渐兴起,但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分配不平均、接待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须及时进行解决。
三、关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养殖质量,确保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使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村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2)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针对该原因分析,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种植业中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减少效益产出较差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的种植。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终年劳作,收益却不是很好。很多老百姓说,我们要种玉米、种蔓菁,这样牲畜才有饲料可供喂养,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经济中贸易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品种,科学栽种。
2、畜牧业是村的主要产业。牦牛养殖量居全州之首,数量大、质量好,但是牧民收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牦牛生长周期长,自然放牧条件下,遇到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死亡率高,喂养成本大。建议村减少牦牛饲养量,增加绵羊、山羊的数量。从收益方面来说,山、绵羊饲养周期短、繁殖快、出栏率高,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不过,在增加牲畜养殖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不宜盲目增加养殖数量,要寻求一个既能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又能合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引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经济林果及牲畜肉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另外,引导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协会代表村民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村民利益。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木材砍伐数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对于特殊保护的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在修建房屋及烧柴等村民所需的木材采伐管理方面,加强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的监督检查。
根据调查,目前村藏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房顶采用木板多层覆盖,屋面木板每3-5年更换一次。按每户房屋屋顶面积400平方米测算,更换一次约需600平方米木板,约需砍伐树木50-100棵,投入劳动力30个工次。累计,村平均每年用于屋顶木板更换需砍伐树木棵左右,投入劳动力100个工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此外,木板屋面还存在易腐烂、易渗漏等缺点。因此,建议村在充分保持藏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居住房屋屋面更换为瓦面屋顶,建议各级政府给与政策引导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屋面渗漏问题,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它产业中,创造更多财富。
(三)、建立小集贸市场,提供村民交易与集会的场所,并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由于长期封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村没有集市,也没有到乡县集市赶集的条件和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没有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因此,建议在村设立小集贸市场。
?根据村的情况来看,宜建设一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选址。位于组和村委会所在地之间,选择一块平坦且能够向外扩展的土地用于建设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的建筑风格要以当地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最好采用土木结构,瓦面屋顶。
?集贸市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小镇的建设,在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建设中,不仅考虑集贸市场的功能,还要考虑未来旅游接待的功能,即未来的集贸市场既是村民贸易的市场,也是旅游接待、旅游购物、旅游食宿的市场。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集贸市场采取村统一规划、集体提供土地、村民自愿集资建房的模式进行建设。
?集贸市场规划建设中,考虑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广场,提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此外,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四)、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接待,提高农民收入。
村困难在山、问题在山,出路也在山。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后花园,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迪庆州生态旅游的胜地。目前已有部分农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总体来说存在发展不平衡、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并且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1、成立村旅游协会,加强旅游接待管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锻炼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协调、引导村农户成立村旅游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旅游接待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接待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建章立制,规范旅游接待服务
协会是否得到会员的拥护,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协会自身有没有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否优化服务质量,不断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协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致力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作文章,不断规范协会运作。首先是制订《章程》,用《章程》来规范协会的行为,促进协会的自身发展。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制定《住宿、餐饮、马匹提成管理办法》、《马匹管理办法》、《客源分配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专职人员,坚持财务收支帐目公开制度。此外,协会要统一旅游接待收费标准,监督各农户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并引入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游者在的旅游安全,消除农户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发生游客安全事故的隐患。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村至乡的公路状况。村至乡公路全长38公里,全部沙石路面,路况较差,崎岖不平且路面狭窄,汽车通行时间2小时左右,限制了旅游的发展,也极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a、建议对该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为柏油马路;b、如有可能,尽快修建—德杰牧场—蜀都湖公路,直接通达县城。
(2)改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村内路面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路灯建设、垃圾池建设等。结合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建议重点考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配套设施
标志性建筑可强化地方旅游形象、提升地方旅游品位。标志性建筑还要充分考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既有突出性,又要与地方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建议在组附近的公路上修建一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大门,使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作为旅游者进入村的入口,便于对旅游者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此外,在大门旁边,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站和旅游协会办公场所。
4、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尽管正在被外界逐渐认知,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旅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宣传,把推向世界。(1)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从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多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应多给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大的宣传力度。
(2)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搭建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
(3)建立旅游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旅游网站集成,实现两个功能:a、协会利用该系统,实现游客住宿、餐饮、马匹选择等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分配、管理;b、游客通过该系统,实现住宿、餐饮、马匹等网上提前预订,充分保障旅游行程计划。
农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是协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政府搭建农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村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同时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以上报告是我本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村调研后作出的,目的是希望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不尽详实,恐有遗漏和错误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以批评指正。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所包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解掌握河南村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了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计生局抽调两名包村干部与乡农业助理及计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会共同深入280户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对所涉及的人口、劳动力、经济发展、村屯建设等10类2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南村地处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间,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乡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环乡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为河南村富民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环境。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海南乡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一区”示范村,结合河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河南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绿稻、西香瓜、食用菌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2.1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绿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个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绿稻产业。由于河南村种植水稻具有多年的历史,种植水稻栽培技术经验丰富,对发展绿稻产业有一定优势,创意包装绿稻品牌,广开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术,提高绿稻品质,实现绿稻种植1500亩。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
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河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计划发展到15万袋,到2011年发展到100万袋。
三是推进西香瓜产业。根据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誉,种植经验娴熟,村两委班子规划三处西香瓜种植园区,集中推进发展西香瓜产业。到2011年西香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1000亩。
2.2、环境卫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达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粪便)的标准,实现村内环境整洁美观。②对于村内产生的垃圾,实行各家各户园内堆放,由每户自行将垃圾运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③畜禽实行户户圈养,牲畜群路过散落的粪便及时清理。④人畜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到达到100%。⑤村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无三堆存放,花草树木成簇,生机盎然。⑥环境保洁,落实专人,负责村内垃圾清运,保证道路及公共场所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提高群众生活环境。
2.3道路建设。①硬质路建设。河南村共有道路6条,3000延长米。已修水泥道路2条,1000延长米,还剩4条延长米没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筹,集体出资、向上争取的方式,总投资30万元,在基础上,新修水泥硬质路4条,延长米,计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积极出面与交通局协调,修建水泥路1000延长米,计生局协调相关领导无偿给付河南村水泥100吨,用于硬质路改造建设,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硬质化率96%。②边沟。全长6.2公里,已修2.2公里,还剩4公里没修边沟。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两年内实现边沟硬质化达到100%,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2.4、绿化美化。①环境绿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实现路旁、村旁、沟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种绿化树。投入2万元,村内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实现街道绿化100%。边沟外侧进行彻底平整,栽植花草,达到美化绿化。计划再投入2万元,在每两棵垂榆中间 栽植云杉树种600棵,做到绿化树种高低错落有致。②庭院净化美化。庭院内栽种花草,设置盆景,有条件农户沿房屋和杖墙壁栽种攀岩藤条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场所绿化美化。河南村现有村办公室,村供销商店公共场所两处,对这两处场所分别设置花坛,栽植花期长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环境。
2.5杖墙和房屋外饰。①杖墙。河南村主次干道两侧的杖墙投资1万元,用白灰粉刷一新,达到整齐划一。②房屋外饰。对主干道路两侧房屋外墙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形成统一格式,效果鲜明,特点突出。
2.6公益事业。①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活跃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河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在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占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享受新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②以村办公室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农民服务中心,建成集办公室、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村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活动场所,并在村委会广场安装上了计生局为河南村协调解决体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入户调查问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谈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个别问题及认识上的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发展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速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特别按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幸福新农家”项目文本,建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七)要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全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务工收入。
(八)要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质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