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餐饮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
天津市餐饮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天津市餐饮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相关要求,加强本市餐饮废弃物处置管理,提高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符合《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并获得餐饮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的餐饮废弃物处置单位及获得市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自行处置餐饮废弃物的产生单位。
三、主管部门
天津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负责对全市餐饮废弃物处置的行业管理。
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对依法取得物特许经营权从事餐饮废弃物处置单位的日常监管及考核评价,对自行处置餐饮废弃物单位的资格认定及考核评价。
各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自行处置餐饮废弃物单位的日常监管工作。
四、管理办法
(一)中心负责依照法律程序,通过招投标的途径确定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并与处置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协议)。
(二)中心负责监督检查无害化处置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特许经营合同(协议)所规定的义务。
(三)中心负责协助财政、物价等部门核算和监控无害化处置企业处理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四)中心负责监督无害化处置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实施、安全生产以及无害化处理达标情况。
(五)中心负责核定无害化处置企业无害化处理量,测算餐饮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综合统计全市餐饮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中心负责组织对无害化处置企业年度考核评估工作,向上级部门提交年度监督检查报告,定期组织专家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评估。
(七)中心负责受理公众对无害化处置单位投诉,监督企业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
(八)中心负责在危及或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情况下,或者无害化处置企业被依法取消特许经营权时,依据特许经营有关规定对处置企业实施临时接管。
(九)中心负责监督检查各区、县对违法利用餐饮废弃物饲养禽畜和非法收运单位及处置餐饮废弃物场所的取缔工作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在信息网络上公示。
(十)各区县市容环卫部门、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在本办法颁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取缔利用餐饮废弃物饲养禽畜和非法收运及处置餐饮废弃物的场所,并负责组织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十一)各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自行处置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并配合市市容环境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和考核评价。
(十二)各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统计辖区内餐饮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量,定期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报送报表。
(十三)从事餐饮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项目环评影响评估报告书的审批。在处置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十四)从事餐饮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必须符合《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天津市餐饮生活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特许经营权,特许企业必须按照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置标准,实施无害化处理。
(十五)餐饮废弃物专业处置企业应当对餐饮废弃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并建立处理台账,每月向中心报告上月接纳的餐饮废弃物的种类、来源、数量、处置等情况。
(十六)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不得擅自接纳未经中心批准的餐饮废弃物或其它废弃物。因设施设备检修停产或减产,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必须提前将检修方案报中心备案。
(十七)从事餐饮废弃物的处置企业应当安装除臭装置,在处置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无害化处置,维护处置场所周围的市容环境卫生。
(十八)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计量称重系统必须实行计算机管理,其计量软件系统由中心统一编制,统一维护,不得随意更改维修。
(十九)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计量磅秤必须每年由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强制检验,并出具检验合格报告。
(二十)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采用的处理技术和工艺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二十一)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艺运行、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财务管理、生产安全、计量统计、消杀除害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
(二十二)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必须根据《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天津市餐饮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制度》及《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中心备案。
(二十三)餐饮废弃物处置企业不得擅自闲置、拆除或关闭餐饮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确需闲置、拆除或关闭的,必须经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心按照行政许可事项程序进行审核,提出准予或不予行政许可意见,并处理善后事宜。
(二十四)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自行处置其产生的餐饮废弃物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并经市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1、自行处置餐饮废弃物的产生单位必须取得环保部门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书。
2、具有符合要求规定的收集装置,固定的处置场所设施和设备。
3、从事处置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符合行业要求规定的上岗资格。
第二篇:餐饮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
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保障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存放在有盖的容器中,做到日产日清。
二、废弃食用油脂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三、废弃食用油脂应存放在标有“废弃油脂专用”字样的专用密闭容器内,专人负责管理。
四、废弃食用油脂只能销售给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五、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单位要建立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处置时间、数量、收购单位、用途、联系人、电话、地址、收货人签字等情况,并长期保存备查。
六、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不得随意倾倒、排放废弃食用油脂。
七、严禁乱倒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甘谷县第一幼儿园
2013年8月26日
第三篇:天津市餐饮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
天津市餐饮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结合本市餐饮废弃物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位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按照生活废弃物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的要求对餐饮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餐饮废弃物管理,是指对餐饮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行为实施的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一)对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废料和食用油脂等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处置的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活动;
(二)对各类饭店、酒店、餐厅、饮食店、早点铺、咖啡店、快餐店、茶馆等餐饮服务单位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废料和食用油脂等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处置的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活动;
(三)对机关、事业、企业、部队、学校、医院等单位自设内部食堂或餐厅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废料和食用油脂等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处置的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本市餐饮废弃物管理实行申报制度、备案制度、台帐制度、招投标制度、特许经营制度、分类收集制度、定时定点密闭收运制度。
第五条本市餐饮废弃物实行规范化管理,采取下列运行方式和措施:
(一)政府引导,即政府倡导餐饮废弃物的综合处置,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产业化的治理原则;
(二)全程监管,即餐饮废弃物从产生源头、收运过程到后续处置,实行全过程监管、全方位考评;
(三)集中收运,即餐饮废弃物由专业服务企业定时、定点、密闭进行收集和运输;
(四)统一处置,即单位产生的餐饮废弃物要运送到指定的消纳场所进行统一处置,严禁私下交易和无序消纳;
(五)社会参与,即鼓励社会力量对餐饮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进行投资经营;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餐饮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倡导餐饮废弃物的就地无害化处理;
(六)市场化运作,即对餐饮废弃物经营性收集、运输、处置服务的许可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出台推进市场化进程的优惠政策。
第六条依照《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即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负责全市餐饮废弃物的行业管理和统一协调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本市餐饮废弃物治理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统一协调本市餐饮废弃物规范化管理相关事项,组织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
(三)对本市餐饮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状况实施全程监控,进行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
(四)对本市餐饮废弃物处置场所建设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核算和监控餐饮废弃物密闭运输和无害化处置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六)对产生餐饮废弃物的单位自行处置行为予以审核确认,实施监督管理;
(七)受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委托,组织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处置项目的招投标和特许经营权确认工作;
(八)按照收运种类、数量,向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单位支付收运费用;按照招标处置的有关协议,向餐饮废弃物处置单位支付处置费用;
(九)受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委托,对申请闲置、拆除或关闭餐饮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核,提出准予或不予行政许可的意见,并负责处理善后事宜;
(十)受理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单位停业或歇业的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十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起草关于餐饮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系统,确保紧急或特殊情况下正常运行;
(十二)对餐饮废弃物收集运输或处置服务单位的运行和经营状况进行考核评估;
(十三)指导、推动餐饮废弃物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并做好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
(十四)配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依法对违反餐饮废弃物管理行为进行查处。
第七条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餐饮废弃物规范化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申报的种类、数量和存放地点等事项进行登记、复核、确认,并将情况汇总后报送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
(二)对产生餐饮废弃物的单位自行收运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备案确认;
(三)对随意收集、运输、倾倒和处置餐饮废弃物的行为进行监管,对需要予以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移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进行查处;
(四)指导、督察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对本辖区餐饮废弃物收运、处置加强日常监管。
第八条在餐饮废弃物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社会公众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宣传法规知识和科学治理餐饮废弃物的常识,倡导资源化利用和文明节约饮食,减少餐饮废弃物产生量。
第二章 招标投标与行政许可
第九条确定从事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处置经营服务的单位,应当采取招投标的方式。
招标投标全过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条申请从事餐饮废弃物经营性收集、运输服务的单位,应当具备《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所列条件,并参加统一组织的投标竞争。
申请从事餐饮废弃物经营性处置服务的单位,应当具备《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所列条件,并参加统一组织的投标竞争。
第十一条招标一般应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
第十二条凡实行公开招标的,应当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凡邀请招标的,应当向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三条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根据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处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应当包括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处置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协议的主要条款。
第十四条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并于收到招标文件之日三十日内提交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第十五条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进行公开开标,并做好开标记录。
第十六条在招投标过程中,应当组织有关方面的代表和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最终确定中标人。
第十七条中标人确定后,应当及时办理行政许可手续,颁发《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经营许可证》或《餐饮废弃物专业处置经营许可证》,并将招投标结果和行政许可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按照特许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与从事餐饮废弃物专业处置项目的中标人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颁发特许经营权证书。
第十九条餐饮废弃物处置设施和场所需要闲置、拆除或关闭的,应当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第二十条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应当遵守下列规范: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高效、便民原则;
(二)将行政许可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结果以及需要申请人提供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信息向社会进行公示;
(三)不得擅自增设或减少许可条件;
(四)在法定期限内办结许可事项;
(五)不得刁难申请人,不得滥用许可权。
第二十一条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应当遵守下列法定程序:
(一)收受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核对申请材料;
(二)发现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即或最迟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
(三)送达受理申请的书面凭证;送达不予受理的书面凭证,并说明理由;
(四)对许可事项涉及到第三人重大利益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陈述和申辩权利,告知听证权利;
(五)重大许可事项经批准延期办理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办理及延期理由;
(六)颁发许可证,或送达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二条行政许可承办部门和行政许可岗位应当遵守下列内部工作流程:
(一)受理申请,并确定承办人员;
(二)依照法定条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三)两名以上承办人员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如实填写现场核查记录后签字;
(四)需要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以书面形式征求意见;
(五)承办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提出行政许可建议;
(六)呈请本机关领导审签;如涉及重大许可项目的决定,须提交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七)经领导批准后,制作填写许可证,加盖单位公章;
(八)向申请人颁发许可证,并索要送达回执;
(九)按要求整理行政许可项目卷宗,及时归档;
(十)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统计与分析;
(十一)将行政许可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布,供公众查询。
第二十三条对行政许可申请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各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管,指定专人对行政许可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移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依法查处。综合执法机构应将查处结果及时函复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
第三章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二十五条依照《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的要求,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向所属区域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如实申报餐饮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存放地点,做好餐饮废弃物台帐记录;
(二)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缴纳餐饮废弃物处理费;
(三)存放、收集餐饮废弃物应实行密闭方式,设置存放餐饮废弃物的容器要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规格型号应与餐饮废弃物专用车辆相匹配,并保持完好和正常使用;
(四)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应安装油水分离器或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
(五)凡自行收运本单位产生的餐饮废弃物的,应当符合《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的条件,并向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六)凡自行处置本单位产生的餐饮废弃物的,应当符合《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六)、(八)项的条件,并报经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审核同意;
(七)不具备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运、处置条件的,应当委托取得餐饮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单位进行收运、处置,并按规定支付收运、处置费用;
(八)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须与取得餐饮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单位签订收运处置协议,并向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九)不得将餐饮废弃物提供给未取得餐饮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
(十)餐饮废弃物实行单独收集,不得将餐饮废弃物与其他废弃物混同存放。
第二十六条从事餐饮废弃物收集、运输的单位应按照《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履行以下义务:
(一)餐饮废弃物应做到日产日清,废弃食用油脂可按照作业服务要求以及与产生单位的约定,确定收运时间和频率;
(二)餐饮废弃物应实行密闭运输,必须使用具有防臭味扩散、防撒落、防渗沥液滴漏功能的全密闭专用车辆,并在车身前后或两侧标注“天津生活废弃物清运专用车”字样;
(三)餐饮废弃物运输车辆应当完好和正常使用,并保持整洁、无明显污点、污痕、油渍、油迹;
(四)餐饮废弃物收运作业,应统一收集容器,统一作业人员服装、统一佩戴标识,做到文明操作,规范收运;
(五)收运餐饮废弃物时,应当维护餐饮废弃物收集容器和收运作业区的环境整洁;
(六)将餐饮废弃物运到指定的处置地点,填写处置联单记录,不得擅自改变餐饮废弃物处置地点,任意处置餐饮废弃物;
(七)建立应急处理和通报制度,对突发泄漏的餐饮废弃物,应当及时清除干净,避免污染环境;
(八)遇有餐饮废弃物处理厂(场)因故不能接纳餐饮废弃物时,收运单位应当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转移调配要求,将餐饮废弃物运送到指定的其他处理厂(场)进行处理;
(九)需要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停业或者歇业。
第二十七条获得特许经营权从事餐饮废弃物处置的单位应按照《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履行以下义务:
(一)接受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对企业生产运行和餐饮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质量的监督检查;
(二)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进行安全生产作业;
(三)处理餐饮废弃物应当符合环境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制定突发事件污染防范应急方案,并向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五)定期对生产设施、设备的运行进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设备完好;
(六)对餐饮废弃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处理台账,每月向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报告上月接纳的餐饮废弃物的种类、来源、数量、处置等情况;
(七)安装除臭装置,在处置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无害化处置,维护处置场所周围的市容环境卫生;
(八)计量称重系统必须实行计算机管理,其计量软件系统按相关规定,由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统一编制,统一维护,不得自行随意更改;
(九)计量磅秤每年必须接受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强制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继续使用;
(十)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闲置、拆除或关闭餐饮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
第四章 监督与执法
第二十八条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众对餐饮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管理及违法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受理投诉或者举报后,管理和执法部门应当及时到现场调查处理,并在15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或者举报人。
第二十九条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各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收运单位和处置单位的监督检查,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档案。
第三十条对采取措施降低餐饮废弃物产生量的单位实行奖励制度。凡连续3年低于同行业平均产生量的单位,公布其名单,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本市对违反餐饮废弃物收运、处置规定的行为,实行累计记分制度。对累计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餐饮废弃物专业收运、处置单位,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可以解除与其签订的招标收运、处置协议;被解除协议的单位3年内不得参加本市餐饮废弃物收运、处置的招标。具体的记分办法,由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机构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餐饮废弃物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依照《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五章和《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第五章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要加强执法督察工作,督促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对餐饮废弃物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在必要时组织联合执法,会同环保、工商、公安、交通、卫生、质监等部门共同查处违法案件。
组织联合执法活动,应当事先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一致,并制定具体周密的实施方案和安排计划。
第三十四条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深圳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送审稿)》
起草说明
为了加强对建筑废弃物的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送审稿)》),拟在出台后取代《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现将《办法(送审稿)》起草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给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加快建筑废弃物科学处臵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配套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建筑废弃物部门职能调整和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一是光明新区“12.20”事故损失惨重、暴露出建筑废弃物管理方面的许多短板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对建筑废弃物管理的部门职责分工进行了重新调整。在新形势下,我市急需全面修订现行法规,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筑工地、泥头车、受纳场和综合利用厂等环节的闭
环管理。
二是《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原由市城管局牵头,以市容环境和泥头车安全管理为核心,现需结合主管部门特点,充实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手段。而《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原由市住建局牵头起草,主要内容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急需将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等处臵全过程管理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三是省住建厅正在牵头起草《广东省建筑废弃物处理条例》,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看,与已废止的《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差别较大,管理模式有较大变革,措施手段也有不少创新点,《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现有内容需相应调整并与其衔接。
鉴于当前我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形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需尽快通过立法层面解决职能划转后相关部门职能分工和执法依据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体系。
二、起草的主要依据
《办法(送审稿)》系在《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臵管理规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广东省建筑废弃物处理条例》(以下简称《省条例》)包括初稿、送审稿(9.28)和送审稿(10.18)等版本进行起草。
三、特别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由法律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国务院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除此以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如国务院部门规章、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章)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但我市建筑废弃物管理行政许可并不完全由《条例》设定,部分许可事项的执法依据来源于《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废止,导致包括:运输车辆准运、受纳场受纳和关闭、闲臵、拆除等许可事项缺乏法律依据,《办法(送审稿)》作为政府规章无权制定,而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但运输准入和退出、受纳场建设及运营管理系建筑废弃物监管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本次《办法(送审稿)》
起草对原行政监管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即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令第412号)、《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建设部令第135号)以及《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2017年版)>的通知》(粤机编办发﹝2017﹞78号),设臵了加强全链条管理的建筑废弃物处臵核准。
四、起草的主要内容
(一)名称调整
《办法(送审稿)》适用于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运输、中转、回填、受纳、综合利用等处臵活动,名称无需单独强调运输一项;且对建筑废弃物减排亦作了相应规定,而减排不属于处臵范畴,名称中删除“运输和处臵”更为合理,故将名称调整为《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
(二)调整机构职责
在《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调整建筑废弃物管理职能及机构编制的通知》(深编﹝2016﹞8号)关于职能划转的要求,参考《省条例》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各行政部门职责,分解责任,健全完善建筑废弃物监管工作机制。其中,在监管职责方面,进一步明确建设、交通、水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
内对违法处臵建筑废弃物行为的查处职能;而在受纳场规划建设和提供用地保障方面,在建筑废弃物专项资金规划审批和处臵费、减排及综合利用财政补贴监管方面,分别对规划、财政部门和各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建立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及责任人制度
明确将建筑废弃物分类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为实现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提供立法保障。同时,为了做好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办法(送审稿)》参考《省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由建设单位负责承担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工作的主体责任,同时对施工单位和受纳场所执行分类提出要求,并规定相应法律责任条款,确保建筑废弃物分类排放工作落到实处。
(四)将建筑废弃物减排设计及处理方案备案调整为排放处臵核准
《条例》及《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对建筑废弃物主要排放主体之一“建设单位”的监管制度存在瑕疵,表现为:针对既有建(构)筑物及市政道路拆除和改建工程的监管,采用“市规划国土和住建部门审批+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备案”模式,且该审批并不涉及排放监管内容;而针对新建工程项目的监管,仅采用“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备案”模式,未能充分发挥住建部门对建筑废弃物源头监管 的重要作用。本次《办法(送审稿)》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的命令》(国务院令﹝2004﹞第412号)和《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引发<广东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2017年版)>的通知》(粤机编办发﹝2017﹞78号)关于城市建筑垃圾处臵核准的规定,结合深编﹝2016﹞8号文件规定,将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备案调整为处臵核准,加强源头监管。同时,将建筑废弃物运往异地的情形纳入核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五)提出海域排放监管
我市海陆运输系统均较为发达,并大范围辐射周边城市,而现行规定仅规范了建筑废弃物陆路运输,对海域运输及排放的规范尚属空白,导致该环节监管缺失。本《办法(送审稿)》起草参考《省条例》增加相关规定,弥补立法空白。
(六)保留原“两牌两证”运输管理制度,配套建立车辆标识管理制度
《办法(送审稿)》保留原“两牌两证”运输管理制度,由交通部门负责相关备案、换证工作,并进一步对运输单位硬件配套、管理制度等作出要求。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运输准入管理,参考《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增加车辆标识规定。
(七)删除原纸质联单管理操作,放开联单管理形式并着
重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联单管理机制原旨在加强建筑废弃物全程监管,《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关于联单管理的规定较为分散,在“总则、排放、运输、受纳”各章均有规定。但实践中,原纸质联单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易被涂改、替换、遗失,及备案制度不全等)易导致管理混乱,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而当前实行信息化管理乃大势所趋,更能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及有效性,以提高监管效能。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保留联单管理机制,删除原纸质联单操作规定,放开操作形式,为未来灵活使用电子、纸质联单管理提供制度空间,并着重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建筑废弃物全程监管。
(八)提出水上运输监管
《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仅涉及船舶污染、路源污染等监管,并不涉及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监管。事实上,我市水上运输建筑废弃物活动相对活跃,但立法并未对水上运输监管进行规定。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参考广州市和上海市的做法,建立经营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港口设施的备案监管模式,完善相关立法。
(九)提出建筑废弃物受纳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按建设工程基本程序实施
《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于2016年1月1日经《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宣告废止,无法继续以核发《受纳证》方式执行受纳场建设监管。实际上,该监管方式仅为事前监管,缺乏对受纳场实施规划、建设及运营的后续跟踪管理,且未建立配套安全生产及日常监管制度。而“12.20”相关事故调查报告指出,受纳场主要功能是受纳建设工程产生的余泥渣土,属于市政基础设施中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应当依法办理施工图设计和用地、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等审批许可。
《办法(送审稿)》参考《省条例》有关规定,将受纳场规划、建设纳入工程监管,明确提出新建受纳场应向规划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规划和工程规划审批手续,按照建设工程基本程序实施并应符合相关建设运营技术规范,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风险跟踪、监测、预警、处臵工作机制。从城市发展宏观规划和具体项目全程监管两个层面,切实保障我市建筑废弃物处臵的有效监管。
(十)建立建筑废弃物临时中转场所、临时纳土工程和工地内(间)土石方回填备案机制
实践中,存在擅自利用基本农田、报废鱼塘等堆填建筑废弃物的行为,与合法的回填或纳土工程相互混淆,因缺乏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加大了行政监管难度,可能导致产生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为改变此种现状,《办法(送审稿)》建立临时中
转场所、临时纳土工程(场所)和工地内(间)土石方回填备案机制,并明确具体监管部门,以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理监管和服务水平。
(十一)提出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营监管及环境监测 当前,我市关于受纳场排放、处臵建筑废弃物监管,以及因受纳场运行、闲臵、关闭、拆除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评估的立法欠缺,导致该环节监管缺失并引发重大安全隐患。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参考《省条例》,提出建筑废弃物关闭、闲臵或拆除审批制度,要求从项目运营到封场移交前进行工程安全质量连续监测。同时,强化环保部门在建筑废弃物处臵工作中的监管职能。
(十二)提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规范管理
当前,国家到地方关于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立法欠缺,包括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准入及退出、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及投放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综合利用环节直接反映了建筑废弃物科学处臵和资源化利用的能效,如未能对该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监管,或将最终导致整个监管过程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原则、综合利用企业备案及生
产规范等规定,并规定相应法律责任条款,以初步建立相关监管机制。
(十三)删除共六项制定配套制度(办法)的规定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多项配套制度或办法,截止至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时,或尚未出台,或已出台尚在执行,或已然失效。故本次《办法(送审稿)》删除相关表述,具体包括:电子联单管理办法、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及车辆管理档案备案办法、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性能统一检测制度、运输车辆驾驶员备案(换证)办法、运输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制度以及受纳场管理规范。
(十四)删除关于建筑废弃物处臵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执法内容的规定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臵管理办法》规定执法事项涵盖了建筑废弃物处臵过程中发生(发现)的其他违法行为,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伪造或变造机动车号牌及其他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规定行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或受纳场所未按市容环境卫生保护规定采取扬尘污染防治等保洁措施,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等。考虑到其他相关违法行为已有专门法律法规规范,从集中梳理建筑废弃物执法工作的角度出发,本次《办法(送审稿)》相应删除了其他执法内容。
五、征求意见和采纳情况
《办法(送审稿)》于2016年11月28日征求了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规土委、发改委、财政委、人居委、市场和质量监管委、经信委、安监局、水务局、城管局、公安交警局、建筑工务署、自卸车协会等22家单位征求意见,各方均认可《办法(送审稿)》主要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17年3月29日至4月15日,通过门户网站进行了公众意见征求;于2017年5月3日,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及风险评估。对于以上收集的意见,市住房和建设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吸纳。未采纳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原零星建筑废弃物(即家庭装修废弃物)处臵的监管及执法部门问题上:
市城管部门、南山区住房和建设局提出由住房建设部门作为零星建筑废弃物处臵的监管及执法部门。根据《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第八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家庭装修废弃物已纳入“城乡生活垃圾-其他垃圾”,由市、县(区)级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即由我市城管部门负责。因此,本次《办法(送审稿)》起草明确处理范围不包含该类建筑废弃物,并对应删除原零星建筑废弃物处臵的条款。
第五篇: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深圳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260号 【发布日期】2013-11-29 【生效日期】201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60号)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五届九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许勤
2013年11月29日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妥善处置建筑废弃物,根据《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中转、回填、受纳、利用等处置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建筑废弃物,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装修房屋等工程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砖瓦、混凝土块和建筑余土以及其他废弃物。
法律、法规对建筑废弃物排放、利用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建设部门)负责建筑废弃物的减排与回收利用管理,向建设单位发放建筑废弃物管理联单并对其遵守联单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规范建设项目建筑废弃物运输业务的发包行为,监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并督促施工单位文明施工,依法追究建设、施工等相关单位违法处置建筑废弃物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部门)负责对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及其运输车辆的道路运输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指导、监督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废弃物处置活动。
第五条 公安交警部门负责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行驶禁行路段核发道路通行证,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在道路上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第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管部门)负责建筑废弃物受纳管理,对建筑废弃物受纳场所受纳建筑废弃物、运营及遵守联单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管,对建筑废弃物处置过程中污染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七条 规划国土部门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和综合利用设施规划并纳入城市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在政府储备建设用地内乱倒建筑废弃物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止并及时报告城管部门。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建筑废弃物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在水源保护区内乱倒建筑废弃物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水务部门负责对在供排水设施、河道、水库、沟渠等管理范围内乱倒建筑废弃物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指导、监督水务工程建筑废弃物处置活动。
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对在山地、林地、菜地、公园、绿地、海洋、海域等范围内乱倒建筑废弃物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第八条 建立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决策建筑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门、机构负责召集,成员单位包括本办法第三条至第七条规定的部门以及与统筹、协调、决策事项有关的其他部门、单位。
第九条 建筑废弃物处置应当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分类管理的原则。
鼓励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回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建筑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生利用的,应当循环利用;不能再利用、再生利用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处置。
产生建筑废弃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依法分类收集排放和处置建筑废弃物、及时消除建筑废弃物污染的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建筑废弃物混合排放和回填,不得在公共场所及其他非指定的场地倾倒、抛洒、堆放或者填埋建筑废弃物。
第十条 建筑废弃物管理联单由市建设部门统一格式制作。联单由建设、施工、运输单位和填埋、中转、回填、综合利用等受纳场所(以下统称受纳场所)分别签署,并交回城管、建设部门备案。
建设、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指派监管员签署联单,运输单位应当指派执行当次运输任务的驾驶员签署联单,受纳场所应当指派办理受纳手续的当事值班人员签署联单。各联单签署人是联单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根据管理实际和技术条件,建设部门可以会同城管等部门实行电子联单管理并按程序制定电子联单管理具体办法,电子联单应当附注排放单位、运输单位及车辆、受纳场所等必要的相关管理信息。第二章 排放管理
第十一条 市建设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建筑废弃物运输业务的发包管理,要求市、区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施工总承包企业违反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等处置管理规定的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 新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以及本市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后,编制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报建设部门备案。
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建筑废弃物排放处置计划,如实填报建筑废弃物的种类、数量、运输路线和时间、处置场地等事项;
(二)建设单位或者工程总承包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运输合同及运输车辆基本情况;
(三)合法建筑废弃物受纳场所同意受纳的证明材料或者在建工程需回填受纳土方的证明材料(含异地填埋、中转、回填、综合利用);
(四)水务部门出具的水土保持方案批准文件;
(五)其他依法应当提交的材料。
建设部门核发建筑废弃物排放备案凭证时,应当一并向建设单位核发联单格式文本,建设单位根据建筑废弃物排放的实际需要自行印制。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工程总承包单位确定的运输单位应当向市公安交警部门申请核定建筑废弃物运输路线,市公安交警部门根据道路交通流量、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以及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信息等情况,在受理申请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定。
建筑废弃物运输时间应当符合市公安交警部门会同市建设、城管、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的车辆通行时间。
确需变更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的,建设单位应当持新签订的运输合同、运输车辆基本信息资料到建设部门办理变更备案。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加强施工现场周边和出入口的环境卫生管理,采取有效保洁措施:
(一)工地出入口内侧应当进行硬化处理;
(二)设置冲水槽,配备高压冲洗设备并对驶离工地的车辆进行冲洗、查验,确因现场条件限制不能按标准设置冲水槽的,应当提供情况说明及解决方案;
(三)设置排水设施和沉淀设施,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泥浆、污水、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方能排入市政排水管道;
(四)工地泥浆应当经过沉淀、晾干或者采取固化措施后方可运送至指定受纳场所。
施工单位进行管线铺设、道路开挖、管道清污、绿化等工程的,必须设置围栏,隔离作业,采取有效保洁措施,并及时运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施工完毕48小时以内应当清理遗留的建筑废弃物并运至受纳场所。
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设置专职从事建筑废弃物装载、保洁的监管员,并在工地出入口配置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出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视频影像资料保存1个月。
未经监管员签署建筑废弃物管理联单的,建筑废弃物不得运出工地。监管员签署联单并经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驾驶员核对签字后,监管员留存施工单位一联,将剩余联单交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驾驶员。
施工单位应当将监管员记载的联单情况纳入施工日志。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当对监管员履行建筑废弃物装载、保洁的监管行为负责。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不得允许有超载、未密闭化、车体不洁、车轮带泥、车厢外挂泥等情况的车辆出场,不得将建筑废弃物交给个人、未取得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资质的运输单位或者未取得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车辆检测合格证明的车辆运输。
施工单位违反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的情况,纳入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并对单位和项目经理分别记录;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违反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的行为未尽监理职责的,其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并对单位和项目总监分别记录。
施工单位违反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的行为在3次及以上,或者因违反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的行为受到黄色警示2次及以上、红色警示1次及以上的,建设部门可以派员或者委托安监机构驻场监管。第十七条 房屋内部装饰装修、修缮维护等依法不需要办理施工许可、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备案的建设活动产生的零星建筑废弃物,由业主或者物业服务单位实施袋装,在物业服务单位指定的地点统一堆放且不得超过48小时,运输至合法的受纳场所进行处置。
运输前款规定零星建筑废弃物的车辆,应当具有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证件和《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的准运证。第三章 运输管理
第十八条 个人不得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经营业务。
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应当依法取得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资质,按照《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建立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档案,并到交通部门办理运输单位及车辆的管理档案备案,取得备案凭证。
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及车辆管理档案备案的具体办法由市交通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在本市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的车辆应当安装符合国家和广东省规定标准的卫星定位行驶记录仪并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测,取得具备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车辆检测合格证明。
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安全性能、综合性能、环保排放、密闭性能等集中统一检测程序制度,由市交通部门会同公安交警、城管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本办法施行起12个月内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运输单位在运输建筑废弃物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道路行驶的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必须保持整洁,禁止车轮带泥、车厢外挂泥;
(二)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运输,不得沿途泄漏、遗洒,泥浆应当使用专用罐装器具装载运输;
(三)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不得超高超载超速;
(四)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并经依法确定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五)建筑废弃物应当运输至经批准的受纳场所,进入受纳场所后应当服从场内人员的指挥进行倾倒;
(六)随车携带车辆管理档案备案凭证、检测合格证明、联单及相关运输证照。
第二十一条 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驾驶员应当根据《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市交通部门核发的从业资格证书。持有非本市交通部门核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在本市驾驶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人员,应当到市交通部门备案,换领本市核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具体办法由市交通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驾驶员应当核对施工单位监管员签署、移交的联单,确认无误后签字;在建筑废弃物运至受纳场所并办理受纳手续后,应当交由受纳场所当事值班人员签字,并留存运输单位一联后,将剩余联单移交受纳场所当事值班人员。
第二十三条 对经备案的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处理方案中确定的运输单位,纳入不良行为记录制度管理范畴。
运输单位及其运输车辆、驾驶员的不良行为记录,应当在建设、交通、公安交警、城管部门等政府网站、本市主要媒体进行公开警示。不良行为情节严重的,由交通、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依法采取责令整改、处以行政处罚等措施。
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制度,由市交通部门会同市建设、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 受纳管理
第二十四条 设立受纳场所的,应当向城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工地内部或者工地之间进行土石方平衡回填的,无需办理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由建设部门按照本市有关规定进行监管。
第二十五条 城管部门负责办理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市城管部门应当根据管理实际,明确市、区城管部门办理受纳许可的职责分工,经规定程序审查后向社会公布。
符合以下条件的,城管部门应当核发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
(一)取得规划国土、建设、环境保护、水务等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提供受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受纳场运营管理方案、封场绿化计划、水土保持方案等资料;
(三)受纳现场作业摊铺、碾压、除尘、照明、计量等设备和排水、消防等设施符合本市规定的建筑废弃物受纳场管理规范要求;
(四)受纳场出入口按照建筑工地出入口管理要求设置视频监控系统、采取保洁措施,并经城管部门验收合格。
市城管部门应当在其网站公布经许可的本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相关必要信息。
第二十六条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应当加强作业现场周边和出入口环境卫生管理,根据有关规定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在出入口设置相应的冲洗设施、排水设施和沉淀设施,对出场车辆采取除泥、冲洗等保洁措施,防止车辆带泥污染道路。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的管理规范由市城管部门会同建设等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制定。
第二十七条 受纳场所当事值班人员在办理建筑废弃物受纳手续时,应当与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驾驶员核对联单内容,确认无误后签字,并接收剩余联单。
填埋、中转、综合利用等受纳场所应当将联单留存一联,剩余联单在次月5日前经统计制表后送城管部门。
回填受纳场所应当将联单留存一联,剩余联单在次月5日前经统计制表后送建设部门。
异地填埋、中转、回填、综合利用的,受纳场所留存一联,剩余联单由运输单位在次月5日前经统计制表后送建设部门。
第二十八条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未经批准不得受纳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非建筑废弃物。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应当在封场停止受纳30日前报原发证机关。受纳场停止受纳后,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封场计划实施封场。
第二十九条 建筑废弃物处置实行统一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物价部门会同财政、建设、城管等部门制定,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执行。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建设部门应当会同交通、公安交警、城管、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及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以下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即时共享:
(一)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基本情况及建筑废弃物减排、处理方案;
(二)运输单位资质及运输车辆情况;
(三)受纳场所地点、最大容量和实际容量等情况;
(四)建筑废弃物回填信息;
(五)施工单位与建筑废弃物处置相关的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
(六)运输单位建筑废弃物运输不良行为记录;
(七)建筑废弃物运输时间和运输线路;
(八)在线填报的联单统计报表信息;
(九)建筑废弃物受纳场、综合利用场所相关信息;
(十)其他必要的监管信息。第三十一条 建设、交通、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建筑废弃物处置的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的统计、运输合同履行等情况;
(二)联单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建筑废弃物处置设施的运营、使用情况;
(四)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情况;
(五)施工工地文明施工情况,包括保洁措施、建筑废弃物装载等情况。
监督检查的方式包括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现场核定等。
第三十二条 交通、城管、水务等部门可以委托公安交警部门对在道路上的建筑废弃物违法处置行为实施行政执法。
前款所称“行政执法”包括行政检查、立案、调查取证、行政处罚、有关物品的处理等。
第三十三条 公众可以通过市政府统一设立的举报热线对建筑废弃物处置违法活动进行举报和投诉。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到现场调查、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第三十四条 违反规定处置建筑废弃物造成倾倒、污染,除依法责令限期清理、处以行政处罚外,对当事人逾期仍未清理的,由依法查处该违法行为的部门组织清理,依法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清理费用,由组织清理的部门依法追偿;但相关法律、法规对拒不清理行为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的,相应部门可以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对无法查明违法倾倒、污染行为人的无主建筑废弃物,由被违法倾倒、污染场所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清理,依法应当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的清理费用,组织清理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可以在明确违法行为人后依法追偿。
相关部门作为被违法倾倒、污染场所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组织清理无主建筑废弃物前,应当制定处理方案,向市、区财政申请费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出租、出借、倒卖、转让、涂改、伪造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处以2万元罚款。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将建筑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合进行排放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3000元罚款;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废弃物进行排放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3万元罚款。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将建筑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合进行排放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1000元罚款;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废弃物进行排放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2万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在非指定的场地倾倒、抛洒、堆放或者填埋建筑废弃物的,由本办法第三条至第七条规定的具有查处职责的相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清理,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第一次违法的,按每立方米5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属第二次及以上违法的,按每立方米75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备案排放建筑废弃物的,由建设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3万元罚款。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变更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未办理变更备案的,由建设部门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罚款。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规定采取保洁措施的,由建设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00元罚款。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将建筑废弃物交给个人、未取得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资质的运输单位或者未取得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车辆检测合格证明的车辆运输的,由建设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以10万元罚款。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准许有超载、未密闭化运输、车体不洁、车轮带泥、车厢外挂泥等情况的车辆出场的,由建设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对施工单位按每次每车处以5000元罚款。
第四十条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施工过程中造成市容环境污染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清理,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第一次违法的,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二)属第二次及以上违法的,每增加一次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前次处罚标准2倍的罚款。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在施工完毕48小时以内清理遗留的建筑废弃物并运至合法受纳场所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清理,给予警告;逾期仍未清理的,处以5000元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未取得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资质或者管理档案备案凭证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业务的,或者个人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经营业务的,由交通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0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以10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有下列违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二)项规定,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未密闭化运输,泥浆未使用专用罐装器具装载运输,车身不整洁,车轮带泥、车厢外挂泥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按每次每车处以5000元罚款;在运输过程中沿途泄漏、遗洒建筑废弃物污染道路的,由城管部门、交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其限期清理,并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0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三)、(四)项规定,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有超高、超载、超速,冲禁令,不按规定时间和线路行驶,无通行证和未悬挂机动车号牌、使用伪造或者变造机动车号牌、故意遮挡或者污损号牌、拼装、改装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处以行政处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六)项规定,未随车携带车辆管理档案备案凭证、检测合格证明的,由公安交警部门按每次每车处以3000元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五)项规定,未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经批准的受纳场所的,或者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入场后不服从场地管理人员指挥进行卸载的,由城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按每次每车处以5000元罚款;
(四)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无《道路运输证》,驾驶员未取得市交通部门核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的,由交通部门按相关法规进行处罚;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未取得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车辆检测合格证明的,由公安交警部门按每次每车处以2万元罚款,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扣留运输车辆;
(五)强迫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驾驶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对运输单位或者相关责任人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六)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超载或者有其他交通违法行为,造成市政道路、公路、路面井盖等公共设施损毁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运输单位或者相关责任人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七)运输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达到规定程度,或者发生较大级别以上(含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由交通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依法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擅自受纳建筑废弃物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其补办手续或者限期清理,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第一次违法的,按违法受纳建筑废弃物每立方米处以50元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二)属第二次及以上违法的,每增加一次按违法受纳每立方米处以前次处罚标准2倍的罚款。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受纳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范围以外的其他垃圾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第一次违法的,按受纳其他垃圾每立方米处以50元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二)属第二次及以上违法的,每增加一次按受纳其他垃圾每立方米处以前次处罚标准2倍的罚款。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在1年内具有前款规定违法行为5次以上的,城管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建筑废弃物受纳许可证。
本条规定清理费用的承担,参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办理。
第四十四条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保洁措施不落实,污染周边环境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清理,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第一次违法的,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二)属第二次及以上违法的,每增加一次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前次处罚标准2倍的罚款。
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超过受纳场的计划受纳容量继续受纳,或者未按计划实施封场的,由城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万元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业主或者物业服务单位委托无道路货物运输营运证件或者无准运证的车辆运输零星建筑废弃物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3000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业主或者物业服务单位统一堆放零星建筑废弃物超过48小时的,由城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将零星建筑废弃物运送至合法受纳场所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车主按每次每车处以3000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领取准运证运输零星建筑废弃物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车主按每次每车处以3000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建筑废弃物联单管理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城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
(一)伪造、擅自涂改、变造联单的,处以1万元罚款;
(二)拒不执行联单制度的,处以3万元罚款;
(三)违反联单管理其他具体规定的,按每次每车处以500元罚款。
建设、施工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建设部门实施处罚;受纳场所(回填除外)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城管部门实施处罚;建设、城管部门发现运输单位有违反联单管理行为的,应当通知交通部门纳入运输单位不良行为记录。
按照本条规定对单位处以罚款的,对联单管理直接责任人处以5000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建设、交通、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流(液)体、沙石、粉状煤灰、矿渣或者其他原材料、废弃物在运输过程泄漏或者乱倒卸,造成道路污染的,按照本办法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的规定由交通、城管部门分别依法处理。
货物堆场、停车场、混凝土搅拌场、矿场、采石场、沙场、取土场等场地未采取保洁措施,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的,按照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由城管部门依法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尚未清理的无主建筑废弃物,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组织清理。
第四十九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违法行为处罚计算罚款时,违法排放、造成污染、受纳的建筑废弃物以及违法受纳的其他垃圾不足1平(立)方米的,按1平(立)方米计算。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1998年4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70号发布,根据2004年8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