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宝镇新华村新农村建设典型发言稿
撤并自然屯 建设中心村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甘南县巨宝镇新华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我们新华村位于甘南县巨宝镇东部,幅员面积35.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2.300亩,共有7个自然屯,448户,2.489口人,年人均收入8900元,农民入住楼房率达到65%。近年来,我村按照中央和省、市、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本村发展实际,借鉴依安县丰林村建农民公寓楼的成功经验,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突破口,坚持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率先在全县建起了农民公寓楼,开启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村被评为省级五星级村,2012年,被评为市级十强村和县级先进党组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引领新农村建设
我们依托新华二屯坐落在巨宝镇直内的地理优势,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聘请齐齐哈尔设计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新华村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遵循“农民自愿、适当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把撤并7个自然屯,在新华村二屯建立1个中心村为切入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规划发展步伐,在2010年至2012年之间在中心村
建设农民住宅楼8栋,实现全村448户农民集中入住中心村公寓楼的夙愿。通过积极努力建设,我们现已建成农民公寓楼6栋,总投资5.040万元,占地面积3.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入住农民290户。同时完成了中心村农民公寓楼区内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建设,为入住农户营造了路白宽敞、灯火通明、绿荫成行、干净整洁的温馨舒适居住环境。
二、克服建设难题,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关键看资金是否充足。我们新华村在建设发展中,就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大难题,由于建农民公寓楼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全县新路子,政策层面的资金支持不多,几乎为零。为了彻底解决建设农民公寓楼和农民入住资金难题,我们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创新发展思路,采取“三力合一”(即争取上级项目扶持,村委会集体资源赞助发展,入户自筹金融贷款帮扶)的方式解决,其中,村集体帮助协调解决入住楼房资金的70%,入住农户以土地承包证抵押给银行贷下入住楼房首付款30%。在发展征途中,我们追求人文理念建设,使关注者深受感召,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从政策、资金、物资等多方面给予帮扶,使我村建起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个,种植合作社5个,养殖合作社4个,引来超亿元鹤祥春中草药大项目落户
发展,从而加快了生产发展步伐,增加了税收,现代农业初见成效。让我们争取到省办奖扶资金250万元,省文明办资金34万元,村集体机动地补贴资金20万多元,从而加快了农民公寓楼建设步伐。
三、发展社会事业,引领农民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 我村始终把繁荣农村各项事业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引领农民加入到中心村建设中来,从各项事业上彰显农民是建设的主体,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我们改善了教学环境,优化师资队伍,学前、小学入学升学率达100%;投资30万元建起了标准文化活动室,农闲和茶余饭后开展农民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倡导文明新风,陶冶情操,村民自身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保持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投资5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新华社区卫生所,并有一名正式国家医疗干部在此任职,使农民农合参合率98%以上,解决了农民就医贵看病难问题;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农保参保率90%以上,同时为全村五保户申请到了省民政厅“村级五保之家园”集中供养项目,保障了本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因此,让全村农民都享受到了市民的发展建设资格和生活待遇,从而推动了新农村前进步伐。
四、创新管理理念,循序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过程中,我们着眼于科学发展,本着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有序推进实施。在管理上,我村按照“三资”管理规定,经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严控新华村建房审批手续,从2010年1月1日起不再为新华村农民批建平房。同时,村民委员会和入住居民楼的村民签定入住合同,五年内不得私自买卖,在此期间楼照均由村委会统一保管,对于节省下来的土地和房屋,用于发展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及项目建设用地。目前,我村290户入住农民土地进行整理后,可节约土地900亩,增加收入预计60万元左右。我们争取在2012年末,将7个自然屯撤并,带领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对于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其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村民步入城市化轨道。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我们新华村取得了一定成绩。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继续深入抓好撤屯建中心村工作,努力把新华村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企业集中、人口聚集、商业繁华的城市化中心村,为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做好示范。
第二篇:巨宝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下一步打算1
巨宝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用地情况的请示与说明
甘南县国土资源局:
巨宝镇党委政府针对巨宝镇百镇建设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2012年巨宝镇百镇建设的八项内容,为使巨宝镇百镇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特向国土局资源局提出申请,望给予大力支持。
现就该八项内容做如下说明:
一、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民公寓楼建设,完善巨宝镇综合市场的格局。
1、新华村2012年在小区2号、四号楼西侧,占地面积为17500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楼2栋,可入住农民100户;小区预计11月末竣工,建成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并逐步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2、工农村在镇直信用社位置建设农民公寓楼6栋,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00平方米,可入住农民250 户,2012年一期工程建设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入住农户120户,小区预计11月末竣工,建成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并逐步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3、在巨兴街西侧、屈海军建的住宅楼西侧建住宅楼三栋,占地约5000平方米,预计11月末前竣工。
4、在原丁胜及屈海军住宅楼南侧和原市场的南侧建农民住宅楼、商服楼六栋,占地约16000平方米,并在其中形成并建成一个占地约
5000平方米的巨宝镇综合市场。
5、在原政府院内建综合楼二栋,东侧临街,北侧住宅,占地约
5000平方米,2012年11月末前竣工。
6、在巨宝镇卫生院东侧建信用社占地约1000平方米,2012年
10月末竣工。
二、齐查公路路面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建设,砌筑路边沟。
1、硬化。2012年争取交通局整修硬化齐查公路镇直客运站北至
派出所段,687延长米,路宽15米。
2、绿化。拔掉两侧原有柳树栽
杜松树,整修树台1300延长米,并在路两侧砌筑路边沟1300延长米。
3、美化。在两侧修筑花池栽花美化。
4、亮化。在路东安装路灯20
基,方便车辆通过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三、完成镇排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巨宝镇小城镇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十
二五”期间建设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设施。项目计划投资14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排水管道26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5公里、雨水管道
11公里,雨水提升泵站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建设期限,2011年
至2015年,项目现已申报完毕。
四、完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采取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在建设排水时,对集中供热管线、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地下基础设
施一并进行完善,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完成镇直街内的供水工程。
经县水务局协调,已申报到省里,预计项目总投资67.9万元,让镇直755户居民吃上达标的自来水,实现镇直自来水普及率100%。
项目原计划在2011年10月开工,因冬季施工有困难,施工时间改在今年5月,预计今年10月完工。
六、强化旅游产业发展
1、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在东江引资兴建小黑山旅游度假庄园。
项目区总占地面积4600亩,其中:造林面积1500亩,养鱼池
450亩,养鸡场150亩,狩猎场1800亩,餐饮游乐场500亩,其他
200亩。项目区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其中:养鸡场300平方米,餐
饮游乐场2000平方米,凉亭、瞭望塔200平方米,其他100平方米。
项目区从2011年开始动工,预计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2、借助风力发电项目,发展旅游资源,提升滨水小镇旅游品位。
七、金星村农民文化休闲广场建设
撤撤并自然屯,人口向镇直集中,为解决3万人口休闲之用,2012
年准备在镇直浸油厂公寓楼西侧建设3 万平方米文化休闲广场一处,具体布局为南边为大门,西侧为电子大屏幕,东侧为舞台,中间为喷
泉,内设排球场、篮球场和健身器材等健身设施。目前正在办理用地
手续等开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预计5月末开工建设,10月末竣
工交付使用。
八、金星村综合办公楼建设
2012年准备在农民广场北侧建设村办公楼、各类专业合作社办
公室、村文化站为一体的占地约2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一栋。
巨宝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0日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发言稿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探求工作方法,不断摸索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典型发言稿。基层要做好建设新农村这篇大文章,尤其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突破。
一、抓“兴工富乡”,实现以工带农
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要求每名班子成员、站办所长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维护企业利益。积极提供企业急需的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工作。
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会,专题研究企业发展工作。巩固了铸造、皮革、电器、陶瓷等行业协会。
三是创造条件,加快企业发展进程。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20多家企业。压缩办公场地,将机关二院整体转让给深思电工,帮助其扩大生产。组织村干部及规模企业老板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打造文化艺术节,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
四是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出重拳,下猛药,狠刹邪气,严惩村痞村霸,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时大力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兴办工业企业。始终做到把“老外”当作老乡看待,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300万,项目建设资金4700多万。
二、抓基地建设,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依靠科技抓调整,发言稿《新农村建设典型发言稿》。大力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结构,全乡共建沼气池2000多个。
二是力求规模抓调整。实施了“四个十工程”,即扶持50亩以上种田大户10户,饲养千头以上生猪10户,纳税过5万元餐饮户10户,特种养殖户10户。
三是围绕增收抓调整。实施“吨粮田变万元亩”工程,在全乡范围内普及了优质稻;加大了生猪品改力度,良种猪养殖达70;大力推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全年种植春秋玉米5000亩,蔬菜5000亩,黄花菜1000亩,花卉苗木5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黄花菜生产、冬季蔬菜生产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基地促开发,以基地联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三、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把握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投资的机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2005年硬化村级道路25千米;水利建设上,争取上级农综开发等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400万元,建设工程项目320处,改造病险水库1座,维修机埠5处,修高标准砼路15千米;电力建设上,绝大部分的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了110KV变电站,架设了双回路输电线路,与城区实现资源共享;通讯、有线电视、教卫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四、抓劳务经济,畅通增收渠道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握三个重点,把人力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外出务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以中介为重点,强力推进就业输出;以维权为重点,建立健全维权体系;以宣传为重点,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2005年全乡共输出劳动力15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0万元,仅此一项就创人均纯收近2000元。
五、抓组织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五联创”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成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篇:xx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干群联心共建和谐美丽新镇
——XX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紧邻XX市政府驻地的XX镇,辖3个村19个村民小组,近年来,XX镇立足地处新市区城郊这一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抢抓危旧房改造政策机遇,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进程、彰显经济发展形态的关键举措,按照“整体规划,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整镇推进”的工作思路,严格执行村庄布局合理化、工程建设规范化、人居环境美观化的“三化”标准,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不断稳步推进全镇城乡一体发展进程。止目前,XX镇共规划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3个,改造规划区外农村危旧房屋3103套,真正实现了“整镇推进”的目标,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实现危旧房改造整镇推进的乡镇。
一、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着力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居风格
2011年,经过积极争取,XX镇共规划危旧房改造点9个,涉及三个行政村20个自然组的1326户农户,其中:XX村建设改造点3处,涉及农户411户;XX村建设改造点3处,涉及农户455户;XX村建设改造点4处,涉及农户460户。XX镇根据全镇农村危旧房建设现状和分布特点,综合考虑新市区城市规划及全镇村庄规划、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改造规划,使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规范了新房不成排、巷道不成线、农宅零乱无章的住房现状。在改造时间安排上,抢抓省市关于农村危旧房屋补助政策的难得历史机遇,作出在2009年至2011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镇新市区城市规划区以外危旧房屋改造的部署。在改造风格上,紧扣推进城乡一体进程这个主线,提出城中村组整体
1开发建新区、城郊村组全面改造建新村、城郊村组统筹规划建新居的改造思路,使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与新市区城市建设遥相辉映、相得益彰。在改造方案上,提出加固与整治并举、改危与改观同步的原则,在解决房屋安全的同时,注重农房居住风貌改善,既改危、又改观。在改造顺序上,提出“两个优先”原则,即:优先把偏远村组、分散村组纳入改造重点,优先把住在最危险房屋当中、最贫困的群体纳入改造重点。在规划设计上,提出 “五结合、五统一”的要求,即:危旧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富民相结合、与沼气建设相结合、与卫生改厕相结合、与“三区分离”结合;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采购主要建材、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组织验收。
二、坚持政策助推、措施跟进,着力营造政府主导、全民共改的浓厚氛围
为了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XX镇党委、政府从解决资金如何筹、工作如何干等问题着手,提出了“三筹资、四规范、五鼓励”的“三四五”推进措施。“三筹资”既:争取上级支持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近三年,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有力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改造住房的积极性。“四规范”即:规范建房标准,在认真研究地方建筑特点和周围环境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建设图集,免费为农户提供12种户型的建筑设计施工图,确保改造的房屋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规范技术管理,由镇业务站所统一设计、统一把关、统一验收,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资金管理,实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专户管理,补助资金发放遵循“个人申请、村委调查、张榜公示、镇上审批”程序,并与建设进度
挂钩,严格按照“三通一平、放线施工、主体完工、竣工验收”四个层次分期发放;规范审核工作,在农村危改户及补助标准的确定上,把好个人申请关、群众评议关、审查公示关和核准上报关。“五鼓励”即:鼓励原拆原建、鼓励使用空闲地建房、鼓励异地建房、鼓励产业互动建房、鼓励整体商业开发建房,不仅充分反映尊重了群众意愿,而且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三、坚持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着力营建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
XX镇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改造农村危旧房屋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刷刷墙、画画梁”,用“改观”代替“改危”,而是要“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三管齐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XX镇不是一蹴而就、一哄而上,而是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较好、城郊区位优势明显村组及人均收入较高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按照“建设中心组、合并弱小组、治理空心组、培育特色组、搬迁不宜居住组”的要求,在城中村组,采取以土地换房产、以土地换店面、以土地换保障等方式,按社区模式规划建设了万豪润园、昌盛住宅等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吸引近721户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的转变。在城郊村组,突出农家特色、生态理念,建成XX四组等3个仿古节能型、XX四组等3个庭院经济型、XX五组等2个商住一体型等一批特色农民新村,基础配套基本达到城市建设标准,在城乡之间初步形成物流、人流、信息流高频交流的“十分钟区域经济圈”。在偏远村组,从解决群众分散居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入手,整体规划新建了XX七组和XX三组、四组等3个酒泉市级小康住
宅示范点,带动偏远村组564户农户整体达到“住整洁房、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生活标准。目前,全镇三个村基本实现“一个活动阵地、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卫生所、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图书室、一个小超市”的农村公共服务“六个一”目标,每个行政村都建成公交客运停靠点,自来水入户率达100%,97%的村民小组实现道路硬化、门前绿化、庭院美化的目标,近八成农户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四、坚持建管并重、疏堵并举,着力构建秩序井然、人文和谐的良好格局
在一手抓危旧房改造的同时,XX镇努力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改危与服务并举,着力破除管理缺位带来的瓶颈制约。为了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农村危旧房屋的工作格局,建立了镇党政主要领导联村、分管领导联组、包村干部联户的“三联”工作责任制,把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与管理纳入各村和领导干部个人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与工资、奖金、评优相挂钩,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印发一次工作指导、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每月进行一次进度公示,首先引起镇村两级干部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根治“少批多建、批东建西、未批先建”的无序行为,XX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规定,认真落实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农宅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特别是明确要求新房竣工后30日内不拆除旧房的,不仅注销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而且收回宅基地使用权。为了制止农户违章建设、不遵守相关规定的不良现象,XX镇建立了农村住房建设监管机制,成立了XX镇执法大队,具体负责村容村貌整治、违章建设治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监督检查。为了畅通为民办事渠道,XX镇推行了农村危旧房改造“一站式办理制度”、“无假日无偿服务制度”,力所能及地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形成农户自主管理村庄的工作机制,XX镇引入城市市民教育管理做法,探索制定了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镇容村貌管理办法,组织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主动投入村容村貌整治、自觉争做文明市民,使广大农户的思想观念由“要我建”、“要我整治”、“要我争当文明道德标兵”转变为“我要建”、“我要整治”、“我要争当文明道德标兵”,全镇新农村建设形成秩序井然、人文和谐的良好格局。
第五篇:太极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突出主题加快发展
努力建设旅游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太极镇位于永靖县中部川水区,距离省城兰州65公里。辖8个村,总人口19651人。镇辖区内黄河自东向西流径48公里,形成著名的“S”形八卦图案和“黄河向西流、红山白土头”的自然景观,水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湿地资源10000亩。有世界遗迹恐龙足印化石群,美丽的太极湖、太极岛、太极鸟岛等景观,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正蓬勃兴起。
2006年,上古、下古村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根据村情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的目标,研究确定了“多元投入抓保障、特色产业增收入、改善基础强后劲、关注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上古、下古村面貌焕然一新,笔直的村巷,干净整洁的庭院,丰富的文化生活,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和谐的村风民风,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截止目前,群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普及率96.3%,能源沼气户713户,占总户数的55.4%,“新农合”参合率99.7%,村巷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学生入学率、照明电入户率、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2008年预计上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5元,下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1元,一、立足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试点规划
上古、下古村均位于黄河北岸、县城近郊,区位优势非常显著。为了确保两村旅游特色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合
1理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委托甘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县上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上古、下古村新农村建设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细化项目,量化目标,对科学实施规划奠定了基础。并且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六大功能区”,即古城生态养殖区、千亩无公害蔬菜生态区、黄河湿地观光区、百年枣林乘凉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王氏铸造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上古、下古村结合实际,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蔬菜种植、红枣林果、劳务输转、铸造业等为铺的支柱产业,对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按照县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上古、下古村发展旅游农家乐40余家,建成科技示范棚3座,生态餐厅1座,完成观光采摘棚196座,农趣体验棚60亩。发展蔬菜产业。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每米补贴30元)、项目促进、科技带动等措施,新建和改造二代高效温棚1720座,建成占地22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和年储量600吨的冷藏保鲜库1座,启动实施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红枣林果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在上古村田花沟建成2000亩红枣经济林一处。发展劳务产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1500人(次),输转劳力1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0万元。发展铸造产业。建立铸造企业7家,年创利润400万元。发展养殖
业。发展规模养鸡户70户,养猪户35户,养牛户16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群众提供养殖、种植、旅游等科技信息,组建了永靖县嘉兴农家乐旅游协会、梅霞鸡业妇女协会、永靖县太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五福养殖专业合作社、古城王氏传统铸造专业协会等5家合作经济组织,正在积极筹建鸿峡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农业产业推进办公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三、加大基础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上古、下古村在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过程中,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农村道路、能源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完成了总长23.7公里主干道路和村巷的硬化,村巷硬化率达100%,衬砌渠道27.9公里,完成上古村田花沟提灌改造工程。完成能源建设“一池三改”项目713户,占总户数的55.4%。完成生态家园建设272户,旧房改造327户,灾民建房20户,临街房屋改造18户,修建财门27个。配合完成了古城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县城至环湖北路拓宽建设、天然气及自来水管道建设、兰州实盈婚妙摄影公司外景基地等项目的征地协调、矛盾纠纷处理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创建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浓厚氛围
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创建绿色村镇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目标。自2006年以来,完成了太极中路、环湖路上、下古段、春明路的行道树栽植和两村的整村绿化,安装路灯45盏,彩灯4盏,宣传灯箱40个,完成绿化带建设8100米。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00间、1200平方米,清理粪堆、土堆等杂物3100余方,新建上古村垃圾处理厂一处,放臵垃圾
箱40个,设立了巷道“卫生长”制度。目前,上古、下古村村容整洁了,巷道硬化了,庭院干净了,村风民风和谐,建设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五、倡导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
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所、计生室、移动用户服务点、沼气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以宣传科技致富、计划生育、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举行了向地震灾区捐款和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及各种社会捐助活动,对老党员、老干部、孤寡老人、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开展了篮球、象棋、拔河、文艺演出、社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农户参评率达98%。积极开展 “1+2”帮联、设岗定责、承诺办实事三项活动和“和谐家庭”、巾帼示范村等创建活动。评选出“和谐家庭”622户、“好公婆”65人、“好媳妇”60人、“文明户”537户、“致富带头人”45人。上古村被评为“全国孝敬老人模范村”、“全国巾帼建功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1人获得全国“葆春杯”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文明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