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筑安全通道 共建平安辖区广东海事全力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强省战略
共筑安全通道 共建平安辖区——广东海事全力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强省
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
□ 本报驻粤记者龙巍特约记者周明耀文/图
7月11日是我国第七个“航海日”。每年一次的航海日庆祝活动,传承郑和精神,光大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历史和海洋文化,提醒国人勿忘海洋强国梦。7月3日,以“发展水运,幸福珠江”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庆祝活动在广东中山市启动。广东省围绕“兴海护航,舟行天下”这一主题,拉开了航海日系列活动的帷幕。
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广东、山东、浙江三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同年12月,又将广东省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省级试点地区。以“双试点”为契机,自古因海而兴、海洋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近20%的广东迎来了海洋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繁忙的水上交通让广东海事水上交通监管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省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此,作为珠江片区航海日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广东海事局开展了一系列的航海日庆祝活动:邀请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民众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海事,亲身体验海上巡航,到海事第一线实地参观,增加社会对海事工作的了解、对海洋的认识,让他们零距离体验海事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广东所做出的努力。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海事、关注海洋,弘扬伟大的“郑和精神”,进一步增强蓝色国土观念和海洋意识,促进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海事强国建设,服务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兴海 —— 港口货物吞吐量5年同比增长89.58%
昔日危险“喇叭口”今日畅通“高速路”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那么,珠江口则是广东对外贸易的“窗口”。珠江口是广东的主要出海口,沿岸已形成了由十几个港口、近两千个码头泊位组成的港口群,年通航船舶超过150多万艘次。由于港口众多,航线交叉,航路复杂,东西和南北往来的船舶多在此转向,珠江口水域历来是我国通航密度和通航量最大的水域之一。
复杂的通航环境加上不断增加的通航密度,导致这一水域通航秩序混乱,船舶事故多发,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重点监管水域。“通航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到该水域船舶的正常航行,并间接影响到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障水上人命安全,创造和谐的通航环境,才能为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水上安全管理部门,海事有责任也有义务啃下这块‘硬骨头’,打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珠江口。”面对通航环境复杂、水上事故多发的管理实际,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坚定地表达出广东海事人的心声。
珠江口水域地理位置特殊,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涉及粤、港、澳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多年来,粤港澳在海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十分紧密,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建立了直接沟通渠道,加强了彼此的配合与协作。2001年,广东海事局在香港海事处、澳门港务局和深圳海事局的支持配合下,在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措施,集中力量对珠江口水域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广东海事局而言,治理珠江口通航环境可以概括为12个字:集中整治、长效管理、优质服务。
如何解决大小船舶纵横航行的问题?合理调整和划分锚地,做到通航、防台和水上作业“三有利”,科学划分航道,规范船舶交通流„„ 广东海事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在该水域实行船舶定线制的设想,并于2004年6月1日将其付诸实践。
据了解,珠江口船舶定线制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小船推荐航路,实行大船、小船分道通航;设立小船专门横越区,规范小船横越主航道行为;在交通流复杂的重点航段设置4个警戒区;设置助航标志。“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车一样,分线行驶,并且受到交通规则的约束。”广东海事局通航处处长介绍到。
通过船舶定线制来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珠江口通航环境,广东海事局这一举措得到了辖区内众多港航企业的认可,尤其是划定小船推荐航路被约85%的船舶采纳。一位航运企业的代表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珠江口水域的通航秩序混乱且事故频发,航速20节的船舶航行于此也只能开到9节。实施定线制后,从桂山岛至黄埔港的64公里航程,原来需要走8个小时,现在5个小时就能到,仅航行成本就节省了数万元。”据广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统计,广州港仅大船平均进出港时间就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目前的5小时。
据了解,除实施定线制外,广东海事局还建立起VTS(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飞机和船舶相互配合的立体监管模式,使用VTS、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事飞机、巡逻船艇等多种手段,对航行于珠江口水域的船舶加强监管,并与香港海事处等海事管理机构紧密协调,及时掌握珠江口水域的船舶交通情况,共同维护珠江口通航秩序。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目前,施工单位正在开展基槽挖泥、围护结构施工、人工岛填海等作业。参与施工的各类船舶将达到200艘次,其中包括近10艘高度在65米到125米的打桩船、砂桩船等特种船舶,水上交通安全压力重大。
7月4日,广东海事局联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深圳海事局、港澳两地海事机构等监管单位,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施工单位签署了《共建港珠澳大桥建设平安水域合作备忘录》,以共同构建大桥建设安全生产责任链,携手打造大桥建设平安水域。广东海事局将继续加大监管投入,多管齐下做好交通组织工作。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各项施工作业有序进行,水上交通秩序良好,没
有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广东海事人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广东海洋经济的繁荣——“十一五”期间,广东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十五”相比增长了89.58%,船舶流量增加14.49%。2010年,广东海洋产业产值达8291亿元,海洋经济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有力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
护航——万艘次运输船舶交通事故率5年下降50%
海事航企携手共赢给力安全促发展
“行船跑马三分险”,水上交通是高风险行业。一直以来,广东海事局坚持安全隐患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多措并举,立足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提升监管效能。“十一五”期间,在辖区船舶流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4.49%、89.58%和29.41%的情况下,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四项指标(事故宗数、沉船艘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51.3%、38.9%、47.2%和5.3%,万艘次运输船舶交通事故率下降50%。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广东海事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建议广东海事局各分支海事机构加强对发生事故、险情等重大事项的航运公司开展追溯性调查,查找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运行漏洞和薄弱环节,找出安全管理规律并予以借鉴。”“建议广东海事辖区航运公司进一步加强对指定人员和船长的适任资格认定,完善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发挥指定人员和船长的关键作用,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这些均是在广东海事局以“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为主题举办的“2010珠江口海事安全论坛”上,由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粤港澳三地海事部门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航运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所提出的有关安全管理的建议。记者了解到,广东海事通过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举办安全论坛等措施,搭建了海事、政府、港航单位、航运公司之间的交流服务平台,大家一起分享经验,交流信息和加强协作。
“对有诚信、重视安全的航运企业,我们要服务好、指导好。对低于标准的航运公司和船舶,我们要严格监管,把好准入门槛。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中,既要做到严格监管,又要体现优质服务,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航运市场环境。”广东海事局副局长黄军根向记者介绍,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及交通企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广东海事局还主动完善与地方政府、中央直属机构和部队的协调机制,形成水上安全监管合力,共促安全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为加强与水上交通企业的业务交流,广东海事局今年将分8批次,每次派4—6名不具水上资历的海事执法人员,到广东航运企业在国内南北航线上的营运船舶随船见习20—40天,以增强广东海事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改善队伍专业知识结构。3月15日至4月
5日,广州海事局海事执法员严晓华顺利完成了20天的随船见习,他向记者介绍到,此次随船见习主要收获是了解了南北航线的通航环境和特点,积累了水上资历,更加了解船员的需求和心态,对提升海事执法人员服务监管能力帮助很大。
据介绍,近年来,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和部海事局先后都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广东海事通过开展“安全发展”共建活动,搭建了海事部门与水运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平台。共建双方按照安全诚信、热情服务、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和科学务实的原则,通过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开展专题业务研讨、开展交叉监督检查、开展干部交流学习、建立挂点互助机制、建立安检申诉机制、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实施安全生产信息报备制度等8项具体措施,加强海事部门与中央水运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安全管理合力,实现辖区长治久安。
“广东海事局与我们水上交通企业开展‘安全发展’共建活动,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获得更及时的指导和到位的服务,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发展很有裨益。我们积极支持和参与!”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副总经理陈彬向记者表示。
“实践告诉我们,千发展,万发展,关键是安全发展。就水上交通行业的安全生产而言,企业是责任主体,海事是监管主体,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安全发展。海事、企业应当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为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给力加油。”4月21日,在与水上交通行业驻粤中央企业“安全发展”共建活动备忘录签字仪式上,梁建伟倡议海事和航企携手,同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作出新贡献,赢得了广东水上交通行业央企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舟行天下——全力护航南中国水路大动脉
履行国家战略助推珠江水运大发展
2000多条河流,总里程达3.6万公里,超过1.1万公里的通航里程,这些数据描绘出广东省河流的“轮廓”。1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对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水运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在今年“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庆祝活动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内河水运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珠江水运高层座谈会将在近期召开,这将有力促进省部之间、省区之间的沟通协调,更好地解决珠江水运问题。珠江水运正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广东海事局结合辖区实际,加大监管硬件投入,全面净化内河通航环境,加强内河船员、船公司、船舶的源头安全管理,提高内河口岸通关效率,积极支持珠江内河水运发展,海事的支持保障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结合广东内河巡航、水上搜救和应急反应等业务需要,综合考虑内河监管站点建设条件,近年来,广东海事在肇庆都骑和港口、佛山高明等39个监管站点,基本形成了几乎覆盖整个辖区内河水网、24小时运作、快速反应的海事监管网络。”梁建伟告诉记者,广东海事分别针对海区、港口、珠江水网、内河干线、封闭水域的各自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方式。在珠江口等重点水域,建立直升飞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海巡船艇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肇庆、云浮海事局积极探索水上安全监管新路子,在分类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两个长效机制”(即“船舶VHF报告制和船舶抽查制”)为主体的动态监管模式。
“西江是珠三角及周边城市最重要的水源地,同时又是广东通航条件最好的‘骨干航道’。相比较而言,广东内河溢油应急能力却较为薄弱。”梁建伟在谈到广东内河溢油应急能力问题时忧心忡忡。广东年危险品运输1.7亿吨,一旦发生事故污染,危及取水口,将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广东海事部门未雨绸缪,在内河沿岸水域及码头等地装备了各式围油栏、收油机、消油剂喷洒装置、吸油毡等溢油处置设备。同时,投资新建水上监管与防污专业工作趸船6艘(佛山2艘、肇庆2艘、广州2艘),投资建设AIS、CCTV现场监控系统各一套,实现对危险品码头、重点水域的实时监控。该局还开展了《内河干线溢油应急体系研究》课题工作,研究内河溢油的处置技术,从而提高内河的溢油处置能力。
为改变珠三角水网航行图、航行资料缺乏现状,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充分发挥海事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的优势,联合通航管理部门,历时两年多时间编写了《珠江航行指南》,填补了珠江航行公用资讯的空白,为珠江水系船舶航行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随着广东内河通航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广东的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将得到转变,内河水运也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