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及形式
康复服务内容及形式
一、社区康复服务内容:
1、肢体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包括手法治疗和器械训练及家庭自主运动训练指导);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3、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4、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与行为认知教育;
5、各类残疾人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6、各类残疾人辅具、矫形器具使用的相关指导;
7、康复训练转介;
8、各类残疾预防教育与咨询;
9、定期组织的各类康复活动;
10、康复知识宣传教育;
11、其他康复咨询。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形式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训练
对比较典型病例,交通与人员看护等条件成熟者,在现有条件下,安排固定时间到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和参加各种康复活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心的设备、人员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为残疾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治疗间隙又可以到社区康复服务站进行训练。
2、社区康复站康复训练
对于已经有所恢复,自理能力较好的残疾人和没有条件去中心康复训练的残疾人,由中心或服务站的康复人员安排进行社区康复训练。这样可以为已经康复程度较好的残疾人免去不必要的麻烦,尽量为没有条件进行中心康复的残疾人员提供充足的康复服务。
3、家庭康复训练与家庭护理指导
安排特定时间对功能障碍重或年老体弱,但目前又没有接受医疗康复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对掌握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咨询或对其家人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最大限度争取家庭支持,创造康复条件。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康复服务内容
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服务站)
康复工作内容
一、全面掌握了解辖区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每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情况。规范完整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服务记录档案。做到一年一次,实行动态记载和管理(并输入电脑)。对康复效果明显的残疾人要单独登记造册,包括内实施重点康复项目的残疾人(如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助听器安装、用品用具配置等)。
二、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以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1、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麻风畸残、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里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患精神病者,及时转送当地有精神疾病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别诊断;对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预防服药,监护随访病人,对复发病及时转诊。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争取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帮助支持。
3、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实施复明手术;对低视力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并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发现的疑似聋儿,应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康复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听力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转介到相关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5、开展社区儿童生长发育检测。对发现的脑瘫儿、弱智儿及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和康复机构进行智力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对三残儿童(脑瘫儿、聋儿、弱智儿)要实施抢救性康复,及早动员家长及亲属转介到有条件的康复机构和医院进行专门训练和治疗。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健康教育范围。为辖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康复知识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和康复知识读物(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根据残疾人对辅助用品的康复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家庭租赁、使用指导等服务。
五、帮助指导残疾人对康复健身器材和其它辅助用品的使用和训练,尽快使残疾人掌握训练要领,并能持之以恒,使功能训练早出成效。
六、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检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七、定期研究分析辖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听取指导医生汇报交流,到残疾人家庭走访征询服务意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把康复工作推向前进。
第三篇: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制作训练器具、矫形器使用、评估效果等。具体如下:
肢体残疾:对偏瘫病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器具的使用。对脑瘫病人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个方面的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对智力残疾人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听力残疾:指导听语障碍者或聋儿家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耳聋预防、选配助听器转介服务等。
视力残疾:指导视力残障者视功能训练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做好低视力配镜后随防工作及转介服务等。
精神残疾:利用多种形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服务。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
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属、亲友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知识小册子、普及读物等,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6、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本社区暂时无法进行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第四篇:残疾人节日康复服务内容
康 复 服 务 记 录
一、元旦:新年开始以和残疾人见面交谈为主,一方面对上年开展的工作进行小结,一方面对今年工作进行鼓励、布置,动员其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了解其困难情况,作出对策,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情况,判定适合残疾人个体的全年计划,重点抓好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的训练工作,对其他残疾人做好康复服务。
二、二月、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目。
节前:1)访贫问苦,掌握残疾人的困难
2)参与慰问活动
3)为残疾人办实事,如办低保,办年货,处理家务活里的重活
4)电话访谈,嘘寒问暖
5)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
节日期间:1)组织小型的社区活动
2)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及市区内方便参
与的文化娱乐活动
3)参与拜年活动
4)进一步安排一下残疾人社区康复有关工作,多交流多沟通,取得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参与与支持三、三月:3.3为全国爱耳日,三月是学习雷锋、做好事月。
1.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各行各业以学生、医务人员,残疾
工作人员为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如打扫卫生、做家务、力所能及的助残活动、义诊、健康知识普及宣传、防残治残知识等。
2.爱耳日,组织为听力语言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防聋,治聋,配助听器,语言训练,组织听力语言残疾人参加社区小型文化娱乐及工艺、公益活动。
四、五月:全国助残日(5月第三周日)全国助残日是残疾人工
作的最重要节日。
1. 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项助残活动,动员所辖社区的残疾人投入各项活动中去
2. 事先作好助残日活动各项准备工作,也同发动残疾人参与
准备工作
3. 深入社区、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助残服务,6个方面的服务都可开展,结合各个残疾人的实际,进行康复服务
4. 动员社区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积极参加助残日活动,残
疾人助残,动员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助残活动,如文化娱乐、知识普及,防残治残宣传,咨询就业办证等活动
5. 为残疾人办实事:如打扫卫生,干家务重活,访贫慰问,介绍工作,转诊服务五、六月:全国爱眼日(6.6)六一国际儿童节
1. 重点关注视力残疾人和各类残疾儿童
2. 为视力残疾人办实事,如低视力者配助视器(咨询转介)
3. 宣传用眼卫生知识,防盲治盲知识,宣传盲人安全行走有
关知识及技巧
4. 脑瘫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5. 智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6. 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一些助残活动,重点邦扶视力残疾
人,各类残疾儿童,动员残儿家长带残疾儿童积极参加六、七月:建党节(7.1)
1.动员社区党员积极参加需扶残疾人活动作为庆祝党的生日
最好形式
2. 为残疾人办实事,如打扫卫生、做家务、看病就诊、解决
生活及求职的困难
3. 建立社区党员结对帮助,或与残疾人联系户形式,做好助
残,帮残工作,同时做好记录,统计工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做好为残疾人服务工作,学生的学习文化娱乐,学生为残疾人服务等活动七、八月:建军节(8.1)
1. 重点做好伤残军人的残疾人慰问,帮助工作
2. 把残疾人子女的中考、高考中录取的人员的入学困难作为
解决的另一个重点
3. 为伤残军人、肢体残疾人办实事,打扫卫生做家务、抚恤
金、配残疾人用品用具,转诊服务等
4. 了解掌握社区内各类残疾人子女入学中存在的困难,联系
捐助、联系减免费用等,发放学习用品,奖品等(如录取
大学等)
5. 开展丰富多彩暑期助残活动:学习文化娱乐,参观访问,学生为残疾人服务等八、九月:国际聋人节(9.22)中秋节
1.围绕国际聋人节,做好听力残疾人的服务工作
2.中秋节是中华传统团圆佳节,开展一些活动
3.组织社区听力残疾人开展小型活动
4.为听力残疾人办实事:如选配助听器,了解他们的困难,协调解决,如就业的问题,自谋职业问题,宣传防聋治聋知识等
5. 中秋节前后:根据社区条件,参与慰问活动九、十月: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国际盲人节(10.15)
1. 围绕世界精神日开展精神卫生的主题活动,重点是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精神病预防、治疗和社区康复工作
2. 国际盲人节组织盲人开展一些社区小型活动
3. 按照“五疗合一”的方式开展为精神病人服务:药疗、工
疗、娱乐、体疗、心疗
4. 按照社会化、综合性,开展式的方针为精神病人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5. 为盲人办实事:熟悉周围环境,参加社区活动,感知训练,简单劳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十、十二月:世界残疾人日(12.3)
1.结合年终统计,总结工作,开展一次全面的助残活动
2.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必须考虑到各个残疾人的特
点,重点是解决他们的困难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各类残疾人办实事
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1. 办残疾证,验审
2. 访贫,慰问
3. 生活困难,办低保
4. 求职意向
5. 参与社区活动
6. 心理咨询,心理支持
7. 功能训练
8. 配用品用具
9. 子女的入学
10. 看病就医
11. 转介工作
12. 知识普及
13. 法律援助
14. 家务劳动
15. 提供信息服务
第五篇: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中心辖区内共有残疾人1394人,在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康复服务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一、康复服务工作形式
康复服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将赋予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康复服务,避免出现重复单一的机械式的工作而被残疾人否认。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心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关爱”。
1、中心康复
中心康复是指适用于一些具有生理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大且功能恢复后对提高生命质量有很大帮助的残疾人,但是康复过程需要一定的康复器材而且这些器材是不可能上门提供的,需要残疾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站来进行康复训练的。
2、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适用于大部分残疾人,这些残疾人一般不需要专业的康复器材,可以通过参加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行为指导、个性化心理疏导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达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康复。这类形式的康复服务由社区康复指导医生及残联专干共同完成。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可分为二个阶段循环地进行。首先,每年在确定康复服务人群前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及特殊需求,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针对性的体格检查,这项工作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另一方面为我们确定被康复对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我们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卧病在床且到中心康复有困难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二、主要工作要求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对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
1.为辖区内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残疾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上级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无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五)、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开展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补碘宣传;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