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18: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第一篇: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岢岚县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提纲)

一、基础现状

2009年末,全县划2镇10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83335人,其中:乡村人口59130人。

2009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3231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929万元,林业产值1507万元,牧业产值14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

在种植业方面,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009公顷,粮食总产28013吨,油料总产4022吨,在种植业中,红芸豆总播种面积达到8600公顷,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养殖业方面,羊出栏量达181638只,年末存栏量达205796只。全县乡村人均养羊6.6只,肉类总产量4072吨。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现已建设试点村6个,重点推进村44个,试点村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产业先行、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重点推进村全面完成了“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条件差,农业产出水平低,农民收入低,还处在贫困状态,全县乡村人口2009年人均生产粮食473.8公斤,生产油料68公斤,人均生产肉品68.9公斤,农民-1-

人均纯收入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元低1864.1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28.1元低648.1元,是全省典型的贫困县。

2010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粮食总产可达3652.8万公斤,油料总产可达567.7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0元。

二、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粮食总产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达1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平均年增长600元以上。

三、主要措施及工程项目

1、红芸豆产业区建设

主抓园区建设,出口基地建设,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三个方面。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重点建设出口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扶持发展3-5个红芸豆精选出口龙头企业,新上一条年加工1万吨红芸豆系列食品的生产线。

2、建设现代农业,大抓设施农业建设

重点落实全省百万大棚发展计划,年均新发展节能日光温室1200亩,五年内新建节能日光温室6000亩。到“十二五”末,全县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鲜菜5000万斤,种植蔬菜收入达到1亿元。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实施引进技术与人才措施,不断探索适宜我县的发展模式。要重点发展与北京首农集团、山东寿光等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种植管理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健康良性发展。

3、建设小杂粮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县

在继续打造羊豆品牌的基础上,发展油料产业,发展油料播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亩均纯收300元,农民人均种植1.5亩,农民人均油料纯收450元。发展马铃薯产业,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总播面积达到10万亩,农民人均马铃薯种植收入达到2000元,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力争农民人均加工增收500元。

4、大抓基本农田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坡耕地和旱平地的整治与培肥工作。每年新增1万亩,“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5万亩,达到农民户均新建高标准农田3亩以上。

5、推进城镇化建设,大抓劳动力转移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五年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5000人。

6、抓好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建设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1个,建

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2个,达到设施齐全,体系完备,队伍强化,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目标。

7、建设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销售,有效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建县级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乡级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

8、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构建“一圈、二带、三区”的产业布局总体框架。“一圈”即拉大县城框架,围绕县城、岚漪镇、高家会乡建设环城经济圈。“二带”即沿岚漪河及其主要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形成的东西向、南北向两条特色农产品经济带。“三区”即按地域和产业形成的岚漪河经济区,北川经济区,西山经济区。涉农产业的重点是突出抓好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品牌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业,干鲜果栽培及荒山生态开发。

②建设中心村,力争实现“398”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产业向中心村集聚。岢岚县新农村建设县城规划提出了“398”发展目标,即将岢岚县的村镇按三级划分,即集镇村、中心村、基层村。将岢岚12个乡镇划分为2个中心集镇和10个一般集镇。将202个建制村划分为13个集镇村和17个中心村(统称30个中心村),划分为90个基层村,82个撤并村。

今后五年,中心村建设和撤并村的移民搬迁将是新农村建

设的主要任务。在中心村建设中要重点抓好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

岢岚县农业委员会 二0一一年三月

岢岚县“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表

第二篇: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全镇农业示范园建设达到30个,其中大王樱桃、大王核桃、孙楼大棚樱桃、祥泰苹果、金鲁蒙金银花、金地生态农业、名典北美海棠、兴润园林、大通农业、盛泉农业等10个农业示范园作为精品农业示范园精心打造并向全市推介。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载体,新发展大樱桃500亩,核桃800亩,金银花5000亩,苗木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我镇农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但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变各村自主开发品牌为全镇统一打造“潮泉”牌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一批“潮泉”牌名、特、优农产品。

第三篇:《“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将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出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以上纲要和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子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依据。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部编制了第一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推动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产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在大田种植上,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开始大面积应用。在设施农业上,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

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在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数据交换、电子监控等逐步推广。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业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创立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

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推进格局。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成为服务农民最有权威性、最受欢迎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到26个省份的116个县,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7940个,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两批认定了106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监测预警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启动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框架构建基本完成,主要指标通过测试。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对挑战的任务相当艰巨。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

同时,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期待和需求,瞄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制约,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统筹推进。遵循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级农业部门,统筹农业各行业各领域,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确保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应用。创新引领,把信息技术创新摆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应用为要,把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致富作为衡量标准,大胆探索创新应用机制和模式,务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实效。

坚持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共建,先内部后外部,推动建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工作协作协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格局。增强互联网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核心技术、智能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

——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运用互联网开展经营的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上升。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作用显著增强,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

——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成云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业行政审批、农产品种养殖监管和农资市场监管、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渔政管理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成运行。

——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大幅提升,农业新媒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推动乡村及偏远地区宽带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

“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生产信息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板,亟需加快补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1.突破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规模应用瓶颈

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大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苗情长势、自然灾害、病虫害、轮作休耕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深松监测、自动测产、远程调度等作业的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推广。加快建立以农作物品种DNA身份鉴定制度、标签标示信息代码制度和种子委托生产代销备案制度为基础的种子生产、经营、流通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种业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2.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在设施农业领域大力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加强果蔬产品分级分选智能装备、花果菜采收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的研发示范,应用推广智能化的植物工厂种植模式。

3.强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以猪、牛、鸡等主要畜禽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场站为重点,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智能挤奶捡蛋装置、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4.推动渔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加快渔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加强陆基工厂、网箱、工程化池塘养殖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努力实现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技术在渔船监测调度和远洋捕捞中的应用,为海洋渔船配备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渔船用终端,升级改造渔业通信基站,完善全国海洋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中国渔政管理指挥信息平台,提高渔业生产信息服务水平,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5.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粮食烘干、果蔬贮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加工情况监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拣选、加工、包装、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普及智能报警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生产、精准营销,加快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配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二)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注重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积极配合商务、扶贫等部门,加强政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和交易模式,推动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农业展会在线展示、交易。

2.破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加强产地预冷、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息统计监测,推动建立企业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试点示范,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3.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鼓励建立电商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发挥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开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综合型电商企业拓展农业农村业务,扶持垂直型电商、县域电商等多种形式电商的发展壮大,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出口交易,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结算,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提档升级

政务信息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采集,推动业务资源、互联网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一张图”。制定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平台。推进部省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提高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有序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

2.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加快完善农业数据监测、分析、发布、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挖掘应用。

3.强化农业政务重要信息系统深化应用

建设智能化、可视化政务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确保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研发运行移动办公系统,深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平台、“三农”舆情监测和“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实现运维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可靠服务。

4.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农业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推动信息系统和网络接口整合。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实行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和可信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配备,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防护及信息流转控制等安全防护手段,建设信任服务、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等系统,科学布局灾备中心。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坚决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便捷普及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

1.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坚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将其打造成“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速度。构建信息进村入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部管理协调、省统筹资源、县运营维护、村户为服务主体的推进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探索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政府补贴制度,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电商、IT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和省级运营实体。突出公益性服务,协同推进经营性服务,不断完善以12316为核心的公益服务体系,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升体验服务效果。上线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家庭版、村社版等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支持各省(区、市)建设区域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的数据采集功能。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生产经营支持、在线管理考核等服务。加快提升农业技能开发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动员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推介适合农民应用的APP软件和移动终端,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支持生产、提升技能、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开展农技人员专业化培训,实现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农民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民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

3.促进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IT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生产性服务,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推动分享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创新,参与代理服务、物流配送等产业基础环节服务。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数据开发利用、农产品线上营销等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拓展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农业博物馆现有实体陈列和馆藏农业文物数字化展示。

(五)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基础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应用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信息化企业,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发展。

1.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壮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科学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逐步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水平,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

构建以涉农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推动建立农业软件与农业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农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市场监管,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服务。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强化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布适宜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3.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装备建设,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农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加强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对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光纤覆盖,对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于12兆比特每秒的行政村进行光纤升级改造,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现覆盖,尽快落实农村地区网络降费政策,探索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

四、重点工程

围绕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

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大田种植、品种区域试验与种子生产、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深耕深松、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机具配备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联合收割机配备工况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大型拖拉机等牵引机具配备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机、湿帘、风机、卷帘机、遮阳网、加热装置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备。设施化畜禽养殖的通风、除湿、饲喂、捡蛋、挤奶等装备配备识别、计量、统计、分析及智能控制装备。水产养殖增氧机、爆气装置、液氧发生器、投饵机、循环水处理装备、水泵、网箱设备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置。

(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行业和区域带动性强、物联网需求迫切的地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理论为指导,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

(三)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以省为单位,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社区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标准、统计监测、检验检测、诚信征信等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品牌营销、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中强化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重大培训工程中安排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内容,与电商企业共同推进建立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

(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全球主要农业国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系统,实现对40个重点国家重点品种数据信息的监测、挖掘和利用,加强海外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统计、贸易等数据采集,实现监测渠道共建、数据集中共享,稳步建设全球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同城数据级灾备中心和应用级灾备中心,初步建成全球农业调查分析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全球农业数据分析研究应用,完善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指标体系,研发全球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模型系统。改造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品种为主线,打造为农业生产和市场服务的国家农业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完善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信息产品,并提供信息服务,为“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提供支撑。

(五)农业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加强农业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监测、农业生产调度、农机作业调度、农机安全监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疫情防控、农药监管、种子监管、种质资源监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防疫检疫、兽药监管、远程诊疗、渔政执法监管和资源监测、渔政指挥调度、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资打假执法监管、农产品加工业运行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农民承担劳务及费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动态监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网上审批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共享。加快推进农业行政审批信息等资源共享。建设农业门户网站群和网站智能监测与绩效管理系统、农业网络音视频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移动门户。建设农业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执法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业电子政务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设备、防护系统与防护策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六)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通过竞争性申报,每年选择10个左右的省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建成益农信息社48万个以上,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国有农场和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12316电话、显示屏、信息服务终端等设备,选聘村级信息员,接入宽带网络,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环境,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开放平台功能,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服务、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融合,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以智能手机和信息化基础理论、示范应用、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农民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生产、经营、购物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七)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联合相关部委,增建农业信息化学科,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稳定支持已有学科群建设布局,新增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化标准、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农业光谱检测技术、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农产品信息溯源技术、牧业信息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1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在西北、东北、黄淮海、华南、西南、热作等地区新增6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加强野外实验站建设,各省加强省级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试验台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与相关部委联合,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增列一批农业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各省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研发,突出加强农业传感器、动植物生长优化调控模型、智能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研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利用两院院士增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国家人才计划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加大农业信息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八)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建立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效益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示范。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互联网运营和支撑体系,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努力探索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机制和模式。推进互联网特色村镇建设,构建区域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线下农业的互联网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力量,切实担负起牵头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措施,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农业部各司局、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推进过程中,要把规划实施与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推动形成线上现代农业与线下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创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资金渠道,积极争取新增投资,加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措施研究和制定,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激励研发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信息化软件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破除行业壁垒,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良好宽松发展环境。开展农业信息化立法研究,推动建立依法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众筹共赢的推进格局。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扶持建立产业联盟。

(四)开展试点示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性推广性强的示范项目。创新建立“典型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发展”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推广模式,加大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质量安全、电子商务和信息综合服务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力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五)强化评价考核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等主要指标,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格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建立农业信息化监测统计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试点测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各地把农业农村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范围。

第四篇:“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厅(局)、粮食局、气象局、海洋局、供销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水利局、建设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中科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发展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粮食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编制了《“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部 水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粮食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海洋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与要求,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取得新成果,支撑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科技创业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农村民生科技逐步强化,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发展需求

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已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加速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变革与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迈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持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产需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水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提高、气候变化异常等严峻问题。保持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发展农业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农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我国生物种业、农业装备、食品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高产优质新品种匮乏,主要商用畜禽良种和部分高端蔬菜种子均依靠国外,许多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破解难题。我国农业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耕地、水资源长期不足。耕地质量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转变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近年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发展总体上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农村生活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村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缺乏,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需要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民增收

致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需求日益高涨,多元化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应对国际农业挑战,需要大力提升科技竞争能力。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竞争。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战略,提出新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跨越发展。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稳固农业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完善农村科技投入机制为保障,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粮食科技放在农业科技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生物种业技术进步,加强粮食

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核心。自主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是支撑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以自主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农业科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瞄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培育发展涉农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把服务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农业科技发展要与服务农村民生紧密结合,以科技服务促进农村创业,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着力解决一批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使科技能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二)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要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创业等方面统筹部署、重点突破。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增强农业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2、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一批前沿高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制剂、新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3、着力突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力度,重点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

4、持续强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带动能力。要加快涉农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加强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食品制造、农业生物制品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着重开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布局与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谐优美新村镇。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健康住宅等民生科技工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供科技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支持社会化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转移。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科技兴县(市)、科技扶贫等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人才队伍与条件建设有新成效。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具体发展目标是:

——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农林植物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畜禽、水产新品种(系),主要畜禽、水产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现代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制生物制品、新型肥药、农机装备、现代食品、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10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农业养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得到加强。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60%,村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建立一

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信息化示范站和示范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公益性推广体系与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等“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更加顺畅,创新机制更有活力,创新条件更有保障。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强,基地平台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四)总体部署

按照 “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部署”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要突出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农林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等八大重点领域,统筹安排二十五个重大专题。在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示范、科技创业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在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以973计划为依托,重点部署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功能基因组和调控途径、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主要粮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家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和生理学、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

——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主要以863计划为依托,部署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农业药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创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加强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食品制造与安全、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境控制修复、农业生物制剂创制等主题方向。

——在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及地方科技计划的作用,重点部署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畜禽健康养殖、循环农业、海洋农业、林业生态、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装备与设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生物质能源、面源污染防控、中低产田改良、新型缓控释肥料、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城镇化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农业与农村科技相关工作方面,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大力推进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三、重点领域与方向

(一)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围绕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需求,部署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粮食安全科技发展、海洋农业科技发展两个重点专项。

1、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

——开展粮、棉、油、蔬、果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和调控机制,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高产高效与土肥水资源耦合机制、有害生物控制与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定向调控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粮食生产数字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主要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2、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产品品质形成与调控、饲用抗生素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其替代机理、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产生与防控、新发及外来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基础研究。

——开展生态型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作果及增效、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鉴别诊断等技术研究,突破新型饲料添加剂与重大疫病诊断等前沿技术。

——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现代奶业发展科技工程、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生产、新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外来与新发动物疫病预警及防控、草地畜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

——开展海水养殖生物优良品种设计、海水养殖重要病害防控免疫新途径新制剂和组学基础、高效环保海水养殖模式的生态学、以及主要营养素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新种质创制、海水生物强优势杂交、分子辅助标记及性别控制、海水养殖新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名贵海水养殖

生物规模繁育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远洋捕捞与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病害防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4、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

——开展淡水生物生长生殖及营养代谢、抗病抗逆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理、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类群生物水体环境稳定机制、水环境承载种养殖容量等基础研究。

——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名优苗种规模化繁育、淡水池塘生态因子监测与数字化养殖及工程化调控等前沿高技术研究。

——开展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淡水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与鱼药开发、淡水生物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经济植物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农业生物产业

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科技需求,部署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制品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发展、农业生物药业发展、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三个重点专项。

1、生物种业

——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代谢调控网络,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生物学机制,主要动物生殖发育、胚胎发育、干细胞克隆的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制,以及动植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研究动植物分子标记、转基因、细胞工程、植物空间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技术,创制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反应器等重大产品。

——收集和评价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新种质;研究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林草花卉、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主要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种业科技产业化。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保护我国物种资源。

2、生物质能源

——开展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解构解聚,以及纤维素及油脂类生物质高品质转化等基础研究。

——研发多种生物质高效生物转化的新菌种和新产品;研发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高效、高值转化的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化学品联产及生物炼制等先进工艺技术。

——开展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微藻产业化、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低值和废弃农业生物质的生物炼制高效利用等科技工程,攻克生物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液体燃料综合开发与应用的技术难点,以及生物质低能耗成套化固体成型燃料装备与工艺。建立车用生物燃气、万吨级非食用油脂原料的生物柴油清洁生产、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丁醇产业化等示范基地。

3、生物基材料

——开展生物基材料合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探索生物基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及过程调控机理,解译生物基材料超分子结构及功能化机制。

——研发生物质定向重组与多元复合制造技术,突破生物基塑料先进制造技术,加强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设计及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生物基多元醇保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强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及生物基高性能树脂制备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开发基于非粮原料的大宗生物基产品,推进生物塑料等产品的制造与产业化示范。

4、农业生物制品

——开展农业微生物和农业害虫功能基因组学、农业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宿主的抗病与免疫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

——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免疫佐剂、生物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研究重要动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和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构建菌毒种资源库、基因资源库及活性化合物库。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

——集成农业生物制品大规模制备的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等的产业化,加强现代中兽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三)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

围绕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部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产品与食品加工

——开展食品分子修饰与定向重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及食品工程化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

——开发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

与新酶定向转化、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化改造、糖与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突破食品非热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离和节能干燥等核心技术。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综合加工与利用,乳基料及干酪加工、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精深加工与资源化利用,以及食品制造关键装备开发。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方便主食品、工业化中式菜肴、预制调理与配餐食品、发酵食品、食品配料、营养功能食品和特殊专用食品等技术集成示范。

2、农产品储运与物流

——开展粮食及重要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中组织衰老、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与途径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产品与食品绿色、生态保鲜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智能减耗物流装备。

——开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贮藏、虫霉绿色防治、高效节能干燥、害虫生态治理、散粮装载卸专用设备等技术,研制鲜活农产品在线分级与智能包装、储藏保鲜、冷链运输与生鲜销售、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3、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

——开展食品储运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及控制机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干预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污染干预与防控、监测与溯源、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技术标准等研究。

——开展食品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识别、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

检测、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可视化生物与仿生识别、基因芯片和生物质谱等检测技术,开发传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

——开展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攻克食品致敏原分子识别与脱敏钝化、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降解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技术;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技术和新方法安全性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

——开展进境农产品中外来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处理技术研究,转基因及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研究与检疫、检疫处理技术装备开发。

(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普适化、可视化为目标,重点部署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

——开展农业土壤-作物养分运转、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感知机理、农业地物遥感及解析机理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林动植物数字农业技术;突破农产品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肥、水、药变量作业与自动导航等精准作业技术系统。

——面向主要粮油作物、南北方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供

应链全程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集成示范。

2、农村信息化

——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3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构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集成研制“村域网”传输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可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接入终端、数字移动终端等低成本数字化产品,开发农村远程可视化诊疗、文化娱乐服务、社会事务管理、流通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建设一批信息化服务示范村。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需求,部署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旱区作物用水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探索灌区水转化与节水减污调控机理,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

——研究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农用机井成井配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大型灌排机械装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

——开展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区降水高效利用、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自动化及农业综合节水、灌区泵站提水及管道化输水、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

术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模式。

2、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

——开展重要林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及木材生物学形成基础研究,揭示木材材性改良及调控机制。

——开展木竹产品绿色生产、大型人造板生产智能化过程控制、木竹定向解聚与多元复合、集成家居产品网络化制造等木竹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开发木竹增值高效加工新产品;研究星地协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研究特种工业原料林、珍贵阔叶用材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术,加强低效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建立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木材、竹藤及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高效增值技术研究;开展经济林育种及高效生产、花卉等景观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

——开展优质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品种的评价、筛选和培育技术,揭示重要特种动植物功能器官、部位、成分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开展特产资源生物育种、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特产动植物优质品种资源的选育及种养殖、采收、处理、初级加工及储运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功能物质和结构材料精深加工工艺,研发新型专用生产设备;研究特产资源低耗高效加工、生物转化与修饰、绿色化工制造以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天然产品。

4、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层土壤快速熟化与耕地生产力提升、土壤障碍因子形成与快速修复机理、后备耕地资源保护等重大基础研究。

——加强土地整治及土壤改良技术与设备研制,研发节能技术及

产品。加强土壤调理剂、结构改良剂等产品研制开发。

——开展土壤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良、土地整治与快速恢复、中低产田治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壤快速培肥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六)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

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部署农业装备与设施、农用物资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装备与设施

——开展土壤-动植物-设施环境-机器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揭示设施环境和机器作业对土壤及动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探索系统物质、能量传输与投入物资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方法。

——开展智能化农业装备与高效节能设施技术开发,重点突破动植物生理与环境信息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动植物工厂化生产全程智能化作业、农林产品生产智能栽植和采收、大型复式种肥药变量施用与变量控制高效用水、农产品节能干燥设备等重大装备。

——开展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高效环保农业机械化生产、环控农业生产装备及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发大马力拖拉机、复式多功能节约型田间作业机械,创制玉米、水稻、油菜等全程作业装备以及棉花、甘蔗、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装备,集成示范规模制种、精确施药、农田建设与节水、设施园艺、畜禽健康养殖、营造林、水产集约化养殖与捕捞等专用机械。

2、农用物资

——研究肥料增效剂和包膜材料绿色合成原理、肥料养分的定性控释机理、有机肥制作中的微生物过程、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转化过程;研究增效剂、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行为及调控,农田生态系统中农药降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开展新型包膜缓控释肥的工程化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增效剂协同缓释技术研究与稳定性肥料新产品开发;开展复(混)肥制造工艺、设备及新产品研发;研究有机肥高效快速堆制的翻抛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开发高效、环保新型农药。研制专用农膜/地膜、功能性棚膜,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农用覆盖材料。

——开展农药、化肥、农膜等重要农用物资安全储运、物流过程质量与安全检测、重要农用物资仓储智能化及柔性化配送、废弃物安全回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农用物资供应链及物流模式研究。

(七)农林生态环境

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目标,部署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农林重大灾害防控、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重大专题。

1、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

——开展农林生态过程与调控、农林物质循环高效利用、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农业重要污染物溯源、污染农田修复、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区域植被修复过程耦合与调控等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农用制剂和产品。

——开展循环农业、农田修复与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农田水土

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荒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与保护、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保护性耕作、城郊环保型高效农业、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等研究。

2、农林重大灾害防控

——开展主要农作物和森林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及其机制等研究。加强主要干旱、低温、火灾等农林业重大气象灾害的致灾成灾机理研究。

——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干旱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设备和制剂。

——开展农林重大入侵物种的检测监测和防控技术,农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重大农林气象灾害防控、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灾害应急设备与技术等研发与示范。

3、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过程,气候变化对农林业影响评估、预测方法及农林生态系统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固碳、土壤及生物质利用储碳潜力的评估与挖掘,农业耕作管理、施肥及灌溉等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于水碳协同的植被恢复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农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调节、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的固碳监测与评估、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研究与示范。

(八)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

围绕城镇化发展和改善农村民生的目标,部署城镇化发展与规

划、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等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重点专项。

1、城镇化发展与规划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资源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基础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城镇化空间布局与村镇规划技术等研究开发。

——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与实施评价、特色村镇建设与认定、村镇特色景观要素评价等技术研究。

——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规划方法研究及规划实施评估和督导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村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技术研究,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村镇防灾减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再生技术研究,强化高精度快速土地调查监测装备研制、建设用地整治与二次开发技术,以及多层级、全覆盖网络化土地监管技术开发。

2、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

——开展村镇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关键技术、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村镇社区规划设计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研发。

——加强村镇健康住宅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村镇住宅抗震减灾、农村危旧房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强化保温、隔热、环保型村镇建筑材料研发。

3、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地震、泥石流、雷电等主要自然灾害防御和救助等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农村营养平衡与健康、农村地方性传染病、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农村科技服务与基层科技

(一)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集成转化和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与合作组织,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提高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建立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创业体系、多元化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以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试点,推进大学农科教推广模式。发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联合多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基本思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加大星火计划实施力度

完善星火计划管理运行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组织实施一批星火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农村科技创业体系。

(五)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简称121工程),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基层科技的活力。强化部省会商机制,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加大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对基层的倾斜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对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与农村科技部门协商机制、部省会商机制,促进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确、沟通顺畅、通力协作的新局面,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

(二)深化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深化改革,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的农村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领域项目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基地平台、涉农企业等多方面创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要把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和比重,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给予农业领域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稳定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出重点学科方向,扩大建设规模,使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强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加大建设力度,使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加强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农业科技信息等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水平。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加大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农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项目为纽带,着力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

(六)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以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七)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不断扩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欧、中澳、中加及国际组织等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继续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鼓励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建设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试点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建立园区、科技创业基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五篇:农村发展规划

农村发展规划考试重点

一、重点概念

1、农村

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由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组成,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实体,是社会的基层部分。主要是县以下的乡(镇)、村两个层次。

2、城镇

指人口比较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包括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设镇建制的镇。

3、中心村

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的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

4、农村发展战略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道路选择和目标设定,即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农村的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5、农村经济结构

指农村各个经济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农村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6、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7、村镇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乡镇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乡(镇)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集镇、村庄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安排。

8、村镇建设规划

是指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一个村庄或集镇内部的 各项建设及其用地进行合理布局的具体安排。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规划。

9、区域环境规划

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0、农村发展规划

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11、旅游规划

是针对一定区域的实际而制定的未来旅游发展优化方案和实施要求。

12、旅游地域系统

指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要素综合体——目的地、客源地、中间环节各要素及围绕着旅游者行为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

13、农村产业结构

指一定时期的区域内农村各项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14、环境容量

指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阈限,通常以区域环境目标值为衡量标准。该值是国家按环境功能区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15、村镇性质

指村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组织生产、生活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6、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现在或将来)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

17、村镇经济联系半径

是村镇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

18、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19、污染源

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

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2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可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3、村镇体系

指乡(镇)域范围内,以集镇为中心,由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居民点按一定的层次、功能、空间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24、风玫瑰

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 ,故名“风玫瑰”。

25、村镇建设规划区

指村庄、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一般应是一条封闭曲线所包围的区域。

26、楔形绿地

指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于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提高生态质量。

27、联排式

指多户住宅以山墙横向连接(最少四户以上)即为联排式。每户住宅前、后二面开敞。

28、道路红线宽度

通常是指道路横断面中各组成部分用地宽度的总和。包括车行道宽度,行道树宽度,道路边沟宽度,人行道宽度。

二、重要知识要点

1、农村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答:含义:

(1)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2)有一定的行政归属关系;

(3)有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主要特征:

(1)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为基础;

(2)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3)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

2、什么是农村发展战略重点?如何选择农村发展战略重点?

答:战略重点指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或目前发展还比较薄弱而需要加强的部门、行业、环节。

选择依据:(1)根据地区优势 :包括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条件,地区优势可划分为主要优势和次要优势;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区位优势和非区位优势;组合优势和非组合优势。(2)根据不利条件;(3)综合评价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简述农村发展规划中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及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

答: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1)正确安排农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2)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

工作步骤:(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2)预测发展需求;(3)综合平衡.4、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5、简述公共建筑的基本项目?

 行政管理类  教育机构类  文体科技类  医疗保健类  商业金融类  集贸设施类

6、简述村庄建设类型的划分?

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

(1)改造扩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

(2)保护型村庄

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3)新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或者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新建村庄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7、简述村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的研究对象?

答:(1)村镇总体规划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村庄或城镇,而是把一个更大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村庄和集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通盘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村镇规划,是基于乡镇行政管辖范围而言的(乡域或镇域)。

(2)村镇建设规划是以具体的集镇与村庄为研究对象,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的规划。

8、简述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答:战略、规划、计划是一种内在密切相关的延伸关系,是一种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战略是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指导方针,规划和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中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安排,是战略的延伸。

从战略、规划和计划研究的思维过程的分析来看:战略的研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规划、计划都是在发展战略约束下进行的,不论规划和计划如何概略,其抽象程度必然低于战略,其研究的思维过程是在战略指导下,从抽象向具体返回。

从决策层面来说:战略的制定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最高层次的决策,规划和计划则是遵从这一决策的低一层次的决策;若将三者构成一个等级层次,则战略处于最高层次,规划处于亚级层次,计划则在最低层次。9.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哪些手段?

答:(1)经济手段。采用有差别的财政、金融、价格、工资等政策,借以改变某些农村地域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扶植或限制某些产业或企业集团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贯彻农村发展规划,从而影响未来农村的发展;(2)法律手段。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干预和确保农村发展规划的贯彻和实施;(3)行政干预。通过直接投资、强制性管制等,直接影响各农村地区及农业部门内企业的发展,推动原有布局的分化与新规划布局的形成等。

10、简述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适宜的农业生产结构;②增加和保护区域内物种; ③促进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④做好乡镇工业与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地农作物的污染;⑤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健全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

11、简述旅游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答:第一,旅游开发是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为消费提供条件的过程;第二,旅游发展是指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系统内外的变化与演进,包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消费的扩大及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良性、恶性,可持续、不可持续。第三,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为了推动旅游发展,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消费;旅游产品开发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支持,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旅游发展背景和发展条件。

12、简述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

答: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

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13、简述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一个发展目标 • • 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2)进行两个基本分析 • • • 1)旅游市场分析

外层内容: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分析与预测。

内层内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使潜在的客源市场变成真实的客源市场。

• • • 2)旅游资源分析

外层内容:各类旅游资源现状的调查、评价。

内层内容: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功能配套,构建空间网络,布局重点开发地段。• • •(3)做好三个发展板块的规划设计

1)前位板块:指旅游吸引物,即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

2)中间板块:指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设施和服务。• • • 3)后位板块: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4)构建一个支撑体系

上述三个板块的规划方案能否有效的实施,有赖于规划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实,需要提供相应政策保障的支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社区支持;科技保障等。

14、简述村镇绿化系统的网状布局形式?

答:指沿村镇中的河、溪,不同功能分区的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组成线型带状绿地,在村镇中均匀分布呈网状,构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使村镇中形成较完整的步行系统。

15、如何对农村产业不同层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答:(1)在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上,要在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并注意解决其内部结构问题;(2)在大农业内部结构层次上,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3)在种植业结构层次上,要按照市场需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4)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与乡镇建设同步进行;(5)加强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16、如何确定村镇的规模?

答:村镇规模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首先:人口规模的确定,包括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和人口规模分级。其次:用地规模的确定,包括村镇用地的分类;根据影响村镇用地的影响因素来确定;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村镇用地规模的估算和用地平衡分析。

17、简述村镇用地分类?

答:村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9大类,28小类。

18、简述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3)、环境功能区划;(4)、污染控制规划;(5)、生态规划;

(6)、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19、简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1)规定用地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有条件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要求;(4)支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工程管线走向、管径、用地界限;

20、简述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与土地用途分区的区别与联系。

答:(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保持县、乡、村的行政界限的完整性,将土地进行的分区;是高层次的土地规划,其作用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从宏观上控制区域的土地利用。(2)土地用途分区是依据土地的基本(主导)用途和土地保护、利用、开发与整治措施的不同所作的分区。在一个用地区内,一般以土地的主导用途为主,允许有少量零星的其他非主导用途的用地类型出现。

2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供给量预测;  土地需求量预测; 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 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2、简述如何利用人口递推法预测总人口?

答:递推法的核心是将农村区域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现状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23、简述旅游与游憩的概念差异?

答:旅游与游憩的概念有交差,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游憩在闲暇时间,旅游不一定在闲暇时间;

(2)游憩可以有消费,也可以不消费,但旅游是消费活动;(3)游憩可以不离开居住地,但旅游一定是在异地。

24、简述旅游的“三体说”与“六要素说”?

答:(1)三体说: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媒体--旅游中介要素。(2)六要素说:吃、住、行、游、娱、购。

25、简述村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进一步定位村镇的性质;

(2)具体分析和确立村镇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

(3)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功能组织。确定村镇中居民点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道路及绿化用地等项技术经济指标;

(4)对村镇内部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和村镇对外交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5)规划各项管线工程设施,并对村镇用地进行竖向规划设计;(6)安排建设顺序及其规模等的建设计划,做出投资概算;(7)制定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建设措施;

26、简述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问题?

答:(1)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是村镇用地的功能组织,即按村镇内部各项用地使用功能的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把村镇内部各项用地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村镇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2)村镇用地布局考虑居民的生活、居住、游憩与交通等四方面活动要求,并考虑其相互关系而加以组织村镇用地布局。

27、村镇用地布局方案比较?

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的比较;

规划年限

 用地布局结构的比较;  占地、迁民情况的比较; 近期造价和总投资。

28、请结合某一具体农业园区,谈谈如何进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答:建设农业园区,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抓好关键环节,编制配套的规划方案。关键环节包括:规划设计、技术实施和经营管理。

规划方案包括:控制性规划方案与图件、详细规划方案与图件、工程施工方案与图件(1)控制性规划是对园区的功能设置、项目构成与布局、主次干道分布、管线布置、绿化体系的总体设计。(2)现代农业园区的详细规划是对控制性规划的详细表达,也是一个再创意和局部调整、优化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竖向规划、景观分析和绘制效果图,并相应地进行经济分析和规划说明。

(3)现代农业园区的分区规划。包括提供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提供体验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提供农产品生产,交易的场所。

29、以一个村镇为例,试述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答:(1)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

① 根据乡(镇)经济水平、村镇分布现状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层次结构。

② 确定乡(镇)域村镇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形式。③ 确定主要居民点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④ 村镇各类用地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及选择。(2)采用合适的村镇体系布局形式。

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包括:

① 卫星式:以一个比较大型的中心居民点为居住中心,周围带几个卫星小居民点。是一种分级布置的形式,可按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布置。

② 带状式:将村镇沿主要交通干线、较大河流布置,其特点是村镇交通方便,村镇间联系密切,有利于组织生产和生活。

③ 集中式:是在自然条件允许,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将村镇的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布置,以节约用地。该形式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综合型村镇布局。

④ 自由式:由于自然地形复杂,或因河流,公路分布等因素,常使集镇与居民点布局呈不规则的“满天星”状。该形式的居民点规模一般较小,用地布局分散和杂乱无章。

(3)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一般步骤① 原始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② 分析主要居民点的经济联系半径及村庄的耕作半径;

③ 对村镇居民点布局的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定村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居民点的空间位置;

④ 选择适合村镇建设的规划用地,确定村镇用地的发展方向; ⑤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总体布局方案;

⑥ 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选择相对经济合理的初步方案。

30、假如你是某规划设计公司的一名规划设计人员,现有一私人老板请你对他的一块面积为50亩位于城郊的土地进行生态农庄规划,请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回答如何进行该规划?

答:(1)在当地建立生态农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查、资源分析、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满足与否分析;

(2)生态农庄的具体方案设计:通过不同的目的确定农庄的性质,从农庄是以生产农产品为目的还是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来说明,进一步提出农庄的发展规划、农庄各项子规划的具体指标。

(3)农庄内农田的综合设施配套:结合农田地形进行道路、沟渠、防护林、耕作田块等进行配套设计。

(4)实现生态农庄规划方案的保障措施。

三、综合分析

1、假如某县畜牧业特别发达,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请你用产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来分析该县的产业结构合理性,并回答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答:首先,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该县产业结构现状,具体可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动态协调分析等方法来分析该县的畜牧业是否对农业总产值起作用,以及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并结合该县具体的牧草资源分析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该县农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综合平衡法调整农林牧渔结构比例,尤其是用地比例,达到各业产需的基本平衡。

最后,利用线性规划等方法进一步对该县的畜牧业进行优化,达到畜牧业内部的优化发展及整体平衡,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

2、案例分析某个城镇建设规划用地布局方案与外部交通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某个城镇规划方案的优缺点。

4、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在环境、交通及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案例分析城镇路网结构规划方案及某个公共建筑的选址方案。

下载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发展规划(五篇)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发 展规划 目录 第 1 章 规划背景 1 1.1 觃划癿提出 1 1.2 觃划范围不觃划期 1 1.3 觃划依据 2 第 2 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4 2.1 经济社会収展总体状冴 4 2.2......

    12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二O一O年八月 目 录 前言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回顾„„„(3) 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

    重庆市农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农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农业发展现状 一、草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草铺镇位于安宁市西郊,西连禄裱镇和易门县,北连温泉、青龙两镇,南接县街镇,东邻连然镇。距安宁市......

    农业发展规划书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xx县xx镇 xxx 根据中央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充分利用农耕土地的发展方向中指出的:“引导农村土地......

    农业农村

    xxx2012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落实情况汇报 xxx是典型的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农牧结合乡镇。全乡总面积1838平方公里,分为南部山区冬夏牧场、中部牧民定居点所在地的农耕区、北......

    农村发展规划书

    小寺头村发展规划书 [文档副标题] 姓名:杨维佳 日期:2014年9月26 前言 此文是我在暑假期间在农村劳作时根据村民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农业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等因......

    农村五年发展规划

    农村五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新桥村辖11个村民小组,农户299户,人口1265人,耕地面积3904亩,主要以水田为主,林地面积600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主要是转移支付),人均纯收入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