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广西煤矿工人报社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案
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广西煤矿工人报社
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案
上传时间:2007-9-
2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
法定代表人:刘清宏,该报总编辑、社长。
委托代理人:刘桂宽,广西第一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傅晓榕,广西广播电视报社副总编辑。
被告:广西煤矿工人报社。
法定代表人:刘峰,该报总编辑。
委托代理人:孟勤国,广西大学法律系教授。
委托代理人:覃百昌,广西煤矿工人报社副主任。
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因与被告广西煤矿工人报社发生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称:本报自1979年创刊后,经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和中国电视报社同意,取得刊登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的权利。中国电视报社还授权原告代为追究广西境内各种非广播电视报社擅自刊登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的侵权行为。原告先后在《广西广播电视报》上就禁止擅自刊登有关电视节目预告问题,发出声明,其他报纸都停止了刊登,只有被告仍继续在每星期一出版的报纸中缝刊登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影响原告的报纸在自治区内煤矿系统和合山市的发行,给原告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为此,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刊登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被告广西煤矿工人报社辩称:电视节目预告是时事新闻。依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受法律保护,不论作者、出版者均不享有版权。被告的报纸确实从1987年起一直刊登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但既没有将原告报上的电视节目预告和文章翻印,也未将其整张广播电视报复印下来出售。因此,原告诉被告侵犯了其权益毫无根据。被告之所以未执行上级版权机关的规定和裁定,是因为它并无法律依据,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原告在自治区版权局的裁定未成为事实之前,抢先在《广西广播电视报》和广西电视台公布被告被裁定处罚的消息,使被告的名誉受到损害。为此要求原告在同样的新闻媒体上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
合山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的广西广播电视报于1979年12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创刊,发行于广西境内。之后,原告与中国电视报社签订协议:中国电视报社向原告提供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表,由原告在其报纸上刊登或转载,每期付给中国电视报社稿酬80元。原告根据广西广播电视厅桂发字(1987)35号文件精神,与广西电视台口头协商将其一周的电视节目预告表由原告刊登,每期付给广西电视台稿酬100元。被告广西煤矿工人报社未经原告同意,从1987年起,每周星期一在其报纸上转载原告报纸中刊登的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1988年2月1日和1989年5月8日,原告在其报纸上发表声明:未经本报准许,任何报刊不得转载、刊登本报一周电视节目 1
预告,违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1989年9月22日,自治区版权局以桂权字(1989)9号文《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通知》下发后,被告仍继续转载原告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1990年2月4日,原告向自治区版权局提出申诉,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自治区版权局审查认为,被告擅自转载原告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违反有关规定,属侵权行为,于同年7月24日作出裁定:被告立即停止转载原告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登报向原告赔礼道歉;补偿给原告经济损失6360元。被告拒不执行,继续转载原告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同年8月27日,原告在其报纸上和广西电视台公布了自治区版权局的裁定内容。1991年8月15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合山市人民法院认为,电视节目预告属预告性新闻范围,应视为时事新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的规定,对于时事新闻,无论新闻单位或者个人都不享有著作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原告诉被告侵权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同时,原告在自己报纸上和广西电视台公布自治区版权局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致使被告名誉受到损害,被告反诉要求赔礼道歉的理由成立,应予支持,但要求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缺乏根据,不予支持。据此,该院于1991年12月25日判决:
一、驳回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的诉讼请求;
二、原告在《广西广播电视报》上公开向被告赔礼道歉,驳回被告反诉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的诉讼请求。
第一审宣判后,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不服,向广西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其理由是:一审判决把电视节目预告表视为时事新闻,不予保护是错误的。上诉人对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表应享有使用权。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在法庭上,对上诉人进行侮辱和丑化,事后又利用所办报纸进一步扩散,侵害了上诉人的名誉权,请法院撤销原判,责令被上诉人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同意一审判决,并就上诉人提出的侵犯名誉权之诉提出了反诉。
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时事新闻,是指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最近期间国内外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的报道。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是电视台为了让观众预先知道在一周内的节目以便供其届时选择收看的预报。因而,电视节目预告表不属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所指的时事新闻。国家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30日《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通知》规定:“各地报纸和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期刊可以转载广播电视报所刊当天和第二天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但不得一次转载或摘登一周(或一周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如需要转载整周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应与有关广播电视报社协商。”被上诉人不经上诉人许可。擅自转载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违反了该通知的规定。上诉人通过与电视台订立协议有偿取得在广西境内以报纸形式向公众传播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使用权,受法律保护。被上诉人的行为已构成对上诉人民事权益的故意侵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自应承担民事责任。
上诉人上诉有理,应予以支持;一审判决确属不当,应予纠正。至于上诉人在二审程序中,提出被上诉人侵犯其名誉权的主张以及被上诉人就此提出的反诉,均为新增加的独立诉讼请求,属另一个法律关系,不宜与本诉合并审理。据此,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于1994年11月25日判决如下:
一、维持合山市人民法院(1991)合法民判字第46号民事判决的第二项中关于驳
回被告反诉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的诉讼请求的部分。
二、撤销该判决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中关于原告在《广西广播电视报》公开向被告赔礼道歉部分。
三、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立即停止在其报纸上刊登《广西广播电视报》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侵权行为。
四、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赔偿给上诉人广西广播电视报社经济损失5万元,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天内付清。
五、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在该报向上诉人广西广播电视报社公开赔礼道歉。赔礼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核。
本案一审案件受理费、反诉费共1220元及二审案件受理费2010元,共计3230元,由被上诉人广西煤矿工人报社负担。
第二篇: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广西煤炭工人报社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案
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广西煤炭工人报社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案
(一)首部
1.判决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人民法院(1991)合法民判字第46号。
二审判决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1994)柳地法民终字第127号。
2.案由: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
3.诉讼双方
原告(上诉人):广西广播电视报社。
法定代表人:{刘0X},总编辑、社长。
诉讼代理人(一、二审):{刘1X},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律师事务所律师。
诉讼代理人(一审):{傅2X}。
诉讼代理人(二审):{王3X},广西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
被告(被上诉人):广西煤炭工人报社。
法定代表人:{刘4X},总编辑。
诉讼代理人(一、二审):{孟5X},广西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
诉讼代理人(一审):{覃6X},广西煤炭工人报社副主任。
4.审级:二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伍达群;代理审判员:钟定红、罗宝龙。
二审法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蓝生昌;审判员:周绪勋、汪洋。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1991年11月25日。
二审审结时间:1994年11月25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依法延长审限)。
(二)一审情况
1.一审诉辩主张
(1)原告诉称:《广西广播电视报》于1979年创刊后,经广西广播电视厅和中国电视报社同意,取得了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使用权。中国电视报社还特别授权原告代为追究各种未经授权而在广西境内擅自刊登该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原告曾在《广西广播电视报》就此多次发表声明。之后,多数曾登载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报纸都已陆续停止登载。但被告从1987年以来,一直在每星期五收到当天出版的广西广播电视报后,即在下星期一出版的《广西煤炭工人报》的中缝刊登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原告认为:关于电视报刊登电视节目预告的问题,有关法律和政策已有明文规定。“广播电视报可视为期刊,可以适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第八条规定,作为一个整体,由其编辑部享有版权”。“各地报纸和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期刊可以转载广播电视报当天或第二天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但不得一次转载一周或一周以上的节目预告。如需转载的,应与有关广播电视报协商”。根据以上规定,被告行为已经侵犯了原告版权,直接影响了原告在自治区煤炭系统和合山市的发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要求受诉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
(2)被告辩称:《广西煤炭工人报》从1987年起一直刊登《广西广播电视报》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但国家版权局1987年12月12日《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意见》中指出:“电视节目预告应视为新闻消息,不属版权保护的作品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时事新闻,不受法律保护。“”时事新闻,不论作者、出版者均不享有版权。”国家版权局副局长刘杲在《新著作权法若干问题答记者问》中谈到:“广播电视节目预告本身视为时事新闻,不属著作权保护范围;但作为整体的广播电视报刊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将整张广播电视报复印下来出售才是侵权行为。”被告没有将《广西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和文章全 部翻印,故原告诉称被告侵犯其版权无法律依据,我们之所以没有执行上级版权机关的规定和“裁定”,是我们认为它们无法律依据,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此外,原告在广西区版权局的“裁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生效之前,即抢先在《广西广播电视报》和广西电视台的《广西新闻》中登载和播出我报社被裁定处罚的消息,使我报社名誉受到极大的损害,要求原告在同样的新闻媒介上登载或播出赔礼道歉,并赔偿2万元的经济损失。
2.一审事实和证据
合山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广西广播电视报》于1979年创刊,每星期五出版。1987年以来,被告于星期五收到该报后,便于下星期一出版的《广西煤炭工人报》的中缝刊登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原告曾为此在其本报发表声明。广西区版权局1989年9月下达《关于广播电视报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通知》后,被告于同月用文字向版权局作了汇报,愿意通过调解方式处理,表示付给转载资料费(每期16元)。原告不同意,协商不成。原告于1990年2月向广西版权局提出申诉,要求裁决。区版权局认为被告已构成侵权,于1990年7月20日对被告作出裁定:(1)立即停止侵权;(2)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3)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6360元。后被告提出复议。广西版权局于同年11月8日再次发文给被告,维持原裁定。被告认为区版权局裁定没有法律依据,拒绝执行。原告于1991年8月向被告所在地合山市人民法院起诉。审理当中,被告以原告在区版权局的裁定未发生法律效力前就抢先登报和通过电台播出,造成名誉损害为由,提起反诉。
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
(1)1987年以来《广西煤炭工人报》每期刊登《广西广播电视报》的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事实。
(2)广西广播电视报社与中国电视报社签订的协议书。
(3)广西电视台关于广西广播电视报独家使用其电视节目预告表每期付100元资料费的证明。
(4)法院对双方的询问笔录。
3.一审判案理由
(1)电视节目预告属于预告性新闻范围,本身应视为时事新闻。对于时事新闻,无论是新闻单位或个人都不享有著作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受限制。原告认为被告刊登电视节目预告是侵权行为,无法律依据。报纸刊登电视节目是为了方便电视观众和读者,更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来丰富文化生活,是服务性的。原告诉被告侵权,法院不予支持。
(2)原告在自治区版权局的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之前,就在本报和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中登载和播出“裁定”的内容,使被告名誉受到损失。因此,被告反诉理由成立,要求原告在同一新闻媒介上赔礼道歉,法院予以支持。
4.一审定案结论
一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一百二十六条、《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一百一十八条、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1)驳回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的诉讼请求。
(2)原告要在《广西广播电视报》上向被告广西煤炭工人报社公开赔礼道歉。驳回被告反诉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的诉讼请求。
本案诉讼费410元,由原告承担;反诉费810元,由被告承担760元,原告承担50元。
(三)二审诉辩主张
广西广播电视报社不服原审一审判决,于规定期限内上诉称:一审判决把电视节目预告表视为时事新闻而不加保护是错误的,上诉人对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表应享有使用权和专有出版权。同时认为,被上诉人广西煤炭工人报社利用开庭发表意见之机,对上诉人进行侮辱和丑化,事后又利用所办报纸进一步扩散,侵害了上诉人的名誉权。故请求撤销原判,判令被上诉人停止侵权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被上诉人辩称:被上诉人刊登电视节目预告表符合国家版权局1987年12月12日《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意见》中“电视节目预告应视为新闻消息,不属版权保护范围”的规定。一审判决是正确的。并就上诉人提出的侵犯名誉权之诉提出反诉。
(四)二审事实和证据
柳州地区中级法院经审理查明:上诉人广西广播电视报社于1979年12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创刊,发行全区。之后,上诉人与中国电视报社签订协议,由中国电视报社向广西广播电视报社提供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表,由上诉人在本报刊登或转载,每期付给中国电视报社稿酬80元。上诉人根据广西广播电视厅桂发字(1987)35号文件精神,与广西电视台121头协商,允许上诉人刊登广西电视台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每期付给稿酬100元,被上诉人广西煤炭工人报社未经上诉人同意,擅自从1987年起,在每周一的报纸上摘登上诉人报纸中的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1988年2月1日和1989年5月8日,上诉人分别在其报上发表声明:未经许可,任何报刊不得转载,刊登本报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违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1989年9月22日,区版权局以桂权字(1989)9号文《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通知》下发后,被上诉人仍转载上诉人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1990年2月4日,上诉人向区版权局提出申诉,要求被上诉人停止侵权,登报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区版权局审查后认为,被上诉人擅自转载上诉人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违反有关规定,属侵权行为。于同年7月20日作出裁定:被上诉人立即停止摘登上诉人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登报向上诉人公开道歉;补偿上诉人经济损失6360元。裁定后,被上诉人拒不执行。同年8月27日,上诉人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了区版权局的裁定内容。1991年8月15日,上诉人向原审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被上诉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1万元。被上诉人反诉上诉人侵害其名誉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公开赔礼道歉。
上诉人针对被上诉人在诉讼期间仍继续摘登上诉人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侵权行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二审期间要求法院判令被上诉人增加赔偿数额。
上述事实证据除与一审事实证据相同外,尚有如下证据:
1.广西版权局1990年7月20日作的裁定。
2.二审期间被上诉人仍刊登上诉人的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事实。
3.法院对双方的询问笔录。
(五)二审判案理由
二审法院认为:电视节目预告表是电视台通过复杂的专业技术性劳动制作完成的,电视台对其劳动成果,应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应予以适当的法律保护。但电视节目预告表还不具有著作权意义上的独创性,因而不宜用《著作权法》保护。但上诉人通过协议方式,有偿取得的广西电视台和中国电视报一周电视节目预告,在广西地区以报纸形式向公众传播的使用权,应予法律保护。被上诉人未经许可,擅自无偿摘登上诉人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而有偿地提供给公众,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原则,违反了有关部门作出的已被报业所普遍接受的“可以转载广播电视报所刊当天和第二天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但不得一次转载或摘登一周(或一周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如需要转载整周的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应与有关广播电视报协商”的规定,侵犯了广西广播电视报社的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造成对方经济损失,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予赔偿。因此,上诉人上诉有理,予以支持;一审判决不当,应予纠正。
关于上诉人在二审程序中提出被上诉人侵犯其名誉权的诉讼主张,而被上诉人就此提出反诉等,都是新增加的独立诉讼请求,属于另一个法律关系,不宜与本诉合并审理。
(六)二审定案结论
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七)、(十)项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1.维持合山市人民法院(1991)合法民判字第46号民事判决的第二项中“驳回被告反诉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的诉讼请求”。
2.撤销该同一判决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中关于“原告在《广西广播电视报》上公开向被告赔礼道歉”的判决。
3.广西煤炭工人报社立即停止摘登《广西广播电视报》的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侵权行为。
4.广西煤炭工人报社给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限于本判决生效后10天内付清。
5.广西煤炭工人报社应在本报登报向广西广播电视报社公开赔礼道歉。限于本判决生效后1个月内履行。赔礼道歉的内容须经法院审核。
本案一审案件受理费、反诉费共1220元及二审案件受理费2010元,共计3230元。由广西煤炭工人报社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七)解说
上诉人(原告)广西广播电视报社在一审程序中,诉称被上诉人广西煤炭工人报社转载一周电视节目预告表是侵犯其作品版权的行为,要求适用《著作权法》予以保护,显然不当。因为电视节目预告表的制作过程和结果并没有一般作品(著作)独创性的意义,但电视节目预告表是电视台通过复杂的专业技术性劳动制作完成的,电视节目预告表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后才取得的一种劳动成果,所以电视台对节目预告表应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因此,本案的性质应定为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而不是版权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上诉人广西广播电视报社根据上述规定,通过协议方式有偿取得了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报一周电视节目预告在广西地区以报纸形式向公众传播的使用权,理所当然受法律保护。被上诉人未经许可,擅自无偿摘登上诉人的一周电视节目节预告表而有偿地供给公众.显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和原则,同时也违反了有关部门作出的并被报业普遍接受的“只可以转载当天和第二天广播电视节目预告”的报业习惯,侵害了广西广播电视报社的权利,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一审法院没有正确解决好“节目预告”和“节目预告表”的区别,虽然两者目的一致,都是对未来要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预告。但“节目预告”是由电台或电视台根据“节目预告表”以口播形式预告第二天或未来几天内所需要播出的节目及内容简介。因此国家版权局副局长刘杲说,“广播电视节目预告本身视为时事新闻,不属著作权保护范围”。而节目表是以列表形式反映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的节目安排。必须先有“表”才能依“表”预告。电视节目预告表是基于制作者对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一段时间(时期)方针、政策的全面把握,并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以及对广大观众的调查了解,对多采编部门制作的节目以及库存节目进行统筹,还要参照周边台近期节目播出情况,才能制定完成的本台一个时期内的播出计划。此外制作者还要掌握许多技术情况和资料予以综合平衡、协调,凝聚了广播电视部门的整体劳动。故节目预告表绝非一个简单的排列,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虽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但可以比照《民法通则》有关条款给予保护。因此二审法院根据有关条款,认为被告侵犯了原告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已造经济损失,应酌情给予赔偿。一审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只着眼于国家版权局1987年54号文《关于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转载问题的意见》指出的“电视节目预告应视为新闻消息,不属于版权保护的作品范围”,但却忽略了目前有关部门作出的并已被报业所普遍接受的报业习惯,尤其是忽略了对当事人合法民事权利的保护,因而所作判决有失偏颇。
第三篇: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擅自将网络原创作品下载至传统媒体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案情介绍】
“3D芝麻街”为国际互联网上一个人主页的名称,网址为“[BF]http[DK]:///~xmchang/3ds[BFQ]”(http[DK][BF]://[BFQ]), 版主署名为“无方”。该主页于1998年1月开始上载文件,内容主要为有关三维动画设计的文章。1998年5月10日一篇题为《戏说MAYA》的文章被上载到该主页上,作者署名为“无方”。1998年10月16日,成都电脑商情报社在其主办的《电脑商情报》上刊登《戏说MAYA》一文,文章署名为“无方”,该报在刊登此文的同时加注了编者按,称“本文的出处也如同文中的3D发源一样不详,不过有一位铁杆读者、3D迷兼网虫极力推荐”。此后,成都电脑商情报社在其作者信息库中保留了“无方”的栏目,栏目内容中仅注明作者署名为“无方”,并在稿费统计表中注明稿酬尚未支付。同年11月,陈卫华向成都电脑商情报社发出电子邮件,说明其本人系《戏说MAYA》一文的作者,同年12月2日,陈卫华又向该报社发出传真,提出该报社应承担侵权责任。成都电脑商情报社收到上述函件后拒绝了陈卫华的要求。陈卫华遂以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犯其著作权为由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陈卫华诉称:1998年5月10日我以笔名“无方”撰写了《戏说MAYA》一文并上载到我的个人主页“3D芝麻街”上,并注明“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1998年10月16日成都电脑商情报社未经我同意将该文刊载于其主办的《电脑商情报》第40期家庭版上, 其行为侵犯了我的著作权,请求判令被告成都电脑商情报社公开赔礼道歉、支付稿费231元和惩罚性稿费5万元。[JP+1]
被告成都电脑商情报社辩称:《戏说MAYA》一文是读者于1998年8月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到我们的电子信箱中的,该电子邮件中没有“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的内容,我们曾回函要求其提供作者详细资料,但推荐者未能回函。同年10月16日我社在报纸上将该文全文发表,署名为“无方”,并在发表时加注编者按,注明“作者与3D发源一样不详”。我们同意以国家稿费标准付给《戏说MAYA》一文的作者稿费231元,但是请陈卫华证明他就是作者“无方”。我社没有主观过错,行为没有构成侵权,故不同意道歉及支付所谓惩罚性稿费的要求。
【审理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电脑商情报社侵权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本案所涉《戏说MAYA》一文,系对三维动画技术的一种文学化的描述,具有独创性,可为社会公众借助联网主机所接触、复制,故该文章应被视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鉴于现在尚无其他证据证明该文此前已经发表, 故该文首次上载到个人主页“3D芝麻街”上的时间即为发表时间。
第二,我国法律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为作者。个人主页“3D芝麻街”的版主与该主页上《戏说MAYA》一文作者的署名均为“无方”。虽然当前关于个人主页的设立与使用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一般情况下个人主页密码的修改、内容的添加和删改工作只能由个人主页的注册人完成。陈卫华作为专业人员,能够修改该个人主页的密码、上载文件、删改文件,电脑商情报社据此已认可陈卫华即为“无方”,亦未提出相反的证据证明特殊情况的存在,故陈卫华应为“无方”,《戏说MAYA》一文的著作权归陈卫华所有。 第三,著作权是法律赋予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陈卫华将《戏说MAYA》一文上载到互联网上发表,实际是在网络空间传播其作品。电脑商情报社在其主办的登有商业广告的报纸上擅自刊载陈卫华的作品《戏说MAYA》,为达到其商业目的扩大了该作品的传播范围,侵犯了陈卫华的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故电脑商情报社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停止侵权,向陈卫华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由此给陈卫华造成的合理的经济损失。电脑商情报社以“使用该作品无主观过错”等为由拒绝承担侵权责任的辩称,与事实不符, 于法无据,本院不予采信。
第四,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陈卫华要求电脑商情报社支付惩罚性稿酬5万元,但未提出相应的证据, 对此本院将依电脑商情报社的侵权程度依法确定赔偿数额,不再全额支持陈卫华的诉讼请求。
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1款、第2款、第4款和第46条第2项的规定,判决被告停止使用原告的作品《戏说MAYA》;在其主办的《电脑商情报》上刊登声明向原告公开致歉;向原告支付稿酬并赔偿经济损失共计924元。
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案例来源: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海知初字第18号”民事判决书,选取时有所精简。有学者认为,本案才是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真正的第一案,而不应该是王蒙等六作家分别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其作品著作权案。参见乔生:《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11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评〒析】
本案的焦点在于:对网络作品的认定,对网络作品发表时间的认定以及对网络作品作者的认定。
(1)对网络作品的认定和对网络作品发表时间的认定。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第2条的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这两个实质要件,并符合法律的规定,方能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品的形式和载体不光为文字和纸质的,作品的文字输进计算机被数字化后,载体从纸质变成了软盘、硬盘、磁带、CDROM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又能被传输到网络空间,有的被组合成“网页”,又形成了网络作品;有的作者则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将其智力创作成果直接传输到网络上。
网络作品是有别于传统作品的特殊作品,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产生并在网络上运行,拥有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加以复制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创作成果。网络作品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数字化作品,是指进入网络前存在于纸、磁带等传统载体上,只是通过扫描等方式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编码,然后经过计算机组织、加工、存储,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网络作品。另一种称为数字式作品,是从其被创作之时起就直接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上并在网络上传播的网络作品。计算机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能力,网络又以其超容量信息使创作活动更为简单,因此第二种形式的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参见彭冬莲、荀昌荣:《论新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法律保护》,载
[BF]http[DK]:///news/2004/12/ma***021824.html[BFQ]。
本案所涉《戏说MAYA》一文,系对三维动画技术的一种文学化的描述,具有独创性,能够以数字化形式被固定在计算机硬盘上、通过WWW服务器上载到国际互联网上并保持稳定状态,可为社会公众借助联网主机所接触、复制,故该文章应被视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所谓公之于众,是指披露作品并使其置于公众所知悉的状态。这种“公之于众”,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公众是否知悉该作品,或者欣赏该作品,都与之无涉。那么,作品发表的时间,也就是作品被“公之于众”的时间。鉴于本案尚无其他证据证明《戏说MAYA》一文此前已经发表, 故该文首
次被上载到个人主页“3D芝麻街”上的时间即为发表时间。
(2)对网络作品作者的认定。
《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可见,对于如何认定作者,署名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基准。一般来说,署名可以反映出作品的作者,即使被“署”之“名”并非真名,笔名、艺名、别名、乳名亦未尝不可。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作者并未署名,或者署名者并非作者本人的现象。为了确认真实作者,如果提出与署名状况不同主张的,法律可以要求主张人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因署名问题惹起争端的,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或确权之诉。
回到本案,个人主页“3D芝麻街”的版主与该主页上《戏说MAYA》一文作者的署名均为“无方”。虽然当前关于个人主页的设立与使用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一般情况下个人主页密码的修改、内容的添加和删改工作只能由个人主页的注册人完成。陈卫华作为专业人员,能够修改该个人主页的密码、上载文件、删改文件,电脑商情报社据此已认可陈卫华即为“无方”,亦未提出相反的证据证明特殊情况的存在,故陈卫华应为“无方”,《戏说MAYA》一文的著作权应当归陈卫华所有。
(3)禁用声明的法律效力。
《著作权法》(1990年)第32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因此,如果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其他媒体是无权这样做的。本案原告在其发表作品的网页上明确标有“版权所有〒请勿转载”的禁用声明,被告电脑商情报社仍在其主办的登有商业广告的报纸上擅自刊载陈卫华的作品《戏说MAYA》,为达到其商业目的扩大了该作品的传播范围,应当被认定为侵犯了原告陈卫华的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