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社会和网络爆棚的城管和警察事件(共)
一、事件概述
6月3日,网上一段名为“实拍:延安城管暴力执法双脚跳起暴踩男子头部”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媒体证实,5月31日下午在延安市杨家岭附近,延安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商户发生撕扯现象,商户称有城管执法人员双脚跳起猛跺倒地商户。
6月4日,延安市城管局做出处理决定,对城市管理监察支队的分管副支队长、凤凰大队的大队长、分管执法工作的副大队长,以及当天的执法人员全部停职,接受调查。
6月5日,延安市城管局回应称,网友上传的视频中黄衣女子及双脚跳起踩踏商户男子均为无正式编制人员。
6月5日,网友再爆料称,延安城管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大厦,而且有30层高,只有200多万人的延安市,竟有如此奢华的城管大楼。
6月5日18时,延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5月31日延安市城管监察支队执法冲突事件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决定对延安市城管监察支队凤凰大队大队长赵振刚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大队长职务;对涉嫌违法的城管协管员景鼎文处以刑事拘留,城管协管员刘兆瑞处以行政拘留。
6月6日,市民爆料称延安市城管局局长张建朝豪华座驾超标,配车超过部级领导配车。6月7日,针对网友质疑的超标车一事,延安市城管局纪委书记称是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借给城管局使用。同日,延安市城管局局长向被打商贩刘国峰鞠躬致歉,并承诺城管局承担其全部医疗费。
6月7日晚,一则被踩商户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信中称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这则公开信引发“政府公关”的质疑。
6月12日,延安被踩头商户向回应公开信质疑,称信中内容不是自己心里话,信不是他写的,城管局有专人陪护,不方便多说。
二、媒体关注度分析
6月3日,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最先介入事件报道。人民网陕西频道在新闻调查栏目发布新闻——延安城管被指酒后执法 打伤多人,这则文章被凤凰网、腾讯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转载,使得事件得以初步传播。
6月4日,媒体关注度快速攀升,“城管跳踩男子头部”和“暴力执法者被停职调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新闻达两百余篇,暴力执法者被停职调查的消息部分中和了城管暴力执法所造成的负面舆论,显现出官方相对敏锐的危机应对意识。
6月5日,媒体关注度再升温,源于延安城管局的“脚踩商户男子是临时工”的说法,给已经发酵的舆情火上浇油,同时媒体开始关注延安30多层“奢侈”的城管大楼,让事件的舆情热点开始转移,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对象——延安城管却未曾转移。
6月6日,人民网陕西频道发布题为《延安市城管局长被指拥豪华公车 超部长级》的文章,被媒体转发140余次,使得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再升级。
6月7日,媒体关注的焦点放在城管局回应超标车系“借用”和“延安城管局鞠躬道歉”,尤其是城管局长鞠躬道歉的新闻,对舆论引导起了较为积极正面的作用。
三、微博关注度分析
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平台上可以看到,截止6月12日20时,在微博平台上关于“延安城管暴力执法”的相关信息达到270余万条,呈现出微博网友对此事较高地的关注度。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最早于5月31日22时由@张涛爱吃错 在微博平台上发布,该网友发布文字并配以三张图片并未引其网友的关注。6月3日,此事件相关的视频在网上大量传播开来,视频中一名城管跳踩男子的画面引发网友共鸣和愤怒,事件视频的出现是此事件传播开来的一个关键。
从传播主体来看,6月3日,更多的是草根网友介入了事件的传播,@中国刘杰、@人人死飞、@第一现场微博等人的微博都被大量转发,成为自媒体平台上此事件报道的先行军。
6月4日,@京华时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微博加入到事件的传播行列。同时,@王于京(浙江金华武义公安局民警)、@木尔、@山东卫视张晓磊等微博名人也在自己微博上对此事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播,其中@王于京的这则微博被转发评论3.8万次,在事件初期产生了较大影响。
6月5日,@袁裕来律师和@作业本都对延安城管事件有所关注,并从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引申出夏俊峰案。@观世音童 发布微博质疑城管存在的合理性,呼吁废除城管。同日,@人民日报 转发@延安公安 对此事的“严格执法,公正处理”的表态,这则微博被转发、评论近8万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微博平台上网民相对激进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发展,微博平台上对此事的关注度进一步发酵,@王旭明、@邓飞、@丁来峰、@孟非、@叶青、@徐昕等活跃网友对事件进行评论和传播。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打人者应受重罚 29%
网友“听风歌唱”:对打人者必须严惩,用重典方能治理此类暴力行为,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仅仅城管局局长道歉不够 20%
网友“梁捷麟”:好奇怪,城管局长咋还有道歉的机会?把属下管成这样绝对该辞职谢罪的!该道歉的是延安市的市长!
临时工再成替罪羊 22%
网友“流浪者”:暴力执法者又是临时工,只要发生危机,相关部分总会祭出临时工这张王牌,这是欺人还是自欺?
局长道歉行为值得肯定 12%
网友“天边的云”:局长亲自登门道歉,足以显示官方的诚意,希望以后我们的官员也能效仿此局长的做法,以谦卑姿态向民众真诚道歉。
网络舆论威力初步展现 10%
网友“刀锋战士”:事件的发展态势已经不可控,从暴力执法演化到奢侈城管大楼再到超标公务车,网络监督的力量显现!如果不是舆论压力,城管局长会低下他那高傲的头来道歉吗?
其它 7%
网友“老区人”:延安是革命老区,我们要维护我们延安的形象,延安的形象不能因为打人事件而被继续破坏下去了,作为一个延安人,我们应该在冷静正确的处事态度下维护我们自己的形象!
五、媒体评论摘要
“城管暴力执法”凸显社会管理悖论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作为当今中国矛盾最多发的焦点之一,城管体现了社会管理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受地方政府委托,城管具体操持城市综合管理,承担着维护市容市貌、城市秩序的重任;另一方面,执法手段非常粗放,时常违规执法、暴力执法,与小摊贩发生激烈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从宏观层面看,这种悖论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矛盾集中的表现。随着城市不断扩容、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大。这凸显了中国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困境:把前所未有的城市管理课题抛给一个本不具备完全执法资格的部门,显然是强人所难。
城管执法还须以人为本
天山网评论《“临时工”为什么能如此牵动公众神经》指出,不管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作为管理者执法者,不管老百姓做的对与不对,都应该“以人为本”,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才是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基本执法素质,更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正式编制的城管执法者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临时工当街打人,这是纯粹的暴力执法,有悖于文明执法的要求,文明执法、阳光执法在哪?不能不再一次拷问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民众。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公共管理中发生公共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部门不能正视事件,不敢面对公众和社会,由于害怕追责到自身责任,总是对事件原因避重就轻、调查真相有意掖着藏着,对事件责任处理敷衍了事。
对延安城管局长道歉说NO
荆楚网评论指出,鞠躬道歉是愿意尊重法律尊重人民的行为体现,但我们希望道歉只是处理此次暴力踩头事件的一个开端。法治民主社会,这种街头暴打损的不是个人形象而是公务员整体形象,如此暴力执法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绝妙讽刺,必须剔除那些影响和谐的毒瘤。参与暴力执法的所有人都必须得到法律应有的严惩。“暴力踩头”事件后为何延安30层城管大厦楼牌悄然消失?暴力执法的处理结果缘何又是临时工来买单?如此一系列问题不应只是简单的处理几个临时工便作罢。这一切需要一个正面积极的回应,需要一个明确且公正的处理结果,不能道个歉躬个躬而不了了之。所以,尽管局长的腰身已经弯成了90度,但我们还是要对道歉说NO。
六、舆情点评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自6月4日曝光以来,先是经历暴力执法引众怒,继而爆出奢侈城管大厦,紧接着城管局长用车超部级待遇,随后商户公开信被疑政府公关,十天左右的时间内,事件的发展一波三折,舆论关注点不断变化,但最终的矛头指向未曾改变,那就是对延安城管部门的诟病。延安城管局局长到医院对受伤商户鞠躬致歉,在一定程度防止了舆情的继续恶化,但此事件中暴露的出的种种问题,以及网友的各种质疑声却并未得到有效化解。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经此一事,整体形象恐多受冲击。
梳理此次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有以下几点务必引起重视:
视频传播更直观 危机传播更快速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发生于5月31日,在事发当天曾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关于此事的消息,但仅限于简短的文字,配以三张冲击力并不强的图片,在有图有真相的网络时代,该网友的这则微博并未引发自媒体平台上的热议。然而,6月3日,与此事件相关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尤其的城管动态的“跳踩”动作,瞬间点燃普通网友的关注热情,从而使得事件以极快速度在网友之间传播,并引发媒体关注。
责任切割 化被动为主动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其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面对此事,延安城管局应该对重点人员做重点处理,并积极传递官方严肃处理的态度,并声明这是其个人行为而非整体行为,没必要因为一个暴力执法者而损害整个城管局的形象,除非是意图对暴力执法者进行庇护。
真诚道歉宜早不宜迟
6月7日,延安市城管局局长向被踩商户鞠躬道歉,局长的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此次危机应对的一个亮点,官向民低头道歉,在很大程度上是舆论的一次胜利,也使得普通民众对立情绪得以较大程度地化解,可能成为此次危机成功处理的一个转折。我们可以倒推过来,如果在事发伊始,延安城管局局长以及施暴人员能第一时间以诚恳的态度登门致歉,或许可能避免后面更多舆情热点的出现,此次危机事件也许仅限于一起简单的暴力执法行为。(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朱明刚)
第二篇:当前影响全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分析对策
当前影响全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分析对策
作者:刘冬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52
更新时间:2008-11-13
近年来,科区司法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维稳工作得到强有力推进,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问题仍大量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根据科区实际及“排查防激化
调解创‘四无’活动的开展情况,当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有:
1、房屋拆迁安置纠纷中,被拆迁人对政策理解不够,拆迁单位未能很好的宣传解释,且现有政策规定与被拆迁人的心理仍存有差异。因此,一些被拆迁人的对立情绪引发的群体上访时而发生。
2、企业改制引发的案件增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及措施滞后和不完善,对改制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缺乏预见性和有效的解决方法,政府管理与协调能力难以满足改制工作的需要。二是职工安置矛盾突出,补偿标准各异。三是主动性改制意愿不强,改制目的不明确。大部分企改职工认为改制是上面安排。四是职工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宣传发动,职工忧虑较多,预期愿望不明。退出方式单一,买断脱钩成为唯一的选择。不同企业的退出补偿差别过大,多数职工的养老、医疗续保困难。
3、一些信访人员对法律法规理解得不够深透,不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甚至把司法机关的法定程序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故而上访。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当事人诉讼心理扭曲,误认为走法律程序不如上访引起领导重视。特别是适逢全国、全区和全市重要会议,就去会议上访。
4、涉法上访案件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原因。一些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片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通过上访渠道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5、民工工资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监督势单力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措施不够有力,既侵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6、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对农民传统观念的冲击与农村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不足。一些农民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以及腐朽思想的影响,逐渐放弃传统俭朴观念,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由于当前农村就业状况和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攫取财富。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制教育水平不高,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重视不够,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认识不深,抓稳定工作措施不够坚决有力。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维稳工作只是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抓好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和感化工作,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对策及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党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工作部门的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与领导包案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要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利益诉求,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三要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在“案结事了”上下功夫。要不断强化“大调解”意识,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在解决方法上,善用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即有一定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现任和离任的村支书、村主任等参与调解,增强解决效果。要继续推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如镇(街道)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制,会前分析汇报制,村里、驻村干部、管理片和乡镇政法办(或乡镇领导)分层化解矛盾责任制,领导包案制,挂牌督办制,责任追究制,考核奖惩制等。
四要进一步完善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对群体性事件苗头能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置得好。要引导群众通过依法途径解决合理诉求,对事件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打击。
五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下工夫,关注民生。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诚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获取无穷的力量。
六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要从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法制等方面灌输引导,切实抓好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律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