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家之言:五九庐山真面目
一家之言:五九庐山真面目
作者:罗四夕乌有之乡2009-7-9
打油诗.五九年的庐山会议
鬼使神差一封信,阴差阳错悲剧生。评头品足数十载,看破红尘有几人?
第一节五九庐山真面目
五九年的庐山会议已到天命年了,人们不但没有遗忘,而且还在议论纷纷。但从议论中看出,真正认清五九庐山会议真面目的人并不多。这也不奇怪,因为许多人不了解真实情况,议论错了也在情理之中,但有些所谓教授也信口开合就不对了。因此,有必要把真实情况告诉人们。
庐山会议分两部分,前部分是纠“左”,后部分是反右倾。对前部分认识比较一致,对后部分反右倾认识就很不一致了。这里只说后部分。
五九年庐山会议,从纠左变成反右倾的悲剧,不是有的教授说的:是毛泽东放长线钓大鱼,有意要整彭德怀,而是由七个阴差阳错的环节造成的,这七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悲剧都不会发生。
第一个环节,是彭德怀鬼使神差的一封信。人们常说彭德怀的信是万言书。其实信除了标点符号外,包括台头、结尾和年月日在内只有3170个字。
为什么说彭德怀写信是鬼使神差呢?生活中有些事就很难说清处,如彭德怀过去经常与毛泽东相隔在千里之外,他一般都不以个人的名义写信,只是送材料或报告工作。这次近在咫尺却要写信,大家说,这是不是“鬼使神差”。
彭德怀根本就不该写那封信。因为:
一方面信上写的那些问题,自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以来,毛泽东就先后在一些会议上讲过了,还承担责任,作了初步检查,也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请看毛泽东以下的讲话:1958年11月10日,毛泽东说:“我们有些同志昏了头脑,以为快要上天了。……徐水,还有什么地方,就急急忙忙往前闯”。1958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武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苏联在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上很谨慎。我看我们中国人大概包括我在内,是个冒失鬼。5亿多农民的年薪不到80元,是不是穷得要命?我们现在吹得太大了,我看不符合事实,没有反映客观实际。整个说来,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并没有。所谓速度,所谓多快好省,是个客观的东西。客观说不能速,就不能速。” 11月23日 毛泽东在武昌会议第二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脑筋正在这里压缩空气。指标问题,以钢为纲带动一切,……今年番一番是个冒险的倡议。”12月1日又说:“可能性同现实性是两件东西,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虚假的可能性同现实的可能性又是两件东西,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头脑要冷又要热,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同志们,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他们可能跌筋斗,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己的头脑。……” 12月9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就提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情绪的危险性”。1959年2月1—2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两次到会讲话。他说:“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现在年纪不小了。应该承认这一点: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这个战略战术,我们就是不懂,就是不会……关于按客观规律、按比例,这个问题我是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我不懂。”1959年2—3月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又说:“公社在1958年秋建成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穷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
各种„产”。……这样一来,共产风就刮起来了。即是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情况。我们对于民族资产阶级这样的剥削阶级所采取的政策,尚且是如此,那么,我们对于劳动人民的成果,又怎么可以无偿占有呢?同志们,价值法则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这一点终究是不行的。”3月和4月,毛泽东分别在陶鲁笳、王任重、谭震林的报告上批示:“旧账一般不算,是写到了郑州讲话里面去的,不对,应改为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对群众不能解怨气。对干部,他们将被我们毁坏掉。有百害而无一利。……须知,这是劫财,不是善财。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是不许可的。算账才能团结;算账才能帮助干部从贪污浪费的海洋中拔出来,一身清净,算账才能教会干部学会经营管理方法;算账才能教会五亿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公社,监督公社的各级干部只许办好事,不许办坏事,实现群众的监督,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以上材料见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第806—826页)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给六级干部的信中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7月10日,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讲了上面类似的话。
从毛泽东以上的一系列讲话来看,彭德怀信上说那些内容,除了“左”比右难纠正一句而外,毛泽东都先后讲过了,而且比彭德怀信上说的还要深刻、严重些,并在不断想办法解决。因此,彭没有必要再写信。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彭德怀信上说那些内容,彭在西北小组会上也已经讲了。彭在西北小组会上的讲话是:“1957年整风反右以来,政治上、经济上一连串的胜利,党的威信提高了,得意忘形,脑子热了一点。”“解放以来,一连串的胜利,造成群众性的头脑发热,因而向毛主席反映情况只讲可能和有利的因素。在大胜利中容易看不见、听不进反面的东西。”“从北戴河会议以后,搞了个„左‟的东西,全民办钢铁这个口号究竟对不对?……我们党内总是„左‟的难纠正,右的比较好纠正。”“去年忽视《工作方法六十条》中的一切经过试验,吃饭不要钱那么大的事,没有经过试验。”“要找经验教训,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责任。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1070‟吨钢是毛主席决定的,难道他没有责任!我也有一份,至少当时没有反对。主席最伟大的地方在于能及时发现问题,弯子转得快,如果没有郑州会议,经济会被破坏。”“人民公社我认为早了些,高级社的优越性刚发挥,还没有充分发挥,就公社化,而且未经过试验,如果试验上一年再搞,就好了。”“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提的增产数,就没有那么多,我去了解实际只增产16%,我又问了周小舟同志,他说那个社增产只有14%,国家还给了不少帮助。主席也去过这个社,我曾问主席,你了解怎么样?他说没有谈这个事,我看他是谈过。”“政治与经济各有不同的规律,因此思想教育不能代替经济工作。毛主席与党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之高,是全世界找不到的,但滥用这种威信是不行的。去年乱传主席的意见,问题不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问题要注意,省、地的民主是否没有问题呢?现在是不管党委的集体领导的决定,而是个人决定,第一书记决定的算,第二书记决定的就不算,不建立集体威信,只建立个人威信,是很不正常的,是危险的。”“什么算账派、观潮派……等帽子都有了,对于广开言论有影响,有些人不说真话,摸领导人的心里。”
(详见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第855—856页)
彭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比他在信上写的尖锐得多。既然已经说了,也就没有再说的必要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再说,就是“脱了裤子打屁”,多次一举了。没有这封鬼使神差信就不会出现下面的阴差阳错。
第二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毛泽东不该把彭信交大会讨论。彭写信不该,毛泽东把彭信交给大会讨论,也不该。因为彭信一出现就争论不休,没完没了。这就干扰了《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的讨论,把会议引入歧途。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彭信交大会讨论呢?是不是有意引彭上钩呢?我认为毛不是有意要整彭,而是要加深大家对问题的认识。因为:一是彭信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毛没有理由要整彭;二是毛泽东看了彭信后说了这样两句话“这个人敢讲真话。”“容易得罪人。”;三是在讨论彭信时,有人对毛说,彭信有问题。毛泽东说:彭是政治局委员,给党中央主席写信有什么问题呀;四是李银桥说:“庐山会议开始是要纠„左‟,有人向毛泽东反映彭德怀在小组讨论会上说了许多反对意见的话,毛泽东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提个意见嘛”;五是7月23日,毛批评彭他们时,也还说他们基本正确,只是部分不正确。所谓基本正确就是主要是正确的。因此,说毛把彭信交大会讨论是有意整彭是不正确的。
第三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与会者不该对彭信争论不休。如果与会者一致认为彭信好,就不会引起争议,如果与会者都认为彭信不好也不会引起争议。如果没有人们的争论不休,就不会有毛泽东7月23日的讲话,没有毛泽东23日的讲话,悲剧就不会发生。因此,那些对彭信争论不休的人们对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悲剧的产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7月23日毛泽东不该那样讲话。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他应当下令停止争论,集中精力讨论《庐山会议诸问题议定记录》。如果这样,悲剧也不会发生。可毛泽东没有这样做,他的讲话从表面看,是各打50大板,但从字里行间来看,打在柯庆施等人身上那50大板要轻些,而打在彭德怀等人身上那50大板要重得多。这样就引起彭那部分人很不舒服,促使他们说了一些出格的话,做了一些出格的事,如彭德怀的傲慢,目中无人;李锐和周小舟听了如丧考妣,到黄克诚家去大发牢骚,攻击毛泽东。
第五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彭德怀7月23日不该那样傲慢。《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第265至267页上说了这样一些话,23日毛泽东讲完话,“会议散场,……。彭德怀坐在最后一排,出去最早,等毛泽东出了会场,他已经走得老远。
“……彭德怀正走着,不知是蓦然发现拉下了什么东西,还是想起了什么事情,又掉头反身上坡,与毛泽东一行人碰了个照面。
“毛泽东站住了,向他打招呼,彭总,我们谈谈吧。
“彭德怀脚步不停,情绪冲动地挥手,有什么好谈的?没什么好谈的!
“毛泽东口吻平缓地说,没关系嘛,我们不同意见可以坐下来谈谈嘛……
“彭德怀甩手不谈,要谈的他都在信里写过,其余的就没什么好谈的了。他的步伐未做丝毫停顿,将毛泽东丢在身后。
“党的领袖遭到这般冷遇,毛泽东的不自在不用说,在场的其他中央首长亦忿忿不平,意见大极了,都异常生气。
“按照预定的会期该是结束了,毛泽东回到„美庐‟也是让工作人员做下山的准备。然而有些领导同志感到,这次会议争论的问题并没有真正从大家的思想深处达到一致,反映如果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今后工作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于是,临时又决定改变行期,推迟下山的时间。经过短暂的筹备,8月2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了。未参加前面会议的其他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也纷纷自各地赶上山来。至此,庐山会议已经从最初的要纠„左‟,完全转化为反„右‟。”
由此可见,如果彭德怀不那样傲慢,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就不会忿忿不平要求彻底解决争论的问题,继续开会,使大家在思想深处达到一致。不继续开会,会议就到此结束,彭也就平安无事了。可见,后来,会议由纠“左”变成反右倾,与彭德怀的傲慢关系极大。
第六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有些中央领导同志不该要求继续开会。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起了乘人之危、推人下水、落井下石的作用。毛泽东2
3日讲话之后,本想会议至此结束,有的中央领导同志就不该要求继续开会。他们应调和毛彭之间的矛盾。彭的态度不好、傲慢,他们应同彭私下交换意见,谈谈心,也可以对彭的傲慢态度进行严厉批评,还应劝彭,心平气和地去与毛泽东交换意见,消除隔阂,减少分歧,这才是他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提出继续开会,彻底解决彭的问题,就起到了死灰复燃、火上浇油的作用。
第七个阴差阳错的环节是周小舟和李锐7月23日晚不该大牢骚。周小舟和李锐在这场悲剧中起了极坏的作用,不是周小舟的鼓动,彭德怀就不会写那封信,没有那封信,悲剧就不会发生。没有他们7月23日夜,在黄克诚家里大发牢骚,就不会出现“军事俱乐部”。有了这个假“军事俱乐部”,才使会议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才使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成为“反党集团”,才使他们跳下黄河也洗不清,黄泥巴掉在裤裆里,不是屎,很像屎。
周小舟和李锐是害人不成反害己。他们鼓动彭德怀写信的目的是想毛泽东能在大会上批评罗瑞卿、柯庆施等人,因为罗、柯等人在会议期间给他们过不去。但毛泽东7月23日的讲话,批罗等人轻些,批彭等人重些。于是他二人就如丧考妣,当天晚上先是在自己住处大发牢骚还不过瘾,还要到黄克诚家去大发牢骚,攻击毛泽东,说毛泽东到了斯大林晚年……后来彭德怀也来了。于是人们就把这晚上他们的活动称为“军事俱乐部”。
周、李在离开黄克诚家时,李锐对周小舟说:今晚说的话就当没有说,今后我们也少来往,可见他们心中确实有鬼。
在后来的会议期间,人们就要他们交待23日晚在黄克家干什么?他们守口如瓶,滴水不漏。但人们又揪住不放。于是,胡乔木觉得毛泽东很相信李锐,叫李锐把那晚上的情况写给毛泽东,以便消除人们对23日晚的怀疑,继续追查。7月30日,李锐给毛泽东写了23日晚的情况,并说:“请主席相信我是以我的政治生命来说清楚这件事。如不属实,愿受党纪制裁。”
毛泽东看信后,信以为真,并交其他常委看。但后来从黄克诚的交待的情况看出,李锐给毛泽东的信全是谎言。
彭、黄、张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实在是冤枉(但在当时,是事出有因,不可避免的)但周小舟和李锐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点也不冤,他俩是自跳深渊不算冤。
毛泽东对周、李二人可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非常信任他二人,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二人,虚心接受他二人的批评和建议。在7月23日前,毛泽东两次与他们长谈,在交谈中,用李锐自己的话说,毛泽东给他们说的话“可说是„知心话‟、„私房话‟”,他们也毫无顾虑地给毛泽东提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去年是唯心主义、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大发展的一年,敢想敢干起了许多副作用。„以钢为纲‟、„三大元帅‟等口号不科学。”毛泽东虚心接受了他们的批评,还作了自我批评,并重用他们,调他们去参加起草《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在这次会议中,他们不仅畅所欲言,而且还多次“通天”,这在当时是得天独厚的。可他俩是狗坐箢箕,不受抬举,还要上窜下跳去鼓动彭德怀写信,毛泽东7月23日讲话后,他俩却如丧考妣,仇恨毛泽东,攻击毛泽东。由于他俩的过激行为,才使庐山会议的性质发生变化。李锐后来悔悟说:“回忆庐山旧事,常常怀着自责的心情,7月23夜发生的事,更追悔无已。”他还诗云:“山中夏夜鬼缠身,号角鸣金耳不闻。心事满腔何处诉,已无缘再让交心。”(这一自然段引号中的话来自李锐著《毛泽东的秘书手记:庐山会议实录》)
毛泽东在8月10日前,对李锐都是信任和重用的,直到 8月10日 黄克诚交待23日夜的真象后,毛泽东才与李锐彻底分道扬镖,因为李锐是骗子,他曾用政治生命保证的事全是假的。
以上七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庐山会议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这场“反右倾”斗争的错误是严重的,但责任不能全怪毛泽东,其他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把这场悲剧只归罪于毛泽东一个人,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实际,更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请注意!这场悲剧主要是由周小舟和李锐造成的。因为彭德怀的信是在周小舟的鼓动下,彭才写信的。信是这场悲剧的起因。假的“军事俱乐部”是周小舟和李锐制造的。就是这个假的“军事俱乐部”才使会议发生质的变化。
打油诗、彭德怀
领导平江起义军,井冈反剿纵驰奔。横刀立马长征路,运筹帷幄抗日营。
陕北游击歼胡匪,朝鲜阵地胜凶神。鬼使神差一封信,七四临终泪满襟。
打油诗、张闻天
满腹经纶不为名,甘当基石为苍生。庐山会后屋寒冷,默默孜孜用笔耕。
打油诗·黄克诚
推下深渊实在冤,冤中生活二十年。平冤不记仇和怨,公正评毛一马先。
打油诗.周小舟和李锐
自跳深渊不算冤,毛翁苦劝当耳边。牢骚太盛风云变,促使庐山起祸端。
第二节毛泽东的失误
毛泽东的伟大是古今中外无人能比得上的,但不能一骏遮百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庐山会议由纠“左”变成反“右倾”,把彭德怀、黄克诚和张闻天整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就是毛泽东的失误。这次失误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从纠“左”变成反“右倾”,使“左”不但没有得到继续纠正,而且更“左”了。更“左”的结果,造成三年经济困难,饿死人的事确实是有的。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要由当时的统计数字为准,有人推算出来的数字,说是三千多万、四千多万、七千多万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有的人是别有用心的。虽然这一严重恶果是由多种原因,多种力量共同造成的,不完全是毛个人的责任,但毛作为作为舵手,没有掌好舵,没有排除干扰是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是严重失误。
二是把彭德怀、黄克成和张闻天整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是削弱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作嫁衣裳。
彭德怀、黄克诚和张闻天对有些人的领导是不服的,但对毛的领导他们是心服口服的。彭在临死前,虽然很气愤,但他还是客观地说: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没有人比得上他(毛),以前离了他(毛)就是不行。
毛逝世后,有一股妖风要彻底否定毛泽东。这时,首先站出来为毛泽东说公道话的是谁?是黄克诚,他说:“现在,有人讲历史,想用其他人来代替毛主席,好像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我说这完全是对历史开玩笑!”他还说:“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
这两段话充分证明他们才是真正拥护毛的。当年说他们组织“军事俱乐部”反对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完全是假的。事久见人心。
革命胜利后,他们继续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不搞特殊化,这和毛泽东的要求完全是一致的。
彭、张在背后对毛有些议论和发牢骚是不对的,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的功劳并不在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和林彪之下,特别是彭德怀的功劳可以说在他们之上。而革命胜利后,那些人都上升了,彭德怀还原地不动,张闻天还下降了。他们也是人,人,对公平、荣誉、地位一点不考虑、一点不计较的人不多,有计较(虽风格不高)也不为过,有牢骚,有不满情绪是正常的。至于彭对毛泽东在工作中的缺点提出批评,不管正确与否,都是为党和革命事业无私无畏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那些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马屁精是不敢批评的。毛泽东对彭德怀应当像李世民对待魏征那样才更伟大。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不如李世民,因为他没有把彭德怀当成魏征,而是当成魏延。这样他就把真正支持拥护自己路线的人清除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对这场悲剧毛泽东后来有所悔悟,他多次说,庐山会议反右倾后,不该在县以下反右倾。1966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汇报会议上说:“58年8月庐山会议我是不满意的,尽是他们说了算,弄得我没有办法。”
彭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和后来的信,究竟是反毛还是刘呢?我认为主要是反刘不是反毛,理由有四:
一是毛泽东在58年讲的大话不多,又最早提出纠左,并多次作自我批评。而刘在58年讲的大话最多(请参看张宏志著《还清白于毛泽东》),而且没有看到刘作过自我批评;
二是彭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可以看出主要是批刘,而不是批毛;
三是在《彭德怀自述》里,彭德怀说:我写信的目的就是有些人对大跃进的缺点还认识不够,希望主席在大会上再强调一下。哪个对大跃进的缺点还认识不够呢?肯定不是指毛;
四是“文革”中,彭在北京航空学院的批斗会上说,在庐山会议上他是反刘xx的。
第二篇:五九家长会发言稿
晚上好!首先对您给予我们工作的一贯信任、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感谢你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那么,今天我们开这次家长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使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搞好学生的工作,使每位学生能取得最大的进步。首先、我把我们五(9)班的特点和目前的一些学习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本班孩子的特点是比较活,但好动的孩子也很多,当然也极其聪明。我可以自豪的告诉大家,我们班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在小学部里都是名列前茅。
总的说来,我们五(9)班的同学都是挺不错的。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作为学生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去做的问题。
首先,我想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我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长大后便会一直坚持下去。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志。家长应严格要求并经常提醒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听讲,聚精会神,不要做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回到家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假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要不要帮孩子检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为什么呢?从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粗心。那么我们家长就要通过检查帮他改正这个缺点。这也就要求我们检查不是把答案告诉他,而是要让他知道这题错了,至于错在哪里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其次、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孩子进入高年级后的一些变化:
1、学习方面:知识学习广泛了,我就拿语文课为例来讲,低年级的时候呢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肯记一般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就有点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这些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本上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活”的题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习生字、拼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个字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该读还要读,该抄的还得抄,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内容增加了,英语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是现在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视和重要的一部分,有些家长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小学阶段孩子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够了,那么在这里我可以说如果你真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在新型的教育体制下,任何课程都同样重要,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难度加大了,作业量相对多了,学习方法改变了,这主要表现在低年级时是被动的接收性学习方法为主,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那么现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就更不提倡这种做法了,学生应该是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2、心理方面: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难为情”了,他怕“丢面子”了,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
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和进步,是我们老师的愿望。但是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光靠学校,光靠老师是很困难的。我们需要你们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这一点,我得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感谢你们开学至今都非常配合我的工作,能够积极配合、支持班级开展的一些工作,特别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各位家长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正是你们的热情配合,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有你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会做得更好。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希望家长朋友能多费点心思,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记得我以前一位学生家长与我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时,他不断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学习不认真,没有耐心,太粗心,做题很马虎,成绩总是上不去,不肯听父母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
当然,仅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够的,那样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尽管表扬和鼓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奏效的“灵丹妙药”,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2、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年迈的渔王问年迈的渔夫:“老弟啊,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鱼总要比你多出许多,怎么现在,我儿子的捕鱼技术会差你儿子一大截了?”渔夫问:“那你是怎样教儿子的呢?”渔王说:“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每次出海,我都会告诉他,到哪里去寻找鱼群,就是每次撒网前,我也总要向他指点一二……我可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一切呀!”渔夫笑了:“喏,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拔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生四年中,他的衣服被褥都是妈妈定期来到学校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首先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第二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第三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过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
3、给孩子一点纪律约束。
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提高成绩的保证,学生们只有好好地遵守这些纪律,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才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加强纪律观念,做到文明守纪,就显得格外必要。要教育学生明白,一个懂得规矩,并且自觉的遵守规矩的人,才能够时刻按照规矩办事,才能够使自己进步。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人也是这样,不要幻想什么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带来的是绝对的放纵,是绝对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4、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1)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2)花一定时间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闲时,你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谜语”等游戏,这样既不影响你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词汇,岂不一举两得?
3)和孩子一起外出。带孩子一同去外面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参观、旅游,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4)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相互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1、家长最好能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校的各方
面表现,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2、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3、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5、不以成绩论英雄,您的子女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您的子女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6、科学的分析子女的成绩。不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比较。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7.抓好子女在家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休息、科学的安排学习、适量的家务劳动(劳动是教育人的较好方式,只有劳动,他才懂得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等。8、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
语文考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适度的课外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成绩好的孩子更要注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一是读。读名著名篇、读报刊杂志,多读书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视野;二是背。背《古诗70首》、背课文片段、背成语、背名人名言警句等,多背诵可以增加孩子的语文积累;三是写。写日记(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写周记,多写可以为孩子提供练笔的机会,帮助孩子把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转化为语文能力。
经常带孩子们接触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现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双休日、假期交好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编作文集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第三篇:我的庐山真面目--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
【教学理念】
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许多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而影响其情绪和人际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即要让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这样方面:一是通过自我反省和检查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三是通过各种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四是借助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想比较准确地认识自我,最好能结合多方面的途径来全面了解。“我是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利用自我填充“我是„„”的自我检查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同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观察与评价,帮助学生完善和增进自我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掌握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
2、态度与情感目标:培养敢于自我分析的勇气,并能以真诚的态度接纳同学的看法与评价。
3、能力或问题解决目标:学会利用自我测查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我。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如何认识自我?
2、难点: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
【教学方法】
1、讲述与讨论
2、填句型
3、反馈策略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ppt课件,留言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师: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有关西方的故事,据说在西方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他说众神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同时也创造了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后来他们决定,不要让人类轻易地得到这把钥匙,于是他们就聚在一起商量讨论,把这把钥匙放在哪里好呢?有的神就说把它放在高山上,有的神说把它藏在太阳的中心,但是他们知道人类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总会有一天会找到一种办法去拿到这把钥匙,最后一位最有智慧的神就说,把它放在人们的心里,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在外面去寻找很多的方法和技巧,去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但是恰恰忽略了真正地停下来,去向内去探索,去寻找自己生命中真正的力量。现在我们来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陌生的同学,产生适应不良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去心理咨询室找老师倾诉,帮我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很少真正地停下来,去认真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平时的这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动机在驱使你,一直以来在自己生命中间,困扰自己的这些模式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要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怎么去调整这些内在的模式呢?
下面,我们要去开始一个心灵的探索过程。
(二)为什么要认识自我?——3分钟
师:在揭开神秘的“自我”世界,进入“我是谁”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有什么用呢?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关于成功的一条公式?以前我们知道的应该是爱迪生的成功=99%的汗水+1%的天赋。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成功的公式已经被改写。1993
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福特博士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全新的公式:成功=自我认识+动机。这个公式说明什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师:说明一个人的成功要以良好的自我为基础,当一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时候,那么就能够更好的抓住成功的机会。成功=自我认识+动机这条公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也有很多人在几次失败之后就认为“天生无才”,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才能判断错误,一直在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痛苦,还要没有成就。这些都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看不清楚“我是谁”的人。
过度:既然自我认识那么重要,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游戏来探索自我。老师手上的纸是给我们玩游戏用的,等一下发下去,人手一张。
(三)自我探索—我是谁?----15分钟
师:大家都拿到纸了吗?既然大家都拿到纸了,那么我们就事不宜迟,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就是探索自我-----我是谁?这个游戏怎么玩呢?非常简单,同学们,只要拿起手中的笔和纸,动动你们的脑袋,结合自身情况,以“我是„„人”的形式,朝着20个句子这个目标去写,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大家放心写,这些句子是为你们自己写的,不需要有任何顾虑,同学们最好多加思考,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大家清楚明白之后就开始写。时间限定为7分钟。
师: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写完没有?没有写完的也没有关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
生:„„
师:谢谢同学的分享(如果没有人愿意的话,就自己和自己分享)。其实,同学们刚刚玩的那个游戏就是塞斯顿人格测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对自己的认识情况。下面我们来对这些句子做一些简单的点评,可参考下面内容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一共写出了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8~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两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作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了。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
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4.回答的内容涉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才智、情绪等)、社会关系状况各有几项?
5.评估一下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肯定的还是消极否定的。其中,表示积极和消极的句子各有几句。如果表示积极的句子多于表示消极的句子,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良好。相反,你的消极陈述的句子将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这显示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较低,这时你需要内省一番,寻找问题的根源。如哪一方面过低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师:上述的点评只是供大家一个参考。所以大家不必太在意。
师总结: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让大家进一步地去分析自己、看清自己,接纳自己。
(四)别人眼中的我----15分钟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通过自己来发现自己,会存在片面性,但也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想对自己更加了解,还需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你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别人眼中的我。游戏规则:现在翻到纸的背面,在纸的最上方写下自己的姓名,并写一句对留言者的话,比
如“谢谢你为我真诚留言”,前后桌四个同学为一组,然后把写有自己名字的留言纸给其他三位组员,让他们在你的纸上留言,也就是说每位组员都要给其他三位组员留言:可以写对这个人的认识,包括优点、缺点以及建议,还可以写上了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
大家都希望得到真实、诚恳的评价,那么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大家一起约定:本着真诚、客观、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个活动。明白后请大家开始,限时10分钟。
师:写完后,大家拿回自己的那张纸,看看同学给你们留了什么言?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分享在活动中的感受,或者是看完留言后的感受。
师: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的?
生:„„
师:你觉得同学给你的留言与你自身情况相符合吗?
生:符合。那么有没有同学发现同学的留言与自身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如果有发现不相符合的话,我们就需要对这些留言辩证地看待,结合自身情况,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让留言者误解了。
师总结:通过这个游戏,借用别人的眼睛,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老师总结----4分钟
从古至今,认识自我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 “认识自我”又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而且是一生都应该做。认识自我虽然不容易但是很重要,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
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对自己有全面地认识,不是说上了这一节课就完事了,它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希望每一位同学通过这一节课,在这一条路上踏踏实实的走下去,进一步认清“我是谁”,既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并因此而感到自豪而自信;也了解自己跌缺点何在,并且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否定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美好。
贝内特说:你不是宇宙的主宰,你是自己的主宰。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自己的主宰,但是请记住:真正地主宰自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主宰。
最后播放歌曲《相信自己》。
第四篇:”五九讲话精神“听后感
听“五九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距习主席来到贵州大学已有三年了。重温“五九重要讲话精神”时,时光仿佛回到了三年前。习主席端坐在讲台前,同学们安静而细致的聆听着他的讲话。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庞与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涤荡着同学们心灵的同时,也对同学们诉说着责任与担当。听完讲话,我的感触颇深,我感到的不仅是鞭策,更是激励。
习主席在讲话中赞赏着贵州大学百年的悠久历史与贵州大学莘莘学子的勤奋与热情。并着重提出了作为贵州最高学府的贵州大学对贵州发展的重要作用。习主席给予贵州大学的崇高评价无疑是为贵州大学未来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在讲话中,习主席谈及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的问题。他说到:“大学生关键是要选定奋斗的目标,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并经历实践中的考验、磨练,虽九死而不悔,成为坚定的志向。”的确如此!在纷繁复杂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的干扰与诱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抵制错误的思想潮流。在实现人生价值方面,习主席以自身的知情经历告诫我们应当志存高远,但更要脚踏实地,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担当好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习主席也表达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要勤奋。与此同时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矢志不渝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方面,习主席说到:“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把它当做古董摆设,也不是食古不化、作茧自缚,而是要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各类知识,但是却遗忘了那深藏在民族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殊不知,文化是民族的魂,他承载着过去,也标示着未来。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我国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正是因为这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它引导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滋养。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追求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得到发展与壮大。
有这么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未来的支柱,大学生与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发达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勇敢的肩负起这份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的工作与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心中的中国梦!
经济学类123班
陈进
2014年3月17日
第五篇:一家之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
朱学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
朱学勤,著名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思想史,目前从事的课题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渐进变革思潮等。
时间:2007年12月15日
明年就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日了,我想到了这个关键时候,社会上有各种声音出来,关于改革开放的第三次辩论,从前两年一直到今年的上半年,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三场辩论是相对前面两场辩论而言的,前面两场辩论我就不重复了,第三场辩论是从郎咸平的讲演开始。郎咸平跟我也有一点私交,当郎咸平在报纸上作为财政专家、公司法专家揭露上市公司造假坑害股民时,我是非常赞成的,但是等到郎咸平把他的批评面扩大,扩大到否定整个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道路,我就很不赞成了。我们两个人曾经在上海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从上半夜一直谈到下半夜,我跟他说,你毕竟是从外面回来,不知道三十年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你仅仅从三十年来文件、主流媒体的文字记录来判断三十年中国,你肯定就是找不准脉搏,因为三十年来中国基本的发展就是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干了再说。
与郎咸平对立的观点,后来起来反驳郎咸平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全盘否定的皇甫平,我跟他也有一些交流。我从总体来说是赞成改革开放立场的,但是我对皇甫平的观点也有保留。“两平”之争在价值判断上针锋相对,一边说改革开放糟得很,一边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好得很。
好派和糟派,在价值判断上针锋相对,却共享的历史前提是一致的。什么历史前提呢?就是他们都认为三十年来中国是只有一场改革,一场改革贯穿三十年。你要么说它好得很,要么说它糟得很。我说先不要下价值判断,首先进行历史学的事实还原,三十年来中国是只有这一场改革吗?还是有另外一个面貌?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沟通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三十年来中国是有两场改革,而不是一场改革。或者说,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有两个阶段。
结束“文革”:从广场政治重返世俗生活
第一阶段改革,经过三年徘徊,第二阶段改革重新起步。两场改革当然有联系,至少是同一人掌舵的产物,但是无可否认,两场改革之间有断裂,有相当大的差异。形成今日之中国者,好也罢坏也罢,更多的是与第二阶段改革相连,而不是与第一阶段改革相连。如果不把这个历史事实还原出来,有十个皇甫平,一百个、一万个,发表一百篇、一万篇当年解放日报的评论文章,也不足以说服广大的民众。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
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启动?首先就是要回顾它是被“文革”逼出来的。“文革”与改革一字之隔,天翻地覆。今天为什么说“文革”结束不能仅仅归咎于“四人帮”、不能仅仅归咎于“四人帮”后面有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支持?因为“文革”实际上是更大范围、更长时段激进革命运动的终结——从1789年法国革命到1989年苏共解体,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单元,两百年,多一年少一年都不行,上帝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安排如此整齐的历史单元,让世人选择应该改革什么、放弃什么、选择什么。从1789年开始的激进革命运动,到了1794年的7月,在法国发生“热月”事变,雅克宾派专政戛然而止。然后是社会还俗大潮,所谓社会还俗,单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会厌烦世俗的生活,会出家,出家会厌烦,然后还俗,社会也是,在一个癫狂的时代整个社会出家,进入超凡入圣的年月,但是社会不会持续太久,时间长了,总会产生从广场重回厨房的世俗性返归运动。这一场从广场到厨房、从革命到世俗的转折席卷了20世纪大半个年月,所以1976年的10月6日的历史含量极其丰富,我们有机会专门来分析历史的这一天,从正面、反面、侧面、负面,多方面地解析历史这一天里的信息。我点一句,点到为止:这一天仅仅是长达半个多世纪激进革命的终点,结束了中国激进的革命,社会大还俗,群众从广场政治重返世俗生活。
事变发起者几乎没有历史自觉。他们结束“文革”之后还是进行“文革”路线,所谓三年徘徊。此后的路线可以看出中国的“文革”是以“文革”的方式结束,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抓了四人帮,可是此后三年的路线并没有改变。改革是在那三年当中孕育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文革”和改革一字之隔,既是对“文革”的否定,也是拖着一个长长的“文革”尾巴,历史在断裂中相连。
第一阶段改革:青春浪漫的岁月与两个隐患
这样进入历史的脉络,就可以理解第一阶段改革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中断。如果说第一阶段改革有一个历史的天幕,历史的天幕上有一行字,隐约昭示人间中国这场改革的总背景,那一行字当然是“‘文革’不能再发生了”!
正因为“文革”天怨人怒,在党内上层下层,从国内到海外,都有从“文革”到改革的呼声和动力。第一场改革恰恰是在解散“文革”大旗下召集起他的同盟军,记住,我说的是“解散”“文革”——中国的“文革”是被解散,而不是被“铲除”的。改革在党内开明官员、党内外有强烈改革愿望的知识分子,还有社会底层主要是农民,这三者当中结成了一个广泛的同盟。
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1989年,这十一年大家肯定是记忆深刻。是那样一个暮气沉沉的时代,突然迎来了一个大家好像都年轻了十岁返老还童的青春浪漫岁月。那是一个枯木逢春的青春浪漫岁月,这个党、这个民族非常幸运,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黄金领导层。
邓的作用是无可置疑。而他的左膀右臂中,胡耀邦则是有火热的激情。耀邦的作用在哪里呢?他是一个有道德魅力、人格魅力的人,党内那么多老干部,从那么多整人的“左倾运动”中走出来,整过人,也被人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留有政治运动的阴霾,唯独耀邦是一个异数,是一个罕见的阳光型政治家。他把这个党、这个民族所剩无几的道德资源、道德剩余凝聚起来,从“文革”走向改革。
但第一阶段改革也有两个隐患。第一个隐患,它的动力更多来自改革派的官员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观念风暴,你去看那个时候所谓的启蒙作品,和千百万民众当下的利益结合不紧密的。那个启蒙是悬空在天上的,和千百万民众的利益有结合,但是结合得不紧密,所以很容易被打退,更容易被武器的批判所粉碎。
总的发展趋势很明白,摆脱计划经济,趋向于非计划经济的模式。但是非计划经济的模式是什么呢?党内是前后徘徊的,今天我想起来都是绕来绕去的绕口令,有四个字呼之不出、呼之欲出,那就是“市场经济”。这四个字始终没有堂堂正正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里,这是第二个隐患。
第二个隐患,第一场改革改变了经济政策,但是并未真正触动政治体制,尤其是邓小平说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刚刚要触及,一连串的事件发生了。经济体制改到一半,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目标,还没有触动就中断了。
改革中断,徘徊三年,重新启动
第二阶段改革,是在改革中断背景下徘徊三年,重新启动的。
1992年邓复出重新推动改革。他肯定要总结的是前段改革的经验教训在哪里,第二场改革从哪里起步。正是第二场改革改变了三年徘徊,使中国又一次踏上改革的道路。但是在邓小平来说,最后推一把中国,时间之窗留给他只有两年,这两年相比前面的十一年,从某种意义来说,那是邓小平有生以来最有作为和幸运的两年,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场改革虽然是他掌舵,但是受多方面的力量牵制、拉扯,而到了1992年改革重新起步的时候,我们看到“右”的声音没有了,“左”的声音呢,突然凋零了。从某种意义来说,真正的邓小平时代,好坏且不论,接近百分之百不折不扣执行他改革意图的时代,其实是第二阶段改革。所以邓小平的改革年代,是在他垂暮之年,甚至是没有邓小平的年月才真正降临的。
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改革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历史背景剧变。前一场改革的背景是“文革”不能再发生了,第二场改革的发生背景是政治**不能再发生了。如此一来,第二阶段改革就有很多第一阶段改革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地前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幅度、广度、深度远远超过第一场改革。让人意外的是,把市场经济写进党的最高文件,居然就是1992年的十四大上,这当然是邓南巡推动的结果。
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了2006年中国超过了英国,国民经济总规模达到了世界第四。经济体制的改革突飞猛进,非第一阶段改革可以比拟的。实现三千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当下三十年中国。
第二阶段改革有很多秘密。第一阶段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大家要走出“文革”的深渊,参与改革的人是千百万的民众。第二阶段改革呢?它的动力来自于政府和资本的结合。第二阶段改革时,政府
各级官员下海的积极性相当强烈——政府部门职能转向招商引资。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跟我说,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各个省市政府都成了大型投资公司,省和省之间就是两个大型投资公司的竞争,动力来自于这个。
第二阶段改革中国付出的社会代价
第二阶段改革,中国成为全世界资本投资的天堂。开始几年,总共是1.3万亿美金卷土重来。权、钱结合,在中国形成这一场市场经济的风暴,它造成的社会弊端,它使中国付出怎样的社会代价,大家都可以看得见。
更重要的是,当资本如入无人之境大踏步回归中国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止步不前,或极缓慢,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第二阶段改革的第二个秘密。
第一阶段改革是有双向目标的,第二阶段改革只有一项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进度极其缓慢,权力不受监督、制约,成为官员权力的盛大节日。那当然会造成制度性腐败,会发生千百万民众被剥夺感,被改革开放抛弃的那种离弃感。
左翼意识形态组织的这场原始积累,是中国第二阶段改革的第三个秘密。因为左翼意识形态有一个宏大的愿景放在那里,我们总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这个左翼意识形态给原始积累过程中千百万弱势阶层起一种镇痛作用,时间长了,镇痛作用消失减弱,老百姓开始不相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个便利性就走向反面,造成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政府公信力的严重丧失。大家不相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却又装作相信,而主流意识形态又装作人家都是相信我的,两边都在“装”,这是当下中国公信力丧失的根源。
■结语
总而言之,形塑今日之中国者,第二阶段改革也,非第一阶段改革也。所以我同意为改革开放辩护,但有一个前提,要还原三十年中国的历史真相。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说服民众。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用第一阶段改革残留在民间的那个温馨的回忆,来粉饰、遮蔽第二阶段改革的弊端,那么完
全可以预见,辩论进行下去,改革方将会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现在,争论不过出现一个短暂的休止符,到明年2008年,我相信关于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何去何从、何利何弊,肯定会成为一个大热点。改革派要想在三十年的时候,还能够像此前一样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向老百姓说实话、说真话,在说实话、真话的前提下,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来,重建第一场改革那样的上下共识。
中国此后还是会有艰难曲折。总的来说,市场化这一块已经度过了不可逆的拐点,这是让我感到稍稍放心、稍稍透一口气的地方。至于说另一块怎么改,是否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平顺的一个转折,我想这是各级官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从最高当局,一直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走得好、走不好,关系到我们下一代人。
一个不是结束的结束,我只能引用温家宝在今年三月份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话。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温家宝说,要问开化的大地,要问解冻的河流。大地和河流,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一个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