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建筑业情况[定稿]
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建筑业情况 2014年一季度,我市建筑业行业虽然受到国内经济政策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特点
一是从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情况来看,今年建筑业企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开拓形势良好。一季度,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56.7亿元,增长22.9%,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6312.2万平方米,增长27.7%;房屋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增长29%。
二是签订的合同额大幅提高,一季度签订的合同额增幅同比提高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增幅同比提高了九十多个百分点,对今年后三个季度产值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度,建筑业签订合同额1938.3亿元,增长21.6%,其中:当年新签合同额395.6亿元,增长96.4%
三是省外产值占全市产值比重也明显提高。一季度外省完成产值96.8亿元,增长42.8%,占建筑业总产值的37.7%。
二、存在的问题
1、当前济南建筑业市场完全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利于本地建筑企业的成长。外地企业在享受其所在地政策保护的条件下与济南本地企业激烈竞争,致使本地建筑企业竞争力明显低于外地企业,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本地建筑企业成长壮大。
2、建筑业企业发展速度受资金影响速度放缓。一方面,业主拖欠款对企业影响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成为企业开拓发展的较
大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国家规定建筑企业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双重压力下,建筑业企业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我市缺少过百亿大型企业,与江苏等周边省市相比,企业明显缺乏竞争力,对济南市以外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第二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生猪生产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生猪生产情况 截止2014年3月底,济南市生猪价格持续下滑达14周。生猪存栏下降,养殖户信心受挫,养殖收益进入深度亏损期。预计未来几月,消费仍将乏力,生猪价格存在继续下行压力。
一、生猪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是价格大幅下跌。据我市生猪大县(商河、章丘)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3月底,生猪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5.83元/公斤下降到10.69元/公斤,下降幅度达32%。
二是存栏量下降。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为181.04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1.1%。能繁母猪存栏17.23万头,同比下降0.5%,是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跌。
三是猪粮比跌破红色预警线。2014年1月中旬,猪粮比跌破6:1的盈亏均衡线,1月末跌至5.5:1的中度亏损线以下并持续至2月末。3月份猪粮比持续处于5:1红色预警线以下。全市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水平跌至深度亏损332元。
二、原因分析
一是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很大,猪价下跌,终究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仍是供需失衡。2013年各项政策稳定支持,生猪没有大的疫病发生,生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释放。
二是今年的冻猪肉收储力度减小。国家政策规定,猪粮比价低于
5.5:1时,应增加收储规模,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而今年在猪粮
比跌破5:1时,收储于3月27日才刚刚开始,且规模偏小,全国仅有6.5万吨。
三是对新旧的“猪周期”更迭认识不足。生猪价格多年来基本形成以4年为一个周期的“过山车”式的明显波动,正随着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面临调整和改变,新的“猪周期”正在形成。目前,逢节必涨、淡旺季分明的生猪市场,出现了逢节跌价、旺季不旺的现象,而且淡季亏损程度逐年加深、旺季反弹力度逐年下降的现象,就是新旧“猪周期”更迭的反应。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收储力度。猪肉价格自去年底持续下跌,目前猪粮比已连续8周处于5:1的红色预警线以下,而今年冻猪肉收储一季度末才刚刚启动,且收储力度和数量较往年减少。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收储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市场尽快走出周期低谷。
二是加强信息引导,正确了解和掌握新的“猪周期”。搭建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生产信息监测,培育权威发布窗口。定期发布生猪产、供、需信息和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指导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认知新的“猪周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型升级力度,积极促进小型企业的整合,淘汰“小、散”产能,平抑生猪市场“过山车”式的波动,促进新的“猪周期”的尽快形成。
四是完善生猪补贴及保险政策。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国家相继推出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冻猪肉储备等政策,对于
保护生猪生产、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应积极探索建立生猪养殖销售价差补贴政策。比如当猪粮比价跌破5:1时,国家给予养殖规模户一定的亏损价差补贴。政策性保险机构探索推出生猪养殖亏损保险品种等,多途径、多渠道保护养殖户利益,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4年一季度全市完成投资额452.2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15.0亿元,增长69.1%;第二产业投资额97.9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额339.3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额96.1亿元,增长17.2%。
从投资规模看,一季度,全市在建投资项目1442个,同期比增加134个(其中房地产361个,同比增加23个)。全市在建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660个,同比增加54个,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占全市在建项目的45.8%。其中:五十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同比增加1个,投资额21.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4.8%;二十亿元以上五十亿元以下项目47个,同期增加2个,完成投资额8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18.8%;十亿元以上二十亿以下投资项目90个,同比增加3个,投资额74.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16.5%;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下投资项目511个,同比增加56个,投资额146.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2.4%;亿元以下投资项目782个,同比增加72个,完成投资额103.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2.9%;另设备购置投资额20.8亿元,占全市投资的4.6%。
从实体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全市实体经济完成投资178.7亿,同比增长32.3%,占全市投资比重由35.5%上升到39.5%,提高了4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行业中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信息传输、商业服务和教育等七个行业投资额分别为15.0亿、96.1亿、1.8
亿、22.8亿、4.4亿、9.7亿和9.5亿,合计投资额149.8亿,占实体经济投资额的83.2%。
从工业投资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在建工业投资项目502个,同比增加29个,投资额96.1亿元,增长18.8%。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71.8亿元,增长54.8%。在建工业项目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62个,同比增加21个,投资额44.2亿,占工业投资的比重46.0%。新开工工业项目228个,同比减少25个,新开的工业项目中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35个,同比增加2个。
从基础设施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9.8亿元,增长70.6%;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供应投资额1.9亿,增12.0%,道路运输投资15.4亿,增285.9%,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3.8亿,增218.5%。热力公司莲花山热源厂及配套供热管网计划投资4.1亿,已完成计划的56.1%,二环西路南延项目、二环南路高架项目,二环东路南延等投资项目正紧张施工。
从项目推进情况看,在建投资项目中,推进情况较好的项目有领秀城项目,2005年07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30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总投资的54.1%;魏家庄万达广场项目,2008年09月开工,计划总投资78.0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8.3%;名士豪庭项目,2006年3月开工,计划总投资56.0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总投资的84.9%;浪潮LED产业化项目,2010年11月开工,计划总投资27.1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总投资的71.5%;清雅居公租房项目,2011年07月开工,计划总投资21.4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5%;中石油发动机产能项目,2010年09月开工,计划总投资16.0亿元,目前已完成计划投资的84.3%。
投资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基数低,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运行良好。二是措施得利,全市积极谋化招商引资,那些涉及民生、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及时开工对全市投资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新开工项目多,一季度,全市2014年新开工项目499个,占全部投资项目的34.6%,同比增加366个;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64个,同比增加8个。
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一季度投资运行情况看,实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但实体经济项目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39.5%。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偏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要保持经济健康和较快发展,最终要以实实在在的投资项目为载体。
第四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工业运行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工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起步良好,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端产业凸显发展活力,工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1、工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初,我市工业运行起步良好,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达到全省水平;一季度增长9.6%,增速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2、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企业效益和从业人员报酬均有提升。一季度,我市生产的145种大类产品中,有85种产品呈增长态势,增长面达到58.6%,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4%,比1-2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1-2月份,全市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3.8亿元,增长9.7%,实现利税78.5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35.1亿元,增长27.4%。初步汇总,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期末从业人员43.5万人,同比增加
1.5万人;人均劳动报酬11429元,同比增长15%。
3、大型集团支撑工业增长,中坚企业增势较好。重汽集团上年开始扭转前两年下降颓势快速增长,浪潮集团持续较快增长,济钢集团、中石化股份济南分公司仍在低谷徘徊但有企稳迹象。今年一季度,重汽集团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2.8%,中石化股份济南分公司增长19.3%,浪潮集团增长12.4%,济钢集团增长1.9%。四大集团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9.7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6.2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52.2%上升至42.6%。十亿元以上的中坚企业增长势头良好,齐鲁制药、圣泉集团、二机床、九阳股份、达利食品、旺旺食品等企业规模快速壮大,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4、行业普遍增长,高端、优质行业凸显竞争力。一季度,全市40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80%。载货汽车、机械设备、电气、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势较快,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0.4亿元,增长14.6%,增速高于全市5.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8.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重型汽车行业触底回升。全国重型汽车行业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呈现下降态势下,2013年开始“触底反弹”增速高达21.7%,同时受国IV标准实施等积极因素影响,产销趋势向好。中国重汽集团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开展“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与德国曼公司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研发创新硕果累累,连续九年保持国内重卡行业出口首位,今年前两个月企业产销继续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并以18.03%的市场份额力压东风公司和一汽集团名列行业第一位。一季度,中国重汽集团带动我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1个百分点。我市电子信息、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重点支柱行业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5、高新技术和消费类产业凸显发展亮点。初步测算(未经省反馈),一季度,我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4.5亿元,增长14.2%,高于全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高新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3%,比年初提高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类产品增势较快,如载货汽车增长24.5%,发动机增长40.9%,计算机服务器增长38.9%,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增长25.7%,聚丙烯树脂增长33.3%,电子元件增长38.5%,气动元件增长18.8%。
我市食品、医药行业进一步膨胀壮大。统一、旺旺、耐斯、康师傅等台湾四大食品巨头齐聚济阳,济阳县形成了食品饮料行业品牌集聚优势,“中国食品工业城”渐成规模。齐鲁制药集团紧跟医药市场发展大趋势,医药制剂、农药、兽药皆满负荷生产,1-3月份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7.5%,全年力争突破百亿元大关。一季度,全市食品、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和14.6%。
二、工业发展制约因素
1、宏观政策着力转型升级,不再支撑高速增长。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在逐步下调,国家着力“转调创”,压缩过剩产能,鼓励产业升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今年一季度,全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9.5%,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8、1.9个百分点。3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0.3%,为上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尤其是新订单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同时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均显示工业生产的动力仍然不足。
2、我市工业企业个数少,新建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少。近两年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数量虽有较大突破,但从全省范围看企业
个数仍然偏少。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2家,占到全省的4.7%,列十七城市第11位。工业新建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偏少,2010年以来,我市在建的计划投资额十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只有4个,没有一个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3、我市部分主导行业仍处于低谷盘整期。近两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整体运行渐趋稳定,但仍处于调整巩固增长期,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仍在低谷徘徊。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
1.4个百分点,部分重点产品增势低缓甚至呈下降态势,如钢材下降0.3%,发电设备下降44.7%,太阳能热水器下降45.5%,化肥下降43.6%,服装下降28.3%,摩托车下降5.6%。受大环境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市烟酒消费类行业呈下降态势,卷烟产量下降14.5%,白酒下降12.5%。
4、企业成本上升,盈利压力增大。受人工、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出厂价格下降双重挤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在进一步下降。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372家,同比增加32家,亏损面达到19.6%,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7.0、48.3、187.5个百分点。
5、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还比较大。我市重化工业比重高,钢铁、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化解过剩产能压力很大;优势产业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尚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终端消费类行业占比不高,发展
水平不一,新增力量比较薄弱。以上问题给我市工业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大潮中占得先机,赢得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工业发展趋势展望及建议
1、上半年工业发展趋势展望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国家的主导政策风向。
从我市一季度企业景气状态看,我市重点工业企业运行基本平稳,多数企业预测二季度略有好转,但资金紧张、订单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上升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
2、促进工业发展几条建议
一是要牢牢把握新的工业发展机遇,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实施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战略,把产业和产品优势转为企业竞争优势,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二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引进和培养若干行业领军项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向心力。
三是要稳定弱势行业,增强强势行业。要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推进,对目前处于发展低谷和夕阳产业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加大产业集聚效应,让强者更强。
第五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济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 1-3月,在整个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1.8亿元,同比增长12.4%,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289.4亿元,同比增长10.5%。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增长仍快于乡村。1-3月,城镇实现零售总额632.1亿元,增长12.4%,乡村实现零售总额59.7亿元,增长11.8%,城镇快于乡村为0.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拉近了1.2个百分点,呈现出城乡市场发展差距缩小的态势。
(二)从四个行业中看,批发业增长高于全市。1-3月,四个行业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均衡,批发和零售业仍是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导力量。批发业实现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5.6%;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434.1亿元,增长12.1%;住宿业实现零售总额4.5亿元,增长5.8%;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08.2亿元,增长9.6%。
(三)从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看:
1、基本生活用品低速增长。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用等商品有着刚性需求,但增速较去年有所回落。1-3月,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9.4亿元,同比增长6.4%,较去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26.3亿元,同比增长
4.2%,较去年同期回落14.6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9.8亿元,同比增长7.2%,较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2、汽车销售大幅增长。从2014年起,“黄标车”禁止在我市绕城高速以内行驶,采取“区域禁行”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黄标车”提前淘汰,给我市汽车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1-3月,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1.5亿元,占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的24.7%,同比增长20.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拉动限上法人企业增长4.7个百分点。
在汽车销售利好的带动下,石油制品类实现零售额49.2亿元,同比增长17.8%。
3、家用电器类销售乏力。1-3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3.8亿元,同比增长8.1%,较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据重要商品销售统计,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彩色电视机和家用电冰箱的销售数量较去年分别下降2.2%和7.6%。家用电器类销售乏力缘于刺激性政策提前透支了消费市场。
4、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速放缓。2013年黄金价格整体下跌,销售增势强劲,今年 1-3月,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9.3亿元,增速仅为
1.6%,较去年同期回落41.5个百分点。
5、住宿、餐饮业继续下降。中央在“十八大”后提出转变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惩治腐败、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等新政,在我市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1-3月,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
8.4亿元,在去年下降15.7%的基础上,同比下降7.6%。下降主要以星级住宿和高档餐饮为主,几家较大住宿餐饮企业,下降18%以上。
二、影响我市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1、从政策层面看,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消费需求购买力减弱。一方面,刺激消费政策进入空档期。2014年国家未出台扩大消费政策。前期多项促进消费政策已全部执行完毕,后期政策尚未出台,支撑销售增长的驱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大型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下降。高档餐饮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部分住宿餐饮企业的零售额同比减少了20%—30%,集团消费、高档消费等受到明显的抑制。同时,烟、酒、办公用品等相关消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1-3月烟酒类零售额下降11.4%;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仅增长了2.6%。
2、从消费增长点看,缺少新的消费增长点。经过几年的热点商品拉动市场高速增长后,目前难以找到替代的热点商品。我市近几年以来主要依靠石油制品、汽车及家用电器类等热点消费品拉动,在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减少公车采购等相关规定等多项政策作用下,石油制品类及汽车的消费受到一定影响,无法长时间维持对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
3、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百货超市类增速偏低。2014年1-3月,全市百货超市企业实现零售额76.2亿元,占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的26.3%,而增速仅为3.9%,较去年回落10.2个百分点。零售额排在前五位的百货超市企业(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人民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山东统一银座商业有限公司和济南人民商场集团有限公司),五家单位的1-3月零售额平均增速仅为3.4%,较去年回落9个百分点。
4、网购对传统百货的冲击。近几年来,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足不出户完成各种购物迅速在年轻人中普及流行,甚至影响并传播到一些中老年购物群体,网上购物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由于购物方式和购物场所地理位置的改变,对传统的百货销售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部分购买力外流对我市消费品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市仅有8家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限上法人零售企业,主要以销售服装为主,1-3月实现零售1.9亿元,增长仅为9.4%。
5、城区商业网点分布不够合理。泉城路商圈共有七个商业综合体,经四路大观园商圈有4个商业综合体聚集。商业网点存在经营模式雷同、互补性差的问题。同时,网点聚集区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尽合理,对于周边的交通、出行形成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进一步促进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几点建议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蓝图。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李克强明确将从以下三方面寻找新的动力: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
1、政府应出台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我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以2013年为例,零售额超过1亿元的批零法人企业159家,2013年实现零售额984.3亿,增长16.2%,高于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增速4.1个百分点;1亿元以下的批零
法人企业1488家,实现零售额156.9亿,增长仅为7.3%,低于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增速4.8个百分点。
为此,对于中小企业,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便利政策的扶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为我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持续增长提供后续保障。同时,继续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知名企业,来我市发展,参与竞争,提升消费品位。
2、企业尽快进行战略调整,重新市场定位。传统零售企业最大的冲击来自于网购,要摆脱这种困境,一是必须走自营的道路,直接对接一级代理商,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加价现象,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要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与实体销售的同质同价商品,使网上销售和实体销售互为补充。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中高端餐饮市场的影响必将长期存在。因此,中高端餐饮企业要调整经营结构和策略,适应市场变化,以优势的品牌影响力和优美的消费环境推出主题餐饮、文化餐饮、健康养生餐饮,实现大众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要结合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发展新型消费方式;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一是积极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的商品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推进构
建现代化的服务业,以提高服务消费水平为契机,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商品消费。
4、城市综合体尽量多业态经营。继恒隆广场、万达广场、和谐广场、中海环宇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后,位于泉城路的世茂国际广场已于2014年3月29日开业。这些综合体基本属于同业态经营,购物、餐饮、电影院、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对于相似的业态,不少消费者表示有些疲劳,所售商品、促销活动也都类似。目前泉城路发展的一大问题便是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化的产业。通常情况下,业态模式越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便越强,反之就会越弱,也就是说,同质化的业态有可能会给泉城路带来后劲不足的问题。
5、充分发挥济南周边城市经济圈的优势。2013年8月,我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一个以省会济南为核心,囊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六市的经济圈走进人们视野。继济莱、济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后,济南与泰安、德州也将签订合作协议。我市将通过落实好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建立区域一体化互动协调机制、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等措施,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携手发展, 进一步增强济南中心的辐射力,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人到济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