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打造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新闻出版集约化经营
广西打造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
新闻出版集约化经营
‚到2020年,发展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和谐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八桂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2012-2020年)》(讨论稿)中民族文化强区总体目标的提出,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指引下,我区文化领域在打名号创品牌、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正迈出坚实的步伐——
组建集团
新闻出版业走向集约化经营
‚2011年全区新闻出版业生产总值达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5%。我区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继续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在2012年全区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业取得的成果令人振奋。同时,新闻出版业人士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早在2009年,我区便已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时间表内完成7家图书出版社、9家音像电子出版社和19家县(市)新华书店的转企改制。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应时而生,顺势而立。连同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民营)、广西 1
新华书店集团,广西新闻出版业5大集团扬帆启航。
目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已实现转企改制、组建集团公司一步到位,市场主体确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遵循‚采编与经营剥离、事业与企业分开‛原则,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在人们眼里曾经是那么枯燥、陌生的‚数字化‛,如今正在成为新闻出版业最精彩、最时尚、最具冲击力的代名词,成为驱动我区新闻出版业持续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提升实力
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节庆文化创品牌,‚一地一品‛显特色,动漫企业‚零‛突破……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广告节庆、文化会展、工艺美术、文物博物、艺术培训、网络文化等为主体的我区文化产业体系日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与实力。‚十一五‛期间,我区文化系统产业平均增幅达20%以上,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广西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如今,区外宾客谈到南宁、柳州、桂林三大广西中心城市,脑海中蹦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柳江水上大舞台‛。三大演艺节庆活动,正是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科学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的闪亮品牌。
绣球,这个壮家人传情达意的信物,在商品经济观念指引下,已经成为我区文化企业的‚拳头产品‛。单在靖西县旧州村,以‚公司+
协会+农户‛组织起来的400多户农家年产绣球已达15万只。美丽的绣球,从壮家山乡远远‚抛‛向东南亚、欧美市场。
曾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也重放光彩。在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业的合力协作下,原本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手工编织艺人聚集起来,组成研究会,通过多种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手段广拓市场,共同编织着广西织绣业的‚锦绣前程‛。今年年初,一条消息让广西动漫人振奋不已: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入选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11年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名单,实现了我区国家级动漫企业‚零‛的突破。目前,我区正整合区内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区和高等院校资源,打造‚广西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惠民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政府买单,群众受益‛;‚文化惠民,惠及万民‛——是壮乡群众对我区全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成果人人分享‛的形象描述。有‚农民文化粮仓‛之称的‚农家书屋‛,至2011年底已建成1.231万个,覆盖全区85.7%的行政村,有望在2012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目标。
助村民‚放眼看世界‛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已惠及
6.6508万个自然村,解决了约183万户近900万边远地区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大问题。
在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增至45个的基础上,我区去年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再创历年新高。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建设取得新进展。柳州‚博物馆群建设‛全面启动,已建成各类博物馆34家。桂林市大剧院、博物馆,防城港市文化艺术中心、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梧州市博物馆新馆,贵港市图书馆、博物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新的‚文化地标‛,在八桂大地呼之欲出。
以‚和谐文化建设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各地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实施的‚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成效显著,八桂大地正热火朝天地铺开‚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文化演艺活动。
院团改革
好戏连台释放艺术生产力
‚我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正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转为‘丰收田’。‛这是新闻媒体对正在进行的我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形象描述。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最特殊最复杂也最艰巨的一个领域,我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时下已形成全面推进态势。包括区直8个、市级27个、县级81个,在编在职人员约5000人的我区116个国有文艺院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的时间表,采取‚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措施,即将于6月底完成既定改革阶段
性任务。
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着手,以创作‚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为突破口,使文艺产品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艺术舞台上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壮剧《天上恋曲》、桂剧《七步吟》、音乐剧《桂花雨》等精品剧目彰显‚广西气派‛的我区国有文艺院团,在积极应对市场考验,主动投身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必将释放出更强大的艺术生产力。
扬帆远航
“文化之舟”“文化交流专列”驶向世界
早在‚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举行‚首航‛仪式时,有识之士便由此产生丰富联想——舟是流动着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载体,‚文化舟‛的启航,象征着广西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和速度驶向全国,驶向世界。
‚广西文化舟‛随即乘风扬帆,驶入充满火样热情的马来西亚。‚舟‛里承载的,有精美绝伦的‚漓江画派‛美术精品,有独具魅力的广西民族歌舞,还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走进东盟〃广西旅游大篷车‛旅游宣传……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广西开放创新的国际形象。
2012年4月,广西文化‚出海‛从‚文化舟‛走向‚文化年‛。为庆祝‚中韩友好交流年‛,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我区文化部门与韩国有关方面在韩国联合承办‚2012韩国〃中国广西文化年
——美在广西‛文化交流活动。由文艺演出、广西民族文化服饰展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活动,展现了广西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时代新形象和绚丽多姿、魅力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海峡两岸情相连、心相牵。自2009年以来,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突飞猛进。连续3年,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团赴台,成功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紧随‚文化之舟‛,‚文化交流号‛专列自2009年11月开始驶出南宁,开始了我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之旅的行程。在成功举办三届贸易洽谈会后,2011年,由广西新闻出版局承办的‚柬埔寨、印尼中国图书展销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再次大获成功,现场展出中国优秀图书近5000册,总码洋近20万元人民币。达成输出60多种图书、期刊版权的合同和意向。
2011年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首次在我国同台集中展示、展销中国与东盟10国的1万多种精品图书,达成了《中国-东盟出版界合作南宁共识》,签订出版合作项目12个。广西已成为中国与东盟10国出版文化合作交流的前沿与窗口。
随着‚广西文化舟‛、‚文化交流专列‛的启程,一条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国际文化通道,正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向纵深拓展。
(广西新闻网记者罗劲松)
第二篇: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定稿)
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2008年10月15日09:06 【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之十三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兴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配套,促进工业由弱到强转变、农业由大到强转变、服务业由小到大转变,形成创新集约、开放融合、协调配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郭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未来我区发展方向和任务。广西经济要跨越,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但总体看,我区仍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偏慢,工业整体水平落后;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不够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大而不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体现。要解决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加快推进全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打造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特色和绿色农业为方向,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打造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突出主导产业的核心地位,全力打造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未来五年要积极打造食品、汽车、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机械、电力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争取到2010年,食品、汽车、有色金属、石化、冶金五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随后到2012年,机械、电力两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以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中心,发挥主导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建材、造纸和电子信息3个超500亿元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造船、纺织服装、医药和木材加工4个超300亿元的新兴产业。争取到2010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2000亿元,增加值超4000亿元,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1400亿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到2012年,全区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6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5500亿元以上,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以特色和绿色农业为方向,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体系。一要高度重视和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确保我区粮食安全。二要依托我区资源优势,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特色和绿色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三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四要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目前,我区服务业仍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受工业落后的制约,现代服务业还不够发达。大力发展我区的服务业,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但重点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壮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优化服务业的结构。在我区目前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以此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做实发展举措,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施大产业带动战略,推动工业实现大发展。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引领大产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积极推动大产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强力带动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乃至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制成大产业,带动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延长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采取政府引导、招商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工业生产提供标准化原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供服务保障。
——加快城市化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中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一批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地级市和100亿元的县(市、区)。同时集约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通过城市化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三篇: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张海
唐县是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唐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大文化、发展大旅游”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山水唐县,营造自然之秀
随着保定市委、市政府打造 “山水保定”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山水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蓝图。作为山区大县,唐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417平方公里的版图中,82%是山地,太行山逶迤跌宕,景色秀美;唐河、通天河纵贯全境,南水北调、保定“大水系”干渠、城北河环绕县城,29座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共同形成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天然依托。对此,我们立足山水资源,把打造“山水唐县”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部分来经营、来运作,形成了“人脉、山脉、水脉互动共融、天人合一的奇妙意境。一是建设山水亮点。突出抓好“两山(大茂山、青虚山)、两峪(大石峪、秀水峪)、一河(唐河)一湖(圣母湖)”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档次,打造精品景区。大茂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青虚山奇峰险峻,与山后的西胜沟浑然一体,构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投资6800万元实施大石峪山水旅游项目,完成接待中心、野外训练基地、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投资2.68亿元的秀水峪景区开发项目,打造生态之谷、天然氧吧。推出唐河峡谷百里画廊和唐河漂流项目,开发圣母湖垂钓休闲、农家风情旅游带,使游客在亲山近水中回归自然,愉悦身心。二是实施山水进城。充分利用城北河、南水北调、保定引水干渠等水网资源,加快实施县城大水系景观建设,依托峪山、钟鸣山、庆都山、香山,规划建设县城北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让广大居民拥有充分的山水空间,构建“青绿交映,山水相融”的城市环境体系。三是保护山水生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压力转化为生态魅力。坚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涵养水土、清洁乡村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加大西大洋水源地环保和矿业秩序治理力度,取缔景区视野范围内的矿山、灰窑,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营造青山秀水的一方“小气候”,我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四是培育山水文化。以山水为主题,强化文化浸染,使每处景观都体现文化元素。相继挖掘大茂山古北岳文化、青虚山道教文化,积极开展大茂山世界“双遗”申报工作,推出登山节、采摘节、冰灯节等系列活动,让人们在畅漾自然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千年文明,彰显历史之韵
唐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古唐侯国遗址、商周遗址、古中山长城、倒马关关城、北宋大卧佛等珍贵历史文物遗迹200多处。我们在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唤醒历史记忆,重现历史天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大力弘扬唐尧文化。唐县是尧帝受封唐侯和承继帝位之所,由此创建了中华文明之一的唐尧文化。史书记载“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对此,我们成立唐尧文化研究会,追溯历史源流及价值,为传播开发唐尧文化提供学术支持。聘请专家对唐尧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中华第一帝都、唐尧大帝故里”的核心定位,叫响“中华大帝诞生之所、尧天舜日缘起之地”。同时加快唐尧文化园建设步伐,挖掘开发尧母洞、上古尧泉、古唐侯国碑等上古资源,系统推出唐尧文化寻根游,宗教朝觐游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套餐”,成为唐县旅游的独特“卖点”。二是再现历史原貌。借助历史名人(葛洪、杨家将)和历史名牌(道教圣地、古中山长城、北宋大卧佛)等有效载体,围绕古文化遗址作文章,针对倒马关关城、古中山长城、北宋卧佛等古文化遗址,先后修缮开发了六郎碑、卧佛寺等一批人文景观。三是挖掘姓氏文化。充分挖掘唐县刘姓、唐姓两大姓氏起源地这一文化内涵,推动刘姓、唐姓祠堂建设,使海内外的刘姓、唐姓人士来唐寻根祭祖,提升唐县的知名度。
三、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之魂
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曾以18万人口养活了5万八路军,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聂荣臻、胡耀邦、吕正操、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闪光足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并以身殉职,唐县由此成为白求恩精神发祥地。全县有抗战革命历史纪念地32处,是全省红色旅游景点最多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充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把红色旅游办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弘扬先进思想的文化工程,推进富民强县的经济工程。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扎实推进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晋察冀烈士陵园、西胜沟战地医院三个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开发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黄石口白求恩牺牲纪念地红色旅游线路,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是搞好红色文化创作。为增加景区红色文化气息,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品位,先后撰写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创建《红色唐县》刊物,整理珍贵史料300多万字,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文化魅力。三是开展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书画展》,协助中国电影协会、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世纪回响》三部专题片,完成《刻写在唐县红色大地上的记忆》、《白求恩精神发祥地—河北唐县欢迎您》等主题宣传片的制作,让白求恩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随着“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定位。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禀赋、历史遗存和文化背景。要在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把先天的资源优势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突出特色的主题定位,张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区域旅游形象,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立足自己的文化旅游土壤,提出了“唐尧帝都、山水唐县、红色唐县”的主题定位,以“唐尧故里、中华帝都”为主导品牌,构筑以唐尧文化、山水景观、红色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宣传推介。文化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通过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目标客源市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文化旅游的个性,攻大台、上大报,加强外宣力度。同时把旅游推介作为对接京津的重要内容,建立唐县旅游网站,搞好网上促销,完善旅游资源资料库,制作多媒体演示光盘和宣传画册,在京、津、石召开大型推介会,邀请旅行社、新闻媒体来唐旅游采风,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走马观花式的感性之旅正在向享受生活的知性之旅转变,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种涵盖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的综合旅游方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道路交通是前提。只有抓好旅游道路交通建设,才能缩短人们与青山绿水的时空距离。我们从解决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不畅、等级较低的问题入手,对旅游道路统一规划,加快实施大茂山旅游路改线拓宽、青虚山旅游路拓宽修补、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与高速引线连接路和大茂山至保涞公路旅游专线工程建设,开通县城至各景区旅游大巴,构建畅通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宾馆建设,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实现星级饭店与农家乐互为补充。培育地方特色美食,重点推出唐县碗肉、挂炉烧饼、卤水豆腐等特色小吃。对大枣、核桃、柿子、小杂粮等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打造携带方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文化支撑。文化和经济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产业中最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只有把静态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才能把自然的美学意趣和历史遗存信息转化为消费者的理想商品。我们把唐尧文化放在主导地位,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将唐尧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增加旅游项目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新奇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叠加吸引力和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