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XX〕50号)、《关于成立xx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xxx〔XX〕159号)和xx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xx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x〔XX〕27)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二)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如远教资源应用管理系统、oa政务办公系统、教委网站系统、学校网站系统等),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国资源、教育视频资源等)。“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五)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如教委网站与学校网站的数据、信息目前就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二)分段目标
----XX年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完成5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XX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完成14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完成17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完成3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完成4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XX年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用于学校示范课、公开课教学活动开展)。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二)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三)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三)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三)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四)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方面的培训;学校应举办多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探索改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理念、技术的不断升级促进教学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第二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学校,从而形成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把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3、2011年7月1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校校长作为实验校校长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4、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二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本次会议成立了“研究课题组”,我校与太原成成中学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课题组成员学校,我校校长与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5、2011年7月县教育局校长会议上李局长讲话,确立了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要把全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6、学术交流:通过远程交流,可与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借鉴名校经验,获取教科研最新成果。
三、网络构成
1、结构组成:现代教育模式、学校应用软件、教育资源、硬件架构组成。
2、运用构成:校园网操作系统+备课、教学、学习、管理、远程教育5个专网,从而实现学校在网上全面深入地进行备课、教学、学习、管理及远程教育等。
四、系统规划及费用
1、学校各教室、教师办公室Internet网。接入10M宽带,每年使用费1.2万元,一次性安装费1.7万元(含光缆、交换机两台、1500米分线、施工费及电线若干)。
2、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一套2.3万元(含电子白板一块、电脑一台、实物投影仪一台、投影机一台、操控台一套),12个教学班,现已有设备两套,还需10设备,共需资金23万元。
3、初一为全省“网络与教室双平台自主学习资源模式”实验年级,每班每小组配笔记本电脑一台,共48台,每台0.38万元,共需资金18.24万元,由教育厅提供。
4、教师每两人一台电脑,共需17台,学校解决。
五、功能定位
1、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自然情况、成绩评定、位次确定、人事档案、业务考核、财务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学校政务:通过电子公告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校通知、公告、在校情况等建立学校联系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向全省、全国发布学校信息。
3、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
4、教研工作:变纸质学案为电子学案,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进行最广泛的经验交流,随时了解全国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5、学生学习:使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使书本知识具体、直观、易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进行科研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科学实践、撰写论文等(如:电脑绘画、动画设计、撰写微博等)。
六、培训计划
1、从8月20日—9月30日,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案、试题、课件制作等电脑操作技能。
2、学案设计要与多媒体使用充分结合,学案的环节设置、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均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要逐步形成“双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设备安装进程 1、2011年9月10日前,以财政招标形式确定多媒体设备安装公司,并与宽带公司联系,接通宽带光缆。2、2011年9月11—20日,安装调试各班多媒体设备。3、2011年9月20—30日,校园网试用期。4、2011年10月1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
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
发了部分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
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分段目标
----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1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
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
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
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
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
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
次人才的需求。
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
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 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1 2 下一页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总体目标:
建成主干万兆、千兆汇聚的大二层高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覆盖全校区域的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有机整合,建立全院师生“人人皆用、处处能用、时时可用”,与人才培养质量诊改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校园网络基础实施。升级移动互联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上课签到系统、课堂在线教学学习系统、实习实训网络管理系统,建成教学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阶段采集、成果采集的数据形成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形态,实现教学全过程网络化。对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全院统一的数据中心,整合学校现有的学生、教务、人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的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开发智能数据筛选及修正系统等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深度挖掘平台数据,初步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推送过程智能化,为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为职业院校诊改工作奠定基础。建设步骤:基础网络(无线覆盖)、数据平台、网络教学资源 1.建立科学、规范、基于数据统一的信息资源 2.平台可扩展、易维护、易操作;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4.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 5.为学校诊改提供决策依据。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项目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方案
建设计划:每个特色项目的建设计划包含需求论证、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资金预算、保障措施等部分。
需求论证:
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同时也是大多数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传输通道之一,因此,网络系统是建设的重点。校园网平台不仅要能够满足学校目前的应用需求,而且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范围内也能够适应应用需求提升。通过校园网络的设计和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智能化校园。包含例如校园监控、门禁、校园一卡通、校园网站等项目。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实现计算机教学,而且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学内容的直播等。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与校园一卡通、教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网络实现双向课堂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建设目标:
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智能化数字校园,一个以办公管理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数字校园网络。
建设思路:
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校园一卡通为核心,由校园网络、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化校园广播、校园安全防范与监控、校园一卡通、数字语音等系统构成。建设一个教务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平台,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应用。
建设内容:
1、建立校长牵头的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全面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推进。落实以校领导为管理主体,以信息中心、计算机教师为技术支撑的运行机制,保障各项应用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实现教学区域无线全覆盖,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优化信息化教学设施,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投入,增添多媒体机房、语音室、电子图书馆、班级电教设备、笔记本电脑等。
3、建设更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务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提高教师实施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为目的,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发的资源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对教师实际教学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作用,发动全校教师制作课件、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资源征集、筛选、开发和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学校各专业的需求,增加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学校网站内容,增设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的链接,加大网站宣传力度。
5、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的水平。加强现代化实训设备的使用和电子白板等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加强校内培训,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信息技术比赛。
6、建设智慧教室。建设3D打印机实验室、VR虚拟实验室等。.7、建设具有统一的集成平台,将多种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如数据、视频、语音等;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满足各项应用的身份认证需求;提供统一的用户信息管理服务;具有统一易用的门户网站,各种应用均以Web方式实现一站式服务;利用成熟的流程管理、协同工作等应用软件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教学办公方式。
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年
月至
年
月)
主要任务: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组建建设工作组;在市教育信息中心指导下对校园网络进行设计,确定网络结构设计;选定网络设备参考型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
月至
年
月)
主要任务:完成校园有线网络接入,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站开发,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优化信息化教学设备,调试好网络安全设备和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保证网络正常运行,信息化办公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
主要任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对校园网软硬件及网站进行各方面测试、调试与优化,查找网络中存在问题,进而对设计上不足和缺陷进行改善。
资金预算:
由于学校面临搬迁,新校区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部分由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所需资金由市财政配套,金额待定。
保障措施:
建立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各项计划和管理细则,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科学规范实施。监督施工进度,随时与厂家沟通,要求厂家按时完成,工程务必做到设计超前,质量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