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重庆岳阳娄底怀化四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考察报告
赴重庆岳阳娄底怀化四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考察报告
吉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再贵
我同带领开发区管委会四位同志,先后考察了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湖南岳阳市经济开发区、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化市工业园区,与吉凤经济开发区相比,对这几个开发区总的感觉是:管理体制很顺,办事效率很高,发展速度很快,引进大项目很多,财税收入成倍增长。
一、四个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考察情况
(一)重庆市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考察情况。该工业园区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于2003年10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主要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分步实施,业主建设”的思路进行运作发展。开发区设管委会,是黔江区政府派出机构,行政级别为副厅级。管委会主任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兼任,管委会共有编制12个,主要发挥综合经济管理和协调职能。区财政每年拨150万元作为开发区工作经费,另外每年支持3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支持园区建设。设立全资国有公司——地产集团承包园区一级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正阳工业园区发展来势很好。累计完成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完成园区道路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森林保护规划等,完成火车站广场和几条主次干道建设。招商引资引进入园企业21个,竣工投产8个。入园大项目主要有重庆啤酒集团,南京雨润集团,乌江电力集团。2006年园区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入园企业上交税收200万元。
(二)湖南岳阳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考察情况。岳阳市经济开发区位于岳阳市城区,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该开发区于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到2005年,该开发区通过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才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开发区已引进各类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95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产品78个,合同引资200亿元。2006年完成内联引资13亿元,较上年增长100.6%;合同利用外资8771万美元,是上年的2.9倍;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GDP41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财政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29%,收入总量从2005年岳阳市第四位跃居第二位;完成地方固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28%,增幅全市排名第一。2007年计划实现税收4亿元。初步彰显了体制创新的魅力。
(三)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情况。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批准建立,2003年正式运作。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明确,开发区内两个乡镇和9个村成建制划归开发区委托管理。其中西阳镇人财物全部由开发区接管,涟滨办事处从原来两个乡镇接管32
名干部,并接收娄星区机关20名干部到开发区机关工作。另外每年支出1600万元全部接管开发区内500名教师,全部由开发区财政负责发放工资福利等。原乡镇债务开发区不再承担,由乡镇自行消化。娄底市政府给娄星区每年核减252万元财税基数,由开发区负责上缴市财政。市财政每年纳入600万元预算资金支持开发区发展。开发区征地拆迁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抓,征地拆迁办牵头,国土分局参加,办事处配合,目前已征地6000多亩,拆迁房屋400多栋,工作较为顺利。几年来,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引进工业项目80多个,总产值10亿元,2006年实现税收1.2亿元。
(四)怀化市工业园区考察情况。怀化市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怀化市工业园区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路子:一是划出200亩地修建6-7层楼房作为安置区,并按每个平方230至290元的标准出让给失地农民,使他们生活居民化。二是实行股田制,允许农民在园区投资公司入股,并支付年利率7.2%利息,期限为5年,激励了群众配合征地拆迁的积极性。三是组建征地拆迁指挥部,捆绑干部责任上门做群众工作。重点大项目入区,管委会干部全部出动,分片包干配合乡镇全力突破。四是选配得力干部任指挥长,由管委会副主任、原中方县委常委、中方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部指挥长,群众基础好,推动工作比较顺利。五是征地拆迁费用实现每亩1200元包干,启动征地拆迁工作首付30%,征地拆迁完毕后付30%,交付使用时再付40%。
二、吉凤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区领导级别高配不到位,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权威支撑。开发区是“特区”,没有特权就没有权威,没有权威就兑现不了特殊的政策。保障不了优越的发展环境,特区即名存实亡,失去了超常规发展的原动力。面对开发建设遇到的重重困难,开发区失去了凭借自身力量解决处理问题的主动权。
(二)州级综合经济管理权未全部平移到位。州委州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开发区享有特殊权力和优惠政策,但督查落实的责任不明确。部分权力部门顶着不办,也没有领导具体过问督促,处罚措施也未明确,结果职能平移问题久拖不决,不了了之。
(三)区内乡村与开发区及县市的行政所属关系没有理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难度、建设速度和开发成本,造成了行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巨大浪费。开发区管委会每年拿出200余万元支付吉首市、凤凰县征地拆迁工作经费,并给凤凰县配备两台工作车,但收效不明显,2006年,两县市指挥部共征用土地2400余亩,但没有遗留问题的可用地不到征用面积的40%。开发区群众乱搭乱建房屋达到52栋,非法阻工、强揽工程、高喊乱要工价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开发建设进程。
(四)没有建立一级财政和金库,资金调度十分困难。虽然州政府已行文明确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和金库,但由于诸多原因,开发区在财税征收、资金调度、管理及融资、担保等工作上带来很多不便,不利于开发区经济实力发展壮大和企业的发展。
三、理顺吉凤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吉凤街道办事处。由凤凰县将竿子坪乡牯牛坪村、木林坪村、湾溪村、捧捧坳村划归吉首市管辖,由吉首市设立吉凤街道办事处,管辖竿子坪乡牯牛坪村、木林坪村、湾溪村、捧捧坳村和乾州街道办事处双河居委会、兴隆居委会二组,吉凤街道办事处人权、事权、财权全部移交给吉凤经济开发区,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由开发区负责,干部由开发区任免,并送吉首市备案。
(二)吉凤经济开发区机关增设机构。开发区新增设社会事务管理局(加挂农村工作局牌子)、投资服务中心和党群工作部,成立吉凤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规划建设局加挂州建设局吉凤经济开发区分局牌子,人员编制不变,实行双重领导,以开发区管理为主。
(三)强化开发区财政管理。设立一级财政,建立吉凤经济开发区支库。自主组织税收征管,按财税体制自主使用财税收入,自主兑现对入区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开发区对地税、国税按体制分成可用部分按比例分配。从2006年起8年内,地方税收分配给凤凰县10%,吉首市2%。上级给县市转移支付中涉及到农村农业、社保、低保、合作医疗、教育、卫生、民政等方面的资金由县市按相应比例划转给吉凤街道办事处,或直接由州财政代扣拨付到开发区。
(四)坚持职能平移,实行封闭运行。按照“开发区的事情在开发区办结”的总体要求,凡是州直和县市职能部门行政审批权限由州直和县市职能部门委托给开发区相关部门执行。确需由省及省以上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的,州直和县市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大力支持并派专人协助开发区有关部门办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进入开发区开展工作检查。有关职能部门确需到开发区检查工作,需先报告开发区建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同意,凭检查工作通知单送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再派专人配合检查。除消防、抗洪抢险、追逃以及处理重大安全事故外,其他工作检查严格控制。
第二篇: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市考察报告
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市考察报告
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学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市的先进经验,2月11日至14日,市黄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于春节上班后立即组成19人的学习考察组,赴日照、青岛、威海、烟台四市实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先后深入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威亚汽车发动公司、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领海滨海新城项目、威海新船重工有限公司、东方海洋公司和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11个项目现场,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形式,详细了解学习了四市在进蓝色经济区管理机构设置、政策体系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等方面的做法,总的感受是:青岛等四市高度重视蓝色经济区建设,把实施国家战略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明确,政策措施配套具体,组织领导得力,起步早、起点高、成效好,对我市蓝色经济建设,促进国家“黄蓝”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四市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蓝色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日照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港口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四市蓝色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途径虽不尽相同,但对蓝色经济发展的认识较早,起步较快,目标较高,胆识大,措施硬,效果好。四市蓝色经济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活力之强令考察组感受深刻,主要做法和经验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抢抓机遇,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行动早”。行动早是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共同特点无论是从规划调整、管理体制、推进措施,还是项目建设,都在高速推进。四市都在抓紧修订完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落实国家规划的实施意见,积极筹划组织国内外各类恳谈暨项目推介会打响蓝色经济区品牌,增强蓝色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照市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了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誓师大会,对全面落实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任务作出全面部署。青岛市明确了20年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工作,在开展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积极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和园区建设、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海洋生态环保建设等方面做了安排。
(二)理念超前,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定位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所见所闻无论是规划定位,还是建设规模,给人印象都是大气魄、大手笔。日照市敢于以全球先进海洋城市为标杆,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谋划发展,着力抓好“双十、一城”工程,即十大产业体系、十大基础设施和日照国际海洋城建设,努力建成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青岛市提出了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的定位,规划了“一带五区多点支撑”的发展布局。烟台市明确了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连接中日韩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发展定位。威海市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以及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
(三)落实有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措施硬”。为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快速突破,四市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组织机制建设。四市都健全了
推进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建立了决策、协调、执行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理顺了管理体制。四市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明确为行政编制,为履行“综合、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奠定了基础。日照市行政编制12人,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任,一名副主任兼任发改委副主任。二是出台了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实施财税税收支持政策、土地和海域利用优先政策、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优惠政策。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印发了《烟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试行)》,指导蓝色经济区建设。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日照市设立了1.5亿元蓝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具体由蓝办管理使用,推出307项蓝色产业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烟台市明确设立蓝色经济专项资金和市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四)率先发展,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效果好”。四市蓝色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烟台市海洋产业产值实现1265亿元,增15%,高于GDP增幅1个百分点。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9。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1亿吨,增长23.2%;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增长17.1%;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8.8亿元,增长17.7%。威海市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威海鲜参产量
3.24万吨,产值60多亿元。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培植起来的造船产业集群,2007年整船制造能力只有40万载重吨,通过打造三大造船聚集区、培植十大造船企业,2010年整船制造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整船完工量126万载重吨。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597万吨,同比增长24.6%,占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的1/4强,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港口首位。
二、几点启示与思考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各市相比,我们在发展理念、推进措施和工作力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好理念、好思路、好经验和好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
(一)勇于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权威高效的推进工作机制。一是加强蓝色经济区领导机构建设。为了适应“黄蓝”两大战略规划的实施,切实履行两大战略任务的行政责任,发挥好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国家规划落实的行政主体资格,借鉴省蓝办、省黄办及外市经验,市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应调整设置为行政机构,人员使用行政编制。二是成立蓝色经济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成立专家咨询组,为黄蓝两区建设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考核监督。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工作机制,将蓝色经济区建设内容列入目标考核范围,激发发展合力。
(二)加快培育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尽快建立健全蓝色经济指标体系,明确蓝色经济产业指导目录,认真组织开展全市蓝色经济调查统计等基础工作,摸清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油气业、装备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旅游、涉海金融、商务服务的涉海服务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海洋、临海、涉海和
战略性四大领域的高端产业,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三)提高黄蓝两区建设支撑能力。坚持海陆统筹,把握高效生态定位,着力推进主体产业区重大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拉开实施两大战略的发展新格局。加大主体产业区推进力度,集聚要素资源,打造高效生态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东营港、广利港、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观光公路、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区段防潮堤建设,论证建设广利港临港新堤。加快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突破金融科技物流等平台建设,完善提升融资平台,努力打造区域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耐盐植物和湿地研究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建设临港、空港等四大物流园区和一批物流中心,尽快构建起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
(四)设立黄蓝两区建设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加强与国家和省对口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和各方面的支持,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借鉴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其他市经验(日照市设立了1.5亿元蓝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滨州市设立了5000万元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尽快设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蓝色经区建设)专项资金,由市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拟定管理办法,确保合理使用,重点用于支持生态建设、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和优先发展项目等,推进“黄蓝”两区建设。
第三篇:南浔经济开发区赴嘉兴吴江昆山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南浔经济开发区赴嘉兴吴江昆山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充分吸取和学习兄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开发区和园区建设中创新创业的成功思路和实践经验。1月11日至13日,在南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慎旭强的带领下,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赴嘉兴、吴江、昆山、张家港四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学习考察,主要学习五地在招商引资、筹资融资和平台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好办法、好措施、好经验,以推动南浔经济开发区在新的一年有好的提高和发展。
一、五地的基本情况
1、嘉兴经济开发区创建以来,坚持以“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建区宗旨推动开发区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开发区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外资和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新区,该区在规划与建设上围绕两大建区目标全力搞好规划建设:一是建成外商投资密集、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二是建成以工贸为主,商贸居住配套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规划形成物流园区、汽车零部件园区、机械金属加工园区、轻纺工业园区、高教园区、信息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七大产业区块。按照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市建设理念,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构筑最适宜投资创业和包括居住的发展环境。迄今为止,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亿元,共计引进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港澳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引进外商总投资20多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5亿美元。特别是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生产性大项目和国际著名大企业纷纷前来投资落户,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41个,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美元的项目17个,投资规目超亿美元的重大项目4个,形成了以韩国、日本、港台和欧美并立的外资特色,以汽车配件、化纤纺织、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产业特色。2004年,全区合同外资2.87亿美元,实际到位1.15亿美元。
2、吴江经济开发区建区以来,明确把IT产业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引进、高质量开发、高技术集结的“三高”开发路子。现在全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建立了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公共型保税仓库,实行EDI电子联网,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也正在筹建中。该区经过历年来的引进培育发展,电子资讯产业在华东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已命名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同时还建有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行业密集区。该区努力造就低成本运作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已成为国际成本投入的高密度区和外商投资者产出的高回报区,迄今累计吸收外资40多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累计有168个,实到外资17亿美元。2004年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54个,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
3、昆山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技术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主导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和轻工、纺织、食品三大产业。迄今为止,该区共引进外资项目1160个,总投资100亿美元,实到外资45亿元。2004年实到外资
5.1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占昆山市70%左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开发区第四位。目前开发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已基本形成一个核心区、二个城市副中心。迄今开发区共投入资金7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现建有国务院批准的昆山出口加工区,是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厂区,占地面积2.86平方公里,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保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相关政策,加快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目前该区引进企业273家,总投资23亿美元,初步形成以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在昆山与上海交界处建有占地2平方公里的国际商务中心,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物流产业。同
时,还建有留学生创业园,该园是由省人事厅、省科委与开发区联合创办的新型开发区域,提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平台,培育有自己产权的平台。
4、张家港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是张家港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发展中的新城区,区内工业以机械、电子、纺织、化工、汽配、食品等行业为主,有包括美国杜邦公司、陶氏化学、德国南方及日本、法国等一批著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形成了 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到2003年底,全区累计批办企业15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300多家,超千万美元的三资企业52家,迄今累计完成合同外资32亿美元,注册外资16亿美元,实到外资12亿美元。2004年新批外资企业55家,注册外资2.6亿美元,实到外资8000多万美元,财政收入4亿元,销售收入60亿元。
5、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该区区域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2004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03亿元,进出口总额280亿美元,其中出口116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截止2004年11月底,全区累计吸引包括4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投资项目1300多个,其中欧美项目比例占到一半左右,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注册内资500亿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0余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合作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达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50余家知名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了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本土化和基地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是全国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二、五地的基本经验
这次考察,对南浔经济开发区来说是一次很大震动,深受启发。五地主要是有一种团结、争先、自强的精神;具有解放思想,冲破观念束缚,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的雄心壮志。在开发区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及城市建设中结合各自的实际,大胆探索,坚持高规划,上规模,提档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1、强抓规划,以规划为先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规划是龙头,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核心,五地的开发区建设的规划工作,能够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规划,并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来抓。在规划中一是十分注意规划的超前性,用前瞻性的眼光来构思,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规划理念来做大规划。在发展战略上,依托城市发展,使城市与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立足占领制高点,以长远发展与短期产出相结合。象张家港以沿江优势,划出一片沿江工业带,全面推进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新载体;象昆山以临沪优势,划出一片临沪工业带,带动产业集聚,构筑超前性的发展平台;象吴江开发区的规划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力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规模开发建设,形成必要的集聚效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投资环境。第二是科学性,五地规划体现科学合理功能性,在规划中安排足够的工业发展空间,统盘规划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让引进企业充分共享各种设施和服务。象张家港充分考虑沿江条件,规划出沿江的重工业(钢铁)、化工、能源和物流基地,提出以港强区的策略,昆山开发区在临沪区域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基地。第三是规划上突出大气,并充分考虑各自城市的城域特色,体现了规划上的人文精神。象苏州工业园区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现在工业园区依托金鸡湖畔,整个规划、设计与建设与千年古城苏州相映辉,形成园林化园区。
2、强抓土地的集约利用,强化成本意思,严格土地管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五地都充分认识土地资源要素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统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如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工程中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单位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上下功夫,不断向质量要效益、向空间要资源,开创了“轻淤、沉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亩;并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占地20平方公里的宅基地和村庄用地集中到6平方公里的社区和中心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象昆山开发区严格土地管理,根据市政府下达的用地计划,确定区内工业用地,实行定性定量供地,对已批的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凡投资强度低于市政府标准的要动员缩地,批而不用的要依法退地。优化项目用地结构,充分利用零星工地,推广建造多层厂房,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努力推进产业转移。
3、强抓特色,以特色来营造招商引资的氛围。昆山、张家港沿江、临沪,这几年他们都在不同层次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品牌,紧紧抓住产业集聚是现代大型开发区发展的关键,以营造特色环境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这些开发区坚持以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精心培育,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如张家港开发区利用沿江优势,重点发展重工业、冶金和化工造纸业;昆山开发区利用临沪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突出对日资、韩资和西欧的招商引资。如吴江开发区,紧紧抓住台资企业向大陆转移的机遇,通过“以台引台”、“以小引大”、“以大带小”等方式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同时把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作为招商的又一重点,他们首先注重建立一个同国别、同地区投资者的“群落”,以起到示范和集聚的作用,现在吴江开发区形成了外资企业规模大、后劲实力足、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特点,推动开发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吴江开发区IT产业高度集聚,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又随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成为引进和发展的先导区。又如张家港开发区利用拓展外向经济,以内外组合,跳跃式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外向度的同时,引进了信息、资金、人才,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也提高了招商引资的实效。
4、强抓调整,用调整来构建招商引资的新平台。五地都进一步加快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区的功能和层次,认真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走向,迅速调整招商策略,大胆创新招商方式,主攻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将特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为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体系,并形成知名的标志性企业。如吴江开发区IT产业高度集聚,目前区内93%的外资企业从事IT产业,IT产业门类齐全,系列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我配套率达到90%以上。如此高度集聚的产业特色发挥了强大的吸纳效应,不少企业是冲着吴江经济开发区完善的产业链而来的。同时,五地还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产研结合,加快技术创新、技改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引进,使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优化合理配置。五地依靠科技进步,建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世界500强企业介入的高附加值、高出口、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产品框架。如昆山开发区今年将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依托当前开发区的三大支柱产业:IT、精密机械、轻纺食品,充分利用开发区现存的工业用地,引进规模大、占地少、产出大的项目,尤其做好核心技术的引进,积极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的上游产品,以现有的龙腾项目为抓手,全力引进液晶显示器及其周边配套产业,同时向晶圆芯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拓展,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子产业的尖端产品。同时积极引进汽车制造的零部件产品,大力发展特种车辆的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通过丰田、六和、NSK等已落户汽车部件制造企业,促使其将核心产品转移昆山,扩大产品线,完善昆山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链。
5、强抓服务,努力构筑招商引资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的根本。吴江开发区树立“高效、廉洁、快速、诚信”的服务理念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建立服务第一的观念,通过个性化服务体系,把为客商服务作为第一要事,对重点大项目、大企业、新企业做到专人负责,重点服务。嘉兴开发区为强化对引进企业的服务工作,实践“一切为了投资者”的理念。而昆山开发区在实践中提出了“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强调人性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完善后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为此建立了三大服务体系,即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开工全方位服务,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目前还建立了新型的契约型服务,就是双方承诺,服务信守承诺,营造了“服务老外求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确立“亲商亲民”的观念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等举措,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6、强抓民资,内外并举。开放型经济不仅仅是只引进外资企业,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个成熟、成功的开发区应该是内资外资并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如吴江开发区内,绝大部分是外资企业,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而民营企业可为外资企业提供国产原材料和配套协作生产,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达到内外资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品市场基本上在国内,这样还可以起到互补作用。2003年,吴江开发区启动了6.5平方公里的民营工业区,民营区注重引进IT产业的配套产业,把吸引民资的目标瞄准国内大型知名企业。
7、强抓富民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开发区抓“亲商、安商、富商”的同时,还要抓“亲民、安民、富民”,这是执政为民的真正体现。昆山开发区在提出“服务老外求发展”的同时还提出“服务老乡求稳定”。苏州工业园区则突出区镇联动富民优先。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高标准、高起点实施新城区副中心建设,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70%农民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昆山开发区深化富民工程,维护社会稳定,规范有序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富民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三大合作组织,巩固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三大保障体系。同时,关注社情民意,畅通民主渠道,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几点启示
通过这次考察和对比,大家感到区委、区政府提出“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南浔”的宏伟目标,并以“大扩容、大提升、大建设、大整合”为重点,加快南浔经济开发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新平台的战略十分正确,但对照五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感到差距明显。南浔经济开发区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气势宏伟的大事业,事关南浔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研究探讨五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寻找差距求发展,找准坐标大跨越。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开发区建设和实践,振奋精神,上下同欲,营造一种干部群众精神振、人心齐、干劲足,全开发区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态度决定一切,人人都是招商引资的主体,更是有先进思想和果断作为的人”。五地的创业精神关键是有一种倡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雷励风行的作风,张家港开发区把敢于争先作为发展的原动力。五地这种创业敬业乐业精神和破除陈旧观念,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放远目光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给我们大家一种深深的启发。
2、高起点做好规划。五地注重规划的龙头作用,将规划当作开发区的核心资源,以前
瞻性、科学性的态度对待规划。在规划上肯动脑筋,肯下功夫,肯花重金,请行家里手来规划,甚至向国内外一流规划院及国际招标,确保了规划高起点、上档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规划不走形、不急于求成,不留遗憾,最大限度地保持每一块土地的功能作用。同时,提高规划的严肃性,严格规划决策程序,强化对规划的监督管理,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指导、调控作用。
3、注意产业集聚,构筑现代大型开发区发展框架。产业集聚对提升区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五地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精心培育,形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他们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沿江沿沪开发,不断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快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促进高新技术快速集聚,形成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广,对产业发展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企业群,从而推动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让开发区成为外资密聚区。二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使外资、民资、品牌经济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4、通过开发区载体建设,增强项目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有新突破。五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审时度势,目光放远,认真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走向,迅速调整招商策略,大胆创新招商方式,主攻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企业,注重招商实效。在实现错位竞争中和发展中,以变应变,在巩固对台招商的同时,主攻日韩,拓展欧美。与此同时,五地及还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真正确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开发区形象”,以及“服务至上,服务无限”的观念,苦练内功,深化服务,大力实施“全方位、全天候”服务,把客商的需要和解决其困难作为第一服务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投资者服务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从一般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深化,从为投资生产经营服务向生活、居住及全方位服务拓展,全力以赴,为投资者创造一个高效、优质、便捷的投资软环境。
四、工作建议
今年伊始,市委召开动员大会,提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区委、区政府也在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破难,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推进活动,提出弘扬“三开精神”推进南浔发展。自新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审时度势,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加快南浔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结合这次考察,我们深深感到,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南浔区委、区政府正确决策、鼎立支持。
1、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开发区是南浔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发动机。举全区之力加快南浔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是以点带面,推动一般的重要举措。开发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开发区创新破难,加快发展。
2、统一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开发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树立全区一盘棋,通过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帮助解决开发区建设过程中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跳出一些部门框架,形成合力,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促进开发区的整合、规范、提升,把优势生产要素向开发区集聚。
3、切实解决资金和土地要素制约。随着开发区平台建设的扎实推进,资金短缺问题凸现,因此,必须加大开发区平台建设的融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帮助研究解决直接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二是帮助研究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公司。三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前提下,提高开发区商贸用地的项目用地比例,以保障开发区对商贸用地的管理和流通,积极筹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