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开复:不平凡人的凡人歌
致富专题 zt.hao315.tv qyue
李开复:不平凡人的凡人歌
李开复无疑是不平凡的。曾经,他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华人可以高居此位,他,是第一人;现在,他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势要跟随”心之所属”在中国创一番事业。去年与微软的职业官司,更使他成为05年的年度新闻人物。
第二篇:平凡的岗位不平凡人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人
在八五六通信中心有这样一位同志,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她对待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从来没有一声怨言,而且经常加班加点,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参加到忙碌的工作中来,她的敬业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单位所有员工学习的榜样,她就是我们八五六通信中心的营业员金英芬。收费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枯燥无味而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每天要面对性格各异,素质不同的交费群体,金英芬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的文明的工作态度,从来不予交费用户争吵,做到首问负责制,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有线务人员下连安装电话宽带,由于连队距离比较远,在时间上掌握不够准确,经常需要下班时间,午休时间进行安装,金英芬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只要有外线人员打电话通知,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从来没有怨言的就来到单位进行收费安装。
在每年的节假日或过年期间由于工作人员都休息。可是许多用户的宽带都是在这期间到期,为了保证用户能正常的使用,营业员都在休息前提前通知用户,让他们提前来续费,不能来的就做好记录。等到期时,就来到营业厅对用户进行费用的收取,这么多年以来金英芬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而耽误了用户的正常使用,她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用
户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因为是不是节假休息日而计较过。这种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员工学习的。
今年,金英芬年满50了,到了退休的年龄。本单位全体员工为感谢多年以来金英芬为本单位做出的贡献特意准备退休生日晚宴,在晚宴上单位领导对金英芬进行了表彰,单位的全体员工对多年来金英芬在工作上的帮助表示了感谢。
由于多年来金英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单位领导班子决定在退休之后再次聘请金英芬为营业厅的一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带带新员工,让自己身上这份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位员工。
陈鹏
第三篇:凡人日记
凡人日记
九月的天气,晴热里已经有了难掩的萧瑟凉意。虽然那萧瑟大多时候还只是斜挂在遥远的感觉边缘。那感觉倏忽飘过时,我会望见风中摇曳的朵朵瘦菊,嗅见那样淡若鼻息的清苦味道。
俗世中行走,一切风景便皆有可能遇见。似我等树叶落下都怕砸头的本分良民,竟被做了一次被告。因为无愧所以很是坦然。坦然的为出庭做着准备:罗列出对方的多条罪责在失眠的夜闭着眼演练,想象着法庭之上自己慷慨陈词口若悬河义正词严。现实却是第一次错把31号当做1号早去了一天。去对的那天也根本就没用得着开庭,只是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坐在一张冰凉的破连椅上,几个人妇女吵架似的辩白了几句,便调解收局。有时,事情的发展荒诞可笑的像是在演戏。只是就是这吵架似的几句辩白,就已让自己悲哀地充分看清了自己,真的不是与人争理的高手。看着别人急赤白脸的咄咄姿态,自己的心里先就厌倦了几分。缺少了争执之念,一心就只剩下期盼快快解决。看来,我做不了黄蓉,我既没有武功也没有吵功。以后的日子还是一如既往安分做自己的老实人吧。
一早翻阅空间好友动态,看见好几个人都转载了一篇叫什么白岩松或许再也上不了中央电视台的文章。对于揭露现实时弊的报道,本是很佩服其作者的勇气及正义感的。坦白说,不是一个很政治的人,但最其码的民族正义感还是很强烈的。但令人极其不爽的是,空间里很多这类文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句是中国人就顶就转之类的话,让人一下子就坏了心情败了兴致。这是个炒作的年代,铺天盖地的新闻真假难辨是非难分。那样的一句话总让人有种拿这话题做噱头炒作自己的嫌疑。不只是对这文章内容真实性的信任大打折扣,更为恼恨的是,感觉自己由此而发的一腔正义受到了无情的亵渎。讨厌这种感情被利用、智商被侮辱的感觉。极其讨厌。故,这样的文章坚决不转不分享。
张学友十月份要来石家庄开演唱会了。每次上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那幅巨大的广告。其实是很想去看现场的。毕竟张学友是我们这个年代我最喜欢的歌手之一,他的歌声伴着我成长。但那又怎样!几百块钱去看他于我还是件太奢侈的事情。本就不是那样冲动的性格,也早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当精神与物质相冲突,那精神的想法也仅仅就变成想想而已。就像许多想做权衡再三却不能去做的事情一样。张学友的演唱会,就当成一个永远遗憾的梦吧。
不知是季节作祟还是受了张学友的影响,又有了在行走的途中听歌的欲望。要知道,这感觉已经与我两两相忘了许久许久。穿白色雪纺短袖衫,湖蓝色印花棉布长裤,白色的平底皮鞋。白色的耳机吊线从耳际的发丝间随意垂落,蜿蜒至斜跨在腰下的背包。在靠窗的公交座位、在人流熙攘的街边、在绵绵阴雨的灰沉中、在阳光画在眼角的明媚里,听一首首音乐在耳边流淌。一切都恍惚成了背景,我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徜徉,漫无方向。偶尔,会想起这是小子的手机,这手机里的所有歌曲都是小子所爱,一首首挑过了再上传,就仿佛觉得靠他很近。鼻头泛酸。那些晶莹的什么,不听使唤的就模糊住双眼。我知道,我想他了。
这就是一个凡人的生活场景片段。会有向往亦会有失落,有真实的忧喜有莫名的思念,时而激愤时而又心寂如潭。
杂乱无序。
其实,生活本身本就是杂乱无章,无序可循的。
画心
心。一个轻软、隐秘而又常常让人微感痛楚的字眼。
它不是那个单只所指的具象的名词,它代言的是我们自身最真实最隐秘最终极也是最直接的,所自知或不自知的情感。
新版<画皮>,弱化了白狐小唯作为妖孽的凶残,赋予她太多为爱痴缠的碎念。以爱为名,她在灯下一笔笔细细描绘的不再是一张为了吸食人血而伪饰的皮面,那分明是一颗为了博得所爱之人的爱而精雕细琢的赤裸裸的心。
她画的有多美,就代表了她心中的爱有多美。
读一本书,于那里面邂逅一个故事。心弦被它重重触动,余音久久不去。那是一个凄美的故事,照例发生在缠绵多情的江南水乡。
一位少年因某些原因途经某一水乡,客居船上,泊舟岸边。
于某天打开船的舷窗的瞬间,望见一位少女由楼上往下倾水。那少女就住在岸边的小楼上,与少年的居船咫尺之遥。
倾水的同时,少女的目光也与那少年砰然相撞,少女的脸盆险些脱手。
此后,少年总是坐在打开的舟窗旁边,读书。偶尔,眼睛会随了心的牵引,痴痴望向岸边的小楼。
少女每天都坐在少年目之所及之处,刺绣。
只是再不肯多望向少年一眼,他们的眼神再没有过哪怕是短短的交集。因不得已的紧急缘由,少年于十几日后离开水乡回家。
时逢战乱,不久,少女死于战火。
战乱初平,有淘物为生的人,在一片废墟瓦砾中,发现了少女的心。
以刀轻剖,那心应声而开,里面是一叶小舟,一人坐于舟中凭窗而眺。那人眉目清晰,赫然就是那客居的少年。
这是个一眼万年的故事。
于那目光交接的瞬间,爱的闸门便已轰然开启。
许是少女的骄矜,亦许是传统的禁锢,她敛住了自己的眉目自己的身,却无法背叛自己的心。
那心里茁茁苍生的爱,历久弥坚,连战火都不能将它焚毁。
那十几个意念想通的朝朝暮暮,她哪里是在用针线鸾绣,她是在用心雕刻那个深爱的少年,那份不能言说的爱恋。
于饮食之上,我是个十足粗糙又懒惰的女人。
父母或是老杨在身边时,大多是他们操扯饭菜,我不做但也不挑剔。
独剩自己时,往往是剩饭泡面之类的糊弄了事。
这个暑假,情形却有了些不同。因为大多时候,家里就只剩下小子跟我两个人。做饭,自然落在我的头上。
小子是当娘的命根。我可以不讲究但却不能亏待了他。
于是,每天琢磨最多的便成了做什么饭搭什么菜,怎样做他才会爱吃才有营养。下班之后先要根据心里的盘算买菜买水果买他爱吃的零点,然后再大包小卷的拎回家,择洗切泡,煎炒烹炸。
对自己蹩脚的厨艺,一度很是担心,但一个假期下来,发现大多时候小子吃的还是挺香。
初始,对于要坚持几十天的耐心也不是太有信心,但一路下来,却发现从不曾有过厌烦。
于锅灶边的每天,虽是忙碌的,但却是开心而温暖的。想着可以为他做出可口的饭菜,一切便变得那么的心甘情愿。
现在想来,我每天在厨房里耐心的将菜切到最细,细心的勾兑每一滴油盐酱醋,其实是在描摹着一颗拳拳的母爱之心。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又怎会有残缺与厌倦呢!
多好,今生我们有幸为人.多好,我们可以有心!
不管它是柔软还是坚硬、甜蜜还是忧伤、向善还是偶有邪恶,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得以品尝这世间的万般滋味,我们的人生才变得更富于多姿多彩。
第四篇:凡人歌(四)近期工作思想汇报
凡人歌???许是因为太久没写博客,都快忘记这是《凡人歌》的第几篇了,看来要狠狠地鄙视一下自己的懒惰了,必须的,凡人歌
(四)近期工作思想汇报。朋友们善意、恶意地督促我写,每回都是应了,却又迟迟不能动笔。她们一如既往的坚持,让我无地自容。今日羞愧之意终于突破了顶点,那就干吧。筛去周而复始的重复,故事竟然每天还有,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式去写,就当做是写给谁谁的一封信吧,她一定能看到,我确信。这是一个不太安静的茶座,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人,茶座柔软的灯光衬托下,人们似乎都不太丑陋了,但是求你们别出声,声音是没有经过美化的,乱糟糟,闹哄哄。点了一支烟,想让已经静下来的自己再沉一沉,暂时忘掉一切。可能是写公文写得太多,现在想说什么事都是习惯用汇报材料的思维模式,真的很可怕。所以,我要一次次的提醒自己,大头,你可千万不能这么干,会废掉的。信,不错,可以随意一些,自由一些。最近发生了很多事,岳母生病了,排戏的事进展很不顺利,恶劣的天气,关于地震的传言,买车的事等等,如果这些都要是很糟糕,糟糕得很彻底那也就罢了,就像我暗恋上一个女孩,她让我彻底的死心那是最好,让我尽早陷入无底深渊后复生。可姑娘,你不能在我觉着追你没戏的时候,你暗示想跟我上床,然后在我脱衣服的时候,你又说,这是不可能的,接着我灰溜溜的把衣服穿上的时候,你又指着日历说,今天是愚人节,我骗你的,快上床吧,我他妈的又把衣服撕碎往床上蹦,你却说,只给你10分钟,我老公快回来了……要么你让我死,要么你让我活,我不是宠物。事无巨细,须一件件向你汇报。哦,不是,不是汇报,是,倾述。丈母娘大人今年六十有四,善良无比,厨艺极佳,喜打麻将。自我与她女儿结婚之后,打麻将的手气好得不能再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然进账两千多块,要知道她们打的麻将都是100包圆子(就是每个人输到100块之后就再也不掏钱了),许是其他牌友们实在眼红,但又老输钱,那个急啊,香烟就抽的更加凶狠,把丈母娘大人熏的啊——咳咳,咳咳!老是不见好,就去医院了,顺带做了一个全面的体检,工作汇报《凡人歌
(四)近期工作思想汇报》。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丈母娘大人的右肾上张了一个硕大的瘤子,7点几乘8点几公分,比鹅蛋还大一圈……人们喜欢对生命的伟大歌功颂德,但现在却更甘愿承认生命是多么渺小。丈母娘大人,家人,亲友们,都被这一击重拳打得喘不过气。这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医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是啊,太牛逼了,从对生命的掌控权来说,这个职业和上帝无限的接近。圣经旧约里,耶稣也是用无数次治疗好人类的疾病,向人们验证了祂的无所不能。在医院发生的事情不想过多赘述,把医生们说得太好也没有必要,他们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不要让他们被伟大,只是因为现在社会风气太糟,让很多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直接把结果告诉你吧,丈母娘大人的手术很顺利,肿瘤和右肾全部摘除,切片化验检查出有癌细胞,好在是处于早期,可以进行治疗,据医生说治愈率有百分之九十几。写到这儿,已经抽完了半包烟,真是完蛋。再说说排戏的事儿吧,同样也是一波多折,并且到现在余波未了,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导演与编剧互不信任对方能力;
二、导演与编剧的创作理念根本不是一条道上;
三、资金投入与演出方案差距不小;
四、本应是全团全力以赴时候,却赶上剧团改制的档口……你也许会问,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会让这个戏立项?我只能这么回答你,中国特色。另外再告诉你,戏的编剧是我楼上的邻居,导演是我曾经的恩师,在我成长之路上都曾对我提携。这次我是执行导演,但不要以为我夹在其中很难做,我在剧本修改和当下的排练的过程中都是全力以赴的,也出了不少好点子。我只希望参与其中的所有人不要做无用功,在现有条件下,能在舞台上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就是成功了。刚刚有个小朋友很浪漫的给我打电话,说要为我唱首歌:)但打电话的目的很可怕,竟然要唱《狮子座》的绵羊音,为了摧残我:(最后一支烟,结尾了。这次写的东西就像流水账一样,如果你能坚持把它看完,我就十分的感激了。
第五篇:凡人·小事·大道理(范文)
凡人·小事·大道理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大道至简,写作在大师眼中不过就是讲故事,然而要想把故事讲好却并不容易。笔者有幸参与了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却不幸地发现能讲好故事的记叙文如凤毛麟角。品读《现代快报》刊登的优秀记叙文,我略有感悟:或许“凡人?小事?大道理”的记叙文模式会是讲好故事的一条途径。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智慧”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写平凡人――“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诚然,我们大多是平凡人,最熟悉的也是平凡人,所以写记叙文最好写平凡人。这平凡人怎么写呢?宝黛初见时,宝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文中的人物也该给读者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即“熟悉的陌生人”。
所谓“熟悉”,是要求文中的人物能带给读者似曾相识的真实感。真实感从何而来?赵树理曾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也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写得细致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倘若一篇文章中能有一两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便会为人物形象平添几分亮色,且看《王大爷的早餐店》的精彩对白:
“王大爷,店面不租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
“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边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
“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亏得有你们陪着解解闷呢。”
小作者用朴素的对话刻画人物,热情、乐观的王大爷便跃然纸上了,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感扑面而来。
所谓“陌生”,则是要求文中的人物不光要有普通人的共性,更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读者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毫无个性的熟悉面孔会让读者审美疲劳。所以写记叙文选择人物要“像关卡的税吏似地百般挑剔”(茅盾语)”,力求选择出富有个性的“这一个”①(黑格尔语)。倘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物也不打紧,我们可以学学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左手粪叉,右手笔杆》就成功地“合成”了这样一个让读者陌生的角色: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
“左手粪叉,右手笔杆”的爷爷一登场就赢得满堂彩。文人出身,升官在望,却急流勇退,做起了农人。“夫子气”和“农人味”集于一身,这样的传奇人物真可谓个性十足。
讲小故事――看似寻常最奇崛
很多人写记叙文总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一提。殊不知生活中的大事要么早就街知巷闻,尽人皆知;要么就题材宏大,难以把握。所以讲大故事往往缺少真情实感。其实,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多是寻常小事,最熟悉的也是寻常小事。倘若我们能写好主题深刻的小故事,往往可以通过这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高明的作者从不好高骛远,精彩的记叙文常常是从讲好小故事开始的。《逃离“智慧”的周庄》就是个讲述周庄旅游见闻感悟的小故事。久负盛名的周庄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让慕名而来的小作者“有些反胃”。而名不见经传的千灯却古风犹存,给小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一讽一赞的对比中,小故事早已不露声色地完成了对“智慧”的诠释:“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古镇的智慧,千灯的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然而寻常小事人人皆有,如何才能平中见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如果能带给读者新鲜感,那它就引起了读者的审美注意。清代戏剧家李渔尤其重视为文求“新”,他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就是说交友要交旧的,物品要求新的,写文章比物更看重求新。那么如何才能出新?我们还得听听李渔的意见:“前人未见之事,后人见之”,“前人已见之事,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写不全之态”。简言之,就是要叙他人未叙之事,挖掘别人写过之事却未曾表现的方面。《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就是一篇出新的佳作。现如今优质学区房销售火爆,父母为孩子求学而搬迁算不上什么稀罕事,然而小作者的爸爸却如孟母一般,居然为孩子求学三次搬家,这样的故事闻所未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小作者从爸爸智慧的“三迁”中看到了深沉的父爱,这种感悟常人难有,小作者却悟到了:这种智慧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悟大道理――一粒沙里看世界
鲁迅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果说“选材”是在塑造记叙文的“形”,那么“开掘”则是在塑造记叙文的“神”――主题,开掘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深度。“人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面对外物总要有思考和感悟。其实再平凡的小人物,他每一丝皱纹里都写满了世事沧桑;再寻常的小故事,它每一个片断里都有深邃的思想,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倘若能用理性的思维思考人生,那么凡人、小事也能让人悟出大道理。
(一)由此及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由此及彼地联想、想象,纵横开掘,探寻深刻的主题。发散思维主要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考场取材的《写作的智慧》就是篇体现逆向思维的佳作。小作者从语文老师强调的“作文拿高分的智慧”说起,“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这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所谓“写作的智慧”却“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成为“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于是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领悟了真正的写作智慧:
真正的写作,是抛弃成规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实感动人的自觉。
真正的写作,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烂漫才华。
真正的写作,是捧出一颗至诚之心的赤子纯真。
(二)由表及里,聚合思维
不同于发散思维的“以一趋多”,聚合思维表现为“以多趋一”。它是对各种现象进行由表及里地归纳概括,把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其相似点,朝着问题的一个方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同样是考场取材的佳作,《瞳孔之内》则是用聚合思维感悟出了大道理。坐在前面的监考老师让小作者紧张不已,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考老师的瞳孔之内。而另一个监考老师无意间开窗通风的举动却让小作者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觉得“她的瞳孔里,有一线和煦的光”。此时再看面前的监考老师,“他那双眼并不怎么可怕了”。小作者于是对这两种不同的对视体验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最终明白了:
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瞳孔里,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有剧本,可我们真真是在别人的瞳孔里演着人生的电影……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自始至终安然地笑。
写文章讲究 “文以载道”,然而这“道”如何讲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呢?纯粹的议论,往往乏味,与其板着脸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倒不如把大道理藏在小故事里。
注:本文提到的作品均为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同学们可自行查阅。
①“这一个”:出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指任何个别的东西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一个”作为艺术创作原理反对概念化和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