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昶论文,让园林专业特色融入德育课教学
让园林专业特色融入德育课堂
———浅谈园林班的德育课教学
[摘要] 作为一所地处瑞安远郊的农业类职业高中,园林专业一直以来是我校的一个特色。但园林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招收录取的文化成绩,还是从其个性发展来讲都和其他专业学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性给我们文化课的教学带来挑战。本文主要从我校园林专业班级德育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入手,从园林专业特色的角度来寻求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园林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 园林专业特色德育课教学吸引力途径
一、我校园林班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所瑞安远郊的职业高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招生录取的学生批次在本市职高学校中也比较靠后,无论从学生文化成绩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与市区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我们招收的园林专业学生来说,这种差异更为明显,他们的初中基础知识很薄弱,还得兼顾专业课学习,精力被分散一部分,因此,园林班级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本身就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德育课教学也步履为艰,出现这种困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
1、园林班学生总体文化基础全校最薄弱。由于我校是“农”字特色的职高,园林专业必须开设,且必须完成三个班级的招生指标,招生录取时基于专业设置考虑,放宽了对园林专业文化成绩的要求,文化基础总体要比其他班低一个档次,本来我校招收录取生源总体素质就不高,园林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还低一个档次,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并且由于初中的社会这门课属于开卷考试,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基本上是处于荒废状态,根本就没有积累下多少基础知识,这对于我们职高德育课教学增加了难度,园林班级尤甚。可谓 “一穷二白,从头再来”。
2、现用德育教材对我校学生缺乏针对性。浙江省职高德育的新教材,以日常的生活常识为主,注重了实效性和时代性,但“时代性”强也可以理解为城市气息浓厚,如教材中的“社区活动参与”和“名优企业调查”,以及一些案例的选取都显得城市化。而我校学生多数来自瑞安的偏远农村,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很
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觉得没多大兴
趣,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这样对德育任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主观方面
1、现在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倾向盛行,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更注重实用科目。如专业技能的培养,学好技术,毕业好找工作。
对于德育的学习不重视,学生认为德育课学不学无所谓。这种意识也使学生对上
德育课也处于应付了事的状况。在我校,不仅园林班级这样,别的专业班级学生
也如此。
2、由于初中的社会学科属于开卷检测的范围,所以初中的社会课无论从老
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属于应付式。学生真正的知识积累少之又少,特别是
这种形式给学生思想上形成一种错觉,觉得德育这门课不重要,不需要学,反正
书上抄一抄就行了。于是学生将这种认识一直带到高中,很多新生在高一德育课
上了一个学期了,还以为德育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平常基本没学。特别是园
林班学生学习习惯差,在课堂上很容易随性而动,导致课堂过于“活跃”,于是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不得不中断授课进行纪律管理,这样直接影响了
老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园林班的学生对德育课在主观意识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其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我们课堂教学面临 “一
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困境。如何让园林班的德育课教学走出困境,提高实效呢?
通过几年的园林班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二、职高园林班德育课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要走出困境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
兴趣。说到底就是如何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德育课吸引
力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将日常的德育课教学与园林专业学习相结
合,以增强德育课对园林班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具体
方法如下:
(一)教师加强学习园林专业的知识,巧妙运用教学艺术。
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
学生的吸引力。
1、教师要学习园林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授课。例如:讲授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课前做足准备,学习和收集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经济作物及稀有植物图片,从园林专业角度来了解和分析。使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其他方面内容的兴趣,如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貌和宗教习惯等。这种结合园林专业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厌学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运用幽默教学法。这是增强德育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教学艺术。幽
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
我们的德育课许多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太密切,而且专业术语有比较
多,学生学起来没太多意思,理解起来也很乏味,这时若能在德育课堂上运用些
幽默就能够活跃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牢牢的吸引学生,能更生动、灵活、巧妙
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法人”概念时,教师故意先提出“法人是法国
人”“法人是会法术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或错误的定义,让学
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使德育成为具吸引力的课程。
(二)丰富园林班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前面已经分析过,德育教材无法针对我校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对学生缺
乏吸引力,这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为此,德育课教师必须丰富教学
内容。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园林班的技能实践活动,增加德育课实践活动的内容。《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关于职业教育中,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
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搜集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这种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政治·生活》农业相关内容前,利用学生在园林绘图
课出外写生的机会,让学生随机了解一下本地农业种植的相关情况(种的什么作
物,发展势头如何等),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所见的农作物,在上课时
让学生展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提升学生上德育课的兴趣,可
谓“一举两得”。
2、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
种亲近感,也更想去了解它。乡土材料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例如:我在讲授《企业与经营》,引入了瑞安本
地的集农业观光和餐饮于一体的“雅林公司”的材料。并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企
业为例,分析它的经营情况。在对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介绍中,将本课知识予以
阐释。由于是自己身边的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学得轻松,知识也落
实得比较扎实,从而无形中也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3、加强德育课与园林专业课程的结合。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例如:讲授《经济·政治·生活》会涉及到企业信誉形象树立的重要性问题,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知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园林绘图课和园林美术课学到的技能为某类商品设计商标,并对其作品进行评比,使学生明确一个好的商标对
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这样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是“一举三得”了。
(三)“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园林班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大多不好,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在小学、初中时就
已经丧失殆尽,所以学生从心理上容易产生自信缺失,导致自卑。有些学生容易
自暴自弃,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和消极厌学情绪,这时作为德育教师要善于抓住
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下课后,多
与学生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因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门课。
(四)德育教育融入课余生活——“润物细无声”。
利用园林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课余时间,让学生发挥专业
特长,运用“无根栽培”技术,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在教室建一小块“爱心苗圃”。
通过呵护植物幼苗的成长,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从培养“爱心”出发,进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其今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提供精神动力。
总之,职高的德育课教学,随着日常教学的不断开展,将会面对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探讨。针对不同专业的班级,我们要尽力去寻求
专业特色与德育课教学的结合点,从专业特色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德
育课自身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
1、赵相斌 李佳孝 《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中
国教育网2012年9月(转载)
2、徐麒麟《推开课堂教学的“情感”之门》《中学政治教育与学》2011
年第3期
3、《中职教学大纲汇编》2009年1月第1版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 职业教育)2008年8月
第1版
2012年温州市职成教论文(案例)
交流评选
论文题目
论文类别
单位
姓名
联系电话
第二篇:让情感融入语文教学中论文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感情通过语文来表达,语文由思想感情来驾驭。我认为,要教好语文,必须要有感情的投入。
一、爱教材
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深切体会文章情感。要为新生而赞美,为丑恶而憎恨,为幸福而快乐,为正义而欢呼……只有投入了情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出有个性的教案,才能在授课时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
以欣赏的眼光看教材,没有任何一篇是枯燥无味的:《女娲补天》展示了我们古代先民战天斗地的伟大气魄;《夸父逐日》让人强烈感受到古代先民敢与自然抗争和至死不忘造福后人的伟大精神;《精卫填海》则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小溪流的歌》只写了一条小溪,却体现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不灭精神。《父亲的谜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细腻、真挚与深沉,体味到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而《岳阳楼记》所体现的博大胸怀、《春望》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则给人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原来,语文是如此之美!带着感情去品味,化难为易领悟多;充满感情去授课,学生会得到心灵和知识上的双份收获!
二、爱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的心灵精心雕塑。要对学生爱心一片,要为每个学生着想,要想着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想到,学生的基础、智力、环境等均有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关爱。另一方面,智力开发有早有晚,“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不断给他们以温暖,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
有人说:“严是爱,松是害。”的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现。有了爱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三、爱教学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情达意,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倾注极大的爱心,对语文教学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语文,博大精深;教学,艺无止境。只有不断钻研,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才会真正体味到梨子的滋味。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不断提高自身。
语文教师要永葆教学上的青春,必须不断自我提高。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教师知识全面,读、写、听、说全能;要求教学技艺纯熟,教学方法多样。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认真弥补,才能逐步合乎要求。要教好语文,不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是不行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挤时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时政要闻,语文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其次,要不断钻研业务。要踏下心来钻研教材,要善于向他人请教,要养成经常翻阅教育报刊的习惯,要博采众长为几所用,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还要努力进修,不断充实自我。教师的一生,必须是学习的一生。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精心指点。
由于年代久远,教材中一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历史课式的交代背景又让人兴味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拣麦穗》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破窑洞”一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感知了时代背景,这样拣麦穗姑娘的思想情感就容易被学生理解了。然后让学生新旧对比,进行讨论,旧时代的悲哀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进步,从而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学生在一篇名为《教师节的礼物》的作文中遇到了不会确定写作重点的问题,便向笔者请教。笔者看到她的草稿写的是同学们采野花作礼物,就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来指点她。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是尊敬老师。”
“对。教师节送礼物是尊师的表现。礼物成为焦点。而礼物不是花钱买,是靠亲自劳动从田野里采来,这更有意义。想一下,采摘花朵的时候,学生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对老师的敬爱。”
“好。假设同学们正在采花,那么对老师的这种感情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语言、动作……还可以有神态。”
“答得好。想象一下,高处的花可能因为缺水而不够鲜艳;远一点的那片洼地,花儿开得正艳。但因为是洼地,就有泥巴。你说同学们会怎样做?”
“为了给敬爱的老师献上最美的礼物,他们毫不在意泥巴弄脏了鞋子,手拉着手,互相帮助着,采到了开得最艳丽最芬芳的花。”
“好!合理地想象一下,把采花时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惟妙惟肖地写下来,重点就突出了。现在明白一篇文章的重点是依据什么而定了吗?”
“明白了,是中心。”
师生的问答,别的同学听得很清楚。不用说,围绕中心确定重点的写作方法基本上人人都明白了。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课堂上的创新改革。
语文教学要改革,改革才能摆脱效果不理想的困境。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语文教师处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就某些方面的问题开展实验,进行研究。
第三篇:地方瑶族服饰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可行性浅析论文1
地方瑶族服饰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可行性浅析
江华职业中专学校 谭海英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构建,应主动顺应地方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江华瑶族服饰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本论文从江华瑶族服饰的特点、发展前景和继承、发展瑶族服饰进行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浅析。关键词:瑶族 服饰特点 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构建,应主动顺应地方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江华作为瑶族聚居区,瑶族服饰和文化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瑶族服饰制作是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将地方瑶族服饰制作这一特点融入到服装专业教学中,蒋会开辟出地方专业特色教学。
一、江华瑶族服饰介绍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服饰绚丽多姿,颇具特色。瑶族的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由于族系和地域不同,其服饰有一些差异,居住在勾挂岭以东崇山峻岭之间的高山瑶和居住在勾挂岭以西丘陵地带的平地瑶,不仅服饰各有特色。即使同属高山瑶,两岔河的瑶族服饰与雾江、湘江、贝江、码市几个乡镇的瑶族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大路铺、白芒营、大石桥、涛圩、河路口等乡镇的瑶族同属平地瑶,其中又有“寨山瑶”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瑶族男性服饰大体相同,他们多用青色土布包头。头巾一般为六尺,有的长达两丈,两端绣有花边,在头的左边翘起一节二三寸长的头巾,或在头后留一节四五寸长的头巾披着。衣裤亦用青色或宝蓝色土布缝成。上衣为无领对开襟,衣身宽大,长至膝上。领口、襟边、袖口及下摆的三方都饰有织锦花边。围裙与衣等长,三面镶有织锦花边,用花带系于腰间,花带的两端留有一二尺垂于身后,或另缠腰带。裤腿较大,裤脚镶有宽幅花边,或用各色方形绸布拼嵌裤脚边。花边约占裤长四分之一。有裹绑腿,旧时多穿布鞋或草鞋。
江华瑶族女性服饰,大致可分为平地瑶和高山瑶两大类型,高山瑶中的顶板瑶又有所不同。前两大类中,又分出嫁时的盛装和平时的便装,并存在着年龄差异。高山瑶女式服饰:盛装时,前额顶上饰长方形银片,头顶一块青色织锦花帕成人字形,尖顶的两边各系一个红绒球。头顶有方形银片,头后披珠穗及彩色丝绦。穿大襟青色上衣,外罩宽边背心。胸前挂长方形织锦,上镶圆形银饰,两边垂彩色丝绦。袖口窄小,绣有花边。腰系及膝围裙,围裙的花带垂于腹前。裙的
下沿绣花边。衣的后摆左角掖于左腰间,裤的式样与男性相同。这种装饰,看似头重脚轻,实则朴实中见华贵。便装时,头顶方形头帕,上穿深色大襟便服,胸挂长方形织锦,上饰三横排圆形银泡,两边系五色丝绦。腰扎饰有大边的围裙及膝。裤同男式。老年妇女服饰与男式相同,只是头缠青绉纱,上面再盖一块织锦头帕披于头后。平地瑶女式盛装:头顶家织方格头帕,头帕两角在头后叠成尖形。穿大襟无领上衣两件,衣长及膝,里衣为阴丹士林蓝,袖长而小。外衣为淡绿花,衣身肥大,袖短而宽,袖口镶宽幅花边。后肩有一条用银丝编织成的弧形粗链,系着胸前一条与上衣等长的浅色围裙。下穿青色长裤。脚穿尖头船形布鞋。手戴银质宽手镯及圆形手镯各一个。整个服饰显得雍容庄重。顶板瑶妇式便装为:未出嫁时,头上顶着细竹结构的支架,上盖一块方形镶宽边的青布头帕,四角垂丝绦。上穿深色大襟衣,袖口镶花边,外罩深色背心。颈上围一条毛巾。穿深色长裤。系过膝深色围裙。裹绑腿,带银镯。已出嫁的服饰与未出嫁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头上装饰,即将头发梳成锥形,上蒙青布,用花带系住。瑶族的儿童服饰也颇具特色。他们头戴有披风的帽子,帽上缀满红绒球和银质铃铛,帽边系有花边。上身着深色马甲。胸前挂二块刻有花纹的方形银牌,两边垂有其他银饰,银链的下端系着小银铃。下穿深色便裤,裤边镶有花边。
二、瑶族服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瑶族本身的需求。瑶族是一个国际性少数民族。国内有瑶族人口近300万,分布在湘粤桂滇4省区的12个瑶族自治县和其他县区的150余个瑶族乡。国外有瑶族人口100余万,分布在东南亚、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地区。瑶族是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执着信念的民族,尽管现代人们的穿着观念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瑶族人民依旧爱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因为这种服饰是他们传统文化的外在载体,保持它,就是在固守本民族的传统,并且通过它增强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因此,瑶族本身对瑶族服饰就有巨大的内部需求。
2、各种文化产业的需求。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展示给世人,这是近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瑶族作为一个国际性少数民族,其文化内涵显得格外博大精深,一直是各类文化产业急欲开发的宝库。目前,仅在湘粤桂3省区接壤的南岭地区,诸如旅游、表演、餐饮等独具瑶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就多达数千个,这些项目都需要通过瑶族服饰这一外在载体来体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下结论,瑶族服饰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销,都有巨大的市场。
三、继承和发展瑶族服饰是地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瑶族服饰是我县一大特色亮点,作为本县唯一的中职服装专业,继承和发展瑶族服饰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1、继承、挖掘与保护地域性民族传统服饰为领导、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对瑶族服饰的继承、发展和研究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很多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为地方性服装专业结合本地区服饰文化特色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中国传统瑶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瑶学会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和理论研究,已对我国传统瑶族服饰作了较系统的整理,有些还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江华瑶族服饰文化方面,仅从我县来讲,也成立了瑶学会,并对江华的瑶族服饰有了一定的研究,也出版了一些关于瑶族服饰的书籍,我校也已有了这种意识,初步编制了校本教材《江华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地方性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结合本地区瑶族服饰文化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在教材和资料上有了一定保证。
2、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这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地方性中职学校根植于地方,其开设的服装专业课程理应带有地方服饰文化的元素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脱离这一实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地方性中职学生生源大多数源于本地区,他们对语言、文化环境十分熟悉,对本地区的服饰文化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无疑为学习、研究本地区民族传统瑶族服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学生无疑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文化理解得最深刻,表现得最真切,最准确。同时,他们对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一切不仅可以成为对民族传统服饰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的有利条件,而且也能很自然地成为地方性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办学优势。由于生源的本土化,使得在学习和研究本地区传统服饰文化时,显然较他人更能深入与生动,也极有利于出成果。同时,对我们深入了解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孕育出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与区域的服饰文化增加了准确性。
3、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符合地方服饰文化建设需要。“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地方性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地方对
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理应成为地方性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地方性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结合地方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调整和修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服饰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生态瑶族服饰,触及到更多的无形教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对民族传统服饰以及民间艺术的挖掘、研究、整理的科学方法与规范的程序,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这样既为学生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学习途径,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将为本地培养出大量的瑶族制作与设计的实用型人才。倘若想对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完整、长期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性中职学校经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将成为最具首选条件的适用对象。因为他们既具备了挖掘、整理的专业素质与理论水平,又最有可能成为长期耐住清贫,潜下心来甚至一辈子奉献给地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事业的专业工作者。
地方性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就目前普遍的现状来看,结合地方服饰特点,突出地域性服饰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地方瑶族服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就一定能在“特色”办学的道路上独辟蹊径,开创出新的教学局面来。
参考文献:
1、李祥红
任
涛
《江华瑶族》
民族出版社
2、宋惠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改革的构想.职业技术教育通讯,2006,(6).本文系永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研究成果之一
第四篇:刘金凤2018年个人专业发展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起来 教学论文(范文)
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起来
五棵树镇小学校 刘金凤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方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而言,农村的小学生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得多。因此,农村小学生更加珍惜每周较少的美术课时间。我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深有体会: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十分强烈。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的学习和培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美术课堂
动
一、攻心为上:培养兴趣,沟通情感,让意识先动起来,继而参与创造
1.以新刺激: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如,在上《水彩游戏》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情刺激: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注重距离感。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坐在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4.注重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创作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
5.注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且教且学: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1.千方百计提高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想方设法拓展想象空间。想象也是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三、对症下药:根据学生实际,最终达到学生“动”起来,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展览,让学生若有所思。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讲台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营造课堂氛围,改变师讲生听。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产生厌课、厌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美术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当前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