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07-03很好打印--格律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学生版修改
2014-07-03近体诗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修改
近体诗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下边分别说明。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给律诗排列顺序的题目,其出发点是要求中学生能掌握律诗的一般特点,并通过诗句的排列理解其内容。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呢?这就需要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
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看韵脚
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1: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2、看对仗
律诗一般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2: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映阶碧草自春色
A、④⑦⑧⑤②③⑥①B、④⑦⑥①②③⑧⑤
C、④⑦⑧⑤②③⑥①D、⑧⑤⑥①④⑦②③
这是杜甫的《蜀相》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④⑦句和⑥①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A项。
3、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3: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项。
注意:
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
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把对仗的两联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了。[对: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例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二)绝句顺序的排列:
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
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
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
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
例5:以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
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解题步骤: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
(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例1:柳宗元《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的四句:A.破额山前碧玉流B.欲采频花不自由C.骚人遥驻木兰舟D.春风无限潇湘意。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例2 排列下列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高考题):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答: □→□→□→□
例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1999年增刊):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A、12567834B、56781234C、12347856D、5612783
4(三)词的句序排列方法
1、定义:
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淮海居士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2、分类:
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以及长调(91字以上,又叫“慢”“引”等)
3、结构: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叫“过片”或“过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关键之所在。
4、形式:
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一剪梅》《水调歌头》《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牌的名称,乐曲失传之后,就成了词的格律形式标志。
例8: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的试题(1990年三南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例9:阅读辛弃疾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答如下试题: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1衣冠磊落;2似谢家子弟;3车骑雍容;4相如庭户。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A、2143B、1234C、1243D、213
4例10:阅读南宋词人杨炎正的《水调歌头》,完成下列试题: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甲,乙。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甲、乙处应填的句子是()
A、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B、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D、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第二篇:2014-07-03很好打印--格律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教师版修改
2014-07-03近体诗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修改
近体诗诗句排序思路及方法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下边分别说明。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给律诗排列顺序的题目,其出发点是要求中学生能掌握律诗的一般特点,并通过诗句的排列理解其内容。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呢?这就需要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
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看韵脚。
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1: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2、看对仗。
律诗一般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2: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映阶碧草自春色
A、④⑦⑧⑤②③⑥①B、④⑦⑥①②③⑧⑤
C、④⑦⑧⑤②③⑥①D、⑧⑤⑥①④⑦②③
这是杜甫的《蜀相》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④⑦句和⑥①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A项。
3、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3: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项。
注意:
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
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把对仗的两联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了。[对: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例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二)绝句顺序的排列:
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
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
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
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
例5:以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
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解题步骤: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
(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例1:柳宗元《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的四句:A.破额山前碧玉流B.欲采频花不自由C.骚人遥驻木兰舟D.春风无限潇湘意。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例2 排列下列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高考题):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答: □→□→□→□
例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1999年增刊):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A、12567834B、56781234C、12347856D、56127834
以上几道题取材于教材外,难度较大,要做对这几道题,不仅要运用以上介绍的格律诗那些押韵、粘对等知识,还得对诗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何作答,可采取如下三个步骤:先从“押韵分析法”入手。以上三个例题分别是绝句与律诗,它们逢偶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例1和例3都押ou韵,例2押ui韵,三首诗的首句皆入韵。而例1和例2的D句均不押韵,肯定都排列在第三。因例3中的357这些句子均不押韵,造成备选项的迷惑性较大,我们只得以第二步的“粘对分析法”来推敲。例3是一首律诗,其颔联和劲联必须对仗。其中1/
2、3/
4、7/8均构成对仗,惟有5/6两句不对仗。显然,5/6可能置于首尾两联的其中一个位置,故可先排除A项。
再看例1,根据“粘”的知识,就容易找出哪一句排列第二了。因为D句第二个字“风”是平声,第四个字“限”是仄声,第六个字“湘”是平声。而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相“粘”,那就只有D句中的“人”、“驻”、“兰”分别与“风”、“限”、“湘”的平仄相同了。而A、B两句则不然,由此可知C句肯定排列在第二。
再根据整首诗的内容看,B句为“结穴”(抒情)之句,也不可能安排在首句。因此,这首诗的排列顺序便是A→C→D→B。再来分析例2四句诗。A、C两句明显构成了对偶,A、B、C三句又押韵,据格律知识可以推知,答案应为A→C→D→B。
最后,我们可以从“情景分析法”来遴选或检验答案。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例3取材于唐末张乔的《书边事》,1/2句勾勒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好一个清秋季节,碧空万里,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征人倚楼,悠然自得。3/4句以虚写手法,承上层“所闻”转入所见;傍晚,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梁州)时,夕阳西下,金光灿烂,正是一派日丽风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7/8两句在“无”与“有”、“兵”和“客”的对比中,渲染边关地区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的祥和气氛。这两句对前面的景物起到了点化作用。以上写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化了全诗的意境。最后,诗人远眺黄河滚滚奔流,思潮起伏: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金瓯无缺,海晏河清!它通过边塞的所闻、所见、所感,意境高远;气韵贯通,又而一波三折,盘屈跳荡;慷慨豪迈,神驰八极。分析至此,答案为C则可十拿九稳了。
(三)词的句序排列方法
1、定义:
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淮海居士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2、分类:
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以及长调(91字以上,又叫“慢”“引”等)
3、结构: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叫“过片”或“过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关键之所在。
4、形式:
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一剪梅》《水调歌头》《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牌的名称,乐曲失传之后,就成了词的格律形式标志。
例8: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的试题(1990年三南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例9:阅读辛弃疾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答如下试题: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1衣冠磊落;2似谢家子弟;3车骑雍容;4相如庭户。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A、2143B、1234C、1243D、2134
例10:阅读南宋词人杨炎正的《水调歌头》,完成下列试题: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甲,乙。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甲、乙处应填的句子是()
A、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B、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D、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分析]以上三首词,取材均在课外,乍看无从入手,这其实并不难作答,因为它们实质都在考背诵。先看例8,文天祥这首词,它步韵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凭“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原则,苏词与之对应的两句分别是“卷起千堆雪”“樯橹灰飞烟灭”,便可推知D项是正确的。
以此类推,不妨分析例9。就“沁园春”为谱的词作,我们曾读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跟辛弃疾词相对应的四句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四句中只有第一句是五个字的,那么肯定第2句排在第一。再根据押韵常识,只有第三句才是押韵(ong韵)的,那么,又可以判定第3句排在第四。根据四个选择项的排列,就可确定A项为最佳答案了。
例10的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真的有点使人如入迷宫之感。要得心应手地步出这一“迷宫”,就必须先读懂杨氏此词的诗意。杨炎正,字济翁,杨万里族弟。淳熙五年,作者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时有感而作此词。整首词抒写出他报国无门的感慨,悲壮苍凉,极富感染力,即使放在辛词中,也是毫不逊色的。请看词的上片写携酒登上最高楼,纵目远眺,但见江山如画。脚下波涛拍岸,似闻鱼龙吟啸;天际风露,使游客感到了寒意。下片写北望中原,神州陆沉,满眼腥膻,叹息自己等闲白了少年头,而不能为恢复失地出力,因而憔悴失意,只好逍遥于江湖之中,与沙鸥为盟,了却残生。
就上述词的意境而言,D项的“相逐飞步”不合本词情调,故可先排除。再以语脉来看,A项与原词的上下句衔接有失连贯,C项中的意思与“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相左,故
A、C两项也应排除。惟有B项,才能体现作者那种有志不获骋,有力无处使,何况年事渐高,两鬓渐霜,一事无成而激昂慷慨的情怀。我们又还可以根据学习过的苏轼《水调歌头·中
秋》、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这些词作选定与之对应的句子字数,再运用押韵等常识,进一步验证例10的正确选项应为B。
第三篇: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精心布置作业给学生做,但很多老师却不注重作文的修改,因而很多学生都没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其实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谈谈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的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一、必须让学生了解修改文章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指导,如内容方面、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应该有什么要求,让学生心里有底。修改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行“添、删、改、变。”即发现有遗漏的地方要添上,多余的材料要删去,意思表达不明白的要改动,段落层次顺序安排不恰当的要调整、变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次,要求学生逐段理顺、加工文章语句。看句子是否通顺,说话是否得体。对不妥的地方要进行修改,不具体的地方要进行充实,使语言通顺流畅,完美和谐。最后,让学生仔细研读字词,斟酌标点。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标点符号用得是否合理,对于错和不恰当的地方要求改正。
二、先让学生自评
写完文章只是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修改任务才是最重要的。好文不厌百回改。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至少读两遍,朗读不顺的地方,一般都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之后,再让他们思考:作文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病句,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流畅?经过反复斟酌,再在作文上进行初步的修改,完成学生自评这一步骤。
三、让学生之间互评
当然,互评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教师应事先有要求,修改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别的同学的作文,修改时字迹要工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作文相应的位置进行勾划、点评,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要对这篇文章写总评,语句可多可少,尽量找出文章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后还要署上自己的大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对待,被修改作文的同学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作文被其他同学欣赏,他们看着被其他同学修改的语句、点评会心一笑,这样比老师自己修改的效果好多了。当然,这整一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还得根据同学的修改做出点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为下一次的作文修改指明方向。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精心布置作业给学生做,但很多老师却不注重作文的修改,因而很多学生都没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
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其实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谈谈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的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一、必须让学生了解修改文章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指导,如内容方面、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应该有什么要求,让学生心里有底。修改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行“添、删、改、变。”即发现有遗漏的地方要添上,多余的材料要删去,意思表达不明白的要改动,段落层次顺序安排不恰当的要调整、变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次,要求学生逐段理顺、加工文章语句。看句子是否通顺,说话是否得体。对不妥的地方要进行修改,不具体的地方要进行充实,使语言通顺流畅,完美和谐。最后,让学生仔细研读字词,斟酌标点。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标点符号用得是否合理,对于错和不恰当的地方要求改正。
二、先让学生自评
写完文章只是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修改任务才是最重要的。好文不厌百回改。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至少读两遍,朗读不顺的地方,一般都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之后,再让他们思考:作文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病句,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流畅?
经过反复斟酌,再在作文上进行初步的修改,完成学生自评这一步骤。
三、让学生之间互评
当然,互评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教师应事先有要求,修改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别的同学的作文,修改时字迹要工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作文相应的位置进行勾划、点评,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要对这篇文章写总评,语句可多可少,尽量找出文章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后还要署上自己的大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对待,被修改作文的同学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作文被其他同学欣赏,他们看着被其他同学修改的语句、点评会心一笑,这样比老师自己修改的效果好多了。当然,这整一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还得根据同学的修改做出点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为下一次的作文修改指明方向。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精心布置作业给学生做,但很多老师却不注重作文的修改,因而很多学生都没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其实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谈谈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的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一、必须让学生了解修改文章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指导,如内容方面、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应该有什么要求,让学生心里有底。修改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行“添、删、改、变。”即发现有遗漏的地方要添上,多余的材料要删去,意思表达不明白的要改动,段落层次顺序安排不恰当的要调整、变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次,要求学生逐段理顺、加工文章语句。看句子是否通顺,说话是否得体。对不妥的地方要进行修改,不具体的地方要进行充实,使语言通顺流畅,完美和谐。最后,让学生仔细研读字词,斟酌标点。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标点符号用得是否合理,对于错和不恰当的地方要求改正。
二、先让学生自评
写完文章只是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修改任务才是最重要的。好文不厌百回改。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至少读两遍,朗读不顺的地方,一般都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之后,再让他们思考:作文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病句,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流畅?经过反复斟酌,再在作文上进行初步的修改,完成学生自评这一步骤。
三、让学生之间互评
当然,互评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教师应事先有要求,修改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别的同学的作文,修改时字迹要工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作文相应的位置进行勾
划、点评,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要对这篇文章写总评,语句可多可少,尽量找出文章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后还要署上自己的大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对待,被修改作文的同学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作文被其他同学欣赏,他们看着被其他同学修改的语句、点评会心一笑,这样比老师自己修改的效果好多了。当然,这整一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还得根据同学的修改做出点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为下一次的作文修改指明方向。
第四篇:初中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方法探究
初中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方法探究
修改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要启发和培养学生想
改、肯改,还要训练学生能改、会改、善改的能力。要把修改的方法交给学生。
一篇作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方面的,而中学生修改文章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有时顾了层次又忘了中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把修改作文的要求分成几步让学生逐步掌握。首先抓住每次习作的重点进行修改。如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那么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看作文中有没有体现这一要求。其次做整体的修改。改中心不明、改详略不当、改层次段落安排不当、改段落衔接不当、改开头结尾不当、改“要素不充分”等。最后进行细节的修改。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改语句不通顺等。修改作文时,一步一步的检查、思考、修改,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容易收到最佳效果,但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太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我就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对他们严格要求,让修改作文的方法变为学生实际需要的行动方式,促进其习作水平的提高。
一、增强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改作文,首先是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动机作为内部的推动力,逐步增强自改意识,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自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通过名人事例进行教育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好文章,在一定意义上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例如:古代大作家曹植说过:“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由不善应时改之。”古代文献中记载欧阳修“作文既毕,贴文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示以人。”这些都成为千古佳话。就连近代文豪鲁迅,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也达一百六十多处。这些文学大家中,凡是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才成为名篇的。而现在学生大多数只重视写作,修改意识却非常淡薄。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拿这些名人的示例教育他们,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学名人,以名人为榜样”的意识。
2、通过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
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讲评课上,总是指出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少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如果教师能恰当的肯定、鼓励,善于巧妙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这种成就动机中自我提高的需要。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努力发现作文比较差的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热情的表扬他们。要知道,作文差的学生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更由于学生都具有一种向上心、好胜心,他们会为了争取老师的赞许而努力修改自己作文中不足之处。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让一位学生把他的作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让每位同学都按所表演的内容写一篇作文,然后再读这位同学的作文,最后让每位同学拿自己的作文和这位同学比一比,说说他到底写的怎么样。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这位同学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去努力修改自己的作文。
3、通过“积分制”激发学生自我修改的愿望
分数虽然不是检测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愿望,我实行了“作文修改积分制”。每次学生作文完成后,我要求他们在后面制一个表格,内容包括:错别字、句子不通顺、不正确的标点符号、条理清晰程度等。然后互相交换进行修改,找到一个错别字扣5分,查到一个不通顺的语句扣10分……每次得高分的同学都给予鼓励,这样,不但促使学生积极改好自己的作文,而且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
二、多种修改方式并用,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凝聚着作者心血。教师平时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并且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老舍曾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强,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处。”可见,用阅读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要求学生写
完文章后,至少要读三遍,一是默读,二是朗读,三是指读。另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家长、朋友听,以求别人的指教,把文章改得更生动,改得更切合实际。
2、双边批改,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但是大多数教师没能明白批和改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处理批与改的关系,包揽了批改工作,致使学生失去了改的能力。
(一)教师批,学生改
在作文批改中,要把批与改分离。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可以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分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包里一塞就完事了。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比如教师所画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所加的眉批什么意思,要如何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每次分下作文后,自觉地去体会教师所加的符号、眉批,并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了。
(二)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这种办法其优点是:(1)省时省事,简便易行,往往一节课可以批七、八篇作文,甚至更多;(2)便于训练学生听力、注意力和思维的敏捷性;(3)有利于取人之长,补己短,从而提高写作能力;(4)便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互批互改,以助促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老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方法是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
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第五篇:从扩句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从扩句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太阳升起来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增加修饰语,先扩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再扩为“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写,可扩为“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然后让学看看,扩写后的句子是不是比原来的优美,今后写作文时,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文章的句子写得优美。这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