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晓云 梦想人性生存 谈孔雀的人物象征意义标题翻译稿
梦想 人性 生存——谈《孔雀》人物的象征意义
DreamHumanitySurvival——Talking about Symbolic figure of film PEACOCK
YANG XIAO YUN 杨晓云(四川 达州 邮编 635000)
摘要 : 《孔雀》里展现的这个五口之家,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符号,又是集体象征性的符号。电影里给这五个人尤其是三个主角一些独特的大写镜头,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们独特的个性,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生命的抗争,对生存抗争的符号。他们性格各异,结局相似,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关键词: 《孔雀》 梦想 人性 抗争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孔雀》已经有几年了,我又一次回顾了这部令人难忘的电影。
《孔雀》里展现的这个五口之家,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符号,又是集体象征性的符号。电影里给这五个人尤其是三个主角一些独特的大写镜头,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们独特的个性,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生命的抗争,对生存抗争的符号。他们性格各异,归宿相似,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影片以三段式的回顾结构,以某小城一家五口人的平常生活为内容,以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青春梦想和叛逆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平凡的人生故事。灰色的天空,低矮的破旧楼房,灰白色黑色的衣着,油漆斑驳陈旧的家,匮乏的物质生活,沉闷的气氛,人物表情的抑郁……平凡的日常生活,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故事甚至有些沉闷,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也有深意。似乎在回环往复的回忆深刻的展示着姐弟三人的命运的不同,结局却也有共同点。深入这个故事,人们往往去猜测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的事情。什么地方?听口音能猜出一二,具体哪个城市不用去想。因为这样小城到处都是。它代表着中国大部分的小城。什么时间?看衣着能猜出八九。那样的服饰,那样的氛围,加上人们那样的思想,可想而知,那是人性遭到压抑的年代。一 奋力开放的浪漫的花
在庸常的时间和空间下,首先展现的,是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人物的具体名字,只知道她名里的一个字——高。看完这部影片,你会知道这单一的“高”字也是一个符号。姐姐——就是一个高傲,孤高,寻觅高远,渴望高飞的理想主义的人。她形象清雅,表情冷峻,目光如清教徒一般注视现实中的一切,她寻觅自己的理想,抗争残酷的现实,不断地幻想与逃离。
姐姐可以说是这部影片里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她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个任性却又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人。从影片开头,一家人坐在走廊上吃饭听到外面游行的声音后,其他四人都不自觉的张望,只有她是安然吃饭就可以猜到,这是一个不甘堕落于世俗的姑娘。年轻的她喜欢拉风琴,可以沉浸在琴声中而不顾那早已滚沸的开水;年轻的她看到天上的飞机飞过,开始渴望高飞,毫不犹豫的报名当伞兵;年轻的她,当不了伞兵,就自己缝制降落伞,把降落伞绑在单车后面酣畅大笑着在大街上奔跑起来;年轻的她,为了要回自己的降落伞,竟然不惜在 1
男人面前脱掉裤子;年轻的她,为了学拉风琴毫不顾忌的和一个遭人鄙夷的老年文艺工作者在一起谈笑,看电影,并认他做干爸;年轻的她,想着要结婚,就毅然结婚去了。当现实的生活始终激不起心中梦想的波澜时,她终于离婚了。她一次次抗争,梦想一次次地幻灭,直到多年后,遇到当年单恋的伞兵,她心底的最后一线幻想彻底被无情的现实粉碎时,她终于尝试与浪漫梦想告别,融于现实。概括来说,姐姐的命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追逐梦想,肆意放逐,寻求保护,接受现实。
当然,她注定不能成为高飞的人,孔雀虽有翅膀,却终究不是凤凰;她有着清高的梦想,却注定只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异类”,她注定是个折翼的天使,她最终都屈服于世俗的强大压力。当那个她一直梦想中爱恋着的男人已经脱掉耀眼的光环已结婚生子变得庸俗不堪,并不再认得她时,她终于痛哭不已。或许,她哭的是,她一无所有了,就剩下自己那一点点卑微的自尊。
姐姐的命运,正是当时众多有个性有梦想的青年的命运。他们终究避免不了要屈服,要妥协。他们无法张扬,他们甚至得不到自己亲人的理解。他们不懂得周旋于人情世俗之中,他们敢作敢为,他们乖张内敛。其实他们很单纯,单纯得只要高高飞翔,远离陆地。影片中姐姐因当伞兵梦想破灭,自制降落伞拖在自行车后面奋力飞翔的镜头,像极了一朵奋力开放的花朵,浪漫而心酸。
姐姐的结局,由绚丽到终归平淡,最是让人徒叹奈何。一个浪漫的符号象征。
二 单纯的现实主义符号
第二个展现的,是哥哥。一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一个有别于当时的“正常人”的人。他不是个白痴,也不是个完全的蠢人,他只是个思想单纯的人。从小患了脑瘫的他,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自然也招来了姐弟的嫉妒。他从不认为自己有别于常人,他努力的生存着。在面粉厂工作的时候,他甘愿被别人利用,帮人家扛面粉,只为多招朋友。工友欺负他,妹妹看不过去找人教训他朋友一顿,他还买了烧鸡去诚恳的道歉。他去给弟弟送伞,弟弟却因为虚荣的自尊而不愿意承认是他弟弟,他还是默默的留下雨伞离开。他喜欢上一个漂亮的姑娘,遭到嘲笑和拒绝。他最终接受了一个跛脚的乡下姑娘为妻子,老实地做起了本分的小吃摊生意。当年那个欺负他的人找他借钱,他还精明得一分不借,找出当年挣的那些人的香烟笑呵呵地交给对方,不能说不是老实人打出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个人物形象或许是这部戏里面的例外,是唯一不会让你叹息的形象。或许说,哥哥代表的,正是当时那个环境中,懂得躲过尖锐矛盾而踏实生存下来的人。他很容易满足,只记住快乐的事,把不快乐的事很快就忘掉。他是一个现实的符号象征。
只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点,哥哥是个现实主义者固然无可厚非,但他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智力的障碍,注定了象他这类人无法获得精神的更高层次的满足,注定和其他人一样,失去了对生活更高层次的享受。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三压抑后呈现的虚无
作为自述人,弟弟是最后一个展现的。在他回环往复的回忆中,不断重复又流失着某些回忆和感情,就象他说的:“爸爸妈妈总是说人生太短了,而我却想一觉醒来,已经了六十岁了……”这是多么无奈又的感叹啊。他活得毫无生趣,只
为活着而活着,度日如年的活着,也正是当时许多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的青年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要选择弟弟作为叙述者(见证人)呢?转念之间就明白了,姐姐和哥哥是两个极端,只有弟弟是活在这两者之间的人,只有弟弟看得最是清楚,只有在弟弟身上,你才会发现全片最大的矛盾何在。
弟弟懦弱、虚荣而又沉默得像个影子。在弟弟身上,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压抑沉闷,清晰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的紧张,对人性的挤压。在家里,弟弟本应是最“正常”,最有“前途”的一个,父亲对他寄予了最高的期望,可他却偏偏反抗得最为激烈。
很多人强烈地谴责弟弟在哥哥送伞给他时做出的行为——不承认自己是智障儿的弟弟,当哥哥被误认为是色狼时,他不但不帮忙推开那些打他哥哥的人,还拿起雨伞把伞尖插进了哥哥的大腿里,大喊着“我不是他弟弟”。是的,弟弟错了,错得的确不应该,错得有点过分,可是这个沉默敏感的、弱不禁风的孩子却让人同情,因为他太压抑了!
如果说姐姐因为追逐梦想不成而屈服于现实,那么弟弟是因为承受了过大的压力而行为偏激。姐姐是个刚烈刚强的人,她对自身的命运起码还有一点点的决断力。而弟弟却没有,他所承受的最大压力,或者说是控制力主要来自哪里?虽然影片前面没多讲,可是后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那股让弟弟无从适应的力量其实首先来自于他的父亲。正如母亲想要为姐姐画好成长的路线一样,父亲的期望也极大的园囿了弟弟的成长。哥哥由于从小患病,得到了父母更外的爱惜,生活的困顿知识的缺乏,父母子女之间缺乏精神的沟通,对子女采取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父亲甚至对弟弟正常的青春期的生理好奇,都采用了激烈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一见到弟弟书本里夹的一张女人体画像,就大声呵斥他为流氓,并把弟弟推出家门,虽然是一时之气,可是也极大的伤害了弟弟的自尊。
于是回过头来,我们可能就能理解弟弟为何那样对待他的哥哥了。除了父母过分疼爱哥哥之外,弟弟对哥哥的报复,甚至想用老鼠药毒死哥哥,幸好紧要关头姐姐良心反悔才阻止了这次报复行动。很大程度上,弟弟正是采用了一种曲折的反抗方式,在宣泄着他对父权的极端不满。在弟弟的内心世界里,他渴望得到父亲对哥哥的那种关爱,当他极度失望时,他想到的,就是拿哥哥发泄,甚至是摧毁。
当弟弟离家出走时,可想他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哀伤。当然也是一种解脱,一种逃离。从他独自在电影院里大嚼吃食,彻底放松的放纵而发出心酸无助的笑可以看得出来。他曾经也会追逐自己的梦想,所以他会拿出仅有的两元钱支持姐姐当伞兵;他也接受了现实,安安分分的读书做人。可是,来自父亲的压力,让他内心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的失衡,他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包括同龄人。所以当他受到同学的戏弄,同桌的女同学帮他收拾场面时,他激动了,他以为终于找到了明白他的人,所以他奔跑着,追逐着,却最终失望了。因为他用了错误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的错误。
弟弟与父亲的矛盾,我觉得是对当时那股对社会发展起到主要控制作用的思想权力和众多青年之间的激烈矛盾的折射。
弟弟最后还是回来了,他带着一身的痞气,带着一个歌女,和别人的孩子回来了。他在精神和物质两面都得不到任何收获的回来了。他甘愿在家带孩子,依靠老婆表演唱歌生活,浑浑噩噩,未老先衰,彻底成为了生活的傀儡。
弟弟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弟弟是一个虚无的象
征。
小结
一家的三个孩子,三种结局,有他们自身性格因素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在这部影片中,爸爸和妈妈同样不能缺失或忽略。他们代表的,正是上一代人,勤勤恳恳,逆来顺受。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任劳任怨地支撑着一个家庭。生存的艰辛以至于让他们麻木甚至扭曲,家庭气氛沉闷而压抑。他们为孩子打点一切,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甚至粗暴,但是当孩子惹祸了,他们又默默的去承受,去承担一切的后果。如姐姐在当保育员时摔伤了别人的小孩,母亲忍气吞声地去赔礼道歉并赔钱,他们也在向贫乏的现实生活作艰辛的抗争。在他们身上,令我们反思很多很多,尤其是怎样教育孩子。比如姐姐去认干爸那一幕,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姐姐也渴望得到父母体贴一点的关爱,却只能从别人身上寻找。这都说明了父母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应该持有的是一种公平的态度。对智障的孩子过点关爱是应该,但不是过分呵护,因为孩子也要学会自己成长。其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最重要。在影片中,造成爸爸、妈妈和弟弟、姐姐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与孩子的当沟通和交流,孩子得不到公平对待时,他们都会认为是父母偏心,而不是一番苦心。
回顾整个影片,让人始终忘不了的是那些朴素的镜头,朴素的人物,朴素的语言,在朴素与沉闷的氛围中传达着那个时代压抑的情绪。所有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抽象为一种集体象征,一种带有某种自然的普遍性的东西。我们且不说他们的结局到底是否圆满或者悲伤,也许生活中梦想与现实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他们的追寻、抗争或归于平淡,毕竟能代表生活形式中的某一部分。抛开时代因素,姐弟三人的青春梦想,想要奋飞的希望,对自由的渴望,对人性压抑的抗争,这种梦想、抗争其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得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可能遇到,所以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影片不仅仅传达一种怀旧,不仅仅是让人感动。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眼泪却含在眼眶里,留下更多的关于梦想、人性、生存的思索空间。就像影片中姐弟三人他们都没有看到冬天里那只展开美丽羽屏的孔雀,静静地悄悄地绽放,不管有没有人观赏。或许他们都曾经失去或丢掉了某些东西,他们也都把某些东西深深的埋藏在了那个无知的冬天孔雀开屏前的一刻里。
作者简介 :杨晓云,女,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文学与影视文艺研究。
联系方式: 四川省达州市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邮编:635000
电话 ***e-mail:yangxiaoyun03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