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导入] 3分钟
师:上课一开始我想先问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上高中呢?考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哪些大学?清华北大。那么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校,我们的心中应该都会不禁地生发出一种仰慕和向往之情。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那个时候的北大虽然说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那为什么北京大学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9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辞: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幻灯片展示标题)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
二.分层目标:1分钟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分析本文的特点。(A)
2.把握此文稿的结构内容。(AB)
3.体悟此演讲辞给我们的感触(B)
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完成下面两个任务(展示)
三.自主学习:5分钟
1.结合《成才之路》,了解作者和背景,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明确作者观点。
3.结合此文,分析演讲辞的特点,4.结合文稿,把握当时北大的现状,作者的计划.好,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幻灯片展示)
1.演讲辞一般有哪些特点?
2.本篇演讲辞有什么特点?
3本文结构可划为几层来理解?
4.概括一下蔡元培先生的形象?
5.当时社会怎么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哪些不良风气?
四.问题讨论与归纳总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展示)
1.演讲辞一般有哪些特点?
师:这是一篇演讲辞。就是为准备一次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
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的效果?生():我觉得语言很重要,因为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生():我觉得内容很重要,演讲要面对很多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听演讲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讲听众所关心的、想听的东西。生():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要有感染力。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除了刚才大家说的,演讲辞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还必须怎样?生():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师:尽管是吃饭时间了,但大家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一点就通。刚才大家基本上把演讲辞的文体特点都说出来了。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一下,记在心里,以后等你做校长,市长要发表演讲的时候可能用的上。(展示)演讲辞的文体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有感染力,中心突出、结构清晰,针对性强。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幻灯片展示)2.本篇演讲辞有什么特点?
师:本文是就职演说的文稿,那么这篇演讲辞具有什么特点? 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说一说? 生():这篇文稿一开始,作者简单的提了一下自己和北大的渊源,然后作者就开门见山地
提出 了三点要求,直接指出了北大当时的弊端,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稿很有针对性,而且层次分明。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生():内容上都是教导北大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观点很明确,中心很突出。而且因为演讲的内容很有针对性,所以思想性很强,很有现实意义。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再想想,刚才大家的思维全都集中在文稿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但大家别忘了,演讲辞最终是要用口来说的。所以还要注意哪方面?
生():它的语言。
师:对了,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读起来很特别。
师:特别在哪里?
生():特别就在于,比起以前所学的古文来说容易理解,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师:嗯,本文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所以语言上有文言的那种简洁凝练,说有难度吧,其实用心读也不难,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品味。(幻灯片展示)本篇演讲辞的特点:文言简洁凝练,观点明确,中心突出,有针对性,层次分明,思想性强,有现实意义。
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一般演讲辞的特点和本篇演讲辞的特点,那么下面我们根
据这篇演讲辞的特点简单的概括一下文稿的结构
分层练习:(幻灯片展示)3-5分钟
3本文结构可划为几层来理解(展示)
结构:一.(1)开场白
二.(2-4)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5)两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文稿层次很分明,4.那么下面我们根据文稿的结构内容,简单的概括一下蔡元培先生的形象?(展示)
师:上课一开始,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在文中,新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
三点 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但这只是要点,大家能不能
代表蔡元培先生向大家具体解释一下这三点的内容。
生():“抱定宗旨”就是指要明确上大学是为求学而来的目标,告诫同学们要刻苦求学,这是在学业上的要求;同时要磨练自己的品行,不要被流俗影响,要能“砥砺德行”,这是在品行方面的要求;另外,在个人修养上,还要求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与师友和谐相处。
师:解释得非常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受到污染,存在很多弊端。师:也就是说,他提出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对吧?
生():对。
师:好,顺着个思路,我问大家,蔡元培先生是以一种什么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 生():以一种挑战流俗和时弊,勇于改革的姿态上任的。可以说他不仅是个校长,更是一
位改革家。
生():他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他做校长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
师: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生():他提出的三点要求,直指弊端,针针见血,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师:也就是说,蔡元培先生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的校长,而且是一个有谋略的改革家,总结一下蔡元培先生的形象: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有卓识。
那么,这个有卓识的改革家,有没有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改革方略或计划?
生():没有完整的计划,只提到了自己上任后首先要做的两件事。
师:哪两件事?
生():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如何改良讲义?为何添购书籍?
生():改良讲义就是以后的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要听教授口授或自行
参考;之所以要添购书籍是因为书籍虽然很多,但新出的书却很少,很难满足学生的 现代需要。
师:很好,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新官上任,都会做几件轰轰烈烈、有影响的大
事,以显示才干和胆识,树立形象和威信,比如更换一些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领导,教授等。蔡元培的这两把火是不是太小了点,这与他改革家的形象是不是不太相符?
生()1:不能这么说,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蔡元培先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务实作风。
说明他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
生()2:这两把火确实小了点,但却都是很迫切、很有用的。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
生:改良讲义可以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突击讲义的混文凭的学生
没有空子可钻。添购书籍是为了购置更多的新书,跟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 务。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改良北大流弊、树立 健康校风最迫切的事,两件事都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事虽小,意义却很大。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真是很
深,很细。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演讲辞的特点,这篇文稿的结构,也初步了解了蔡元培先生的形象,还有一点我们没有系统分析,蔡元培开门见山给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那么当时的社会怎么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哪些不良风气呢?现在我们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找一找,把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答案)3分钟
5.当时的社会怎么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哪些不良风气呢?(展示)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谈谈。从第二段内容开始吧。
生()1:第二段中“抱定宗旨” 是针对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而提出来的。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平时则放荡
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等,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
不正确,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从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可以看出,当时北大师生关系很淡漠。
师:分析得很好。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1:对学生自己来说,贻误自己
2:对学校来说,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使得北大校风腐败不堪;
3对社会来说,可以说,贻害无穷。误己又误人。
师:答得又快又准,而且很全面,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
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呢?
师: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作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师:很好,大家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非常好。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所污染的净地,作者把它作为这次演讲的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来,也足 以看出作者对“抱定宗旨”的重视程度。
刚刚我们分析的是文稿第二层第一点的内容,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
会尤为恶劣,文章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流俗的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要“砥 砺德行”;不仅如此,他还告诫学生们要有一分责任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师:分析得很有好。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生():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生():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师:很好。请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这一点中有没有直接指出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生():没直接反映社会的不良风气。但从文章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
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比如第二段就提到“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你回答的很准确,就从这点而论,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那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也正因为这一点,作者才向大家提出: “敬爱师友”的要求,那么,在作者看来,提 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生():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
师:很好。
师:刚才我们逐一分析了三点要求,两项计划。那么分析到这里,这篇文稿的内容我们已经
基本把握了,大家上课的状态不错,值得表扬。
分层检测
那么,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感情,你对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辞的内容有没有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触。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
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想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
就像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
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逃课,早恋、抽烟,喝酒、沉迷上网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
所以,蔡元培先生的“砥砺德行”,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
“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来上
大学的学生,我觉得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专业不是选自己喜欢的、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就开夜车,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我觉得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生():我觉得“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
公主”“小皇帝”,从小就娇生惯养,非常的自我,自尊心很强,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 我觉得“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课堂小结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立足于现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蔡元培先生9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想,他不朽的声音,一定能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着我们不断成长,走向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读蔡元培先生演讲有感》
要求:紧扣文本,联系生活。
好,下课。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设想:
1收集一些有关蔡元培和北京大学历史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
2采用探究、发问、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子们选择北大有无数个理由,下面列出十大理由:
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
理由之二:北大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
理由之三:北大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
理由之四:北大是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理由之五:北大拥有国内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理由之六:北大能给你最好的高等教育
理由之七:北大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理由之八:北大是人才的摇篮,毕业去向良好
理由之九:北大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
理由之十:未名湖畔是读书求学最理想的环境
而你知道吗?刚创办的北京大学,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且当时的北大,还被人们说是个腐败的大粪,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是谁改变了这一切?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声名卓誉。那么不能不提到对它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位人物——蔡元培。他曾经任北京大学校长十余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他就任北京大学时的一篇演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大变化的一隅。
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最后,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2.结构特点与演讲辞关系。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思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从而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研读,课文提出具体的哪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每一点具有怎样的针对性?
第一点,针对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所以必须革除弊端,改良风气,使北京大学能更好地发展,也使社会能更好地发展。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这样的学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小结: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所以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
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那么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今天你想到了什么?
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最后作者提出了两点计划
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
2、从中你对蔡元培得到怎样的认识?
——在严厉和务实之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
四、作业
1、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整理成一段话,下节课各抒己见。
2查找有关蔡元培和北大历史的资料,进一点了解这篇演讲稿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深入探究,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1、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针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针对“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针对“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小结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立足现实,发自内心的。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2、思考•探究:《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就北大校长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词选到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种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二、拓展•延伸
1、结合查阅资料,说说蔡元培给北大的贡献。
你在课外都了解了多少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谁愿意来谈一谈?记住要用史实说话。
19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先生看清了中国的现状,清醒得认识到,要想变革必须先行培养人才,于是他走上了倡导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推行先进的教育方针政策,力图打破封建主义坚固的落后教育堡垒,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才。在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于1916-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际1923年离北大)。在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锐意改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就在作者任职两年半之后的1919看,他曾写宣言〈〈我绝对不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一度要求辞职。辞职理由有三点:第一,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局面。毛泽东尊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抗战后南迁,1937 年 9 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小结: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延聘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这样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对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也加以延揽,开创了学术自由的新风;大力扶植各种学术政治社团,培养了学术研究、思想争辩之风,使新思潮、新思想在这里应运而生;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对学校领导体制、学制与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率先招收女生,扫荡旧习,使北大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经过整顿与革新,把一个原来陈腐不堪的封建文化营垒,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对北大的革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校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思想界。这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和北京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职虽十年有半,实际在校视事仅五年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所乐道,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而他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思想,留下大量的教育论著,也确有许多创见和卓识,有独具慧眼的精到的见解,这些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三、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以“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为主题,办一期墙报。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袁华玲,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在学生大会上的演讲,主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最后提出了急需计划改革的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和改革北大教育的决心。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演讲的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演讲辞的特点,梳理文本内容。
2、读文识人:蔡元培的人格特征。
3、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难点: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校长的要求,以及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他,把一个陈 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请了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常识介绍 1.作者简介
蔡元培,他是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焕然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文章的写作背景。2.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蔡元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勇挑重担的。他任命之际,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名声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他主持了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这次演讲。
三、释题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文章,首先,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讲又称演说,“讲”是讲明道理,诉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演”是借助声音、表情、动作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运用有声语言,加上“无声”的动作、体态、表情两者相辅相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四、生词注音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时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 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五、层次划分
好了,看完了文章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深入的研读课本,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阅读一下课文,给课文分一个层次。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本文是怎样开展的呢:
第一部分(1段): 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六、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哪呢?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4、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课堂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好了,以上就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第四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彭晓辉
教学目的 :1.结合注解,疏通文意;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战斗的号角,就有了胜利的曙光“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秦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今有爱国领袖宣传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等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毫无疑问,口才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当今社会,人们也已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了,甚至不惜花重金去培养自己的口才,以使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吗?是否也曾为自己的口才做过努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吧,看看他这个新官儿的头一把火是怎样烧起来的;
二、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三.合作学习
(一)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二)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
(三)齐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
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以改良社会、改造教育的满腔激情,向当年的北大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殷切期望,显现了作者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贵人品和高大形象 请大家考虑蔡元培先生为什么向广大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研习第一点希望:抱定宗旨
1、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明确: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为什么提出这一宗旨,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一点呢?
明确:抱定宗旨——以正学风
因为当时来北大读书目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一己私利,北大当时存在很多腐败现象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北大当年存在的腐败现象,突出的就有上述几方面这些腐败现象,虽然已成历史,后人还应引以为戒
3、那么他又是怎么针对这一点对学子们进行演说的呢?
明确:为了讲清楚其中道理,他从大学的性质谈起,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批评了往昔学子对教师不以学问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的大小他挖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对头因此,他要求来北大求学的人,要抱定认真做学问的正大宗旨从他的论说中,可见他对教师的突出要求,就是具有做学问的能力他让新学人物和旧学人物都进入北大,并过裁减不称职的教员,都是旨在提高学校的学术品位
(二)研习第二点希望:砥砺德行
1、这一宗旨从什么角度提出?
明确:砥砺德行——以矫颓俗
2、这一希望又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明确: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3、这一希望的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必要——败德毁行之事
重要——关乎国家兴亡
责任——以矫颓俗
(三)研习第三点希望:敬爱师友
明确:敬爱师友——以整校风
(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他的第三点要求是,要求青年学子这是从个人涵养方面来说的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勉励,共同提高,是建设良好校风必须具备的条件端正学风,改善校风,就是为培养学术研究新风气创造条件全校上下树立了新风尚,学校的学术气也就会很快浓起来这也是贯彻“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不可或缺的措施
蔡元培先生在他这次演讲中,始终是围绕着他的办学方针来阐述的(四)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思考、讨论、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
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二、感悟思考
1、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受
(注意高中生和我们的定位和要求的不同,重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不可拔高,防止空谈)
2、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从本文中,你感知到蔡元培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先生的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拉开了北大改革的序幕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先生就一个陈腐的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大学,从而奠定了北大百年的基业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而一次成功的演讲,最感人的根本不在于文辞的华美,结构的严密,而在于演讲者能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所以,先生此次演讲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崇高的情怀才是最动人的根本!那么,根据先生的演说,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点来谈)
请同学们可先小组交流感受,然后举手发言
明确:有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有教育家的眼光和智慧
有改革者的勇气
有实干家的务实精神等
小结过渡: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严厉务实又博学儒雅,他一身的正气与锐气,都源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事业对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先生就是那浊世中盛开的一朵卓绝之花!毛主席称赞先生是“学界的泰斗,人士的楷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北大之父”;
第三课时
三.知识拓展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四、写作手法探讨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4.感人肺腑的情思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很有意义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身体弯成民族的脊梁!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彭晓辉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
3、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培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教学重点]
1、联系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 关于“非暴力反抗”的研讨。[教学设计] 导语→背景、作者简介→思路分析→课文诵读→语言赏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语设计
展示《独立宣言中》的句子: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出自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是美国人的建国指南,美国人最自豪的,就是这一点:人人生而平等,权利均等,机会均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和美国的平等主张一样闻名于世的,还有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未消除。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期盼种族歧视彻底消失,为此有人发出了强烈的呼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金一生致力于黑人民权运动,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刺客被判处99年徒刑。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让学生自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哪些段落写到?(17段至结束)答: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具体内容:
18段:美国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19段: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20段:美国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21段:美国成为不以肤色来定优劣的国家。23段: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25段:以后的美国能成为真正的人间乐园。(注:可引导学生先分说,后概括。)
2.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哪些段落写到?(1——5集会的原因和目的。)
答: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 怎样实现梦想?哪些段落写到?(6——16段)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4.为什么要采用非暴力手段?
答: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暴力只能加剧敌对和仇恨,而无法消除敌对和仇恨。
5.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答: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样实现梦想——梦想是什么。
6.金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论述原因和实现的方式?现在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优点?
答:前面写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会引起黑人的伤感和愤怒;这时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摆脱现状,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并抑制过于激愤的情绪;最后在希望中推出梦想,让所有人为之振奋,把现场气氛带到高潮。
四、播放录音,学生模仿朗诵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段落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特点。一.诵读训练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何况这还是一篇演讲辞,我们更要把它转化成声音来体会文中的深义.现在我们就来赏读其中的部分选段。
1.指名同学试读课文的2、3自然段。
教师提示:第2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第3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学生体会)
学生再读以上两段,同学之间互评。⒉学生试读第5、7、8段。
教师提示:经过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现实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至于7、8自然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是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⒊同学试读10-14段。
教师提示:10~14自然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言。是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的义正词严的回答。——“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如此无礼的质问,作者定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足;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足;政治上不平等,我们不满足。愤怒的情绪像洪水一样倾泻出来。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这一段誓言正义逼人,豪气冲天,读时一定要把汹涌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读出来。
⒋学生齐读第18-25段.教师提示:本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部,从内容上讲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描绘,和前边一段相比,应舒缓一些。是鱼跃大海,鹰击长空;是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作者驰骋想象。放纵而又不失中心;舒缓而又富于感召,设喻精巧,令人向往;亲情贯注,给人光明,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未来,无不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的中排比句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品味语言之美
刚才我们在朗读中体会到文中激荡洋溢的激情,为什么作者的演讲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因为演讲是一门艺术,精于此道的人都可以说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大师。现在试图从修辞格这个角度来作分析。
学生思考:你能说出文中用得频率最高的修辞格吗?请找出相应的例句。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⒈气势如虹的排比 例句:
①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②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处,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小隔离区转移到大隔离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没有他可投票的对象,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③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佐治亚的红色山丘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幼儿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如今我有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拒绝执行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如今我有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教师点拨:
这篇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句法上使用排比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使表达的内容波澜起伏、气势雄伟,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和谐优美,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2.重章复沓的反复 例句:
①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与一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反复强调,《解放黑奴宣言》签署一百年后,黑人人权状况并未得到改善,相反每况愈下)
②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这一排比反复既反映了斗争的迫切性,也是对当局的警告,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③只要„„我们就„„。只要„„我们就„„。只要„„我们就„„。只要„„我们就„„。(这一反复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也反映了民权运动的目标及斗争的坚定性)
④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由抽象到具体,又上具体到抽象,形象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民权运动的终极目标──建立一个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美好社会)
3.巧妙自然的比喻(偏正式比喻)的确,同学们看到了本文的排比,被它的排山倒海的气势所吸引。其实,这篇文章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还是比喻,特别是偏正式暗喻。马丁•路德•金是一位饱读《圣经》的牧师,其演讲风格受《圣经》的影响很大。在辞格上,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据统计,共使用了30处左右的比喻,其中绝大多数是偏正式暗喻。
例句:
①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桎梏黑人的漫漫长夜。
教师点拨: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指出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而对于接下来一句“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中的比喻“不义之火”,他们则不能正确指出本体和喻体。其实“不义之火”就是一个偏正式暗喻。其本体是“不义”,喻体是“火”,用结构助词“之”把本体和喻体联结起来,组成偏正式暗喻。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种族歧视是一种“不义”,这种不义就像“火”一样,可以摧残生命,可以使黑奴在其中受煎熬,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对人的生命(抽象地说,也包括人的尊严)的摧残。
由于使用了偏正式暗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喻的结构非常紧凑,作者的思想表达得非常鲜明。通过使用偏正式暗喻,可以把原本是一个比喻句的内容,化为一个短语,而后把它作为一个“词语”,重组一个新的句子。这样,句子的内涵丰富了,结构复杂了,表意含蓄了,语言华美了。
②种族隔离的镣铐/种族歧视的枷锁/物质充裕的海洋/穷困的孤岛/“资金不足”的戳子/正义的银行/机会之库/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种族隔离的„„深谷/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种族不平等的流沙/兄弟情谊的磐石/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义愤填膺的酷暑/叛乱的旋风/敌对和仇恨之杯/警察暴行的旋风/绝望之岭/希望之石„„
(学生指出一些偏正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我们发现,作者使用这些比喻时,还十分注意它们的互相配合,互相照应,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如“欢乐的黎明”与“漫漫长夜”,“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空头支票”与“‘资金不足’的戳子”,“流沙”与“磐石”,“爽朗的秋天”与“酷暑”,“绝望之岭”与“希望之石”,等等。这些比喻两两组合,前呼后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在内容上升华了其中每一个比喻,而且在形式上构成了对偶或对比,语言也更加优美、整饬,达到了“文采斐然”的效果。
当然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比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量使用偏正式暗喻以外,也还有其他格式的比喻,如明喻、借喻、主谓式暗喻等。特别是“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个主谓式暗喻,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当时(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处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祖国──美国,但是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就像一个流浪者。
4.反差强烈的对比
高一(5)、(7)班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彭晓辉
一、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部分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处于迷茫状态。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
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
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
2014年2月23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彭晓辉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
3、课时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五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一、本单元我们学习演讲辞,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非常善于演讲。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演讲了。演讲是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很快会打呼噜的。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 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39页。
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自己上任后会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点出乎意料,他几乎没说自己会怎么做,将要实现什么目标,而是对北大学生明确地提出了三点希望。
一、(1)交代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点明本次演讲的目的。(固定格式)
二、(2-4)对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详)
2.抱定宗旨(学业);3.砥砺德行(品行); 4.敬爱师友(个人修养)。
三、(5)补充交代两点办学措施。(略)改良讲义; 添购书籍。
总结: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辞,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我们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名校长,两项计划,三点要求。”
四、【宗旨】抱定研究学问之宗旨。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现状】关键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资料链接】1.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诞生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2.1916年12月,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因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在此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有碍声名;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不妨试一试。北大有幸——蔡元培最终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
问题二
【现状】关键句: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坏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资料链接】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砥砺德行”的方法】关键句: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
【资料链接】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问题三
明确: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4.教师总结: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走向百年辉煌。
四、拓展,了解作者贡献
提问:你了解蔡元培吗?他对北大的贡献究竟有多大?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有多大? 请同学们展示课后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其贡献的资料,举手发言,互相补充。
明确:1.蔡元培(1853-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入主北大,是北大整个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北大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蔡元培居功至伟。
3.在蔡元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成了思想自由之地,聚集了各方人才,容纳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互相争鸣,自由发展。不久,北大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所以说,蔡元培影响了北大,北大又影响了中国。蔡元培对北大,对中国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1916年在法国游学,接教育部电,让他就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1917年开始担任北大校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演说是蔡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一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90篇。而单从他法回国至此短短2个月,就在杭州、绍兴、南京、上海、北京五地讲演了10场之多,其对象泛及大中专师生及各学会同仁,其内容从欧洲战争之性质、乡土建设之重要、路矿发展之必须,讲到教育事业之对策、男女同校之好处等等,等等。他的演说,不说不要由秘书捉刀代笔,就连文稿也来不及草就,往往是即兴的,全凭作者平时的学识积累和细致的观察思考能力,用蔡先生的话说是:全靠口讲指画来表示,因此自己必须有得于心,才能讲得清楚,才能使听者听得明白,收到良好之结果。再说,这些演说稿完全是靠他人的手工速记,与原意难免有所出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偶在会场演说,事前既无睱预备,事后亦不睱取速记稿而订正之。”先生认为讲演能转移风气,而欲自强,必先从人心风俗开始,因此,他特别重视演说。早在1901年8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请,可见一斑。他宁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