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

时间:2019-05-12 19:3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

第一篇: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

无 锡 市 地 方 税 务 局锡地税函„2009‟33号

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 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

江阴、宜兴、锡山、惠山地税局,市区各税务分局,稽查局: 为进一步做好个人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分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公平纳税人税收负担,现对有关企业实行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提出如下征收管理意见。

一、预征对象

个人出资或参股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他形式的企业或组织(以下简称“个人投资企业”,但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单位,其个人投资者税后利润分配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仍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

二、预征方法

(一)个人投资企业实行预征管理后,个人投资者应缴纳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应预征个人所得税=企业当期营业收入×分行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率×全部个人出资比例

(二)分行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率见下表:

(三)实行预征管理的个人投资企业经营多业的,按其上年度主营项目确定分行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率。主营项目根据企业经营收入总额中比重占最大的项目确定。

(四)实行预征管理的个人投资企业预征的个人投资者利息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实行按月预征年度结算。预征或结算的税款,由企业代扣代缴。

三、预征税款结算

实行预征管理的个人投资企业应于次年6月底前办理个人所得税预征税款的年度结算。预征的个人投资者利息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在办理结算退还或补缴税款时,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企业申请结算年度内实际进行股利分配(包括用税后利润转增股本,下同),并且按个人投资者实际分配额

计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大于已预征税款的,应将实际应缴税款与已预征税款的差额,由企业按规定进行代扣代缴。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分配情况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二)企业申请结算年度内实际进行股利分配,如按个人投资者实际分配额计算应缴税款小于已预征税款的,结算时应同时按企业期末累计可供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考虑到具体情况,该比例暂定为百分之三十),进行个人投资者可分配额应缴税款的计算,并据此判定是否退(补)税:

1、实际分配额应缴税款大于可分配额应缴税款而小于已预征税款的,则实际分配额应缴税款与预征税款的差额退还企业。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分配情况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利润分配帐务处理。

2、实际分配额应缴税款小于可分配额应缴税款、而可分配额应缴税款又小于已预征税款的,则可分配额应缴税款与预征税款的差额退还企业。同时企业应根据可分配额应缴税款相应的可分配利润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帐务处理。

3、实际分配额应缴税款小于已预征税款、而预征税款又小于可分配额应缴税款的,暂不退还预征税款。同时企业应根据预征税款相应的可分配利润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帐务处理。

(三)企业申请结算年度内未进行股利分配,或者年度出现经营亏损,而期末实际累计可供分配利润有余额的,除上述第(二)项情形外,暂不退还预征税款。

(四)企业申请年度结算时应填报《个人投资企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税款结算表》,并同时提交财务报表、汇算清缴报告表、年度内企业股利分配情况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四、2008年度累计税后未分配利润为负数的个人投资企业,经税务机关检查(包括纳税评估)或能提供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报告的,暂不实行预征管理。但该类企业在以后经营期间,其累计税后未分配利润产生剩余的,应于产生剩余月份的次月起按规定实行预征管理。

五、本《通知》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个人投资企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税款结算表》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2009年5月27日印发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打字:陆丹苗校对:税政二处 杨 玲

个人投资企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税款结算表

结算所属期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填报说明:

一、本表一式二份,企业和税务机关各一份。

二、企业股本总额,填列至申请结算期金额。

三、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填列申请结算期年度营业收入总额。

四、按规定计算应预征税额=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分行业预扣率×个人股比例。

五、期末累计未分配利润额,应包括结算期内实际发生的分配金额。

六、结算个人投资者可分配利润额=期末累计未分配利润额×30%×个人股比例。

七、可分配利润额计算应缴税额=个人投资者可分配利润额×20%税率。

八、各行次关系:1)当6行次>2行次时,10行次=6行次-2行次(补税);2)当9行次<6行次<2行次时,10行次=6行次-2行次(退税);3)当6行次<9行次<2行次时,10行次=9行次-2行次(退税);4)当6行次<2行次<9行次时,10行次=0(不补不退)。

第二篇:探索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新路子范文

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材料

创新管理 科学推进

探索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

征管新路子

汉寿县地方税务局

由于征管手段欠缺,监控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一直是我市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软肋。针对这一问题,汉寿县局积极创新信息管税方式,强化个税征管举措,纵向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征管责任承诺制,逐渐将该税征管工作纳入常态管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年,该局共对52家企业的161名个人投资者征收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100.48万元,同比增收69.08万元,增长220%,实现了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新突破。

一、强化信息调研,明确目标,高挂“帅字旗” 一是深入考察,确定基调。一方面提炼无锡征管经验。该局组织业务精干实地学习考察无锡地税在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上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依据、经济环境、征管手段、征管机制、管理漏洞等方面综合考量,深挖参考价值,辨证吸取了其预征清算和类别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其工作量超负,管理方式被动的问题,在实践中避免了许多弯路,绕过了许多误区,顺利实现了“两快一简便”(即:进度快,见效快,操作简便)的目标。一方面调研税源发展规模。该局坚持以“实际”领导一切,根据“全面铺开,重点深入”的要求,对该县2010年涉税个人投资企业开展了典型调查。调查中,77家企业涉及自然人投资者357名,投资总额达51617.01万元,年营业收入约合11.83亿元,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税源规模已然成熟。一方面讨论征管手段配套。秉承“管理领跑”的思路,通过大力推进“管理兴税”,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新方向,该局逐渐形成了“文化兴税”为主线,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征管责任承诺制为支撑,以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为手段的科学管理体系,在管理机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先期调研,该局加强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二是强化领导,重点推进。一方面领导形成共识,尖刀直入。该局将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明确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分析调度会,讨论并出台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办法》。同时强化科室与分局联动效应,相关科室、分局负责人具体负责,身先士卒,加强沟通,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高度统一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上级高度关注,强化支撑。为规避行政违规风险,同时防止因政策不配套导致夭折,该局多次向市局汇报,取得了市局批准和政策支持,保证了该项征管工作在政策法理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请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部门专题联席会,强化信息共享,统一行政口径,达成互谅互信,将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专项征管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因素消弭于未然。

三是广泛动员,坚定信心。该局始终在思考如何最大程度的发动干部,坚定信心,并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明确长短目标,切实统一思想。该局通过召开二层骨干吹风会,首先统一各单位负责人思想风向,逐步营造气氛,并迅速召开全局干部大会,明确了“两年三步走”(即:征管试验阶段、专项管理阶段和常态化管理阶段)的基本战略构思,从短期和长期方面整合全局力量,形成合力。一方面搜集基层意见,切实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和意见搜集,该局共收到分局和科室各类问题22条、意见14条,并将具有操作价值和典型意义的纳入专项征管方案及细则的研究制定中,在体现人本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澄清干部思想,消除工作中的疑虑,增强干部政策执行的坚定性。一方面强化业务提升,切实保障战力。该局始终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大力提倡岗位自学成才,保持了对考取“三师”资格和获得“能手”等称号的税干较高的奖励力度,并形成了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通过每年三次的定期培训和两次不定期培训计划,开展了多次个人所得税专项全员培训,以考促学,以学促进,有效提升了税干个人所得税征管业务操作能力,切实保证了队伍战斗力。

二、完善征管机制,税企互动,吹响“冲锋号” 一是明确操作规程,推进科学征管。一方面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制定工作方案。立足“基于纳税人需求,始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工作宗旨,通过召开科室、分局联席会议集体商讨,并结合无锡征管经验和基层工作实际,该局快速通过并出台了《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科学严谨的划分了3基本阶段,即:“宣传发动与自查补报”阶段、“专项稽查与强制执行”阶段、“总结提高与考核奖惩”阶段,同时,在充分尊重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明确了数据化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针对每个阶段和环节制定了税源摸底、税收宣传、专项检查、考核奖励等10个分类实施细则和办法,有效规范了操作流程,细化了责任环节,统一了数据口径。另一方面坚持核定与预征相结合,发散征管思路。该局通过对辖区内涉个人投资企业情况的详细研究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打开了一条“税企互动,双线并行”的征管路子。一条是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或符合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个人投资企业的投资者实行核定征收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另一条是对其他个人投资企业的投资者采取按月预征、年终再进行结算的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方法。同时采取企业申报、主管税务机关调查、县局确定的办法,核定征收率参照企业所得税所得率或参照同期银行货款利率确定,而实行预征的,区分不同行业测算预征率,再根据企业销售收入和个人投资者的股本比例进行计算。

二是加快宣传跟进,增进征纳互信。一方面充分借助宣传平台,扎实开展多元化专项宣传活动。该局通过汉寿县电视台、《常德日报》等影视、平面媒体先期投放了政策宣传、通知公告等报道5则、后续跟踪报道8则,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出动宣传车10车次,并在“税法走进校园”活动中进行了重点讲解,同时在该县地税官方网站上设置政策专栏,对征管办法进行社会公示,并提供权威政策咨询和答疑。另一方面大力强化税企交流,深入开展针对性专项宣传活动。该局积极通过上门咨询辅导和税企座谈会等形式先后6次送税下企业,深入宣传企业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及发生纳税争议后的救济处理办法,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代扣代缴义务和法律责任,显著提升了企业办税水平和质效。该局先后约谈个人投资者178人次,用事实辅证,用法律说话,与大多数纳税人达成了互谅互信,形成了广泛共识。同时,对仍不理解、有异议的4位纳税人,采取多次约谈、求同存异的办法,扩大共识,防止对抗,将分歧集中单独处理,既讲风度,更讲原则。

三是加强税源摸底,夯实征管基础。一方面强化实地调查,确保巡查全覆盖。该局以分局为单位,共抽调30名税干,对全县118户个人投资企业342名个人投资者进行了定点、定员、定时的表格化专项调查,全面掌握企业个人投资者数量、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出资额度、出资比例、分配比例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省级大集中系统,建立了电子和手工两套台账,实行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强化信息比对,确保信息真准全。为进一步澄清税源底子,该局抽调专人成立了征管数据清理复核中心,采取资料面检、上门调查、信息比对、异常复核等方式,用2个月的时间,对企业个人投资者信息进行了全面复核清查,对不完整数据及时退回,重新采集、补录,对错误数据信息及时核对、更正,对虚假数据信息及时比对、清除。通过二次比对,该局企业个人投资者信息录入准确度、完整度和覆盖面均达到100%。

四是健全征管机制,创新征管举措。一方面深入推进征管责任承诺制跟踪管理。通过长期实践,该局继续深挖承诺制管理效能,在“四个一”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税管员的“一月一规划”,构成了“五个一”、九方面的综合任务表,同时要求企业税管员必须将企业个人投资者调查和日常巡查写入月工作规划,切实给该项工作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留足精力。继续加强月初、月中、月末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有效加强了“两级三员”监督,不回避问题,不隐瞒错误,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一方面纵向深挖信息管税效能潜力。该局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化方面的传统优势,开通了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和网上申报系统,进一步降低企业纳税申报成本,同时有效提升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集中、分析、比对速度,强化了税务机关对企业个人投资者等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2010年该局通过该软件录入年收入12万以上高收入者452人,其中企业个人投资者58人。全面启动“实名制”管理,通过身份证实名制录入,并与大集中系统中企业股东信息比对,有效封堵了企业个人投资者以零散综合户名义开具发票的技术漏洞。2010年,该局以零散综合户名义入库的地方税费为1045.42万元,仅占税费总额的9.14%,较2009年下降了19.4%。一方面不断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该局通过举措创新和学习借鉴,深入推进“菜单式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首问负责制”和“一窗式服务”,完善落实一次性告知义务,创新提供免、代填单服务和预约、延迟等定制服务,并全面推出了银行缴税和划卡缴税“便捷通道”,为纳税人,特别是对部分不善处理个人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业务的企业纳税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帮助。

三、强化内外监督,提高效能,把握“主动权” 一是敦促企业完善财务制度,自觉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该局通过送税下企业和税企恳谈会等活动,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约谈,组织企业财务人员学习交流,重点加强了对企业财务两方面的监控督导。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的监管力。强化了对企业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的标准化要求,特别强调了真实列支股息红利支出等关键问题,切实敦促企业纳税人在申报期内按时提供真实、可靠、完整、规范的报表,从源头上堵截偷税漏税行为,并依法对5起申报超期、财务报表作假等违法违规事件给以处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代扣代缴的掌控力。该局向各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深入明确了涉个人投资企业对个人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以及应代扣代缴而未依法履行责任的企业纳税人的法律责任。从而将征管矛盾转化为企业管理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内部矛盾,有效降低了征管难度和工作量,把握住了征管工作主动权。

二是强化税务干部勤廉建设,自觉抵御贪腐堕落侵蚀。在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上,该局始终坚持将业务工作与勤廉建设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政治素质教育和普法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强化干部队伍的法纪意识和政治素养,提升税务干部的大局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贪腐以及尸位素餐等行为,形成勤政细管的工作作风,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能力。一方面通过观看《我是花下护泥巴》等先进性教育影片,听取监狱服刑人员报告等方式,开展多元化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性教育,彻底扑灭侥幸心理。一方面深入细致开展征管质量专项检查,强化“两级”监督,加大审计力度,延伸8小时外监督,推动网络述廉、评廉和社会评议,真实全面落实监督机制,切实提高税务干部综合素质。个人投资企业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启动以来,该局未收到一起投诉,未发现一起违法违纪行为,打出了地税优质形象。

第三篇:冀地税函〔2008〕236号河北地方税务局关于关于取暖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冀地税函〔2008〕236号河北地方税务局关于关于取暖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冀地税函〔2008〕236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8-12-09

各市地方税务局:省直单位公务员工资改革后,取暖补贴的发放标准发生了变化,为便于执行,现将有关政策明确如下:

一、取暖补贴实行“明补”后,个人从单位取得的取暖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按下列原则执行:

(一)公务员工资改革已到位的驻石(石家庄市区,下同)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按照《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事厅关于驻石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取暖补贴发放问题的通知》(冀财预[2008]86号)规定的标准(即一个取暖期的取暖补贴计发标准为:本人10月份当月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生活补贴、工作津贴之和)取得的取暖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分摊到取暖期所属月份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非驻石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取得的取暖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分摊到取暖期所属月份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各类企业职工取得的取暖补贴按以下原则执行:1.当地政府对企业的取暖补贴发放标准有具体规定的,按政府规定执行;没有具体标准的可参照当地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取暖补贴标准执行,但企业职工取得取暖补贴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3500元,在标准内据实扣除。2.企业职工取得的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或超过3500元最高限额的取暖补贴,分摊到取暖期所属月份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对取暖补贴仍然实行“暗补”的企业或企业职工不需要负担取暖费的,企业职工取得的取暖补贴收入应在发放月并入其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二○○八年十二月九日

第四篇:辽地税发〔2006〕121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的通知

辽地税发〔2006〕121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的通知

2006年7月24日

辽地税发〔2006〕121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不含大连)、省局直属局:

现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工作,提升我省企业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工作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

第五条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按财产的性质分为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投资转让或清算损失和其他资产损失;按申报扣除程序分为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经审批扣除财产损失;按损失原因分为正常损失(包括正常转让、正常损耗、报废、清理等)、非正常损失(包括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因人为管理责任毁损、被盗造成损失,政策因素造成损失等)、发生改组等评估损失和永久实质性损害。

第六条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损失发生与取得相关证据不一致时,企业应在损失发生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再在取得相关证据向税务机关申请扣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不得改变财产损失所属纳税。

非因计算错误或不可抗力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按本实施办法规定须经有关税务机关审批的,应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申报。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和因计算错误或不可抗力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不得改变财产损失所属纳税。如果调整后的应纳所得税额小于调整前的应纳所得税额,应将财产损失发生多缴的税款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抵缴欠税或下期应缴税款;如果调整后的亏损额大于调整前的亏损额,增加的亏损额按税法有关规定予以弥补。

第七条

企业已申报扣除的财产损失又获得价值恢复或补偿,应在价值恢复或实际取得补偿并入应纳税所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包括超过三年以上未支付的应付账款,如果债权人已按本实施办法规定确认损失并在税前扣除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帐款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章

财产损失认定的证据

第八条

企业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各项财产损失,必须提供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其真实性承担税收法律责任的申明;必须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须提供该条款规定的相应证明)。涉及国有资产损失的,必须提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管理的相关单位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

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是指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对企业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

第三章

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

第十条

关于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企业必须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现金短缺数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现金损失:

(一)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二)现金保管人对于短款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四)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结案的证明材料;

(五)涉及刑事犯罪的,能够提供有关司法涉案材料。

第十一条

企业对于应收、预付账款(包括应收票据)(以下简称“应收款项”)发生的坏帐损失可以申请在税前扣除。坏帐损失包括:

(一)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注销和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死亡、失踪,其剩余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二)债务人逾期三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明表明已无力清偿债务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三)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债务重组形成的坏帐损失;

(四)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确实无法收回应收款项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五)与关联方的往来账款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处理。

企业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应收款项,如果债务人已经清算的,应当依据清偿文件扣除债务人清算财产实际清偿的部分后,对不能收回的款项,认定为坏帐损失;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二条

企业的应收款项,能够提供下列五条之一所列资料,可做为坏帐损失申请在税前扣除:

(一)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法院的破产公告和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二)债务人被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部门有关撤销、责令关闭等的行政决定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三)债务人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证明。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四)债务人已死亡、失踪的,能够取得公安机关出具的已死亡、失踪的证明,对于死亡的债务人遗产不足清偿部分或无法找到承债人追偿债务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定证明,对于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账损失;

(五)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有败诉的法院判决书、裁决书,或者胜诉但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债能力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依据法院判决、裁定或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三条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并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认定为坏帐损失:

(一)能够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债务人已资不抵债的证明,并能确认应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二)能够提供查帐征收的债务人主管税务机关在债权人申报坏帐损失的前三年以上经纳税调整后连续亏损的证明,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三)能够提供债务人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已停业三年以上的证明,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四)债务人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不能收回的,必须取得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有关证明或者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必须表明下列情形之一:

1、债务人已资不抵债,并能确认应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2、债务人在债权人申报坏帐损失的前三年以上连续亏损,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五)在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中,同一境内债务人的应收款项在3,000元及其以下的或同一境外及港、澳、台地区债务人的应收款项在10,000元人民币及其以下的,依据企业作出的专项说明和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六)上述“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中的“三年”是指从应收款项到期的下一纳税算起的连续三个纳税。

上述“依法催收磋商记录”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书面的催款证明或协商证明。

第十四条

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能够提供债务重组协议、法院判决、国有企业债转股批准文件,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经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鉴定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由于债务重组而形成的坏帐损失。税务审批机关将债权人重组损失有关证明材料复印邮送给债务人所在地税务机关,作为该税务机关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所得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依据。

第十五条

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经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定证明,或者取得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有关证明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六条

与关联方的往来账款必须有法院判决或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证明,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

第四章

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认定

第十七条 企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报废、毁损、变质、淘汰、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

第十八条

对于盘亏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存货盘点表;

(二)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

(三)盘亏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第十九条

对于报废、毁损(包括变质、淘汰)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残值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的情况说明及审批文件;

(二)报废、毁损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单项或批量金额在1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七)单项或批量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

(八)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存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等。

第二十条

对于丢失、被盗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丢失、被盗的情况说明;

(二)丢失、被盗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四)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损失包括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报废、毁损、淘汰、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

第二十二条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损失:

(一)固定资产盘点表;

(二)企业对于盘亏固定资产的盘亏情况说明;

(三)盘亏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发票、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单项或批量损失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应由企业逐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取得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第二十三条 对于报废、毁损(包括淘汰)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情况说明;

(二)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七)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取得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

(八)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第二十四条

对于因生产经营的需要而拆除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出具的关于固定资产拆除的情况说明;

(二)拆除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五)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取得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五条

对于丢失、被盗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关于固定资产丢失、被盗的情况说明;

(二)丢失、被盗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入帐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四)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包括企业已经发生的因停建、拆除、报废和废弃的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相应工程物资报废或削价处理等发生的损失。

第二十七条

对于停建、拆除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国家明令停建项目的文件或有关政府部门出具的工程停建、拆除文件;

(二)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第二十八条

对于报废、废弃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在建工程报废、废弃的原因和情况说明及核批文件;

(二)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四)单项在建工程数额在10万元及其以下的,能够提供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意见;

(五)单项在建工程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技术鉴定意见或国家有关技术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

第二十九条

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情况说明;

(二)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有关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

第三十条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比照本办法存货损失的规定进行认定。

第三十一条

企业因违返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而被国家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损失,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时,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二)土地使用权被国家收回的凭证;

(三)记载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帐目复印件。

第五章

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认定

第三十二条

对于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因已变质、已过期、经营中已不再需要等原因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存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存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存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情况等;

(五)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六)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七)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三条

对于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固定资产因长期闲置不用、已遭毁损、已被淘汰或因固定资产原因使用后导致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等原因而使固定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固定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原始凭证、记载固定资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能够提供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情况等;

(五)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六)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七)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四条

对于无形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无形资产因已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或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等原因而使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无形资产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无形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记载无形资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五)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五条

当企业能够提供下列一项或若干项资料时,应确认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但每一纳税扣除的总额不得超过当年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结转扣除。如果投资方自确认投资损失的起连续3个纳税没有发生其他权益性投资,上述投资损失可在自确认起第3个纳税申报扣除。

(一)被投资方已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破产公告及破产清偿文件;

(二)被投资方被撤销或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投资认定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

(三)被投资方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投资认定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进行清算的,能够提供被投资方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五)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被投资方的股票从证券交易市场摘牌,停止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能够提供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六)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能够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被投资方已停业三年以上并且被投资方提供无重新恢复经营的改组计划的证明。

第三十六条

可收回金额可以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中介机构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帐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已按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财产损失的各项资产必须保留会计记录,各项资产实际清理报废时,应根据实际清理报废情况和已预计的可收回金额确认损益。

第三十七条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被贷款单位由于下列原因之一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能够提供金融机构出具的委托贷款证明,可以视同投资转让处置损失申请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总额不得超过当年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结转扣除。如果投资方自确认投资损失的起连续3个纳税没有发生其他权益性投资,上述投资损失可在自确认起第3个纳税申报扣除:

(一)被贷款单位已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破产公告及破产清偿文件;

(二)被贷款单位被撤销或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

(三)被贷款单位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

(四)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进行清算的,能够提供被贷款单位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五)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被贷款单位的股票从证券交易市场摘牌,停止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能够提供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六)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能够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被贷款单位已停业三年以上并且被贷款单位能够提供无重新恢复经营的改组计划的证明。

第六章

资产评估损失的认定

第三十八条

对于各项资产因评估确认的损失,企业能够提供具有法定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资料,并且能够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国家统一组织的企业清产核资中发生的资产评估损失,能够提供国家统一组织清产核资的文件(不包括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经常化、制度化资产清查)、政府部门资产评估确认文书;

(二)企业按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各种类型改组中发生的评估损失,能够提供应税改组业务已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已做纳税调整的证明;

(三)企业按规定免予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改组业务发生的各类资产评估净增值或损失已进行纳税调整的,能够提供免税改组业务涉及资产评估增值或损失已做纳税调整的证明资料。

第七章 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认定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企业须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及法律政策依据;因企业自身原因搬迁发生的财产损失,企业须提供搬迁原因及情况说明;

(二)国家有关专业技术部门鉴定证明或中介机构出具的鉴定证明;

(三)企业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依据,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帐簿、原始凭证的复印件;

(四)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第四十条

企业之间除因销售商品等发生的商业信用外,其他的资金拆借发生的损失除经国务院批准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四十一条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坏帐损失进行管理,对符合坏帐损失认定条件的允许税前扣除。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四十二条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帐面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部分,依据拍卖或变卖证明,认定为财产损失。

第八章

税前扣除财产损失的审批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申报扣除。

第四十四条

企业由于下列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一)因自然灾害、战争等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管理责任,导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建工程和工程物质、无形资产、短期投资的损失;

(二)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帐损失;

(三)金融企业的呆帐损失;

(四)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而确认的财产损失;

(五)因被投资方解散、清算等发生的投资损失;

(六)按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各项资产评估损失;

(七)因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

(八)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以外的企业间除因销售商品等发生的商业信用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的资金拆借发生的损失;

(九)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因被担保人无力偿还而形成的损失;

(十)企业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而形成的损失。

第四十五条 企业发生的各项须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应在证据保留期间及时申报审批,也可在终了后集中申报审批,但必须出具中介机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的鉴定资料。

第四十六条 须税务机关审批的财产损失,不得实行层层审批,根据审批权限分别呈报下列税务机关审批:

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县(区)局审批;1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市局审批;500万元以上的报省局审批。

主管税务机关为省局大连分局的,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大连分局审批;100万元以上的报省局审批。

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报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第四十七条

企业财产损失的审批根据财产损失数额的大小分为重大财产损失审批和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重大财产损失的审批又分为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和省、市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一般财产损失审批又分为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和省、市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重大财产损失审批采用文件式审批;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采用表格式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以上至25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市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市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0万元以上至30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省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省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

省局大连分局所属纳税人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及其以下的比照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比照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

第四十八条

各类财产损失审批程序按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工作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二、三、四章有关规定及其附件中所列文书式样执行。

第九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九条

管理与监督按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六章规定执行。

第十章

行政与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行政与法律责任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和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七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各市可依照本实施办法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局备案。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文发之日起执行,此前规定凡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附件一:

---------地方税务局:

为了准确确认-----我公司财产损失,我们特此申明如下:

1、本公司业已提供的财务及会计资料,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由本公司负责编制的,我们保证上述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本年的财务状况及本的经营成果,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2、本公司申请报批财产损失时,无蓄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3、本公司对财产损失真实性承担税收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

企业财务负责人:

(公章)

****年**月**日

附件二: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鉴证证明

()

公司(所)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证明

:(单位名称)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单位

财产损失情况进行了查证,我们查证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文件以及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制定的关于企业所得税的措施和规定,对贵单位所提供的账册、会计报表、证明财产损失的相关资料实施了我们认为必要的审核程序。贵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我们的责任是按照《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及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的基础上,出具真实合法的鉴证证明。

经审核,贵单位本财产损失有关情况如下:

一、货币资产损失

元。

(一)现金损失

元。

(二)应收、预付帐款因债务人破产、撤销(关闭)、注销、吊销、死亡、失踪以及依据法院判决而认定的坏帐损失

元。

(三)逾期三年以上应收、预付帐款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四)债务重组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五)不可抗力因素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六)关联方往来帐款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二、非货币性资产损失

元。

(一)存货盘亏损失

元。

(二)存货报废、毁损损失

元。

(三)存货丢失、被盗损失

元。

(四)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元。

(五)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包括淘汰)损失

元。

(六)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损失

元。

(七)在建工程停建、拆除损失

元。

(八)在建工程报废、废弃损失

元。

(九)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

元。

(十)在建工程物质发生损失

元。

(十一)无形资产损失

元。

三、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一)存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二)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三)无形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四)投资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五)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损失

元。

四、资产评估损失

元。

五、其他特殊财产损失

元。

以上财产损失总计

元,企业可据此办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

中介机构负责人:

中国注册税务(会计)师:

公司地址:

助理人员:

联系电话:

税务(会计)师事务所

****年**月**日

附件: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资料

第五篇:渝地税发[2011]105号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计税毛利率及核定应税所得率的通知

渝地税发[2011]105号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计税毛利率及核定应税所得率的通知

2011.6.21

各区县(自治县)地方税务局,市局各直属单位:

《重庆市地方税务局重庆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渝地税发[2010]38号)执行一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原有规定的计税毛利率明显偏低,已不适应当前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渝办发[2010]357号)精神,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按规定及时对开发项目进行结算,确保税款及时均衡入库,现报经市政府同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的计税毛利率及核定应税所得率调整如下:

一、计税毛利率的调整

(一)开发项目位于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高新区、经开区、北部新区,其计税毛利率由15%调整为20%。

(二)开发项目位于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区县,其计税毛利率由10%或5%调整为15%。

(三)属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危改房的,其计税毛利率仍为3%。

二、核定应税所得率的调整

房地产开发业的核定应税所得率调整为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幅度内不低于20%执行。

以上规定,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各区县局对2011年实现销售的开发项目,应按税款所属时间分别计算应预征(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及时征缴入库。

下载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投资企业预征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通知·锡地税函〔2009〕33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