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洋物流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研究
苏州大洋物流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线路优化设计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汽车零部件在途运输物流
1.1.2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运输现状比较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循环取货运输模式概述
2.1循环取货的介绍
2.1.1 Milk-run 的原理
2.1.2 Milk-run 的运作流程
2.1.3 Milk-run 的优缺点
2.2循环取货的实施条件分析
2.2.1 装配厂
2.2.2 供应商
2.2.3 信息共享
2.3循环取货线路的规划与设计
2.3.1 Milk-run 的前期设计需求数据
2.3.2 Milk-run 规划过程研究
第3章 苏州大洋物流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线路优化分析
3.1苏州大洋物流有限公司概述
3.1.1 公司简介
3.1.2 目前发展现状
3.1.3公司目前从事的业务
3.2大洋物流基于Milk-Run循环取货的现有配送线路规划存在的问题
3.2.1 Milk-Run循环取货配送路径规划
3.2.2 卡车货物装载
第4章大洋物流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线路优化解决方案
4.1 基于Milk-Run循环取货的现有配送线路优化设计
4.1.1 原有车辆线路概述
4.1.2 运输模型
4.1.3 求解VRP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4.1.4 时间同步性处理
4.1.5 同心圆辐射模型的建立
4.2基于Milk-Run循环取货运作系统的整体评价
4.2.1 运作系统的整体评价
4.2.2 对物流企业的评价
五、总结与展望
第二篇: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分析
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分析
在欧美,80%以上的汽车企业选择把汽车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者物流总代理商加入汽车供应链已成为主流。但在我国,高速增长的汽车工业刚刚触及汽车供应链管理的边缘,真正意义的汽车物流也才刚刚起步。
制造全球化带来机会
跨国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其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将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环节掌握在手中,生产、加工和一般设计等方面根据相对优势转移或外包到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对生产和营销进行统一布局,构建全球生产体系,使汽车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走向全球化。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在组织形式上一般表现为跨国汽车企业之间的重组与联合,这种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竞争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导致了定单驱动的混合生产模式、零部件的全球采购模式和JIT供应模式的盛行。
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良好成长性和人力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都为我国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空间,世界汽车制造中心正逐步向中国转移,各汽车跨国公司都将中国汽车市场视为其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在中国布点设厂、合资合作、扩大投资、引进新建生产线或改扩建旧生产线的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大量新车型和其关键零部件,以谋求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这在推动汽车物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现代汽车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汽车供应链结构具有最典型的供应链组织模式,整车制造业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物流调度与管理中心,担负着信息集成与交换的作用。汽车物流系统中涉及的主体有原料供应商、多级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商、分销商、维修服务站、汽车用户、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物流分供方等多个方面。
对于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物流管理包括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订单下放及跟踪、物料清单维护、供应商的管理、运输管理、进出口、货物的接收、仓储管理、发料及在制品的管理、生产线的物料管理等。零部件物流供应商就是要实现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逐步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
从整车制造商的立场考虑,汽车物流一般可分为进口SKD、CKD的入厂物流;国产件的入厂物流、厂内物流、厂际物流、整车分销物流、售后备件物流、国际采购出口零部件物流、以及相关逆向物流等几个主要方面。
汽车整车物流和零部件物流服务是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得十分流畅的高技术物流行业,国际物流业公认其为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物流领域。特别是零部件的入厂物流更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市场前景
在我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基础,零部件国产化率也在逐步提高,汽车产销增长速度很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为20%。2003年,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400万辆,达到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分别增长35.20%和34.21%,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其中轿车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01.89万辆,同比增长83.25%,比上年净增91.71万辆,销售197.16万辆,同比增长75.28%。预计未来五年中我国汽车产销量将保持在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每年以平均超过10%的速率增长,与之相对应,汽车零部件物流以及备件物流市场规模巨大,汽车物流收入相应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05年已达到1306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市场会更大。
零部件进口今年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零部件进口物流市场具有重要地位,也说明汽车散件进口、国内组装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我国零部件出口维持较低的水平,随着全球采购和制造的活跃,我国的成本优势会体现出来,零部件出口物流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领域。
运作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100多家整车制造厂以及近3000家零部件制造厂。汽车制造商市场份额相对集中,前15家的产量占全部产量的82%。轿车生产厂的前10家的份额占全部产量的94%,名列前三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的份额占总产量的54%。零部件供应商即随着汽车制造商的工厂布置而全国性散乱分布,也形成了区域性的相对集中,零部件销售总额最高的6个省市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重庆、辽宁,2003年6省市合计为4,800亿元,占全国零部件销售的50~60%。不管是零部件入厂物流,还是售后备件物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都大规模发生。
由于零配件生产厂分布地域广阔,供求双方信息交流困难,生产计划的调整和变化不能及时沟通,使整车生产厂的供应物流管理难度加大;而且由于采购供应物流系统信息不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滞,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我国现行的汽车物流模式主要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汽车制造企业既是汽车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采购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信息,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与控制。
但是,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自营物流而言,不但加重了制造商的资金负担,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分工的经济优势,会降低汽车产品的总体物流效率。同时,自营物流居于整车生产企业自身,往往只从整车生产企业的利益出发,过多地强调保障整个生产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会要求零配件生产企业提供远大于实际需要的库存的进一步增加。
整车生产厂主宰整个物流系统的同时,为了实现零库存,要求零配件生产、供应商按其生产节奏和生产需求量进行供货,实施“直送工位”的JIT(及时供货)配送。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需要通过自建仓库、租用整车生产厂仓库或社会仓库资源等方式,构造自身的仓储系统,相当于把成品仓库前移至整车厂的生产线旁。
由于整车生产厂都有多达上千家的配套生产零配件和供应原材料的企业,每—个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周围,都有由数目庞大的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群所构成的垂直分布的单一配套体系,也构成了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采购供应物流体系。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构成了采购供应物流的起点;运输企业构成了干线运输层;围绕整车生产厂的仓库群构成了仓储层;供应商的配送部门或整车生产厂的供应部门构成了配送层。在配送到生产线之前,所有零配件均由供应商负责,增加了供应商的压力,而整车生产厂由于要面对许多仓库,其配送管理难度很大,配送效率和及时性也大打折扣,成为入厂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汽车物流成本(从零件供应商交货开始计算)占成品车总成本的10%,而国际先进水平在4%--5%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供应物流的体系结构所造成的。
发展途径
普通制造行业的采购物流、对分销商的销售物流和对最终用户的销售物流的外包度分别为15%、46%和27%。汽车制造商更愿意外包物流业务,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了33%、50%和33%。其中,国际采购物流通常采用外包的形式,国内汽车入厂物流目前主要由供应商负责,以后有由总装厂负责并外包的趋势。
在我国,汽车物流业务外包也在迅速兴起,如上汽、一汽、东风、北汽等都将物流积极外包,一些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也对其内部物流实体进行剥离,同时服务内外部客户,这都将导致专注于汽车物流的大型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出现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比如安吉天地,长安民生等。
汽车制造商在选择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时,注重的主要是实际运营经验、专业化操作经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品牌商誉、网络覆盖率、运作成本和信息管理能力等。
从汽车供应链组织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排序可以看出,行业运作经验、市场声誉和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成为名列前三位的选择标准。
在零部件供应环节,3PL的信息系统应该可以与整车生产厂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接收整车生产厂的生产计划和物流订单(电子看板),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订单进行处理后,将信息传送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完成零配件的分拣、配货和工位配送等实物流作业。
另外,系统还应该与零配件生产厂进行信息交换,随时向零配件生产厂传递整车生产厂的生产信息和配件需求信息;零配件生产厂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接或拨号上网访问配送中心网站,查询库存信息和配送信息,下达补货指令。这样在整车生产厂和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直通道,使零配件生产厂可以及时了解整车生产厂的生产需求和发展规划,避免由于信息滞后所造成的零配件产品的积压和盲目生产,保障了整车生产厂的JIT工位配送,生产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改进对策
汽车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出现任何新的变化,都会引发很多的物流问题。所以,汽车制造业在为我国汽车物流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供应链所关注的关键性问题的排序如下:降低库存水平(39%);增强稳定性(29%);缩短周转时间(22%);降低直接物流成本(10%)。在采购物流方面,要求实现最小库存,动态的计划和生产安排、严格规范的收取或交付以至绩效监督。
目前我国核心汽车制造企业有很强的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同时还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涉及的安全及诚信等问题,所以,我国汽车物流现代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就物流模式而言,我国汽车行业现阶段强行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未必适宜,可行的汽车物流模式应该将供产销一体化物流模式与第三方物流模式有机地结合,综合两者的优点。汽车企业内部汽车物流由制造商负责,汽车制造商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物流主要由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汽车产成品的分销物流一部分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另一部分则由制造商自己完成,最后过渡到完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
第三方物流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改善物流环境,提升企业核心业务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
1.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可以减少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其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强大的网络优势,实现汽车零部件运输资源的整合,从而大大的提高运营车辆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节省车辆的在途时间。
2.提高物流效率,实现零库存管理。汽车制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雄厚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以及运营网络,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提高物流效率。尤其在汽车零部件供应的环节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调功能减少甚至取消供需双方的库存,实现库存水平的合理化,提高库存周转率,真正实现企业的零库存管理。
3.实时跟踪、信息服务。通过铺设高效的信息平台和配置先进的GPS等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对在途汽车零部件运输进行实时的跟踪;另外,通过建立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可以较为高效的处理运输或保管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保障汽车零部件的安全。
4.有助于企业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物流外包是社会化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资源与管理相对“稀缺”,汽车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就能将自身相对有限的资源与管理能力集中于核心事业上,如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新产品的开发、销售、产品质量的提高等,从而能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主机厂中心型”供应物流模式的实质只是将风险向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转移,在短时间内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下去,不但汽车生产成本有增无减,而且会使零部件质量下降和研发能力降低。伴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飞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物流职能剥离需求越来越强烈,与汽车制造业结合也成为越来越多的汽车物流企业最有效的利润来源和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建立战略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有效的结合途径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必然能寻找到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第三篇:汽车零部件改善物流案例分享
汽车零部件制造的物流“困境”和WMS系统
未来能够赢得市场的,必然是能够充分利用捕捉到的客户、产品和设备数据,提高创新能力,让客户满意,并能更快地带来更多好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商。
很多汽车主机厂的管理者都清楚,汽车制造业之中最难搞的物流便是关于零部件的物流,因为汽车零部件具有种类庞杂、包装不规则、分布区域广、涉及行业面宽、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导致其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以某汽车品牌的H生产基地(公司)为例,该生产基地主要生产FC-1FC-2SL-1X三款车型,整车所需零部件高达1800种,由遍布全国的200多家供应商供货。该基地所有的汽车零部件物流成本占据了其整车销售价格的7%甚至更多,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所以,如何才能优化汽车零部件的物流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是摆在H公司和其它汽车主机厂面前的现实问题。
现行零部件物流模式的“困境”
H公司的零部件物流运作模式属于物流业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即非整合模式,由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签订仓储协议,把物流成本、质量保证、和缺货风险转嫁给供应商承担。供应商在满足及时、准确地供应零部件的同时,还需保证零部件的质量标准,而作为主机厂不干涉零部件的具体物流过程。
看上去,供应商所主导的非整合物流模式好像有“外包”的方便之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导致H公司对零部件物流的成本控制力弱,与供应商缺乏物流合作沟通,不能准确把握其具体成本,使主机厂陷入了一种“窘迫境地”,非常被动。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此种模式下运营的零部件供应商缺乏团结合作的概念,也势必导致整体物流成本过高。在这种“困境”下,零部件物流的成本上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成本无法确定
由于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最终成交价不仅包含了零部件本身的价值,也包含了物流过程成本,所以主机厂会因为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各种信息对不上,而导致主机厂无法确认物流运作的实际投入,只能根据目前市场的一个基本情况来确定,那么H公司零部件的价格谈判会因为物流成本不真实而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理所当然会选择报价低的物流服务商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就会导致零部件运输质量得不到保证,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很明显,这种“困境”下,H公司既要承担高价格的零部件供应,同时也要为没有效率的零部件物流投入成本,最终导致物流运作成本升高。此外,由于供应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物流服务商,导致整个主机厂物流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与规范,“循环取货模式”、“零部件交叉转运”等一系列好的物流运作模式无法推进。
异常现象频繁
H公司常常出现零部件日到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存在异常,导致其生产物流部调度员常常临时解决,因为没有无系统解决方案而手忙脚乱,时间长形成惯性,将异常现象当做常事并逐步接受,存在相当的供应保障风险。通过分析,物流运作异常基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基础数据存在差异、不同步
基础数据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各部门间所掌握的数据不一致,信息不能统一及共享,致使生产所需的物料在使用、购置、消耗等过程中出现差异,即与实际生产需求有出入现象。例如,当生产制造车间和物流规划部所掌握的零件需求、工艺路线等数据不一致时,那么物流规划部所采购的此种零部件的采购定额会与实际领用定额冲突。对于该类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归纳为各类信息在修订、传递、保存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真等一系列问题。
2)生产与物流间的协调问题
生产线需求与物流供应保障的协调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物料数量差异(报废、质量不符等),导致生产线领取物料数量超过BOM(物流清单)标准,而与此同时,没有体系可以实时反馈生产线的异常状况,也会导致物流调度员无法及时调整调货计划而影响最终的生产供应。通过分析生产与物流件的协调情况,H公司意识到主要原因是物流调度管理同生产车间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和异常沟通解决通道,从而导致生产与调度间的差异。
3)供应商与主机厂间的协调问题
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需要协调的问题主要包含零部件供应商因为各种内、外因素产生的异常,导致零部件无法按期到达。主要原因例如供应商生产停线、物流交通阻碍等。此时,物流调度与采购会紧急从其他供应商处调货,提高生产供应的柔性管理,不过这只是临时措施,不是非常好把控,如果没有相关顶案,主机厂只能坐以待毙。
信息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H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限制,信息技术各个模块的技术管理跟不上,这直接导致H公司的零部件物流运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各项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管理的阶段,例如各类电子表格,月度需求计划、日调货计划等物流管理表格、信息的编制和执行完全依靠相关管理人员的经验与应变能力,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而且随机性大。在目前的形式下,零部件物流不能很好地将信息进行整合,很难保证其高效有序和可持续地的运作。
自营仓库管理不善
H公司为了满足现有生产条件,在制造基地内部、厂区周边租用临时仓库、借用第三方服务商仓库等各种方式,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构建一套适合自身运营管理的仓储管理体系。但是,目前这些外部仓库的人员管理、业务管理都与标准相差甚远,这些因素大幅度增加了H公司仓库管理的难度,同时也耗费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增加了公司的负担。
走出“困境”的物流优化方案 精益生产方案
为了适应物料上线的特点,H公司制定了新的精益物流方案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数据同步系统、生产及物流拉动系统、供应链可视化系统SRM和车间物流配送系统SPS。
1)生产及物流拉动系统
汽车零部件精益物流的思想:只生产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最大限度降低浪费,节约成本。
目前,生产及物流拉动系统,已开始成为H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核心系统,在原有ERP系统基础上,开发了MES(车间生产信息化系统)平台,就是以生产计划来拉动车间生产,生产再拉动H公司的物流及物料的发放,把原来没有头绪的生产模式变成有输入和输出的拉动系统,即工厂只是生产客户需求的产品,由客户来提出需求,H公司照单生产,以物料相反的工作来拉动生产,同时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又可以解决H公司的劳动成本高、错漏装等问题。H公司的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信息系统会主动转化成订单的功能,工作人员看到看板就知道接下来要生产什么样的车子,发什么样的物料,看板卡就发到对应生产线的指定位置,工人根据看板进行拉动生产。
H公司为了达到线下整车零缺陷的数量,引进丰田汽车的先进生产方式,对一部分关键工序做到有质量追溯记录,利用物料箱上的条码系统来取得零部件的相关信息,提前发现问题。后勤可以上一些自动化的设备来完成一些纠错,在物料拉动的同时,保留对零部件通过MES系统以计划拉动物料,可以对更多的汽车零部件用看板模式达到物料JIT拉动,从而自动产生配套单。
车间利用可视化的电子信息看板,配套使用配套单的自动生成功能,这些都是对精益物流的有效提升。物料在生产线边形成自动扣减,看板生成新的信息、配套单拉动要货信息,一系列动作均实现系统自动化。引进电子信息看板后,不但有效地减少了作业人员,也将物料需求准确性从80%提升达100%。可视化管理的应用主要效果如下:物流走向清晰简单、能满足小批量生产需求、能够可视库存、清楚物流位置和数量。
2)供应链可视化系统SRM
H公司可以从两方面看零部件可视化平台,一部分是和供应商联网可查询的MES系统,主要可以看到供应商在库和生产线的零部件信息。另一部分是零配件厂商的供应商浏览的SRM系统,此系统是供应商与H公司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含供货需求、供应商供货库存,发货、收货、检验等信息的实时查询。
MES信息平台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机制。通过此信息系统平台,生产作业现场装配人员、物流配送人员及生产调度员,可以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总装现场各零部件的上线时间和下线时间等信息。利用MES平台—大家都可以随时查阅车间生产线在生产什么产品和什么状态,监控屏会告诉你如颜色、手动自动、出口车、上线下线时间等信息。
在SRM系统上供应商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供货信息,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实时库存情况,H公司的供应商包括代管供应商和直供货供应商,根据供应商的特性,代管供应商可以集中在主机厂附近的仓库内进行管控直供货供应商的发货、到货信息。直供货供应商只能查询自己的库存、订单等基础信息。供应链的可视化后,不仅为汽车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沟通平台,更是加深了双方的合作,使得可以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3)数据同步系统
数据同步系统会自动获取市场销售部更新的日常数据如:产品需求量、车型BOM(物流清单)、订单信息等内容;同时可以将各大分厂的每日库存等数据,实行日清管理,并自动上传到终端,从而实现H公司基地系统和集团总部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数据同步后管理成本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前期系统交换中人员审核这一环节,节约了成本。
4)车间物流配送系统SPS 针对生产线零部件,可以通过车间物流配送系统SPS实现从仓库到车间的配送管理。即:为了确保生产线边的零部件供应,以及空器具回收,并退回仓库,可以通过该系统将牵引车设定了高频次、固定的配送模式、配送间隔时间(例如每20分钟1次),从而实现零部件的循环配送,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多频次、小批量的集货配送模式,不但能降低库存、减少仓储占用面积;且能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生产等有效增值部分。物流不仅仅只是生产中的一个任务环节,它与生产之间有了更明确的定义接口,通过SPS配送管理,不但实现了在线库存(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的最优配置,在制品库存由11.8天下降至1.8天,成品库存由15天下降至2.5天,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物流成本。
总的来说,精益物流的推行,使H公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零部件库存从原来5天降低至2天,节约仓储面积、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满足物流运输集成化供货、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作业人员达20%;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成本;物流部收货数量与供应商发货数量,数据差异趋于0,提高了ERP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重复数据核对所带来的附加成本。通过对零部件有效的管控,零部件的可视化管理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和供应商的成本,达到了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两方互利双赢最终目标,为后期更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方物流方案
如果H公司将承担的三方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就可集中人力与物力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不仅可以减少人员、设备、物资和成本的投入,还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提升上面,以此提高H公司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高效生产与销售的需要。
在对服务商提供的外包方案与服务价等方面充分比较后,C物流公司脱颖而出成为H公司的物流服务商。C物流公司不仅负责H主机厂的物流规划,而且还负责供应商到主机厂的零部件入厂,通过优化零部件件运输路线,并运用系统进行管控,以准确把握车辆的在途时间,保证零部件准时配送,对集货和送货采用系统化运营,搭建第三方物流与H公司以及供应商平等合作平台,致力打造优质物流供应链体系。
C物流公司为了确保主机厂生产线能适时、适量的接收到合格的配套零部件,对一系列物流活动进行了整合,设定了最佳的运输路线及物流运输方式,从而实现了生产线边零部件既不缺件,又不积压。下面从4个方面讲讲物流外包的好处。
1)仓储物流
之前,H公司零部件通过工厂附近租赁的仓库进行二次转运,由于物流仓库距离工厂相对远,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对低下,物料的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弱,配送由飞翼车、叉车、牵引车构成,那么就会存在物料进行二次运转,即短驳运输,物流车辆的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物流运输缺少柔性管理。
三方物流业务委托外界后,H公司的物流部协同C物流公司对生产基地的仓储管理进行分析与优化,在原先基础上创建了更新的三方仓储模式:通俗点说,即将物流仓库进行资源重组,转变为以配送为主要业务的物流运营系统,最大程度的减少物料的二次转运;通过规划物料配送暂存区,通过各类改进措施实现了汽车零部件的的周转周期,降低了物料的库存量,仓储有效使用面积提升,提高仓库利用率的同时也降低物流仓库的场地需求;优化物流至操作工位的距离,确保零部件供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于此同时,充分利用MES信息系统的功能协助控制零件入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期频繁出现的入库问题,提升基地的人员及设备的管理;建立空箱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后,确保物料周转箱能够更加及时地返还给零件间物流商处,加强了零部件周转箱的管理,避免了丢失,小批量、多频次的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的整体投入。
2)运输物流
在H公司三方物流业务外包给C物流公司之前,供应商车辆利用率低,运输车辆型号繁多,到货后很多包装破损,需要更换产品包装或退回厂家,零部件的整体运输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控,导致H公司的物流运输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很多的物流运输车辆达不到基本物流车辆标准,在运输途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而作为主机厂的H公司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结合H公司物流的特点,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车辆装载率,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更有效地控制库存,更有利于运费的控制,C物流公司对新的运输物流的设计提出准时化供货的保障措施和低成运输成本的方案,通过优化运输路径,改善在运输质量,实现集货的多频次、小批量等。
3)上线物流 上线物流是供应商将零部件按照生产所需配送至生产线边的过程,相对来说它也是汽车物流供应链的末道工序,它是一体化物流服务与主机厂的对接环节,上线物流的关键衡量指标是配送及时性、配送准时性。
第三方物流业务委托外界后,H公司对物流供应的操作业务进行了完善,不断将作业内容进行标准化,从而解决上线管理、入库管理、在库管理等不足之处。到货不均衡造成的场地、人工及设备紧张的情况得到了有限解决。收货方式更换为条形码扫描的形式后,账务凭证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人员的作业疏忽,降低了差错率,提升了配送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促使生产基地整个物料供应流通畅无阻。
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在物流业务外包之前,H公司的汽车零部件运输管理全权交给供应商自己主导与负责,这样一来,运输不能统一管理,造成运输风险的增加,原来使用的系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H公司要求C物流公司引进了WMS仓储管理系统。
H公司在没有引入WMS仓储管理系统前,仓库均是人工收货,H公司的收货员确认无误后将收货单提交至保管员处做好记录,然后交由物流记账工录入电脑,人为的操作必将导致库存差异,数据不准经常会造成生产线停线导,带来的影响不可顶估。通过引入WMS仓储信息系统,最大化的减少了收货的差异,与此同时,该系统可自行跟踪该零件的送货单据及各类物料信息,物料的在库管理、出入库管理、配送管理都能通过该系统得以保证。
从供应商到生产线旁全部采用条形码管理,实现了管理流程的电子化,使H公司物流管理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之,物流业被称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汽车主机厂商要深度挖掘物流领域的利润空间,不仅要保证零部件的供应能满足日常生产需要,而且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小零部件运输成本,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奥达汽车供应链管理(天津)有限公司是华北地区较具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为汽车整机厂及其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干线运输、配送、仓储、品质检验、流通加工以及保障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为客户提供“安全、准确、迅速”的物流服务,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公司通过与下游客户深度联动,根据配送部件的情况运用循环取货、直送等方式完成零部件的JIT配送,帮助客户实现零库存管理。另一方面,公司在长途采取了集拼运输模式,实现循环对流运输,往返配载,节约了运输总里程,有效提高了单车装载率,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逐渐赢得了客户的肯定和信任,已与一汽大众变速箱天津工厂、上汽通用汽车金桥工厂、吉利湘潭变速箱工厂、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麦格纳动力总成、法士特变速箱等汽车制造商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服务的汽车品牌包括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吉利汽车、福特汽车等。
公司在天津、苏州、上海、武汉、长沙、广州、佛山等城市设立了多家分子公司,物流网络覆盖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依托完善的物流网络、丰富的物流经验和人才储备,公司持续拓展汽车零部件领域知名客户,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专业物流服务商。(微信公众服务号:奥达汽车供应链,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典型入厂物流模式研究
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是指汽车制造企业按照采购订单不断组织供应商零部件以不同的物流服务方式进入制造企业工厂指定物流配送中心及生产车间的整个物流过程。日本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将零部件的入厂物流过程称为调达物流,而美国汽车制造企业则将其称为集并物流。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美、德、日、韩等国外汽车品牌均在国内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厂,如福特、通用、大众、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韩国现代等,加上长安、奇瑞、力帆、吉利等民族汽车品牌的崛起,以及其他一些各地政府支持下发展的中小品牌汽车的同步发展,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与这些企业的文化背景及产销能力相适应的入厂物流解决方案共同构成了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结合多年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物流主导方、物流需求方式以及具体入厂物流运作方式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探讨。
一、从物流主导方来看,可以分为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3PL)模式。
1.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接受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订单后,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将零部件送到汽车制造企业工厂,汽车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改进需求,必须通过供应商再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沟通,汽车制造企业没有物流控制能力。目前,部分国内民族品牌及中小汽车品牌企业基本上采取这种物流模式,甚至部分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也部分保留这种物流模式。在这种物流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到岸价格,即汽车制造工厂交货的价格,供应商负责零部件从其所在地到汽车工厂之间的物流成本、安全保险及质量保证等,汽车制造企业基本上不对供应商的物流过程进行干涉,只关注一个物流结果,即供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质量稳定性。这是一种十分传统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合一的采购模式。在这种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下,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模糊零部件出厂价格和物流成本构成比例,面对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降价要求,在物流成本上大做文章,供应商最终降价的部分只不过是物流成本而已,而且供应商可能因此选择价格更低、服务质量更低的物流供应商,实质上,不仅没有实现零部件降价的目的。反而增加了零部件因物流原因缺货、质量损失等风险,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因此,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建立一种信任机制,双方也就难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协同合作关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这种模式下,同一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之间不可能存在物流协作关系,各自都在找物流公司进行零担发货,而实际上如果同一地理区域的供应商的物流量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组织而成为整车发运,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增加了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2.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
式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式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方面,从技术方面则体现在Milk Run上门取货与集并运输控制方面。产业集群是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形态,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汽车制造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一个汽车制造及供应配套十分集中的区域,形成一个汽车产业的集群。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tLL大小不等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几个汽车生产集中区域初露端倪。在汽车产业集群中,核心汽车制造企业占主导地位,供应商零部件入厂物流基本上严格按照汽车工厂的要求进行运作,汽车厂采取MilkRun上门提货的方式或要求供应商之间进行横向联合,按照汽车厂的要求开展集并运输和共同配送。在这种物流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离岸价格,即汽车制造工厂上门取货的价格,汽车制造企业大大增强了对零部件入厂物流过程的控制与物流成本的控制,为汽车制造企业营造了较好的物流环境。这种物流模式在上海、广州等汽车产业集群的汽车制造企业内得到了应用,如上海通用汽车。3.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的物流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零部件入厂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对离散制造的柔性配套能力。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基本运作汽车制造企业作为采购者,同时也是发货人,与供应商签订离岸价格采购合同,即汽车制造工厂上门取货的价格,同时,将供应商零部件入厂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物流服务采购合同,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向汽车制造企业提供并执行零部件入厂物流解决方案,采取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技术完成零部件入厂物流任务,从而实现了商流、物流的分离;汽车制造企业可以直接就入厂物流过程中的路径优化、时间窗口、配送频率、质量控制、供货保障等直接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共同改进。同时,生产制造企业还可以建立物流服务考核的KPI体系,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入厂物流服务进行绩效考核。这样,汽车制造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物流过程的控制能力和对物流成本的掌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汽车制造厂与其供应商建立一种信息透明的信任关系,在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竞争压力而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一定范围降价支持时,供应商提供的是一种双方可视的通透的零部件本身的降价,而不是变相的物流成本的下降与物流服务水平的降低。在这种物流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自身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网络,对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零部件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可以整合社会上的相关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规模优势,从而为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提供了空间,也为物流公司自身的利润增长提供了空间,这种战略性双赢的合作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视与应用。目前,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现代汽车、神龙汽车、广州本田、丰田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力帆汽车等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都先后启用了零部件入厂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与之相适应,上海安吉天地汽车物流、上海通汇物流、长安民生物流、吉林长久物流、广州风神物流等专业性汽车物流服务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也充分说明。第三方物流模式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从物流需求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推式物流模式和拉式物流模式。随着我国汽车消费者的客户化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制造企业为了提高订单反应速度和效率,降低销售库存的积压,对生产计划安排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由原来的大规模面向库存生产(MTS,Made to Stock)向柔性化的面向订单生产(MTO,Made to Order)转变,即生产计划推式生产和订单拉式生产。与这种生产模式发展相适应,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也有生产计划推式物流和订单拉式物流。
在推式物流(Push Logistics)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生产计划的编制更侧重于工厂的生产能力、上级任务指标和以往市场销售情况等。在生产计划编制完毕后,开始编制物料计划,并进行分解和组织供应商零部件。在这种物流模式下,一方面是可能造成成品汽车面临市场滞销后带来的成品库存大量积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应商零部件的提前采购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特别是采购周期长的远程供应商零部件和进13 KD件。因此,这种物流模式可能带来的库存资金积压风险是很大的。
而在拉式物流(Pull Logistics)模式下,生产计划更侧重干分销网络从客户那里获得的购买订单、市场销售预测等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工厂生产能力,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订单,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最终客户需求拉动生产、拉动物料、拉动物流的生产及物流模式。在基于拉式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下,供应商零部件必须按照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消耗按需及时、准确地送达到汽车工厂。实现生产制造与成品车销售的“零库存”,这样就产生了JIT(Just in Time)配送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专业的汽车物流供应商,为汽车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提供专业的拉式物流解决方案,从而大大降低汽车制造企业的库存资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种以市场拉动生产、生产拉动物流的拉动物流模式,也是一种入厂物流模式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优化方案。
三、从具体人,一物流运作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JIT看板模式、JlS看板模式、VM!仓储配送模式、Milk Run调达模式、Cross Docking模式、直供上线模式等。
随着跨国汽车制造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合作以及现代物流理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零部件入厂物流的具体运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并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际推广和应用。这些物流运作方式为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JIT看板模式
这是一种从日本丰田汽车引进和推广而来的物料拉动模式,其基本原理就是用看板跟踪生产物料实际消耗情况,并根据消耗完毕的看板由物流人员进行拉动循环补料,尽量减少生产线边及库房物料积压。
2.JIS(Just in Sequence)看板模式这是汽车制造业为了适应大规模柔性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物
料拉动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在车间生产线同时生产多车型、多颜色、多配置汽车的情况下,对各种专用件、颜色件要求按上线车身顺序组织物料。在具体操作上,事先向物流部门提供上线车身顺序,物流部门通过系统将车身顺序分解为物料需求顺序,并将这些物料按顺序放在专用的工位器具内,以便车间工人按顺序拿取零部件进行装配。
3.VMl(Vendor ManagementInventory)仓储配送模式这是目前汽车制造企业为了降低自身库存压力和市场风险,同时也是零部件供应商为了提高JIT、JIS供货能力,由供应商在汽车厂附近租用库房,或使用统一由第三方物流管理的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供应商零部件的JIT仓储配送为制造企业生产提供物料上线服务。供应商零部件在交达汽车生产车间前的资产所有权仍归供应商。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零部件在送达汽车生产车间之前,供应商对其零部件库存拥有管理权利。4.Milk Run调达模式
这是一种流行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即由汽车制造企业自己或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生产需求和采购订单,根据事先的时间安排与物流线路规划,到多个供应商工厂上门循环取货,最后回到汽车制造工厂。通过这种模式,降低了工厂库存,也提高了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5.Cross Docking模式
这种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主要是针对进口KD件、航空快件和远程小批量零部件的生产供应,零部件运输到物流配送中心后,进行简单的换装处理或不做处理,就马上转运到汽车制造工厂的生产车间。这种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提高了物流反应速度,提高了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处理能力。6.直供上线模式
这也是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常用的一种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产业集群范围内的零部件,而且零部件有体积大、容易损坏、专用性强等特点,比如玻璃、座椅、保险杠、轮胎等,由供应商直接从自己的生产线装入物流包装内,并直接按照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需求,甚至生产顺序送到汽车制造企业工厂的生产线边,这种从生产线到生产线的直供模式,大大降低了此类物料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也减少了车间物流面积的需求,受到了广大汽车制造企业及其相关供应商的青睐。
实际上,以上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更多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物流解决方案,这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的重要特点。同时,~ 个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国内自主民族品牌的汽车制造企业,更有可能会多种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同时并存。长安汽车作为国内微车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其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就是上述各种入厂物流模式的综合,尽管长安汽车的零部件入厂物流业务交由其控股的长安民生物流进行第三方物流运作,但仍存在一定供应商主导物流的成分;同时在拉式物流为主导的情况下,也对部分物料(例如标件、微小橡胶件等)进行推式物流;在具体物流运作方式方面,更是兼容了JIT、JIS、VMI、Milk run、CrossDocking、直供上线等物流运作模式。这种融合上述多种入厂物流实际应用模式的入厂物流解决方案,是与我国地理、人文条件和传统生产习惯相适应的,在今后较长~ 段时间内,也是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发展趋势之~。
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历了人世后多年的考验,汽车零部件的入厂物流,乃至整个汽车供应链物流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与日本、美国等汽车巨头的物流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可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一方面将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另~方面,也将随着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及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提高。
第五篇:辽宁汽车零部件企业并购研究
辽宁汽车零部件企业并购研究
信管10
1内 容 摘 要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景气度指数不断下降,各大汽车公司经营形势欠佳,而作为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零部件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大数是中小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汽车产业背景条件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来各方面的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对其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当前汽车零部件中小型企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零部件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零部件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
基础上,对零部件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并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其发展壮大,最后以万向集团的成长壮大为例,介绍了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万向集团
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并购研究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时期,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研究显示,当前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景气度指数不断下降,各大汽车公司经营形势欠佳,而作为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零部件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汽车产业背景条件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零部件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零部件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对零部件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力求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促进其发展壮大,因此关于“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为了振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实现打造汽车强国之梦,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将鼓励重点由“整车制造”转变为“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和研发”。“十二五”将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期,转变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供应链建设、制定互利共赢的海外战略、坚持规模化经营等也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零部件行业的主要任务【1】。另外,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份额将不断递增。而庞大的售后市场需求也给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总的来说,长远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的实施都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整车,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零部件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构成主要有三大块:整车配套、售后和出口,其中整车配套占比最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再加上油价的上涨,汽车市场需求萎缩销量减少,进而直接影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研究显示,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景气度指数不断下降,汽车销售的低迷态势已逐季传导至零部件产业,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收入和利润已呈现下滑迹象,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产业集群逐步成形,出口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支撑,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数量的攀升,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给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扶持政策,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转变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供应链建设、制定互利共赢的海外战略、坚持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2】。
1.零部件行业面临转型,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汽车产销早已双双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零部件公司都在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着高端产品无竞争力、低端产品劳动力成本趋高的双重压力,国内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同时,也在加大跨国并购,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但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给社会环境带来多方面压力,如油价上涨,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等,这些都给汽车市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汽车产业优化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零部件作为带动整车技术创新的上游产业,在这一轮市场调整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提升技术实力,推动产业转型成为零部件企业的责任。中国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策是提高研发及技术水平,各大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者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以及与汽车集团结成同盟以实现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企业兼并重组及规模化生产加速
近几年,海外零部件巨头纷纷合资合作抢滩登陆中国,德尔福、威斯卡特、康明斯等诸多外资企业零部件制造商早已在中国建成了数十个生产基地和分公司,如今外资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控制高达70~80%,尤其是日系厂商和韩系厂商的供应链几乎不对中国本土供应商开放,这导致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失去了与整车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目前,全球排名前四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要么依附主机厂做配套,比如德尔福附之于通用,借主机厂迅速发展壮大;要么就是独立式系统供应商,以德国博世集团为代表。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较整车行业更加零散,有超过5000家零部件供应商,自主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外资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轿车零部件行业占到80%以上。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因此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未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产业化,走规模经营之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及规模化生产正在加速。
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
随着近年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迅速崛起,国内有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各种产业园区1000多个,其中关键的集群区或地带超过100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集群,从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制造、联合加工到最后组装出厂,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产业聚集的地区,其市场竞争力一般比没有集聚的区域高,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有反过来刺激产业的发展升级,汽车零部件行业也是如此【3】。美国的底特律、日本丰田汽车城等均是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现阶段,中国汽车零部市场空向巨大,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零部件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行业集中度不高的形势下,以及良好的产业政策支持下,汽车零部件行业正进行产业集群化,以便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化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