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

时间:2019-05-12 19: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

第一篇: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

严工上,著名作曲家,与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并称为“中国流行歌曲五人帮”。严工上是早期影坛上位多才多艺的老影人。他文学根基深,能诗善文,精通中西音乐,能唱昆曲,对交谊舞也挺在行,早年曾留学日本并懂得十多种方言。

1925年,年逾天命的严工上参加了神州影片公司,开始了长达20年的从影生涯,堪称是早期电影界的元老之一。1928年后在长城、友联、复旦等影片公司参与拍片,1932年后在明星公司参与拍片。作为演员,他一生拍了103部电影。严工上大多扮演“老生”角色。最出名的一部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片中饰演张忠良的父亲。其它代表作有《压岁钱》、《生死同功》等。

他还是一名电影音乐作曲家,1932年他就为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一夜豪华》创作插曲,1938年后为新华、华成、国华、华新等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作曲。由他作词、谱曲的影片插曲,如《自由之花》、《空谷兰》、《夜来香》(胡蝶首唱、王乾白作曲,与黎锦光创作同歌名由李香兰演绎的不同)、《木兰从军》(欧阳予倩词)、《西施》、《红歌女忙》、电影《压岁钱》的插曲《新年歌》等都极受大众欢迎。

此外,他还曾在影剧学校教授国语即普通话。

第二篇:中国早期电影导演程步高简介

中国早期电影导演程步高简介

程步高(1898~1966)中国电影导演,字齐东。浙江嘉兴平湖人。早年求学于私立诒谷小学,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曾为《时事新报》副刊撰写影评,翻译介绍国外电影技术知识。在上海震旦大学未毕业即回平湖,任教于登瀛小学。1922年去上海,1924年起涉足影坛,从事电影编导。

为大陆影片公司导演了自己第一部影片《水火鸳鸯》。其后又为其他公司导演了《空门贤妇》、《飞剑女侠》等。先在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纪录片《吴佩孚》、《洛阳风景》,编写电影剧本《乡姑娘》,后与孙瑜、杨小仲等发起创办长城影片公司。1928年转入明星影业公司任编导,与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等关系甚密。4年间,参与导演影片20多部。1928~1938年间在明星影片公司导演了近40部影片,并在由蜡盘配音到胶片录音技术上有所贡献。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与摄影师在前线摄制了轰动海内外的新闻纪录片《上海之战》。1933年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委员。受苏联影片《生路》的启示,以革命现实主义作为编导的指导思想,先后导演了《狂流》(夏衍编剧,我国第一部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影片)、《春蚕》(夏衍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是我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此后,受田汉委托,剪修《民族生存》(田汉编制),影片表现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上映不久,即遭当局查禁,艺华影业公司也遭捣毁。步高不为所惧,仍继续导演了《同仇》、《女儿经》、《华山艳史》、《到西北去》、《热血忠魂》、《新旧上海》、《夜奔》等进步影片。在他导演的影片中,《狂流》和《春蚕》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狂流》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左翼电影,而《春蚕》则是将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它们在社会上影响巨大。1936年,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他任执行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从事电影编导,1947年去香港,先后在永华影业公司、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工作,至1961年共导演了20部影片。一生编导影片60余部,为我国电影事业作出可贵贡献。晚年编写了15万字的《影坛忆旧》,留下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珍贵资料。1966年6月20日卒于香港。1983年,《影坛忆旧》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中国时尚女装品牌简介--艾上乐品女装品牌

中国时尚女装品牌简介-----艾上乐品品牌女装

艾上乐品(英文名)系香港艾上乐品(国际)有限公司旗下著名的时尚女装品牌。公司以设计开发、经营策划及推广艾上乐品时尚休闲女装为一体,强调细分、强调定位、强调风格的品牌之路。艾上乐品英文love good taste,意思“爱上高品位”。象征着公司以经营高品质、高品位的产品向所有消费者传递世界时尚的服饰文化和企业凝聚力。在带来前卫的先锋艺术般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力求能发展成为专业的品牌女装企业。

设计风格:life休闲、Fashion.Simple

顾客定位:20到30岁的都市女性

价格定位:春夏装150元轴心;秋冬装240元为轴心

经营理念:求精求新,同心同力

服务理念:追求“消费者100%满意”的品质目标

奋斗目标:时尚女装第一品牌

面对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想要在众多的商家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下终究会被淘汰。创新,无疑是企业创造最大利益的一条致富之路。香港艾上乐品国际时事女装有限公司就是在创新的“带领”下走向了成功,创立了艾上乐品品牌女装,取得骄人成绩。

艾上乐品是香港艾上乐品国际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品牌,集专业设计、生产研发、经营策划及推广为一体的品牌女装企业。结合公司自主研发模式,根据不同女性的心理需求,以多款、多色、平价为产品特色,以“诚信立足,创新之致远”为企业经营理念,打造的是让利给投资者的品牌加盟平台,吸引了众多女装行业成功人士加盟。

在具体营销策略上,艾上乐品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开拓出了很多令加盟商都能满意的低成本流通渠道,来加强营销运营体系中渠道的控制力度。除此之外,艾上乐品还一举创建了特色体验店,为加盟商提供了实际体验的场所,并持续关注加盟商加盟后店内相关活动的推广,确保了艾上乐品所在加盟商的销售利润空间增长,同时还充分保证了专卖店加盟商的资金投入在某个阶段中实现品牌产品的过滤再增值销售,匠心独运地形成了艾上乐品品牌女装所特有的品牌营销加盟体系。

艾上乐品秉承坚持走高端、贵族、时尚的品牌经营理念。毫无疑问,女人都是爱美的,艾上乐品女装加盟每个女人都想让自己更加漂亮出众。艾上乐品女装加盟能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的为更多的女性带来无尽的魅力,同时也为更多的加盟商带来不少的致富之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艾上乐品女装将会成为业内的精英。所以,在这里,艾上乐品品牌女装也再次诚意邀请那些拥有创业理想及认同品牌还尚未加盟的伙伴们,加入到艾上乐品品牌团队里,共同为追求个性表现的消费者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时尚大餐。

第四篇:《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

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一季: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第一季:6.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一季:7.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第二季:1.脚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宁夏固原,回乡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第二季:2.心传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第二季:3.时节

中国,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沿袭祖先的智慧,来安排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时节变换中寻找属于每个季节的独特美食。东北,冬季绵长,铁锅炖鱼贴饼子,还有冻豆腐,炖鱼时贴上玉米饼子,一餐美味。天目山,春雷响起,深山中的村民来到大山挖掘雷笋,以笋为生的临安人,用雷笋制作各色美味,雷笋炒肉丝、多味笋干,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第二季:4.家常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二季:5.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二季:6.秘境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二季:7.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二季:8.三餐

本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究讨

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酱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这份工作,他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和兴腊味家有着60年的历史,以用料新鲜,考究,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亲、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而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湘西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当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也出产一种大名鼎鼎这火腿,它以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而而闻名于世。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土特产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腌腊柜台组的组长侯师傅,1975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对金华火腿做品质鉴别,只需要使用这样一支竹签,把它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特级的火腿,三签拔出来,每一签都会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异香。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遍布上海的南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觉纪念馆。

霞浦,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漫长的海岸线为这里制造出众多的天然港湾,大海已然成为了种植紫菜的一座水上农场。

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从山上砍来的毛竹要经过预先处理: 把里面的竹节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长16米左右,重200余斤。把它架设在海里,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与闽东隔海相望的台湾,对于云林县口湖乡的渔民们来说,决定他们一年生计的关键时刻已经来临。乌鱼子是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取乌鱼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状像中国的墨,日本人把乌鱼子称为“唐墨”,并把它视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台湾和日本,乌鱼子一向被视为餐桌上的高档美味。它口感绵密,软糯滋润,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无穷。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郑祥兴虾铺是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稳守大澳虾膏虾酱的领导地位。76岁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从20岁嫁到郑家开始,做虾酱已经有50年以上的经验。无论是虾膏还是虾酱,主料和辅料,其实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银虾和盐。制做方法,也无非就是用把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

老铺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两个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11年去世。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这顿午餐是为了犒劳邻居们。每年的11月份,尼西乡的人们都要给青稞地施肥。为了不错过最佳的时机,各家之间互相帮忙。在今天,他们的耕种方式、生活习惯,依然还保持着原样。

扎西是个黑陶匠人,这里的人们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煮”这种烹饪方式,与陶制炊具的诞生息息相关。陶器诞生之前,人们不一定能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吃出这么多花样。能够在烧和烤之外找到另一种让食物变熟的方法,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惊喜和飞跃。

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追求过于精致的生活习惯。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秘密。这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

中国人最早将“蒸”带入厨房,也创造了海量的蒸制菜肴。重阳节这天,是欧阳广业的四十岁生日。晚上之前,他要准备一场大型村宴,压力可想而知。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的,灶台也须临时搭建。这样的炉灶,对于村宴再合适不过。广东是美食之乡,这看上去毫无秘密可言的厨房,却要满足这里挑剔的食客。

在中国的村宴里,蒸菜往往是主角。蒸是中国菜烹饪法的基本方式之一。在人们发现油脂的快速加热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历史上,“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他们对菜肴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蒸猪是今天宴席的压轴菜。作为一场成功的村宴,家人团聚,老友相会是重要的,美味传达出的满足感也必不可少。

离开故乡25年后,72岁的居长龙从日本回到扬州。他终于有机会来到熟悉的冶春茶社,再次品味熟悉的味道。淮扬菜本身的最大特点,是将寻常的食材精雕细琢后,以华丽的姿态登场。这里面,中国厨房的另一大秘密——刀工的作用首当其冲。

西餐的厨师,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刀具;中餐的厨师手中的一把刀,却能行出无数种刀法。中国菜的刀法之所以如此丰富,正因为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化整为零”。19岁开始,居长龙用三年的刻苦,将一把刀运用到纯熟。但刀工对年龄有着苛刻的要求,72岁的他,现在已近很少展示自己的刀工绝活了。

每一天,周赛群都会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授业传道,试图把三十余年的经验悉数教给他们。无论天资如何,一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尽快掌握更多菜品的制作方法。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湖南菜香辣,“香”主要来自油脂。中国人的厨房少不了各种油脂,古人用油脂来对食材迅速加热,无疑是节省燃料的好方法。在今天,无论再多理论申明油脂过量的危害,中国人依然离不开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无论这是否矛盾,油脂的运用,是中国人对烹饪方法的莫大贡献。

这里是一家高级酒店的中餐厨房,所有的厨具应有尽有。国际名厨梁子庚,却打算用这些厨具来做一样不起眼的美食——咸鸭蛋。

尽管在全球很多国家的高级酒店做过总厨,梁子庚完成了对中西方烹饪的化学式理解。但骨子里,他还是最中意食物本来的料理方式。

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

不过,遗憾的是,腌制一个月的咸鸭蛋,并不算成功。对于厨师来说,永远会有未知的美味等待解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照样能难倒一位国际名厨。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李羡有就是这样的香港人,她今天打算自创一道新菜。这道菜是用鸡蛋液把肉馅封在柚子皮里,先煎,再浇入成品高汤煨制。和大多数主妇一样,李婆婆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阿鸿的心愿,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10月的果园,茶枝柑由青转黄,气味芬芳。味苦带甘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实。储存年份的长短,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

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兴衰。澳门路环岛,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字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意很少冷场,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

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得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咸的味觉来自盐。在中国菜里,盐更重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

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晒盐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阿刘依然选择留守。

酸味能去腥解腻,提升菜肴的鲜香。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它还能使甜味变得更加灵动,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国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对于中餐产生的基本共识。

在烹制肉类时,酸味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当然,“酸”味本身,不尽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与此同时,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国人还很特别地使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

除了“酸”,还有一种可以提振食欲、并且在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合“酸”字合并使用的味道,那就是“辣”。素琼是个菜农,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

在川菜中,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素琼特意推迟了这一造辣椒的种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卖出更好的价格,这种精明让她丈夫十分佩服。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庄臣18岁时,进入中国最早的五星级酒店,成为一名厨师。2000年,庄臣辞去餐饮总监的职务,成为职业美食家、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者。他认为,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

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作品评价

中国纪录片在业界市场中刚刚开始争得一席之地。几十个上星频道的竞争

舌尖上的中国(18张)环境中,确实只有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在拼收视。这个时候央视打造晚间纪录片时段恰逢其时,也对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断的引领和追求。(国家[20]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评)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评)[21] “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

《舌尖上的中国》(6张)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评)

《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

[22]的热爱。(导演陈晓卿评)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

舌尖上的中国

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23]召。(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5张)《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23]来。(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从故事选定、到设备器材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在拍摄上,除使用常规的高清摄像机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使用了SONY F3拍摄设备,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从微观的角度更好地展示中华美食。(新浪娱乐评)[3]

第五篇: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政策简介

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政策简介

摘要

2016年美国大选结束后,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认为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历的商人,竟然当上了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特朗普的许多主张,其实是美国低收入人群、蓝领工人等“沉默的大多数”的真实诉求。本文在探讨特朗普当选历程之余,还简要介绍了美国退出TPP的决定,特朗普的移民政策,特朗普当选后台湾局势的发展等。

关键词:特朗普;美国;中国;TPP;政策

2016年美国大选是一件全球关注的事情。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国,总统职位的变化对世界形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投票的结果也超出了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和民意调查的想象。一直被认为没有什么当选希望的唐纳德·约翰·特朗普以较大优势击败希拉里,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研究特朗普上台后的对中国的政策,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一、特朗普及其当选历程简介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年6月14日出生于纽约,他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是一名企业家,名下的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赌场、娱乐界等。他还曾担任美国真人秀《名人学徒》等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特朗普的父亲开设了一间房地产公司,特朗普青年时期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后来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据2016年9月29日《福布斯》发布的美国富豪榜排名,特朗普排121位,估值净资产为45亿美元。当然,这个结论遭到了特朗普的强烈批评。因为他一直坚称自己的净资产有100亿美元。他认为《福布斯》杂志在统计时故意缩减了他的财富。

大多数中国人对特朗普的印象主要都是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期间形成的。然而通过查找资料发现,特朗普一直以来都是媒体上的活跃分子。在1988年,特朗普参加了奥普拉主持的一个节目。奥普拉询问他愿不愿意参选总统,特朗普回应:“只有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我才会出来选总统。”在现在看来,特朗普可谓是成功兑现了自己三十年前的承诺。特朗普曾试图获得共和党2012年总统选举的提名,但后来又中途退出。2015年6月,特朗普正式宣布参加美国竞选,提出要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2016年7月,在击败了多名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者之后,特朗普正式获得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2016年11月9日,美国总统大选计票显示,特朗普获得了306张选举人票,远超希拉里的232票,也达到了所获票数必须超过270张选举人票的获胜标准,赢得大选。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特朗普正式赢得大选之前,不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都倾向于希拉里这一边。例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CNN、NBS、ABC、CBS等国外媒体,南方系、环球日报等主流国内媒体,Facebook、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纷纷认为希拉里将会赢得本次大选。当然,美国以外的其他媒体有一定程度上都是跟风美国本土的报道的。而美国媒体的报道和预测,与真正的选举结果截然相反,这不得不说美国的媒体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众,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的诉求。

二、特朗普对华政策简介

(一)退出TPP 严格来说,退出TPP并不是对中国的直接政策。但TPP又被称为“经济北约”,美国宣布退出TPP,无疑减轻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压力。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简称。TPP的前身是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这个协议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2009年11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澳大利亚和秘鲁也同意加入。美国从此开始主导TPP的谈判。之后,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陆续加入TPP。只有国家的立法部门决定通过TPP之后,该国才算正式承认TPP。直到2016年,因为美国内部存在较大的分歧,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均反对TPP,奥巴马仍然未能在任期内把TPP推行落实。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上任首日,就宣布美国将退出TPP。1月23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命令,标志美国正式退出TPP。

TPP的协议条款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的自由贸易协定。例如它涉及到相互取消近万种商品的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增长等领域。TPP在美国的主导下,实质上就是用来削弱中国的贸易优势的。中国每年对美国都有千亿级别的贸易顺差。即使美国能够自己印发在全球通行的美元,也无法长期面对这样的劣势。奥巴马和民主党不打算采用直接封杀中国贸易的方式,而是制造一个贸易协定,精心挑选一些国家加入,限制中国贸易的发展。

特朗普的经济政策跟奥巴马不同,承诺将工作带回美国国内,是他竞选时的一个重要承诺。实现这个承诺的做法之一,就是给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添加障碍,迫使面向美国销售产品的企业更多地把生产放到美国。奥巴马为了限制中国,宁可给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但特朗普则对一切抢夺美国本土工作的政策加以阻拦。特朗普宣布退出TPP,实际上也顺应了美国国内的要求,兑现了竞选时有关这一方面的承诺。但退出TPP后,美国下一步的经济政策如何发展,是接下来的关注重点。

(二)对其他国家的移民政策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虽然不会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2013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23.5万人。美国的移民政策或签证制度发生变动,都会影响到这群人在美国的生活。特朗普上台后,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会更困难吗?他们会选择回到中国吗?对于第一个问题,有部分留学生认为是更困难了。并且对自己在美国的留学和就业持悲观心态。在美国两党的大选中,华人其实是倾向于共和党的。因为共和党的对手民主党,历来对华人存在着偏见。所以,在某些州,华人甚至自己出钱雇飞机拉了支持特朗普的标语。

华盛顿邮报2016年11月3日报道了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演讲。在演讲中,特朗普表示,美国应该接收大量的移民,但这应该建立在打分的基础上。特朗普认为,移民必须合法地进来,并且应该有一个打分的系统参与到移民进入的程序当中。可以预见的是,在美国就读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合法途径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即使要参与打分系统的公平竞争,中国等亚裔留学生并不会在与非法移民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当前,恰恰是非法移民转正和政治庇护成为最大的移民途径。新的移民政策实施,无疑有利于具有美国教育经历,有合法身份的人。

但是,特朗普对移民政策的收缩,无疑是有目共睹的。禁穆令、在墨西哥边境建墙,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在特朗普接下来的执政日子中,会不会进一步改变移民政策,是否导致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都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三)对台湾的政策

2017年2月8日晚,特朗普致信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祝愿中国人民元宵节快乐。2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特朗普总统祝福的感谢,电话中特朗普表示,很高兴和习主席通电话,并且提到美国政府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关于特朗普为何不在春节当天前后祝贺中国人民新年快乐,而选择在元宵节前发来贺电,各方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特朗普不按近来的世界各国元首惯例,没有在春节前后给中国人民百年,是对华人的不尊重。但笔者更认同这样的一个观点:特朗普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在春节给华人拜年。因为特朗普本来是一名实干派的商人,之前没有从政经历,作为一名政治素人,习惯于我行我素,没有意识到有一些外交上的礼节作为一名政治家是必须要执行的。如果说没有在春节拜年是要释放一种政治信号的话,那么在元宵节也应该一以贯之,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拜年。

元宵通话中,特朗普提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也体现了当选之后他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同时也表明了美国政界的大部分人士对台湾问题还是清醒的。在竞选总统时,特朗普也说过一些挑衅中国政府的话语。这有可能是树立政治强人形象的需要。但现在他已经具备了美国总统的身份,在公共场合说出的话是要负责任的。相信台湾地区将会维持目前的局势情况,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出现局部战争甚至全面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

三、总结

特朗普作为一名商人、年已七十,拥有富甲一方的财富,从来没有从政经验。本来他可以继续过富豪的日子,即使美国政局混乱,也可以在海外大笔购置房产,为自己和子女留下后路,没有人会刻意找他麻烦。他却执意参加16年的大选,高呼被媒体唾弃的口号,宁可树立政敌,顶着重重压力最终赢得大选。从这个角度看,颇有几分美国开国贵族为平民而战的精神。中美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这样一个美国总统,对中国会有怎样的政策,确实值得研究者们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朱锋.特朗普政府上台与亚太安全局势的新挑战[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7,(01):1-15+121.[2]本刊综合.特朗普上台将影响世界经济?[J].当代县域经济,2016,(12):6-7.[3]强舸.特朗普当选对中国的影响——基于政治制度、社会基础和其竞选主张的政治学分析[J].理论视野,2016,(11):77-81.

下载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严工上生平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