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徐州博物馆有感
观徐州博物馆有感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摘要:
我希望将来的我,也可以有一把“古剑”,留给后世子孙观看,证明属于我们的历史,属于我们的辉煌。尽管现在我们不甚是强大繁荣,但我相信,我们将来定可以书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
博物馆 天工开玉 古剑 发展 铜器 精神
2013年6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徐州博物馆,观看了这个有六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建城史的缩影。徐州博物馆是在原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他的门前便是徐州有名的云龙山北大门。博物馆由陈列楼,乾隆行宫,土山汉墓三大展区组成。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我们主要参观的是陈列楼,但其结果有点令我失望,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贯穿整个华夏历史,但徐州博物馆所展之物并不能表现出我徐州整体历史,尤其是汉以后的历史。
陈列馆有八个展厅,陈列内容有《古彭之宝-徐州文化精华》,《俑偶华彩》,《邓永清收藏书画》,《清式家具》,等共计各类展示物品近千余件。
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同时又有五省通衢的美称,所以徐州的考古挖掘成果自然很高,陈列馆所展示的物品,大部分为近年考古的文物,即众多的楚王陪葬品,以及部分列侯的陪葬品。
我比较喜欢的是“天工汉玉”所展出的玉器,像玉卮、玉高足杯,玉耳环等成套的酒具、装饰品、武器等。其中龙形玉器我特别喜欢,有S形龙、连体龙、蟠龙、飞龙等各种龙形玉佩。我为我们的祖先而感叹,用手工可以加工出如此玲珑剔透、如此完美的玉器,宛如天成一般,甚是美丽。可惜我摸不到!但我在内心暗暗地引以为豪。忽然间,我想到
我们的后人以我们的什么成就引以为豪呢?
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宝物,像文化、器具,还有技巧等,但是我们可以给出什么成绩呢?近代许多科技都是外国人发明、创造的,中国人的贡献微乎其微„„
在兵器厅室,有几把青铜古剑,我也比较喜欢,虽然铜的刀刃在作战中杀伤力不及铁刃,但其外形美观,耐保存,给我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战争正在紧张进行,战场上双方正在厮杀,那一幕幕惊心壮阔,惨不忍视,作坊中正在炼铜、铸铜的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但杀戮过多,对我们来说“不好”。但是我倒很想收藏它,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希望将来的我,也可以有一把“古剑”,遗留给后世子孙观看,证明属于我们的历史,属于我们的辉煌。尽管现在我们不甚是强大繁荣,但我相信,我们定可以书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历史。
我对于书画和家具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只是一览而过,并未做仔细的观看。
在所有的玉器中,有一个我不得不说,那就是金缕玉衣,他震惊中外,现在中国人基本无人不晓。金缕玉衣是用金丝将打磨好的玉片串在一起的,如衣服一般穿在死者身上,不知现在那玉里包裹的是什么?当我看了之后,我仅仅是感慨一下,或者在发表一篇大论,论证一下古代人民的智慧,葬礼文化而已,但对于我们又有多上改变呢?这些东西属于死
者、属于历史,挖坟掘墓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即使是说保护性挖掘,他们存归本位不好吗?何必非要拿出来呢,何必在耗资去建一个庞大的建筑物去保存呢?如果国家不强大,再好的宝物也不是我们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遗迹还在那里!我们应该着眼于向前看,投资科技,研发新技术,或者资助贫困人家、儿童,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不是更好吗?干嘛非要去做对社会推动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呢?
玉器确实很精美,先民的手工加工确实先进,但今天的科技,我相信可以做得更好,好玉在深山地下多得是,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如果将文物放回出现他的地方,改成科技多好,也许有人看了之后会有灵感,而会去改造,会去创新,制造一个更加廉价实用的物品,更加有助于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博物馆是促进了部分的发展,养活一些人,为经济做了一定贡献,为城市增加了她的底蕴,但如果科技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那经济的发展不是会更好吗?
馆内还有许多铜器皆为古人的生活用具,这从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生活点滴,但今天我们又用不了,我们有更为先进的、更为实用的东西,我们看它们,又有多少实用呢?难不成用那些做饭?烧水?还是告诉后人,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学习先民的生活?时代在向前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不去思考如何走在时代的前沿,反而思念古人的辉煌,有什么用?这些东西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
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以为,创造来源于生活,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人类进步的保障。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们进取的精神,是他们创造的精神,是他们不被已知所束缚、勇于开拓、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我们应该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
参考文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用书》
第二篇:观博物馆有感
观博物馆有感
初到博物馆我被它的雄伟壮丽所折服,古老式的建筑,蓬勃的气势让我们体会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走进去,感觉就像进了一个的小宫殿。雄浑的建筑、古典的装饰、历史的沉淀、庄严的气势,让我油然而生一种兴奋与自豪之情,感觉自己不再是渺小的,是个存在,是个可以承载文明,承载过去和未来的一个存在,我想一定是因为这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顺着参观的人流,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参观,这个博物馆是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占地四万多平方米,主楼分上下三层,主楼的两边是两层且程对称式的,楼的建筑就是楚国的建筑风格.各类陈列展览近百个,主要有《湖北省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展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湖北战国秦汉漆器展览》、《董必武同志纪念展览》、《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展览》等。其中《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陈列了从该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中挑选的青铜器、漆器、兵器、乐器等精品600件。
举世闻名的,堪称无价之宝的要数越王钩践剑,编钟和青花四爱梅瓶了.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二千四百多年,但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其铸造精良,纹饰流畅,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具有相当高的金属冶炼工艺和防蚀技术水平。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瓷器因其玉石般温润的质感,自发明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华民族创造的绚烂辉煌的陶瓷文化,成为古代中国象征。此馆中有一只青花四爱图梅瓶,它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很遗憾没有听到穿越千年的编钟声。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编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位于一楼的正中央,它气势磅礴,是我们此次参观的焦点。据解说员说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组编钟,也是最精美的一组,我站在它面前时,看到它那宏伟的外观,耳边似乎已响起了那乐声,古代人民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简直创造了我们难以相信的奇迹
参观完博物馆,我不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敬佩之情,并对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而自豪。一件件精致的历史文物,见证着一段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置身其中,思绪穿越时空,想象着古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情景。也许,他们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大相径庭,但却有着一种精神传承着,那便是勤劳、朴素、智慧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勤劳的,所以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并延续至今,所以古代中国不论各方面一直处在世界顶尖地位,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承载祖国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是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智慧的,所以才有了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地理、数学医学、诗歌文化等成就,才有了造福于近代社会的“四大发明”,才有了一批批旷古铄今的大科学家,在历史的天空上熠熠生辉,光耀后世。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明成果和我们伟大祖国昔日的灿烂文化,更让我意识到我们应以此为动力,运用我们所学到的先进文化知识,创造又一个现代文明。
第三篇:观博物馆有感
倾听历史的声音——观博物馆有感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虽然路途中有些晕车,但当我下车第一眼看到博物馆时就被它所吸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正等着我去倾听。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展出的瓷器中,最吸引我的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我不禁陶醉在这优雅的瓷器之中。
一阵悠扬的钟声将我从幻想中惊醒,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编钟的演奏大厅,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我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完省博,我的心里不停地想着:我们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第四篇:观博物馆有感
观省博物馆有感
今天,我们全体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了著名的曾侯乙墓。虽说省博我已经有过好几次的参观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程度的不同,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
参观了博物馆内珍藏的每一件历史文物,我认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一不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聪颖与智慧,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进步,甚至有些历史文物还凸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超越时代的睿智。我在叹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慧的同时,更为她们伟大的创造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我在那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前驻足良久,她们的精美、精细、精湛令我折服。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就是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今天仍然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
当然,所有这些历史文物对于我们现代普通人来说可能仅仅是观赏,但想当初这每一件东西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从这些青铜器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仿佛追述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虽是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华丽。
“曾侯乙”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中国古代曾国的一个名字叫做乙的君主。因为是位君王,所以他的墓穴中出土的文物自然也都散发着古代君王应有的奢华气势。按照古代的习惯,君王入殓前会有许多随葬品一起放入,更有甚者,有的还将活生生的下人、侍女随同君王一同陪葬,真可谓惨不忍睹啊!曾侯乙的墓在建造格局上都是按照他生前的居室设计布局的,没想到古人们连生后也念念不忘自己生前所拥有、所享有的一切。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古人们没有将这些随葬品入土陪葬,并完整地保护下来,恐怕她们早就消逝在战火纷飞、时代的变迁与变革之中了,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些精美的历史文物,更无从追溯、考证那个时代的政治、科技、人文、历史、地理等的发生和发展的印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应该感谢古代的这位君王了。
在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庞大、最华丽的曾侯乙编钟了。我仔细地观察并倾听了编钟的演奏音律,它的上层音律清脆悦耳,中层音律干净实在,底层音律雄浑厚重,所有的音阶也极符合现代音律的基础。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演奏一些现代音乐。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这样奢侈华丽的乐器,也让我们可以更肯定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因为,她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养,可以让我们更确切地体味到另一种抽象的美。音乐是一种心境,音乐是一味良药,音乐是一位朋友,人们应该细细地去体会、去欣赏、去倾听。
这次参观省博物馆给我的感想颇深,一下也难以说尽。相信下一次去,我又会有更深一层的观感和体会。
第五篇:观博物馆有感
改革开放 家乡巨变
---赣州博物馆观后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深刻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我去参观了赣州市博物馆.【关键词】:赣州 改革 巨变 博物馆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 【正文】:
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扬州域,春秋隶属吴越,战国隶属楚,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亻利曾生活在宁都,其陵墓已重新修复。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蜿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璨。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近年来,中央共30多个部委到瑞金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正在兴起。1939年至1945年初,蒋经国先生也曾来到赣南,任国民党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他在赣州建的虎岗“中华儿童新村”和花园塘官邸等旧址,至今保存完好。赣州还是客家人主要集散地和聚居地之一。现有客家人700多万,占总人数的90%以上。赣南是接受自北南迁移民最早最多的地区,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在漫长的岁月中,赣南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风情„„无不显现出迷人的魅力!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县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此次博物馆之旅,让我深刻了解到了赣州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