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委会民情日记

时间:2019-05-12 19: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委会民情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委会民情日记》。

第一篇:管委会民情日记

民 情 日 记

(陆水湖风景区管委会“三万”工作组)

1月 5日 星期四

在全市新一轮“三万”活动中,玄素洞村是我们管委会的联系点,该村的当家塘建设情况如何,时时牵动着管委会“三万”工作组的心。

吃过午饭,我们工作组一行便匆匆忙忙地赶往玄素洞村。在该村14组一口新挖的当家塘边,村支部书记卢祥民高兴地说:“这口塘由周边受益村民集资一部分,再加上市里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没问题,这几天下雨,施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要天晴,我们就加快改造进度,争取在全市当家塘验收前完工。” 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是上半年“三万”活动的继续和深入。小水利,大利益,直接体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另外几口当家塘改造现场,施工人员热情依然十分高涨,村民在搬运石块,清运塘泥,一些老人也上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11组新塘,一口已经改造完工的当家塘呈现在我们面前,塘内清澈的水面不时泛起涟漪,俨然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景观。

随后,我们来到村支部会议室座谈,详细了解该村当家塘改造任务、方案和进度等,商量了一些化解塘堰改造面临困难的办法,特别就如何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管理好当家塘堰,保证塘堰长期发挥作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虽然匆匆忙忙地在雨中跑一下午,但我们工作组的成员一点疲惫感都没有。看到一口口正在兴建的当家塘,听着农民朋友那朴实的话语和看着农民一双双渴望改造当家塘的眼神,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干群上下一条心,党员干部多为群众着想,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当家塘改造的硬仗,造福一方百姓。

第二篇: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范文3篇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占山老人的家,坐在他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住村干部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占山家,孙大爷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占山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占山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民情日记——记村民代表推选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小雨转晴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午,天气转晴,但路很泥泞。

白天,来访群众不断,几乎没有干几件事。晚上,因为要推选的村民代表,我们按时赶到村支部,那里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等待村民的到来。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村民赶到。突然,我们接到村支书电话,“有村民家里着火了!”我们立即赶到失火现场,大火已被扑灭,村民们正在揭开屋顶的砖瓦清除隐藏火点。经了解,该村民家中无人,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但屋里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等全部损毁。待房顶上的人员拆除完毕,我们与消防队长见面沟通了情况后,又让村干部安排好人员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紧急赶回村支部。

这时村民仍然没来几个,或许是路太泥泞,村支书感到后又用喇叭通知了几遍。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推选会即将开始,这时来了一个的“犀利哥”,蓬头垢面,酒气熏天,话语不清,想借着酒劲向我们反映邻居数目影响车辆出行的问题,村民们见状都劝他离开。而我们却向前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有话您尽管说。”他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后,送他

时却因为给他拍了照片而误解,大发雷霆,执意要求我们将照片删除。最后,我们又向他道歉,众人连拖带拉将他劝走。

正当大家填写选票时,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推选现场,手里拿着《推选票》嘴里唠叨着“以前的干部喝了甜水,让老百姓吃了苦水,你们工作组可要记住了。”几位村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向前劝说,而这位老大爷恼火了,反而又骂了起来:“五队的社员还没有浇完地呢,井能借给外处用吗?”大家好不容易将其劝走。我们处长始终十分冷静坐地在那里,因为他心里明白。

推选票刚要统计完,有一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高声说:“请村干部或工作组带着全村的浇地电表去校校,校完后加盖公章,想办法防止有人再在电表上偷做手脚,还老百姓一个公道!”我们说:“今天天不早了,明后我们随时等着你,到我们驻地说说这事,咱们一块研究个好方法。”话音刚落,又有几位村民将我们拉到一边,待别人走后才说:“我们五队菜地的事您得帮我们解决,租用的人想霸占为宅基地,并找各种借口不拿租金,我们架线都没有钱,我们本来准备往乡里或县里去反映呢,你们来了正好。”话还没说完,那位“犀利哥”又来到了支部,真让我们出乎意料,只好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才勉强离开了村支部。

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宁带一军不领一村“。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其中内涵。然而,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民情日记:我与山区农民“结亲家”

2012年3月16日 周五 晴

2012年3月16日,XXXX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到“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拉乌乡碧鸡村委会走访农户,了解社情民意,与挂钩联系户“结亲家”。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教育局对开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XXX村委会三个村组的59户群众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我联系的6户群众中有5户属五组,1户属三组。

上午8:30,这里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松林繁茂,感觉格外亲切,我曾在这里工作三年有余,对这条路太熟悉了,也见证了从弹石路到柏油路建设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这次也意外地发现水库已完全干枯了,这是近几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水库是我县小I型水库,库容量123.6万立方米,是村委会700多群众、600多亩耕地的生产灌溉水源。水库的干涸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严重旱情,也让我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感到忧虑

。。。。。。。。。

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都享受到了,和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学校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心灵上倍感充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锐意进取的前提,是与党步调一致的保证。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第三篇: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范文:

好雨知时节春风沐农家

市委办公厅调研员鲁宝明

3月22日,是市委办公厅干部下乡开展“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的日子,汽车沿着岱黄高速公路向黄陂驶去。沿途的油菜一大片、一大片地铺在田野,风吹花摆一浪一浪的,田间地头的茵茵小草泛起点点绿色。正应了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青 色近却无”的境地。

笑声朗朗

在姚集村党支部书记李华盛的带领下,我和同事蔡建军来到联系户姚蔷玖家,门上一把锁,邻居说,蔷玖到汉口去了,好长日子没有回来。转到第二联系户姚解放家,看名字就知其年龄,1949年出生的,比我大5岁。“姚大哥,你在干木工活?”“做竹栓,拴牛用。”说着从堂屋拿出两把座椅,我们顺手接过来准备坐下时,蔡建军发现椅子上有鸡屎并沾了一手,便将手在砂地上使劲擦,姚解放见状,极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对不起。”“不碍事。”我们毫无嫌弃之意边说边坐了下来,由此拉近了我们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在一问一答中拉起了家常。姚解放有三个姑娘,都出嫁了,一个儿子最小,在上海打工,从事泥工、电焊工,除开吃喝一年下来要攒下2万多块钱,儿媳妇也在上海打工,刚添了孙子,不到一岁,老伴也去了上海带孙子。“添孙子了,大喜事。”姚解放甩出一串笑声,指着新做的楼房说:“这是儿子出钱盖的房,花了3万多块钱。”“儿子真是放鸭子睡大觉——不简单。”笑声回荡在屋前屋后。新楼房有280平米,两层半。两老住一楼,儿子住二楼,三楼只有两间房,主要是堆放杂物。家里通了自来水。

姚解放种了5亩水田,一年种两季粮食,每亩要收2000多斤,自己留足4000斤每年要卖6—7千斤,有大几千的收入。养了两头牛,农忙的时候要帮乡亲们犁地耙田,也有点收入。还喂了十几只鸡,一年算下来也要落个万把块钱。又是一阵得意的笑声,透着自豪、骄傲。看得出姚解放年轻时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当我问及到有关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时,他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到:“冇想到国家的政策这样好!”特别是去年,他和老伴任青华生病

住院,姚解放是高血压,脑血栓在黄陂区医院住院半个多月,用药物治疗花了一万元左右,新农合报销了近四千元。任青华患卵巢囊肿,做了切除手术,花了四千多元,新农合报销了一千多元。谈到这些,姚解放始终带着笑容,如果用幸福指数评价姚解放,我会给他高分,98分。“你有哪些不满意的?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给我们说一下。”“冇得么事,要说有就是遇到大旱没有水,塘都干枯了,没有收成。前年遇到一次,种田还是靠天收,这不能怨政府。你们干部进村、进门是看重我们农民,又不吃我们的,又不喝我们的,只要你们手上的事丢得开,多来。”

听了这话,心里沉甸甸的。勤劳、厚道、朴实、善解人意,这就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普通农民。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他们看重的是庄稼的收成,看重社会对农民的关心、尊重。多年来,党和政府把“三农”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我的记忆里,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地颁布,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就如歌词所写“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人们欢笑,孩子们歌唱„„。”姚解放见我沉思,轻轻地咳了一声,我俩相视一笑,“老伴到上海了,孙子儿媳妇也在上海,你是想孙子儿媳妇呢?还是想老伴?”我坏坏地笑着问,一旁的乡亲嘿„„地笑,“都想都

想。”“哈„„哈”众人朗朗的笑声久久萦绕在姚集村。

连线上海

“儿子常回来看你?”“不常回,常打电话回”,我拨通了姚春红的手机。“春红你好!”“我是武汉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到姚集村搞调查,了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刚跟你爸谈了,想跟你谈谈,耽搁你几分钟,不晓得你方便不?”“方便。”姚春红谈到了近几年来政府对农村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先是免税,后是补贴,农民的负担轻了,但还是有人不愿意在家乡种田,有的人家把田转租给别人种,“是什么原因呢?”姚春红接着说,主要是种田的补贴太少了,一年只有几百块钱的补助,粮食又卖不出价钱来,种田的收入不多,现在在家种田的是越来越少,越来越老。“还有别的建议和意见吗?”再一个就是我们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小伢,心里老是不放心,我爸又有病,能不能成立一个安全保障的互助组织,有事大家可以帮个忙。还有一个就是农村的教育比较差,教学质量太差,不能跟城里人比。受不到好的教育,文化差,一辈子只有打工的命。与姚春红通话仅有几分钟的时间,却别有一番滋味,如其说姚解放是传统的朴实农民代表,那么,姚春红则是勇于拼搏,勤于思考不满足于现状的新型农民工代表。姚解放满足于“五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而姚春红更向往城市,期盼着在城市发展,闯出一番新天地,这是两代农民在新形势下发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

蔷玖回电

当我4月12日再次到姚集村时,得知姚蔷玖在汉口打工仍不在家,便请村妇联主任将出发前写好的一封信转交给他。

4月21日,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了我,“你好,我是姚集的蔷玖,收到了你给我的信。”终于联系上了姚蔷玖,便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访问,“你在哪里打工?”“安徽合肥。”“你有几亩地?”“两亩九分。”“种粮食还是经济作物?”“粮食,刚够糊口。”“家里有几口人?”“四口人,儿子姑娘都没有成家,儿子搞电气修理,眼下党的政策好啊,种田的补贴到了手。”“那你有么难处?”“难处倒是有:一是去年做房子,背了二万块钱的债;二是村的环境卫生差,脏水、粪水到处流,污染蛮大。”与城里比,农村的环境确实要花大气力治理,我们工作组办实事不分大小,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才愿意跟你说掏心窝里的话。党员干部只有真情、真心、真意地替农民排忧解难,成为知农事、懂农情、帮农人,才能受锻炼,才能使农民群众得实惠、奔小康。干部的作风才能得到转变,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血肉相融,党的根基才能更坚固。

第四篇:民情日记

走村串户 了解民情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小雨

迎着和风,披着细雨,转过山头,一路直下,我们来到了梅川镇回垅村二组——上汤垸。

小垸依山傍水,围塘而建。村舍红墙青瓦,错落有致。塘面,细雨点起涟漪,微风泛开波纹。行走在塘坝上,看着水中倒映出的“上汤印象”,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早已沁入我们的心田。

来到汤会计家,主人热情地奉上清茶,端出小凳,我们的交流就开始了。

“我们为了解民情而来。”

汤会计再次站起和我们热情地握手。

“按照武穴市委市政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我们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就是走访群众、确定帮扶对象。”

汤会计接过我们手中的资料,很快就按照要求确定了走访对象——两个困难家庭、一个空巢老人。

张学珍,女,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早逝。现年74岁的她一人独居,是民政优抚对象,每月可从民政部门领取百元左右的救济金。作为空巢老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人照料,且为了生活经济来源还要做农活。

饶美桂,女,55岁,中年丧偶,一人拉扯大儿女孝敬好婆婆,一生劳苦,临到晚年却病卧在床缺人照顾。

汤细伢,男,60岁,独居。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行动不便,生活全靠政府和村里接济。

走进他们低矮的堂屋,听着他们细细的述说,感受着他们言语中对党的感激,我们内心一阵说不出来的感受。是轻松?还是轻松?还是轻松呢?我们也经常和群众接触,但很少直接接触这些困难群众,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缺乏直接细致的了解。一直以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应该很“幸福”。在亲眼看到了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孤独,直面他们,我们有的只是心酸和感慨,“酸”的是他们那清贫的生活和不幸的人生,“感”的是他们那颗“感恩的心”。他们不是如何的向党和政府提出“要求”,而是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助当作了“天大的恩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多多的去思考如何地去做、去努力,才能让他们摆脱贫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虚寒问暖,走访慰问上。我们暗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一直持续下去。

离开时,微风细雨依旧,如画美景依然,但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沉重。

武穴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

郭国斌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阵雨

按照武穴市委市政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今天我们来到梅川镇胡导樟村进行“了解民情,联系帮扶群众”的活动。

胡导樟村位于梅川镇西南,梅川水库西干渠末端。村民1609人,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小孩留守。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着该村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

在村书记张俊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民张丕玉家。钻进低矮狭窄的木门,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昏暗的房间中,我们看到了张丕玉老人。老人今年77岁,患了类风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由于没有政府资金的帮扶,老人只能靠村里的补贴来维持生活。老人不怎么说话,都是张书记和杨主任“现场解说”,我们也只有在内心里默默地祝福老人“身体健康”了。为了不打搅老人的休息,我们稍作停留,记下相关情况就悄悄离开了。

撑伞前行百步左右,我们就看到来两间低矮的土胚房静卧在山脚下,这就是董细香老人的家。站在土胚房前就看见一位包着红色头巾的老妇人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正低头剥棉花。看到我们一行人,她连忙放下手头事,坐在凳上,仰着头,看着我们,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热情的微笑。我们以为这就是董细香老人了,没想到张书记跟我们说这是董细香老人的女儿!这让我们着实“惊诧”了一回。站在门口,我们仔细打量了下周围的“布置”。堂屋的左后是一座土灶,右边满是柴禾,堂屋前边放着杂乱的棉

花桃和两个小凳子。整个堂屋几乎就没有能让人“下脚”的地方。我们好容易才挤进了堂屋,这才又看看左边的侧门和门后的一片漆黑。剥棉花的老妇人稳步走进漆黑中,只听一声轻微的开关响声,漆黑中亮起了一盏如豆的电灯。借着昏黄的灯光,我们跟了进去。一位面目慈祥但却铺满了苍白的皱纹的老人蜷曲这侧卧在一张古老式样的床上。老人睡得正香。这就是董细香老人。我们心头一酸,赶紧低头,轻轻出门。张书记说,老人已经93岁高龄了,儿女也都年纪大了还要轮流来照看老人,难得照顾好哇。我们和老妇人——董细香老人的女儿拉了几句家常,了解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后,我们也向她说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她也很客气的送我们出门。

回程的路上,张书记和杨主任和我们随口聊起了农村养老的现状——老人无人照料。联想到昨天下午的全市民政及社区工作会议上郝胜勇市长的讲话: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我们无论倾注多大的热情和投入多大的精力,都是值得的。是啊,农村养老问题既然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实事,我们就应该真正正视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在加强农村福利院的建设方面一定会取得非凡的成绩,相信我市农村养老机制会惠及每一个老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相信我市农村的老人们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周邑兴

第五篇: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调至发改和经信委上班的第一天。有人问我,从乡镇到部门,你最留恋的是什么?那肯定是与3万王浩群众的鱼水深情。因为无论身在哪里,我的心永远在基层。办公室送来一叠材料。第一份文件便是“三解三促”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今年发改和经信委挂钩服务的是万年镇廷奎村。廷奎村目前没有持续稳定的村营收入,且前几年公益事业负债较多,脱贫致富任务相当艰巨。

发改和经信委作为综合经济部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我们责无旁贷。未来,我们将如何交给廷奎村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呢?根据我以往的基层工作经验,我想必须抓住“四个点”,实现“四个变”:

以盘活存量资产为突破点,变输血为造血。对村级存量资产进行调查,对闲臵资产实现综合利用,拓宽渠道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前来借地生金。以在外能人反哺为发力点,变引资为引才。引导鼓励当地能人以公益性专项募捐基金或结对帮困、困难救助、爱心援助等形式,积极捐资帮扶困难群众,共同建设和谐农村。以高效农业为支撑点,变扶农为惠农。将发展特色种植业作为有效手段,积极帮助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引导合作社居民走产业化、高效化、专业化之路。以落实强企助村为着力点,变通商为融商。注重发挥企业与村的各自优势,找准双方共建结合点,积极探索村企共建的新模式、新途径,实现村企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势互

补,从而真正取得共建实效。

沉思之余,我便深刻地感到开展“三解三促”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扶贫帮困,究其内涵是指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虽然,曾经在乡镇工作过,但联系本委的职能,面对廷奎的现状,仍然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下载管委会民情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委会民情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情日记

    科学发展观民情日记 ——湖西区居委会 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2009年10月30日接到沽源县人民政府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紧急通知,街道办召开了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及时传达了市县......

    民情日记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晴 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要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走访4户困难户。之前在社区胡书记那了解到,黄泥塘社区是个城中村,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多是原先的菜......

    —民情日记

    范文—民情日记 —— 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民情日记 (作者:安培兴) 前言:2007年10月,我有幸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应县臧寨乡韩家坊村工作了两年多,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农业发展......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自觉投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加快农村建设小康步伐 2014年2月25日蕲春县青石镇芭桥村阴 桐梓中心小学驻村工作组舒晓兵 近期以来,中央、省委正在大力部署开展党的......

    民情日记

    民 情 日 记2012年6月13日下乡到留村7组,赵中渠,家有8口人,赵中渠在家种地,小麦、玉米一年收入8000元,本人患胃癌,化疗花费高,家庭很困难,无力支付化疗费用。今年秋季下雨,房子倒塌3......

    民情日记

    落实惠民工程,促进农村发展—— “书记大走访”民情综合日记根据本次“书记大走访”活动安排,我利用近半个月时间,先后到包扶联系点—##村、理想养殖专业合作社、##小学等开展......

    2014民情日记

    2014民情日记范文用一颗真诚的心联系群众(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晴 **乡**村委会)**乡位于大姚县西北部,地处百草岭西北侧,一泡江流入金沙江的交汇处,距县城104公里,东与三台乡为......

    民情日记

    放眼望去,整个旧城村的田坝一片青绿,种满了晒黄烟、马铃薯和各种各样的蔬菜,只见忙忙碌碌的老百姓,来来往往的手扶拖拉机,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习惯了整天呆在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