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德育渗透考评方案
学科德育渗透考评方案
1、依据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指导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自然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2、在教学评估标准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在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时,把学科德育渗透情况作为重要评比条件之一。
3、对教师进行日常工作考核及评优评先中,把教师是否坚持在教学中自觉挖掘德育资源,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4、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渗透德育示范课或经验交流活动。
5、加强随机听课中对学科教师在授课中德育渗透情况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每学期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篇: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探究寓德育于地理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地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出台后,地理教育已经走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成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因此,探索符合地理学科新特点的德育方式与模式,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它提供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授古今中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使其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因此,要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必须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
要把德育寓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即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教学。
[键入文字]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外,还要注意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努力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中,在以自我为主体的活动中自然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二、把德育寓于地理教育活动之中
德育的实施应当按计划,按一定的程序,但更应认识到它无时无处不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德育的实施应当有说理、有引导,在明理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性教育的成效。因此,我们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意寓德育于各种地理教育活动之中。既把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渗透到活动过程中,又强化活动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灵的感动、震撼和启迪,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体验,促使其内在的道德认识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
学校中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活动是其有效的活动形式。例如,结合课本中《人口与人种》、《世界语言和宗教》、《合作与发展》等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组织自然地理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和旅游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自然地理知识或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录像;布置学生从动物、植物、水、空气或垃圾中选一个专题,设计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和制作环境教育的投影片。这些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促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念,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幼教专业等的思想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德育的实施还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键入文字] 生带进“社会”,把“社会”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经受锻炼。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身边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例如,确立带有针对性的课题。如铁西商业网点分布的调查、影响铁西农业发展的因素的调查等,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工厂、商店或农村进行参观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加深对铁西经济发展成就的了解,在丰富有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实实在在而又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学习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坚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的德育工作原则
为了提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专家认为,德育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德育不能强加于人,必须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必须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新变化,不断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弊端。要坚持上述原则,就必须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把握好四个方面。其一要强调了解。进行德育渗透,首先须深化对学生的了解。当前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等问题的出现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变化的这些状况,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调查、准确地了解,从分析现象到把握本质,才能使德育工作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二要强调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把学生道德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有机地结合到学科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进行深入剖析、正确回答。从学生最关心[键入文字] 的、与他们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而不是从已经总结出来的教条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德育渗透。其三要强调养成教育,把“重人格”和“立规矩”有机结合起来。在摸清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和德育的总体目标,既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更重视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四要强调诱导和体验,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在德育渗透工作中要注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寻找教育的最佳点,既结合教学内容循循说理,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身边一个个日常的道德问题,把说教变成学生自主进行的道德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不断进行道德参与、道德选择的同时,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步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德育的实施途径和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我们地理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认真地探究这一课题。把德育贯串于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强调道德选择的过程中,经过判断、选择,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键入文字]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键入文字]
第三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1、适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思想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爱国篇章、名人事迹、人生感悟、成长历程„„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出这些材料中的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追寻名人的思想、足迹,能受到道德的启迪,这已勿庸多言。从生物界中,我们也能受到道德的鞭策。《那树》是九年级语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曾经是大自然的强者的树是人类的朋友,但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下,它倒下了。学习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充分感受那树的给人类的浓荫、心神的安慰,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一位学生潸然泪下,动情地说:“面对那树密繁茂盛,人类竟然没有退然一步,给它留下一席的生存空间。我真想当面质问,‘你们怎么下得了手!’”从发言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他们有这种体会时,他们还会做马家爵那样的人吗?假设某一天,他也遇到了与马家爵同样的情境,当他举起罪恶的屠刀,砍向同伴们时,面对同伴们渴望生存的双眼,他们能不受到“你们怎么下得了手!”的良心谴责?《我用残损的手掌》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战争的血泪控诉。《登上地球之颠》中,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道德修养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初三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了一次爱国篇章的演讲,即让学生掌握朗读、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闻名遐迩的名胜,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又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文学名著。读《骆驼祥子》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在那个时代靠个人的奋斗是不能摆脱贫苦生活的社会现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简·爱》这部作品,学生了解到了主人公追求自我独立和对最严的捍卫,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3、利用日记进行德育渗透
日记是学生的私人领地,在这块天地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他们的思想在日记中能充分表露。教师通过日记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因此,运用日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班级有位男生因为遭到自己心仪的女孩的拒绝,自暴自弃,学习成绩逐步下降。他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倾诉到了日记中。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道,“你长大了这很值得高兴!但是,成长的路上随时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大丈夫,把它作为一种鞭策,促使自己反思不足,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懦夫,会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庸夫,会对对方抱怨在心,永远与他势不两立。何去何从,你自己斟酌吧!”学生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放下了心理负担,最终顺利的考上了三十八中学。
4、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抓两头带中间,批改作业,指导写读书笔记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抓两头带中间,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学生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第四篇: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
学科渗透德育实验方案
郭春波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专利,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上级有关德育工作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校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创造良好氛围,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四、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要求: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教育;通过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和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爱心和责任心,提高认识、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
通过 “阅读”“写作”中文质兼美的文章的教学,进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通过语文学习中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高尚形象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中、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包括认真书写、认真倾听、善于观察和思考、乐于表达和交流、勇于参与和合作、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内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个性品质,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数学学科:
通过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通过从实际问题和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教育;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意志品质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讲求严谨与精确、主动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与创造的精神;通过我国数学发展史和大量数据资料,以及祖国数学科学灿烂、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通过介绍、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事迹和优秀品格,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四)英语学科:
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祖国意识;通过课文内容和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国际视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进行意志品质教育,树立成就感和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身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中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记录的有力数据和相关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教育,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通过体育活动,进行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音乐学科:
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进行真善美理想境界教育,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进行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相互尊重、人际交流、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的素养;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教育,拓宽审美视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七)科学、地方、校本、综合实践学科:
通过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周围世界有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乐于与人合作、尊重自然环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探究、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祖国科技的新发展。
第五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1、适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思想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爱国篇章、名人事迹、人生感悟、成长历程……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出这些材料中的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追寻名人的思想、足迹,能受到道德的启迪,这已勿庸多言。从生物界中,我们也能受到道德的鞭策。《那树》是九年级语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曾经是大自然的强者的树是人类的朋友,但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下,它倒下了。学习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充分感受那树的给人类的浓荫、心神的安慰,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一位学生潸然泪下,动情地说:“面对那树密繁茂盛,人类竟然没有退然一步,给它留下一席的生存空间。我真想当面质问,‘你们怎么下得了手!’”从发言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他们有这种体会时,他们还会做马家爵那样的人吗?假设某一天,他也遇到了与马家爵同样的情境,当他举起罪恶的屠刀,砍向同伴们时,面对同伴们渴望生存的双眼,他们能不受到“你们怎么下得了手!”的良心谴责?《我用残损的手掌》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战争的血泪控诉。《登上地球之颠》中,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道德修养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初三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了一次爱国篇章的演讲,即让学生掌握朗读、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闻名遐迩的名胜,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又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文学名著。读《骆驼祥子》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在那个时代靠个人的奋斗是不能摆脱贫苦生活的社会现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简·爱》这部作品,学生了解到了主人公追求自我独立和对最严的捍卫,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3、利用日记进行德育渗透
日记是学生的私人领地,在这块天地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他们的思想在日记中能充分表露。教师通过日记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因此,运用日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班级有位男生因为遭到自己心仪的女孩的拒绝,自暴自弃,学习成绩逐步下降。他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倾诉到了日记中。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道,“你长大了这很值得高兴!但是,成长的路上随时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大丈夫,把它作为一种鞭策,促使自己反思不足,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懦夫,会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庸夫,会对对方抱怨在心,永远与他势不两立。何去何从,你自己斟酌吧!”学生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放下了心理负担,最终顺利的考上了三十八中学。
4、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抓两头带中间,批改作业,指导写读书笔记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抓两头带中间,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学生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