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社职员建国60周年征文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这样五彩缤纷的吗?对于出生于70年代初的我来说,对改革开放所结出的成果是有切身之感的。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人们都有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只不过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疲于奔命,疲于为一日三餐所愁,精神的东西似乎并不存在。其实,人们对精神的需要同样也有饥饿的感觉。使我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台录音机了。
我的伯父在改革开放前就去了香港,于是,我家是村里少有的香港户。逢年过节,伯父都会回家探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回来的次数也多了。他一回来,总会带来许多好吃的东西,好看的衣服。看着伙伴们向慕的眼光,我牛极了。而更牛的,还是那一次伯父带回来了一台录音机。
那是一年中秋前夕,从香港回来的伯父在给我们大大小小派好了礼物之后,就拿出一台录音机放了起来。这可把我们这群顽皮的小孩震住了。只见那么一台小小的长方形的东西,只要把爹一放,把手指一按,就能唱出很好听的音乐来,更有奶奶和乡亲们喜欢听的,现在才知道叫《王双福》,《桃花娘过渡》,《剪月容》之类的白字戏。
物以稀为贵。在那时候,那台录音机在大家眼里无异于宝贝。四乡八邻的老人们吃饱了早饭,趁着年轻人下田干活,就搬着凳子三无成群地来到我家门前,让奶奶给他们放录音机听。由于奶奶只懂得简单的操作,往往一个上午只听到一出白字戏曲,可乡亲们还是百听不厌,不到不得已,绝对不忍离去。
待到中午,大人们从添里干活回来了大家吃过午饭后,又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由于我家住在一个祠堂的院子里,显得很宽阔。乡亲们说是来这里“叹南风”,其实是来我家听录音机播出的白字戏罢了。那场面,绝对比现在村里逢年过节放映电影不知热闹了多少倍。
因为那台录音机,我家门前天天不绝人影。乡亲们一有好事,诸如迁新居,娶新娘,都要向奶奶借录音机去放一放。这时候,往往是借的人高兴,而奶奶则感到脸上很是有光,而我们小孩子则觉得神气极了。要是碰到跟谁翻了脸,我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来;“以后不准你到我家去听录音机”。而每当这时候,小朋友们便向我求和了。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里有录音机的人家越来越多。后来,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再后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录音机似乎早已成了被遗忘的旧物。现在,听的,看的应接不暇啊!可我,还是常常想起那台录音机,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拨一拨的人围着一胎录音机出神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还了。虽然,那样的场面曾让我自豪了很久。我更愿意大家都有录音机听。凭心而论,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绝对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到底有多幸福,但对于亲眼看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质的飞跃的人们来说,是很懂得珍惜的。懂得了珍惜,才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啊!
常常想起农村生活时的那台录音机,想起它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童年回忆。想起它带给我的自豪和骄傲。我虽然怀念,但我不想回到从前。虽然,我家的生活一直不算很差。因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真的从骨子里感谢改革开放!
第二篇:日报社职员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伟大中国颂歌
中华民族历沧桑
灾难深重百感伤
百废待兴建华厦
六十春秋创辉煌
倡行改革与开放
励精图治雄心壮
玉宇琼楼耸天立
公路铁路如蛛网
江架多桥通天堑
人流车涌昼夜忙
南水北调显神通
西气东输谱新章
东海掘开新油田
西部开发号角响
青
藏高原飞铁龙
飞船腾云凌穹苍
东盟十国大会展
沟通东亚繁贸商
富民政策落实好
百业腾飞新气象
奥运盛会在京开
扬眉吐气屹东方
战胜汶川大地震
重建更美新城乡
亿万人民奔小康
波澜壮阔朝前方
勇于挑战金融大
危机促进“三保”
绵延长繁花似海
迎国庆歌声如潮
颂辉煌邓公旗帜
更高举经天纬地万民昌
注:“三保”——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第三篇:单位职员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单位职员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五星红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旗。在我的脑海中,就有三个关于国旗的故事,三个关注着国旗,爱护着国旗的普通人。
第一个故事是我读到的,也记不清刊登在哪一年,哪一月的《读者》上,只深深地记得了文中那位绰号小石头的战士,对于国旗那份浓浓的爱,就是这份浓浓的爱,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怀。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有的10月1日,第四野战军49军146师正按计划向湖南省的宝庆挺进。就在那一天,绰号小石头的通讯员得知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可五星红旗什么样,别说小石头不知道,就连那些比他大些的官也不知道。于是他整天缠着他眼中的文化人——队长画一面,可队长也不知道,再说,五星红旗作为国旗是神圣的,横宽比例,五星大小,排列图案,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作为队长也只是听说。于是,队长安慰小石头说:“再等等吧,等后方送来国旗,报纸上也可能公布了。”于是,小石头带着遗憾、失望扬鞭而去。
后来,没到宝庆,点头在衡宝打响了。这场战斗打得可真艰难,五天五夜的枪炮声,就没断过,一直到第五天,才把敌人歼灭了。衡宝战役结束后。队长从后方送来的报纸上见到了国旗的图案,并标注有比例尺寸,与报纸一同送达的还有几面崭新的国旗。在庆功大会上,队长惊喜地发现了他的小老乡小石头立了大功,而立大功的人数总共只有八名。队长带上自制的小国旗,去找小石头,以满足小石头的心愿,可小石头却永远长眠于那块红色的土地,时年仅18岁。
第二个故事与《国旗法》联系在一起,而《国旗法》的首位倡导者是李玉坤先生,他是江苏省如皋人,我也是如皋人。因此,对于他倡议颁布《国旗法》,也是略知一二。
那是1985年6月,李玉坤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时的老师、美籍华人罗斯?卡尔女士身患癌症,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特地带着三个子女回祖国观光,并在古城如皋住了一周。临回美国前,罗斯?卡尔一心想找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子女作永久纪念,李玉坤陪老师跑了十多家商店,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三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罗斯?卡尔手捧国旗,热泪盈眶,吻了又吻,然后郑重地交给三个已经加入美国籍的子女,再三嘱咐:“这是妈妈送给你们最珍贵的礼物。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你们永远是炎黄子孙,这国旗就是中国的象征!”
3年后的1988年,李玉坤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6月,他到美国考察,看到大街小巷、到处插着星条旗。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那年国庆节,他带着孩子跑遍自己所住的城市,也没看到一面飘扬着的五星红旗。于是,李玉坤当夜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国旗法》的建议。令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的信很快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6月28日《国旗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国庆节实施。
第三个故事与我的女儿有关,我女儿今年十二岁,下学期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说起她对国旗的热爱,那也是不一般的。
记得很小的时候,她刚刚学会画画的时候,她最会画,最常画的就是五星红旗,虽然尺寸不标准,那红色、黄色是用蜡笔涂抹而成,她也是乐此不疲。上学后,她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委员,因此,每天的升旗仪式,她总是穿戴整齐、干净,腰板挺得笔直。每周一的在国旗下讲话,她也是积极查阅资料,准备讲话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夏天的中午,她回家吃饭,忽然间就下起了雨,女儿一见,说:“坏了,国旗还在旗杆上呢!”于是,急急忙忙穿上雨衣去学校。晚上回来,她又把国旗带回了家,叫妈妈帮她用熨斗熨平。现在,她又爱上了民族乐器,她经常在练习的就是那首《五星红旗》,每当听到“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心总会汹涌澎湃,激荡不已。
其实,在生活中,关于国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常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国旗顶风冒雨,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想大概都是因为国旗是意志,是信念,是目标,是指引大家前行的航标!让我们面向国旗,深情地吟诵:“哦,五星红旗,我心中的旗!
更多国庆征文点击 >> 国庆作文 作文频道第四篇:报社主编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看电影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清一色”的苍白年代,肚腹空空,饥肠漉漉,精神生活也处于单调、唯一的恐慌状态。除了八个“高大全”的样板戏,看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电影不多,如数家珍,翻来覆去就是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而已,其中的几句精彩台词已是耳目能详,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诸如“高,高,实在是高……”、“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再拉兄弟一把吧!……”、“哟西,米西米西……”。后来,渐渐能看到一些“同志加兄弟”革命国家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以及少数欧美国家的影片,慢慢看的多了,被人们归纳出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巴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再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一些极左电影如《红雨》、《春苗》、《决裂》等纷纷出笼,给人们思想带来了极大混乱。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可真不容易,要排轮子,要掰指头猴年马月等,等到你所在生产队放电影的那一晚,家家就像过年一样。先是广播早早的通知,无异于一泓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人们奔走相告。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提前歇晌收了工,每家每户早于往常升起了炊烟,个别殷实家庭甚至还飘出了久违的丝丝腊猪油香,令人馋涎欲滴。而我们这群孩童,更是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栳板凳到生产队的晒坝抢前排位子。在烫起亮泡的晒坝里,一排排竹木凳椅异常整齐,前沿已经搭起了洁白的大银幕,放映员叔叔正在安机器、倒片子、试幻灯,忙个不亦乐乎。
夕阳落坡了,鸟儿归巢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来临了。人流愈来愈多,夹杂着泥土、汗味、和田野的气息。蜂拥而至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熟面孔,也有生人;有我的至亲亲人,也有我的大爷大娘、大伯大嫂、堂叔小姨。放映前,照例是大队干部一番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教,然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口号,然后是幻灯片、新闻简报。有人趁换片的间隙,藏在暗处趁机卖弄技艺,以手在空屏上变幻出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形态,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到真正放映正片时,秩序却有点乱,后面挤前面,前面的人稳不住纷纷站了起来,又遮住了后面的视线。而吃亏的就是矮个子和我们这些小娃儿,拼命站在砖头和凳子上还是只能闻人们的臭屁。到了这个节骨眼,不知我的小叔哪来的一股劲,奋不顾身一举把我举到了他的肩头上,嘿!终于看到了:有好人,有坏人,好人英勇无比,坏人狼狈不堪,绝对分得清清楚楚。为了不给大人增添负担,到后来我们几个小娃儿就东钻西拱,突出重围,绕到了银幕后,坐在高高的树叉上看反电影,你别说,照样看得很清楚,津津有味,目不转睛。有几次,因为忘神,我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
看电影,坐等花开是不行的,要竖立双耳,随时捕捉电影信息,撵起撵起看。只要谁打听到了邻村或邻社今晚上要放电影,哪怕就是翻山越岭几十里也要过足这把“电影瘾”。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大人小孩谁又没有这个“瘾”呢?所以,往往不等太阳下山,这群男女老幼组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看完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不争气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又泞又滑。我们一行人走在田坎上,完全像瞎子摸着石头过河,又像在扭秧歌。就着昏黄的电筒光,一脚高,一脚低,只听见两边的田埂上青蛙扑通、扑通往下跳,说不清我绊倒了好多次,总之是鼻青脸肿,像个泥猴。听见我可怜唏唏的哭出了声,我们队最漂亮的知青大姐红玉把我背在了她的背上,负荷前行。现在想起,我在她背上那股舒服劲就别提了。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说不清是香水味,是野花味,还是她的体香。她的辫子散乱开来,亲到了我的脸上,痒酥酥的。她的身体非常丰满、柔软,尽管我童稚未脱,懵懵懂懂的,但仍感觉到了母性、女性的体贴和可爱。当时,我真想就这样一辈子趴在她的背上,那多温暖,多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这位知青大姐后来回了城,其命运却延续了“红颜薄命”挣不脱的轨迹。)
八十年代,我读书进了县城。正而八经坐在正规电影院的翻板椅上看电影,又是另一番美好的感觉。人们可以悠然来去,可以吃冰糕、喝汽水、磕瓜子,可以携男女朋友、父母双亲、爱人小孩,享受爱情、亲情。入场前,还可以先在厅前观赏橱窗广告、影评简介、故事梗概。但一张好票依然难求,要托“关系”或排上半天轮子。
九十年代,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录象厅、小电影厅,放映的片子以香港、台湾的武打片、言情片为主,个别地下室在偷偷放映“三级片”或淫秽片,吸引一些少数青年男女、社会混儿和盲流、民工观看,败坏社会风气。而正直的、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部分家庭都陆续购置了电视机、录象机、vcd,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一家老小共赏影剧,尽享天伦之乐。
当今的电影市场,已进入了群雄争霸、各领风骚、鱼龙混杂的局面,尽管“你方唱罢我登场”,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片登陆抢滩,但遗憾的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神话”不神,黯然失色。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已使人们各就各位,尽择其爱,不再凸显电影“一花独放”的昔日风光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一个曾经辉煌的名词,一段刻骨
铭心的记忆,一张张事过境迁的老照片,闲瑕从脑海中翻出,仍魅力不减,审美无限。它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时光的唱盘上依呀回旋,绽放出怀念、依恋、浮尘之光……
第五篇:报社编辑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乡村冬韵
每逢春节来临的冬季清闲时节,村里总要唱几台大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许多的商贩,活跃了当地的经济。
很多时候,自己总会沿着某条熟悉的路径走进心灵深处的那些温柔的记忆,鲜活于那个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太多太大的变化,原先热热闹闹的戏台,曾一度冷落、荒
凉、沉默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思想之外。
事务的发展也许是有轮回的,冥冥的世界之中或许早就注定了某些因果。还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在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富有了空闲时间。于是,从身体的健康方面着想,从精神的欢乐着想,从村庄文明建设的进程着想……村庄有了锣鼓声,有了秧歌调,有了戏曲唱腔……
在编写地方志的过程中,我曾经走访过本村几位从事戏曲行当比较早的老人。从他们那里得知,有记忆的戏曲艺术在我们这里已有四、五十年了,当时还是大家伙凑粮食卖钱置办的戏箱。但我想,这些人也只是传承,而不是创造,所以,历史肯定向记忆之前无限延伸。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浮沉,但这一脉香火至今延续,现在村里的人唱几台大戏还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国粹之一,京剧自有其成为国粹的理由,而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每一曲种都不逊色于京剧。我们村流传最广的是京剧和吕剧。在旧社会,戏曲属于低等行当,但正是这低等的行当成了无数贫苦农民谋生的路径。也许正因为低档,行当才显现了少有的清正,也许因为是最后的选择,行当才容纳了热血沸腾的完美情节,让这一行当富有了传奇色彩。
现在的条件好了,村集体统一购置了锣鼓器具,并请来了老师指点。于是,冬天的乡村,四处锣鼓声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角落,呐喊一种幸福的欢乐。村里共购置了二百余人的服装和器具,包括锣鼓、扇子、腰鼓、太极健身球等,每天晚上在村内的灯光球场彩排练习,律动着乡村的冬日节奏。
你听,那锣鼓声铿锵响起,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从国粹的荣耀走过,披一路风尘,用稳定的旋律亢奋着精神,用曾经的历程坚定着希望,那些人参与的神情让你感觉到了他神性的光辉;你仔细听,那锣鼓声错落有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和谐着十字舞步,辉煌篇章的最微妙处在于和谐;你仔细感觉,那铿锵的鼓声能深入大地,以大地为媒介,震动大地上的一切,能从你的脚下传入你的心房,与你心的律动相和;你看,那各色方队来往穿梭,即象春天百花园里百色的鲜花开放,又像千万只蝴蝶翩翩飞舞,争相让你感受美丽,感受快乐。
这一切会传的很远,远的惊动了月亮。月亮迫不及待的走上兰兰的天空,小脸急得红彤彤。
就连月亮也不愿错过这般美景,何况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