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弱势群体应首先保障其民生还是民权
弱势群体应首先保障其民生还是民权
千百年来,无论制度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迁,总是不能彻底消除弱势群体,那究竟什么样的群体才能称之为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是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一部分人,他们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那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我们的社会以及政府应当是优先保障其民生还是民权呢?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这就说明了保障民生就是保障老百姓最根本的生活问题。而“民权”指的是公民在政治领域享有的民主权利。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应优先保障其民生”的观点。
首先,弱势群体要想在政治领域追求一个新高度必须要拥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没有这一基础做保障的前提下去谈政治,你的政治言论又怎能得到认可呢?就如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国家积弱。就算是作为战胜国一方参加巴黎和会,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所以,在政府有限的精力下应该优先去保障弱势群体的民生,这才能在处理这一群体的问题中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弱势群体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就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的话还拿什么去谈政治。他们的基本生存状况就是每天不停的工作来尽可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哪怕是一天的偷懒都可能导致下一顿饭没有着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还能摇着旗子,喊着口号说让他们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呀。
最后,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保障其一个基本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改变现状。他们不会仅仅只是要求能不饿死,谁也不甘心一辈子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所以说,保障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应有的权力远重要于保障好他们不关心或是无暇去关系的政治方面的权力。而且从社会长远安定来看,让这一部分群体得到好的发展是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我们的政府现在所大力构建的不就是这么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吗。
综上所述,优先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相比较于优先保障他们的民权更有利于帮助他们自己改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我方坚信,对于弱势群体应优先保障其民生。
第二篇:关于加强弱势群体保障工作 切实改善民生的调查思考2011
关于加强弱势群体保障工作 切实改善民生的调查思考
(2011年6月22日)
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实际经济收入偏低,未来发展相当困难的人群,从基本特征上看,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及环境上的被动性。
一、我县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与现状
1、城乡贫困人口。包括传统的城镇“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人群、农村“五保户”等,这些人员由于缺乏收入来源,其生活往往处于贫困状态,通常需要救助才能维持最低生活。目前,我县有城乡低保565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左右,其中城市低保10505人,农村低保46072人;有五保户5121人,其中集中供养1199人,分散供养3922人。
2、残疾人。此类人口在我县比重较大,总数有6.4万人,在就业与生活中处于不利或者弱势地位。
3、大病患者。我县白血病、尿毒症、肿瘤等大病患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等数量众多,特别是西南岗地区受地理条件和饮水的影响,患病的比例更多。
4、老龄与高龄人口。我县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到2010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有12.6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2.25%,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
5、贫困学生。我县在校学生约19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8万人,约占在校生人数的15%。
二、我县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措施
近年来,我县率先成立失学、大病、法律“三大救助中心”和县慈善总会,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及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完善生活救助机制。在城乡低保方面,深入开展“1美元”计划,不断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保障范围,2010年新增城乡低保1.36万人,今年计划再新增1.3万人,从今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将提高到240元/月和210元/月。在五保户供养方面,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全县23个农村敬老院普遍得到改造,累计新增床位2567张,集中供养由2005年的每年1200元提高到2900元,分散供养由2005年的每年800元提高到2300元,按照上级要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再次提高标准,集中供养五保户提高到3200元,分散供养五保户提高到2600元。
2、完善医疗救助机制。实施惠民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疗救助二次报销平台,对大病户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后,根据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特困职工、重残人员等类别的不同,余下的自负部分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大大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县争取省级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051万元,位列全市第一,累计救助弱势群体9337人,下发救助资金678万元。
3、实施灾害救助机制。去年上半年大部分乡镇遭受了小麦赤霉病影响,小麦倒伏严重。到9月上旬,又持续出现特大暴雨灾害性天气。为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我县迅速查灾报灾,并争取到125万元救灾资金的支持。今年春夏发生了严重旱灾,夏熟作物大量减产,我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春荒救助行动,共采购发放救济粮18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82万人次。
4、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定临时生活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类别化、分层次、阶梯式的临时生活救助标准体系,对无劳动能力的孤寡病残户、无固定收入的特困户等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育资助和生活补助,特别注重做好春节慰问、汛期和冬令三个阶段临时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为临时因灾困难户发放棉被、大衣、米面、油和部分现金及物价补贴。
5、完善慈善救助机制。着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社会保障补充作用。自2007年4月泗洪县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累计募捐资金3206万元,救助弱势群体5143人,累计发放救助款物2363万余元。2010年,高标准实施了瑞华助孤、阳光助学、心蕊工程和慈善超市建设,救助孤儿141人,贫困大学生219人,单亲贫困母亲50人,为15名患白血病、尿毒症、先天性心脏及恶性肿瘤的贫困家庭儿童申报救助资金,累计发放善款99.3万元。
6、实施贫困失学救助。针对日益突出的贫困学生问题,我县积极相应上级号召,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县级积极配套,对各类贫困学生予以救助。仅2010年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4688人,约占寄宿生人数的11%,发放生活补助资金308.4万元;补助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360万元,惠及学生2400人,约占高中在校生的11.6%;为近千名职校学生进行了学费补偿,补助资金168万元。
7、实施法律援助。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结法律援助个案1660件,2800多名经济困难的群众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了法律援助,为683名农民工追回了拖欠工资,近3000名群众获得了免费法律咨询,受援人满意率100%,所援案件实现了零投诉。
三、我县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救助面太小。虽然我县部分弱势群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但由于资金有限,不能惠及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2、救助面不均。各基层党委、民政等多部门对弱势群体的多形式的帮扶救助活动,由于缺乏整体协调,易发生有的弱势群体得到了多重救助,有的却没有得到救助的现象,甚至出现社会救助“专业户”现象,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和救助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四、加强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工作的建议
弱势群体帮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加大弱势群体帮扶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以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人员的长效管理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
1、争取帮扶资金。针对我县弱势群体人员较多的实际,仅靠县乡两级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需求,建议加大向上级争取力度,特别是要以全省重点帮扶西南岗地区为突破口,加强与省各后方帮扶单位的联系,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贫困助学、法律援助、灾害救济、临时救助等方面争取省财政的更多专项资金扶持。
2、壮大慈善规模。结合2012年慈善总会理事会的改选,建议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资金募集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捐款捐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以设立冠名救助基金和自愿定向救助基金等形式进行慈善捐助,不断壮大慈善基金实力,以便更好实施“阳光助学”、“大病救助”、“夕阳扶老”和“爱心助残”等慈善救助工程。
3、开展结对帮扶。建议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动员鼓励全县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和有一定经济实力、富有爱心的企业家及社会有识之士与低保户、特困职工、重残人员、孤儿、孤老、贫困大学生、大病患者、单亲贫困母亲等弱势群体结成帮扶对子,通过送资金、送物资、送技术、送项目等措施,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难题,为最终脱贫解困创造有利条件。
4、各方相互协作。建议尽快建立各方相互协作的救助工作机制,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和救助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建议设立民政、教育、司法、团委、妇联、残联、基层党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库,制定统一救助方案,做到既不重复救助,又不留有空白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救助资源的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各类媒体,面向公众,面向基层,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群众对救助工作的知晓率,了解救助机制,掌握救助途径,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弱势群体救助局面。
第三篇:公司的治理问题依赖于弱势群体是否得到应有的利益保障
《公司的治理问题依赖于弱势群体是否得到应有的利益保障》
摘要:
从富士康事件谈论公司治理问题,富士康的加薪事件透漏出了公司治理存在难度的根本性原因,从而我们不得不想到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富士康加薪说明了一直一来在公司中存在剩余价值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因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国家成立一个组织或者机构,专门用来监督和调节公司中剩余价值的合理分配,这样弱势群体就得到了利益保障,公司的治理问题也就趋于明朗化,简单化。同时也大大减少的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
员工加薪;弱势群体;公司治理;剩余价值。
纵观2010年上半年,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生许许多多的大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灾难,还有民生等,可是这些事件背后都有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内在原因,有我们能看见并且所理解的,然而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而且理解不了的实质性原因。
众所周知,富士康事件,在此我就不详细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了,免得累赘而又没有任何意义,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我认为简单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富士康员工因为种种原因,接二连三的跳楼,不过在此我还得说一下,是不是跳楼,这个我不能下定论,因为网上众说纷纭,有说自己跳的,有说被推下去的,有说死了之后被推下去的,至于是如何死法,在此我不做深究,也无处可查,更没有资料来了解这些事情的内幕,总是是死了十多个员工,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讨论,谴责声此起彼伏,整个社会都为之惊骇,当然,这件事就不能这么轻而易举的过去了,人们不满意,富士康得给个说法才行,所以,富士康先开始时道歉,安抚受害人家属,给于一定的抚恤金,然而好像还是不能服众,还是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原谅,最终,富士康集团采取给员工加薪来平息事件,其实也是在提高员工的待遇,减少跳楼事件的继续发生,进而减少给公司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众所周知,以前富士康的最低薪水是月薪八百,现在加到最低月薪两千,员工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不满之情也消失殆尽,社会也接受了这种举动,然而,而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突然之间员工的薪水得到了这么高的涨幅,是员工的工作量加大了吗?是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了吗?还是社会的最低保障线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都没有,员工以前加班,现在还加班,公司的经济效益增长了,但是也没有这么大的幅度,社会最低保障金还是基本没变。那这些钱(增加的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了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秘密,其实也不算是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这些多出来的薪水是否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我想应该属于,因为公司增加薪水后照常营业,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但是这种正常背后似乎隐藏了某种不正常,今年学习了《公司理论》这门课,我想用这里面的知识还有我在课外所获得的一些知识试图来解释这种现象,并且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对公司治理里面存在的缺陷的一些补充和建议。
首先我得说明一下,富士康的员工,在这个社会阶层来说,应该属于弱势群体,在这里富士康的员工不是狭义的仅仅指富士康的员工,而是一个泛指,所有打工一族,抑或说的更加露骨一些,就是所有被剥削一族,都是弱势群体。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来说,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有这一部分制造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这些人,所有的企业就不能运转,所有的公司都必须破产倒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是一个公司得以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然而这些弱势群体整个社会又能真正的了解多少了,这是一个中国的大部分网民都未必熟悉的群体,你看很少有论坛上有现役的富士康员工向大家讲述关于自己员工跳楼的故事
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都没有这个时间甚至能力。外面的灯红酒绿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连对爱情的憧憬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也许唯独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
在谈论公司的这种情况时,我不得不谈论一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这是在我在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上看来的,它来自于《弱势群体的得救之道在哪里?》这本书,书上是这样写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社会为弱势群体(或弱势文化)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温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治理想的教育。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产生贫富的两级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社会利益调节机制。计划经济制度,政治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通道是首先获得权力。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通道多种多样。获取平等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付出惰性的代价,获取活力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等级的代价。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天道,这就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制定则有赖于强势群体的价值指标和对社会稳定的天然需要。
这可能和公司的治理没有天然的明显的联系,可是中国这种不太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能不能支撑起公司的长期运行,这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原因是如果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应有的收入得不到补发,那么这种不合理的对剩余价值的大幅度剥削就会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弱势群体更加弱势,强势群体更加强势,进而使社会两级分化现象更加严重,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今年相关政策就是减少贫富差距,然而怎么减少,国家增加就业单位,提高最近生活保障金等措施,我觉得都不能解决根本性的实质性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公司要长远发展,首先得计算员工的合理薪水,即弄清楚员工创造的多少剩余价值,又有多少剩余价值被公司多扣留,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就像国家质检局一样),来对每个公司,企业,单位进行一定的核查,来决定这个公司的员工拿多少薪水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也应该估算高层管理人员的智慧在公司的运行中所产生的价值,这样进行效益的合理分配,就可以使剩余价值得到合理的分配,这样就可以使公司的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虽然很难做到,我觉得这样势必会让管理人员的饿薪水下降,这对公司是极其不利的,但是这就是改革,起步都很难,富士康集团都可以做到,其他的企业就不能做到吗?非要等跳楼悲剧重演才肯着手此事吗?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不合理,有,但是不多,要不然贫富差距就不会迅速拉到这么大,所以,富士康跳楼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剩余价值分配不合理。
对此,我认为一个公司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不在于有没有名牌大学毕业的管理学博士来管理这个公司,也不在于公司员工的薪水是否很高(在某种情况下薪水越高则越说明剩余价值被剥削的越多),而在于剩余价值是否分配合理。那么就需要一个组织或者机构来着手调查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有了这种组织或者机构,公司的效益分配问题就会透明化,就会公正化,就会更得民心,员工就会更加努力的为公司效力,公司的所有治理问题便不再是问题,这样弱势群体就得到了利益保障,公司的治理问题也就趋于明朗化,简单化。同时也大大减少的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对公司治理亦是如此,得员工心者,得天下市场。
(此文是我本人就富士康加薪事件所谈论的一些真实想法,或许差不多正确或许不正确,那是因为我的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知识太过欠缺所导致而成的,但是目前我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