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时间:2019-05-12 19: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学号:1009011029姓名:周佳妮

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

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

【】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

【】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

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唯心的,但他把能动的原则发展成为深刻的否定性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理论是同否定性辩证法同一的。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也批判了他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身的异化理论。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最明显地的表现出人本主义精神,简而言之,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人性异化论或人的本质异化论。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人学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他的著名论断。虽然他从感性的人出发来谈异化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上他对人的本质的了解是极其贫乏抽象的,他所理解的人只是自然属性的人,缺乏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容。马克思曾今指出“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

【】系起来的同性。”3所以费尔巴哈找不到消除异化的实现道路,而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和人

进行直观的过程中,即通过推行爱的宗教来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不是在物质生活实践中探讨异化的扬弃。

综上所述,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是在思想范围内谈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并对其进行了超越,从而构建了自己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

他的异化理论同以往的不同,是“劳动异化论”。这种人的劳动的异化理论是对一切以往异化理论的根本性的革命变革。

(2)突破并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提供了钥匙。资产阶级经济学既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之上的,那它的所有范畴和体系都是在这一框架之内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联系,就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所以马克思说“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4随着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深入,他

从自己的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度关系的理论出发,对一些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批评,这些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这种私有财产,提出要取得平等的工资,但在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马克思指出,这些社会主义者看到的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矛盾,因为二

【】者实际上是同一的。资本不过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工资也不过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5

所以即使是工资提高了,也“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

【】得人的身份和尊严。”6因此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是没有办法真正

为自己正确到权利的。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彻底的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二.异化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经济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文化上的异化,甚至是人自身的异化,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已不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然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我们国家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实现摆脱异化现象的情况。同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到我们不能够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应该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异化理论中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思想来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将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社会中。在发展中以异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稳步前进。

异化劳动观是马克思的杰出成就,我们都必须承认异化理论是人类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人们发展史中的宝贵财富。而且无论是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都极具永恒的价值。

[1]《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4]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究,求实出版社,第64页

[5] 《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究,求实出版社,第65页

第二篇: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内涵

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基础。经济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人的发展的需要。经济正义旨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沿着丰富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道路前进。经济正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中人的终极命运的关注。经济正义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处理相互利益关系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即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化,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冲突的平衡解决。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正义的理解归纳如下:首先,正义主要源于经济现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十分中肯地指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①在这里马克思对经济正义给出了唯物史观视角下的评判,对那些抽象出来的所谓的普遍的正义给出了否定,指出没有适用于任何一切和所有社会形式的“经济正义”的一般规则,正义不取决于人类行为与利益的普遍一致性,而取决于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中的具体要求。因而,正义既不来自于神、上帝,也不是来自于社会权威或人性,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正义观。其次,经济正义在本质上是人类在经济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正义思想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根基,立足于对现实经济关系中的人的关注。第三,构建人类最正义、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只有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实现了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才实现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正义观。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源于社会存在,是现实矛盾及其发展趋向的客观反映。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完美统一。对经济社会正义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二)理论意义:中国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阐发,而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为着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其经济正义思想也正是把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终身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而马克思经济正义观为其经济正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1.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

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体现在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中。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毛泽东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致力于构建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正义社会。

2.邓小平的经济正义思想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认为,实现社会的正义,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邓小平经济正义思想的根本特点,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正义看成一个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范畴。1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正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消除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利益的状况,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保障。对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正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第四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总书记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的经济正义观为指导,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利益分配即要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也强调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宏观调控原则,从而才能实现利益分配的正义性。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正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并紧密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实意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极端不公平性,由此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指出了现实路径: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要坚持效率的原则,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是要为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避免人对物的依赖的普遍化,避免社会主义经济正义的形式化,从而才能最终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也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公正、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坚持高效发展又要注重和谐发展:

(1)发展生产力,经济正义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物质财富更加丰富,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2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2)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正义的基本环节

发展生产力,物质财富更加丰富,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正义的基本前提,但是现实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地将利益流向极端贫困的群体,还必须有公平正义理念与制度的支撑或牵引。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使其发挥主导作用,优化结构布局,转换经营机制,花大力气发展公有资本控投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减少或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义经济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缩小分配差距,实现经济正义的保障

可以说分配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的基本形式,也是缩小分配差距的保障。

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就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应该在制度上更大程度地保障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相对公平,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拓展分配调节的空间,要从收入分配环节的调节扩展到资源分配环节的调节,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通过对资源分配公平的目标追求,缓减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那么既要对分配差距过大的城乡、地域差距进行宏观调节,又要对资源分配失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及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真正实现,或者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样才可能相对有效地解决我国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经济正义的举措

就个人来讲,其差异首先存在于先天或自然因素(包括性别、相貌、天资等等的生理属性)之中,而当人的这些自然因素进入到社会关系中,还要受到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种族观念、等级制度、教育程度等等)所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人的个体的竞争力的巨大差异,竞争力强的人在同等情况下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与财富,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就并非如此简单,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资源的占有上,一些人享有更多,其他人自然就少了,也就是说竞争力强的人在占有了竞争力弱的人的资源,从而造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使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就要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以人为本,根据人自身发展特点,把人放在现实环境中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经济正义的举措:第一,在教育上给与充分的保障,以求得个人的发展。第二,就业保障。目前社会,人的发展仍处在对物的依赖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社会生活的风险显著增加。为了规避各种社会生活风险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要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落实好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必须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

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调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分配差距,和谐发展维护经济社会的正义环境,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篇: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分析,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只强调扬弃私有财产的客体方面、物的形态,而没有认识到它的主体本质,因而不可能认识私有财产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可能真正扬弃私有财产。同时马克思提出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尽管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足以与其他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处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追求一种自由完美的理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纷纷诉诸想象,力图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这种美好理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描述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境,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大都含有“等贵贱,均贫富”的要求,这些都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而在西方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理想社会也设计了种种蓝图。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培根的《新大西岛》,以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的一条红线同样是对人类未来的无尽暇思。但是上述关于人类未来的种种思想和理论大都流于空集,缺乏严密的论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则从根本上转变了这一点。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最早接触到共产主义问题是在《莱茵报》时期。那时,他对英法共产主义文献还不很熟悉,对共产主义问题也还没有深切的认识。但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仍然积极参加了有关共产主义问题的论战,并严肃认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马克思能洞察到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力的异化,所以他对于扬弃这种异化的运动有了一种崭新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不仅表现在自己的观点的正面阐述中,也表现在对其它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主要分析了空想共产主义最初的几种形式:“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影响下”的共产主义。这几种空想共产主义,尽管形式不同,观点各异,但都有其共同特征,这就是它们都主张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即不是消灭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而是把私有财产当作客体、物来对待,通过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使人人都成为私有者。这种特征在“粗陋的共产主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它看来,既然物质财产的统治那么厉害,那么,“对物质的直接占有就是生活和生存的唯一目的。” 因而,凡不能被当作私有财产占有的东西,如人的才能、个性等等,都应当被消灭。与此同时,工人这个范畴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使每个人都成为挣工资的劳动者。对共产主义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私有财产的嫉妒和平均化欲望,而绝不是私有财产的消灭。因为在这种理解中,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整个社会同实物世界的关系,还根本没有深人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所以,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嫉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它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的尺度。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关于共产主义的主体本质

既然空想共产主义的错误在于它只是从客体或物的方面来理解私有财产,来理解共产主义,那么,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就必须深人到它的主体本质。而《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集中表现在这么一段话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关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本性的一步一步的丧失,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进行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理想社会,它首先是在与私有财产进行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的运动与理论不过是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过程的反映并与之相对立的表现。因而在私有财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并反对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种种不同的共产主义主义学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所以,只有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发展到顶点而要扬弃它自身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和运动。而对于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也必需对它作历史的考察,才能知道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第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已在《手稿》中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和必然结果,而异化劳动也是导致了人的自我的异化。要真正扬弃异化,就必须消灭产生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有了劳动的异化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初步思想。马克思说:“私有财产不过是上述情况的感性表现:人变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对象性的、同时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失去现实性,就是异己的现实。”

这样,马克思就从私有制的内部,从私有财产的运动规律中得出了共产主义的结论。首先,作为自我异化之扬弃的共产主义,并不是“彼岸”的东西,实际上,它同这个异化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异化的世界本身-它的内部的对立和矛盾运动-构成扬弃异化的现实基础,尽管是它的否定性基础。其次,既然自我异化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中表现为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因而从根本上表现为经济的必然性,那么,自我异化的扬弃就决不可能离开这种经济上的对立和矛盾,相反,它必然首先从这种经济必然性的方面去获得它自身的必然性,即“发展到矛盾状态”的私有财产本身就构成促使矛盾解决的现实前提。最后,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它并不取消私有财产和自我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成果。它扬弃异化劳动,但不扬弃对象化劳动,而是对劳动本身及其对象和成果的真正占有。

第三,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占有同私有制下的占有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在劳动中创造出体现自己本质的对象;又通过消费这些对象来确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失去了自己从事活动的材料和对象,失去了进行活动、生活和感性意识的源泉,也就失去了获得自己的人的本质的源泉。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使我们对人的本质的占有的理解,变得愚蠢而片面,并且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对象。概言之,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我们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变成了对物的占有;人的丰富多样的特性,他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异化为一种单纯的感觉,一种对物的“拥有”的感觉。共产主义则不同,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

放;……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 从主体上说,共产主义的人不再是一种异己的、不被当作人看的对象,而是一个完整的、全面占有自己丰富的本质规定的人。他的一切个体的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等等,不再受到私有财产或异化劳动的局限和束缚,而是通过自身同对象的真正的人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等…从客体上说,扬弃了异化劳动的社会的人,在生产劳动中把自己的全部创造力、全部本质力量都加在自然对象上,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这样,自然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具有了深刻的人的本质。我们在感受和享受这种自然界时,也就从中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感受到人的真善美。因此,“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第四,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即社会的人的复归。

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为了得到物的财富。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是为了人,人们彼此互为地生产着。所以人通过劳动,不仅生产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着别人和自已的存在以及相互的关系,生产着人本身和社会。而人的本质不再是动物的“物种”或是抽象的“类”,它具有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发展特性。共产主义的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恢复人的社会本质,在这里,“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也就是说,不仅活动和享受的内容是社会创造的,而且就连活动和享受的方式也成为社会的了。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活动和享受都是同其他人一致的。比如说,某一个餐厅制作的美食,这一产品在私有制下虽然也是给别人吃的,但它绝不是为社会的,只是为那些持有货币的人所提供的东西。而在共产主义的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前提下,这一餐厅的产品,才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存在方式上也是社会的,是真正具有人的性质的劳动和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局限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但还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观,实际上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批判,因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对私有制的批判,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的要求相矛盾;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也是以人的绝对自由的、自觉的、超历史的、应有意义上的劳动作为标准的,这些都说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合理化的成份,这些合理化的思想,正是以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逐渐跳出了传统范围。将马克思主义放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背景下,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用,尤其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史发展地位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现代哲学的诠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从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延续至黑格尔。传统本体论的实体中心主义和主客体对立的二分法,长期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难以摆脱的思维方式。尽管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超越这种传统本体论方法,但却未能实现,黑格尔更是由此将这种传统推向了顶峰。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对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所阐释的“...【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r academ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confined to

the traditional areas.There is a heated discussed area that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Marxist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hilosophy.More and more scholars are working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tudy of hermeneutics,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other theor...【关键词】本体论 超越 劳动观

【英文关键词】ontology transcend labor theory

【目录】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9-14摘要6-7ABSTRACT79-11第一章 绪论

二、研究的主要

一、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思路和核心思想11-1

3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13-14

一、何谓”第二章 本体论溯源: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14-26

本体论”14-15的确立15-17

17-19

二、”多”中求”一”: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

三、唯理论和经验论:近代知性本体论

四、”批判”与”弥隙”:康德和黑格尔超越传统本体

第三章 劳动辩证法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对

31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马克

二、黑格尔劳动观的思辨

三、扬弃传统本体论:论的尝试19-26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肯定26-27性: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27-29

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实质29-31第四章 劳动的本体论阐释:

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的基本维度31-32

象化32-33

33-34

34-35

35-3831-38

一、劳动实践:马克思考察本体论

二、劳动的本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的非对

三、劳动于人:使人成为”类”存在物

四、劳动于世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统一的基础

五、劳动本体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第五章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简评38-

41一、本体论探索的新路:提供了认识自然、社会、人的新思维方式38-39

二、理论旨归的重塑: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39-41

41-44后记44 参考文献

下载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