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形式繁多的校本研训活动中,同课异构以其情境的真实性,成员的全员性和研究的即时性成为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乐于组织和参与的一种校本研训形式。然而曾有一个时期,我们面对这并不陌生的教研活动竟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一丝迷茫,话还得从我的一次经历中说起。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和其他几位领导坐进了三年三班的教室,这里将进行三年级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第二节汇报课。此时还是侯课时间,伴着孩子们课前朗朗的诵读声,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头一天进行的三年组语文组长执教的第一节同课异构汇报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不由自主地回味起那节课上的独到之处,并期待着本节课能够产生异曲同工,殊路同归的教学效果。课终于在执教老师动情地描述中开始了。一段迷人的风光片把在场的所有师生带进了那旖旎而神奇的兴安岭原始森林。我不由得一阵兴奋。好,果然是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真就是各有千秋。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竟淡然离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失望、无奈和困惑。因为接下来的教学,和第一节汇报课在内容和结构上并无大异,多处雷同。我坐不住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让我当场溜号: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同课异构吗?尽管本课的结课方式再一次与第一节课有所不同,可我再也没有兴奋起来。事后,我带着我的猜疑,翻阅了三年级剩下两位教师的教案。果然如我所料,两个案子竟也都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失望、无奈和困惑再次涌上心头。而随后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同样的问题再次显现。我意识到,如此下去的话,在名不副实的同课异构课堂上,老师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还有那双发现的眼睛和那份探究的热情。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正式摆在我们这些教学管理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发挥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真正效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想,我们渐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都是教案惹的祸。老师人手一册的教案设计,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个性思维。在他们还没有处于愤悱状态时,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就呈现在他们面前,趋从的不良心理让老师们渐渐失去自我,只能按图索骥。因而,同课异构变成同课同构就不足为奇了。
在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发挥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真正效能”的具体办法,我们称之为: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
一、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的任务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就是带着某项任务开展组内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有了任务驱动,就减少了同课异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研究有了方向,有了侧重。任务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根据我校实际,目前我们同课异构的研究任务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领导根据平时的随堂教学考核,对各学科组存在的教学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将问题以研究任务的形式反馈给各学科组。对各学科组来说,问题就是课题,就是研究。
如在平日的看课中,我们发现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在程式化的识字教学中消磨殆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下达了两项研究任务,一是识字方法的归纳与整理,二是识字教学中巩固练习形式的设计。老师们经过一个阶段的自我学习和研究,带着各自的构想,走上了同课异构的讲台,并汇集集体智慧,总结出九种类型的识字方法;七类识字练习形式。于是我们看到原本沉闷的课堂因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而活泼生动,情趣盎然。而教师之间也获得了“1+1〉2”的合作学习效能。
2、各学科研究专题
我们根据区进修学校下发的各学科研究专题,结合个各学科组的教学实际,将专题进行分解细化,从而产生近一个时期学科组教师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即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也同时成为各学科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任务。如:针对语文学科《加强教学中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这一区级研究专题,我校低年级将“朗读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作为小专题进行研究;中年级的小专题为“抓词语,促理解”;而高年级的“强化速读,长文短教”成了全组教师的一项研究任务。
二、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中教学领导的角色
在我们看来,教学领导在“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这一校本研究活动中,他既是任务的施动者,也是任务的受动者。就是说教学领导在下达研究任务的同时,也就成为了研究者之一。有时我们会在教师同课异构的独立备课环节,深入其中,一边像每位教师一样深入挖掘教材,研究教法。一边对教师提交的教学预案,通过教师说课的形式作先期调研,对设计中的每个亮点了然于胸。而对整体设计有较大失误的,立刻通告备课人,重新调整和改进。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课例的研究价值,又便于教学领导在活动之后的研讨中,能游刃有余地帮助教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三、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的评价
在我校“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既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研训的载体。因为我们的评价涵盖三个方面: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质量;课后独立反思能力;研讨交流中的表现。
下面重点谈谈后两个方面的评价
1.关于教师课后独立反思能力的评价
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对教师反思能力的评价校校都在做,而我们的评价呈现给教师的不仅仅是“A、B、C”这样的等级代号,更有赏识与激励。教师的反思,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有深有浅,但这都是老师们教学的痕迹,思维的轨迹和研究的足迹。因而,从校长做起,我们把反思质量评价,变成检查者与反思者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切磋技能的桥梁。一段段炙热的话语中有褒奖和赞扬,有鼓励和期望,有质疑和启发,有指点和传授。我们相信这样的评价定会实现教师的反思由外趋转化为内需,由刻意转化为习惯。
2.关于教师课后研讨交流的评价
教师的个人反思,无论多么深刻,思考者始终是一个,这种单打独斗式的个人反思,无疑是一种成果的囤积和经验的浪费。同课异构的真正价值追求是“求同存异”。我们求的是教学理念的科学统一,教学目标的殊路同归;我们存的是教学方法上的别具一格,教学风格上的与众不同。这些观点和做法只有通过教师间的互动研讨才能得到认识。在研讨中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是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评价表》来完成的。要求教师采用比较分析法,既要作同课异构教学的自我评价,也要完成对他人的评价。其中包括三项内容:
1、教学亮点微格简述。
2、因果剖析。
3、问题与困惑。在一场场据理力争的研讨中,评价似乎已不重要,教师真正关注的是经历那一次次观念上的交锋。在评价的同时,我们分明看到教师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升腾,经验在分享中拥有价值。然而,研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同课异构活动的终结,因为我们要求各学科组要在研讨的基础上,集众人所长,整理出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我们称这一环节为“同课再构”,并将这优化了的教学设计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挂在校园网上,供更多的教师参考借鉴,达到资源共享。
在实施“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在反思,在总结。
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
1.“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目前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校本研训形式,研究
任务主要来自于教学领导的指定,如果长期单一的以此种方式进行同课异构
教学研究,势必会使教师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滞后。
因此,我校今后的同课异构教研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运作方
式,自下而上就是先由学科组根据本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申请研究任务,经教学领导集体审议通过后,即可组织实施。
2.如果教学管理者只把管理的目光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不做深入调研,那
么在事物表面的浮华之下,我们会依旧停留在原点,发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将以“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为切入点,以科研部提出的“三小”活动为载体,即发现小问题,进行小研究,取得小成果。让学校的校本研训工作,小中见大,实中见强,真正实现人与校的共同发展。
第二篇:语文同课异构
由“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到“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两次同课异构的得失及其意义
浙江嵊泗中学 孔建军
(舟山教育)
每年12月为我校的教研月,“同课异构”是我校教研月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2009年教研月我们语文各备课组都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结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同课异构成了“异课”异构。活动结束后,我们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多次理论学习,达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是对“课”的含义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课”等同于课文(文本)。所以“同课异构”也有叫“同题异构”、“同篇异构”或“同篇教学比较研究”的。从这次的“同课异构”来看,教学目标大都不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一致,至少大致趋同。
但事实是,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一直存在着(只是“同课异构”将其更加明晰化了),因为我们没法不随意。从早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到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语文该教什么,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性学科因其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就能教什么;而语文的麻烦在于一篇课文能教的东西太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不可教,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如课程标准)又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必须很无奈也很费心地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自行选择并建构。在个体备课状态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建构就成了一件首要、必须而自然的事。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会全然相同,甚至可能大相径庭,对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于是就有了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内容的“异构”。当下,我们天天必做的功课便是不自觉的无组织的所谓“同课异构”。
这种状态下,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便呈现不同的情况,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也就有了一些差异甚至很大差异,也就人为地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不公平。有组织的“同课异构”,将进一步推进这种不公平,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无规划状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将更加迷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还将继续徘徊不前。
应该说,“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的约束和规定。
我们不能将“课”理解为“课文”或者让其成为事实上的“课文”。在我看来,“课”就是在单位授课时间内完成的内容,也就是语文课的“教什么”。“同课”就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共同内容。有了教学文本的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有什么就能教什么”了。
其次是“异”的范围。如果阅读教学的“同课”就是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异构”的当是“怎么教”,即根据“学情”来结构课堂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这属于教法方面的内容。
如果为共同的教学内容来异构“怎么教”,那么首先考虑的当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即面对知识和能力层次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宜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施教,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定区域内(一个省,至少是一个地区)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根据学情来自主选择甚至自编教材的;而所有要求升学的学生又都将面临同一份升学试题。这意味着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将接受统一要求下的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同课”也成为一种必然,“异构”的地位就凸显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来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教学,只要方法得当,在层次低一些的班级里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可能用时略为久一些。这样,方法就成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知识和能力层次低一些的学生群体施教,我们可能还要多做些衔接、铺垫的工作,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清扫一些障碍。
这样,“异构”研究的应该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异构”须在求“同”(相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意在“殊途同归”。
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学情相似,达到目标用时少的是高效;学情不相类,低层次班级能用同样时间达成与高一些层次班级共同的教学目标的也是高效。
第三“同课”与“异构”。当下那种无共同教学目标,无统一教学内容,最终无基本共识的三无型“同课异构”,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根据前面的分析,“同课”与“异构”实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课”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是“异构”的基础,“异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简言之,即因材施教。而事实上“同课”并不存在,“异构”也就无从附着。这样,求“同”便成了“同 2
课异构”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但目前的问题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很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无“教学内容”(哪怕是笼统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构成教学内容的素材而非教学内容,教参大多为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意见。我们常常手捧课标、教材、教参,却难以确定教学内容。但再难,我们总不能坐等专家们搞出一套教学内容来再进课堂!我们不妨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内容实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来探讨、筛选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作为教师“异构”的共同性内容。
“同课异构”,通常有区域性活动和校本活动两种。当下的“同课异构”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应作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区域性活动,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同课异构”,可先确定教学文本,由包括执教教师在内的研究小组分头细读文本、提出“教什么”及其理由,然后一起研究并确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而由执教者根据实情(学生的、教师的、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案并上课,比较其教学内容的落实和目标达成的情况,选择“好课”做成“实录”或完善教案,以“同课异构”的成果而保存、沿用。这样,比给一篇文章任由执教教师“异构”着、上课着,大家评议着,要来得切实、有效。
校本活动,有学科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两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同课异构”的内容和形式可与区域性活动相同。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集体备课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同课异构”活动能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
学科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最好能将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纳入其中,这可能很难做到,主要是受时间所限,但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文本来做“同课异构”,比如每周一篇交由组员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教学的主问题及其理由。(课堂教学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般包括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求“同”,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然后由教师各自设计教学方案施教。备课组宜要求教师根据施教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完善,然后选择最佳的几个教案作为“同课异构”的成果存档、沿用,成为集体享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操作富有针对性,简便,有效。
这样,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定篇→求同→异构→实施→成果。3
其中的“求同”是重点也是难点,求同的问题解决好了,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效益。在备课组活动中,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异构”后的施教不一定每次都要进行观课,可采用检测的方式来评价其“异构”的效果。对于通过比较研究而形成的“同课异构”的佳品,我们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不仅因其为集思广益的结晶,更为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达成了以上共识,2010年12月的这次教研月活动,我校邀请定海一中、舟山二中的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语文老师用不同的班讲了高二语文的《<论语>选读》中的《君子之风》第一课时。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我以这次同课异构为例,具体谈谈同课异构及其意义。
一、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合理构想、设计,并将构想、设计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同课”是可以“异构”,而且也是应该“异构”的。
1、从新课程理论看同课异构的重要性。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认为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建构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创造者。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创生取向”的动态的体验和主动建构的理念。课程与课堂、资源与教学逐步走向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景的营造,凸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学习与自我建构,创设多纬度、多层次的师生对话与互动平台;实施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关系的角色互换与转化和谐;课堂教学注重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原则的统一、和谐,讲求学思一体,注意动静结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入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逐步接轨等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通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从新课程理论观看同课异构是十分重要的。
2、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必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重组,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素材,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重新认知和编码,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也肯定是不同的。
3、从教学方法论看同课异构的必要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需要进行“同课异构”。“教无 4
定法,贵在得法。”同课异构,教师才会个性飞扬!同课异构,学生才会灵气迸射!同课异构,课堂才会绚丽多姿!
4、从同伴互助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发展性。罗宾斯(Robbins)提出,“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支持同伴互助这种方式,将其作为一种获得课程与教学反馈的手段。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上可以是两个也可以多个;教师组合上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教师,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观摩,还可以是共同研讨、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研究等。同课异构正是如此,教师同伴互助最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同课异构的“同”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同课异构”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常态教学的活动,所以“异中有同”的取向和蕴涵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
第一,从语文教材观的角度来看,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有规定性的。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它被偏撰者放在教材中的什么位置上,它的教学价值定位就有了规定性。所以不管有多少位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比赛,所有施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大致是相似的。例如《君子之风》同课异构,这次活动三位老师都将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第二,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的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这次同课异构在我校高二年级三个平行班进行,高二学生已学完了必修内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和学科的能力已较为厚实,这就使授课人达成教学目标有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这规律既指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更指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堂自主、和谐、高效、真实,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中去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感悟了孔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三、同课异构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 5
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研读,构建出不同的意义,然后,为达成目标,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同的教师总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和授课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安排做到因材施教。
“异构”概括起来说,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与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以下来看《君子之风》的异构:
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释义——概括哲理——举例应用”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释义”。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学习的6.11、7.16、7.19三章每章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释字义”,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注释,认真阅读文章,自行疏通字词,教师对重点字词予以强调讲解——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第二个环节是“释文意”,教师鼓励、启发学生主动寻疑,然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比如7.16章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的比喻义如何理解?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浮云”的比喻义,还对“于我如浮云”有所感悟,孔子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达得十分肯定。
第二步是概括哲理。这位老师在学生明晓了章句的意义后,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找出与所学章句揭示的道理相同或相通的论述。比如学了“孔子师徒的表现”这三章后,教师引入了《论语》中孔子安贫乐道的另外三章(内容略),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存同求异思维的锻炼十分有效,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步是“举例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来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对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学习了孔子的义利观后,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假医假药、劣质奶粉等丑恶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比如,当学生概括出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后,这位老师很自然地引出这样两个问题:
1、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试举例。
2、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否适用于今天社会?这样的教学,通过“举例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正确、深入的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在体验中评析——在互动中评析——在点评中评析”,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自我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评析。这位老师在具体章的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评析。比如这位老师在7.16、7.19两章 6
“孔子自道”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示范,带领学生多次朗读,让学生反复揣摩孔子的语气,唤起他们的体验,使其感悟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真正地理解了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第二步是同伴互动,在互动中丰富评析。这位老师创设条件,把学生的评析放到群体性的对话中,让各种意见碰撞交流,对同一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析,从而丰富个体的评析,这位老师主要通过讨论达成了这些目标。比如,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
第三步是专家点评,在点评中提升评析。学生缺乏成人所拥有的“人生经验”和“眼力”,解读《论语》时,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使评析停留在肤浅层面。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为他们“架桥铺路“,把评析引向更深处。学习专家点评应该是提升学生评析层次的有效手段。对《论语》的阐释评点很多,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这些评点都是治《论语》者多年研究的成果,较之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内涵深刻,因此学生与这些评点对话时,自然会从中获益。这位老师在小结了孔子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精神后,适时引出了《论语心得》中的文字,体会于丹的独特感受: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这实际上就是一位不在场的老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学生则借助评点的指引,抵达了原来抵达不到的层面,体味了原来体味不到的滋味,进而提高了境界。
上述两位老师在“异构“中达成了相同的目标: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到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终都达成了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看来,同课异构,从形式看是异曲同工,从过程看是和而不同,从目的看是殊途同归。
四、同课异构的意义
同课异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升教师常态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形式,相对于其它教研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在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 7
生特点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风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研讨与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提升了教师的团队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策略,在当下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它尊重教师教学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差异,吻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强调教师积极参与课堂观察,增强比较意识,通过互相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它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和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课异构还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它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舟山教育)
第三篇:语文同课异构
“语文同课异构”科组教研活动记实
五指山市一小
赖丽洪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教学过程,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未来,也是在智慧的课堂里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性,才能迸发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才能使之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满足,他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在我校日趋完善的研训组织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了配合学校这次开展的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活动。现将我们科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科任教师的听、评课意见记实如下:
5月15日,容丽老师第一次试讲。课题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科任老师们的听评课意见是:
1、容丽老师的课件制作比较好。
2、容老师能够熟练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3、学生读的比较少,读的形式单一。
4、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密,显得内容凌乱。
5、课文的内容安排容量过多。
建议:教学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把“鸟”和“隹”两个象形部首字先教。本课是看图识字,要注意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识、读、写。扎扎实实去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月23日,容丽老师第二次试讲。科组里的老师听课后大家点评如下:
1、老师熟悉教学大纲,重难点突出。
2、本堂课的教学,体
现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的指导读、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识字写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
建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字,选几位学生写的字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进行点评,还要用红笔把学生写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把字写好。
5月27日,容丽和韩冰两位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全校语文科任教师听课。老师们对容丽老师上的这节课点评是:老师熟悉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老师在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做得比较好。蓉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们都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东西看不见,若是用生字卡片把图像与词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游戏那就更好。
以上是我们科组老师的听评课记实。
2013.5.27
第四篇:语文同课异构工作总结
语文同课异构总结
刘斯斯
为了交流和学习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校区与育华中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10月17日下午,语文学科的两节公开课在101教师精彩的开展。
活动中,我校区黎勇,育华中学张志明老师分别对《次北固山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执教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黎勇老师授课潇洒自如,张志明老师讲课扎实认真。教学构思异中存同,同中求异,引发了听课者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现就本次活动反思如下:
1、通过观摩育华张志明老师的公开课,我们明确了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更具体,更细节化这一方法,育华好的学习习惯的反复强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张志明老师在导入上用了“古代交通不发达”一事,贴近诗歌;黎勇老师用了当天特殊的节日“重阳节”作为导入,突出传统文化,于不动声色中潜移默化,既应景又贴近诗歌。
3、张志明老师在本次“同课异构”中更为注重学生的诵读,在诵读上大约用了25分钟,这不仅符合课标要求也符合学生实际。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可以我们更愿意放下课堂,让学生全身心的去诵读,试问,一位通读一百本书的同学,他的各科成绩会差吗?黎勇课堂诵读较少,将诵读放到了课前,使用了导学案,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上包括了,作者介绍、诗歌常识、诗句翻译,将课堂留给了学生最难的理解的“诗句鉴赏”上,我们认为这是将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解惑较好的结合起来。
4、在“鉴赏诗歌”中,黎勇老师用了“换字法”,张志明老师用了“图片法”。黎勇老师所用的“换字法”,很好的拓宽了孩子们的想象世界,但在效果上孩子们由于生活经历的原因很难理解,但在老师的启发中也渐渐能理解(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我校教师第一次提出“认为那一句话更好”的问题,全班都答“阔”好,而第二次已经有不少同学认为“失”好),教学本身就是学生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我们收获良多。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会疑”,学生不仅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体验。还要“会说”,在课堂中,不仅要学生说解题思路,说方法,还要说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正如陈主任所说:“你争我辩,争辩课堂精彩。” “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
第五篇:语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学而有用,学而有趣
——赏析《套中人》“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有感
这次远程教育,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各门课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观赏了胡慧玲和李丽老师的《套中人》“同课异构”示范课,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使课堂有效高效,同组的语文老师就要多上这样的课,使我们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同课异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赏析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突出优点是:
1.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既不太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不愿意作答,也不过于复杂,使孩子们够也够不着。
2.在讲授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内容时,利用视频使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直观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切实感受。胡慧玲老师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就比较直观。
3.课堂上老师眼里有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讲课好像只是给部分学生讲,达到面向全体,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两位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就关注到每个学生。
4.课堂教学不拘于形式,不让教学流程封锁自己的思路,对于随时出现的状况完全灵活变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不把时间局限的太死,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或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深使学生学的更多的环节,就多用一些时间;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李丽老师“拓展的内容”就很深入,让学生对“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认识。
两位老师凭借深厚语文功底把《套中人》这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给人很多思考。课堂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我更喜欢李丽老师没用多媒体上的课,“四读”就把课堂要讲的问题概括进去,课堂内容多而学生探讨的问题深入,可见李老师驾驭课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学盛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