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几种形式(写写帮整理)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几种形式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只会建造简单的工具,因此表现工艺美术的手法就通过生活工具及使用器械来表达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工具位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比旧石器时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基于种植业的定居生活,促使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这时的工艺美术,也有了多方面的发展:石器的造型设计,如上所说富有形式美,无论是斧、锛、镰刀等,刃部都磨制得锋利、规整、圆润,钻孔技术更加熟练、普遍;石工艺中还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制成各种形式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玦、璜、珠、管、坠等等;古老的骨牙工艺、编织工艺、缝纫工艺,技术更加进步了;纺织工艺诞生了;制陶工艺成为最优秀的代表,很多陶器所体现的设计规律带有普遍意义。
原始社会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那时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代表。陶器出现以前,人类只能在利用自然材料、不改变自然材料性质的条件下,从事工艺设计和制作。而现在,自然界的泥土、泥巴,可以按照人们预想的要求,塑形并烧结成硬质容器。这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掌握了火之后,在工艺制作方面的一个质的飞跃。由于土质和烧窑技术等差异,又有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区别。
彩陶,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幼年时代杰出的工艺美术创造,是体现工艺美术创作规律的典范。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长江流域如湖北、江苏等也有彩陶)。主要类型有半坡型(陕西西安),庙底沟型(河南陕县),马家窑型(甘肃临洮),半山型(甘肃广通),马厂型(青海民和)。半坡型以圜底钵、卷唇折腹圜底盆为代表器形,代表图案是鱼纹、鹿纹、人面纹等。庙底沟型代表器型是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平底盆,代表图案是圆点、钩叶、弧线三角等几何纹。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在时间上比中游稍晚,造型,纹样和色彩也略有不同。
综览大量的彩陶作品,不难看出,当时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揭示了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即:工艺美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适用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装饰的从属性与相对独立性。
原始社会末期,以山东及沿海一带“龙山文化”黑陶为代表的制陶工艺,又出现新的飞跃,集中表现在快轮成形以及与此相应的风格特点。
过去,彩陶成形式用手工泥条盘筑法,部分还采用捏塑法。现在,则是用快轮拉坯成形。这是古代陶器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轮制成形不仅提高了产量、效率,同时也给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带来新的特点。造型方面:形体更加规整、单纯、挺丽,造形线富有刚柔相济的意味。折角变化较多,器壁轻薄——著名的“蛋壳黑陶”可薄到1毫米,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墓葬出土一只高20厘米的黑陶杯,杯体重量只有39克。装饰方面:黑陶的装饰极为简朴,有时索性没有纹饰,然而那漆黑光亮的陶制本色,仍然具有很好的装饰美;有纹饰的则是利用轮制时旋转划压而成的弦纹(即通常所说的“道道”),弦纹的或凹或凸、或多或少、或单一或成组、或粗或细、或输或密,以及部位的安排等,都可看出作者的艺术巧思。
第二篇: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
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 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
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秦
秦都咸阳的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秦始皇陵
汉
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结构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是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的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是汉代石刻的代表。三国、晋、南北朝
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栖霞山千佛岩 王公大臣施舍而建。
北魏时期开凿云冈石窟,又开凿洛阳龙门石窟。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使得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最早在新疆 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
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从建筑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
1、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 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较多。
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详单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一窟供一僧打坐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
建筑商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
此二都城都被唐朝所继承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留下著名建筑 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大业七年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
唐朝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大明宫的布局 从丹凤门经第二道门至龙尾道、含元殿。再经宣正殿、紫宸殿和太液池南岸的殿宇而达到蓬莱山。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干陵的布局
不用秦汉堆土为陵的方法,而是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上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立门阙及石柱、石人等,用来陪衬主体建筑,花费少成效大。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方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从现存的唐朝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唐朝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宫城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和单层塔三种。
西安大雁塔属于楼阁式砖塔(该塔已经明代重修,增筑外层砖壁)。密檐塔平面多做方形,与嵩岳寺塔相似。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等。单层塔多为僧人墓塔,规模较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五代
建筑上基本上是继承唐朝传统,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铁塔,如光孝寺东西铁塔。宋代
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其中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多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辽
佛塔多数采用砖砌的密檐塔,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岳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金
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西夏
从遗留下来的众多佛塔来看,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
藏传佛教得到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是位于元朝都城的一座喇嘛塔 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此后藏传佛塔成为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
1、减柱法,即抽去若干柱子。
2、取消室内斗栱,使梁与柱直接联结
3、斗栱用料减少
4、不用梭柱、月梁,而用直柱、直梁
目前保存的元代代表木建筑 :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明
砖在民居砌墙的普遍应用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实例: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无量殿)、北京皇史 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
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
外表全用琉璃砖镶面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也用琉璃面砖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说明明代琉璃工艺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木书《鲁班营造正式》 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孝陵结合地形,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内用松柏包围。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它在烘托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方面,达到非常成功的地步。明清北京故宫,它严格对称的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雍正12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列举了27种不同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栱、装饰、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做了规定。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在样式房供职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
第一节 宫殿(一个人)
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只发现夯土台基,无瓦的遗存。说明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的时期。其中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的宫室遗址出土了瓦,数量少,可能主要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才广泛用于宫殿。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直至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含元殿和明北京奉天殿都有很高的台基。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及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唐改承天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举行大朝仪;大兴殿(唐改太极殿),朔望望朝于此;中华殿(唐改两仪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唐太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元大都宫殿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的反映。明时,朱元璋刻意复古。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1、规模渐小,占地面积减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迟早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宫殿森严、刻板。
一、唐长安大明宫
选址良好: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高地上,居高临下,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和风水意境。
规模宏大: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
基本格局: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含元殿殿前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联,形成环抱之势,这组建筑造型雄伟、壮丽,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二、明清北京宫殿
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总体布局大体仍保持明代旧貌。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外朝主殿太和殿供皇室重要活动使用。太和殿之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是殿试进士、宴会等用。这三座殿宇共立于白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琉璃瓦,色调鲜艳。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达到主殿:大清门北以500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多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段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多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多。过了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称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座,配有栏杆、螭首,显得高贵豪华;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低级别。
三、清沈阳故宫
清沈阳故宫具有满族特色。全宫分为三部分,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议政之处。十王亭,南端八亭,北段二亭。前朝后寝式布局,但是与北京故宫前高后低做法相反,此处寝宫高于前殿。
第二节 坛庙(一个人)
明堂,用于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庸,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武则天在洛阳所建的“万象神宫”为最宏大壮丽,共分三层:下层象征四时,四面按方位用四色;中层用圆盖,盖上有九龙捧盘;上层也用圆盖。
1、北京天坛
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筑分为两组:圜丘和大享殿,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除此之外还有西侧的城堡式的斋宫一区。整个坛区外围另有两道围墙,可见戒备之严。靠近西侧外墙,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全区遍植柏树,使祈年殿与圜丘坐落在大片绿树之中。入口设在西侧,经过一公里柏树林到达主轴线,造成安谧肃穆的环境和气氛。圜丘有坛壝和皇琼宇两部分组成。内壝圆,外壝方。皇穹宇是储放旱天上帝神主之处,建筑小巧精美,圆形小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门与殿之间的距离规定得非常恰当,从门口内望,能得到良好的视角和构图。祈年殿与圜丘之间有一条甬道相连。甬道自南到北到达祈年门,甬道两侧地面下降,使得整个祈年殿院落坐落在高台基上,加上殿宇本身三层台基,已凌空于柏树林之上。这种增高接天的方法,无疑加强了几天所需的崇高神圣气氛。清代三层殿檐由三色改为一色青琉璃瓦,消除了色调繁杂的弊病,使祈年殿显得格外安定宁静,蓝色的圆形屋顶,配以白石台基和红色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祈年门与祈年殿之间的距离约为殿总高的3倍,有祈年门内望,构图与视角均得当,这组建筑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2、北京社稷坛
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青土)、西方白虎(白土)、南方朱雀(赤土)、北方玄武(黑土)、中心部位用黄土。坛北为拜殿和戟门各一座。这是两座明初殿宇,构件加工精致,室内用彻上明造,梁架结构规整,显示出严谨细致的建筑风格。
3、北京太庙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北京太庙始建于明初永乐时。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所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现存太庙为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殿内明间与左右两次间用金箔满贴梁柱、斗栱、天花。戟门前为琉璃庙门。
4、太原晋祠
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全祠依山傍泉,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沼、圣母殿。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5、曲阜孔庙
孔庙基址南北约644m,东西约147m,沿中轴线布置有9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部分有牌坊和门屋六座,院内遍植柏树。第四进以内从大中门起是孔庙的主体部分,此区围墙四隅起角楼,以大成殿庭院为中心,前有奎文阁及皇帝驻跸处;东游诗礼堂;崇圣祠、家庙和礼器库;西有金丝堂、启圣殿和寝殿和乐器库,后有圣迹殿和神厨、神庖。
大成殿是孔庙主殿,后舍寝殿,仍是前朝后寝的形制。
第三节 陵墓(一个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建筑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
1、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商都安阳殷墟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前者是中字形的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构造:
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
2、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的惯墓,是崖墓。山东沂南石墓最具代表性。战国时代出现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为墓室壁体。
2、地下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浙江余姚良渚大墓。南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大墓。北方燕齐等国的墓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城的一批墓葬(战国时代残存高大的墓冢,郞家庄一号墓;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的16号墓。)。秦始皇营建骊山陵,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亦是此制。汉文帝灞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而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唐太宗都属此制。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形制。元帝葬漠北,无墓葬标志。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布置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防城明楼。
3、陵园建筑
汉陵园建制基本因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现存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和石辟邪和墓碑,都属于汉代遗物。
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其中梁侍中萧景墓的辟邪和墓表最为优秀,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
明代陵墓有所创新:因山而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2进或3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明清各陵皆仿孝陵之制。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各陵神道分立。①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周围有陵墙两道环绕。陵台三级方截椎体组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陵东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② 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独领。
武帝陵墓现存地面部分方上四面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椎体为中心,四出陵门。霍去病墓,陵上石刻是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杰作。,杜陵封土形如“覆斗”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封土夯筑,顶部平坦,无建筑遗迹。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周围筑有墙垣。陵园四面墙中各辟一门,4门与陵墓封土正中的墓道相对。帝陵的寝园位于陵园的东南,包括寝殿和便殿。其中寝殿是主体。③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之陵,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对在双乳峰,最后一对在朱雀门前。阙的形制是在夯土台立木构的“观”。三出阙是帝王规制。神道地势向上缓坡,加以两侧石刻与阙台的衬托,使陵山更为突出。④ 宋永昭陵
南对嵩山,北俯洛水,地处黄土原上。宋仁宗赵祯的墓,规模宏大,陵台及石刻尚较完整。陵台为正方截椎体,成阶级状。四周有神墙围绕,神门四出,四隅有角阙,门外各置石狮一对。⑤ 明十三陵
南京钟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式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
神道稍有曲折,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坊北是陵园大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石像生等,再北是龙凤门。神道途经山洪河滩地段,空旷无物,布局不如南京孝陵疏密得当。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一山趾,其陵门、享殿(裬恩殿)、明楼的布置参照长陵制度。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柱门,前为陵寝门,又前为祾恩殿、祾恩门。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殿内有32根楠木柱,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罕见的。⑥ 清昌陵
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林壑幽深,岗阜无数。起始和两旁均为茂密松林。首先是昌陵的神功圣德碑,北为石拱桥、望柱和石像生,再北是三孔桥、碑亭;东偏北为神厨库;中轴线上碑亭后以隆恩门为界,环以方整的围墙。墙内有两重院:第一进院内为隆恩殿;第二进院以琉璃花门相隔,内有二柱冲天牌坊等,后为方城明楼、哑巴院和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墙内外和宝顶上松柏繁茂,使整个昌陵置于苍翠绿色之中。
第三篇:原始社会学前教育(范文模版)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在原始社会后期,确切地说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也就是我国历史即将跨进阶级社会时期,这时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庠”还只能算作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二、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第四篇: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等的艺术。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第五篇:工艺美术
1.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冶铜术出现,因而自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前这一阶段被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2.在欧洲各地出土的这些奥瑞纳文化期的女裸小雕像,基本上都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石和泥灰岩雕成的。
3.在德国的福格赫德,发现了距今3万多年的属奥瑞纳文化的牙雕工艺作品。
4.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鹿角雕刻《两只驯鹿》,出土于法国的布尔尼圭。
5.古梅尔尼查彩绘陶器在公元前5000年的后期出现了全面发展的态势。
6.欧洲的彩绘陶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公元前30世纪前半期,考古学家称之为“坎比尼亚文化期”
7.欧洲南部,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意大利南部,由于海上交通的便利,接触西亚文化较早,故而制陶艺术和装饰水平在欧洲大陆最为出色。
8.日本最早的陶工艺出现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绳纹文化”时代早期,此期的陶瓷底部呈尖形或圆形,器壁上用篦尖刻画出精美的纹样,9.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耶莫陶器出现在公元前6100年之后。耶莫陶器一开始即为彩纹陶,它并非起源于当地,而是由邻近的、比它更早出现陶器的伊朗地区引进的。10.继哈森纳文化之后,在幼发拉底河支流卡布尔上游又出现了哈拉夫文化。
11.现藏开罗埃及艺术博物馆的一批黑顶陶器,约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其造型与装饰皆相当简洁大方,具有古朴典雅之风韵,代表了埃及早期陶工艺的面貌。12.作为纪念性公用的化妆石板名作还有《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在这块盾形石板上,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美尼斯王统一埃及全境的各种形象,是一件宣告埃及王朝时代开始的历史性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极为完美。
13.一般认为,玻璃是由古代埃及人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玻璃材料和制品皆发现于埃及。
14.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玻璃鱼形容器》,出土于阿玛那,是一件最能代表古代埃及玻璃工艺水准的佳作,其艺术效果和工艺技巧均达到了极高程度。
15.《睡莲纹玻璃杯》也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典型的玻璃工艺制品,出土于底比斯。16.在古代埃及的玻璃工艺中,还有大量作为首饰的作品,它们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更为精致典雅,令人耳目一新。17.在底比斯的“王家之谷”(专门埋葬王室家族的陵地)出土了一件很有趣的木工艺作品,它被认为是第十八王朝时按照图坦卡曼王的形象制作的木制模特儿,是专为国王试装的用具。
18.古埃及坐具的造型主要有靠背扶手椅、无扶手靠背椅、折椅和矮凳几种,以靠背的高低区分尊卑。
19.《木椅》是古代埃及家具中极为别致而杰出的范例。它和其他椅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弧形的椅面和后倾的椅背,有意识地使椅子使用时更舒适一些。
20.公元前29世纪左右,两河流域南部进入苏美尔早期文化期。
21.两河流域虽然因缺乏石材而未能留下像埃及那样规模宏大的建筑,但有大量制作精致的石工艺作品留存下来,它们既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极具审美性质,更重要的是,其中尚有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珍品。
22.到苏美尔时期(公元前2900-前2500年),两河流域的石工艺继续大力发展,制品趋向于大型化,且以具有纪念意义的奉献用品和石碑为主要内容。著名的《奉献用石板》,代表了初期苏美尔石工艺的风格特征。23.苏美尔时期的纯金工艺制品,以在乌尔出土的《金盔》和《黄金短剑》最具代表性,其精致细腻的工艺和奇巧的意匠,以及所呈现出的华丽而雅致的美感,着实令4600年后的人们叹为观止。
24.波斯的陶工艺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们在扎格罗斯山脉的盆地里,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甘尼·达勒。
25.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陶工艺,主要体现在作为建筑材料的釉面陶砖或釉陶浮雕方面。
26.早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已经出现了造型单纯、装饰典雅的银器,现藏于伊朗德黒兰考古博物馆的公元前30世纪左右的《人物纹银杯》。
27.银盘也是萨珊王朝时期有代表性的制品,它之所以驰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就是银盘的平面为展示工匠们的巧妙创意和高超技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少银盘的装饰画面都有主题性是情节,常见的有国王狩猎、神话故事及表现宫廷生活的题材;也有不少有关“圣树”和“圣兽”的纹饰或花鸟动物的内容。28.织毯工艺也是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
29.早在前波斯的埃兰王国时期,既有生动而精致的石工艺制品问世。《石雕女立像》是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一件。
30.在莫亨佐·达罗出土的距今约4500年的一批陶制玩具中,已经有了经装配组合后,由人工牵引而活动的玩具,其设计意匠和制作技艺十分令人惊异。《陶制活动玩具》便是其中一例。
31.随着佛教的诞生,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工艺也处于为佛教服务的地位。32.在莫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一件公元前30世纪的青铜工艺作品《舞蹈的少女》,在在这件不足12厘米高的铜制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所具有的神秘而松动的特征。
33.约1万5千年至1万年前之间为“中石器时代”。
34.据记载,为现代人所熟知的黄金加工工艺,在古代埃及都已有尝试。
35.古代印度陶工艺中的这种“写意”手法,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陶艺发展和风格形成,成为印度陶工艺的优秀传统。
36现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的《药叉像》,便是桑奇佛塔上的一部分装饰。
37.早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期间,腓尼基的象牙工艺已相当成熟,并大量出口。
38.作为实用容器,现藏土耳其安卡拉博物馆的《黄金嘴形注口水壶》极具代表性,这种充满流线形的造型饱满而大方,并具有动感。39.莫克罗斯坟墓的出土文物中,尚有大量金属工艺作品,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克里特美”的诞生。
40.黑纹式陶器的繁盛地仍然是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卡地区。
41.铜镜是古希腊金属工艺制品的又一代表性类型,《狂舞的密涅》便是一件出色的作品。42.银器最初是由东方传入罗马的。从共和末期到帝政初期,残留下来的名称,多以“希腊人”、“亚历山大”等东部地区的人为主,生产地为首都罗马,而更多的是罗马统治下的各领地。
43、大约在5万年至1万5千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
44、埃及陶工艺产生于王朝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
45、第十九王朝后半叶以后,埃及陶工艺的质量明显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所选用的陶土材质上,也反映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
46、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药叉像》,便是桑齐佛塔上的一部分装饰。作品造型丰满,体面的变化微妙,体现了印度造型艺术独有的风格特征
47、织毯工艺也是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因其优质的材料、精致的做工、变化多端的编织技巧而享誉全球,以致于后来受其影响的整个伊斯兰地区生产的地毯皆被称为“波斯地毯”。
48、一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耶莫陶器出现在公元前6100年之后。
49、作为纪念性功用的化妆石板名作还有《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
一、.简述古代希腊工艺发展的五个时期:
1、几何纹样期(公元前9—前8世纪)
2、东方纹样期(公元前7世纪),3、黑色纹样期(公元前6世纪)
4、红色纹样期(公元前5世纪)
5、彩色纹样期(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二、玛雅陶艺的成就:玛雅人的文化成就丰富卓越。玛雅人以桦树皮和加工过的鹿皮当纸,以365天为1年,全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岁余5天为忌日,以手脚指总数为基础,创造出20进位法,但在向第三级进位时,以18进位。玛雅人长于建筑、雕刻、绘画。玛雅的陶工艺十分发达兴盛,艺术价值很高,尤其是彩绘陶器被誉为“玛雅艺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玛雅壁画高度发展,直接给工艺美术带来重大影响,陶器上出现壁画的翻版。
三、解释巴洛克一词的出处:“巴洛克”一词的出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三: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为“畸形之珠”、“不合常规”等,二是中世纪拉丁文的“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的“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
四、罗可可的风格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以及艳丽浮华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五、包豪斯时期的工艺美术:包豪斯的创立、发展到结束可分为三个时期:
1、魏玛时期是包豪斯初创和奠定基础的时期。
2、德绍时期是包豪斯的理想得到实现,取得累累硕果的时期。
3、柏林时期是包豪斯在纳粹的统治下渴望争得一线生机的时期
六、简介《翼狮与牡鹿》的艺术手法:是一件著名的大型青铜工艺作品,它制作于杰姆狄特那斯尔末期至苏美尔王国初期,在高107厘米、宽238厘米的长方形铜板上,装饰着一头正面的翼狮和两只对称而且是侧身的牡鹿,构图以翼狮的头和身体为中轴线,呈严格的左右对称状,因而,作品被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所笼罩,翼狮突出的头部和鹿角的“出格”的表现,打破了长方形带来的局限和呆板之感,翼狮的头部及翼纹的刻画和鹿角的枝条状的细腻表现,体现了工匠卓越的工艺技能。
七、简介印度狮形石柱头:这组狮子像,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其光洁莹润的程度,完全可以与玉石相媲美。其造型设计亦极具艺术色彩,且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意趣,因而备受后人仰慕,现在印度的国徽纹样,就是采用的这个四狮雕刻形象,可见其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
八、介绍欧洲中世纪陶工艺:欧洲陶工艺主要以拜占庭为代表。白地彩绘陶器的发展和剔刻装饰陶器.九、介绍古代印度金属工艺的风格特征:
十、简介新古典主义:一: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风格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对浮华矫揉的罗可可风格进行了修正,对古典艺术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它的出现标志没洛的宫廷艺术即将进入尾声 二:新古典主义工艺风格的出现,给繁缛奢华并充满着脂粉气的罗可可式工艺风格所笼罩的欧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文艺复兴”.三:新古典主义工艺风格的产生,使人们有机会冷静的回顾并温习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真谛,从中领悟古典艺术的品味和魅力,体验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法则,对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好和文化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出现为欧洲现代工艺和现代设计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以崭新的审美观念和工艺美学思想,构筑了通向现代工艺文化的道路,它是欧洲现代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