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是一种生物类黄酮,人体内不能合成。在自然界中分布有限,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以大豆中的含量为最高,故称大豆异黄酮。大豆是唯一含有异黄酮且其含量在营养保健学上有意义的食物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基因型角度:许多国家的学者对本国大豆品种进行了异黄酮含量分析,均表明不同基因型间大豆异黄酮含量有较大差异。在中国从地区分布上看,南方地区的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比黄淮夏大豆和东北及北方春大豆低。孙君明等人研究证明了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方式属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呈累加效应,其遗传受一个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环境效应角度:国内外研究的栽培环境主要通过栽培时期和生长地来反映。研究者Wang, H.J.等人分别在1989年、1990年、1991年种植了同一品种(Vinton81)测得收获大豆中的异黄酮总量分别为3309μg/g、2776μg/g、1176μg/g,换言之,1989年种植的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是1991年的近3倍。其它一些品种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年份不同,其异黄酮的含量差异十分显著。Wang, H.J.等人对Vinton81品种进行了不同生长地(A、B、C三地)的试验,测得其异黄酮含量的变幅为1176—1749μg/g。国内学者研究了异黄酮含量与栽培地的经纬度和海拔的关系,发现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但不同品种达到的显著程度不同。李卫东等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109个大豆样本的异黄酮含量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3个生态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个生态因子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密切相关。并证明了在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低的均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异黄酮的积累;在出苗期较多的日照和较低的均温有利于异黄酮的形成;出苗期降水与异黄酮含量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75mm是最佳值;分枝期较小的昼夜温差利于异黄酮的形成;土壤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较低的硫含量也有利于异黄酮含量的提高。
由以上前人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在中国范围内,无论从品种资源,还是从环境条件来看,黑龙江省进行高异黄酮大豆生产具有较强的相对优势。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基因型 环境